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土壤的碱化过程
土壤的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吸附有相当 数量的交换性钠。一般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 总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碱土含 Na2CO3 较多(也有含NaHCO3或K2CO3较多的),碱土 是强碱性的,其pH一般在8.5以上,碱土上层的 结构被破坏,下层常为坚实的柱状结构,通透性 和耕作性能极差。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 (2)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破坏,
质地变劣,透水性差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盐碱土植物是植物对盐碱生境适应的最好表现。 盐土植物分为:
旱生盐土植物、湿生盐土植物
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分为:
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透盐性植物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2)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适应
影响陆生动物水平衡更多的是环境中的 湿度,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行为上、生理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
如两栖类体表分泌黏液以保持湿润,昆 虫、爬行类、啮齿类等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 来活动,荒漠鸟兽具有可重新吸收水分功能 的肾脏。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 适应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蒲公英
杨树
柳树
阳地植物 阴地植物
三七
铁杉
人参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 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 而增加;
时间变化 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 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 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
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 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 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 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低温 将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脱水、蛋 白质沉淀等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B:种间关系 (1)捕食关系:
蜘蛛捕捉蝗虫
猪笼草捕虫
(2)竞争关系:
生物为争夺有 限的生存条件 或生活资源而 相互排斥。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 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4)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利 关系,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如果失去 一方,就影响另一方的生存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葵花朵朵向太阳
飞蛾扑火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常考点: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出现,南橘北枳,桃花 盛开,春天出现藻类植物泛滥————— —温度影响
记下来更好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A: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2)种内斗争

竞争关系
关 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共生关系 种内斗争关系
生物
适应,影响
种内互助关系 环境
影响
三:探究实验(难点)
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 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 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2、作出假设 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 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计划 ①拟定计划;⑦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 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 4、实施计划 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 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⑦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 论 6、表达和交流 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 论并完善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3.1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当某个生态因子 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 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乃至引起死亡 时的生态因子。 (最小量和最大量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Blackman 1905年提出
1.3.2 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
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 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 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即土壤 圈,生活着蝼蛄、蚯蚓等动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 的根系。
水 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 大气圈: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大气圈没有
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方高42000m和两极上方高28000m的 高空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
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
称。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物的物质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1.1.2.1 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 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 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 、 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 起作用的因子,即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 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第1章 生物与环境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什么是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或高于最低及最大状 态生理现象停止,在最适状态可显示最大观测值。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 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
1.3.3 耐受性定律与生态幅 1、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 1913 年指出,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 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 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
动物的趋同
1. 鲨鱼;2. 鱼龙;3. 海豚
植物的趋同
1. 仙人掌(仙人掌科);2. 仙人笔(菊科);3. 霸王鞭(大戟科);4.班海星花(萝摩科)
B、生物的趋异适应(生态型)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中间可 能出现不同形态结构和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类型,这些特性 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这种生态变异和分化是可以 遗传的;换言之,它源于基因的差别。因此,人们将生态 型定义为“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 产生的产物”。生态型是指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 域的遗传类群。 一般认为生态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绝大多数广 布的生物种,在形态学上或生理学上的特性表现出空间的 差异;②这些变异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③ 生态学 上的相关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后续补充: Mitsherlich发现,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 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渐减。 E. P. Odum(1973)建议对Liebig定律做两 点补充:①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 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使 用;②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3.2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即称 为限制因子。

《生物与环境 》课件

《生物与环境 》课件
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篇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篇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篇: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物则通过自身的繁衍和进化对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而环境中的氧气则是生命必需的基本元素。

空气的污染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危及着其他的生物。

2.水质对生物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的好坏对所有生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水中的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且还危及着人类的健康。

3.温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而环境的温度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作为自然界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活动对于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1.植物的作用。

植物为自然环境提供了氧气、二氧化碳的转换,并能够吸收金属离子等物质,使得土壤得到净化和改良。

2.动物的作用。

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它们还能够通过屏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等方式,保护并改善环境。

三、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通过各种性质和特点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1.适应性。

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异、自我进化和适应,从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和生命空间。

2.协同共生。

生物在与环境的相处中发展了协同共生的关系,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相互依赖。

生物依赖着环境,环境同样也依赖着生物。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个环节共同组成的。

总之,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转换成恒另一个,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界最稳定、最合理的科学体系。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初中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

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胁迫抗性包括避免胁迫和忍耐胁迫两种 损伤恢复可以通过胁迫后尚存活器官的生长来完成 中度胁迫有利于生物体健康功能的发展 胁迫除了影响个体外,还促进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型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4
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成自然环境、半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5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可分为宇宙环境(或 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和内环境。
6
二、环境因子分类
Daubenmire(1947、1959)将环境 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 和生物类;
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 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这是以环境因子特点为标准进行分 类的代表。
36
图 2-7 植物光合作用 的昼夜变化 (Larcher, 1975)
37
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
我国从南到北植被分布
38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生物生长 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 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 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 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如高温使蛋白质 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 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 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11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 度、坡向、坡度、海拔及经纬度等 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 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 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 的作用。
12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 造成的。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 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很重要的。有些 鱼类不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环境中,根据其生 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 求,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 。

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The Coriolis effect and wind direction
二、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 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或 间接作用的因子
•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生态环境 •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为
生境(habitat)
生态因子的分类
• 按性质: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 •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
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 尺度效应: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与小环境
•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 环境、宇宙环境;如青藏高原的环境
•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 围)的气候条件 ,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大气 环流、地理纬度、大面积地形等 –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相应的遗传基础
•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 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揭示了青藏 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之 谜,对预测、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 阐明了人类的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发生了 何种适应性变化
• Yi, X, et al., 2010. 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90371
消 失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水:水是构成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年的总降水量、雨季的季节性分布、湿度等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阳光: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海面200米以下几乎无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

此外光照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之一,阳光对动物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3.空气: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陆地上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还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4.温度:一般来说,生物只能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生存。

由于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昼夜的温度变化和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都能够影响动物的行为。

二、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内。

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1)概念: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2)举例:一只蚜虫被天敌捕获时,它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告知其他蚜虫迅速逃生。

这属于种内互助。

2中间关系(1)概念:指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或共生等。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成为捕食。

②竞争: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生存所需条件相似,因此存在着竞争关系。

③寄生: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关系。

④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彼此互为有利的关系,则属于共生(2)举例①捕食:如狼吃羊,羊吃草。

②竞争:如农作物与杂草竞争阳光,水和肥料等③寄生:如菟丝子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上,由不定根形成的吸器伸入寄主的茎内吸取的养料和水分;蛔虫与人也是一种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④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3种间关系比较复杂:如七星瓢虫吃蚜虫,而蚂蚁又会驱赶七星瓢虫。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和改变环境。

2、不可分割:首先环境是可以影响到生物的,而生物的生存也是变相的影响到环境的。

3、相辅相成:物种的生存是没有办法离开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物种保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离不开另外一个。

4、相互依存: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环境中没有了生物,那么平衡将会破坏(反之亦然)。

5、一个整体:物和环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缺一不可。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概述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四面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截了当或间接碍事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差不多为人类所熟悉的,直截了当或间接碍事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熟悉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熟悉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截了当碍事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外表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碍事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截了当碍事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重: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碍事是通过碍事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碍事。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经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局部,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碍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至引起死亡,现在如此的生态因素喊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生(态二幅:)环境因素
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子,包括光、温度、盐度、 水深等
生态幅: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范围。
根据耐受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广适性与狭适性 广适性生物:能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较广。 狭适性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具体到不同的环境因子,则有:广盐、狭盐、广温、狭温等。
3、假浮游生物
起源于某些底栖生物,特别是底栖固着生物。 主要有保存在黑色页岩中的个体微小的双壳和腕 足动物。
贵州中三叠世的大型海百合化石的生活方式
4、底栖生物
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4、底栖生物
表生生物epibenthos: 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的底栖生物。 包括底栖固着生物和底栖活动型生物。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及影响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群落与生态系 五、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一)基本概念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因此包含非 生物的和生物的因素。 2、生存条件: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生长、代谢、繁殖等)的 基本外界条件 3、生境: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 4、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称 环境生物学) 5、古生态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温度 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机制:
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来控制生物的分 布,因为生物的繁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作保障
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主要表现和结果:
温度控制着生物的纬向分布,从两极到赤道equator, 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动植物的丰度和分异度均逐渐增高 温度造成生物的分区现象,如热带生物区系和寒带生物 区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精选6篇)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精选6篇)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篇1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感受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存会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设疑: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没有影响?小组讨论:以月季(或其它生物)为例,说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分成哪两类?总结: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由周围其他生物构成独立思考后回答:生物与生物之间应该也有影响。

阅读课本“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探究活动:(一)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1、小组讨论:要使一棵植物的幼苗健壮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植物生存必需的吗?讨论1: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2:第一组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讨论3:如果要探究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你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课堂反馈: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2、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其周围对生物有影响的()A.非生物因素B.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C.一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D.以上都不是3、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就是()A.田野中植物和蛇、蛙等动物B.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C. A与B的总和D. 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篇2预习提示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光 合 作 用 率
B
光 合 作 用 率
A
B
a
A 光合作用
CP
sp 光强度
b
CP CP 光补偿点
光强度
净生产力
B 呼吸作用
sp 光饱和点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 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 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植物光周期现象— 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 植物。 – 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s)和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s) :日照 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 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前 者如小麦、油菜,后者如苍耳、水稻。 动物光周期现象— 对鸟类等迁徙影响;对繁殖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 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 – 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和短日照动物(short-day animals):在 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 后代,称长日照动物;与些相反,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 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称短日照动物。前者如 雪貂、野兔、刺猬;后者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N W E S 23°27' 冬至
地球自转时,赤道附近照射的时间长(日周期) 地球公转时,夏天北半球照射的时间长;冬天南半球照射的 时间长(季节周期) 低纬度地区有较为恒定的热量,高纬度比低纬度地区接受的 能量更少
太阳辐射能(仿A. Mackenzie et. al,1999)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血液 太稀
饮水
控制中心 (下丘脑) 失水 效应器 (肾脏)
失水反应
血液渗透性下降 血液渗透性上升
适应




适应(adapatation)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 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 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适应方式(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 : – 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 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 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 – 营养适应:食性的泛化与特化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 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 旱环境的适应。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胁迫适应

动物—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在白天 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
植物的光补偿点示意图(仿Emberlin,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光补偿点 (compensation point)光饱和点(saturate point):光合作 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 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 饱和点。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温度的生态学意义)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 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 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 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 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 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 ,动物繁殖的早 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光的关系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生物与水的关系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生物与光的关系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周期现象

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自A. Mackenzie et. Al.,1999)
N W E S 23°27' 夏至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生态位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的温度控制;渔 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生态因子的类型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pH、
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
能 量 强 度
400

630
1000 波长(nm)
2500
4000
光的性质: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380- 760nm之间的光为可见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范围是380-700nm之间。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生活型 生态型

生态位
生态位(niche)与栖息地(habitat) – 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 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超体积生态位(hypovolume) – 生态位的每一个环境变量称一维,生态位空间的环 境变量可以是多个,超过3个维度的生态位空间称超 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 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称基础生态位; – 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 内稳态 适应

驯化
实验驯化(acclimation)与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驯化 (acclimation/acclimatization) :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 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 长的时间。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 应称实验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 节反应称气候驯化,实验驯化是对环境条件改变的一种生 理上而非遗传上的可逆反应。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 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作用 (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度、光、 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 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 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 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anthropogenic factors)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生态因子的类型

Simith等将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 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食物、天敌
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温度、降 水、气候等因子

Мончадский(蒙恰斯基)将生态因子 分为稳定 因子和变动物因子
– 稳定因子(steady factors):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
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 – 变动物因子(variable factors):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 潮夕涨落;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 分带性规律。 – 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 --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 植被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 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 性变化(干燥空气,-1℃ /100m;湿润空气,-0.6℃ /100m)。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 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