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 短文两篇 教案3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白得、积存〝旸、姮、皓、浸〞等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贯穿明白得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奇〝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1.强化诵读, 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 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明白得力。
德育目标明白得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期望和信念, 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强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 培养感受能力、明白得能力。
2.明白得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专门有感情的散文诗, 散发着作者愁闷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专门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 明白得课文的主旨, 培养感受能力、明白得能力。
3.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点拨文意,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 诱发对课文的不同明白得, 并鼓舞他们表达出来。
●教具预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 感知文意。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贯穿明白得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同学们, 关于世纪老人巴金, 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 他曾经讲过: 〝我有一个信仰, 我情愿人明白它;我有一颗心, 我情愿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 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儿面给人看个认真。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 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 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②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三种花三种人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菊隐士叹惋菊花
(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牡丹富贵者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莲君子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刚正不阿,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3、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男同学读第二段。
2.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①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③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之美,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归纳: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④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写作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学习,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步骤:1. 让学生预习课文《背影》,了解文章背景,阅读课文。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3)掌握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短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提问、讨论、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提问导入导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短文吗?短文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体会短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探讨问题:(1)短文主题思想是什么?(2)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有哪些?4. 讲解与示范讲解内容:对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并进行示范。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短文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运用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度,教学过程是否有序等。
2. 学生学习效果反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与本课短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短文两篇》教案3
《短文两篇》教案3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3从容说课《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教学方法1.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在课文上标注读书心得、体会,勾画出阅读的思维流程。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谈笑有鸿儒.(rú)陶后鲜.(xiān)有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可以调.素琴(调弄)惟吾德馨.(美好)B.无案牍之劳.形(劳累)出淤泥而不染.(沾染)C.濯清涟而不妖.(妖媚)山不在.高(在于)D.亭亭净植.(种植)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B.宜.乎众矣C.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力提升全练6.【新考法·对比阅读】(2023辽宁葫芦岛连山期中改编,7—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题。
(12分)[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①,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②为,少耆③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④之储,晏如⑤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汉书·扬雄传》[注] ①佚荡:宽和。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重点字词、语句。
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熟悉文本。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关键语句。
学习短文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短文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引导学生将短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短文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单介绍短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短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短文,逐段分析讲解。
重点分析短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4、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短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总结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5、拓展延伸让学生模仿短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背诵短文的重点段落。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写作指导书籍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老师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或社会问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运用。
短文两篇教案3(八年级语文)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格: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六、品析课文,赏析写作之妙
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活动三: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问题:莲的高雅风度表现在哪里?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品格: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问题: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鄙薄牡丹赞美莲花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课堂小结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作业
撰写:李兰审核:备课组授课日期:___月___日教学课时:___第9周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莲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莲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调整意见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
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
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
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
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