七年级语文下:《马》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_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
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
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二、忆海寻珍取精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
(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三、目标导学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生读目标。
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四、集思广益探主旨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初中语文《人与动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动物世界中生动感人的情节;2.感悟动物 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3.激发敬畏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4. 增 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动画(伴随音乐)模拟斑羚遇到困境。 5.面对困境,斑羚们有哪些表现 活动三: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1、斑羚们是怎么“飞渡”的? (1)朗读第 9 段,其他同学看书本,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伴随 音乐)读完后师生评点。 (2)这段文字什么感动了你? (3)令人感动的“斑羚精神”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请用“— ———”
1. 《猫》《斑羚飞渡》《马》三篇文章大意是什么?
专 题 问 题 设 2. 《猫》《斑羚飞渡》《马》中有哪些生动感人的情节?
计
2.分析文章深情,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是什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常规资源:音响设备;教学支
撑环境:普通教室;其他:课本、练习本、作文本、笔等。
学习成果评价
1.各组品读文章重点语句的效果评价;
2.学生阅读收获记录评价。
3. 学生勾画的词句和质疑的内容。
4.学生写的阅读感受记录。
评价要点 学习态度评价
1.阅读讨论展示过程态度积极,充满兴趣;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评价指标:
1.文中勾画的数量和恰当程度;
2.学生写的文章体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常规资源:音响设备;教学支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马说》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文《马说》;4. 能独立编写和朗读对马的描写。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马的形象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马的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描述。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马说》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结构。
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马说》这篇古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练习(1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让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并提高综合素养。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动物。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一段对马的描写,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主题:《马说》重点词语:马群、奔驰、驰骋、高傲、活泼、聪明生活习性:勇猛、好动、敏捷、贪吃、好奔跑作者写作意图:关注和保护动物教学反思:这篇古文《马说》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形象和特点,通过这一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使读者对马的生活习性感到亲切。
这对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有一定的帮助。
初中课文马教案

初中课文马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老舍,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马在你们的心中是怎样的形象?2. 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马的特点?问题2:作者为什么说马是“兽中的王”?问题3:课文中的“龙马精神”指的是什么?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题目自拟。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了体会。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总结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马》教案设计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 者对马的赞美之情,以及马在人
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多种教 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与马相关
的知识和技能。
巩固练习
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 识。
布置与马相关的练习题,让学 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与马相关的话题,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和认识。
讨论法
总结词:激发思考
详细描述: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 与《马》的主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分 析具体的马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的反思
总结词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注 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引 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 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马》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与马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文化 背景。
02
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马的形态、特 征和习性。
能力目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第【1】篇〗《马诗》教学设计张颖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初中《马》教案

初中《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描绘动物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描绘动物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马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马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2)学生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文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释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马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马的短文,可以描述马的特点、生活习性或者与马有关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马》1. 马的特点- 形态优美- 力量强大- 耐力惊人2. 作者情感- 喜爱- 赞美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马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组课题授课时间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单元(章节)课时执教者5.黄河颂教师复备栏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知识与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技能性。
教学过程与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目方法的内涵。
标情感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度与价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值观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的内涵。
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主要教学教法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辅助手段资料助学法,学生自立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会商法,归纳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1、教室导入由以下两个活动引入本文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按照课前汇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分。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施展阐发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厚。
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巨大顽强!”充满了战斗的决llMark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局部,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初中语文《马的世界》单元主题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马的世界》单元主题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三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所选文章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题材,都做到了丰富多彩。
学习本单元,我们会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感悟到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会激发我们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在满怀情感的诵读中,我们可积累文辞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语段,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会发现我们所追寻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马的历史、文化、艺术、作用和故事。
2.积累10个以上含“马”字的成语。
对马的历史及生存习性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网络、工具书、生活中收集整理所需材料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
既有重表达的"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完整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说明】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品读赏析课,《邓稼先》为1+X课型,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孙权劝学》是课内精读课文,各用1课时;《回忆鲁迅先生》是自读课文,归入群文阅读课,与丛书相关文章,课内自主阅读2课时;课堂学生自主阅读,4课时;写作指导课2课时。
共计1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2.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3.学会“五看”读书法;4.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5.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1课时)基础落实【课题类型】积累落实课【学习目标】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2.积累字词【学习过程】活动一:文学常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组内互助学习。
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
做好读书笔记。
一、文学常识1.《邓稼先》(体裁:人物传记)作者是,;邓稼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功勋奖章。
2.《说和做》(体裁:散文),作者是,诗人,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等。
闻一多,湖北人,、、,代表作有诗集《》《》。
3.《回忆鲁迅先生》(体裁:回忆录)作者是,原名,人,代表作有小说《》《》等,本文选自《》。
4.《孙权劝学》,选自《》,是由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的史亊;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活动二:字音字意梳理1.注音。
鲜()为人知鞠()躬()尽瘁()奠()基开拓()家喻户晓截()然不同萦()带燕()然殷()红选聘()可歌可泣至死不懈()锋芒毕露()妇孺()皆知仰之弥()高气冲斗()牛深宵()伴侣()小楷()硕()果卓()越澎湃()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心不在焉()慷慨淋漓()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疙瘩()草率()吩咐()抹()杀深恶()痛疾2.词语。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七年级语文马教案2

七年级语文马教案2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理解课文《父亲的荷包》;2.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相关的成语;3.能够正确运用描述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重点1.理解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2.掌握相关成语的用法;3.运用描述词语表达观点和感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相关成语的用法;2.能够灵活运用描述词语表达观点和感受。
教学步骤情境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们平时和家人在家里最常用的成语是什么,让学生们说出来,并解释其中的意思和用法;2.导入课文《父亲的荷包》,简要介绍故事情节。
阅读活动(20分钟)1.给学生们看课文《父亲的荷包》,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2.学生交流,分组讨论关于课文的问题,例如:“主人公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语段?”等;3.学生们第二次阅读课文,了解父亲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他的荷包对于故事主人公的作用。
讲解成语(20分钟)1.老师给学生们讲解本课需要掌握的成语,例如“不屑一顾”、“刻苦自励”等;2.老师让学生们练习成语的用法,例如“不屑一顾”用于表达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轻视,或者“刻苦自励”用于表达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必须辛苦努力。
探究词语(20分钟)1.老师让学生们阅读故事中的相关描写,例如“清风一般的背影”、“父亲的沉默”等;2.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描述词语的含义以及他们对于情感和情绪表达的作用。
练习运用(20分钟)1.老师给学生们几个运用成语的例句,并让学生自己试着组织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2.学生们练习使用描述词语,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的荷包”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感受。
总结归纳(10分钟)1.由学生们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2.老师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常见问题进行归纳讲解。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阅读课本上相关的课文,掌握相关成语和描述词语的使用方法。
教学资源1.课本《语文》;2.课件《父亲的荷包》;3.成语练习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父亲的荷包》,让学生们掌握相关成语和描述词语,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2:运用比喻手法解读《马》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2:运用比喻手法解读《马》。
一、课前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视频或音频,展现一座城市的美景,并鼓励学生描述这座城市的美丽之处。
然后将学生的描述结合诗歌中的描写,引出比喻手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作用。
二、比喻手法的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解析比喻手法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比喻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此外,可通过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比喻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三、《马》的朗读(5分钟)请学生边听边读《马》,让他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清晰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
四、比喻分析(15分钟)将诗歌中用到的比喻,如“眉毛飞上”、“蹄迹如水”等逐一解析,分析比喻的表现形式、隐喻的意义以及在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此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诗歌中的其他比喻,并一同分析。
五、情感表达(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运用到的比喻所表达的情感,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外,可让学生就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发挥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六、练习(15分钟)安排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以其他类似的诗歌或文本为例,分析其中所使用到的比喻手法,并就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评价。
七、总结(5分钟)主持人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考,尤其强调了比喻手法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达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八、作业(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选取一首自己所喜欢的诗歌或文本,分析其中所使用到的比喻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一篇小作文。
本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比喻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加深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并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科学方法设计: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四、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欣赏画面,自古以来,马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你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或俗语吗?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目录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1)第2单元《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9)第3单元《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22)第4单元《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33)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40)第6单元《语言简明》教案设计 (47)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
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初中语文_《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品味诗歌情感,体会马的精神2、学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体会马的精神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古诗。
公元807年,伟大诗人韩愈被调到河南洛阳任职,。
河南的才子们听说文坛领袖来了,纷纷写诗文呈送,希望获得赏识重用。
韩愈看这些诗文看得直打瞌睡,自言自语道:“好诗都让人写光了,再也没有好湿了!”这时,手下人又呈上一份诗稿,韩愈不看则罢,一看手哆嗦起来,茶杯都掉地上了。
这位使韩愈震惊的诗人就是李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诗《马诗》。
二、方法指导出示幻灯片1:诗歌,学习什么?怎么学?进行方法指导,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联想和想象。
并板书。
三、诵读诗歌,读出大意(一)诵读诗歌,理解大意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叫读4.齐读朗读指导:1.注意节奏2.韵律3.重音4.语气5.小组合作,感知大意①结合注释,组内讲解诗意②教师补充知识卡片播放幻灯片3..初步感知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讲解诗意大漠:广大的沙漠。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快走:跑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播放幻灯片4知识卡片燕山: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勒功,亦称“燕然勒石”,指建立功业,成就功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它是古诗词中边塞、边疆的代名词。
播放幻灯片5知识卡片月似钩钩就是吴钩,也叫金钩。
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
后来吴钩变成一种精神象征,象征驰骋疆场,立志报国、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
播放幻灯片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6.讲解诗意,教师收集信息,确定教学方案。
七年级语文马教案1

七年级语文马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红楼梦》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常识,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
章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红楼梦》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的文学常识,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询问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程度,引出今天的课程内容。
2.课文内容学习
(1)教师介绍《红楼梦》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回,并就文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
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课上所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育思考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人的语言为对象、以人的语言活动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学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让他们通过课堂实践和实际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全面素质。
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认知世界、赏析文化、感悟人生。
语文《马踏飞燕》-教学教案

语文-《马踏飞燕》-教学教案《马踏飞燕》的教学重点是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和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其教学设计如下: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设置疑难。
看图前提出问题:(1)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2)马怎样踏飞燕(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2.初步解疑。
看图时教给方法:(1)整体观察马的外形特点。
按马的身躯、体形、鬃毛、四蹄、头、尾、口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能给人以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感觉。
(2)重点观察马的腿、蹄的姿势。
按马的右前腿、左后腿、右后蹄的顺序看,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匹右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正在快速奔跑的骏马。
3.口述图意。
看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意。
二、图文对照,发展思维能力。
1.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描述与图意相吻合2.勾画词语。
画出“匀称”“坚韧”“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并结合图文和词典自己理解意思。
3.寻找答案。
出示看图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两个疑问句,再将其变换为陈述句,然后用关联词语“为了……”造句。
4.深层理解。
提出问题:(1)“构思奇妙”怎样解释(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构思奇妙”使学生弄清楚,一是通过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的动作,充分表现马快速奔跑;二是通过“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的描述,把“快”具体化;三是通过马踏飞燕而“飞燕竟安然无恙”来衬托奔之神奇。
5.展开想象。
让一学生带着喜爱和赞扬的感情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象这匹马是怎样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激发其发出“不愧是一件艺术珍品”的赞叹。
6.归纳段意。
三、实物演示,理解科学原理。
1.解决难题。
教学第三段,为帮助学生理解“重心”“支撑点”等词语,可用木制或纸制的小马活动模型,仿照课文的写法作表演。
2.课堂作业。
(1)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口头造句,不能与课文原句重复。
(2)齐读本段。
四、欣赏图文,提高审美能力。
1.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
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
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
(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
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
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