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接受角度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MI原 文 讲话 内容 : s : 话 人 1讲 RI 听 讲人 :
M2 译 文 讲 话 内容 :
s : 话 人 2讲 R 听 讲 人 2:
本, 译文 的存在 本 身 并 不 能产 生 独 立 的意 义 , 是 而 通 过译 文读 者的 阅读使其 意义 的实 现具体 化, 终 最 达 到译文 的彻 底 完 成 。译 文 再 现 的过 程就 是译 文
使 之 对翻 译 实践 有 一 定 的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 接 受美 学理 论 ; 达 的翻 译 原 则 ; 学 文本 ; 文本 ; 学翻 译 ; 奈 文 译 文 文化 差 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1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1 5 {02 0 —0 5 —0 10 7 0 2 0 )1 0 3 5
・
5 ・ 3
维普资讯
张 小 平 :从 接 受 角 度 看 文学 翻 译 中文 化 差 异 的 处 理
意 图( ; , 9)清晰地 表明了翻译工作的性 质意 图 C : 文 文 化 1原 C : 文 文 化 2译
在接受 美 学 看 来, 何 文 学 文 本 都 具 有 未 定 任 性 , 不是决 定性 的或 自足性 的存 在, 都 而是 一个 多
译是通 过语 言进 行 的, 同文化 的差 异与 交流及 其 不 相互 之 间的影响 也必 然要 在语 言上表 现 出来 。
文学翻 译有 其 特 殊性 。文 学 , 文 字 的 艺 术 , 是 是 文化 的 一个 组 成部分 。而 文学 中, 又有文 化 的沉
受 美学 的创立 导致 了文 学研 究的 中心从 以文 本 为 中心转 移到 以读者 为 中心 , 从而 使文 学研究 的趋 向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文学翻译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问题,这些问题在文学翻译中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先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礼仪仪式,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些文化差异。
二、词汇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个词汇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在西方国家,晚上吃东西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很少会有人晚上吃饭,因为中医认为晚饭吃得太晚不利于健康。
如果一个西方人写了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在晚上吃了一顿饭,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是否将“dinner”翻译为“晚饭”还是“晚宴”。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也包括现代文化背景。
例如,在中国,饭桌上的规矩非常严格,人们要遵守相关的礼仪和规矩,而在西方,饭桌上的礼仪比较自由,人们可以随意说话或者交谈。
因此在翻译饭桌上的相关事情时,需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四、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某些事情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尊敬老人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如果一个西方作家写了一篇与老人相关的文章,那么译者需要注意如何使读者理解这篇文章。
五、语言的音韵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音韵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例如,在中文中,有很多象声词,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这些词并不多。
如果一个中文作品中包含了很多象声词,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地翻译这些象声词。
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bstract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is a rather complicated activity, but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f all, by showing a lot of examples, this thesis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such as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difficulties which result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are presented, such a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 Finally, a few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transl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example, addition, which means adding one or two images to Tang poetry, dele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 etc. The purpose of doing so i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more vivid and easier for the receptor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ranslation; Tang poetry; reception aesthe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摘要唐诗英译虽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但是它的深远意义不能被忽视。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中国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简洁、意蕴深远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诗的英译始于几个世纪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产生了兴趣。
因此,如何将这些经典作品翻译成英语,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中国古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古诗中常用的象征、隐喻和典故等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如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
首先,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英语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近似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
其次,为了保留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英语中的押韵和节奏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头韵、尾韵和行内押韵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总之,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和方法,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中国古诗的英译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本的美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古诗的英译来说,音美的再现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古诗的音美不仅包括节奏、押韵、声调等语言层面的要素,还包括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
首先,节奏是古诗的灵魂。
在中文中,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声调,而声调的变化就形成了古诗的节奏。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出一种可以对应这种节奏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大量的中国古代诗词已被译成英文,但英语译文仍存在困境。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韵律精美,有复杂的语法结构,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而英语在韵律、语法结构和思想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英译诗词的语言质量受到影响。
其次,诗词的表达有深远的文学意义,它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信息,但这些不能完全转化为英语版本。
第三,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时间和地域的特色,充满着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气息,诗词的意思和深刻的内容也与时间和地域有关,但英文可能无法表达出来。
为了解决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和技巧,精通汉语和英语,在译文中结合来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尽量保留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结构和内涵内容。
其次,译者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文学历史背景,审慎翻译其中的文化信息,并将直译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表达用法,使译文更加符合文化要求。
最后,译者要格外注意区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诗词,充分融入文学文化内涵,使译文更加准确有力。
中国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其翻译也需要有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只有面对中国古代诗词英译带来的困境,做出充分的准备,把握好中译英文化差异,才能将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质量地呈现出来。
论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蕴藉以及文化差异英汉诗歌文化差异
论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蕴藉以及文化差异英汉诗歌文化差异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中变得很重要。
受其影响,文化已经成为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今日社会,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一种跨语际的行为。
作为诗歌的翻译,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时代性的认同和期待呢?诗歌是以简短精悍凝炼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把情感美、哲理美、自然美、意境美等融合起来,抒写心态性灵,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体验,用以陶冶性情,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学样式。
从美学视角可以看到,诗歌翻译努力的方向就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翻译不仅涉及到语码之间的转换,而且涉及到文化代码系统之间的转换,翻译过程是从原语文化代码系统到目的语文化代码系统的转换过程,也是从原语文本接受者与原语文化语境(文化传统,价值规约及标准)到目的语文本接受者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转换过程。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设法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在原语文化里一样的功效。
诗歌的节奏是翻译中常常忽略的问题,著名翻译家高健在其译作中通过停顿、四字格、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等方式,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节奏。
这些都是译界口碑很好的范例。
从高健的《英文诗歌一百篇》和《见闻札记》中的若干篇幅为例,就是在翻译中体现诗歌的节奏,并认为节奏是诗歌的内在属性,诗歌节奏和句式长短、词语选择等其他语言形式一样有其独特的意蕴和美学价值。
声律在散文体裁中有传达情感意蕴的重要功能,作为翻译要论证在英语诗歌翻译中再现声律审美价值与表情功能的必要性,在分析英汉语言各自音系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散文汉译过程中,如何使英语的重音节拍型节奏与汉语的声调型节奏适当匹配的问题,并提出以功能为基础的等效方法再现原文的声律审美价值。
文化翻译应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细致深入的对比研究基础上,了解不同民族在理解和思维上的差异。
不顾语言与文化的特点,一味按字面直译,照搬语言的结构形式,只会使原文化意义被扭曲误解。
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经验教训。 二、应对文学翻译时出现文化差异的措施 若是翻译英语文学,最需要的是了解相关的文 化知识,不管是任何形式上的文学翻译都是在掌握其 写作背景下进行的,找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其实, 在文学翻译的基础上,特别是两国之间存在很大的文 化差异的情况下,需要熟练掌握文学翻译技巧,因为 各个国家之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很多不同,在文学上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社会背景不同,就会逐渐将 首先需要掌握作者的生活及创作的社会背景,在此基 品表面,只有充分掌握文学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才能进 行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时,还要尊重各国之间历史 文化背景,同时很好地掌握各国之间存在的差异,探 索出正确的文字处理方式来解决文学之间存在的差 异,在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之后,进行文字上的翻译, 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 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 要充分理解文学题材,因为不同的国家在文学表达形 式上也不相同,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也不相同。翻译 的前提是我们要充分理解文学的题材形式,然后再进 行查差异上的处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具有 针对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形式都适合一种翻译技巧, 这是一种不固定的形式,翻译中需要灵活掌握翻译技 巧,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转换翻译技巧,如一些专业性 较强的作品在翻译时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中名词的 形式,可以适当采用直译的方式,因为其中很多词语 都是固定的。但对于一些文学性的,就需要我们充分 掌握其中的文学气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进行 翻译时也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很多时候,翻译不是一 种直接转达,而是一种文学意境的体现,这种类型的
(邵阳学院)
行适当的转换或改变, 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直接翻译, 在进行这些文学翻译时,一定要很好地掌握住翻译技
戏曲艺术现状与传承
于 影
我国戏曲剧种有 300 多种,不同种类的戏曲丰 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几百年来,戏曲不断地传承和 近年来,戏曲艺术传承有了一定的改善,这与政府的 保护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各地文化管理部门主动把当 地的地方戏曲文化作为发展地区文化的资源和品牌, 这对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戏曲演出市场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其现 状可以说举步维艰,以 2014 年全国戏曲演出市场为 例,随着各地戏曲汇演、艺术节等活动增多,再加上 部分剧场举办的票友演出,2014 年全国戏曲商业演 出场次创新高,达 5 547 场。但与此同时,商业演出 票房跌至 1.51 亿元,同比下滑 5%。2014 年传统戏曲 共演出各类戏曲 80 余种,其中演出超 100 场的仅有 京剧、越剧、评剧、沪剧、秦腔、黄梅戏、川剧、河 北梆子及昆曲 9 大剧种,共演出 3 335 场,占传统戏
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15神州文化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邹丽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摘要:能否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更好的处理文化差异,是判断一部译著品质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了解国外文化,并具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处理措施随着全球化文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交流融合,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研究翻译中,之所以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翻译和鉴赏途径。
以便于在充分尊重中西文化的前提下,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译文的翻译水平。
最终目的是为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1.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会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其实质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过往历史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英语文学作品在翻译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比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和吉祥之意,通常在婚礼的会场布置占据重要地位。
而西方婚礼上最引人注目的新娘的婚纱却是白色的,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又如:中国以龙为图腾,喻示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1]。
但是,龙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的象征。
1.2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其影响很大。
在北半球夏季时,中国会迎来暖湿的东南风;在北半球冬季时,中国又刮起冷干的西北风。
所以在这种长期的地域性生活也对中国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宋朝的朱熹就写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此来表达蓬勃向上的意愿;而西方的文学作品相应的也会受到当地地域性的影响,又如:英国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经常阴雨连绵,所以西风对于他们来说是更新换代摧枯拉朽般的精神。
从接受理论看对《西厢记》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衡 水学 院学 报
J un l f n s u iest o ra He gh i o Unv ri y
Vo . 2 No 6 11, .
De . c 201 0
从 接 受理 论 看 对 《 厢 记 》 中文 化差 异 的处 理 西
都在努 力读 书”。
奈达在其练音律讲究修辞丰富典故颇多文化底蕴浓厚给译事增添了很大的挑战学界许多名家都提出了诗动态对等理论中也指出翻译就是实现最切近最自不可译之说且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然的对等其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翻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测试读者的反应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就可能产生出对牛弹琴的译文翻译是一种交际
奇, 《 西》天下夺魁”的赞誉( 贾仲明[ 凌波仙] 词)[。 I。 I “ 域外对 《 西厢记》的评价也很高,俄国柯尔施主编 、
为读者而创作 ,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 的
作 品仅仅是~种 可能的存在 ,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
瓦西里耶夫著的 《 中国文学史纲要》说: ‘ 单就剧情 的 转化 为现 实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 , “ 读者本身就是一
收 稿 日期 :2 1— 50 000.7
作 者简 介 :张
秦 (9 6) 女, 北襄樊 人, 18 ̄ , 湖 安徽 师 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教 师, 文学 硕士
第 6 期
张
秦
从接受理论看对 《 西厢 记》中文 化差 异的处理
7 5
诗读者一样 的感受 ,是一个值得 探讨的 问题 。下面 以 用孙 康车胤两个典故 ,一冬 一夏 ,意图说明张生一年 许渊冲先生 的 “ 三化 ”标准来分 析 《 西厢记》 中一些 四季 都在刻苦攻读 。可是在翻译 时,无法将这些特 定 古诗英译的例子 ,以此来探讨译 诗过程 中如何兼顾原 的文 化信 息包含进去 ,只能浅化地译 为: “ 冬天 夏天 文信息的传 递以及 译语读 者的接 受。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摘要:中西方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英文文学翻译的时候要恰当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文化差异产生的因素主要是在两种语言词汇的歧义、民族文化知识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这几个方面,这也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之处。
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要从多个方向上进行综合的考虑,比如文学作品的体裁、基础的翻译技巧、俚语方言的使用等等。
在进行必要的文化差异分析之后,要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处理解决,本文中我们对这个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几大表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从最初历史发展的背景而不断延展开来的,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统一发展的多民族国家,文学作品也大多体现整体性、多民族性,极具中国特色。
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有大大的不同,他们乐于民族的独处,大多是单一民族的小型国家,个人主义比较盛行。
这些自古至今的宏观背景所产生的差异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
其次,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相信主的存在,是信神论者;而在中国除了小部分之外,大多无信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践行者。
最后,中西方在思维思考的逻辑上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西方国家的人们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头脑也灵活,性格比较直率;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认为做人要“谦谦君子,取之有道”,待人接物都要合乎礼数,思考方式比较中庸,不十分自由。
中国的《梁祝》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题材上十分的相似皆是表达对矢志不渝爱情的讴歌,但小说中矛盾的来源不同,主人公在进行斗争中的表现也体现着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二、处理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重要价值在信息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读者既能享受到英语文学带给自己的美妙感受,体味西方文化的独特,还能发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正确处理好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既要能够促进西方文学在全世界内进行的传播,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又要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进一步地认识、了解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妥善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
同样,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对于不熟悉基督教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存在差异。
一些词汇在源语文化中可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但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
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备受尊崇的神话形象。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与“龙”相关的词汇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dragon”,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异化和归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量向读者传达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例如,将“功夫”音译为“kung fu”,“风水”音译为“feng shui”,让目标语读者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词汇。
归化策略则更注重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翻译为“一贫如洗”,用目标语中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意思。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不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辅以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随着世界的全球化,跨文化的语言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英汉翻译,它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和文化知识,以适应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要能够成功地翻译文化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般来说,文化差异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文化知识、文化习俗和文化习惯。
文化知识是指译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所在。
文化习惯是指某种文化专有的习惯,比如中国的习俗和仪式。
而文化习俗则指某种文化中传统的做法,例如中式文化礼节。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因为同一段文字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处理文化问题,翻译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为了处理文化差异,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首先,翻译者应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使之与文化差异和谐共存。
其次,当遇到文化上有争议或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翻译者应该寻求文化背景的帮助,以了解更多文化信息,从而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问题。
再者,翻译者应该灵活运用搭配法、拆解法和词语替换法,以便把源语言的语义转换到目标语言中,不破坏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最后,翻译者应该保持跨文化的视角,以便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总之,翻译文化差异并不容易,但如果翻译者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就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
翻译文化差异,不仅需要技术技巧,同时也需要文化熟悉。
只有将技术技巧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者应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处理文化差异,以便达到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
只有将技术技巧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探讨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方式。
但是,翻译工作所面临的大量文化差异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差异涉及到各种方面,如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等。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适当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已成为翻译者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过程。
文化是一个包容所有人的范畴,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
因此,文化差异问题是翻译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如果翻译者不能合理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特点,就会使得作品的风格和氛围被破坏,甚至发生误解。
首先,文化差异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词汇。
其次,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个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或故事,可能就是某个文化的典型特征,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
例如,一个美国小说中可能会描写丰盛的感恩节晚餐,但是在中国很少有人在感恩节这一天用餐,因此,翻译该小说时需要选用更贴近中国人的情境和场景。
另外,文化差异甚至还会影响到人物性格、情感等方面。
因为人们的行为、思考和情感都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在日本小说中,女性细腻、柔弱、敏感,而男性则是刚强、果敢、勇敢。
但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男女平等,性别角色更加模糊。
因此,在翻译小说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二、如何适当处理文化差异面对文化差异问题,翻译者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以确保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不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到破坏。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对原文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只有充分了解原文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才能更好地洞察其中的文化差异。
为此,需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其中的文化元素和背景,这能够使翻译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艺术特色。
接受理论与唐诗词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接受理论与唐诗词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黄莉萍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1)003
【摘要】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黄莉萍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应论 [J], 叶立刚
2.从接受美学看古诗词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J], 金靓
3.从接受理论看对《西厢记》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J], 张秦
4.接受理论视阈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J], 王君
5.接受理论视角下李商隐诗歌英译中意境的再现——以《无题诗》为例 [J], 张海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
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
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
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1Serial N o.129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陶友兰(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提 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通过“三化”策略,来剖析成功的译诗中运用的一些补偿方法,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古典诗歌;文化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1-0093-05 1 引言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
因此许多英语学者或汉学家都很醉心于汉诗英译这片园地,乐此不疲地把这一文学中的奇葩介绍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丰富异域文化。
如今,《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都有了很好的译本。
可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96:80)”,“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同上)”。
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
由于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与现代作品不一样,所以说古诗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质量是翻译的生命。
“一首好诗,如果译者没有将其精髓和风貌和盘托出,就会影响该诗在所译语言中的档次,损害诗人在译本读者中的形象。
一位杰出的诗人,很可能会因为译本的质量问题在另一批读者中无端降格”(高嘉正1999:24)。
“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钱钟书1996:81—82)”。
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互换,同时肩负着对原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使命。
尤其是诗歌翻译,译诗者在素养上要具备诗人和译者的双重资格,“译者对于原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欣赏;出乎其外,故能理解。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施颖洲1959:207)”。
就诗歌的翻译标准而言,许渊冲提倡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江枫力求的形神皆似,黄杲昕发展的以顿代步,辜正坤创立的多元互补,都各有特色,在传达诗歌的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各方面各有所侧重。
郭建中教授在陈刚《西湖诗赞》的《序》中说:“译诗之难,尽人皆知,其中译古诗尤难。
但是,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运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
”本文将根据接受理论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来剖析古诗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便译语读者能“知之”、“乐之”、“好之”。
・39・2 接受理论和诗歌翻译尽管沃尔特・本雅明说“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而写,没有一幅画是为观众而作,没有一部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1968:15),但是接受美学却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1989:385)。
伊塞尔指出,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读者包括“现实的读者”和“观念的读者”,“观念的读者”包括“作为意向对象的读者”和“隐在的读者”。
“隐在的读者”则表明,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同上)。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把人们从“直译”“意译”之争中解脱出来。
美国翻译家Nida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再现最近似而又自然的译文”,其效用和认可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Nida1982),翻译的宗旨就是以译文读者为本,让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
1995年,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图里(T oury,G.)在他的专著《描写翻译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 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 ond)里提出,译文的基本功能是给予译语读者提供信息,既要符合译语规范,也要符合译语读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研究的焦点从原作、译作、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原作者、译者转移到读者身上,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真正体现了翻译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古典诗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
诗歌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连。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陈福康),其语言具有高度凝练、以少胜多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精炼,引经据典,文化色彩很浓。
许多诗歌里的比喻词语和象征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典故词语都和中国文化血肉相连。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移植问题。
在移植过程中,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诗歌文化意象的转换,以愉悦读者,得到读者的认可。
3 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中,由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英语中不可能都具有汉语里的对等词汇。
尤其是诗歌翻译,要译得像诗,要讲究押韵、格式是否整齐等,并且诗歌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出,所以诗歌的翻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很多成功的诗歌翻译的例子证明:诗歌不仅能译,而且如果译法运用得好,不仅能传达原诗的韵味,有时甚至“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中国诗给外国文化增添色彩。
”(许渊冲1984:110)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的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
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中西诗人的感兴不同,可以引起中国诗人的诗兴的事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吕叔湘1980)。
金阝是(1998)、张建民(2004)等通过给英、美、澳人士寄发调查表的方式,调查他们对《静夜思》15种英译本的感受。
结果发现,“从已有的评论来看,似乎哪种译文都无法令人满意(金阝是1998;马红军2000;赵甄陶1986;张建民2004)”。
古诗英译中文化内涵的适度取舍,是构成译诗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5年在其The T ranslator’s In2 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翻译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Venuti1995:20)。
在翻译古诗时,面对文化差异,若过多归化,则丧失异域色彩;若过多异化,译入语读者理解上会产生困难,很难产生共鸣。
所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要在语言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平衡点,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对目的语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最低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一样的感受。
那么,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既减少其文化意义和信息的损耗,又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习惯,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49・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的序中说:“严格言之,译诗无直译意译之分,唯有平实与工巧之别。
……所谓平实,非一语不增,一字不减之谓也。
”这就是说,“增删更易”译者可以有变通的自由。
特别是在处理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诗歌时,变通显得更为必要。
下面不妨以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来分析一些古诗英译例子,探讨译诗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变通方法。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时,“当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译文和原文‘意似’能传达原文‘意美’的时候,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
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距离,或是译文和原文‘意似’并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那就可以采用‘浅化’或‘深化’的译法。
”3.1 浅化原诗的文化意象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诗歌时,有时无法达到表层和深层意义上的一致,这时只能采取妥协的办法,在不影响诗歌的整体效果前提下,采取“浅化法”,丧失一些特定的文化意义,只求传达深层内容的“意美”,让读者能了解大意即可。
例如,初唐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其中的“三秦”指的是当时的京城长安,原是秦国的地方,曾经被项羽分为三国;“五津”指的是现在的四川省,那里长江边古代时有五处著名的渡口。
实际上,它们的深层内容却是“京城”和“江城”。
但是在翻译时,只好“浅化”其特定的文化意义,译成“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有城墙的城市)“land by river2 side”(江边的地方),以传达原文的意美为主,对读者的阅读不形成障碍为最高目标。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涉及到两个神话故事:“蓬山”即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是西王母的使者。
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
可是在翻译时,就无法将这些文化信息包括进去,只能浅化成“T 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W 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 height?”这种译法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是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练无法让译者用有限的字词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只好舍而求其次,能让读者明白就行了。
3.2 等化对应的文化信息古诗中有些专有名词对全诗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住近湓江地低湿”中的“浔阳”和“湓江”可以省略不译。
但大部分专名入诗,用意深刻,具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面对具有文化色彩的专名,随便删去不译是不负责任的。
翻译专名时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就是“等化”法,根据字面直译。
直译的好处是能保存意趣,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如:江南———S outh of the Y angtze River或the S outhland;黄鹤楼———Y ellow Crane T ower;香积寺———the T em ple of Incense;赵飞燕———the Charming Flying S wallow……这种译法的前提是原来的词语含义必须是单个字意思的拼合,但是有时不免要依靠注解来进一步阐明深层象征义或联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