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肝胆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呕吐、噎膈、痢疾、便秘、黄疸、鼓胀中医证型总结
胃痛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
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
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而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四肢倦怠,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预防调护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饮食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呕吐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呕吐可以出现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粘膜脱垂症、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满闷,或心中懊恼,发热恶寒,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
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
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满闷,纳谷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弦滑。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清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证
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繁,每遇情志失调而发做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失通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6.脾胃虚寒证
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数。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理中汤加减
6.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做干呕,恶心,似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多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麦门冬汤加减。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

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

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烟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

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气。

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

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较益,并可
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噎膈据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贲门失迟缓症,食管炎,食管狭窄,胃神经官能症等
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吞咽梗阻,胸闷丸痞,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
吞咽梗塞而痛,食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痛,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3.瘀血内结证
食饮梗阻难下,食不能下,甚或吐出物如赤豆汤,或便血,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瘦弱,舌质紫暗,脉细数。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食道闭塞,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方:通幽汤加减
3.气虚阳微证
吞咽受阻,饮食难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晄白,形寒气短精神疲倦,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法:温补脾肾
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痢疾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
证治分类
1、湿热痢
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瘀滞。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
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明显,甚者神昏惊厥,或面色苍白,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
腹痛,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脘闷,口淡乏味,头身困重,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
下痢时发时止,终年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
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瓣,每日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亦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便秘本篇所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

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并结合辨病处理
证治分类
(一)实证
1.热秘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胃积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2.气秘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脘腹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3.冷秘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大黄附子汤加减。

(二)虚秘
1.气虚秘
大便不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补脾宜肺,润肠通便。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舌淡苔少,脉细。

证机概要: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治法: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补肾温阳,润肠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的调理,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及香蕉、西瓜等水果,勿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无度。

2.嘱病人每早按时登厕,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4.可采用食饵疗法,如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份,研细,稍加白蜜冲服。

对阴血不足之便秘,颇有功效。

黄疸本节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黄疸常与胁痛,症积、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疽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证治分类
阳黄
1.热重于湿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质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
发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肝胆失于疏泄。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证
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三)黄疽消退后的调治.
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

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症积、鼓胀。

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1.湿热留恋证
脘痞腹胀,胁肋隐痛证机概要:湿热留恋治法:清热利湿。

饮食减少,口中干苫,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调证
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佳,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预防调护]
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

并服
黄疸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病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

在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

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以免正气损伤,体质虚弱,邪气乘袭。

有传染性的黄疽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可用茵陈蒿30克,生甘草6克,或决明子15克,贯众15克,生甘草10克,或茵陈蒿30克,风尾草15克,水煎,连服3—7日。

关于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静养功之类。

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肝气条达,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若出现黄疽加深,或
出现斑疹吐衄,神昏痉厥,应考虑热毒耗阴动血,邪犯心肝,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须及时救治。

鼓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至于其它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寒水困脾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周身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弦迟。

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
腹大胀满,形体消瘦,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
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附:变证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

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