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方略论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依法治国范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依法治国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关于依法治国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关于依法治国论文篇一:《试谈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2012年11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起点,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依法治国作为其鲜明主题。
这一系列举措,凸显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对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建设部分,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新时期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规范,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良性互动,其中,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促进作用。
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比如,对金钱和物质的痴迷,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滞后和道德的失范;政府职能部门腐败盛行;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遵循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要求是建立在以“人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中。
在“人治”社会中,遵循的道德不是自律道德而是他制他律型道德。
符合这样道德要求的行为是“服从”、“顺从”、“听从”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抹杀了个人积极进取的自由意志,压抑了人自由发展的个性,同时也扼杀了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原来维系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需要。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摘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本文从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出发,积极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提出可借鉴的途径.关键词:依法治国方略内涵实现途径一、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具体来说,树立并实践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性别、职业、民族、信仰等,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某些人给子法律以外的特权。
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彻底破除和摒弃.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服从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任何个人和组织,如果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等于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与尊严的挑战和破坏。
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通用3篇)

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通用3篇)【篇1】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当今的中国,政通人和、百业俱旺。
科学发展观像一具高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青年一代去谋求和开创兴旺发达之路。
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我们要肩负起与时俱进、创新图强、不断赶超、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建天下者,舍青年其谁;兴中国着,非青年莫属。
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青年法官,我的梦想就是实现法治中国梦。
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
那我们当如何立足于本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呢?作为一名九江市中院法官,我认为青年法官要坚守法治信仰。
司法观念是法官的灵魂,国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庭这一窗口,给予每一个公民公正的关怀,对每一个人的权益给予同等的关注。
我们要时刻保持中立、慎言、稳重、理智,不但要实现公正,还要让人看得见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
绝大多数当事人一生中来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责任确保当事人无论胜败,都至少会认同和尊重我们的司法程序,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礼遇。
其次是要具有实干精神。
“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诉讼的拖延使当事人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状态,是对人的一种折磨,使当事人在诉讼的战车上进退两难。
“待到草儿青青,马儿已饿死”,不正是对司法拖延所带来的恶果的形象比喻和无情批判吗?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
我们要力戒眼高手低,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磨砺自己;要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勤勉工作,扎扎实实裁判好每个案件,让每个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
最后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
有句名言讲“法官的人格是社会正义的最终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依法治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我国建立依法治国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篇1:《论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需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核心思想,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功的基石。
掌握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才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必须把按照法律条规治理国家、对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安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依法治国法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由外到内逐渐内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还需要相应的实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实现和实践法治精神代表着法治文化的形成,法治文化需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育。
为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文化形成的伟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了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
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够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得以实现。
《决定》将依法执政作为党治理国家的根本,将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核心策略。
结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此时的改革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依法治国在这个重要阶段所体现的地位显著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的多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全面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结30多年的改革经验,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谈及《决定》时指出:“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的治理体系,就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作为最根本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方面与治理方法方面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推进,从而使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依法治国申论模板作文

依法治国申论模板作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国家在我国的根基日益稳固。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依法治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依法治国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准绳,是社会成员行为的约束规范。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确保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同时,法治国家的出现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
在法治的保障下,每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都有权享受平等、公正的法律待遇,从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和蔓延。
其次,依法治国能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对于人民来说是一种保护,是对个人权利的最基本保障。
通过法治国家的建设,保障人民在教育、医疗、劳动等方面的权益,维护人民合法财产的安全,保护人民的人身权利。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让人民在面对侵犯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有了保障,也让人民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
再次,依法治国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法律的出现和实施使得社会秩序更加规范,社会制度更加完善。
法治的建设使得国家治理更加规范、透明,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通过法律的约束,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效率,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
同时,国家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使依法治国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作文范文]全面依法治国论文2500字
![[作文范文]全面依法治国论文2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726a2cc51e79b89680226a0.png)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2500字“依法治国”属于法治活动的范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下是xx给大家整理的依法治国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摘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
关键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依法治国概述(一)依法治国涵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此基础上深刻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
二、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几个方面“依法治国”属于法治活动的范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能够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国家,是一个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国家。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实施好依法治国方略、走向法治国家,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实践问题。
“依法治国”的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17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法治实际出发,探索和研究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保障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实施。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治国征文(通用43篇)

依法治国征文(通用43篇)依法治国征文篇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当然首先要认真学习四中全会公报,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积极投入到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于依法治国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的确值得我们深刻探究和详细阐述,不过,这主要的还是理论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我们又该怎样来贯彻执行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又该怎样来完成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就教大家。
首先,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人治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人间正道是沧桑”“天翻地覆慨而慷”,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的影响干扰,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法制意识依然显得那么淡薄。
于是说话做事就不能很好地依法而为,思想上淡薄法治意识,行为上也不能彰显法治精神。
虽然我们国家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制意识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都非常清楚,我国民众淡薄的法律意识,与我国当前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有为青年,作为党的一份子,我要自觉地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
思想上努力做到学法、知法,行为上切实做到依法、守法。
具体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就是要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中。
这样,我就可以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做一个单位中的合格员工,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我们不仅自己要学法、知法,依法、守法,还要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做一个依法治国的活动家、宣传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到党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中去,努力践行依法做人、依法做事的法制精神。
第三,要敢于和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作坚决彻底的斗争。
依法治国论文3000字

依法治国论文3000字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素质不断提高,国家对于依法治国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视也日益增强。
在新时代的中国,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是维护国家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公正、公平、公开、公民权利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是指利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理念。
依法治国的实现,不仅要求对国家管理体制的建设和规范,更需要依据法律决策,执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程序,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合规行使。
依法治国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就是:权力在法定范围内运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实行相互制约、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
二、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沉淀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和中国制度文化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律法,到近代刑律的修正和变法,再到现代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完善,这一路上,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奠定了为法律服务的道德、人文和制度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依法治国的历史沉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礼法之制”的思想,现代则有“宪政制度”的设立,文化和现代制度的结合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宝贵财富。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法治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打破了西方法律雄视的局面,持续推进法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总体的胜利。
三、依法治国与现代化建设依法治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态的主要指标。
在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可以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其次,依法治国可以为普及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养创造条件。
最后,在社会治理中,依法治国能够规范公民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四、中国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在开展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是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依法治国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有关如何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关如何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略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时地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实践证明,这种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
通过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概念界定,阐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并指出了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谐社会;辩证统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在借鉴和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的治国方略。
对于“德治”和“法治”的探讨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略结合起来是中国治国理论的一次创举,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概念界定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首先必须要正确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
对于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怀疑态度,特别是以德治国的提出,认为是对封建“人治”落后思想的继承。
殊不知,中国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对于德治和法治的争论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国方法,而当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时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已经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础上的德法之治。
中国现阶段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着区别于任何时代的深刻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在深刻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在深刻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依法治国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论文范文一:试析厉行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衡和失调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配置格局失衡、行政权的非理性膨胀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的对公民权利和权益的侵害。
面对社会失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通过厉行法治,限制和制约公权力;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保持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培育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法治;社会转型;和谐社会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
亨廷顿指出“传统性社会和现代型社会实际上都是相对稳定型的社会,而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却滋生着动乱。
”我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加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并存与相互碰撞、传统价值与文化观念的束缚、广泛的社会变革的冲击,都使社会结构的失衡和失调难以避免。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一)社会失衡的表现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对资源的分配、占有和使用的不公引起的利益分配不公使社会利益冲突和矛盾尖锐,社会关系紧张。
改革开放中的既得利益集团或者处于强势地位的公共权力利用掌握的资源,通过影响或制定政策,用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而一部分社会成员却承担着改革开放的成本,成为利益受损甚至利益被剥夺的对象,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出现等使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下降,官民矛盾、干群关系紧张。
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
只有在政府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情况下,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篇一《论依法治国》摘要: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
只有在政府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情况下,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宪法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复杂些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些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①从结构要素来看,依法治国是合三为一,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它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主导,发扬人民民主是实质,严格依法办事是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二是司法机关依法约束行政行为。
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
只有在政府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情况下,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
行政机关对公民、社会起着榜样作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大部分由行政机关执行。
因此,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行政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国泰民安,促进国富民强。
依法治国论文1500字

依法治国论文1500字篇一:关于法治治国的论文论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国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的这门必修课,从中对于新疆的当前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
其中,有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由本校法经学院的老师讲授的,关于我国法治社会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使我们国家经济发生了飞速的变化,世界上都认为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
但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很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引起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在这样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这样一个时期,对于执政党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如何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推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央提出来要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就是说核心内容就是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是党在总结长期的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治国方略,将行政司法和立法以及其他纳入法律的轨道,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过程。
在生活中如果你在权利被侵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寻求法律帮助,那么法治就达成了,所谓依法治国就是我们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要遵守法律,将其作为最高的准则,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已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并且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承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2500字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2500字一、依法治国概述(一)依法治国涵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此基础上深刻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
二、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几个方面“依法治国”属于法治活动的范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能够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国家,是一个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国家。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实施好依法治国方略、走向法治国家,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实践问题。
“依法治国”的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17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法治实际出发,探索和研究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保障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实施。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但在法治化进程中,人治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滥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无疑会对我国法治的进程形成阻力。
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法律统治与治国方略统一论文

法律统治与治国方略统一论文现代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法治。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作为理论重要组成局部的法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法律的统治”的战略性从法律高于一切的战略高度,将法治——“法律的统治”当作根本的治国方略,是法治思想的立足点。
其一,站在“法律的统治”的高度,将法治理论从观念理性上升为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其实质就是法治。
所谓“法治”,词义上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或“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全盘条第三版,第343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1018页。
)之意,即“法律的统治”。
“法治”的主张,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
《管子·明法》中说:“以法治国,那么举措而已”。
韩非子也认为,“任法而治国”,“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注:见《商君书·任法》,《韩非子·心度》。
)。
但他们所言之法治,其立法权操于君主之手,法自君出,君言即法,法为君用,法随君变,实际上就是人治。
所以梁启超认为,法家的法治“不能正本清源”,故这种法治实为专制(注:参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本论,第16章。
)。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法治”作了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亚氏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务馆1965年版,第167页。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这就是说,惟独神祗和理性可以行使统治。
”(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务馆1965年版,第168~169页。
)到近代,西方各国思想家对法治作了不同的论述,根本上是对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阐发。
治国方略论文

治国方略:指治理国家的战略性的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策略。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3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指在广达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执政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实行依法领导、依法执政。
法治作为现代文明的成果和标志,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形态。
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创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比任何时候都受到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关注民众,服务民众,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
执政理念的改变,社会较快速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为民生新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当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执政者的执政纲领时,民生的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
…………………………道德作为“人类心灵的秩序”,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可以让我的心灵得到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如何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如何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毛概论文依法治国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前提条件。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政府的权力来自法律的授权,政府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行政权力,从而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宪法。
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这是新时期党的治国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其中,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依据法律。
法律是行政机关活动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
首先,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
在法治国家里,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
国务院1999年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第二,依法行政的内容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务事务,一要有法律授权,二要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
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保障和维护下的社会,没有法治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力行法治的过程。
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依法治国;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发展一、依法治国的科学界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改革和发展越来越要求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的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把法制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党的基本纲领之中。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在世界上如此做的国家也不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对于依法治国的涵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科学的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我们党从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来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治国方式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建设】依法治国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

【关键字】建设依法治国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是在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根据新的社会环境提出的一个更高、更全面的新目标,是共产党关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巨大转变、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文明成果,并且成为一切力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提出和完善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主张。
这些思想和主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关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贯穿于此后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成为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经过一代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第5条增加了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上升为一向基本国策。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依法治国的制度逐步走向普遍化,其重点在于强调:以法对国家权利进行限制和制约。
但我们所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它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国家。
它的宗旨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它的政体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现代化的治国方略

现代化的治国方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治国方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化治国方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把古老的贤祖治国思想和模式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发达勇敢前行。
首先,要使现代化治国方略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各方面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针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把实事求是的治国思想转化为易于实施的方案。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治国理念的有效运用,使改革和治理日益科学化、专业化。
其次,要加强公民意识,唤醒人们珍爱民族之情,自觉从每一个人做起,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事。
同时,要加大对知识性民众的培育力度,特别是新兴技术专业人士,他们经过彻底的教育以及科学性的技术培训,将为实施现代化治国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要把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结合起来,更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的正当利益。
只有重视贫困的救济,努力改善社会的不公,才能回报人民的道义与理念。
现代化治国方略,既要立足古老的贤祖治国哲学,又要体现新时代具有针对性的精神,必须顺利拓展传统文化,保持国家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不仅能够坚持国家的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发掘新的更新思想,助力中华民族实现振兴复兴的大伟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国方略:指治理国家的战略性的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策略。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3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指在广达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执政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实行依法领导、依法执政。
法治作为现代文明的成果和标志,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形态。
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创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比任何时候都受到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关注民众,服务民众,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
执政理念的改变,社会较快速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为民生新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当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执政者的执政纲领时,民生的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
…………………………
道德作为“人类心灵的秩序”,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可以让我的心灵得到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道德作为一种治国模式,是由我国先秦儒家思想者所首倡,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主张统治者仁政爱民,反对严刑惩罚,试图用道德规范来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由于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政治权力冲突和经济利益纷争,儒家的德治思想在战国时期苍白无力的四处碰壁。
但古代的德治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今天我们所讲的德治在内容和主体指向方面不同于古代的德治。
现阶段德治中的德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作为落脚点。
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我看来,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牢牢把握民生这个前提,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的向前发展,国家才可以和谐永久。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我们这一代肩上,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家战略方针,积极为国家出谋划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一份自己的
力量。
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