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2006年7月1-4日河南省区域暴雨过程分析

2006年7月1-4日河南省区域暴雨过程分析
影 响 , 昌地 区 出现 房屋 倒 塌 17 8问 , 亡 3人 , 许 0 死
失 踪 1人 , 田和城 市大 面积 积水 。 农
1 天气 形 势 分 析
1 1 5 0h a环 流 形 势 . 0 P
此 次 区域暴 雨过 程是 在副 高逐 渐 东退 的形 势下 产 生 的。过 程前 期 5 0 h a气 压 场 上 , 高 有 一 个 0 P 副 明显 北跳 、 挺 的过 程 。5 8 d p 线 北 挺 2~3个 西 8 g m 纬度 , 10 E左 右 副高呈 东 西 向带状 分布 , 在 。 1 强度 增 强 。另外 , 河套 地 区 的 大 陆 高压 向东 移 与 副 高 同位 相叠 加 ,8 g m线 北 边界 持 续稳 定 在 3 。 5 8d p 2 N附 近 。
图 1 7月 1日 2 0时 一 2 日 2 时 5 0、 0 P 0 0 7 0h a
主 要 影 响 系 统 演 变 图
12 7 0h a环 流 形 势 . 0 P
暴 雨开始 前 5 8d p 8 g m线 西 伸 点 偏西 , 随着 副高 明显 东退 , 强降水 发生 。1日2 0时甘肃东部 由切变线合 并 生成 一低压环 流 , 降水开始 后 , 值系 统稳 定 , 低 低槽 略
东移 , 北 、 中部地 区维 持在西 南气 流里 , 良好 水 豫 豫 有 汽供应 。2日前后豫 中偏 北地 区出现 的 区域大 暴 雨 .
收 稿 日期 :0 7一 1— 4; 订 日期 :0 7—0 20 O 0 修 20 7—2 3
中低层 切变 线 的活 动造成 此 次 阵性强 降水 的 发
生 。降水 前 川北 有 一 切 变 线 向 东 扩展 到 陕西 一 带 。

2006—06—03突发性暴雨预报讨论及成因

2006—06—03突发性暴雨预报讨论及成因

本次 暴雨 出现在 初 夏 ,时 间之早 、暴 雨 位置
之偏 北 、夜 间短时 间如此 高之强 度 、环流 形势 之
复 杂非 常罕见 。由于降水 时 间短 、雨 强大 ,受 观
收稿 日期 :2 0 - 0 2 07 1— 3
作者 简 介 :李 祥 林 (9 4 ) 1 6 一 ,男 ,陕 西 蒲 城人 ,高 级 工 程 师 ,从 事 天气 预 报 及 研 究 。
很 难 捕 捉 ;高 原 东 部 低 涡 、切 变 突 生机 理认 识不 清 ;冷 空 气 强 度 及 入 侵 路 径 不 明晰 。② 这 次 突 发
性 暴雨 天气 是 由 贝湖 冷 涡东 移 、高 原 上 多 短 波 槽 活 动 ,东 高 西 低 形 势建 立 ,提 供 了大 降 水发 生 的
火 , 员撤 离不 及 , 成 1 人 造 人溺 水死 、铜川 、麟游 、咸 阳、 西安 等 1 0站 区域性暴 雨过 程 , 主要强 降水 突发在 3日凌晨 , 0 — 0 时西 安 市 区降水 量就达 2 . 仅 4 5 88 mm,出现严重 内涝 ,部 分地 段 积水 深度 4 ~ 6 0 0 c m,交通 受到影 响 。同时段 成 阳市 区降水 量达 到 3. 5 3mm,短 时 间内出现 如此 高强 度 降水 在成 阳 历 史上 非常罕 见 ,此 次强 降水使 咸 阳市 区 内多 处
背 景 条 件 ;高 空 冷 槽 、上 升 运 动 、 低 涡 辐合 区 汇合 并 叠 加 在西 安 、咸 阳 ,为 该 地 中 小 尺 度 系统 生 成 和 发 展提 供 有 利 条 件 ; 发性 暴雨 产生 在 深厚 的 水 汽层 结 、 汽 辐合 及强 烈 的 持续 上 升 运 动 区 , 突 水 在 高 层 辐 散 、低 层 辐 合 的形 成 区 ,对 流 发 展 ,强 烈 的低 涡 辐合 触 发 不 稳 定 能量 释 放 ,产 生 突 发性 暴 雨 ;低 涡 辐 合 形 成 与 暴 雨 过 程 同步 ,辐合 中心 出 现 突 发性 暴雨 。低 涡 辐 合 是 造 成 突 发 性暴 雨 的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总目次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总目次
பைடு நூலகம்
常 军, 李素萍, 祯, 1 1) 李 等( ・6
商丘市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式研究 ………… ……-余卫东, ・ 朱晓东, 杨君健, 1 2) 等( ‘0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多目 标模型求解的Mtb x l aa与Ec 集成实现 l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郑汴一体化” 进程中生态廊道系统建设探讨 ……… 董 斌, 蕾, 有( ・5 苗 李 1 3)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 及生消机制分析 …… 王金兰, 模拟 寿绍文, 刘泽军, 1 3) 等( ・9 农业气象类 科技成 果推广 应用经济 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客土技术在治理公路边坡中的应用 ……………… 崔维佳, 刘忠阳, 丹, 1 2) 王 等( ’8
盐度对废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 ……………………“ 全 致琦, 祥( ‘2 田守 1 3 )
济源市强降水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 胡玉 彭保宏, 梅, 陈兴周, 增 ・5 等( 1) 天津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 潘淑杰( ・8 增 1)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 …………… 崔宜少, 李建华, 张丰启, 增 ・2 等( 2) 河南省冬季气温时空分布及其异常变化分析…… 焦建丽, 康雯瑛, 君, 增 ・7 王 等( 2) 20 年6 8 强对流天气过程中 06 月2 日 风垂直切变分析
河南省日 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 …………………… 焦建丽, 康雯瑛, 军, 增 ・ ) 王 等( 4 郑州市近3 年季节长短及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 马志红, 7 李树岩, 许蓬蓬( ・ ) 增 7

2006-07-04南阳暴雨过程分析

2006-07-04南阳暴雨过程分析

2006-07-04南阳暴雨过程分析
刘冬艳;徐艳玉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对2006年7月4日南阳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和较强的低空西南气流与地面气旋的配置,以及南阳西部处于风向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K指数、I指数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强降水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刘冬艳;徐艳玉
【作者单位】南阳市气象局河南南阳 473000;西峡县气象局河南西峡 47455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J], 谭伟才;映方;李启华
2.首都机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暴雨天气\r过程预报思路总结 [J], 韩羽庭
3.首都机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暴雨天气过程预报思路总结 [J], 韩羽庭
4.江苏南部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分析 [J], 雷正翠;夏文梅;徐芬;黄文彦;刘梅;刘银峰
5.2020年9月7-8日云霄县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方文维;樊佳明;朱紫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运东区“2006.07”暴雨及“四水”转化分析

河北省运东区“2006.07”暴雨及“四水”转化分析
差 , 深相对较小。 埋
2 2 暴雨过 程及 空 间分 布 .
22 1 降 水过程 . .
“O6・ 7 暴 雨 由 7月 3 20 0 ” 0日、1日两次 降雨过 程组 成 。 3
从降水资料看 ,0日降水初期强度 较小 , 区呈现 中 3 雨 捷、 旧城 、 滕庄 子 、 捷地一线 的条状区域 , 2~3时形成 以中 捷农场为 中心 的第 一个 暴雨 区 , 降水量 为7 . m; 时 12m 之 后, 暴雨 中心 区呈逆时针螺旋状收缩移动 , 4时在 黄骅 3~
河 和大浪淀排水渠等 7条河道相继产流过水 , 控制 断面总
计 外 排 水 量 25 0 4 5 .5×1 m 。 0
通过对 调查 区内 的相关 乡镇 重点 沟渠 的调查 , 经 并 有关 县市 水务 局核 准 , 整理 汇总后 得到 沟渠拦 蓄径 流量 为80 7×1 m ; 1. 0 依据 河道 过水 终止 时 间与暴 雨 前 的水
1 27 4 × 1 n 。 1 . 0 l
3 12 坑 塘 拦蓄 径流 量 ..
据各县市水 务局 统计 , 查域 内坑 塘 蓄存 水量 总 计 调
2 9 3 5 ×1 m 7 . 0 。
3 13 田 间沥涝积 水 量 . .
本次暴雨过程造成 大 面积农 田成 灾 , 据调查 统计 , 调 查 区域 内沥 涝积 水 面积 18 .5×1 h 田间沥 涝积 水 量 0 m,
地下水 资源普查报告》, 区域给水度取值为 00 1 该 .5 。 由式 ( ) 1 可知 , 确定 与降雨入渗补 给对应 的地 下水埋 深最大增量 是 工作 的关 键 。本 次暴 雨过 后 , 区域 内地下 水得 到一定 程度的补给 , 水位有 所抬 升 , 受不 同区域下 但 垫 面土 壤岩性 、 降雨量 及 降雨特 征等情 况差 异 以及雨后 各 地地 下水 补给来 源 的不 同, 还有 地 下水流 场 中水 位梯 度 差产 生的 均衡补 给 , 地表拦 蓄净 流量 的重 复人渗 补给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区域 内各观 测点 的地下 水埋 深最小 值 出 现时间并不一致 。根据 区域 内所选 地下水位 站暴雨 前后 地下 水埋 深 时程变 化特 点分 析 , 为本 次暴雨 对地 下水 认 的直接入渗补给大致 于 8月 6日8点停止 , 2 7月 6日8时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大值 中心 , 明低 层湿 度明显 增强 。暴雨 发生 之前 , 说
3。 4 N上 空 5 0 h a一直 维 持 一 个 相对 湿 度 最 小 为 0 P
8 的干空 气 中心 ( 略 ) 下 湿 上 干 的湿 度 层 结 , % 图 。 为 强 对 流 发 生 提 供 了位 势 不 稳 定 层 结 。
家 庄 的西 北 风 速 均 达 4 l s 0n ・ ~。
降水 系统 的 形 成 发 展 , 准 确 预 报 暴 雨 至 关 重 要 。 对
20 0 6年 7月 2 1 , 河南 中部 出 现罕 见 的特 大暴 雨 过 3 程 ( 称 “ 2 ) 许 昌 、 阳 、 州 、 口 、 丘等 地 简 7・ ” , 洛 郑 周 商 有 1 2个站 出 现 暴 雨 , 6个 站 大 暴 雨 , 1个 站 特 大 暴
明 : 厚 的 湿层 和 不 稳 定 层 结 在 强 降 水发 生前 已形 成 ; 高低 空 出现 的 正 负 涡度 柱 、 度 柱 互 耦 配 置 和 强 烈 的垂 直 深 在 散
上升运动, 导致 不 稳 定 能 量 快速 释 放 , 生 了此 次特 大暴 雨 。 强 降水 期 湿 Q 矢量 散 度 负 值 中心 达 到 最 强 , 暴 雨 区 产 与
次 过 程 的成 因 。
区 中心 l4 E作 经 向 剖 面 分 析 湿 度 的 垂 直 结 构 发 l。 现: 7月 1 3 0 1 8时 , 3 。 近 地 面 伸 展 至 3 。 从 4N 2N 2 0h a 一倾 斜 的 湿 度 大 值 区 , 对 湿 度 最 大 为 0 P有 相 9% , 6 中心 在 3 0—2 0h a之 间 。1日 1 0 0 P 4时 ,4 N 3。 附 近 8 0h a以下低空 也 出现一个 相对湿 度 9 % 的 5 P 6

2006年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与诊断分析

2006年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与诊断分析

文章编号:1006-4354(2007)06-0016-042006年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与诊断分析陈争旗1,侯建忠2,许新田2(1.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西安 710014; 2.陕西省气象台西安 710014)摘 要:对2006年8月2日出现在陕西境内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空冷涡与冷锋云系后部的晴空区,远距离的台风作用不能忽视;700hPa se的水平分布显示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东北—西南向的 形状高能舌轴线的右侧;500hP a散度场上负的散度区对预报未来降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700hPa的涡度分布特征显示对未来天气系统发展趋势代表性较好。

关键词:陕西;强对流天气;环境场;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P458.2 文献标识码:B 当蒙古东部与我国东北地区500hPa上有一冷涡时,冷涡后部的偏北气流将会影响陕西大部(或黄土高原的大片地区)[1]。

2006年8月2日,陕西出现了一次高空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自北向南先后有16县(市)出现冰雹,8县(市)出现大风,最大冰雹直径为40mm(长武),瞬间最大风速24m/s(镇安)。

本文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环境场、卫星云图和天气动力学等特征,对提高此类强对流天气预报和防御有一定的意义。

1 环流及卫星云图特征1.1 环流背景特征分析2006年8月2日08时500hPa的高空图上(图1),从青藏高原到贝加尔湖为一暖性的歪脖子高压脊,蒙古国东部与我国华北及东北大部受一冷性低压(冷涡)控制和影响,低压后部的甘肃东部及河套地区维持较强的偏北气流,而在850hPa图上陕西大部到华北地区处在蒙古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低压带中,低压带中有切变存在。

该冷涡系统较深厚,在200hPa与700hPa 之间,且温度槽与气压槽上下配合较好,系统斜压性不强,200hPa冷涡中心向东北方向收缩。

图1 2006-08-02T08500hPa环流图 2日08时700hPa和850hPa图(图略)上,南北向温度梯度大,温度锋区相对偏南,700hPa 和850hPa西安与延安温差分别达6o C和9o C,同时西安、延安在垂直方向上下温差(850hPa与300hPa相差)均达60o C。

2006年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与诊断分析

2006年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与诊断分析
( )出现大 风 , 大冰雹 直径 为 4 市 最 0mm ( 长武) , 瞬 间最大 风速 2 s 镇 安) 本 文分 析这 次强对 4m/ ( 。
流天气 形成 的环境场 、卫 星云 图和天气 动力 学等
特征 ,对提高 此类强 对流 天气预 报 和防御有 一定
的意义 。 Leabharlann 1 环 流 及 卫 星 云 图 特 征
锋 云系后边 界处 十分 整齐 ,在锋 面云带 西侧是 大 片 的晴空 区 。 说明锋 面过 境后 , 天气 迅速转 晴 。 由
于冷 涡南 压 逐步形 成逗点 云 系 , 成 8月 1 2日 造 — 陕西大 范围 强对 流 天气 。2日 l l时 ,在锋面 云系 位 置 和强度 变化不 大 的情况 下 ,该 逗 点云 的前 部 生 成 3 小对 流单体 ,后 部 陕北延 安 以南 已形 成 个 东 北一西 南 向的云带 ( 图略 ) ,云带南 压 、东扩 发
维普资讯
陈争 旗 等 : 0 6年 盛 夏一 次强 对 流 天气 的 环 境 与诊 断分 析 20
冷锋 较弱 ,特征 不明 显 。高空 冷涡 和地 面弱冷锋 的这 种配置 ,有 利于 强对 流天气 的发 生 发展 。强 对 流 天气发 生在 冷锋过 境之 后 、高空 冷 涡云系 的
维普资讯
陕 西 文章 编 号 :1 0 — 3 4 ( 0 7 6 0 1 — 4 0 6 4 5 2 0 )0 — 0 6 0


20 0 6年 盛 夏一 次 强 对 流 天气 的环 境 与诊 断分 析
陈 争旗 . 建 忠 , 许 新 田 ,侯
( .陕 西 省人 工 影 响 天 气 办公 室 ,西 安 7 0 1 ; 2 1 1 0 4 .陕西省 气象 台 西安

2006年7月2-3日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2006年7月2-3日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2006年7月2-3日山西南部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张磊;李毓富;王贵朋;赵元富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08(018)007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713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山西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低并入贝加尔湖低槽,低槽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为暴雨区提供了触发条件;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导致低空急流的建立、发展与维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暖湿空气;低空的暖式切变线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张磊;李毓富;王贵朋;赵元富
【作者单位】长子县气象局,山西长子,046600;晋城市气象局,山西晋城,048000;阳城县气象局,山西阳城,048100;高平市气象局,山西高平,04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2
【相关文献】
1.2012年6月5日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张艳艳
2.2003年8月28日至29日铜川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J], 房春琴;孙田文;肖湘卉
3.2012年8月山西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J], 郑皓文;杨强
4.2017年6月4~5日银川市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J], 何泉;杨苑媛;聂朝晖;肖云
清;翟颖佳;张晓露
5.2013年5月27日赣东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J], 郑劲光;刘杰;董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江“2006·07”洪水的分析与研究

武江“2006·07”洪水的分析与研究

究 等情 况 , 并就 这 些成 果 的 价值 在 学 术上 、 实 际应 用 上作 出 了评 价 。
关键词 : 洪水 ; 查测 ; 分析 ; 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T V1 2 2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0 8 5 2 ( 2 0 1 3 ) 0 1 — 0 0 9 4 — 0 3
乐 昌站受 到上 游干支 流洪水 组合影 响 ,以及暴 雨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1 — 3 1 作者 简 介 : 陈斯 伦 ( 1 9 3 5 一 ) , 男, 壮族, 广 西 横 县人 , 高 级 工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水 文 预报 及 水文 测 验 、 水 文分 析 计算 工 作 。E - ma i l : v i k o 2 3 2 @y a h o o . c o i n . c n
第3 3 卷第1 期
2 01 3 年2 月
水 文
J OURN AL 0F C HI N A HYDROL 0 GY
V0I . 3 3 No . 1 Fe b . ,2 01 3
武江 “ 2 0 0 6 ・ 0 7 ’ ’ 洪水 的分析与研究
陈斯 伦 ,朱 维科
( 广 东省 水文 局韶关 水文分 局 , 广东 韶关 5 1 2 0 2 8 ) 摘 要 : 阐述 了武 江 “ 2 0 0 6 ・ 0 7 ” 洪水 的 成 因 、 规模 、 灾 害 以及 对 这 场 洪 水 的查 测 、 资 料 整 理 和 分 析 研
最 高洪水 位 1 . 6 3 m) 。

3 洪 灾 实况
这 场特 大洪 水使 武 江两岸 的湖南 省 临武 、 宜 章两 县3 5个 乡镇 和韶关 市 5个县 ( 市、 区) 5 6个 乡镇 , 出现

豫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诊断

豫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诊断

部分区域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 ; 廖移 山 等¨ 对2 0 0 7 年 7月 1 8日济南大暴雨进行 中尺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濮 阳市位于河南 省的东北部 , 在冀、 鲁、 豫三省 交界处 , 夏季强降水多发。强降水具有突发性强 、 雨 强大 、 预报 难度 大等 特 点 , 对农 业 、 交通 和 人 民生命
财 产等造 成严 重 影 响 和较 大损 失 。多年 来 , 国 内外
品建立了暴雨落区潜势预报; 陈秋萍等 分析 了福
河 南北部盛夏处 于副热 带高压西北边缘 , 对流性 暴雨多发 , 预报 难度 大 , 但针 对豫 北 强 降水 的分 析文
献较少 。本 文 利 用常 规 天气 观 测 资 料 、 N E C P 1 。 ×1 。
年 的 中尺度 对流 系 统进 行普 查 分 析 , 揭示 出我 国
再分 析资料 、 地 面 自动 站加 密资料 、 红外 云 图和 T B B 产 品 以及 郑州 、 濮 阳两 部新 一代天 气雷 达产 品 , 综合
关系 。
气象学者对强降水的成 因进行 了大量研究¨ 引, 随
着 人们对 强 降水发 展 机 理认 识 的 加深 , 强 降水 中尺 度研 究 取 得 进 展 , 如 陶祖 钰 ¨ 和 郑 永 光 ¨ 等 分别
对全国 1 9 9 5年 、 黄 海 以及 其 周 边 地 区 1 9 9 3 -1 9 9 6
1 0 . 1 1 7 5 5 / j . i s s n . 1 0 0 6— 7 6 3 9 ( 2 0 1 6 )- 0 5-0 8 2 8
豫北 一次 强 降水 过 程 的 多尺度 诊 断
李 改琴 , 杜 丽娅 , 赵 海青2 , 许庆 娥 , 吴 丽敏 , 王 聪

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王爱玲;陈淑红【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4【摘要】[目的]分析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豫北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发展和位移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时段、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K指数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θx)低层大值区均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总页数】4页(P2240-2242,2254)【作者】王爱玲;陈淑红【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信阳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J], 王晶晶2.一次冷式切变线引发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张洪英;王英3.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J], 马月枝;章征茂;王新红;田春娜;李吉洲4.一次季风潮爆发引致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J], 田伟文;李惠琴;温小文;王国美5.2018年8月19—20日莱阳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李永华; 周彦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孙仲毅;李继华;岳超【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27【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出现在河南省中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河南省中北部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中低层低涡的动力抬升和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造成河南省中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正涡度平流中心自西北向东南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为这次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露点锋的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冷暖空气形成对峙,是造成区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TBB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强降水时段河南中北部TBB在-60~-50℃,其移动速度与西南涡移速相当;这条TBB低值带与河南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TBB最低值中心与降水最强中心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4页(P16839-16842)【作者】孙仲毅;李继华;岳超【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省沁阳市气象局,河南沁阳464550;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对2005年湖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冯新;施望芝2.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莫贤清;蔡晶;叶树春3.陕西中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J], 牛乐田;刘帆;李春娥;王英;朱瑞杰4.陕西中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J], 牛乐田5.阿勒泰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J], 田忠锋;李博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

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

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漆梁波;徐珺【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8(044)001【摘要】After a careful rethink on short-range forecast of the northern Henan severe rainstorm on 9 July 2016,we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obvious alternate growing and merging of convective clouds during this rainstorm event involving interaction of meso-small scale systems.As important guidance,all global models,including deterministic and ensemble ones,failed to provide effective forecasts or hints in advance for this event.High resolution regional models and rapid refresh systems performed better and could help forecasters to predict heavy or very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northern Henan 12 h or 6 h earlier.Reasons for the forecast failure of this severe rainstorm process are that forecasters relied too much on global models and were lack of experience on high resolution model application or confidence in products from high resolution models.Only more comprehensive trainings on high resolution model for forecasters before putting them into use could forecasters maximize their operational potential.Applying more probabilistic products gradually in QPF decision process would meet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and could provide more effective supports for heavy or extreme rainfall forecasting.%对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决策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结论如下:(1)此次降水过程存在明显的对流云团之间的合并及组织化过程,这些过程涉及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作为重要业务参考的全球模式(包括确定性和集合预报)均未能提前(24或12 h)对此次暴雨过程做出有效预报或提示.(2)高分辨区域模式和快速同化更新系统大多表现出更好的预报能力,可提前12或6h提示预报员豫北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3)特大暴雨过程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预报员过份依赖全球模式的结果,缺乏使用高分辨区域模式产品的经验或对这些模式产品信心不足.高分辨区域模式在投入业务运行之前,需加强对预报员的系统性培训,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些模式产品的业务效能.(4)在现有QPF业务流程中逐渐增加概率产品的使用,既符合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可望对暴雨或极端降水的预报提供更有效支撑.【总页数】14页(P1-14)【作者】漆梁波;徐珺【作者单位】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6;P458【相关文献】1.2016年"7.9"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顾佳佳;武威2.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J], 栗晗;王新敏;张霞;吕林宜;徐文明3.豫北两次特大暴雨事件的物理量极端性和\r中尺度特征 [J], 王君4.豫北“7·9”特大暴雨的形成与极端性探析 [J], 司福意;张一平;赵海青;李社宗;王迪5.豫北"7·9"特大暴雨的形成与极端性探析 [J], 司福意;张一平;赵海青;李社宗;王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7月3日黄淮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2006年7月3日黄淮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2006年7月3日黄淮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石莹;孙成武;朱时良;邰庆国【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09(029)001【摘要】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全省自动站逐时观测风场资料、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3日发生在黄淮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涡前部强盛西南暖湿急流与地面生成的中气旋影响造成的;切变线两侧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对形成此次短时暴雨有重要促进作用;此次临沂市短时暴雨是由低空切变线上生成的中β尺度气旋东移影响的;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可利用数值预报产品预估过程集中影响时段,结合卫星云图资料范围大,雷达回波探测性强,自动站资料实时性、灵活性强等优点,进一步作好短时暴雨的临近预警预报,提高短时暴雨的预报提前量,努力降低短时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页数】5页(P110-114)【作者】石莹;孙成武;朱时良;邰庆国【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局,山东,临沂,27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2006年7月3日宁阳县大暴雨过程分析 [J], 郝兰春;康桂红;贾思之;侯玉杰2.台山市2006年5月21至5月24日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吴兆国;黄耀波3.台山市2006年5月21至5月24日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吴兆国;黄耀波4.东莞市2006年7.16大暴雨过程分析 [J], 陈明先;何春燕5.锡林郭勒盟地区2006年"7.17"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吕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7月2日陕北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2006年7月2日陕北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2006年7月2日陕北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杨东宏;苏长年;李宏群
【期刊名称】《陕西气象》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6年7月2日发生在陕北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北抬后缓慢撤退的过程中,低空气旋性环流及其前部的暖湿切变线是形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不稳定能量,地面辐合是触发对流发展和释放不稳定能量的中尺度条件,有利的涡度散度场耦合、垂直运动的强烈发展和水汽输送及辐合形成了暴雨天气.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杨东宏;苏长年;李宏群
【作者单位】延安市气象局,陕西延安,716000;铜川市气象局,陕西铜川,727031;延安市气象局,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1
【相关文献】
1.“5.22”贵州省西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J], 唐浩鹏;王芬;叶东;李婧
2.2013-07-03山西南部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J], 李冬梅;刘婉莉;赵华;陈雪珍;
赵建武;周涛;
3.2013-07-03山西南部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J], 李冬梅;刘婉莉;赵华;陈雪珍;赵建武;周涛
4.1617号台风“鲇鱼”造成温州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J], 梁艳;刘峰;林群;宋珊珊;曹楚
5.山东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朱义青;胡顺起;张品竹;庄重;曹张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7月21日信阳暴雨过程分析

2006年7月21日信阳暴雨过程分析

2006年7月21日信阳暴雨过程分析[摘要]2006年7月21日,信阳地区出现了一场区域性暴雨。

此次过程是由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

本文通过其低空平均水汽通量和高低空涡度场分析得出三点认识:(1)暴雨区处在水汽输送带中心,高层处负涡度区,低层处正涡度区,正涡度中心位于信阳上空,大气处于位势不稳定状态中。

(2)由于槽前西南急流的输送,暴雨临近出现了超常的增湿增能现象。

(3)在有利的环流形势制约作用下,使系统完成了能量转换机制,支持了强降水过程。

[关键词]暴雨能量分析一、暴雨时空分布2006年7月20日20时至21日20时,受高空横槽、中低空切变线、低涡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信阳市所辖9站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降水,其中四站日降水量达暴雨。

具体降水时空分布见表一。

环流特点及主要影响系统(一)500hpa高空形势分析从7月20日08时至21日20时暴雨过程结束,东亚上空环流特点主要表现为两脊一槽,其中我国自东北至华南地区为一横槽,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控制,因海上高压一直稳定维持,故横槽一直维持到过程结束,为中低层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境场。

(二)中低空形势分析从7月20日08时至21日20时700hpa形势图上,高原上空为一宽广低压区,并有一低涡存在,该中心在20日20时进一步加强,而850hpa形势图上有一江淮切变线并稳定少动,直至过程结束,整个形势配置为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我市的暴雨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高空横槽转竖及江淮切变线的消失,我市强降水减弱。

(三)地面形势分析此次过程的地面系统配合对强降水贡献不大。

过程前期一直处东高西低的气压场里,至20日20时,西南倒槽开始缓慢东移北伸,至21日20时我市一直处在暖倒槽里,但气旋性辐合并不强。

二、物理量诊断分析(一)水汽条件分析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充足的水汽供应是造成强降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一特征从本次降水开始前的高低空形势场有较明显的反映。

“0604”河南省沙尘天气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0604”河南省沙尘天气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0604”河南省沙尘天气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本文采用NCEP全球谱模式和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06年4月11~13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背景及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分析发现,2006年4月11~13日河南省沙尘天气过程是在前期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下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造成的。

通过对温度平流的分析发现,强冷平流一方面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造成河南省这次大风、沙尘、寒潮天气过程;通过对大气层结状态的分析发现,这次沙尘天气爆发时,大气层结表现为不稳定状态,但在过程的最强时段,大气层结却表现为稳定状态;通过对螺旋度的分析发现,沙尘天气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高层负值、低层正值,螺旋度正值演变与沙尘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中下层螺旋度最大正值和400~500hPa螺旋度最大正值和最强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基本一致;通过对次级环流的分析发现,在次级环流直接环流北分支的下沉运动有利于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促进对流层中低层风力加大,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层结大气,驱动沙尘天气的发生。

采用NCEP全球谱模式资料,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粗网格模式与细网格模式均较好地模拟出了这次过程中锋区及地面冷高压的发生发展。

用模式输出的粗网格动力协调资料对这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干空气侵入现象,干空气侵入在这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高位涡、低湿空气沿等相当位温密集带向南向下滑,在对流层中低层分裂出小的位涡扰动,引起低层温度扰动,高、低层位涡和温度扰动,以及它们诱发的环流共用作用,便造成了气旋的发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干侵入引发低层温度扰动,造成强冷平流南下,使低槽东移、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天气,同时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叠置的流场,从而引起河南省这次沙尘、大风、寒潮天气过程。

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及落区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

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及落区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

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及落区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
李平;张金彬
【期刊名称】《河南气象》
【年(卷),期】1998(000)A12
【摘要】利用HLAF物理量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进行
动力、热力诊断和分析和相关普查,采用天气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24、36小时有无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及落区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模型,给出预报流程和1997 ̄1998年业务试验的预报结果。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李平;张金彬
【作者单位】河南省气象台;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6
【相关文献】
1.利用T213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作暴雨落区概率预报 [J], 杨晓琳;文强
2.广西盛夏西南涡暴雨特征及应用数值预报产品作落区预报的研究 [J], 杨望月;李菁;林开平;林健玲;董良淼;黄香杏
3.用数值预报产品根据相似法制作广西暴雨落区预报 [J], 林开平;郑宏翔;董良森
4.T213/T639数值产品在河南省雷电潜势预报中的释用 [J], 王新敏;张霞;徐文明;
鲁坦
5.河南省汛期强降水短期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研究总结 [J], 张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模拟区域中心为 10215 ° E、 35 ° N ,使用双向两 重嵌套网格 ,粗网格点数为 100 × 80, 水平分辨率为
45 km ,细网格点数为 70 × 61,水平分辨率为 15 km。 模式顶层气压为 100 hPa,垂直分层为 19 层 。 ③ WRF 所有网格均使用 L in 等 (水汽 、 雨、 雪、 云水 、 冰、 冰雹 ) 微物理过程方案 , 浅对流 Eta Kain 2 Fritsch 积云对流参数方案 , RRT M 长波辐射方案和 Dudhia 短波辐射方案 , MRF PBL 边界层方案以及 Noah 模式陆面过程方案 ,土壤采用 Noah 模式 , 地表
东移 。 从图 3b 可以看出 , 3日 02 - 08时 6 h 累积降水 中心和 05时水汽通量强辐合中心叠加在一起 , 说明 低层存在着极强的水汽辐合 , 为大暴雨提供了丰富 的水汽 。 随着雨带沿黄河东移减弱 ,强辐合区域减小 东移 , 14时以后移出河南省 ,降水趋于结束 。
图 3 7 月 3 日 05 时 850 hPa水汽通量 、 水汽通量散度及流场和雨量叠加图
a为实况 , b为模拟 ; 单位 : mm
56பைடு நூலகம்2. 2. 2 高度场 、 风矢量场模拟结果检验
气象与环境科学
第 31 卷
高度场结合风矢量场能更直观地反映出冷空气 的移动和水汽来源 , 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 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反映也更直观 。图 2 为模式输出 的 7 月 2 日 20 时 500 hPa、 700 hPa 高度场 、 风矢量 场模拟图 。从图 2 可以看出 : 500 hPa 主要影响系统 副高与西风槽的位置与实况基本吻合 , 低涡较实况 略偏北 ; 在山西中南部有小扰动生成 ,与实况中的横
收稿日期 : 2008 - 03 - 18; 修订日期 : 2008 - 06 - 27
自西向东出现了 3个强降水中心 , 依次为温县 、 原阳 和长垣 ,降水量分别为 167 mm、 171 mm 和 176 mm , 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 2日 20时 - 3日 08时 , 3日 08时以 后强降雨区快速东移至沿黄东部地区 , 14时以后降 水趋于结束 。 其中新乡市区 ( 113188 ° E、 35132 ° N ) 24 h 累积雨量达 158 mm ,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 3日 02 08时 , 6 h 降水量达到 121 mm , 1 h 最大降水强度出 现在 3日 05 - 06时 ,降水量达 54 mm。 1. 2 环流形势分析 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产生在西风槽与西北太 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副高 ) 共同影响的天气形势 下 。过程前期 500 hPa 气压场上 , 副高有一个明显 的北抬 、 西伸过程 , 588 gpm 线北边界持续稳定在 32 ° N 附近 ,随着副高明显东退 ,强降水发生 。
层物理过程为基于 Monin 2 Obukhov方案 。由于 2006 年 7 月 2 日 20 时存在较强降水 ,考虑到模式的 sp in up 时间 ,选取 2 日 08 时作为初始时间 。模拟时间 从 2006年 7月 2日 08 时至 2006 年 7 月 3 日 20时共 36 h,所有网格均从模拟的初始时刻同时启动 , 并采 用 120 s的时间步长 , 每小时输出一次积分结果 。 2. 2 模拟结果检验 2. 2. 1 降水结果检验 图 1 是细网格模拟的 2006 年 7 月 3 日 20 时河 南省 24 h降水量的分布与实况的比较 。从图中可 以看出 ,模拟雨带总的分布与实况非常接近 , 50 mm 以上降水带呈东西向分布 , 其中 100 mm 以上的大 暴雨雨区均分布在 35 ° N 附近 。模拟结果雨量偏 大 ,实况中的 3 个降水中心在模拟图上被连成一个 呈东 西 向 分 布 的 雨 带 , 但 位 置 偏 南 30 km、 偏西 50 km。 总的来说 , 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豫北地区强降水 过程 。另外 ,模式对于每 6 h 的累积降水模拟也有 一定的准确性 。结果表明 , 这次降水是一个自西向 东推进的过程 ,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 7月 3日 02 - 08 时 , 14 时以 后降 水停 止 , 与 实况 比较 吻 合 。说 明 WRF 模式对每 6 h降水分布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基金项目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 2006LAS W 01) 资助 作者简介 : 马月枝 ( 1976 - ) ,女 ,河南新乡人 ,工程师 ,学士 ,从事中尺度天气动力学研究 . E 2 mail: 459917170@ qq. com
第 3期
马月枝等 : 2006 年 7 月 3 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hPa ・s , 维持在沿黄一带 , 呈东西向分布并缓慢
- 1 - 1
通过 850 hPa 水汽通量和风矢量图 (图略 ) 可 知 ,低空急流区是一个水汽通量的大值区 , 2日 20时 - 3日 08时各时次暴雨区的上风方向始终维持着一 个水汽通量的大值区 (图 3a ) 。 由此可见 , 西南急流 将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豫北地区 , 使整个 暴雨期有充沛的水汽供应 。 分析 850 hPa 逐时水汽通
引 言
WRF (W 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模式系统是
及其物理演变过程 ,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
1 降水实况及环流形势分析
1. 1 降水时空分布 7月 3日豫北地区大暴雨过程强降雨带主要位于 沿黄地区 (图 1a ) , 暴雨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 沿黄
由美国研究 、 业务及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开发研 究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 。这个模式 采用高度模块化 、 并行化和分层设计技术 ,集成了迄 [1] 今为止在中尺度方面的研究成果 。孙健等 数值 模拟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 ,WRF 模式对中国不同性 质的降水过程都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的影响 , 2006 年 7 月 2 日 20时 - 3日 20时 ,河南省豫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 性大暴雨过程 ,强降雨带主要位于沿黄地区 。 其中有 15个县 (市 )降水超过 50 mm , 13个县 (市 )降水在 100 mm 以上 。 这次过程降水时间短 , 强度大 , 具有明显 的中尺度特征 。 对于这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和机制 [2] 已有过一些研究 , 并取得初步结果 。 在这些研究 的基础上 , 本文通过 WRF 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 数值模拟 ,利用模式输出的逐时高分辨率资料 ,分析 此次大暴雨过程物理量中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及演变 过程 ,进一步探讨引发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可能因子
2 中尺度数值模拟
2. 1 模拟方案设计
本文采用双向两重嵌套方案 , 在对多种积分时 间及物理过程方案进行多次模拟的基础上 , 选取了 相对最优的结果 。方案如下 : ① 采用时间间隔为 6 h、 分辨率 为 1 °×1 ° 的
图 1 7 月 3 日 20 时 24 h河南省降水量分布与模拟结果比较
1
2
2
2
(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 210044; 2. 新乡市气象局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 : 利用 1 ° × 1° NCEP再分析资料和 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 2006 年 7 月 3 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 行了数值模拟 ,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 这次 过程是在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的天气形势下 ,由中低层切变线 、 地面倒槽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大 暴雨发生在高温 、 高湿 、 强不稳定的有利环境中 ; 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豫北地区并在此汇 集 ,造成豫北上空强降水期间稳定维持深厚的湿层 ; 同一地区高低层出现的正负涡度柱 、 散度柱耦合结构和剧烈的 上升运动 ,导致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 ,产生大暴雨 ; 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强度变化对暴雨落区和强度变化有很好的 指示性 。 关键词 : 大暴雨 ; WRF; 数值模拟 ; 诊断分析 ; 垂直螺旋度 中图分类号 : P45811 + 2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7148 ( 2008 ) 03 - 0054 - 07
图 2 模式输出的 7 月 2 日 20 时风场和高度场叠加
a为 500 hPa, b为 700hPa; 风速单位 : m ・ s ,高度单位 : dgpm
-1
3 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3. 1 水汽条件
量散度发现 ,从 2日 23时 - 3日 08时强水汽辐合区是 一个逐渐加强东移北抬的过程 , 其中 3日 05 - 08时 - 7 - 2 水汽辐合达到最强 , 中心值达 - 80 × 10 g ・ cm ・
a为水汽通量 、 流场和雨量 , b为水汽通量散度 、 流场和雨量 ; 水汽通量单位 : g・hPa 10
-7 -1
・cm - 1 ・ s - 1 ; 水汽通量散度单位 :
g・ s ・cm
-1
-2
・hPa
-1
,风速单位 : m ・ s ,雨量单位 : mm; a和 b中阴影区为 7 月 3 日 02 - 08 时累积降水量 ≥25 mm 的区域
切变相对应 。 700hPa 沿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已经 建立 ,豫北沿黄生成一东西向切变 ,中尺度气旋位于 宁夏中部 ,较实况偏北 1 个纬距 。 以上分析表明 ,本次模拟对 7月 2 - 3日的高低空 风场变化 、 主要影响系统的移动路径和移动速度 、 700 hPa 中尺度气旋及 24 h 降水的模拟均较成功 。 可以利用模式模拟出的结果 , 进一步诊断分析这次 豫北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 。
第 31 卷 第 3期
2008 年 8 月
气象与环境科学
M 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 . 31 No. 3 Aug .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