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参照)

合集下载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摘要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较传统肉毒素注射疗效更持久,较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更安全、更便捷经济。

为实现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的同质化发展,本文从面肌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与射频治疗原理、射频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及具体操作方法、疗效判断与射频结束标准、并发症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制定了本技术规范。

面肌痉挛又称半面痉挛,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反复发作的不自主收缩、强直性痉挛和联动[1-2]。

面肌痉挛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后逐渐扩散至受同侧面神经支配的其他肌肉。

虽然面肌痉挛多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不自主的面部抽搐会导致社交尴尬和退缩,严重时还会因不自主闭眼而导致功能性失明。

因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目前面肌痉挛的一线治疗方法为局部肉毒素注射,但疗效仅3个月左右[3-4];尽管开颅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可取得治愈性的长久时效[5],但MVD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多而凶险[6],不易为患者接受。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较传统肉毒素注射疗效更持久,且无需进入颅内操作,较MVD更安全经济[7-8]。

为确保该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的同质化,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面肌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面肌痉挛除少数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症、脑炎、颅后窝肿瘤或者更罕见其他脑干病变外,绝大多数为面神经根部受到桥前池血管压迫所致的原发性面肌痉挛(primary hemifacial spasm,pHFS)。

因而,面肌痉挛的诊断除了特征性临床表现外,尚需面神经肌电图检测到特征性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ing response,LSR),又被称为异常肌电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ce,AMR),而面听神经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患侧面神经根受到伴行血管压迫虽不能作为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但可用于面肌痉挛的MVD手术前责任血管的确定和评估[9]。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2014-10-12
16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发病初期及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酌情选用药物治 疗。 主要包括卡马西平、抗胆碱能类药物、巴氯芬、氯硝 安定、氟哌啶醇等。 但长期疗效欠佳且有较多副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容 易嗜睡、眩晕、共济失调、无力等副作用。
2014-10-12
17
治疗—药物治疗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尝试将新型抗癫痫药物加巴 喷丁用于面肌痉挛的治疗。 最近的一项开放性临床药物试验显示,23例面肌痉挛 患者口服900~2400mg加巴喷丁,其中16例(69.57%) 痉挛症状改善且耐受良好。 Bandini等对5例患者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后,快速明显 改善痉挛症状且无显著的副作用。但上述结果有待于 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014-10-12
5
鉴别诊断
1、功能性眼睑痉挛 发生于老年女性,常为双侧, 无下半部面肌痉挛 2、习惯性面部抽动症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常 为较明显的肌肉收缩,与精神因素有关 3、Meige综合征 也称为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综合征,表现为两侧睑痉挛,伴口舌、面肌下颌、 喉和颈肌肌张力障碍,老年妇女多发。
2014-10-12
2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 复发作的抽搐,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 都会诱发或加重发作,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 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在睡眠和麻 醉状态下也会发作。 典型性面肌痉挛是指患者初始发病为眼轮匝肌 痉挛,而后向下发展,逐步累及面颊、口角肌群 及颈阔肌。 非典型性面肌痉挛的特征是初发位置是口周肌 肉,而后由下向上发展累及半侧面部肌肉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2017/2/26
诊疗难点及思路
难点:本病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本病病因不明确,与精神紧张、疲
劳、天气变化相关。注意辨病辨证结合,整体 体质调整,减少局部频繁刺激,注意心理疏导
2017/2/26
病案一:
于某,男,40岁,诉半年前饮酒后受风致右侧
面部抽动,于外院医治效果不显,现症见神清, 对答流利,发音正常。右侧面部牵扯感,疲劳 或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右侧鼻唇沟未变浅, 双侧额纹正常,伸舌居中,无恶风畏寒,偶有 口干口苦,纳可眠稍差,二便调,舌淡苔黄腻, 脉弦滑。
处方和方义:
翳风、攒竹
息风止搐 风池、风府 合谷──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收”。
太冲──肝之原穴,柔肝缓急,舒筋通 络
攒竹
颧髎 风府 风池
随证配穴: 1、风寒外袭:外关 2、风热侵袭:曲池 3、阴虚风动:太溪、三阴交 4、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
操作: 先刺太冲、合谷,重刺行泄法; 余穴常规针刺。 足三里可用温针灸。
范围较广可累及颈或上肢,无面瘫,脑电图可见脊波
面神经炎:急性起病,中后期出现痉挛,无牵涉其他部位,
无面瘫,脑电图无异常
Megie综合征:慢性起病,多以双眼睑痉挛为首发症状,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面部肌张力失调样不自主运动,无面 瘫,脑电图无异常。
(二)分型 病因辨证: (1)风寒外袭: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侵袭: 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病因病机
病因:
正气不足 外邪入侵
病机:
外感风寒 实证 邪郁化热 筋脉 食养 阴虚 风动 面肌 痉挛 阻滞 经络
外邪阻滞,壅遏经脉 虚风内动

筋伤疾病系列第八讲--面肌痉挛的治疗心得

筋伤疾病系列第八讲--面肌痉挛的治疗心得

筋伤疾病系列第八讲--面肌痉挛的治疗心得(一)概述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

严重时可以出现睁眼困难,口眼㖞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在睡着时症状消失。

面肌痉挛包括典型性面肌痉挛和非典型性面肌痉挛两种。

典型性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及面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

而非典型性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以额肌。

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

而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现在这个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大多位于一侧,但是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现代医学针对面肌痉挛主要是两个方法,一个是吃药,以镇静为主,另外一个是做手术,而远期疗效均不是很乐观。

(二)病因病机1、面肌痉挛,我个人认为痉挛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湿,第二是风,第三是情志因素。

其对应的症状表现为三个,一个是抽搐,这个抽有痉挛的现象,所以叫面肌痉挛,第二个是动,就是我们能看见的面部不自主的跳动。

第三个是情志因素,因为情绪激动会导致病情加重。

2、黄帝内经里面提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面肌痉挛首先是它的痉,而这个痉,在我们中医来讲,就离不开湿,所以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而引起湿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脾,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面肌痉挛的发作情况做一些分析。

3、第一类因素-----(湿)脾胃虚寒面肌痉挛早期发作是以眼皮跳动为主。

也是西医说的眼轮匝肌的跳动,这个眼轮匝肌,也就是我们的眼皮区域,眼皮区域在我们中医来讲,就涉及到中医的五轮学说,讲的就是眼皮为肉轮为脾所主,面肌痉挛首先表现的区域就是脾所主的区域。

面肌痉挛和脾有什么关系呢?就是痉挛现象跟湿关系密切,而湿是由于脾虚才会有湿,脾是产生湿导致痉挛的原因,后面面肌痉挛逐渐发展加重,发展至面颊和耳,面颊又属于我们的什么区域呢?又是属于我们胃经的所属区域。

面肌痉挛偏方验方秘方内服外敷汇集待整理

面肌痉挛偏方验方秘方内服外敷汇集待整理

面肌痉挛偏方验方秘方内服外敷汇集待整理面肌痉挛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

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 腓肠肌痉挛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一般服药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

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

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而弱。

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

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

水煎温服,3剂见效,10剂收功。

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

随访2年未见复发。

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5. 【处方1】组成: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

每周换药1次。

主治:面肌痉挛。

6. 【处方2】组成: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 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 -头颈外科学会2013 年颁布了《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 ’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 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 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 提示 BP 与HSV 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 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面肌痉挛之综合疗法,汤药疗法,食疗

面肌痉挛之综合疗法,汤药疗法,食疗

面肌痉挛之综合疗法,汤药疗法,食疗(十一)综合疗法,(十四)辨证汤药治疗(十五)食疗1.食疗方药2.食疗方(十一)综合疗法,是指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针灸以外的其他方法。

西安红会医院别小华主任提示:疾病的治疗讲究治本.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颅内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长期压迫,造成局部神经脱髓鞘或/和面神经核团兴奋性增加,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病的根部原因.因此,采用外科手术将责任血管从面神经根部移开,是面肌痉挛治疗的最根本手段.该手术被称为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在耳后发际内的切口,做直径约2cm的骨孔,在显微镜下将血管用特殊材料垫开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术式已经成为面肌痉挛治疗的国际通行治疗方法,也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治疗方式.且随着术式的成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率都十分令人满意.不少病人由于惧怕手术,暂时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比如肉毒素A的局部注射治疗.其机理是以药物注射来人工阻断面神经的传导,尽管能在一定时间内消除面肌痉挛症状,但也难以避免的造成面神经的瘫痪.回到前面提到的病因上,这个方法并无法解决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十四)辨证汤药治疗面肌抽搐或称阵挛性面肌痉挛(clonic facial spasm),以一侧面肌抽搐样收缩为特点。

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

本病中医学认为系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上犯清空,扰乱面部经脉,气血流行失常所致。

就其临床特点而言,恰与面瘫相反。

治瘫需振奋其气机,而治痉挛则应以熄风镇静为主。

故治疗应从平肝熄风,滋肾养血,豁痰止痉,解热除湿等方面考虑。

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解痉汤【组成】党参、黄芪、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各15g,白术、鸡内金、砂仁、当归、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药、茯神各9g,甘草6g,朱砂、琥珀各1.5g(均冲服)。

【用法】伴有头痛加白芷、蔓荆子;耳鸣者加蝉蜕;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头晕加天麻。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

[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

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_版)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_版)

·指南·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北京市神经修复产业创新中心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收稿日期2023-09-08通讯作者陈琳chenlin_china@唐洲平**************毛更生***************关键词周围性面瘫;脉冲射频;治疗;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R741;R745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30603本文引用格式: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559-563.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 ,FNP ),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而出现口角歪斜、眼裂增大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 ),其他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1]。

国内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此疾病,其患病率居神经系统疾病的第6位。

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增宽、口角歪斜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表情,还可能导致眼睛干涩甚至结膜或角膜感染、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发病7天内)激素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等,旨在治疗病毒感染、减轻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稳定期(发病7天后)电刺激、超声波、激光、针灸等,旨在增强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刺激神经末梢;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减压术、移植术、吻合术等,但现有这些方法的疗效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 )手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神经调节技术,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2]。

面肌痉挛课件ppt

面肌痉挛课件ppt
临床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肌群得渐进性、无规律、不自主、 阵发得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特征,常起始于眼轮匝肌,随即 波及到口轮匝肌,严重者累及颈阔肌,双侧受累者罕见。
面肌痉挛常有损患者形象,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社交。
临床表现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性表现及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诊断 不难。
鉴别诊断:
1、功能性眼睑痉挛:发生于老年妇女,常双侧性,无下半部 面肌抽搐。
(6)关颅:严密缝合硬脑膜,缝合枕下部肌肉与皮呋。
〖术中注意要点〗
(1)牵拉听神经时要十分轻柔,不可持续牵拉,以避免术后 发生听力下降与眩晕。
(2)面神经根部减压后,要观察面肌抽搐就是否完全消失, 反复刺激病人面部,不再发生抽搐为止。
〖术后处理〗 术后去枕平卧24h,静滴生理盐水1000ml,以纠正低颅压症
治疗进展- 面神经梳理术
基本原理就是分隔开面神经纤维,减少因责任血管在长期 压迫下发生脱髓鞘变性所致得神经轴索间异常电位蓄积与 发放,从而抑制面肌痉挛。
其优点为适应症广、并发症少且操作相对安全可靠,缺点 为破坏了神经得完整性,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面瘫,复发 率较MVD高。
治疗进展- 微血管减压术
近30 年来由于采用MVD 治疗HFS 取得较好得疗效,又能保 留神经得完整性,不易导致术后面神经麻痹,MVD 已逐渐成 为治疗HFS 得首选外科治疗手段。
MVD 治疗HFS得治愈率为70%~94、7 % ,总有效率为87、 5%~ 99、3 %。
术后面瘫、听力障碍就是MVD 治疗HFS 得主要并发症。
病因研究进展
1、血管因素: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得面肌痉挛就 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RCZ)存在血管压迫所致。------就是主要原因 。 2、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得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 芽肿、肿瘤与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后颅窝得 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面肌痉挛。在年轻患者中局 部得蛛网膜增厚可能就是引起面肌痉挛得主要原因之 一。 3、其它因素 面神经炎后遗症,引起面神经得髓鞘脱失, 形成各轴索之间得不正常传导,而引起面肌痉挛 。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

求医网专家提醒,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疾病简介: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

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

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疾病病因血管因素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

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

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

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

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

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211155427_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211155427_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魏文渊,别小华,薛俊刚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LSR)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且行MVD 治疗的290例HFS 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VD 术中监测LSR 的210例患者纳入监测组,术中未监测LSR 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 疗效;分析监测组患者术中LSR 的变化,比较LSR 未消失和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 疗效;比较LSR 提前消失和减压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MVD 疗效。

结果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监测组患者的MVD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监测组患者MVD 手术中,98.09%(206/210)患者术中LSR 消失,1.91%(4/210)患者面神经减压后LSR 未消失,消失患者中15.05%(31/206)患者LSR 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前消失,84.95%(175/206)患者LSR 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后消失。

术后1周时,LSR 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明显优于未消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3个月时LSR 未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与消失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LSR 提前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与LSR 减压消失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MVD 治疗HFS 患者术中监测LSR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且MVD 术中LSR 消失的近期疗效优良,LSR 消失时机对HFS 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侧方扩散反应;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7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3)08—1114—05Lateral spread response of different facial muscl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WEI Wen-yuan,BIE Xiao-hua,XUE Jun-g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Hong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0,Shaanxi,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of different facial muscl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for hemifacial spasm (HFS)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290patients with HFS who underwent MVD treatment in Hong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etween January 2019and January 2022.A total of 210patients with LSR monitoring during MVD surgery were included in the monitoring group,and the remaining 80cases without LSR monitoring during sur-gery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MVD efficacy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the changes of LSR in monitoring group were analyzed during surgery.The MVD efficacy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and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The efficacy of MVD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early disappearance of LSR and patients with decom-pression disappearance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Results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effi-cacy of MVD in the monitor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During MVD surgery in the monitoring group,98.09%(206/210)of the patients lost the LSR dur-ing surgery and 1.91%(4/210)of the patients did not lose the LSR after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15.05%(31/206)had LSR disappeared before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and 84.95%(175/206)had LSR disappeared after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The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at 1week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P <0.05).At 3months after surgery,the MVD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f MVD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and the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at 3months after surgery (P >0.05).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f MVD between patients with LSR early disappearance and patients with LSR decompression disappearance (P >0.05).Conclusion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LSR in patients with HFS treated with MVD facilitates the smooth operation,and improves the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LSR disappearance during MVD surgery is excellent,and the timing of LSR disappearanc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HFS patients.【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Lateral spread response;Short-term efficacy;Long-term efficacy·论著·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3.08.010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SF-100)。

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胺碘酮联合肉毒素A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冯建钦;张鹏飞【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A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Methods Sixty-five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miodarone(n=33)and control(n=32)group.In the amiodarone group,oral amiodarone and loc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A were administered.In the control group,only loc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A was performed.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hen rating on the 1st,4th,16th,32nd week.Results The Cohen rating in amiodar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on 4th,16th,32nd week(P<0.05).The complete remission in amiodar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n 4th,16th,32nd week(75.8% vs.43.8%,81.8% vs.12.5%,81.8% vs.6.2%,all P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amiodar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n 16th,32nd week(97.0%vs.75.0%,93.9%vs.65.6%,all P<0.05). There was one case of recurrence in control group on 4th week,while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in amiodarone group.The recurrence in control group on 16th,32nd week was higher than amiodarone group(56.3 % vs.0.0 %,65.6% vs.12.1%,all P<0.05).There was no signigicant difference in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amiodaron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4.2%vs.18.8%).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amiodarone and botulinum toxin A is more effective than botulinum toxin A alone in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目的:探讨胺碘酮( amiodarone)与肉毒素A( botulinum toxin A)联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

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

【总页数】5页(P528-532)【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相关文献】1.骶髂关节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2.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3.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4.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5.Gitelman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Gitelman综合征中国专家组;陈丽萌;张抒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神经阻滞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2版)

面神经阻滞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2版)

面神经阻滞技术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2版)面神经为第Ⅶ对颅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和舌前2/3 味觉。

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面神经中枢瘫、面神经外周瘫、面肌痉挛。

面神经阻滞技术可用于治疗多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为促进面神经阻滞技术在国内的规范化开展,黄冰等丰富经验的专家共同制定了面神经阻滞技术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疼痛学杂志》第2期。

面神经解剖面神经:又称中间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分为面神经本部和中间神经两部分。

内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

运动纤维构成面神经的固有部分,感觉与副交感纤维合成中间神经。

中间神经在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之间发出,三条神经向外侧进入内耳道。

进入内耳道后,面神经即与中间神经合并,然后行向外侧,与前庭蜗神经分离,在膝神经节处向后急转,形成面神经膝,经茎乳孔外出。

面神经在内耳道内面神经管发出多个交通支和分支;1、岩大神经,起自膝神经节出岩骨,在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沟内前行,经破裂孔入翼腭管,至翼腭神经节。

2、鼓索:在茎乳孔上方6mm处发出,经鼓室达颅底,外侧是脑膜中动脉,耳颞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入舌神经前接受耳神经交通。

3、岩外神经4、镫骨肌神经5、耳后神经面神经在面部分支:出茎乳孔向前,横过颈外动脉外侧,在下颌支的后面分为上下两支。

在腮腺实质内上支向前上方,接受耳颞神经的交通,并分出颞支和颧支。

下支向下、接受耳颞神经的分支后发出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分支间相关结合形成腮腺内丛。

1、颞支:与颧颞神经、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泪腺神经均有交通。

2、颧支:与颧面神经、眶上神经、泪腺神经及上颌神经睑支均有交通。

3、颊支:与面神经颧支、下颌缘支、上颌神经间有交通。

4、下颌缘支:与相邻的分支和颊神经有交通。

5、颈支与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有交通。

这些分支分布在面部表情肌上。

面神经的耳后神经面神经在茎乳孔处分出耳后神经,然后又分为耳支和枕支。

耳支:支配耳后肌和耳上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

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

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

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
肌痉挛。

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

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

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①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②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③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④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三、术前评估
电生理学评估术前电生理评估有助于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和客观了解面神经与前庭神经的功能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

电生理评估主要包括AMR (LSR)、EMG 以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coustic evoked
potential,BAEP)。

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 ms 左右,对面肌痉挛诊断有辅助价值。

AMR 检测方法:①刺激面神经颞支,在颏肌记录。

②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在额肌记录。

采用方波电刺激,波宽0.2 ms,频率0.5——1.0 Hz,强度5——20 mA.EMG 一般采用同芯针电极插入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可记录到一种阵发性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

BAEP 可反映整个听觉传导通路功能,主要观察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说明神经传导障碍。

由于出现的各波发生源比较明确,因此对疾病的定位有一定价值,也可结合纯音测听综合评估术前的前庭蜗神经功能.
影像学评估面肌痉挛病人在接受微血管减压(MVD)手术之前必须进行影像学评估,最好选择MRI 检查,对于无法接受MRI 检查的病人应该进行头颅CT 扫描。

MRI 检查的意义在于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 VM)、颅底畸形等,MRI 检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明确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甚至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尤其是3D-TOF-MRA 已经成为MVD手术前常规的检查,以此为基础的MRI 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能够360°显示与面神
经存在解剖关系的所有血管。

但必须指出的是,MRI 检查显示的血管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血管,同时3D-TOF-MRA 检查阴性也不是MVD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只不过对于3DTOF-MRA 检查阴性的病人选择MVD 需要更加慎重,需要再次检查病人的面肌痉挛诊断是否确切,必要时应参考电生理学评估结果。

四、治疗
药物治疗①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得理多)、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

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高剂量不应超过1200 mg/d.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

②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

③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

④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

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