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区位思想评介及交通区位论的新进展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解读
①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紧靠城市中心边 缘设立。 ②充分研究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地质条件好、地 基稳定、平坦开阔的位置。 ③要选择少雾、少雷暴、视野开阔、少鸟类飞行 的位置。 ④为防止噪音污染城市,机场与城市距离越远越 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 ④ D ②指的是( B ) A.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B.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C.交通条件、资源条件 D.市场条件、环境条件 2.下列对上海港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主要港区沿长江分布,兼作海港 ②港口泥沙容易淤塞河道,需经常用挖泥船清淤 ③地处长江三角洲,筑港条件差 ④经济腹地广阔,且以上海市为依托
原
山
地
字型弯道或开凿隧道
区位因
素 自 水文
主要影响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
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
然
因
素
地质 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 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区位因素 自
然 因 气 候
主要影响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 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
水 域 供船舶出 入和停泊
港口优劣的评价:
优: •自然条件好: (1)良好的水域 :水深、水面宽阔、风浪小 (2)良好的陆域:地形平坦开阔 (3)地理位置优越:通江达海,水陆联营 •社会经济条件好: 依托大城市,经济腹地广阔 劣: 河流泥沙的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 件差,交通区位的下降等。
读图分析:图中A、B、C、 D四处,建港条件最好的 是何处,为什么?
最发达 地区,包括川、________ 渝 ②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_________ 、 湘 、_______ 赣 、皖、_________ 苏 、沪等省市。 鄂、 _______ 综合性工业 的城市和_______ 外贸 基地,人、财、 ③上海是我国最大_______________ 物的优势对港口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大型化:
•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 当今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远洋油轮—— “华山”油轮,满载时可装原油318000吨。
•国家 级综
合运 输网
•管道运输网
•管道
PPT文档演模板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 •(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
PPT文档演模板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则
• 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 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 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水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 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 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 大。
•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 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PPT文档演模板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航空运输
优点: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适宜运输的货物: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 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 居民需要为主,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 头等。
PPT文档演模板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铁路线、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
平
自
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机理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机理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不仅对商品流通、人口迁徙和城市建设产生直接影响,也对区位选择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机理入手,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 交通运输的便捷性交通便捷性是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重要机理之一。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便捷性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选择住宅区域或商业地点时更加倾向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便捷的交通可以让人们更加便利地前往工作、上学或进行商务活动,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2. 交通运输的成本交通运输的成本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生产基地或商业地点时,企业往往会考虑到交通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交通拥堵成本等。
交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益,因此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和成本水平对于区位选择影响至关重要。
3. 交通运输的可达性交通运输的可达性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机理之一。
有着发达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与其他地区进行联系和交流,从而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交通运输的可达性对于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4. 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影响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机理之一。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可以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迁移,同时也会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位选择。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对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的机理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交通运输在城市发展和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交通便捷性、交通成本、交通可达性和交通影响等机理共同影响着人们对区位的选择。
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交通运输的影响,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交通运输对于区位选择的影响非常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布局
3、(2018全国卷2)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 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 2 示意 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 此完成 。
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 道(C)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解析 考查影响交通(自行车)发展的因素。自行 车要靠人力驱动,因此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自 行车行走不便。由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主要分 布在西部多山丘地带,坡度大,不便于骑行自行 车。街道曲折、狭窄对自行车行走影响不大。澳 门经济发达,街道路面不可能凹凸不平。选C.
D.山麓分布
解析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例可以看处 三条铁路从山顶沿河流向山下延伸---铁路线主 要与河流分布一致,所以沿河谷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A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解析 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由图可知该地为我国 东北的山地(海拔1393米)(长白山),是我国 重要的木材产地 。又由“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 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东北地区的山地是我国 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当时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为 了运输东北地区山地中的原木。
1.理解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2.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方案的比较思路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 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施工难度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 口多少等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 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深度思考2】 在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修建 中都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模式,其作用相同 吗?
提示 不同。青藏铁路“以桥代路”主要是 为了给高原动物迁徙提供通道,便于保护动 物,保护生态环境;京沪高铁“以桥代路” 主要是为了节省耕地或不影响城市交通。
古典区位理论关于交通运输与空间区位的阐述
古典区位理论关于交通运输与空间区位的阐述区位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产生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古典区位论一般是指从19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产生的各种区位论,主要是指成本决定论和利润决定论。
由于它们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而又叫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等。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六个同心农业圈。
提出背景:19世纪初,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即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
代表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
核心观点:他在这部著作中反驳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农业空间布局的种种观点,运用了抽象演绎的分析方法,提出在一个围绕城市的均质平原上,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取决于地租大小,而地租则由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运费共同决定,在前两者既定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取决于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中心距离的远近。
其中,运费是决定农业空间分布的唯一因素。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聚集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效应。
提出背景:19世纪中期后,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促进了钢铁、化工、机械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区位问题显得突出起来。
代表作:《论工业区位:区位的纯理论》(1909)、《工业区位论》(1914)。
核心观点:韦伯对区位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区位因素”这一概念。
并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以及一系列有关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区位因素、区位指向、原料指数、等运费线等等,对区位论发展有很大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和布局原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和布局原则一、知识讲解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图解(2)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3)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4)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的原则。
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二、经典高考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
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答案(1)路网特点:路线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
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疾;瘴气等。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尼日利亚现有的铁路网主要联系沿海和内地,缺少沿海地区的横向联系,其作用主要是运送农矿产品。
第(2)题,根据图示可以得出拟建沿海铁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第(3)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因此我国相关人员修建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中暑、受潮,还需要预防自然灾害等。
第(4)题,铁路建设需要建筑材料,因而可以得出我国获益的工业部门。
高考地理: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与评价
地理课,信竞择!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①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为线路建设提供充足资金;另一方面稠 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可加强区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 发展。
经济因素 ②经济落后地区:建设交通线可促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英法海底隧道,随着岩层的起伏,隧道呈平坦的“W”形。海底隧道还专门设 计了一种运送汽车的列车,称“乐谢拖”( Le Sshuttle)。读下面英法海底隧 道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据图推测,英法海底隧道呈平坦的“W”形的原因可能是( ) A.“W”形利于隧道通风,减少污染 B.火车利用地形滑行,节约能源 C.所在岩层抗渗性好,易于掘进 D.有效防止海水倒灌,保证安全
地理课,信竞择!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 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 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 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 大型化(规模化)。
排序 空运>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海运>铁路>河运>公路>空运 空运>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铁路>公路>空运>海运>河运 公路>空运>铁路>河运>海运
地理课,信竞择!
地理课,信竞择!
何为运输竞争? 北京到天津,航空肯定不会和铁路竞争 伦敦到中国,铁路和航空不构成竞争
地理课,信竞择!
2019年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
2019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交通区位条件分析类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
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
命题角度角度一交通线、点的区位条件因素分析,其解答思路为: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交通线的走向,交通点的区位,进行区位条件分析角度二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其解答思路为: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区域定位——分析交通线的长度、形状、起止点及经过地区,交通线的位置与区域关系等——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交通线选址的方法(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
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①一般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地势相对平缓,可修建布局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布局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
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稳定性强;同时不易积水。
(3)管道选线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与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原则。
(4)水运航线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城市的分布2、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市场需求量自然因素:1、地形:平原地形,河流水量平缓利于通航;2、气候条件: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降水多少与季节变化决定河流流量大小和变化。
2.评价交通运输的区位发展条件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专题 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
小专题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交通区位条件分析类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
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
命题角度角度一交通线、点的区位条件因素分析,其解答思路为: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交通线的走向,交通点的区位,进行区位条件分析角度二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其解答思路为: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区域定位——分析交通线的长度、形状、起止点及经过地区,交通线的位置与区域关系等——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交通线选址的方法(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
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①一般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地势相对平缓,可修建布局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布局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
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稳定性强;同时不易积水。
(3)管道选线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与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原则。
(4)水运航线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城市的分布2、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市场需求量自然因素:1、地形:平原地形,河流水量平缓利于通航;2、气候条件: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降水多少与季节变化决定河流流量大小和变化。
2.评价交通运输的发展条件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地理位置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位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位置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一、交通枢纽的选择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交通枢纽的选择上具有独特优势。
以上海为例,其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使得上海成为国际航运枢纽和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交通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航运的发展迅猛,这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密切相关。
二、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城市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
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地理位置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网络的定位和规划。
以北京为例,北京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东西延伸的地势使得城市交通发展出了明显的东西走向,形成了东西向的交通干道。
这种布局不仅与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
三、交通模式选择的影响地理位置将影响不同城市选择不同的交通模式。
比如在北美洲,地理位置尤其大陆型城市的交通模式以汽车为主,因为地理条件允许城市扩张,交通需求主要通过道路网络满足。
而在欧洲,地理条件多山且城市相对密集,使得城市交通发展更多依赖轨道交通,如地铁、有轨电车等。
四、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与缓解。
例如,位于山区的城市,交通道路难以扩宽,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
而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可借助周边地区的空间扩张来缓解交通拥堵。
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城市交通对地理位置的反馈作用城市交通发展也对地理位置产生反馈作用。
交通的便捷程度将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地理位置的价值。
比如,以地理位置优势出发的交通枢纽城市,其地理位置的价值将因良好的交通条件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地理位置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通过影响交通枢纽的选择、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交通模式的选择、交通拥堵的缓解等方面对城市交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交通的区位
理布局提供条件。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把港口和
腹地许多城市紧密相连(或经济腹地广)。
.
20
习题训练2 读两个半岛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要分析影响A、B两港口的共同区位因素。
沿海地势平坦(2分);位于海湾,水深避风(2分);
陆上交通配合较好,经济腹地广阔(2分)
.
21
习题训练3
国家发改委同意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
运
空运
价
公路
铁路 水运
0 80
550
运距(千米)
.
3
二、交通运输的区位分析
1、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线区位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 ⑴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平原:限制少成本低,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
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 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
7
习题训练1
读图,回答问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主要的地形
是( B )A.平原B.来自地C.高原D.盆地
.
8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 原因是( D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
9
习题训练2
下图为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据图回 答下列各题。
并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在曹妃甸
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图 3-4-8
中最适合建设港口的位置是( ) 图 3-4-8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区位理论的演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理论根据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传统区位理论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其研究对象一般均是以所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体——城市。
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是生产成本极小化。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杜能(J H von Thunen)、龙哈特(W Launhaardt)、韦伯(A Weber)等。
杜能是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
他认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呈带状变化的由内向外的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每个圈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自己的耕作制度。
杜能研究农业圈层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他引入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从而形成了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哈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输成本极小化为特征的区位三角形,为工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韦伯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
他大大扩展了区位理论的内涵,提出了区位因子及其体系的概念。
这个体系包括三大因子,及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子。
在韦伯那个时代,他列举出的比较重要的区位因子有:运输费用、工资、土地费用、原材料及燃料费用、建筑物及及其设备、利率等。
交通区位论 郝玉林
交通区位论郝玉林一、交通区位论理论(一)早期的国外交通区位思想1、考罗的交通区位思想考罗的交通区位思想开创了交通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他的交通区位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交通与聚落行为、防御需要、利益驱动密不可分。
(2)理想的交通线路布局应该使两点间的连接线路最短,但交通线路受自然条件制约,会呈现曲线状分布。
(3)交通区位形态可由几何图形表示。
考罗的交通区位思想是描述性的,或者说只是一种归纳总结,没有经过更严格的论证。
2、高兹的海港区位思想在港湾位置、连接的收发货地和陆上运输方式都给定的条件下,最佳的海港区位能使经海港运输的商品平均费用最小。
高兹认为影响海港区位的因子主要是: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资本指向和海港的聚集效应。
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没有意识到自然条件和腹地经济容量才应该是众多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
3、廖什和郝德尔等人的交通线路区位思想廖什的交通线路区位思想是运输费用最省,即两地之间线路最短;建设费用最省,即避开山体等障碍完全不考虑路线的远近。
而郝德尔的交通区位思想是综合效益最大,即最佳线路区位应该能使与运输量相关的收入减去与线路长度相关的资本投入费、运营费后的差额达到最大。
4、泰非和高捷等人的交通网区位思想泰非和高捷认为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交通网的结构经历了从脊柱型、三角型到网格型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脊柱型的连接度最小或者说便利性最差,任何两节点间都能流动,但通路仅有一条;三角形网络连接性最好,类似于完全图形交通网络;网络型的便利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但是综合效益是最高的。
(二)管楚度的交通区位论管楚度在总结国外交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创新出自己的交通区位论。
他认为影响交通分布的主要贡献因素为: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
他认为地理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地理因素的变化需要经过亿万年;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大,工业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的布局;而由技术因素决定的交通网络的效率和质量特性变化最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运输交通运输作为人类主要活动之一,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具有特定的空间或场所。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交通区位思想和交通区位论近期的进展情况,告诉读者交通活动的空间聚集分布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其作为一种新的交通规划的基本方法的发展前景。
一、早期的交通区位思想1.考罗的交通区位思想考罗是德国交通地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交通区位思想包括四个内容:(1)交通与聚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发展与人口的集中及聚落的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理想的交通线路布局应该使两点间的连接线路最短,但交通线路受自然的制约较大,交通密集的地域自然障碍少,而且呈曲线状而非直线状分布。
因此,交通布局一般选择交通适应性大的地方。
(3)交通在三种力量的促动下形成:一是防御需求,形成政治性交通;二是利益驱动,形成商业性交通;三是群聚行为,形成纯社会性交通。
(4)交通区位形态可由几何图形表示。
考罗的交通区位思想是描述性的,或者说只是一种归纳总结,没有经过更严格的论证,但其思想开创了交通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
2.高兹的海港区位思想高兹认为海港是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在港湾位置、连接的收发货地和陆上运输方式都给定的条件下,最佳的海港区位能使经海港运输的商品平均费用最小。
他将海港区位因子归纳为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资本指向和海港的聚集效应四类,分别对应运输费用最小、劳动费用最小、港口建设投资最小和聚集效应最佳的海港位置。
运输指向要求海港必须是海岸线上的吨公里运费极小点,在运费率一定时,最佳海港区位在腹地中心地到海岸线的垂直线与海岸线的交点处,不同腹地决定不同的海港区位。
劳动费用会因其地区差异使海港由交通区位思想评介及交通区位论的新进展综合评述运费极小点向劳动费用极小点偏移,条件是由此造成的劳动费用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
资本指向是将港口移向技术和自然条件好的位置,条件是资本投资的节约额比运费增加额大。
海港的聚集效应也将修正由运输指向决定的海港区位。
高兹将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移植到海港区位的研究之中,但他忽视了海港区位与一般工业区位的明显区别,即自然条件和腹地经济容量才应该是众多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
3.廖什和郝德尔等人的交通线路区位思想廖什的交通线路区位思想的灵感来自于物理学采用光学折射定律研究能量耗散最小的成果,他在《经济区位论》中也利用光的折射定律研究了交通线路区位(见图1 和图2)。
图1中港口E 的位置及运输费用最小的运输线路是AEB,满足条件:fasin α=fbsinβ。
其中,fa是海上运费率,fb是陆地运费率,运费率按完全成本计算。
图2 说明当XY 两地点均在陆地且被山地阻隔时的交通线路选择。
其中线路①取直线穿山而过,即使技术许可建设费用也太高;线路③完全绕山而行,运行里程和运输时间都很长,因而运输成本高,一般只在经济发展初期使用;线路②选择建设合适的山路或隧道,比线路①节省建设费用,比线路③可缩短绕行距离,节约运行时间。
线路②的确定方法类似于图1 中海陆联运线路选择方法。
廖什的分析依据是运输费用最省、建设费用最省,而郝德尔认为交通供给者追求的是最大利润,除运输消耗、建设费用之外,运输量的大小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最佳线路区位应该能使与运输量相关的收入减去与线路长度相关的资本投入费、运营费后的差额达到最大。
所以在均质的平原上,当两点连线两侧还有其他节点时,两点间交通线路就会拐折到其他节点,从而变成折线,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交通量以增加收入。
廖什和郝德尔分析都很有想象力,但缺点是没有采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方法来证明其观点。
4.泰非和高捷等人的交通网区位思想泰非和高捷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交通网结构,他们认为交通网的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分为脊柱型、三角型和网格型三种,并利用图论方法确定了三种不同便利程度的交通网的伽马系数范围。
脊柱型的连接度最小或者说便利性最差,任何两节点间都能流动,但通路仅有一条,伽马系数在1/3~1/2 之间;三角形网络连接性最好,类似于完全图形交通网络,伽马系数在2/3~1之间;格子型网络的便利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伽马系数在1/2~2/3 之间。
泰非和高捷所描述的交通网状态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交通网的布局特征,但他们没有分析促使交通网由脊柱型发展到三角型继而到网格型的原因。
此外,克里斯泰勒在他的中心地理论及邦奇在《理论地理学》中也论述了交通网的区位问题。
他们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即最佳的交通网的区位结构类似树枝状结构,是由从地域中心城市出发的若干主要干线连接次级线路形成的。
只有按照交通需求的大小,把交通线路和交通节点分成等级进行设计和布局,才能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系统。
二、管楚度的交通区位论我国学者管楚度2000年在《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一书中,利用经济学原理和系统论方法剖析了交通系统各层次的主要特性及其支配变量、交通系统与其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交通区位的一般规律。
1.交通系统特性的主贡献因素交通系统是一种经济地理系统,其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表现出众多系统特性。
根据“任何一种特性主要图1 海陆联运最优线路区位AEB 图2 有山地障碍时的最优线路区位②由一种支配性的因素主要贡献”的系统论原理,交通区位论从众多因素中分离出了交通现象的主贡献因素及其支配的交通系统特性:(1)地理因素,主要是指山文、水文、城市分布等,决定了路网的地理联系特性或网络格局;(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产业形态的构成,决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线路等级;(3)科技因素,决定网络技术特征,即交通路网的效率和质量。
管楚度认为,系统的变化与其主贡献因素的变化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时程。
在时间维度上,地理因素如山文、水文是以地质史的尺度去测度的,也就是说,山文、水文的结构性变化也许历经亿万年才会明显。
城市区位的变化是以人类文明史的尺度去测度的,城市从兴起、变迁到消亡,一般要经历数百上千年的时间。
很多中外历史名城和与它们所联系的交通网络格局具有几乎同等寿命,稳定性非常高。
事实上,今天最主要的交通格局大都是古代交通格局的反映。
而产业形态或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如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转变到资金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形态,再到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就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200 多年了。
所以产业结构主贡献的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的重要程度和绵密程度等,一般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科技因素则主要是指技术方面的进步,常用日新月异去形容,因此由技术因素决定的交通网络的效率和质量特性变化最快。
三个因素之间的变化速度对比有如下关系:地理因素变化速度<社会经济因素变化速度<技术因素变化速度。
而它们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三种特性的变化速度也有类似排序:网络地理几何特征变化速度<网络结构特征变化速度<网络技术特征变化速度。
所以交通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表述为:在长期稳定的交通主干线组成的格局内,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更替或补充为表现的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承载着技术进步推动的网络质量与效率的快速变化。
2.交通区位线及其对交通网络形态的影响交通区位线(也即交通线路的区位)是能达到某种目标的交通线路的区位判定位置。
交通运输从本质上应该是运输效用最大而资源消耗最少。
可以简单地把交通运输效用理解为交通运输服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和,在价格一定时,经济价值取决于交通线的吸引特性和市场容量。
交通线的吸引特性越强,则其服务范围越广,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强度越高,则交通需求量越大,此时交通运输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大。
社会价值来自交通运输对兼顾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安定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作用。
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资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占用土地的机会成本及运输途中消耗的人工、能源、材料等。
因此,决定交通区位线的区位影响因子应该包括交通线的吸引特性、地理环境(含城市布局和资源禀赋)、经济容量以及社会公平、治和国防需要等。
管楚度首先分析了交通线路吸引特性对交通区位的影响。
前提假设是地表无差异和交通线路的吸引特性无差异,前者排除了其他区位因子的影响,后者消除了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线路技术等级的差异。
研究的初始环境是在地表无差异的地域中仅有一条交通径线,目标函数是交通线的吸引面积最大。
数学分析结果表明:要使吸引面积最大,第二条交通线必定在预先设定的那条初始交通线的1/2处与其正交,第三条和第四条交通线分别在初始交通线的1/4处和3/4处与其正交,依此类推;同时第二条及以的交通线上也会以相同的规律逐渐出现与其正交的交通线,直至地域中的交通线的吸引范围涵盖整个地域。
由于交通的集聚作用,一旦地域中有了交通线,人及其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就会向交通线汇集,两条交通线正交之处就会形成地域中心,变成交通节点。
地域中心形成以后会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或政治中心,这时它需要交通线向四周集散物质、信息和人员,交通线从地域中心向四周发射,形成交通射线,射线干道的最佳数目可按照冯·诺伊曼大道定理及前南斯拉夫经济学家瓦德诺(Alois-Vadnal)的思路求得。
随着地域中心的扩大,交汇于此的交通射线也不断增加,终将导致中心区干道密集,影响土地利用,因而产生用环线连接射线的必然要求。
在无差异地表上推演出来的这些吸引带无差异的交通径线、交通射线和交通环线,与交通节点共同构成了地域交通网络。
但地表并不是均质的,有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也有经济、政治及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因素必然使交通区位线发生偏离。
为节约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交通区位线会偏向山口、河谷;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交通区位线会偏向城市、工矿厂区;为维护行政管理的统一,交通区位线会偏向政治中心,并将上一级政治中心与其所辖的下一级各政治中心连成一个整体;为了保证领土的完整,交通区位线会伸展到边境口岸及国土最偏远之处;为了利用网络协同效应,断头的交通区位线会与网络中较近的线路联系起来,构成回路。
《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一书对这些偏离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交通区位论的意义1.界定了交通区位的概念“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意思是位置、场所或特定区域。
在传统区位理论中,区位都是指人类活动的合适的空间场所或位置,并非是随意的一个经纬度组合。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指出,区位因素是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地点或若干点上,而不是发生在其他点所获得的优势,他所指的优势来自成本的节约。
所以在工业区位上生产某种工业产品比在其他地方生产的成本低,在工业区位上完成某种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比其它地方廉价。
早期的交通区位思想虽然也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合适的空间位置,但并未像韦伯那样给出专属的交通区位概念。
交通区位论弥补了这一遗憾,分别从观察和操作角度定义了交通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