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政治

合集下载

论政治、科技和宗教

论政治、科技和宗教

论政治、科技和宗教杨国利【提要】本文根据对人性的理解提出:一,政治、科学和宗教同源;二,政治通过限制个体人的自由把人组织起来,以争取更大的自由;三,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时空中存在的超越来实现人的自由;四,宗教通过指出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来满足人性的绝对自由的欲望;五,政治宗教化和宗教政治化都是一种灾难,而科学宗教化或科学政治化也意味着人性的灾难。

【关键词】政治宗教科学自由当美国总统对着《圣经》宣誓就职时,当拿破仑邀请教皇为自己加冕时,你会发现政治和宗教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当哥白尼因宗教原因暂时放弃发表日心学说时,当牛顿将世界第一推动力的荣誉赐予上帝时,你也会感觉到科学和宗教间有着某种联系。

那么,我们当如何理解政治、科学和宗教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呢?一人性与超越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政治是人的政治,科学是人的科学,宗教是人的宗教。

正是因为有了人,政治、科学和宗教才能联系在一起,而一旦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宗教,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三者间的联系了。

所以,人是揭开政治、科学和宗教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关键所在。

人是什么?在生物学上,人是意识和肉体的矛盾统一体。

生物学上的这种矛盾统一体又显现为意识的无限性和肉体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现为束缚和反束缚、限制和反限制间的矛盾冲突。

概言之:人性就是自由和超越,是意识对肉体、对存在的超越。

如果以C代表意识,以B代表肉体,F代表自由度,那么用数学公式表示意识和肉体的超越关系就是C减B大于零,即:C-B=F>0。

当B恒定时,伴随着C的增加和扩张,F值在增大,人的自由度也在相应增加。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探讨人实现超越和自由的途径有哪几类。

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对其意识的直接束缚和限制来源于其肉体,对其间接束缚来源于和肉体同一时空中的其它存在物,因此,意识的超越可以分为直接的超越和间接的超越两种。

个体的发生、发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意识直接超越肉体的过程,表现为意识逐渐获得了对肉体的控制权。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研究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研究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愈发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分析这三者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以及这种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and their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are becoming mor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the social con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analyzing how these three factors shap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impact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social development.本文将概述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明确三者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文章将从理论层面分析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揭示科学、技术与政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This article will outlin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an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three. Next,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m.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social progress, as well as their interdependence and restrictive relationship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随后,文章将深入剖析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科学技术哲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相辅相成,为大学生提供了启示。

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科技发展的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影响、引导、正确看待、社会进步、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启示。

1. 引言1.1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探讨科学与技术发展、应用以及意义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更注重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应用科技,促进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科技发展是一个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进步,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道德、伦理价值相结合,科学技术哲学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的本质和尊严。

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的发展是受到社会需求、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发展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发展意义
求生产资料公有制 、 划经济和按 劳分配 , 计 而这正是社会 主
最终标准是人 民……答应不答应 。”1 [ 4
义在经济上 的三大 特征 ,社 会主义 国家 是建立在生产 资料 “
公有制基础之上 的” ;先进 文化是指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 【 义文化 , 政 治文化 的性质 和 内容对 于政治制度 的维 系或 而“ 变革 ,具有深刻 的影响” 翻;始终代表最 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

科学发 展观 阐 明 了政 治发展 的性 质及主 体
趋 势” 而 “ 的 自由而全 面发 展是社 会主义社 会 区别于其 , 人 他 一切 社会 的显 著特征和根本标 志” 。三是 唯物史观既是 嗍 正确处理人 与 自然 、 人与 社会 、 人与 人的关 系 , 实现可 持续
发 展 的 理 论 基 础 , 是 全 面 、 调 发 展 的 理 论 基 础 , 唯 物 又 协 而
维护好和发展 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社会 主义 国家 在 “ 本质上维 护 占人 口绝 大多数 的无产 阶级和广大人 民群 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J l l 。另一方 面 , 它始终代表中 国先进生
2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 民群众作 为社会 . “ 发展 主体 ……是其成果 的享有者 ”1“ 民群众是社会 的主 [ 人 5 、

要 : 用政 治发展 理论 考察 了科 学发展观与 中国政治发展 间的关 系, 运 并从政治发展 的性质 、 主体、 主导 力量 、
领导核心、 力、 动 必要性 、 内容、 形式、 实质 、 目标等方面阐明了学 习实践科 学发展 观对于中国政 治发展的意义。 关键 词 : 胡锦涛 ; 学发展观 ; 治发展 科 政
中华 民族 的先锋 队 , 是全 国各族人 民利益 的忠实代表 , 它提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 1 第 5期 卷 20 0 9年 1 O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y a d Prc c fCo tm p r r d c t n e r n a  ̄ e o n e o a y E u a i o
Vo.1 NO 5 1 .
Oc .2 o t o9

展, 使他们健康成 长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
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 育必须贴 近实际 、 近生 贴
上, 授课教 师的能力 、 水平 的高低决定 了授课效果 的好 坏。
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 , 需要教育者 在授课
活、 贴近学生 , 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 调动学生 内在的积极性
重 大的指 导意 义
胡锦涛 同志指 出 , 科 学发 展观 是指 导 发展 的世界 观 “ 和方法论 的集 中体现 , 是运用 马克 思主义 的立场 、 观点 、 方 法认识和分析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丰 富实践 , 化对经 深 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 识 的成 果 , 从而成 为我们 推动 经济
要求。否则 , 思想政治教育不免流于形式 , 效果甚微 。要扎
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必须坚持 以学生为本 , 就 想方 设法提高思想 政治 教育 的针 对性 、 实效 性 和吸 引力 、 感染
应 的管理机 制、 激励 机制 , 形成 具有 自身特色 、 亮点的思想
政治教育模式 , 更好更快地增强理论课教学效果 , 营造能吸 引学生 自我学习 、 自我教育 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 自然突显大 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主体地 位。其 次 , 要加 强形式政
建设 、 政治 建设 、 化建设 、 文 社会建设 必须长期 坚持 的根本 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揭示 的是发展 的普遍 规律 , ” 我们 要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展史、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共党史 。
4 7
执政理念作 为执政 的指导思想 , 现为执政党 的宗 体 旨、 目的和价值取向, 决定着执政党的执政行 为。从
毛泽 东 的“ 心 全 意 为人 民服务 ” 到 邓 小平 的一 切 全 , 以人 民“ 护 不拥 护 、 拥 赞成 不赞 成 、 兴不 高 兴 、 应 高 答
坚持 走 和平 、 明 、 放 的道 路 , 动 建 立 国 际政 治 文 开 推 经济 新秩 序 , 构 建 和谐 世 界 并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中独 为
立 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 良好 的外部环 境 。同时它又强调 , 要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 就是
要 为构 建 和谐 社 会 、 现 持 续 发 展 和 巩 固党 的 执 政 实 地 位创 造 良好 的生态 环 境 。科 学 发 展 观所 体 现 的对
不答应” 为准绳 , 到江泽 民的“ 三个代表 ” 执政为 和“ 民”再到胡锦涛 的“ , 权为民所用、 为民所 系、 情 利为 民所谋 ” 反映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而又与 ,
训, 又有从失误 中奋起不断走 向胜利 的经验 ; 既有改
革 开放 以来 的成 功 经 验 、 三 届 四 中全 会 以来 的 丰 十
富经验 , 又有十六大以来形 成的新 鲜经验。科学发 展观即是在对党各个 时期的执政经验作 出科学总结 的基础上提 出和形 成的 , 它总括和涵盖 了我们党各 个时期执政的基本经验 。十六届 四中全会把建国以
21 0 1年 第 6期 【 第 1 1期 ) 总 4
湖 湘 论 坛
h x a gf r m u in o u
No 6 2 1 .. 0 1 Ge e a No 1 n r l . 41

浅谈《在科学与政治之间》一书

浅谈《在科学与政治之间》一书
依赖 求实和 效益 而进行 的:二 战后 的社会 与科学 的契 约 中假 定, 地治理 ( 因为 这些新 技术及 其周 围的各种 利益群 体 已经结合 在一
求实 与效益 是 自由的科 学的 自动产 品, 它经 受住 忠诚 、 金钱 、 责任 起) 。尽管 “ 治理” 这类 词语 作 为语言 是新 的 , 但是 这种 语言所表
善 的委托者 - 代 理者 理论 ( p r i n c i p a l - a g e n t t h e o r y ) 模 型 。古斯 顿认 境” 是指, 当 各种新 技术 还处 在实验 室 阶段 时就难 以轻 易地 治理
为: 委托 代理 契约 关系是 政 治与科 学间 的基本 关系 ; 研 究活 动是 ( 因为 我们对 它们所 知有 限) , 而 当它们进 入市场 后仍 然难 以轻易
以帮助他 这种 独到 的理 论追 求 。古斯 顿利 用 资源 组 织和 公共 选 潜 在代 理人 也是 困难和 花 费代 价 的 。正如 古斯 顿 自己所言, 他没 择 理论 ,特 别是契 约论 者 的分析 版本 将其 观点称 为 委托代 理 理 有 继续 讨论政 治与 科学 的委 托代 理 中的不利 选择 问题 。 论。

二、 关于 “ 预期 治理 ” 思想

关于委 托代理 理论
《 在 科学 与政 治之 间》 一书 于 2 0 1 1 年 1 月 出版 中译本 ( 龚旭
古斯 顿于 2 0 0 0年 出版 了受 到较 高的 关注与 评价 的 《 在政 治 译 , 科 学 出版社 出版, 中文 本书 名为 《 在 科学与 政 治之 间—— 确保 与科 学之间 : 确 保研究 的求 实与效益》 一书( 以下 简称《 在政 治与科 科学 研究 的诚信与 产 出率 》 ) , 大卫 ・ 古斯顿所 做 的中文版序 言中 学之 间》 ) 。 在 书中 , 他 通过 考察 美 国 自从 二战 以后近 四十年 的演 提 出了“ 预 期治理 ” 思想 , 强调社会 科 学家与人 文学者 在方法 论层 变主 要是科 学政 策方面 的争 论, 阐 明 了政 治与科 学 间一种较 为完 次上 的合 作 , 并且 试 图解 决“ 科林格 里奇 困境” 。“ 科林 格里 奇困

论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基金项目: 本文 为广 东省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 0 0 8年度 《 科学发展观 融入思政课 教学体系路 径研究》 课题 ( 课题 批
的 自由而全面发 展 。马克思通 过对 资本 主义 社会 生产 力 、 会 主义 发展 相 适 应 的 人 。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曾深 刻指 出 : 川
科学 技术 、 化 教育 、 产关 系 和整个 社会 的分 析科 学 阐 文 生
自由人 的联合 体 , 全面地论 述 了实现 每个人 的 自由而全 面
旧式 分工 已消失 、 私有 制 和 阶级 已消 灭 、 教育 和 科学 的 高 坚持贯 彻落 实科 学发 展观 , 思想政 治教 育 才能 真正认 识到
度发达 、 动不再 是人 的负担而 是成 为人 的第 一需 要 的时 劳 候, 每个人 的 自由而全 面发 展才 能实 现 。科 学 发展 观蕴 含 了马克 思主义这 种人 的 自由而全 面发 展的价 值理 想 , 为 也 观揭示 出人 的 自由而 全面发 展 的实现 是一个 历史 过程 , 我 们 的一 切努力 、 斗 , 是 为 了 实现 这个 理 想 。坚 持 发 展 奋 都
性 。通过对 这种 一致性 的认识 和理 解放和人 的全 面发展 。现 代思 想政 治 教育作 为马克 主义科 学理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坚持 以科学
的马克 思主 义为指 导 思 想 , 持 以人 为本 , 坚 以培养 服务 社
的 性 和 实效 性 。
关 键 词 : 学发 展 观 ; 想政 治教 育 ; 系 科 思 关
科 学发展 观 的核 心 和 本质 是 坚 持 以人 为本 。思 想 政 种社会 体制 改革 , 追求 物质文 明 、 制度文 明、 神文 明和社 精 治教育 以马克 思 主义 为根本 指导 思想 , 以培养 与社 会 主义 会文 明 的协 调发展 , 是为 了不断满 足社 会成 员 的社会文 都 社会发 展相适 应 的 人为 目标 。思想 政 治教 育 与科 学 发 展 化等 方面 的需求 , 在发 展 中提 高 人 的各 种素 质 , 断 扩 大 不 观在 价值 取 向 、 法论 和发 展 范式 等 层 面 , 着 内在 一 致 方 有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政治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技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支持,科技同样不断渗透进了人们的政治生活,改变了政治的运行机制等因素。

二者之间开始不断融合的同时,价值取向的背离也是日渐明显和扩大。

一,科技需要政治历史上的科技系统,曾经以个体小规模的基础性研究为基本特征。

在这样的科技系统中,科研活动的主体通常由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小组组成,由他们自行设定问题、独自执行、探索式解决。

科学家科研活动中大多采用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小,需要的研究经费相对较少。

研究经费常有研究者自行筹募,或个人的资助。

由于科学研究成果多为基础性研究,科研成果的实际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

这时的科技系统相对封闭,对政治系统的需求不迫切。

但到了19世纪末,随着科技系统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的集团研究。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地位越来越高,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科学技术已发展为一种社会事业,出现了第一批职业科学家,进而形成了科学家的特定集团——科学共同体。

科学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了一种社会力量。

科学逐渐进入了大科学时代。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目标宏大。

科学研究要么需要巨额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大科学研究,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

要么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通常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开展研究,如人类基因图谱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

(2)科研活动的目的即重视理论的研究,也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

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的研究形式,经费为国家、企业等资助等等。

(3)科研活动受社会范式的制约和影响较大。

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学

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学

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学
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

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科学社会化的过程、科学认识的构建、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科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等方面的问题。

科学社会学通过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的生成和扩散、科学机构和科学职业,以及科学与一般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和政治制度等的学科。

它关注政治权力的形成和运作、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政治制度的建构和改革,以及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政治学既关注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也关注社会基层的民主运动和社会运动,并通过对政治理论、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科学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科学社会学关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学则关注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当科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相互关联时,科学社会学可以提供有关科学知识生成和应用、科学机构和科学职业等方面的研究,而政治学则可以提供关于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的相关研究。

通过科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如何受到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政治如何受到科学发展和科学知识的影响。

科学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科学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科学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科学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探索和解释自然规律的一种方式,而政治则是管理社会和国家事务的过程。

虽然科学是客观的,但在一些政治领域,科学也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首先,科学可以为政治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在制定环境政策时,科学可以提供有关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和管理方案等信息。

政治家可以依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

其次,政治也可以影响科学研究。

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科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和进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的科技资金投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

然后,科学和政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例如,在一些热门科学领域,科学家发现的结果可能与某些政治观点相冲突,因此可能会面临政治和社会压力。

这种情况下,科学家需要维护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应受到政治力量的干扰。

最后,科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也是动态的。

在原有政治制度下,科学可能成为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但在政治制度变革、社会转型等大背景下,科学也可能被重新定义和重新定位。

因此,科学和政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保持持续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让科学和政治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正方,科学研究应该受到政治干预。

首先,政治干预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来推动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这有助于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美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了太空竞赛,大力支持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最终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

其次,政治干预可以调整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政府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引导科学家们集中精力研究某些重要领域,如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

这样可以确保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

此外,政治干预可以保障科学研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学伦理和监管机制,防止科学研究受到商业利益或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确保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政治干预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调整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及保障科学研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因此,科学研究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政治干预。

反方,科学研究不应该受到政治干预。

首先,政治干预可能导致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受到影响。

政府的利益往往与科学研究的纯粹性相冲突,政治干预可能会导致科学研究变成政治工具,而非客观的追求真理和知识。

其次,政治干预可能限制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创新。

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压力,科学家们可能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影响,从而不敢大胆探索新的领域和思路。

此外,政治干预可能导致科学研究的不公正性和失衡性。

政府可能会偏向支持某些领域的研究,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这可能会导致科学研究的不均衡和不全面。

综上所述,政治干预可能导致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受到影响,限制科学研究的自由和创新,以及导致科学研究的不公正性和失衡性。

因此,科学研究不应该受到政治干预。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和知识,而非政治或经济利益。

”。

经典案例:苏联时期的拉马尔克号事件就是政治干预导致科学研究失真的一个案例。

政府为了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强行干预科学研究,导致了船只的沉没和大量人员伤亡。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计不 合理 , 枯燥无 味地照本宣 科 ; 或是用 大话 、 空话 、 套话 对学 生进行 空洞的说教 。 缺乏 理论论证 和科学分析 。 教师 没有 扎实 的理论 功底 ,缺 乏对本 学科 的相关基 本理论 的
机整 体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的科学性 , 指对大学 生进 是
行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内容 必须 符合 马克思 主义 基 本原 理 。
作者简介 : 林妹珍 , , 女 福建连 江人 ,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改革教 学模 式 ; 树 立学术意识 , 强课程 建设 ; 不断提 高教 师素质 , 要 加 要 增强教 学感染 力。
关键 词 : 高校 思想政 治理 论课 ; 学性 ; 科 政治性
中图分类号 :6 1 C 4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4 2 (0 1 4 0 8 — 17 — 6 92 1) — 0 8 0 0 4
收 稿 日期 :0 1 o — 2 2 1- 4 0
深 透理解 , 只是 “ 空谈 政治 ”做 “ 面文 章”无 法 引导学 , 表 ,
生对 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 知识进行 系统 的学习 .无法帮 助
学生解 决在实 际生活 中遇 到 的困惑 .势 必引起 学生对思 想政 治理论教 学的反感 , 教学 实效 性就无 从谈起 。
理论课程 的内容知识体 系完整 , 多面广 。 的教师要 且点 有 么将思想 政治理论课 当作 专 业理 论课 来 讲 授 。 过于 追 求
理论 体 系 的“ 而 全 ” 模糊 课程 教 学的 目标 , 不住 教 细 , 抓 学的重点 , 把握 不准课程教 学的落脚 点 ; 么将思想 政治 要 理 论课程 当成 单纯 的知识 性课程 , 以知识 为本位取 向 , 价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疆函

文0 马蒙 ( 中共 中央 展 颜与发 展 社会主 义民 主政 治
摘 要 :科 学 发展 观 是 马克 思主 义 关于 建 设 社 会 主 义政 治 文 明 ,是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伟 大 事 业 的有 机 组 成部 分 。要 坚 持从 中 国的 国情 出 发 , 紧密 结 合新 的 实 际 ,坚 持 走 中 国 特 色 的政 治 发 展道 路 ,坚 定 不移 地 把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不 断 推 向 前 进。 ”在 今年 召开 的两 会记 者 招待 会上 ,温 家 宝 总 理 鲜 明地 指 出 ,社 会主 义 初 级阶 段 要 推 进 两 大 改革 ,就 是 推进 以市 场化 为 目 标 的 经 济 体 制改 革 和 以 发展 民主政 治 为 目 政 治 标 的 政 治 体 制 改 革 。 总 之 社 会 主 义 愈 发 科 学 发展 观 是 发 展 中 国特 色 社会 展 ,民 主 也 愈发 展 。在 发展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必 须 坚 持 和 贯 彻 的重 大 战 略 思 想 主 义 的 历 史进 程 中 ,中 国一 定 能 够 不断 发 世界 观 是 人 们对 世 界 的 总体 看 法 和 根 展 具 有 强大 生 命 力的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 本 观 点 ,方 法 论 是 人 们认 识 和 改造 世 界 所 三 . 发展 社 会 主义 民主 政 治必 须 以 科 遵 循 的根 本 方 法 。 世 界观 和 方 法论 体 现 到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发展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要 以科 学 发 展 发 展 问题 上 ,就 是 发 展观 。党 的 十六 大 以 来 ,党 中央 继 承 和发 展 党 的 三 代 中央 领 导 观 为 指 导 , 发展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也 要 以 集 体 关 于发 展 的 重要 思 想 ,提 出 了科 学 发 科 学 发 展 观 为指 导 。党 的十 七 大 报告 明确 展 观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指 出 :“ 学 发 展 指 出 ,把 全社 会 的 发 展 积极 性 引 导到 科 学 科 观 ,是 对 党 的 三 代 中央 领 导 集体 关 于 发 展 发 展 上 来 。科 学 发 展 是 发展 社 会 主义 民主 的 重 要 思 想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的题 中应 有 之 意 。 有人 认 为 :科 学 发 关 于 发 展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集 中 体 现 , 展 观 只 是 解 决 经 济 发 展 问 题 , 而 不 能 解 决 是 同马 克思 列 宁 主 义 、毛 泽 东 思 想 、 邓小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的 发 展 问题 。 这是 对 科 平 理论 和 “ 个 代表 ”重 要 思 想 既一 脉 相 学 发 展 观 的误 解 。科 学 发展 观 对 中 国特 色 三 承 又 与时 俱 进 的科 学 理 论 ,是 我 国经 济 社 社 会 主 义事 业 总 体 布局 具 有 统领 作 用 。 因 会 发展 的 重 要指 导 方 针 ,是 发 展 中 国特 色 为 ,科 学 发展 观 是 对 当代 中国 发展 的 总 的 社 会 主 义 必 须 坚 持 和 贯 彻 的 重 大 战 略 思 看 法 和 基 本观 点 ,因 而也 是 关 于 当代 中国 想 。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全 面 发 展 的 根 本理 念 。 我 们 党提 出的 科学 发 展 ” 系 统 阐 述 了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基 本 内 涵 , 指 观 就 是 要 解决 当代 中 国 为什 么 发 展 , 为谁 出 , 科 学 发 展 观 , 第 一 要 义 是 发 展 , 核 心 发 展 ,靠 谁 发 展 和 怎样 发 展 等一 系列 根 本 是 以 人 为 本 , 基 本 要 求 是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性 的 问题 。坚 定 不 移发 展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续 ,根 本 方 法是 统 筹 兼 顾 。 党 的十 七 大 审 治 ,是 中 国特 色 社 会主 义 事 业总 体 布 局 的 议 并通过 了 《 国共产 党章 程 (修正 案) ,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党 的 十 七 大 作 出 的 一 项 中 大 会一 致 同 意将 科 学 发 展 观 写入 党 章 。 修 战 略 部 署 。所 以 ,科 学 发展 是 发 展社 会 主 改 后的 新 党 章 中 写入 科 学 发 展观 ,将 有 利 义 民 主政 治 的 题 中 应有 之 意 。 党 的 十七 大 于 进 一 步贯 彻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报 告 中指 出 ,要 坚 定 不移 的 发 会主 义 二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是我 们 党 民 主 政治 。既 然 是 发展 社 会 i 政 治 艾【 始 终不 渝 的 奋 斗 目标 就 必 须用 科 学 发 展 观作 指 。 I ^ 发 展 社 川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明 确 提 出 : “ 民 民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只 有 以科 :2J 乃指 导 人 J 陡州 ‘' 主 是 社 会主 义的 生 命 。 发展 社 会主 义 民主 才 能 保证 人 民 真正 当家 i, 能 保 证人 政 冶 是 我们 党 始 终 不 渝 的 奋 斗 目标 。 ”这 民 享有 更 多更 切 实 的 民 j f 利 . 4能 保 证 :《 是 对 我 们 党领 导 人 民 发 展社 会主 义 民 主政 人 民 赋 予 的 权 力 是 用 来 为 人 F I 益 , 才 谳 I J 治 的光 辉 历程 和 卓 越 成 就 的科 学 总 结 ,也 能 团结 一 切 可 团结 的 力量 完 成 代化 建 设 充分 证 明 了 我们 党 对 民 主 的重 视 和 发 展社 和 祖 国和 平 统 一 大业 。也 只 有 以 科学 发 展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决 心 。 对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观 作指 导 具 有 强 大生 命 力的 社 会主 义 民 主 民主 政 治 ,我 们 党 历 来是 高 度 重 视 的 。 邓 政 治 才 能 屹 然 立 于 世 界 人 民 面 前 , 为 世 界 小 平 同志在 改革 开放 之初 就 明确指 出 : 政 治 文 明 的 发 展 做 出 贡 献 。 十 七 大 报 告 在 “ 有 民 主就 没 有 社 会 主 义 ,就 没 有 社 会 论述 我 国在 进 入新 世 纪 新 阶 段发 展 呈 现 的 没 主 义 的 现 代 化 。 江 泽 民 同 志 指 出 : “ 展 新 阶 段特 征 时 指 出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不 ” 发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建 设社 会主 义 政 治文 断发 展 ,依 法 治 国基 本 方 略扎 实 贯 彻 ,同 明 ,是 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建 设的 重 要 目标 。 时 民主 法 制 建设 与 扩 大 人 民 民主 和 经济 社 ” 胡 锦 涛 主席 在 美 国 耶鲁 大 学 演 讲 后 ,针 对 会 发 展 的 要 求 还 不 完 全 适 应 , 政 治 体 制 改 有 关 中 国 民主 政 治 的 发展 问 题 ,坦诚 地 提 革 需 要 继 续 深 化 。不 可 否 认 ,改 革 开 放 以 出了 “ 没有 民主就没 有现 代化” 的判断 。胡 来 ,尤 其 是 十六 大 以 来 我 国 的 民主 政 治 有 锦 涛 同志 指 出 :“ 展 社 会主 义 民 主 政治 , 了 巨 大 的 发 展 , 展 现 出 更 加 旺 盛 的 生 命 发

小议科学家与政治

小议科学家与政治
保持 内行 ,不试 图忽视或者接替对 方的具体义务和
拜 尔利 明确பைடு நூலகம்指 出: 许 多科学 家都 没有 获得 政 治权 “ 力 。在罕 见的情况下 , 有人获得 了, 但是不 可避 免 的 是, 他或她不再是科学家 了。 没有一个人有足够 的时
间和精力在两个职业上都成功 。”
责任 。” 在这段引文中, 莫尔 已经道 出了科学家之所
治 小议科 学 家与政
黼 李 醒 民
为科学家, 做好本职工作是 自己的分 ‘卜 内事 , 就是说 , 也 应该在科 学研究 上
治 国”) 并不是一种理想 的政治 模式 , 且 而
弊端甚多。 但是 , 人在 曹营心在汉 , 或脚踩 两
只船 , 无论对个人 、 社会 , 是对科 学、 还 政治, 均没有什么好处 ,往往两件事情 都干不好 ,
以在政治上蹩脚 的部分原 因。 实际上, 科学 的心智习
惯和规范结构与政治大异其趣 : 比如 说, 政治的短期 性、 妥协性、 中性 、 折 多数决定 、 寻找 阻力最小的路线 等禀性 ,就 与科学的本性和科学家 的角色特 点格格
不入 , 至少很不合拍 。
打开 窗子说亮话 ,科学家 并不是天生 的或 天然 的政治家 。 皮尔逊虽然赞美科学和科学的 智习惯, 但是他也 明确表 示: 学人并非 必然 是好公 民, 科 科学 家并非是好政治家 。 莱维特洞察到 , 尽管在这个社会 中, 科学 、 技术在 经济和社会生 活如此 多 的 面 获得 可 首要地位 的重要 性 ,并且它们支持着 这个地球 上有
他们仿人们的印象往往是科学沿着既定的目标直线式发展佛是在黑暗中摸索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切地告诉他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和观们要寻找的答案是什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法指点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只有一小部分经受住了检验导他们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科学家在研究过程被作为正确的理论保留下来

论自然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论自然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论自然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然科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制定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持,而自然科学的发
展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管理。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科学对政治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家需要依靠科
学研究来制定政策,通过科学手段来解决许多问题。

例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安全等问题都需要依靠科学的支持和技术手段来解决。

同时,政治家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更好
地理解和处理相关的政策问题。

其次,政治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政治制度和政策环境
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政治制度和政策
环境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作动力起到了鼓励和激励的
作用。

另一方面,政治环境也影响着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
研究进程。

所以,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家需要对科学研究给予充分支持,避免政治和经济的干预和阻碍,保持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最后,自然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上。

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
生活和工作,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

政治需要根据自然
科学的进步和应用来制定相应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自然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支撑、互
为促进。

只有政治与自然科学的合作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受到政治干预的辩论辩题正方,科学研究应该受到政治干预。

首先,政治干预可以帮助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

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需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战略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科学研究进行引导和干预。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如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政治干预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往往受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限制,政府的干预可以帮助科学研究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引导科学研究朝着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方向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出现。

最后,政治干预可以保障科学研究的公平和公正。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存在着资源不均、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政府的干预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科学研究的公平和公正。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等,促进科学研究的公正和公平。

综上所述,政治干预对科学研究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科学研究的公平和公正。

反方,科学研究不应该受到政治干预。

首先,政治干预可能会影响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客观真理的原则,而政治干预可能导致科学研究受到政治利益的影响,从而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例如,政府可能会要求科学家为了政治目的而篡改研究结果,这将严重损害科学研究的信誉和权威性。

其次,政治干预可能会导致科学研究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政府的干预往往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科研经费、人才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政府可能会过分关注某些热点领域,而忽视其他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这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科学研究的不平衡发展。

最后,政治干预可能会限制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自由。

科学研究需要创新和探索,而政治干预可能会限制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从而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和政治利益如何相互影响?

科学研究和政治利益如何相互影响?

科学研究和政治利益如何相互影响?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

政治利益则与统治、控制相关,这两者似乎存在着一定冲突。

事实上,科学研究和政治利益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

我们在研究和应用科学知识时,也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而政治利益和科学研究有时又会产生相互协同和促进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1. 政治干预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政治干预可能会对科学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政治上的压力或利益驱动,可能导致科学研究中出现偏见或谎报。

例如,曾有研究人员将自己的成果夸大,以获得经费或声誉,或因符合某种政治主张而故意歪曲数据。

此外,政治压力还可能阻碍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

比如,当研究结果不符合某些政治目标时,政府或组织可能会对财务支持进行限制,甚至中止相应项目,致使重要的研究方向被忽视。

2. 科学研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尽管政治因素可能对科学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但科学研究本身却具有很强的信息量和引导作用,从而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在制定政策时,政治家、行政部门等政策制定者通常需要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出决策。

例如,气候变化、疾病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

同时,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也常常会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科学家们在一些公共议题上贡献有所帮助,从而促进了政策的制定。

3. 科技创新背后的政治影响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政治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生的技术创新。

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人类基因编辑等领域涉及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层面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利益空间,因此,政治主张和商业考虑也成为科技创新背后的驱动力之一。

科技创新的政治影响既有推动力,也有阻力,人类必须为了追求社会公益,对科技创新进行有效地规范和管理。

4. 政策如何制定出一个既科学又成本合理的方案要制定一个既科学又成本合理的方案,就需要在政治与科学的互动中达成一定的平衡。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科学,是关于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科学和政治,看似毫无关系,实则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政治,就无法将人组织起来,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超越。

反之,如果没有科学,人就不可能理解自然,更不可能超越自然,改造自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所以,科学和政治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政治;奥本海默;哈曼顿计划1 引言科学,实际上就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只能在社会政治历史中得到解释[1]。

科学和政治,不论定义如何的不相同,二者的实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存活于世界上,不管从哪个出发点考虑,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创造利益。

科学和政治,互相依赖,但是依然会有矛盾。

虽然其本质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但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致使其维护的主要人群也不同。

一旦需要二者取其一时,如若处理不好,或者极端主义从中作梗时,便会不可避免的引起冲突。

1954年美国发生的奥本海默事件便是这一冲突的典型案例。

2奥本海默的沉浮2.1奥本海默生平奥本海默(1904-1967)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德裔犹太人,母亲也是一位犹太移民。

1911年奥本海默进入菲利克斯·阿德勒博士创办的纽约道德文化学校学习,在1921年中学毕业之前,他的化学和物理老师奥古斯塔斯·克罗克发现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培养了他对物理和化学最初的兴趣。

1922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他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本应四年时间完成的专业学习。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选修了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波西·布里奇曼开设的高等热力学。

至此,奥本海默才发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与政治摘要:随着科学功能的外化,科学己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起各国政治主体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政治力量对科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科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科学政治学理论研究则大大滞后。

本文从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依赖和科学与政治的相对独立两方面阐述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政治,依赖,独立什么是科学?历史上对科学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历史主义的,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

这里给出个最宽泛的定义,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认识客体(包括自然界、社会界、思维过程及其他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成熟的形态(例如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一般由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逻辑演绎系统及一系列具体结论构成。

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科学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学,而广义的科学则除了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各类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

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1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依赖随着科学功能的不断外化,科学作为重要社会资源越来越得到各政治主体的重视,科学所具有的政治价值开始得到社会政治系统的认同。

一方面,政治家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社会的科学事业,而且这种关注呈现出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建制化和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也越来越依赖于政治的支持与扶助,否则便不能进行。

科学与政治表现出不同主体之间越来越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过去,科学研究主要依靠具有独立资财的,或者充任私人顾问来赚钱的个别科学界人物的种种活动来推动,这种旧的科学发展方式到19世纪末期,实际上己经停顿下来,由工业生产的需要而推动的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一种新的主导模式。

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大约在1920年到1950年之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工业研究经费增加约50倍。

科研费用的最大部分主要消耗在价值巨大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为数极多的辅助人员上。

这是原来相对有限的独立资财无法长期支撑的。

正是科学在物质需要上的这种增加,才使政府对科学的扶助成为绝对主导。

在美国就存在这样的事实,即每年大约要花150万美元才能使25位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写出40份论文。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科技成本的不断升级是一个显见的趋势,科技成本的显著增加己不是科学家个人所能承担的,科学研究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

当年巴斯德在农场里建起的传染病实验室就可发现,如果没有卫生组织的帮助,就不会有巴斯德的炭疽疫苗,他的疫苗也不可能被推广到全世界。

因而,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使得科学的全面进步不能仅仅依赖个人或企业的努力,而是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必须依靠政治的帮助。

另外,在建制化的科学背景下,科学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科学家也就成为一种职业人员,成为社会的劳动者。

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心爱的科学事业,成为国家的雇员。

贝尔纳认为,科学“不可能变成一种自给自足的职业。

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科学的确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除了极少的例外,是否有利可图要取决于是否有相当大的经费供应和是否能在取得具体成果之前等待若干年,由于这个缘故,科学家经常需要得到个人、组织或者国家的补助才能继续工作,这是科学和其他职业不同之处。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之所以能够在它的规模上存在下来,资助者的资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科学家总得维持生活,而他的工作极少是可以立即产生出产品来的。

科学家依靠自己的独立资财或者可以靠副业为生的现象不会再出现了,科学研究工作已经不再是供一位英国绅士消遣的适当工作了。

美国若干年以前进行的一次调查统计说明,在这个国家的200名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中,只有两个人是富有家财的,其余的人都担任有报酬的科学职位。

今天的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员。

那么,“科学已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社会的成就”,科学己经和社会、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益明显地依赖于社会的政治力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就是政治的产物。

另一个方面,政治对科学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地位不断展现和逐步确立,科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展现,科学的政治价值得到政治主体的充分认同,科学与政治结合的程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能否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以维护国家利益,不仅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应有职责,而且是能否巩固政治权力和权威的重要因素。

政治对科学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要使战争机器完善起;要使国民经济朝着自给自足方向而完善起来。

要使战争机器完善起来依靠科学是显而易见的,战争机器的最主要的装备就是武器,只有科学才能给他们提供最先进、最有威力的武器,这种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保证,使政治主体获得巨大政治利益。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造出的原子弹,不仅使二战提前结束,也使美国成为了二战的最大收获者。

另一方面,政治对科学的依赖突出表现为使国民经济朝着自给自足方向而完善起来,也就是说科学是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的一种手段,政治依赖科学来发展经济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尽管科学本身的初次滋长是经济和政治诸因素的结果,但科学一旦被树立为巩固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一种手段,科学的进步也就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因素。

在冷战时期,科学所服务的“国家利益”往往突出表现在其军事层面,后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竞争和摩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国家目标有了更广泛的意义,科学作为具有重要作用的国家资源的战略性地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时代中获得提升,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科学政策报告《科学与国家利益》。

该报告再次强调:“科学——既是无尽的前沿也是无尽的资源,是国家利益中的一种关键性投资”。

科学对政治的依靠,政治对科学的依赖显示了科学与政治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可以说是科学发展到大科学时代的产物,是科学建制化的结果,是政治巩固自身的需要。

2科学与政治的相对独立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政治,产生了科学,科学与政治在价值取向上就具有既统一又背离的特点,呈现出相互依赖和相互排斥并存的局面。

科学与政治之间这种依赖和排斥的程度及方式随历史情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现实角度讲,政治价值与科学价值从根本上讲是相对独立的,不能够彼此替代,无论是政治肆意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科学使科学政治化,还是科学试图取代政治,凌驾政治之上,都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也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贝尔纳认为,极端的科学政治化做法试图用政治来完全统治或取代科学,这种做法不仅会严重破坏科学的事业,而且也必将严重影响人类的进步。

政治对科学的干预往往会危及科学的这种自主性。

20世纪的科学发展不乏这方面的深刻教训,不论是纳粹德国对“雅利安科学”的鼓吹和对犹太科学家的暴行,还是前苏联的“盖森事件”和“李森科事件”,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时的“忠诚一安全”调查运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思想对科学事业的干扰和破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用政治来统治科学或替代科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就是在现在这种事还时常发生,在政治直接干预下组织起来的科学有官僚化的危险。

官僚化的行政管理与科学的自由精神相抵触,必将给科学带来危害。

例如,我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技术,但没有引进管理,而是还按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管理,结果严重抑制、扼杀了科技的活力,就是在有充足经费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

政治强制干预下的科学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它必将给科学造成畸变。

科学上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使科学家变成国家的仆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变成国家的奴隶,科学本身则变成国家宣传的内容之一。

从长远看来,这种状况是最能毁灭科学了。

科学自由的精神气质可以使科学家成为反对独裁政治以及教条主义思想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现时代科学对政治的依赖性,在政治权力面前,科学家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力量而成为强权的屈从者。

由于对强权的屈从会使科学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使得科学的求实精神受到摧残。

比如政治对科研经费的官僚掌控,促使科学家个人或者集体勾心斗角要从这些捐赠中分得一点残羹冷炙。

这些钱一般并不用于最急需的地方,而是落入最善于从富人那里争取捐助的科学家之手。

结果大量遗赠都浪费于砖瓦和灰浆,或者浪费于能力差的或趋炎附势的科学家。

“更糟糕的是,获得这种捐助的机会促使科学界对富有者和他们的机构普遍采取奴颜碑膝的态度。

大多数有激进思想的教授,一旦觉得自己的观点可能妨碍他们取得有助于他们最心爱的研究项目的经费,就不敢贸然发表意见了。

”这样一来,科学家成了政治的附属品,科学的求实精神与工作效率遭到破坏。

在我国,就存在着与政治相关的学术腐败。

曾有报道说一些科研人员研究动机曲扭,丧失科学精神,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

例如,在课题申请、研究中,许多科学家将90%的精力投入到争取课题上,一旦课题批准后,就视为大功告成,由其博士生、硕士生完成。

这种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工夫,而去拉关系、走后门,研究质量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

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学术权利学术制度存在着行政干预、暗箱操作、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等权利滥用和制度失灵现象。

使得本来己经十分稀缺的研究资源浪费,科技界的整体创新能力下降,最终势必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如此种种,可以看出科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而倒向了政治的漩涡。

当然作为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气质,科学的魅力赋予了科学精神气质作为科学工作者生活方式的“神圣”性质,但正是这些具有魅力的因素同大规模组织的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当代社会中科学的政治现实。

政治不能替代科学,同样,科学也不可能替代政治。

这在根本上是因为,科学主要是在政治支持之下,以求实为目的理性活动;而政治则是一种负责资源和利益分配,调节社会关系的非理性活动。

科学与政治的互不取代,也就是科学与政治的相对独立是由科学和政治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一旦一方取代另一方不但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