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及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及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等古代诗词。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诗人在仕途不顺、思乡怀亲、凭吊古人等情境下的思想情感。

它们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唐诗宋词的魅力,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体会古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素材。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对于本单元诗词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理解起来可能仍有难度。

部分学生在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情感变化以及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由于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词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积累本单元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

2. 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韵律规则,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歌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忧国忧民等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感受古代诗词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借景抒情、对比等,并能赏析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如《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在仕途受挫后的矛盾心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被贬的悲愤与忠诚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对诗歌理解的单一化。

3. 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诗歌在古代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诗歌教学以诵读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自由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文化典故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同时,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为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思想提供依据。

3. 讨论法:针对诗歌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4.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氛围,理解诗人情感。

5. 比较阅读法:将本单元的诗歌进行相互比较,或与学生已学过的其他诗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异同,加深对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教学参考书、古代诗词鉴赏词典。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典音乐、诗歌朗诵音频、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

3. 拓展阅读资料,包括诗人的其他作品、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相关诗词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
(一)《诗词三首》(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如《十面埋伏》或《渔舟唱晚》,营造古典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印象,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或者讲述一些古代诗人的传奇故事,如李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诗人和诗词的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重点讲解《行路难(其一)》创作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际,他的政治理想破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在被贬谪二十三年后与白居易相遇时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弟弟苏辙时所写。

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词,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行路难》中“金樽”“珍羞”“直万钱”等,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进行朗读训练,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第二课时
-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行路难(其一)》):逐句讲解《行路难(其一)》的内容,重点分析诗句的含义。

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通过诗人的动作描写,展现他内心的苦闷和茫然。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情感体会与意象分析(《行路难(其一)》):分析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始的苦闷、抑郁,到后来的自信、乐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酒”在古代诗词中常与忧愁、壮志相关,帮助学生体会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这种情感变化所反
映的他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内容分析:讲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的情感,从被贬谪的辛酸、愤懑,到对世事变迁、新友旧交的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再到表现出的豁达乐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艺术手法赏析与比较: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作用,通过“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对明月的描写,既有现实中的明月,又有想象中的月宫。

比较三首诗词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描绘月夜思乡或凭吊古迹的图片,或者讲述一些古代文人思乡怀亲、缅怀古人的故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这两首诗情感氛围的共鸣,引入新课。

-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杜甫和刘长卿的生平。

杜甫创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兄弟离散,战乱频仍;刘长卿写《长沙过贾谊宅》是在他被贬谪途中经过贾谊故居时,借古伤今。

讲解这些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初读诗歌:学生默读两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掌握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月夜忆舍弟》中“戍鼓”“边秋”“露从今夜白”等,《长沙过贾谊宅》中“谪宦”“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等,并引导学生划分诗句节奏,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二课时
-诗歌内容解读(《月夜忆舍弟》):逐句讲解《月夜忆舍弟》,分析诗句含义。

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戍鼓、孤雁等意象,营造出浓重的战
争氛围和孤独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兄弟思念之情的表达,尤其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深刻地反映了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

-意象与情感分析(《月夜忆舍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月”在诗歌中常象征团圆,而在此诗中却衬托出兄弟分离的悲伤。

通过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首联的凄凉,到颔联的思乡,再到颈联、尾联对兄弟安危的担忧,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情怀在个人情感中的体现。

-第三课时
-《长沙过贾谊宅》内容与情感分析:讲解《长沙过贾谊宅》的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如何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将自己的被贬与贾谊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和自身的悲愤。

讲解“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意境营造,通过秋草、寒林、斜阳等意象,渲染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氛围。

-主题探究与艺术手法赏析: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月夜忆舍弟》不仅是简单的思乡怀亲,更体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长沙过贾谊宅》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自身遭遇和社会现实的不满。

赏析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如《月夜忆舍弟》中以景衬情,《长沙过贾谊宅》中情景交融、借古喻今的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讲述韩愈和温庭筠的生平趣事,或者展示一些与古代贬谪文化、羁旅生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这两首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的历史事件,讲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表达了他的悲愤、忠诚和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介绍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商山早行》是他在旅途中创作的,描绘了早行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封”“朝奏”等,《商山早行》中“槲叶”“枳花”“凫雁”等,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第二课时
-诗歌内容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逐句讲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析诗句含义。

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通过对比时间和距离,突出了被贬的突然和路途的遥远。

讲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体现了韩愈忠君爱国的思想和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

-情感与人物形象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析韩愈在诗中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被贬的悲愤、对皇帝的忠诚、对家人的不舍等。

通过这些情感分析韩愈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坚持正义、刚正不阿但又在困境中充满无奈的政治家和文人。

同时,分析诗中“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环境描写对烘托情感的作用。

-第三课时
-《商山早行》内容与意象分析:讲解《商山早行》的内容,分析诗人如何描绘早行的情景。

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点明早行和思乡主题,到中间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典型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早行的孤寂和艰辛。

讲解这些意象的组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如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

-主题探究与艺术手法赏析: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主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政治挫折中的情感抒发,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商山早行》是羁旅思乡之作,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眷恋。

赏析《商山早行》的艺术手法,如以动衬静、意象叠加等,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八、课堂练习
(一)《诗词三首》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暂凭杯酒长精神()
(3)何事长向别时圆()
2. 翻译下列句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简答题。

(1)《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作用。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是如何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的?
(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1. 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了浓重的战争氛围。

B. 颔联“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同时暗示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C.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兄弟离散的悲伤和对战争的厌恶。

D. 尾联“况乃未休兵”,进一步强调了战争还在继续,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3. 分析《长沙过贾谊宅》中“寒林”这一意象的作用。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封朝奏九重天()
(2)欲为圣明除弊事()
(3)晨起动征铎()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九、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词:《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直”(古义:径直,直接;今义:不弯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的“赋”(古义:一种文体;今义:赋税)等。

2. 一词多义: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欲”有“想要”(欲乘风归去)和“将要”(我欲乘风归去)等不同含义;《商山早行》中“行”有“行走”(客行悲故乡)和“路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含义。

(二)诗歌意象
1. 月:《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中都有月的意象。

月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团圆,但在不同情境下又有不同含义。

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烘托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战乱兄弟分离,故乡的明月成为心中温暖而又忧伤的寄托;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明月引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情感与月的变化相类比,使情感更加深沉。

2. 雁:《月夜忆舍弟》中“边秋一雁声”的雁,是孤独、思乡的象征。

大雁在秋天迁徙,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此处孤雁的叫声更增添了边塞的凄凉和诗人对兄弟的牵挂。

3. 秋草、寒林、斜阳:在《长沙过贾谊宅》中,“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秋草荒芜、寒林萧瑟、斜阳惨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萧条冷落、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对贾谊的同情以及自己被贬后的落寞与悲愤。

4. 云、雪: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横秦岭、大雪拥塞蓝关,描绘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前途的艰险,象征着诗人被贬谪途中的艰难处境,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痛苦,同时衬托出他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

5.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中这些意象紧密相连,鸡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茅店在月色下显得简陋而孤独,板桥上的霜痕和人迹表现出早行的清冷,它们叠加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了旅途中早行的孤寂、艰辛和
清冷氛围,强化了羁旅思乡之情。

(三)诗歌情感
1. 仕途失意与豁达乐观:《行路难(其一)》中,诗人李白起初面对仕途受阻,内心苦闷、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情绪。

但他并未完全消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体现出其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充满自信与乐观,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刘禹锡被贬多年,有辛酸愤懑,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展现出他对世事变迁的豁达态度。

2. 思乡怀亲:《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戍鼓、秋雁、白露等景象,烘托出战争氛围下对兄弟离散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

《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直接点明了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悲伤之情,诗人通过早行的艰辛画面强化这种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在中秋佳节对明月的描绘中,寄托了对弟弟深深的思念,同时也蕴含着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3. 忧国忧民与个人悲愤交织: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不仅有对亲人的牵挂,更因处于安史之乱时期,体现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忧虑,将个人的家庭离散之苦与国家的战乱之痛融合在一起。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因谏迎佛骨被贬,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悲愤,“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又体现出为国家除弊的忠诚,“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情感复杂深沉。

4. 借古讽今与自伤身世: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借贾谊被贬长沙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谪的悲愤。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将自己与贾谊类比,通过对贾谊故宅的凭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艺术手法
1. 用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表达对故友的怀念;“烂柯人”则借王质烂柯的故事,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世事变化之大。

用典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也暗示了诗人以古代贤臣为榜样,为国家进谏,不惜牺牲
自己,体现出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感。

2. 借景抒情:在《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戍鼓和孤雁等秋景,抒发了思乡之情;《长沙过贾谊宅》里“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借秋草寒林等衰败之景,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和自身的悲叹;《商山早行》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早行之景,烘托出羁旅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诗歌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情感自然地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3. 对比:《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渡河登山的艰难与诗人的理想追求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生道路的坎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与“千帆”“万木”对比,表现出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同时也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境。

4. 象征:《行路难(其一)》里,“冰塞川”“雪满山”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坎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象征着诗人被贬途中的艰难处境和前途的迷茫。

这种象征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和人生境遇变得具体可感。

5. 意象叠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叠加在一起,没有使用连词,却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早行艰辛的氛围,使诗歌语言更加精炼,意境更加深远。

(五)诗歌体裁特点
1. 律诗:《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都是律诗。

律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如《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颈联),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在形式上具有整齐对称之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韵律方面,要遵循一定的平仄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

2. 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

词有词牌名,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水调歌头》这个词牌一般上阕九句,下阕十句,平仄交替,押韵多变。

词在形式上比律诗更为灵活,更适合
表达细腻复杂的情感。

它可以通过长短句的变化,营造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句式错落有致,富有音乐性。

3. 古体诗(乐府诗):《行路难(其一)》是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

古体诗在格律上相对自由,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要求,篇幅可长可短,押韵也比较自由。

这种自由的形式使得诗人能够更自由地抒发情感,如《行路难(其一)》在情感表达上大开大合,从苦闷到乐观,更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十、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
-参与度与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朗读诗歌等环节的参与情况。

积极主动发言、参与讨论且观点有价值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要适时引导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讨论《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故乡明”的情感内涵时,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分享自己的理解。

-朗读水平:评价学生在朗读诗歌时的表现,包括字音准确、节奏把握、语调情感等方面。

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比如,在朗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体现出韩愈的悲愤之情。

-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是否能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发表自己观点、合理分工完成任务等。

在分析《商山早行》的意象时,观察小组内成员的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
-准确性与完整性:批改学生的书面作业,检查对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诗歌理解等内容的完成情况。

对于准确、完整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存在错误或遗漏的作业,指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改正。

例如,在批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字词解释作业时,关注学生对“婵娟”等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深度与独特性:对于需要学生分析诗歌情感、艺术手法等综合性作业,评价其理解的深度和独特性。

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优秀的作业可以在班级内分享。

比如,在分析《长沙过贾谊宅》的主题思想作业中,若学生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意图,应给予肯定。

-书写规范与工整度:注重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书写规范、工整的作业反映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给予适当奖励,如加分、颁发小奖品等,激励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 测验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定期进行单元小测验,考查学生对本单元重点字词、诗歌内容、意象含义、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复习。

-能力提升情况:在测验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题目,如诗歌阅读理解、赏析题等,评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理解题中,要求学生分析《行路难(其一)》中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并联系其他诗歌说说这种手法的普遍意义。

十一、教学注意事项
1. 背景知识渗透
本单元诗歌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介绍。

如安史之乱对杜甫创作《月夜忆舍弟》的影响、刘禹锡被贬谪的经历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关系、韩愈谏迎佛骨事件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影响等。

通过讲述历史背景故事、展示相关图片或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情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诗歌理解引导
-对于诗歌中的字词理解,要结合语境进行讲解。

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炼性,有些字词在诗句中有特殊含义,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上下文来推测。

例如《商山早行》中“槲叶”“枳花”等字词,通过诗句中描绘的早行环境来理解它们所营造的氛围。

-在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时,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

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

如在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的情感变化时,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理解。

3. 情感共鸣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