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羌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至今仍有近20万之众,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及绵阳地区的北川县。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默默地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着现代文明。在这种新旧文化相互传播与影响的氛围中,羌族一部分古老的文化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失;一部分文化则因时变异,被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影响着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羌民族的历史、意识形态、审美观念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羌族服饰的基本类型、分布和主要特征

羌民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传统型。这是羌族最古老、最普遍、最有特色的服饰。此类服饰各地均有分布。二类为变异型。主要分布在民族杂居地区,如藏羌、汉羌杂居地,服饰上相互影响较大,互相借用较多。三类则是受外民族影响颇深之地,这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沿公路、河坝地区最为明显,服装完全汉装化。下面着重谈一、二类型服饰的特征。

1.传统型服饰

总的说来各地大同小异。

头部:男子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女子头部的装饰性较强,大部分仍以头部缠数尺长的黑布或白布头帕为主,仅有大小、包法不一的差别。较特别者,如理县木卡乡、茂县赤不苏区的白溪、曲谷一带,盛行“一匹瓦”头帕。这部分羌民被称为“搭帕子的人”,女子喜欢头顶叠瓦片状的青布,有的绣有花纹,以两辫或发线(线编数尺长的假独辫)缠压固定,并用银牌、环扣点缀于发辫上。茂县的三龙乡妇女则随季节的不同而着装各异:冬季包绣有各种图案的四方头巾,春秋季包绣花头帕。该县黑虎乡妇女头饰尤为特殊,平常以白布帕包头,帕头在脑后呈自然下垂状,还有两帕头高高立于脑后,似“吊孝”状(又称“万年孝”)。这与当地的一则传说有关。相传古时,黑虎寨一带的羌民遭受外族侵略,首领黑虎将军(羌名格鲁丛保)以其勇敢和机智带领众乡亲打退了敌人,自己却身负重伤壮烈牺牲。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带的羌民无论男女老少从此一律包白帕,穿白衣,着白鞋,直至今日,黑虎乡羌民还保留了妇女的白色头帕和年轻姑娘的白布鞋,只在节庆之时,她们才戴彩色绣花头帕。汶川县雁门乡和理县蒲溪乡则流行另一种头帕,用黑色头帕包头,头帕前端露出一小块白色布块,人称“喜鹊头帕”。

身部:过去男女都穿自制的土布或麻布长衫,现多以棉布制作,形似旗袍,右衽,男衣长过膝,女衫曳至脚背,外着山羊皮褂;也有着“坎肩”(又称“对门襟”)或以羊毛线织成的“毪领褂子”。衣领、袖口,对襟有扎花,尤在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称为“大襟花牌子”。皆手工细作,纹式多样而色泽艳丽,以黄、红、绿为主,长衫的色彩单一,多为蓝色、黑色。领上有的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状的图案银饰。

腰部:系围腰和飘带。围腰中部有围兜,可以放小什物,其外表皆为彩绣。可以说,围腰是羌民族手工工艺的集中体现,是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智慧结晶。其图案复杂纷呈,花草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和变形图案交叉并用,虚实结合,色彩亮丽,一派喜庆和春天大自然的气息,再在四周配以一些单薄素色的挑花、刺绣,使围腰上的图案错落有致,引人注目。飘带上绣的花朵,亦重在两头。此飘带因带头形似马耳,俗称马耳朵飘带。还有的喜用黑、白、红一色的带子。一般来说,羌族中老年人常用单色调素净的围腰、腰带,年轻妇女才用花围腰、彩腰带以衬其美丽。

腿部:男女皆裹绑腿,以麻布或毯子缠绕。现主要在高山峻岭的羌寨和一些年老长辈中流行。绑腿不仅有防寒、防荆棘的作用,也是男女腿部健美的标志。在一些地方,腿部有的包红色“裹脚”,特别是羌族姑娘们,常去县城“下街”,人们因此而戏称“红脚杆松鸡下山了”。

鞋类:以自制的“云云鞋”最有特色。其形似小船,鞋尖微翘,面上绣有云纹图案。未婚男子和姑娘穿绣花彩鞋,以蓝、红、黑、绿为底色,彩色花卉为图案;中老年人则穿素色圆口布鞋,这类布鞋的鞋底极为厚实,以麻线缝制,有的夹有胶底,既耐穿,又防走山路打滑,穿着舒适,湿了也便于烘干。在老人去世时,亦要穿特制的云云鞋,其制作分外精细,鞋底以白厚布纳成,上有彩色细纹样,鞋面多以黑布为底,略有彩花。

2.变异型服饰

受藏族影响较深的羌族地区,穿似藏装的大领长袖、长袍的衣衫,束一色腰带,着高筒皮鞋,并以玉石、玛瑙、珊瑚为饰,再佩戴藏刀、银环、金银首饰等物。在与汉族交往频繁的地方,为生活方便,人们多着汉装,再穿羊皮褂子,系围腰;或长衫变短、宽衣变窄,将繁杂的嵌边及图案变得简约。这是一种服饰文化借用和变异的现象。

3.装饰品

羌族妇女普遍戴银耳坠、手镯、戒指、银牌、发簪。有的胸前挂链珠和“色吴”,色吴呈椭圆形,由银丝编织的花和珊瑚珠组成。发簪往往成为区别羌族女性婚否的标志。戴发簪者多是已婚妇女,发簪是嫁妆或婆家赠予之物。

腰刀、烟袋、铁火链则为羌族成年男子的特有装饰,以显示他们的成熟、威武和勤劳。

羌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1.服饰与历史。羌族历史在我国民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殷商时期,羌族就分布于广袤的我国西部地区。唐宋以后,羌族多被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只有部分居于偏远的、较封闭地区的羌人,因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陆续从西北南迁,定居于岷江上游一带。他们与秦末汉初就有的羌人汇成了今天羌族的祖先。然而,对这历数千年之久仍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史籍所载却为数甚少。溯其服饰渊源,其史料更是零星分散。

《后汉书·西羌传》言,羌人“披发覆面”,“食肉衣皮”;《北史·宕昌传》中有“皆衣裘褐”,“羌人括领”之说;《隋书·党项传》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旧

唐书》说苏毗羌人“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为小环髻,饰以金、耳垂铛”;《新唐书·党项传》记“男女衣裘褐,被毡”;《四川通志》还有羌族“妇女多带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悬殊为饰”的记载。这些,都粗略地描述了羌族从西北向南迁徙前的最主要的服饰特征。在明清后的地方志中,有关羌族风俗各方面的记载,则与现代羌族相似。

羌族喜牧羊,崇尚白色,崇拜白石,集中体现于服饰上的就是“羊皮褂子”。这种颇具特色、表现北方民族长袍马褂式的服装款式,不仅印证了羌族早期的生产方式是游牧经济型,而且折射出羌族古老的文明以及从游牧到定居农耕的发展过程。

2.服饰与民族关系。汉唐时期,是羌人及周围一些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央王朝的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使少数民族经济一度兴盛,带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各方面的交流。这种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文化的传播,以致部分民族将各方面文化兼容并蓄,熔铸成新的民族文化风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羌人逐步形成、分化成本民族内部各支系文明发展程度不一的民族。在接近中原的地区,一部分羌人率先吸收了中原文化,随着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增多,在服饰上充分吸收了中原样式,并逐步与汉族相同,与其他民族毗邻杂居的羌人也逐渐融合、演变为今天的不同的民族。如藏缅语族的彝、纳西、普米、藏等民族。尽管学术界对其族源还有争议,但从许多相似的风俗习惯上,反映出他们与羌族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体现在服饰文化上的,即是头饰的相似性和色彩的共赏性:如戴头帕、喜红、白、蓝色,穿羊毛织品,佩羊身上的饰物以及绣花工艺上的雷同。至今,接近藏族地区的黑水、松潘等县的部分羌族仍受到藏族同胞的影响,他们过去的发饰极似藏族:蓄发、结为辫子绕髻于后;现在不仅将藏族服饰部分借用,生活习俗的其他方面也日趋藏化了。

3.服饰与宗教。羌族的宗教尚停留在多神信仰阶段,白色石英石成为众多神灵的代表。溯敬白石之源,传说盛多,主要依据以下两种,一是南迁的羌人受天神暗示用白石击败慓悍的“戈基人”,从此安居乐业。二为神指点人类用白石相击取火得以温暖和熟食。因而,长期以来,羌族用白石象征天神、山神、家神等诸多神灵,并把它们广泛地供奉于山上、屋顶、地里以及石砌的塔中。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深厚的思想意识,对羌族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反映在服饰上的就是崇尚白色,穿白色羊皮褂,包白头帕。这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羌族对其远古祖先、神灵的追忆和崇拜。

“许”是羌族的巫师,一些地方又叫“释比”,他们在多种祭祀活动中扮演人神之间的中介人,起着文化传播和宗教领袖的作用。“许”在做法事时,穿戴极为特殊,头戴金丝猴尖角帽,身着对襟坎肩,上以黄、白、黑三色点缀,有三排扣;下身穿齐脚的白布裙,裹白绑腿。“许”的穿着显示了许的特殊地位和身份:黄、白、黑代表庄重、高贵;白布裙与白绑腿象征作为神的代言人所具有的神的色彩符号,令世人尊敬和崇拜;所着坎肩,又表明了他不是神,是人与神的中介物,既让人感到敬畏,又使人们觉得只有通过他才能令神灵感应。值得一提的还有“许”的头饰品金丝猴尖角帽,标志着“许”是羌文化的传承者。它源于远古的传说:“许”带有记录羌人的来源、史事、历史文化等丰富内容的“天书”,不幸被山羊所食,有失传的危险,幸得金丝猴启示,杀食此羊,以皮制鼓,即可在做法事时敲鼓忆书,诵念如昔。为此,“许”才以口碑形式传播了羌文化。为感谢金丝猴,从此许把其皮毛制成帽子,让人知道它的恩德,永远受人尊敬。至今,金丝猴在羌族人民心中占有神圣地位,被尊称为“护法神”。羌族巫师戴特殊的猴帽,更加体现了人神一体的宗教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