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艺术浅论
【推荐下载】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键入文字]
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
本文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
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
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
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
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
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
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
1。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浅议鲁迅杂文艺术成绩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绩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地位超级重要。
他的杂文具有反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反对军阀统治、反对人民群众受压迫的现实。
他的笔就像一支枪,与反动仇敌展开了斗争。
在他的杂文中,能看出所表现的具有国民性、议论性等深刻批判性。
现代杂文由鲁迅开创,他在杂文上所取得的艺术成绩,我将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浅议。
关键词:批判性、国民性、议论性、讽刺、抒情艺术、形象、逻辑思维。
鲁迅后期杂文简况鲁迅杂文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按照那时主客观情形,选择了杂文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项,为此花费了最大的精力.他在1935年末的《且介亭杂文二集·跋文》中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后感》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
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
”这原因也正如他自己说的:“此刻是何等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应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①面对着三十年代政治战争”,所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便成了他最主要的战斗武器。
这时,由于他已能熟练地运用马列主义,他的目光更为灵敏,能够穿透复杂社会现象的厚壁,使他的杂文如虎添翼,在思想斗争、文艺斗争中成为使仇敌望风披靡的利刃。
鲁迅杂文的重大成绩杂文是鲁迅一生中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
鲁迅的杂文在新文学发生、进展中都起了极重的作用。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进展的特殊境遇,也由于有了鲁迅,杂文这种形式终于跻身现代文学的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一、鲁迅杂文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代、现代中国社会史。
他象一名高等画师般,在相当的广度、深度上,在评论社会的进程中画出了特按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
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记录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两种思想的搏斗;记载了人民公共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浴血战斗,描画了大革命的风云变幻的时期风貌;也能够看到从“五卅”到“九一八”、“一二八”,一个民族的逐渐奋起,与强暴外敌的斗争;许多杂文本身是三十年代反文化“围剿”的产物,同时也在一些篇章中看到对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的揭露。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杂文的重视在他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对于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于杂文的重视。
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直观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对于鲁迅来说,杂文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杂文创作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字风格,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杂文中。
他的杂文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语言简练生动,引人入胜。
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于人性的揭示,鲁迅的杂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鲁迅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杂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鲁迅的杂文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于杂文的重视体现在他对于杂文的认识、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上。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他在杂文创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自己的杂文既内容丰富多样,又语言简练生动。
他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鲁迅杂文地艺术特征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摘要】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杂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语言的独创性。
【关键词】鲁迅杂文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奠基人,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
他的杂文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富。
他的前期杂文分别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十本杂文集。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有许多杂文。
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和语言的独创性。
一针砭和隽永―生动的形象性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
他的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
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
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惟妙惟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
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鲁迅是中国近代文艺史上的一位巨大伟人,他的名声已遍及中国文坛。
他的杂文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备受人们的钦佩与敬仰。
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写作经典。
鲁迅的杂文独特之处在于,他结合了新闻性写作、评论性写作、散文性写作三种形式,再加上他独特的曲笔艺术,以其让读者觉得宛若故事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性文体,成就了他杂文的成功。
鲁迅独特的曲笔艺术,从他早年游记开始,就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构思、设计到情节整理,把自然界、人文世界中收集的资料,深入分析、比较,用描写的语言发挥出艺术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他写作的独特之处。
以鲁迅的《集萃》系列文章为例,其中描写浙江扬州淮安等地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细致入微,他对于人物、地点、气候、场景等的描绘,使许多历史故事在他的文字里复活,令人倍受感动;以《马郎拍案惊奇》为例,故事以机智的写作手法,时而俏皮,时而肃穆,表达出现实社会的大智慧,故事情节令人惊叹。
他的文章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洋洋洒洒的曲笔艺术,让文字充满诗意,感人至深,令人叹为观止。
从更深一层来看,鲁迅的曲笔艺术,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思考和态度。
他总会以新鲜的眼光,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通过曲笔艺术,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荒谬与悲剧,反映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等问题,救赎压迫者,弘扬人性之光,凸显他的社会主义情怀。
总之,鲁迅以其独具慧眼的曲笔艺术,写下了诸多经典的杂文,为中国文学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社会面对许多社会问题,他的这些洞察力、思考与感悟,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令人叹服不已。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鲁迅的曲笔艺术进行赞颂,让更多的人认识与认可,更好地感受他伟大的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简析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现代文学】简析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
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鲁迅的杂文具有某种不可重复性。
鲁迅杂文的这种“个人性”体现了“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内涵与功能。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现代知识分子与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一种不相容性,“批判”是他们与现实惟一的联系点,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社会现存思想文化的困境,以打破有关此岸世界的一切神话。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
如《论“他妈的”》,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推背式”的思考方法,即“正面文章反面看”,如《小杂感》鲁迅杂文于常规之外,另辟蹊径,别处心裁,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嵇康,阮籍之毁坏礼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
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之一: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
如《小品文的危机》,文人雅士的小品文与烟花女子的生意。
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之二: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
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鲁迅杂文所采取的方法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
谈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谈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提到鲁迅,我们不仅会想到《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及其笔下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还会想到他那战斗力极强的杂文。
鲁迅一生共出版杂文集16部,近700篇,计140万字,而这些杂文的形式又是多样的,除了辩论形式外,有的用抒情形式,鲁迅的杂文是一座难于跨越而至今还无人能够跨越的高峰,他开创了杂文创作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他的影响下,现代杂文在30年代就进入繁荣期,“左联”的刊物和其他许多进步的文学刊物,都刊登了大量的鲁迅杂文作品,以他为旗帜,在当时左翼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追随他效法他的左翼杂文作家群。
他们的杂文创作风格相似。
这种文学现象,一些学者文人称之为“鲁迅风”,可以说,鲁迅的杂文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无论是语言、形式、内容还是标题的使用,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1 标题的悬念艺术一篇文章,最先与读者见面的就是标题。
好的标题富有吸引力,能唤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鲁迅作为文章大师,从不轻易设置文章的标题。
纵观鲁迅的杂文,每个标题无不体现了他的精巧构思,从而使标题与文章相得益彰,作品内容与形式两臻其美。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能深受读者的欢迎,震撼人们的心魄,这主要来之于作者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与作者精湛的标题艺术密切相关。
巧设悬念,就是鲁迅杂文标题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鲁迅独创性的将文学创作中的这一技巧运用到了杂文标题之中,故意在标题中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登错的文章》这个标题就十分奇特,当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什么“文章”?为何“登错”了?结果将会怎样?这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浓厚兴趣,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促使人们非看内容不可,待看完全文方解其意。
原来作者是借当时少年刊物上登载岳飞、文天祥的故事,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言行不一的丑态:这两位人物“做现在的少年们模范,却似乎迂远一点”,而应该“励现在的文官武将,愧前任的降将逃官”,对国民党反动派出卖国家、屈膝投降的罪行也进行了猛烈的鞭挞。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雄辩的语言风格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语言雄辩、铿锵有力。
他善于使
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激烈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杂文充满了激烈的批判精神,犀利地揭示社会黑暗面,揭
露人性的丑陋面。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歧视现象,反
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关切。
3. 黑色幽默感
鲁迅的杂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通过富有幽默感的
表达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人在阅读中
获得一定的快感和启示。
4. 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
鲁迅的杂文表现手法多样,艺术价值极高,例如他运用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杂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让人们领略到
文学的美感。
鲁迅杂文艺术浅论

鲁迅杂文艺术浅论向太绪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准考证号:150109306970 指导教师:张原成内容提要鲁迅是开拓我国现在杂文的先驱,也是运用杂文参加现实斗争的典范。
鲁迅的杂文,是鲁迅主要的战斗武器之一,又是一种能够给读者“愉快和休息”的艺术作品。
内容博大精深,它是将独特的情感与思辨议论有机结合的以讽刺幽默为主要手法和风格的散文。
众所周知,鲁迅写作这些杂文,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和杂文艺术都是发展的,因此本文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以研究鲁迅杂文艺术。
关键词鲁迅杂文形式表现手法风格杂文是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关于这个问题,鲁迅自己就曾经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年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鲁迅的这一看法,是有我国古代文学的大量创作和理论批评作根据的。
早在南北朝时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章体裁时就用了杂文这一名称,把宋玉的《对味》、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以及汉以后的典诰誓问、览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讽谣咏等,并归杂文之区,同时又认为甑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城。
这种归类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他已看到有许多体裁的作品,是可以放在一起,称之为杂文,又可以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
一鲁迅杂文从初创到成熟时期的特色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发起沉思中的鲁迅的热情,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用笔参加战斗,除创作小说、翻译外,还写杂文。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鲁迅出版了第一个杂文集《热风》,收入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二十七篇和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四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随感录式的短文十四篇。
所以,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二年间,可说是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时期,也可说是《热风》时期。
下面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三个方面来谈。
《热风》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于扶、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虚无哲学’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之所谓‘国学家’而发的;有的是泛论。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摘要】鲁迅的杂文以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比喻、对比、讽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为他的思想表达增色不少。
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比突显事物的对立,讽刺则揭露社会弊病,而排比则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这些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深刻犀利。
鲁迅的修辞艺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通过对鲁迅杂文中修辞艺术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精湛技艺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词】鲁迅杂文、修辞艺术、里程碑、丰富多样、比喻、对比、讽刺、排比、思想表达、增色、影响深远、称道。
1. 引言1.1 鲁迅杂文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鲁迅杂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呼吁民众觉醒,振奋精神,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他的杂文作品既有激扬文字的力量,又有细腻独到的观察力,深刻而直击人心。
鲁迅杂文以其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观察,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以其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情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杂文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正是因为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反思,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貌和精神面貌。
1.2 修辞艺术是杂文的重要元素修辞艺术是杂文的重要元素。
在鲁迅的杂文中,修辞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鲁迅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杂文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比喻、对比、讽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层出不穷,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强烈的修辞色彩。
简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言辞犀利、锐敏: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现象。
他的文笔锐利,措辞恰当,直抒胸臆,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
2.直指社会现状:鲁迅的杂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通过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摹和批判,直面现实,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唤醒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3.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共情善恶,对社会末位者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探索。
4.思想深刻,切中时弊:鲁迅的杂文反映了他的思想深刻和思维敏锐,在对时代的反思中,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针砭时弊,指出了社会问题的症结。
5.多元化的技法:鲁迅的杂文不仅丰富多彩,内容也涉及讽刺、幽默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优美的情感与比喻的技巧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杂文作品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鲁迅的杂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所称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鲁迅杂文的独特艺术风格呢?
首先,鲁迅的杂文风格鲜明、犀利。
鲁迅笔下描绘的社会现实常常令人触目惊心,而他对此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切中时弊。
在他的杂文中,他不仅痛斥社会黑暗现象,更以一种犀利、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们深感震撼和思考。
其次,鲁迅的杂文语言生动、贴切。
鲁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利用细节描写和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将抽象的社会问题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如《阿Q正传》中那个“吊死鬼”,就让人感受到了社会压迫和个人妥协之间的矛盾,令人深思。
最后,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
他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和批判,更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唯一的快乐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疯子”,不仅表达了疯狂和自由的诉求,更暗示了现代人在现实中的无奈和挣扎。
总之,鲁迅的杂文风格深受后人推崇,其犀利、生动、深刻的艺术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对后人的思考和启示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它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夸张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例如《偶成》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向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乘下一把馄饨担。
群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乘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用反语。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

鲁迅杂文集对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评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鲁迅杂文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集结了他的许多杂文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集》中的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进行评点。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鲁迅的杂文主要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他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冲击和矛盾深感忧虑,因此,他在杂文中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旧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1. 批判封建制度鲁迅在杂文中经常揭示封建制度下的陈旧观念、道德束缚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他以冷嘲热讽的语言,让人们看到封建统治者和传统道德的虚伪和欺骗。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揭示了封建传统下人性丑陋的一面。
2. 不满旧社会鲁迅对旧社会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露,他对社会阶级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尖锐而犀利。
他以饱含愤怒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不幸。
例如,在《故乡》中,他描述了故乡的一切都被城市的统治者剥夺的情景,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不公正和无奈。
3. 反思人性鲁迅在杂文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懦弱和崇高。
他通过对人的思想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揭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药》中,他通过主人公潮州人的遭遇,对人性的懦弱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独特,他运用生动的语言、犀利的反讽和鲜明的形象象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他所想表达的思想。
1. 生动的语言鲁迅杂文的语言通俗易懂,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来描绘人物和情节,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2. 犀利的反讽鲁迅在杂文中经常使用冷嘲热讽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剖析和辛辣的调侃,让作品更具震撼力和威力。
他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直指社会现象的荒谬和虚伪。
3. 鲜明的形象象征鲁迅在杂文中刻画出许多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可以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人性特点。
论鲁迅杂文的写作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写作艺术作者:呼萌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6期摘要:杂文这一文体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杂文因为鲁迅的写作才使其文体特征日益稳定的。
从1918年到1936年,鲁迅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创作了16部杂文集,这16部杂文集也使鲁迅杂文成为杂文文体的代名词。
鲁迅总是能借助杂文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他的杂文所开创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体发展影响价值一、杂文的含义鲁迅在不同的杂文集里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杂文”进行了一定的界说,杂文首先体现在“杂”这个字上,“杂”的含义就是繁多,杂乱无章。
一方面,“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要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就成了‘杂’”。
另一方面,它其中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比如有的篇章的体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交错,运用于一篇文章之中,这也正体现了杂文的“杂”。
其次,杂文之所以不划分到散文或者其他文学体裁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杂文就是杂文,不像诗歌那样,感情表达得直接了,失去了韵味,感情表达得内敛了,人们又觉得简直是隔靴搔痒。
它也不像散文那样要讲究意境或要遵循文学理论所规定的条条框框。
它就是追求随心,心之所至,笔之所至;追求自由,情之所至,言之所至。
这就是杂文。
二、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批判和对抗黑暗的现实我们都清楚,鲁迅先生所生存的那个年代的现状:帝国主义以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无情的侵略、剥削;封建统治者屡屡战败,割地赔款,压榨百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力图复辟帝制,实现他的皇帝梦;军阀混战,杀害同胞;“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残杀进步作家;更让人痛心的是国民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
对此,鲁迅义无反顾地拿起笔时刻准备着和这些恶势力进行斗争,一方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另一方面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着的国民。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第一篇: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

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鲁迅先生两篇杂文的写作上的异同。
在杂文题材选择上,鲁迅所选择的主题涉及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领域,引人深思。
在写作风格上,鲁迅的杂文既有直白坦诚的表达方式,也充满了激烈的批判和讽刺,以及对人性的揭示。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鲁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让读者印象深刻。
在观点态度上,鲁迅的杂文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对道德伦理持高度关注,展示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结构安排上,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两篇杂文在题材选择、风格、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和结构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鲁迅两篇杂文在深刻揭示社会问题、批判时弊的也在艺术表达和思想深度上有所差异。
【关键词】引言、杂文简介、杂文题材选择、杂文写作风格、异同、语言表达方式、观点态度、结构安排、结论、鲁迅、杂文。
1. 引言1.1 鲁迅两篇杂文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杂文作品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的两篇杂文《狂人日记》和《孔乙己》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狂人日记》以疯狂的主人公孔乙己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而《孔乙己》则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通过这两篇杂文,不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呼吁。
他的杂文作品写实而深刻,语言简练而有力,对读者震撼深远。
鲁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批判精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
2. 正文2.1 杂文题材的选择鲁迅在他的两篇杂文中选择了不同的题材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他选择了探讨精神疾病、人性、现代文明对个体的影响等深刻而严肃的主题。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精神崩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鲁迅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而在《孔乙己》中,他则选择了一个简单却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作为杂文的题材。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明强烈 ,并可借 以突 出矛盾 的典型化特征 ,通过热烈爱 士 ”, “活泼 、勇敢 ,很打 了几次大仗”的同时 ,客观
憎惊醒读者 ,为下文将 “中国的文明” 比作 “人 肉的筵 地指 出了刘 的 “活泼 ,有时颇近于草率 ,勇敢也有失之
宴”做好铺垫 。
无谋 的地方” ,并且 “几乎有一年多 ,他 没有消失掉从
天空如浩 瀚海洋 。本 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 的艺术性角度 爱人呀 ’的鞋子 ,虽然后来 自说 因为 ‘止于礼仪 ’,未能
进行赏析 ,望能借一斑 而窥知全豹 。
进攻到底 ,但那些 胡思乱想 的 自白 ,究竟是大胆 的。就
一 、 鲁 迅 先 生前 期 杂 文 的艺 术 性
是诗 ,除论 客所 佩服 的 ‘悠 然见 南 山 ’之外 ,也 还有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 。在 《三 闲 其大体 的清。”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 “几乎已经
集 ·序言 》中 ,其 提出 “一 向是相信进化论 的”,然而 无话可谈”, “不过 ,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 “因而轰毁 ” ,之后 1928年
由此可见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 的最大特点就
餐 。但茅 檐下 也有淡 饭 ,路旁 也有残 羹 ,野上 也有饿 在知 同代之人论当今 之世 时 ,更 多地显示 出了全 面 、辩 殍 ;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 ,也有饿得垂 死的每斤八 证地看 问题的艺术性 。l:t ̄n在 《且介亭杂 文二集 ·忆刘
文 的孩子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 比鲜 半农君 》里 ,鲁迅在肯定刘 是 “《新青年 》里 的一个 战
[2]鲁迅.灯下漫笔[M].1925.
欣羡 时 ,鲁 迅却 写道 : “但 在全 集里 ,他却 有 时很摩
鲁讯杂文文风特色浅论

鲁讯杂文文风特色浅论摘要: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的文风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他把准确、鲜明、生动作为无产阶级文风的标准,把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鲁迅,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那种尖锐、泼辣、旗帜鲜明、短小精粹、科学性、战斗性很强的文风当作无产阶级文风的楷模。
关键词:旗帜鲜明论争尖锐泼辣形象生动很久以来,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文风仅仅是语言问题,其实在阶级社会中,既然作家的思想意识通常都是阶级的意识,他的作品又是现实生活在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那么,文风必然和阶级意识,思想作风与个性有必然的联系。
一鲁迅文风的第一个特点是光明磊落、旗帜鲜明。
鲁迅一贯主张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吞吞吐吐,曲折隐晦的恶劣文风。
他说:“假使一个人还有是非之心,倒不如直说的好,否则,虽然吞吞吐吐,明眼人也会看出他暗中‘偏袒’哪一方,所表白的不过自己的阴险和卑劣。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他真理在手,他申张正义,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文风的特点,就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
他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
”鲁迅总是自觉地站在人民的一边,不遗余力地向敌人冲锋陷阵。
他说:“文学是战斗的!”“战斗一定有倾向。
”“我是要战斗,到死才完了,在未死之前,且不管将来,先非扑死你不可。
”从这种战斗的立场出发揭露帝国主义,他尖锐指出:“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他的奴才之外,哪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我们的痈疽是他们的宝贝,那么,他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他劝人们不要上当,针对帝国主义攻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反动宣传,鲁迅宣布说:“我们不再受骗了!”从这种是非鲜明的战斗立场出发揭露北洋军阀,鲁迅就鲜明地揭示:反动派和人民从阶级立场到意识形态都是尖锐对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杂文艺术浅论向太绪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准考证号:150109306970 指导教师:张原成内容提要鲁迅是开拓我国现在杂文的先驱,也是运用杂文参加现实斗争的典范。
鲁迅的杂文,是鲁迅主要的战斗武器之一,又是一种能够给读者“愉快和休息”的艺术作品。
内容博大精深,它是将独特的情感与思辨议论有机结合的以讽刺幽默为主要手法和风格的散文。
众所周知,鲁迅写作这些杂文,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和杂文艺术都是发展的,因此本文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加以研究鲁迅杂文艺术。
关键词鲁迅杂文形式表现手法风格杂文是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关于这个问题,鲁迅自己就曾经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年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鲁迅的这一看法,是有我国古代文学的大量创作和理论批评作根据的。
早在南北朝时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章体裁时就用了杂文这一名称,把宋玉的《对味》、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以及汉以后的典诰誓问、览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讽谣咏等,并归杂文之区,同时又认为甑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城。
这种归类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他已看到有许多体裁的作品,是可以放在一起,称之为杂文,又可以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
一鲁迅杂文从初创到成熟时期的特色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发起沉思中的鲁迅的热情,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用笔参加战斗,除创作小说、翻译外,还写杂文。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鲁迅出版了第一个杂文集《热风》,收入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二十七篇和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四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随感录式的短文十四篇。
所以,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二年间,可说是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时期,也可说是《热风》时期。
下面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三个方面来谈。
《热风》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于扶、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虚无哲学’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之所谓‘国学家’而发的;有的是泛论。
总的说来,是和当时《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精神相一致。
《热风》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先指出一种消极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或错误观点,加以分析批判,在分析批判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正面见解,如《随感录二十五》就是从孩子们在马路上乱才闯这一社会现象谈起,提出了对儿童教育问题的见解。
此外,有的是正面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如《随感录四十三》,先说明了自己对进步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的要求,然后批判了当时上海讽刺画的一种坏倾向。
其表现手法,总的看来还是比较单纯的,变化不是很多。
其中的某些特色,还不很突出,在以后的杂文中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语言的形象性;用比喻和反语作为讽刺手法;抒情性;等等。
《热风》的风格,多数偏于说理,具有明快、晓畅,而不是隐晦曲折的风格,与刘半农、钱玄同等当时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比较起来,鲁迅个人的风格也还不是鲜明的。
总的说来《热风》的形式,艺术手法和风格各方面,都显示出鲁迅杂文艺术在初创时期的特色。
一九二三年间,鲁迅没有写小说,杂文也只写了几篇。
一九二四年起,他积极从事写作小说。
一九二五年起又继续写作大量杂文。
从这一年到一九二六年间,鲁迅所写的杂文收集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还有《坟》中的一部分。
在这几年间中国革命迅速趋向高潮,鲁迅的思想发展也正处在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这一质变的前夕,虽然他在感情上有一种彷徨的感觉,但实际行动上他战斗的更为出色。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了。
他这一时期所写的杂文,思想也更为深邃,从艺术上来看,可以说是已臻于成熟。
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华盖集》时期。
下面从形式、表现手法和风格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创造了杂文的多样性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鲁迅没有再用随感录的标题写作,但许多作品是发展了随感录这一形式。
如《咬文嚼字》、《忽然想到》、《这个与那个》等等。
其中最长的一、二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三句话,六十多个字,这种随感录式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
鲁迅把小品,随笔这种形式,运用得极为灵活。
如《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导师》等等,都是小品或随笔的佳作。
这一类作品,其中虽然有的题目用了“论”,“说”等字眼,但没有一般论说文的架子,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鲁迅还运用了书简体,如《厦门通信》、《马上日记》、《答k.s.君》等。
总之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突破了初创时期的单一形式,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式的传统。
并创造了不少新的形式。
第二,运用了独创性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夹叙夹议,或借题发挥,而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文章增添活气。
这是鲁迅艺术手法的一个重要特色。
如《论雷锋封塔的倒掉》、《这个与那个.二棒与挖》。
议论的形象化,是鲁迅杂文中应用得最多,也是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
手法之一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进而用现实生活中的或历史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如《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提出了“无破坏既无建设”的命题,从传说雷峰塔的倒掉是迷信的乡下人挖塔砖的结果谈起,论述了宼盗式破坏和奴才式破坏都与建设无关;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是有理想的,革新的破坏者,破坏旧的,既是为了建设新的。
手法之二是:使用比喻、比拟、讽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在作品中确切地使用比喻、比拟、讽喻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是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
理想创造性地把比喻、比拟、讽喻灯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使叙述议论融为一体。
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思想更有深度。
并且饶有风趣,耐人寻味。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经常使用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鲁迅写作杂文也非常善于使用文学语言,特别善于使用对偶,排比,重复等句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寓有表现力。
使用对偶句,就是借助于整齐相对的形式和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部忍闻。
(《纪念刘和珍君》)使用排比句,不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用来叙事说理,可以使层次条理更加清楚,用来抒情,能够更有力的打动读着的心弦。
如:所多的是自在黑幕中,偏说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
(《并非闲话》)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避免重复,但有时候,有意识地重复使用一些词,词组和句子,反而能产生特殊的作用。
如:《“碰壁”之后》一文中,在叙述了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在学生风潮中拉拢一部分教员,排斥另一部分教员后写到:“我感到痛苦了,但没有悟出它的原因”。
接着在叙述了学生们开会而学校当局又拒不参加以后,又重复了上引得那句话。
这就创造了一种沉郁的,不舒畅的气氛。
鲁迅创造性的在杂文中使用讽刺手法,运用最多的讽刺手法是“反语”。
表面上赞美肯定,实际上是批判否定。
如:在《夏三虫》中,在描写了苍蝇的令人厌恶之后写到:但它在好的,美的,感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似乎还不至于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
第三,风格的独特性:“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就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泛论一般社会文化问题,如《忽然想到》、《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看镜有感》等等,这一类作品,大多是直抒己见,正面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尽管有些表现手法上比较含蓄一些,但也不晦涩。
一是辩论性的,如对“现代评论”派,对“甲寅”派的论争,鲁迅抓住他们的那些荒谬言论和卑劣伎俩,或正面批判,或旁敲侧击,或冷嘲热讽,都是争锋相对毫不容情的。
总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就是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艺术的独特风格。
二鲁迅杂文的成就和新的境界一九二七年春,鲁迅在广州目睹了北伐战争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过程,他的思想,世界观也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质的转变。
以后鲁迅在上海,经历了中国革命从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在白色恐怖统治下参加了文化战线上的围剿斗争,经历了左翼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就在这一复杂的环境中,鲁迅写下了《而已集》等十个杂文集。
这些杂文,在艺术上不仅保持了前一时期的特色,并且更上一层楼,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更为杰出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下面我们仍旧从形式、艺术手法和风格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杂文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
在前一时期,鲁迅运用过的杂文艺术的多种形式这一时期就运用得更加熟练,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创造。
随感录,短评等形式,鲁迅运用得更为的心应手了。
如《而已集》中的《小杂感》,包括二十一则杂感,最长的不过百来个字,最短的只有一句话,十来个字,短小精悍、尖锐有力。
随笔这一形式,已被鲁迅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怎么写(夜记之一)》、《儒术》、《病后杂谈》等等,中外古今,各方面的材料,鲁迅随手拈来,皆成文章。
说古道今,驰骋在海阔天空的领域里。
鲁迅成功地运用了书简的形式,如《答有恒先生》、《文艺与革命》、《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等,或解剖自己的思想,或讨论文艺问题,或驳斥谬论,揭露反动分子的阴谋,自由,从容,充分发挥了书简体的特点。
总之,在这一时期,鲁迅写作杂文,在形式方面既敢于使用并改造我国古代散文的形式,更勇于创造新的形式,从而使杂文的形式丰富多彩。
第二,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圆熟,作品更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
下面试从知识性、抒情性、幽默性、灵活性四个方面来分析。
知识性这一时期鲁迅的杂文,即使是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是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材料,任意取用,好像是茶余酒后的漫谈,毫无拘束。
既不故作高深,更不是单纯求情趣,而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从而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抒情性鲁迅曾经指出,因为是作家,“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他对无产阶级,对人民,对革命者和革命领袖怀着深厚的爱;所以对反动派帝国主义和他们形形色色的走狗以及一切黑暗势力,也就怀着无比憎恨的感情,正是这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使鲁迅的杂文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抒情性。
幽默性鲁迅杂文中的幽默,并不是那种使人笑,笑过之后就完事大吉的滑稽,而是在委婉诙谐风趣的笔法中包含有一种严肃性。
他有时也引人入笑,但更使人笑过之后去思考和回味。
灵活性杂文,不仅形式灵活多样,具有作品的谋篇,布局,也是非常灵活的,可长可短,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和章法,可以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为自由活泼的。
就谋篇来说,杂文可长可短,可以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的点滴感受,但一般来说还是要力求精简,写作时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断删去,毫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