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第六章 注意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哈德维克(1969):
▪ 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对从左耳或右耳呈现的靶子词反 应
▪ 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都超过50%,差异不显著
❖ 可以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和“名字”现象 ❖ 不经济;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Treisman & Geffen(1967): 双耳分听实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早期选择模型
▪ 布罗德本特: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选 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未通过的信息则迅速 衰退,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 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通一个通道,同时关闭所有 其它通道,单通道模型。
▪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意义的、期待的刺激易于 通过。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难以证伪:有限资源的性质通 常不明确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诺曼等(1975):“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有较多 资源,加工能顺利进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特征: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如蓝色正方形。
❖特征整合理论
▪ 由特雷斯曼提出,它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 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该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 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在整合阶段,通过 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 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 有效试验:注意指向 目标位置的可能性大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2)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 的混淆
如:每隔2秒呈现字母,要求看到红色字母出现就 按键,绿色不按键→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
其中:红色——维度值
颜色——维度
持续性注意(maintaining attention)
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即注意的保持过程
任务定义注意(task-defined attention)
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 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BLACK GREEN RED
任务定义注意存在的问题
(1)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 如:指出圆点是红/绿?vs 指出圆点向上/下运动?
可能结论: 颜色注意——V4 运动注意——MT
注意实验中的变量
自变量:
刺激呈现速度 任务的复杂性
因变量:
反应时 反应的正确率
控制变量:
确保每次试验中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精确呈现刺激
注意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 搜索范式 过滤范式 双任务范式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
有效实验
无效实验
中立实验
注视点
﹢
提示
﹢
﹢
﹢
﹢
﹢
过滤器理论
基本观点: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 的一个瓶颈,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只有 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像过滤器一 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
实验证据:双耳分听技术
Dichotic Listening Task
The logic of this task:
注意理论
过滤器理论
早期选择模型 中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
资源限制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
第六章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5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8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9
(二)视错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0
线条弯曲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1
左 氏 错 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2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3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 图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3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5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6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 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 视野中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 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 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1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2
四、单眼和双眼视觉
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3
(一)单眼线索
插入(interposition) 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 阴影(shading) 线条透视(liner perspective) 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s) 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 熟悉大小(familiar size)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 调节(accommodation)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主要实验

第六章主要实验主要实验部分学习指南1.实验名称2.研究内容(目的)3.研究过程(自变量/因变量/设计方式等)4.实验结论5.部分实验需要了解研究者6.借机复习普心理论(一)感觉记忆的实验范式1.图像记忆的研究(1)全部报告法(受到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记忆材料全部回忆。
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记忆材料)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的报告,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报告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4.5个左右。
斯柏林认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时间太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报告法具有局限性。
(2)部分报告法(一定程度避免了感觉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
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
(3)延迟部分报告法斯柏林提出,与部分报告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记忆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在0~2s之间。
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80%,当延迟0.15s时,回忆率下降到60%,当延迟0.3s时,则降为55%,当延迟超过0.5s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和全部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说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记忆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1s中内迅速消退。
2.声像记忆莫瑞等人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
莫瑞等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
实验时可同时通过2~4个声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结果: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的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较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s之久;(二)短时记忆的实验范式1.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1)康拉德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只存在听觉编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
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1研]A.搜索范式B.双侧任务范式C.负启动范式D.整体一局部范式【答案】C【解析】搜索范式研究注意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及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双侧任务范式主要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
整体-局部范式研究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
2.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3.注视图6-12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图6-12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4.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第六章-反应时与注意

如,驾驶员开车。
反
又如,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包括两个刺激,被
应
试必须在其中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左键,而当另一 个刺激出现时,按右键。
时 ➢ 在作出反应之前,必须对不同刺激有所辨别,
间 并作出不同反应的选择。
➢ 二择一的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长约0.07 秒,这个时间是辨别和选择所需要的时间。
黄月胜
实验心理学 一、反应时的含义
➢ 也叫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 ➢ 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
的时间。 反 应 时 间
黄月胜
实验心理学 一、反应时的含义
包括以下三个时段:
➢ 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
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反 ➢ 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到大脑皮质
反
验。
应 (一)相减法
时
任务一 心理过程1,2,3
间
任务二 RT任务二
心理过程1,2,3,4
- = RT任务一
? RT心理过程4
黄月胜
实验心理学 三、反应时新法
(一)相减法 反应时相减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反 ➢ 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应 ➢ 启动效应与负启动效应的研究 时 间
黄月胜
实验心理学
反 应 时 间
黄月胜
实验心理学
(4)选择反应时和刺激数目的对
数成比例,刺激不是同一通道会
出现怎样的情况?
反
应 ➢ 波佩尔(E.Poppel)的实验
时 ➢ 通过耳机向被试的右耳呈现刺激,在被试的
间
左视野呈现光刺激。
➢ 被试只使用右手作出反应,当见到光时按一
实验心理---注意力

第六章注意先看两个场景:其一,假设现在有一个大型鸡尾酒会,你正在和朋友谈话。
尽管周围还有许多其他人也在相互交谈,但你仍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而不被打扰。
这时,你从其他人的谈话中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于是你几乎立即停止了对自己活动的注意,开始倾听那些人在说些什么了。
这个过程被称为注意的转换,它发生迅速且无需主动的意志努力。
场景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即将飞抵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察看是灯泡出了问题还是前轮没能锁定着陆时的位置,而忽视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
这时,高度测量表也失灵了。
于是,飞机不自主地下滑很长时间,直至快坠毁(只剩8秒钟)时,副驾驶员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然而已经太迟了。
结果飞机坠毁,99人丧生。
而这起事故完全是驾驶员的注意分配不当所致。
在上述场景中,注意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心理学中,注意同样也是重要的概念,并是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的兴趣中心之一,尤其在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对注意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本章将先从注意的理论入手,展示理论和实验是如何相互促进并一同发展的。
然后,在介绍注意操作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几种主要的注意研究方法。
最后,简要介绍几个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注意实验,以揭示注意实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六章注意 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1.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另一耳的信息。
2. 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耳的信息通过。
3.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1.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2.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四)模型比较1.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①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②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③ 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六章 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我们的感官随时都在接收着难以计量的庞杂的信息。
但我们只对其中最有意义的极少的一部分加以反映。
这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就是注意。
本章着重介绍各种注意的特点和衡量注意品质的若干特征,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解释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Top一、什么是注意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
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
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
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
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
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
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
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实验心理学经典课件第六章——注意

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
• •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 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 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 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 (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
• 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 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 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
• (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 • (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 • 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 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 (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 对注意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 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 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 引起反应。
• (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 • 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
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 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 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 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 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
模型差异分析
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 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 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 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 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 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 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 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 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实验心理学—RT技术原理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先始于天文学家Bessel对 于人差方程的研究。
– 复合实验。“先入现象” – 反应实验。将反应时间的测量用于心理实验的是荷
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年,他发明分离反应时间 的实验(反应时间的减数法),分离出简单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 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 向的;而旋转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 沿顺时针方向的。
实验心理学—RT技术原理
• AA, BB, • Aa, Bb, • AB, BA, Ab, Ba, • • 对同音同形、异形同音、异音异形三个不同刺
激的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逐个增大
•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 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 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 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这个差别就很小。
实验心理学—RT技术原理
一、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A 反应时 基线时间
B 反应时
基线时间 选择时间 辨别时间
C 反应时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Donders 的ABC反应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RT技术原理
• 简单反应时,指呈现一个刺激, 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 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也 被称为“基线时间”。
第六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
1 刺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2 理论基础:减数法 3 理论基础:相加因素法 4 反应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5 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和方法 6 反应时测量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心理学—RT技术原理
第一节 刺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一、 反应时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 反应时与刺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四)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基本模型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基本验证实验:左耳右耳呈现6429信息73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 ; 2-9....正确率为20%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 Gray & Wedderbur 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1 Treisman 的实验(1964)12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注意第一节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 来实现。
·1.早期选择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基本模型 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 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 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2-9....正确率为20%。
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 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Treisman 的实验 (1964)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 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熟悉的信息) 基本验证实验: 左耳 右耳呈现 6 42 9信息 7 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个为语义分析后的中枢过滤器。
3.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提出者·1963年,多依奇等人首先提出的(Deutsch & Deutsch )。
基本观点:1.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没衰减)2.信息加工的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3.理论假设:中枢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些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信息反应,不重要的刺激不反应。
基本模型:经典验证实验:·哈德威克(1969)的双耳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过程,向被试双耳同时随机呈现包括靶子词在内的刺激词,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哪 个耳朵听到靶子词都分别作出反应。
·实验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且差异不显著。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一)理论的提出:·1973年,最初由卡内曼(Kahneman )在其出版的《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的。
(二)基本观点·1.注意是心理资源。
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2.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一个任务。
·3.心理资源限制可分为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两种。
卡内曼的资源限制理论(书319)(三)经典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四)资源限制理论的意义与不足1、意义·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追随耳·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注意的任务·很容易扩展到包含多重资源的假设。
2、不足·有限资源的性质不明确·资源分配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三、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理论的提出——特雷斯曼最早提出的·理论的基本观点·1.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2.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平行加工,无须注意;·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3.特征:是某个维量的特定值,正方形、蓝色是图形和颜色维量的值。
·4.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如,蓝色的正方形·验证实验及其结果·1. 视觉搜索实验·实验材料: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实验要求:要求被试搜索某一特定靶子(客体或特征),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客体靶子受项目数量影响很大,而特征靶子几乎不受项目数量的影响。
2、错觉性结合实验·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实验:快速呈现卡片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任务定义注意的基本含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鸽子啄键实验:只对红棒反应,不理会棒的方向。
(二)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防止两种混淆·避免任务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与维度值定义注意的混淆·任务定义注意的价值·应该被看作有用的实验工具二、持续性注意·含义: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研究的意义·儿童识别红色字母(实验324页)·保持与引起注意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通过这种区别可以协助诊断疾病。
三、加工定向注意·定向加工注意的含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定向加工注意的经典实验视觉搜索任务实验(p326)Egeth,Virzi&Garbart的视觉搜索实验(1984)·实验材料:20个红色和绿色的字母·实验要求:研究者改变红色和绿色字母的数量,要求被试指出红色字母是否在其中出现,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随刺激列中红色字母数量的增加,觉察目标的反应时也随之延长,但反应时不受绿色字母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一、提示范式·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对这一输入元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提示范式的自变量·提示的有效性:有效试验中立试验无效试验·提示类型:外围提示/符号提示预言性/非语言提示提示范式的研究范例·沃格尔(Vogel,2000)的提示范式实验·工作记忆超负荷的任务:·10个彩色正方形的记忆矩阵,延迟1000毫秒的测试矩阵,要求判断二者是否相同。
记录判断准确性(不要求速度)。
提示分为前、中、后三种。
·实验结果·无论提示在记忆矩阵前还是后出现,提示有效性对准确率都有相同作用。
(见32页图)知觉加工超负荷的任务:·实验说明:实验者加入同步掩蔽噪音,使任务的知觉加工阶段变得很难,但只使用了一个项目以使工作记忆不出现超负荷。
·实验结果:只有当提示出现在记忆矩阵之前时,提示才是有效的。
知觉加工超负荷的任务:·结果说明:高知觉负载时,发生了早期选择。
二、搜索范式·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任务类型:视觉搜索任务在大多数视觉搜索实验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和刺激规模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搜索范式的典型实验研究·分析教材中拉克和希尔亚德的视觉搜索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和实验结果。
问:请结合实验分析,探讨可否选择自行设计实验?三、过滤范式(一)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较有价值。
(二)典型研究实例·整体---局部范式-纳冯1977年发现的一个不对称干扰模型,基于此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整体---局部范式。
研究的自变量与水平:A.整体—局部的一致性B.注意的指向性因变量:反应时·实验结果:当被试报告局部字母时,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不一致,反应时变慢;当被试报告整体字母时,局部字母与整体字母是否相符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影响。
·纳冯结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这使整体字母可能干扰局部字母的加工而反过来则不会。
双侧任务范式·探讨多个独立刺激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
研究的自变量与水平:A.中央于两侧字母的一致性B.?因变量:实验结果:一致时反应时较快,不一致时反应时较慢负启动范式1.基本概念·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负启动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负启动效应。
(negative priming effect)2.启动实验的基本组成·由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两部分构成。
启动在先,探测在后。
每种显示都包括目标和分心物,要求被试只对两个现实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3.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负启动效应最早在stroop色词研究中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提出的。
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4.负启动范式(分析结果)·研究的意义:·该范式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识的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四、双任务范式·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常见的三类实验结果·1.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2.两个任务相对独立之时,·3.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呈完全相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