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合集下载

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

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

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一刻标志着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一页。

辛亥革命后,中国历经了多年的战乱和内斗,而现在,一个强大、独立、团结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庄严宣读出宪法,表达了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政府推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这使农民摆脱了世代以来的贫困和压迫,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改造社会风气,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中国发生了多起惊天动地的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年,中国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由于一些错误措施的存在,大跃进运动也带来了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后来,中国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有序的轨道。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启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引领了中国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的经济格局,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事业的投入,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

第五章:振兴中华民族21世纪,中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

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和科技实力,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成为了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一份子。

为了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50-70小说(一)

第二章50-70小说(一)
• 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 义性格正在成长和发展。
(冯牧《初读〈创业史〉》)
.
声音 •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会“上级指示”
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 内在矛盾: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要的题材领域;共产党所领导的斗争生活的昨天与今天,则属于 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一、革命历史的讲述
• 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怎样通过党的领导、在曲折艰难中 走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如何参与了这样的历史进程,他们身上发生了怎 样深刻的历史变化,
• 关于这些问题的文学表达,不仅仅联系着那些亲历了历史转折的作家们 的自我缅怀,同时,也是文化的证明和标示:社会主义道路无可争议的 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领导地位的无比坚强 的合法性。
• 第三,遵循“典型化”原则,而“典型是表现社会力量的本质,与社会本质力量相适应,也就是说典型是 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一个阶级一个集团,表现他最本质的东西”;
• 第四,什么是这种“典型化”所要求的人物分析的本质呢?那就是人物的阶级分析的本质,其理论盖出 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毛泽东这篇写于1926年的文章,依据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理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中人的阶级性、 革命性或反动性做出了深刻、明确、细致的定位分析,此后一直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的重要文献。
一、直面生活的矛盾
• 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由于一定程度上展开了知识分 子身份的丈夫与工农出身的妻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复杂性, 而遭到冯雪峰、丁玲的联手批判,说其表现了“反人民的态 度”“新的低级趣味”,迎合了“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产 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二)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 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 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①嫉恶如仇,勇敢刚强的反抗性格。 ②慷慨仗义,正直无私的英雄精神。 ③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现代农民英雄 的性格气质。 ④老一代农民中的最先觉悟者。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 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 的革命觉悟了。
保持现实主义的基本面貌: • 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心田的《闪闪 的红星》、孙雄飞的《难忘的战斗》、克 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 》、姚雪垠的《李自成》 • 文革“地下文学”小说 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 当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手抄本 小说就是《梅花党》 和梅花党故事有关 的《一只绣花鞋》。 故事情节以恐怖诡谲著称 。
五、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一)同步反映时代的发展
题 材 和 主 题 与 现 实 同 步
刘白羽《火光在前》 解放战争: 柳青《铜墙铁壁》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朔《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 陆柱国《上甘岭》 巴金《团圆》路翎《初雪》 李准《不能走哪一条路》 农村合作化 赵树理《三里湾》 刘树德《桥》 经济 草明《原动力》 工业化 周立波《铁水奔流》
(三)军人题材 • 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刘流的《烈火金刚》 • 短篇小说主要有 孙犁《嘱咐》 茹志鹃的《百合花》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的《党费》
• (四)知识分子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 • (五)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 有不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性 格形成原因:
第一,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 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影响,家族仇恨。 第三,农民苦难,阶级仇恨。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穷人情深意重。 第二,对革命同志,充满阶级情、同志爱。 第三,对地主官吏,由私报私仇,认识到
必须推翻反动统治。超越了朱老巩。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口头禅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一文一武” 复仇计划,长远打算。这 种性格形成和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有关。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旧时代豪侠特征, 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 奇色彩。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典型”,可以够得上 鲁迅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四、小说的缺失?
1、图解政治:把文学当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形成几种模式:
人物模式~从落后到转变:
婚姻模式~自由恋式:
3、只准歌颂,不准暴露。人物形象高大、完美。
4、表现方法:过分强调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艺术手法 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斗争,
揭示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只有社 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
3、《创业史》艺术特色
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自发反抗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为代表—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运涛、江涛、大贵为代表:生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摘要:一、书籍《星火燎原》简介1.书名含义2.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二、书籍主题与内容概述1.主题思想2.主要内容3.故事情节梗概三、书籍的影响与评价1.社会影响2.读者评价3.专家评价正文:《星火燎原》是一部描绘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小说,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徐光宪。

该书创作于上世纪50 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历程,作者以此书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一、书籍《星火燎原》简介《星火燎原》这个书名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代表了革命的火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最终燃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斗争。

徐光宪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观,生动地描绘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书籍主题与内容概述1.主题思想《星火燎原》的主题思想是纪念和歌颂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展现革命者在斗争中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同时,通过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压迫,强调了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主要内容《星火燎原》以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李家庄的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封建势力、土匪、日军等展开斗争的故事。

作品通过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英勇事迹,以及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伟大力量。

3.故事情节梗概在李家庄,封建势力和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共产党来到了李家庄,领导人民展开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李家庄的人民勇敢地与封建势力、土匪、日军等展开了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三、书籍的影响与评价1.社会影响《星火燎原》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喜爱。

它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读者评价许多读者表示,《星火燎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感受到了革命者的英勇和坚定。

同时,书中描绘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读者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第四节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1949年到1955年 年到1955 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然延续。 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国 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被解放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量较 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 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柳青 铜墙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 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 卫延安》 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 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赵树理的《三里湾》 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 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路 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翎、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具 有以下特点: 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三部 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 ”“多部曲 结构,扩展其“史诗” 多部曲” 画卷” 曲”“多部曲”结构,扩展其“史诗”与“画卷” 的美学内涵。 的美学内涵。 ②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中国传统与民间叙 事中的若干模型, 事中的若干模型,同时也接续了古典小说叙事状 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物、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 ③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主要人物形象的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以及在胜利或阶段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共同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二、作品分析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 等。多是回忆追记之作。女性形象突 出。风格清新,柔美。
《铁木前传》: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前奏,但实际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地位、关系、情感的变化。
《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人民文学》1956年第12期)
小说写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故事。
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走村串户,情同手足、相依为 命,他们的儿女(六儿和九儿)也在飘荡生涯在 青梅竹马亲如一家,两家相约在孩子成人后结为 亲家。但在战争胜利后,在新社会下,他们的友 谊却破裂了,黎老东生活改善后,滋长了发家的 念头,他把和傅老刚的合伙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也不再提儿女的婚事。傅老刚一气之下带着女儿 离开了木匠铺,离开九儿的六儿成了一个游手好 闲的灵魂空虚青年。作品“悲歌友谊的失落,呼 唤人性的复归”,对怎样在新的生活中保持战争 年代的美好人性与理想,抵制人的异化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
建国后的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二、作品介绍:《三里湾》
《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2、3、 4月号连载,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出 版)
孙犁的小说数量虽不多,但却别具风 采,他善于在乎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 发现意蕴深厚的主题,以自然无饰的 朴实风格描绘时代的诗情画意,散发 着清新爽朗的乡土气息。
孙犁建国后的作品也“注入了新的时 代和阶级内容的人性和人情美”。他 的《铁木前传》就是一篇既有新时代 审美规范影响又有作者个人审美追求 的优秀作品。
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 —《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
二、《创业史》:
1、主要人物:

梁家——梁三老汉、梁生宝、梁秀兰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

︱姚世杰

︱郭世富

贫苦农民——高增富、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
2、《创业史》主题
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 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身份
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2)宏大结构与精细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议论 相结合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
子,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激越慷慨、豪放倔强) 严志和:“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朴
实本分、胆小懦弱) 洪子诚:“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
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 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民族风格: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描写的是我们居住的这 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 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涛 与春兰的爱情描写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第四节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
篇小说—《青春之歌》 第五节 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李准 第六节 “清新、俊逸”的《百合花》 第七节 “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

第一章 建国初三十年小说概况

第一章 建国初三十年小说概况

一是突破把人仅仅看成阶级人、政治人的局限, 深人到爱情的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性、人情、爱 情。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
处》、李威仑的《爱情》、丰村的《美丽》、阿章的《寒夜的别离》 等小说,则是大胆描写人性人 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颂 年代后期和 歌与战歌阶段
“文革文学”的主流形态,正是直接服务于“阶 级斗争”理论和纲领的极端意识形态化的文学
“样板小说”是《虹南作战史》和《牛田 洋》,与上述两部小说情况大致相同的还 有长篇小说《千重浪》、《较量》、《暴 风雨》,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金 钟长鸣》、《第一课》等。 另外,浩然复出后以极快速度推出的《金 光大道》、《西沙儿女》、《三把火》等
有两类题材的小说异常发达 一是反映现实生活、为现实的政策辩护的小说, 尤其是写合作化的小说。 代表作品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长篇小说,李 准、王汶石、马烽、西戎等人的中短篇小说; 一是表现革命斗争历史从而为现实政治的合理性 合法性辩护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则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 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 《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 《三家巷》等长篇小说。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 三突出 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 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 物。造成文学创作的公式化(1958年毛泽 东提出过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 两结合,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确定为最好 的创作方法。周扬在30年代曾经提出。) 主题先行论” 老干部等于民主派,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 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 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 打倒” 打倒”。使文学作为图解政治阴谋的工具,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瞒和骗”的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二章原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着艰辛和奋斗的历程。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为我们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

第二章的第一节从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开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元的开端。

伴随着人民的欢呼和掌声,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无数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参与了分田到户的运动,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期间,中国推行了以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第四节讲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壮举,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表现。

中国军队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独立,同时也对美帝国主义发起了坚决的反击。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强大的意志和勇气,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节叙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风浪。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

虽然这场革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和偏差,但它无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第六节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国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参与者,为国际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回复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回复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回复星火燎原是一本经典的革命题材小说,作者是毛泽东。

该书以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共产领导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统治的艰辛历程。

小说以其鲜明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的主题是中国革命,具体而言,它探讨了中国农民起义以及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和结果。

小说展示了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推翻封建统治的社会变革。

它强调了中国共产的领导作用,以及革命的目标是为了使农民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在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以下问题:该书的背景设置、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主要角色等。

接下来,我将详细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内涵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最后,我将总结并评价该书。

首先,我将介绍该书的背景设置。

星火燎原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开始,持续到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新中国建立。

该时期是中国农民起义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

小说紧密围绕着农民起义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展开,描述了农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场景。

其次,我将讨论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的领导人和伟大的革命家,写作本书旨在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思想。

他通过塑造各类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革命斗志。

同时,他运用了一些常用的写作手法,如对话、夹叙夹议和虚实结合,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然后,我将详细介绍小说的主要角色。

主要角色包括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的员、农民、地主等。

其中,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带领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共产的员在农民起义中起到了指导和组织的作用。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斗争中逐渐觉醒并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地主则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反对革命,并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接下来,我将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小说的主题是中国革命,强调农民起义和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性。

第二章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第二章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消极影响: 一、作品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 倾向。如对李诚的塑造就是明显理想化的, 使这一人物几近完美,反而失真。即使对 周大勇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基本上回避了 他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的缺点,人物性 格显得单一而缺乏丰富性。 二、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 战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作品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 致的情节描写。
四、 “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
为农民的写作: 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 面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 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板” 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间人物和 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人物”--受 迫害去世
第一节 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生平: (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来自 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民作为 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年以后, 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 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 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 作根据地。
作品用不少篇幅描写马家大院这个落后 保守的封建家庭的变化。 马多寿“糊涂涂” 婆婆“常有理” 大儿子“铁算盘” 大儿媳“惹不起” 所有这些人,在合作化运动的冲击下, 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转变,这个 顽固的封建家庭堡垒也最终解体了,它 的解体有力地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对农 村家庭关系和人的思想面貌变化的巨大 作用。
赵树理和“山药蛋派”诸作家艺术上是有 局限的。 首先是把小说定位在“问题小说”上,这 说明他们的文学观还停留在“工具论”的 层面上,直接影响小说艺术品质的提升。 (“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我的作品, 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提出 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 工作” 其次,固守在中国民间和古代传统的文化 土壤上,较少借鉴外国创作经验,艺术上 比较保守、封闭,视野不够开阔和开放, 影响了“山药蛋派”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 提高。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二、《创业史》的成就和意义 创业史》 1、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表现了农民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 农村的发展史。 农村的发展史。 2、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 梁生宝:是一个从旧中国小生产者成长起来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忠厚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带有明显的英 雄化、理想化色彩。 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 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既说明关键的问题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作为小生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梁三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痛苦的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饱含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郭世富: 中农的代表, 顽固维护私有制, 郭世富 : 中农的代表 , 顽固维护私有制 ,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 是改 造的对象。 造的对象。 姚士杰: 富农的代表。 仇恨新社会政权, 姚士杰 : 富农的代表 。 仇恨新社会政权 , 阴险狡诈, 阴险狡诈 , 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 是专政的对象。 。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现实小说 “指的是十七年间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 为题材的小说。 为题材的小说。包括以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以 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 小说。 前者以赵树理《三里湾》 柳青《 小说。”前者以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 业史》 周立波《山乡巨变》为代表; 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为代表;后者以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为代表,曾被誉为“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为代表,曾被誉为“继 子夜》 《子夜》后又一部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优 秀长篇小说” 秀长篇小说”。

1949—1976年非主流小说(6)

1949—1976年非主流小说(6)

3、小说的深层主题1: 小说的深层主题1 以个人经验和感受为出发点, 以个人经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 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智成长的精神历 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程。
小说的深层主题2: 小说的深层主题
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 王蒙这篇小说的主题还可以概括为是党文化与知识分 王蒙这篇小说的主题还可以概括为是党文化与知识分 子文化的冲突。 子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王蒙笔下表现为他有意选 择的两个意象:一个是“组织部” 一个是“学生” 择的两个意象:一个是“组织部”,一个是“学生” 青年)。这两个意象虽在写实的一面, )。这两个意象虽在写实的一面 (青年)。这两个意象虽在写实的一面,但同时也具 有象征意义。王蒙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现在看来, 有象征意义。王蒙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现在看来, 小说因为把握住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小说因为把握住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所以小说 获得 了超时空的意义, 了超时空的意义,后代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他们自己 的生活感受。这篇小说的内在冲突是代表“组织部” 的生活感受。这篇小说的内在冲突是代表“组织部” 的刘世吾和代表“学生”的林震。 的刘世吾和代表“学生”的林震。如果细读王蒙的小 你会发现,在过了半个世纪后, 说,你会发现,在过了半个世纪后,他的小说还能让 读者重新解读出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 读者重新解读出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就在于王蒙的 艺术感觉使他在瞬间把握住了生活的本质。 艺术感觉使他在瞬间把握住了生活的本质。
二、双百小说 (一)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新的矛盾和困惑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作者的精神自传
1956年:王蒙的文化心态 年
让我们荡起双浆, 让我们荡起双浆, 小船儿推开波浪。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三)从1963年至1965年——停滞时期。 1963年开始,文艺界的风向再度出现“左”转。随着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的发表,文艺界的极 “左”思潮又恢复蔓延起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一个停 顿时期。 (四)1966年至1976年——“劫难”时期。 “文革”时期的小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公开 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这里有两中情况: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二、类传奇叙事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 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1、曲波(1923—2002)的《林海雪原》(1957) 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 ①作品内容上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 神秘感与浪漫气息、特殊的战争形式、小说主要人物 身上罕见的素质等。 ②作品形式上的传奇性质。就其结构和情节而言,小说 大致描写了四大战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千 里草甸在周旋、决胜四方台。这四场战斗虽然各自形 式不同,内容各异,但归根结底又是在使用相同的结 构元素。
《创业史》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 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的“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 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 安排情节发展。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 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 物刻画。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 发争论。

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赏析大全

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赏析大全

建国初期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动比较大。

近代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四十年代战争的原因使旧中国分为:解放区、国统区。

解放区曾经历过延安整风运动,思想统一;而国统区思想较为复杂,呈现多元化思想格局状态。

建国后解放区的人有一种解放者的自豪,而国统区的人则认为自己只是被解放者。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惟一合法性的文艺思想,与这个思想不相符合的全被视为非法,他们拥有的文艺观与这个思想是不符甚至是对立的,许多国统区的作家被迫改造自己。

建国后的17年中,对自我的否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共同的经历。

在这样的行为中,有的人的确走向了完善,而有的人却因此而迷失了本性。

建国时期小说:1966年前出版的小说,大部分以抗日,革命,农村为题材。

在其中涌现了不少的精品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小说中形成一句这样的话“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红岩"还是村庄名称,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

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红日》: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红旗谱》:梁斌的《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长篇战争小说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一、作者生平
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 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内 战开始后,任随军记者。50年代,曾 在西北铁路建设工地生活。1954年出 版《保卫延安》,此后又创作了中篇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工地之 夜》、《夜走灵官峡》、《延安人》 等。
作品用不少篇幅描写马家大院这个落后 保守的封建家庭的变化。 马多寿“糊涂涂” “糊涂涂” 婆婆“常有理” “常有理” 大儿子“铁算盘” “铁算盘” 大儿媳“惹不起” “惹不起” 所有这些人,在合作化运动的冲击下, 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转变,这个 顽固的封建家庭堡垒也最终解体了,它 的解体有力地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对农 村家庭关系和人的思想面貌变化的巨大 作用。
《保卫延安》作为第一部大规模正面 描写并讴歌人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在 当代战争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首先是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及全知的 叙事视角。 其次是作品在艺术虚构和历史纪实相 融会的艺术运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确 立了基本上尚属于史传文学类型的当 代战争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格 局。
最后,《保卫延安》始终洋溢着革命英雄 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 一是作品展示了战争由退却到反攻直至胜 利的全程,表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曲折性、 艰难性,赞颂了革命战士勇往直前、无坚 不摧、战无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 二是小说突出了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 三是小说以无可遏制的战斗激情和高昂悲 壮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
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 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三、“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1、他们的小说都以赵树理为榜样,多取 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 面貌出发反映现实; 2、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 和民族形式为美学目标,注重民风民俗的 描写,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 众化、通俗化。 3、代表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 马烽、 马烽 西戎、孙谦、束为、 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 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 保安等 保安
孙犁在《铁木前传》的创作中就为他的政 治倾向寻找到一种他认为的最好的艺术表 达方式。 首先,他把它写成了一部诗化的小说,作 品的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 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其次,作品以散文化的笔法来演绎这场特 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人情悲喜剧。 《铁木前传》是当时所有写合作化的作品 中,最具艺术风采的一部。
赵树理和“山药蛋派”诸作家艺术上是有 局限的。 首先是把小说定位在“问题小说”上,这 说明他们的文学观还停留在“工具论”的 层面上,直接影响小说艺术品质的提升。 (“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我的作品, 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提出 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 工作” 其次,固守在中国民间和古代传统的文化 土壤上,较少借鉴外国创作经验,艺术上 比较保守、封闭,视野不够开阔和开放, 影响了“山药蛋派”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 提高。
《三里湾》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的激 烈矛盾和斗争。这里不仅有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有 家庭内部思想的斗争,有党内的矛盾 斗争,也有伦理道德领域的斗争。这 些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农村矛盾的 复杂态势,从而反映出合作化运动的 艰难性、曲折性。
老中农马多寿,一心想做富农,走个人发 老中农马多寿 家致富的道路,他以“刀把地”为要挟,抵 制扩社和开渠; 村长范登高利用职权谋私利,雇工跑买卖, 村长范登高 被称为“翻得高”,拒不入社; 老党员袁天成脚踏两只船,在外听从党的 老党员袁天成 领导,在家接受老婆“能不够 能不够”的指挥, 能不够 变相多留自留地,竭力维护个人利益。这 三户成为三里湾村合作化运动的阻力。 支部书记王金生带领全村人坚决走合作化 支部书记王金生 道路,经过不懈的艰苦劝说和斗争,最后 使三户人社,三里湾完成了扩社、开渠的 任务,从而说明了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必然 性。
社会主义新人
坚持党性、一心为公、沉着善战的村支书 王金生; 王金生 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热情无私的王玉生; 王玉生; 王玉生 成熟稳健、深明大义的王玉梅 王玉梅; 王玉梅 天真幼稚、积极上进的范灵芝 范灵芝; 范灵芝 爱憎分明、敢说敢为的王满喜 王满喜…· 王满喜 在这些农村新人身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 富有探索意义。
二、作品分析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 等。多是回忆追记之作。女性形象突 出。风格清新,柔美。 《铁木前传》: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前奏,但实际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地位、关系、情感的变化。
《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人民文学》1956年第12期) 小说写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故事。 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走村串户,情同手足、相依为 命,他们的儿女(六儿和九儿)也在飘荡生涯在 青梅竹马亲如一家,两家相约在孩子成人后结为 亲家。但在战争胜利后,在新社会下,他们的友 谊却破裂了,黎老东生活改善后,滋长了发家的 念头,他把和傅老刚的合伙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也不再提儿女的婚事。傅老刚一气之下带着女儿 离开了木匠铺,离开九儿的六儿成了一个游手好 闲的灵魂空虚青年。作品“悲歌友谊的失落,呼 唤人性的复归”,对怎样在新的生活中保持战争 年代的美好人性与理想,抵制人的异化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 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战争 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 作品取材于1947年3月胡宗南指挥二十三 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而我延安军民在党 中央领导下奋起反抗进行“延安保卫战” 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史实,采用了以局 部窥全局的手法,以高亢豪迈的气势全景 式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歌颂了广大军民赴 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充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 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规律。
赵树理现象” 四、 “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
为农民的写作: 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 面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 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板” 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间人物和 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人物”--受 迫害去世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小说
赵树理的《三里湾》 山药蛋派” 第一节 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生平: (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来自 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民作为 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年以后, 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 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 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 作根据地。
孙犁的《铁木前传》 第二节 孙犁的《铁木前传》 荷花淀派” 及“荷花淀派”
一、孙犁生平: 孙犁生平:
(1913-2002)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1944年到延 安。1945年发表代表作《荷花淀》、《芦 花荡》,给延安文坛带来清新之风。1949 年后进城,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50 年代后在长、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 了丰硕成果,著有长篇《风云初记》,中 篇《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 《白洋淀纪事》。5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 创作逐渐减少,以散文随笔为主。
“荷花淀派” 作家群。 荷花淀派” 作家群。
1)诗体小说的抒情风格:优雅轻盈、明快 朴素。 2)对河北农村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的成功 刻画。 代表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 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刘绍棠 树民、冉淮舟等 树民、冉淮舟 作品: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 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 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 《作画》,房树民的《花花轿子房》、 《引力》等
孙犁的小说数量虽不多,但却别具风 采,他善于在乎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 发现意蕴深厚的主题,以自然无饰的 朴实风格描绘时代的诗情画意,散发 着清新爽朗的乡土气息。 孙犁建国后的作品也“注入了新的时 代和阶级内容的人性和人情美”。他 的《铁木前传》就是一篇既有新时代 审美规范影响又有作者个人审美追求 的优秀作品。
Hale Waihona Puke 消极影响: 一、作品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 倾向。如对李诚的塑造就是明显理想化的, 使这一人物几近完美,反而失真。即使对 周大勇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基本上回避了 他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的缺点,人物性 格显得单一而缺乏丰富性。 二、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 战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作品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 致的情节描写。
建国后的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二、作品介绍:《三里湾》 作品介绍: 三里湾》
《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2、3、 4月号连载,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出 版)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 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 想、两条道路和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和变 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趋势和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农 村经济、政治和人的思想精神诸方面的巨 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