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与农业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总学时42课程学分5课程分类专业教育课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先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等课程内容简介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一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

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讲授部分第一章第一节课程简介第二节什么是土地利用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要做什么第五节如何学习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一节土地及其特征*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第二节土地利用与控制**土地利用及其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几个概念土地利用控制*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第三章土地利用系统*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描述*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第二节土地利用过程生态过程(二)实验、实习部分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

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区。 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澙湖相:

A、三角洲相

B、澙湖相
❖ (3)陆相沉积 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 部位可以接受沉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
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
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显生宙PH
元古宙PT 太古宙AR 冥古宙HD
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桢、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简化
地质时代 代
新生代Kz
纪 第四纪Q
第三纪R
距今年龄值 (百万年)
生物演化
晚第三纪N
人类出现 1.64-23.3 近代哺乳动物出现
早第三E纪 23.3-65
中生代Mz
古生代 Pz
晚古生 代Pz2
of years old. Their substance was completely replaced by silica,
which preserved all the original details of form.
Trilobites preserved as fossils in rocks about 365 million years old.
(一)岩性地层单位

组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凡是岩相、岩性
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凡是厚度巨大、岩性 较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 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 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127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Science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选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选修)选用教材: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2001,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土地资源学》,陈百明主编,200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是研究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等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等的原理、方法和模式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人地关系,说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和分异规律,熟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掌握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的主要方法理论,并进行生产潜力分析。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land resources directed by the main clu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Land Resource Science studie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bout the climatology, dialect geography, and agrology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odels tha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economic features of l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evaluation,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forces and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course emphasizes recogni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and considering how to manage that relationship to illustrat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prepares students to inventory and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using tools and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with management concerns for informed land resource use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course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explore China landscape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一经济综合体,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综合学科。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特点与理论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特点与理论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3. 速度、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速度以每年几毫米或几厘米计.非均速。 运动幅度大小不一:如印度次大陆是从 南半球漂移过来的。若以孟买所在的地 理位置为标准点,侏罗纪时在40°S;而 在1.9亿年之后的今天,漂移到19°N, 向北移动了7000km多。
➢ 规模差异很大
构造运动 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 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 壳运动,习惯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 均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末以前;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1.普遍性和永恒性 任何区域、任何时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 地进行。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等。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2. 阶段性和周期性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比较平 静时期和比较强烈时期交替出现。构造运 动从缓和到强烈,叫做一次构造旋回。一 次构造旋回往往要经历2亿年左右的时间。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特点和理论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4. 方向性(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 在自然界这两种运动往往相伴而生, “相伴”有二重意思:一是在自然界,构 造运动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单纯的水平或 垂直方向;二是从两种类型运动的相互 关系看,水平运动必然引起垂直运动, 而垂直运动也会引起水平运动。
垂直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 粗;
新岩层的面积小于老岩层,即所谓“退 海覆侵”现层象位。厚度较大一般保存较好;而 海在退同层一位地厚层度剖较面小上不海易侵完层全位保和存海,退甚层 至位了缺交由失替下,变降出化到现, 上沉表 升积明 的间该 过断区 程。地 ,称壳为曾一经个经沉历 积旋回。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上)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上)

(1)褶曲的几何形态要素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先要了解组 成褶皱的几何形态要素。
核部——褶皱岩层的中心
翼部——褶皱岩层的核部的两翼
轴面——褶曲两翼近似的对称面, 也就是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 纽联成的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也 就是岩层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连 线。
弧尖——垂直于枢纽的切面上轴 面与层面的交点,是岩层弯曲的 最大部分。 轴线——轴面与地面或者水平面 的交线
40
(3)剖面图上表示为:
135
40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 质构造(上)
三、岩石的变形
弹性变形:岩石受外力发生变形, 未超过其弹性极限,当外力去掉后 变形立即消失,例如地震时弹性波 的作用。
塑性变形:岩石受外力发生变形, 超过其弹性极限,当外力去掉后变 形不能回复原装,而形成永久性的 变形,例如褶皱构造。
岩层的原始产状多为水平的,但是常常在构造运动作用力的影响 下,其原有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称为构造变形,岩石变形 和变位的产为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一、岩石的产状:水平、倾斜、直立、倒转等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 质构造(上)
怒江石崖直立岩层
倒转地层通常为倒转褶皱的一部分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 质构造(上)
(2)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和向斜
背斜 在形态上为一个弧顶向上的弯曲,中心部分为老地层,两侧地 层依次变新。 向斜 在形态上为一个弧顶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为新地层,两侧地层 依次变老。
地球科学概论第九章构造运动与地 质构造(上)
在野外往往不能看到褶曲的全貌,主要是根据岩层的时代 新老关系及对称出现的关系来判断。

第九章第四节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与农业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

第九章第四节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与农业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的新构造运动使西北高,成 为山地,东南为平原,因而使土 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山顶为山 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而平原则 主要为褐土。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地资源 利用
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明显地 影响到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
鄱阳湖是地堑式湖,其湖盆是第三纪末期, 由于断裂活动而成。鄱阳湖的形成主要受 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了现有地貌状况 下的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鄱阳湖地区 的主要运动形式是继承性的断裂和被活动 性断裂所控制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总趋 势是间歇性上升。
鄱阳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分为4个区:(1) 东北部林业陶瓷旅游用地区,包括景德镇市 区等;
(2)北部农林旅游区,有九江市区、庐山区 等;
(3)中部水域洲滩区,有鄱阳湖水面和岛屿 区;
(4)南部农业城镇用地区,有南昌市、南昌 县等。
三、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 良的关系
1、水平岩层: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一致。
2、倾斜构造: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不一致, 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度关系了解土壤分 布规律。
3、褶皱构造:褶皱岩层对称式重复出现规 律,使土壤分布也作相应变化。
4、断裂构造:根据断层性质作推断。
四、地质构造与土地利用规划
水 库 工 程 图
十 三 陵 水 库 岩 性 示 意 图
十三陵水库右岸节理统计图
根据运动特点,鄱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分为3个区: (1)东北部掀斜式上升区,有景德镇等; (2)西北部断块差异上升区,包括九江、庐山等区; (3)鄱阳湖盆断坳沉降区。 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又根据成因、形态和大地构 造标志等,将鄱阳湖地区划分为4个地貌区:
(1)东北部中山丘陵区; (2) 西北部中山低山平原区; (3) 中部湖盆水域一、 新构造运动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质学简介1.1 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变历程以及各种地质作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地震、火山、地下水等。

1.2 地质学的任务和意义地质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地球的演变历程、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分析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评估和开发地质资源等。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历史、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科学方法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等。

在研究过程中,地质学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即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4 地质学问题的特点地质学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地球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质学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2)长期性:地球的演变历程长达数十亿年,地质学问题往往需要考虑很长时间尺度的过程。

(3)不确定性: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可知性,地质学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区域性: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质学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2.1 地壳中的元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底。

地壳中的元素可以分为两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包括铁、铝、钙、钠、镁等,非金属元素包括氧、硅、氢、碳、氮等。

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2 什么是矿物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无机物质。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也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矿物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2.3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光泽、透明度、断口、比重等。

这些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例如,钻石具有高硬度和强的光泽,而石膏则具有柔软性和特有的颜色。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
一,岩层的产状
(一)不同产状的岩层 水平岩层:未经构造运
动或虽经构造升降运 动但未发生褶皱,岩 层产状仍保持水平或 近水平。
倾斜构造:岩层经 构造运动后,与 水平面形成一定 交角。可以是褶 皱(翼)或差异 性断层造成的。
直立岩层:经构造运 动所形成的近于直 立的岩层。
倒转岩层:构造运动 导致岩层的正常层 序发生倒转。
(二)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倾斜岩层在水平面上延伸方向(AB)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D’) 倾角——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真倾角(α),视倾角(小于 α )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二,岩石变形
(一)应力、应力场和应变椭球体
构造应力:岩石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其内 部个点所产生的应力。也称地应力。
1)大致沿地层的走向方向,对称重复出 现的地层界线若相互平行,为水平褶曲。 2)若彼此不平行且同一时代的地层界线 在图上逐渐转折汇合,为倾伏褶曲。
3)若地质界线常呈“之”字型弯曲,则的分布空间。
应变椭球体:反映构造应力的空间分布规 律。其中,X剪节理或共轭节理相交的锐 角为主压应力方向。
(二)岩石变形阶段及影响因素
变形阶段:
1,弹性变形:变形后可恢复原有状态。不 形成永久变形。
2,塑性变形:变形后不能恢复原有状态而 形成永久变形,但岩石保持完整性。
3,断裂变形:变形后形成破裂面,岩石失 去完整性。
沉积旋回:由地壳下降转为上升而形成的 海侵层序和海退层序交替变化。大多数 情况,海侵层序厚度较大,保存较好; 海退层序往往缺失部分地层。
(三)构造变形
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据此可分析其 受力方向、性质、强度和应力场分布。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班级:勘查0902学号:24姓名:刘正道引言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

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

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

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

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

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

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

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

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

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

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新构造运动课件

新构造运动课件
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 4. 断块山地被夷平
(3)断层崖活动次数、幅度和时间的确定
1)断层崖活动次数 断层多次活动形成断层崖,
除在剖面上呈波折和坡脚处堆积多层崩塌外,地 貌上还表现出上升盘的河流裂点和阶地等特征。 当断层活动出现断层崖后,上升盘形成一些小沟, 它们以下降盘的地面为侵蚀基准面而溯源侵蚀,
10.4.4 岩相变化研究-地质构造法 • 沉积物特征是自然条件的反映。如残积、坡积
相表示形成时处于上升的剥蚀条件;厚的湖相 或平原河流冲积相,表示该区是下降接受沉积 的环境。研究新第三纪沉积物相变,有助于解 决新构造运动性质和近似幅度。但岩相变化, 可能是构造因素,也可能是非构造因素,且这 种变化湖滨最为显著,故须辅以其它的证据。
剖面
沉积旋回剖面示意图
层位
海侵层位 海退层位
定义
特点
现象
海水向大陆方 向侵入形成的 地层及其位置。 海水向海洋方 向后退形成的 地层及其位置。
沉 积 物颗 粒 自 下 而 上 由 粗 海进 变细(图 3.45a)。厚度较大, 超覆 保存较好 沉 积 物颗 粒 自 下 而 上 由 细 海退 变粗 (图 3.45b)。厚度较小, 退覆 不易保存,甚至缺失,出现 沉积间断。
并形成一个裂点和一级阶地(图9-5)。因此,根 据裂点数和阶地级数(河谷下游处)能确定断层 活动次数。当然,不是所有裂点都是断层
图9-5 断层崖的发展 (据A.H.斯特拉勒)
形成的。如能将崩塌堆积的层数、断层崖的波折 次数及断层上升盘的冲沟裂点数、阶地等相互印 证,以此来断定断层崖的活动次数就更可靠。
• 为了识别地壳运动或现今地壳运动的迹象,目前 常用的方法有:
(1)地质构造法—几亿年到几万年 (2)构造地貌法—几万年到几百年 (3)考古法—几万年到几千年 (4)历史法—几千年到现代 (5)测量法—几十年到几个月 (6)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 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堑裂谷
东非大裂谷
坦 噶
( 6500km )中段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贝加尔湖
深达 1620m, 世界第一深。
莱茵河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3、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②倾向(dip)
指倾斜岩层层 面上垂直于走向 的倾斜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指向 倾斜下方的方向, 也用方位角表示。 倾向与走向始终 保持90°的关系。
3、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③倾角(dip angle)
倾角是指倾 斜岩层层面与 水平面间的最 大夹角。它的 数值在0— 90°的范围内。
一、地质构造类型
1、褶皱构造
①褶皱的概念
褶皱(fol
背斜 (anticline): 在
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 曲,两翼岩层倾向相 背,老的岩层在核部 (中间),新的岩层 在两翼。
向斜 (syncline): 在形
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 两翼岩层倾向相向, 新的岩层组成核部, 老的岩层组成两翼。
大地构造:板块级—全球 区域构造:坳陷级—盆地
小构造:区带级—凹陷
3、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分布状态。
三种基本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 和直立岩层。
3、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①走向(strike)
指同一 倾斜岩层层 面与水平面 的交线方向。 走向有两个 数值,常用 方位角表示。
三、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
1、基本思想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 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 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 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三、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
2、 板块的边界类型
2、断裂构造

【初中地理】自然地理 新构造运动

【初中地理】自然地理 新构造运动

【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新构造运动【初中地理】自然地理-新构造运动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象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

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将就是世界b0d3fb结构活动最强大的国家。

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着火,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富士、箱根等可能将就是休眠火山。

日本就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存有传说日本的房子就是拎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走了。

这种崭新结构活动性源自太平洋板块的爬升和对亚洲的侵蚀,日本列岛结构上就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

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

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

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就是西半球最猛烈的新结构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不寒而栗,也存有活火山,象圣海伦斯火山等。

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结构就是圣安德列斯脱落,就是一条非常大的位移脱落,它分离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换言之,因为洋壳的减缓,一部分详中脊及相连接洋中脊的切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当然,新构造运动除导致灾害和对工程建设增添了有利外,也存有它积极主动的一面。

在陆内,崭新结构活动中蕴藏了地热、温泉或矿泉、旅游等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质构造与土地利用规划
水 库 工 程 图
十 三 陵 水 库 岩 性 示 意 图
十三陵水库右岸节理统计图
十三陵水库左岸节理统计图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与 农业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 1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 皱构造、 断裂构造 2、岩性: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和 矿物 成分
一、 新构造运动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不同 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不同,从而可形成不同的地 貌分区,地貌单元不同,相应的土壤和土地资 源利用也会不同。
l 如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 目前土壤分布有影响。 l 北京的新构造运动与北京的土壤分布也有 一定的关系
第四纪时期,北京北段断裂活动, 南段缓慢下沉。 北京的新构造运动使西北高,成 为山地,东南为平原,因而使土 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山顶为山 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而平原则 主要为褐土。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地资源 利用
鄱阳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分为 4 个区:( 1 ) 东北部林业陶瓷旅游用地区,包括景德镇市 区等;
(2)北部农林旅游区,有九江市区、庐山区 等;
(3)中部水域洲滩区,有鄱阳湖水面和岛屿 区; (4)南部农业城镇用地区,有南昌市、南昌 县等。
三、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和改 良的关系
1、水平岩层: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一致。 2、倾斜构造:土壤分布与地形等高线不一致, 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度关系了解土壤分 布规律。 3、褶皱构造:褶皱岩层对称式重复出现规 律,使土壤分布也作相应变化。 4、断裂构造:根据断层性质作推断。
根据运动特点,鄱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分为 3个区:
(1)东北部掀斜式上升区,有景德镇等;
(2)西北部断块差异上升区,包括九江、庐山等区;
(3)鄱阳湖盆断坳沉降区。
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又根据成因、形态和大地构 造标志等,将鄱阳湖地区划分为4个地貌区: (1)东北部中山丘陵区; (2) 西北部中山低山平原区; (3) 中部湖盆水域洲滩区; (4)南部平原显地 影响到该区的土地资源利用。 鄱阳湖是地堑式湖,其湖盆是第三纪末期, 由于断裂活动而成。鄱阳湖的形成主要受 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了现有地貌状况 下的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鄱阳湖地区 的主要运动形式是继承性的断裂和被活动 性断裂所控制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总趋 势是间歇性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