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通用15篇)
《蜡烛》教案(通用15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斗的主题。
2、力量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同学阅读记叙文的力量。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测语言,着重品尝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力量。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聚的深厚情意,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好像发现了人类光明的将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同学追求和平,消退战斗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争论法相结合:让同学在反复朗读和热闹争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足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增加其参加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同学,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同学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简单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发生的奥妙,还需老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预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发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妙;揣测语言,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久留存在喜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日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行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蜡烛》教学设计4篇
《蜡烛》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
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
”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精品教案)《蜡烛》优秀讲课稿(通用6篇)
(精品教案)《蜡烛》优秀讲课稿(通用6篇)《蜡烛》优秀讲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讲课稿预备工作,是讲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优秀讲课稿(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翼大伙儿可以喜爱。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叹诗,一曲颂歌。
赞叹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老婆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位苏联少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别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具苏联少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差不多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聚的情谊。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予着南斯拉老婆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教学目标:1.探索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味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
3.体味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聚的友谊。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背地,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心里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不管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如今,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有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予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清纯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词语积存(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以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经过;穿过。
(4)目睹:亲眼看到。
(5)黎明:天快亮的时候。
(6)瓦砾:破裂的砖头瓦片。
(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8)匍匐:爬行。
(9)精疲力竭:形容很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10)名副事实上: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蜡烛教学案(优秀6篇)
蜡烛教学案(优秀6篇)《蜡烛》教案篇一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懂得珍惜生命,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感悟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学习生字词。
3. 品悟蜡烛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感恩情怀。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精神的作文。
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如:1.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助于学生思考。
3. 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
七、家长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如:1. 学生在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2.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10篇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10篇《蜡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
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
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
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
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
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安排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精彩7篇)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篇1活动目标: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蜡烛》教学设计(汇编15篇)
《蜡烛》教学设计(汇编15篇)《蜡烛》教学设计(汇编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1、读课题:《半截蜡烛》。
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2)“外静内急”“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
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蜡烛》教案7篇
《蜡烛》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蜡烛》教案7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教学进度,教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篇一」蜡烛语文教案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蜡烛》的教学设计《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情分析】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理念】1、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2、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取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知形象,领悟内涵。
2、难点:根据课文的特点品味语言,揣摩细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地窑( ) 揣( ) 迫( )击炮瓦砾( )堡( )垒削( )去耸( )立枕( )鞠躬( ) 匍匐( ) 腋( )窝闪烁( )僵( )硬屏( )障烛蕊( )颤( )巍巍2、释义:耸立:高高地直立。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瓦砾:破碎的砖瓦片方。
精疲力竭:形容耗尽体力,极为疲乏。
匍匐:爬行;趴。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导入1、作家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二战期间任《红星报》战地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俄罗斯奖金。
蜡烛教案模板6篇
蜡烛教案模板6篇教案的设计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早整理的文字载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
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你信不信?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
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通用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蜡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蜡烛》优秀教案(通用5篇)
《蜡烛》优秀教案《蜡烛》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优秀教案篇1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
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
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
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
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
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蜡烛》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蜡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蜡烛的深厚情感,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3. 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蜡烛》是一篇描绘蜡烛的文章,通过蜡烛的燃烧过程,展现了蜡烛的无私奉献和照亮他人的精神。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2 教学难点: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的联想和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举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
《蜡烛》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的象征意义,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蜡烛的象征意义及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蜡烛的象征意义及所传达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蜡烛的象征意义及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中的亮点。
(2)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及所传达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蜡烛的象征意义及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蜡烛》,谈谈你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蜡烛所传达的价值观在你身上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传递正能量。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其参与程度。
《蜡烛》教案集锦7篇
《蜡烛》教案集锦7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的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__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三次写“爬”三次写“跪”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三次写“爬”三次写“跪”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