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
自由—实践—占有——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真正占有路径周淑敏,于泉蛟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对于这一论断,学术界通常解读为马克思对“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而实际上,这一论断还潜在地指明了如何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路径,即:人首先通过劳动获得真正的自由,又在获得自由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生成和占有全面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实践的进行都是人占有其本质的必经之途,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异化;自由;实践;人的本质的占有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8-05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5收稿日期:2020-11-15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东北振兴的文化自信困境与对策研究”(LR2020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追问与有效建构研究”(L19BZX007)。
作者简介:周淑敏,女,广西贵港人,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泉蛟,吉林柳河人,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辽宁大连11604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尾部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85。
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明白:何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何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到马克思《手稿》的开篇部分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
马克思是以这个论断为前提,对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人的自由、剥夺人的劳动条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行文逻辑当中又潜在地指明了解放人、复归人的本质的路径,即:恢复人的自由,在自由的条件下通过劳动生成人的真正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也预示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入批判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中的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并将其实践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手稿》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马克思如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出发,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揭示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分析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在《手稿》中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以及它们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从而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他的大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大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的或偶然的过程,而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的物质基础。
这些物质条件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还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大唯物史观还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关系,还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和暂时性,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实践性本质思想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实践性本质思想摘要: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是对马克思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最好途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实现了变革性研究,探寻人的本质的现实意蕴和人的实践性本质,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基于人的本质研究探索人的现实的解放途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寻求现实的道路。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性;人类解放;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9-02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研究及其变革性(一)《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来源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些理解直接导源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神秘性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又通过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事实基础进一步深化、扩展,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原则与方法。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将现存世界的一切描述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产物,将现实世界的历史描述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设定,异化及扬弃而达到自我综合的辩证过程。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着自己,认识着自己,创造着自己,人就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同时,人又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外在世界使其满足于人的需要。
黑格尔通过引入劳动,架起主体与客体沟通的桥梁,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但黑格尔所指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实践”概念进行了批判与超越,认为黑格尔仅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仅是看到对象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异化劳动、劳动的消极方面,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非批判态度。
费尔巴哈站在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企图恢复人类失去的真正本质,人的自然本性,建立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合乎人性的协调一致的关系。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作者:林鑫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为了深入阐释实践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手稿》中就实践的意义与性质进行了说明,从而为后期实践观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逻辑上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所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
作为实践理论的成果,《手稿》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手稿》为写作背景,就其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实践观[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14-02一、《手稿》写作的背景1844年,身处巴黎的马克思着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创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手稿》因为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对西方思想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该《手稿》的正式公布并非是在马克思生前,马克思去世后其影响才逐步扩大。
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马克思无论是在经济思想还是在政治思想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进入巴黎前,马克思任职于《莱茵报》,并通过文章发表的形式来对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之后,政府废除了《莱茵报》,这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现实问题,不能只依靠理论。
进入巴黎之后,马克思开始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成为巴黎公社的一员、实地调查经济现实社会与经济状况等。
与此同时,在巴黎的这段时间内,马克思还同恩格斯会面和交流,从而为后期二者的论著奠定了铺垫。
巴黎活动时期,马克思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根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观点,马克思对传统的国家决定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才是创造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保证人的自由和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
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
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 、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初探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0, 9(3), 90-96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0.930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初探李小玲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7日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新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还是其诞生的前提。
该观点起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马克思在此针对他的实践观作了初步阐述,着眼于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论文对《手稿》中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出场特点以及理论地位等进行了阐述,旨在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人化自然,对象性On the Practical View of The Manuscript of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Xiaoling Li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Received: Aug. 6th, 2020; accepted: Aug. 20th, 2020; published: Aug. 27th, 2020AbstractMarx’s view of practice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new materialism. It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the premise of its birth. This point of view originated from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Marx made a preliminary elaboration on his practical view,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of Marx in the manuscript, aiming to deepen our recogn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of Marx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李小玲Keywords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Practice, Humanized Nature, Objectiveness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马克思一生有诸多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此初步阐述了他的实践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学号:2120151936姓名:王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
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内容等作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的理解,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 1844 年 3 月—4 月,是马克思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理论论证的结果。
早在《莱茵报》时期(1842 年 4 月—1843 年3 月),马克思就发表了很多抨击封建制度的文章。
“盗木事件”使《莱茵报》参与了辩论;在自由贸易、盗木法律上,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是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物质利益”问题与马克思脑中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冲突。
他在退出《莱茵报》之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由国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指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并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去政治经济学中寻找。
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亦即生产关系。
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
这正是马克思由政治法律领域转向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寻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道路的科学依据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的哲学内涵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的哲学内涵“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以及以后的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而且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其关于实践的观点也不断完善。
但《手稿》中关于实践的论述,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萌芽和起点。
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对象化理论,即实践理论。
标签:实践;对象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正是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才指出一条既不同于唯心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新的唯物主义”的道路。
在《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的概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革过程。
其中《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雏形形成的著作,准确把握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能正确理解《手稿》的思想内涵。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顶峰和终结。
他的实践观集近代西方实践观点之大成,并且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践观,即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
第一,马克思指出:“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
”这就是说,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建立在精神性的基础之上,“绝对知识”成为了他哲学体系中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
”自然界对抽象的思想来说是外在的、非本质性的存在。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作者:潘际帆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著名论断的解读,阐述了在实践原则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这表明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已对其新哲学的基石即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作了基本表述,也进一步证明《手稿》的重大价值之一还在于它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形成作了重要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一部天才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几乎包含了所有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性内容。
有人称《手稿》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的形成作了重要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我们不想在这里对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做出全面评价,而关于这个问题,《手稿》中的一著名论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就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一、《手稿》中由劳动实践所决定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这一命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它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已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直观性的缺陷,建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为此,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劳动实践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之相对立;第二,劳动实践活动又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间环节,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第三,实践活动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且推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
[1]首先,劳动实践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之相对立。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实践使人脱离动物界,并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是自然界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
212现代交际·2018年11期作者简介:秦琦,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秦琦(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最核心的思想,是最为首要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逐渐形成的外显起点。
这一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就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所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即对它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历程进行探究,对于当代人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能够充分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精准的理论航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2-02一、异化劳动理论是实践观得以确立的理论基底马克思在异化劳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阐述了实践观,目的是消除异化这一畸形状态,从而使人恢复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真切的实践本性。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纵观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期间,对于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曾多次感到疑惑。
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对政治经济学家著作仔细研读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较为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研究理论,对各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对其进行了系统与全面的分析性批判,阐述表明了自己比较系统的独到见解,所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系统阐明论述的。
(二)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劳动实践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与异化劳动二者之间概念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用异化这一理论来解释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
马克思在这里将实践视为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此开始步入科学化领域阶段。
简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
简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作者:高妍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7期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作者简介:高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6.23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实践观点。
《手稿》中蕴含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在吸收康德、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实践观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他们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
虽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为马克思实践观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追溯、继承与扬弃为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研究更好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一)康德的实践观康德把哲学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层面的自然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道德哲学。
康德给“实践”进行了定义: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
人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
康德认为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康德确立了实践的主体后,又提出了实践的客体,即道德律令。
对于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康德认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与作为实践客体的道德律令只能是形式上的统一,其实际上仍然处于对立的状态。
(二)黑格尔的实践观《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实体即主体》等著作中蕴含着黑格尔实践的思想。
黑格尔指出实践的目的性、承接性和现实性。
目的性是指黑格尔强调与动物盲目的活动相比,人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黑格尔把人的目的归为绝对精神在人身上的显现。
黑格尔肯定了康德关于自由与意志自律二者的关系,坚持了实践中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也批判了康德空洞的主观主义。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作者:秦琦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最核心的思想,是最为首要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逐渐形成的外显起点。
这一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就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所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即对它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历程进行探究,对于当代人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能够充分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精准的理论航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2-02一、异化劳动理论是实践观得以确立的理论基底马克思在异化劳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阐述了实践观,目的是消除异化这一畸形状态,从而使人恢复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真切的实践本性。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纵观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期间,对于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曾多次感到疑惑。
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对政治经济学家著作仔细研读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较为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研究理论,对各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对其进行了系统与全面的分析性批判,阐述表明了自己比较系统的独到见解,所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系统阐明论述的。
(二)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劳动实践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与异化劳动二者之间概念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用异化这一理论来解释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
马克思在这里将实践视为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此开始步入科学化领域阶段。
1.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实践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研究时,明确地指出,人与动物二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就是劳动实践。
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性本质及其启示——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性本质及其启示——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言马克思是近代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之一,展示了他对哲学、经济学以及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和观察。
而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自然的认识与探究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围绕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自然观,探讨其实践性本质及其启示。
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性本质自然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的物质生活的源泉。
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和条件。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限制是不可避免的。
自然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过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出现、发展和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自然界中每一份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中的,这个转化包括物质形态和性质的变化。
马克思同时也关注到物种的起源和消失,并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
实践对自然认识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通过实践逐步深入地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础,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人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自然的规律性和本质。
并通过应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和利用自然,满足人类需求。
马克思自然观的启示强调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前提条件”。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们通过实践对事物进行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参与到事物的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本质。
这一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自然观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马克思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并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
但他同时也关注到人类命运与自然变化的紧密关系,认为人类的命运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
对于如今的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问题,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的自然观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认识到人类对自然死亡的破坏,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探析
On the practical view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作者: 田长生[1]
作者机构: [1]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论述,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而不断完善.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考察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从实践的存在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实践的复归环节四个方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内容探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内容探析作者:赵世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2期赵世龙(沈阳工程学院思政教研部,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它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前提和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内容看起来有些混乱、缺乏条理性,但却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内在逻辑结构。
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内容以及异化劳动、人化自然等思想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阐述,从实践的维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手稿》;实践观;内容中图分类号:A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33—02收稿日期:2013—09—06作者简介:赵世龙(1978—),男,黑龙江北安人。
沈阳工程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手稿》中实践范畴的基本界定(一)实践概念的界定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根本方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因此,实践的内容包括:一方面,实践是人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作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根本方式,它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方式,具有客观的、现实的特质,因而它又区别于人的精神或思维生产。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人是现实世界的主体,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并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区别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和费尔巴哈的朴素唯物主义实践观。
(二)实践的具体特征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具体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一,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具有对象性的特征。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对象化的活动是人的劳动实践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自然界既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前提。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
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
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
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
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
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
【思想】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思想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
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
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休息”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异化休息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休息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休息产品、休息、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认为休息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人休息所生产的对象即休息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休息相对立。
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休息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
工人在休息中消耗的休息越多,休息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休息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休息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
休息不再属于人的本质。
工人参加休息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休息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休息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休息时觉得舒畅,而在休息时就觉得不舒畅。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研究的开
题报告
题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研究
一、研究背景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根本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
1. 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2. 实践观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实践观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启示和指导。
4. 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资料,收集马克思实践观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马克思观点的历史渊源和复杂性。
2. 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学者对于实践的认识和解读,分析共性和差异。
3. 实证研究法:着重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践性质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
四、研究意义
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可以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丰富现代人们的思想和理论工具,同时,也可以有助于提高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研究实践观,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和未来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文论: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思考
马克思文论: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思考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思考【摘要】: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寻找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大多数论断,在今天对于我们却仍存在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从而受到启发。
【关键词】劳动心灵美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并不完善,却仍然不愧为经典之作,从《手稿》中我们还可以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一些关于生命意识的思考。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6月间为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一些长期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
由于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手稿,直到1932年才在苏联以德文全文发表。
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包括美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以工人的劳动为主题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手稿》提出了“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重要思想,从而解决了美与美感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这一根源问题。
《手稿》对人的生产与生命活动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作了详细的考察(二)《手稿》提出了“美的规律”的概念,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
《手稿》中这一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的前提下,对人的生产劳动本质特征所作的总的概括(三)《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现象。
有人认为,《手稿》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美学著作。
但是,在它的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第三手稿的“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实践观思想
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
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
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
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
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
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
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
马克思指明:“正确的理联盟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2]。
可以说,此时马克思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政治批判逐渐的走出唯心主义的桎梏,意识到深入现实之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莱茵报》停办后,马克思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并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布·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段时间他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影响颇深的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导言》。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投足倒置” [3]。
马克思不赞同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而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解放不能等同于人类解放,只有消灭私有制进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才是彻底的解放。
在《导言》中,马克思对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論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在他看来,理论批判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现实斗争才是目的本身,他此时已不只是把实践理解为思想上的活动,而是物质上的活动。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
可以说,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这段时间内,对实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从最初单纯的理论批判走向关注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又走向对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实际斗争,要求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相联系,理论的批判最终转为革命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他为了更进一步找到真正的、明确的方向,在《手稿》中转向了对异化劳动、对实践的研究。
二、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
《手稿》是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学家们的大量著作,重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经济事实”而写出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著作。
在《手稿》中,他通过对“异化”这一概念的分析不仅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在实践观上产生了崭新的飞跃。
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实践是异化的扬弃、实践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实践是人之主体性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理论上详尽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第一,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属于他,而且是与他相对立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能得到的东西就越少,他就越贫穷。
换句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 [4]第二,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
工人不是出于真心的、自愿的进行劳动,是不得已的进行劳动,他在劳动中感到不幸,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完全丧失了自我,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这种状态下,工人不能称之为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沦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存在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当时所流
行的各种共产主义学说,并对之进行了批判。
在他看来,这些共产主义学说仅仅是在理论上或是以空想主义者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他们的学说脱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彻底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的论述了他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4]。
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而是“建立在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结果” [5]。
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并不是完全否定私有财产运动和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找回人已经丧失的本质,即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非主体的奴隶状态进行揭露,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复归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深入地研究国民经济学们的理论基础上,深刻地探讨和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们只认物不认人,否定人的主体性,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的伪善性。
在他们看来,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人的主体性在资本面前则是微不足道的。
他指出:“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4]可以看出,这
种状态下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人,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
而马克思则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他看来,人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可以全面掌握自身的主体。
而且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的复归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4]。
三、《手稿》的地位及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阐述了其实践观思想,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则一般被看作是马克思实践观走向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标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走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困境,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还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一方面,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4],另一方面,他处于宗教的束缚之中没有走出来。
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摒弃。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一部纲领性的文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其详细的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的批判费尔巴哈、布·鲍
威尔、施蒂纳以及“真正社会主义者”的一部批判性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影响的彻底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代表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实践观,他的实践观同旧哲学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克服了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揭示了实践观的哲学本质,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
马克思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第一次统一起来,代表着其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二者相结合的实践观的正式形成。
到此为止,马克思的实践观已经形成并得以完善,被后人称为“科学的实践观”。
总之,《手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实践观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进行了论述。
尽管《手稿》还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但是它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觀的最初尝试是成功的,可以说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