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引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7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8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映。

9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

10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2感觉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刺激量的想、限度,也称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14绝对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6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7记忆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8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9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20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连续的、稳定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4)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5)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6)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

7)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忌静止、固定地看待各种心理现象。

8)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9)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10)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12)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14)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人在潜意识中克服焦虑、保护自己的方法。

15)答应性行为:答应性行为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特定刺激引发的反应。

16)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主做出的行为。

17)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性行为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1.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模式。

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13、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14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5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人。

16/类属学习、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汇总及各章同步练习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汇总及各章同步练习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在人和动物的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8.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2.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3.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结局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4.耶克思—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工作效率与工作关系的。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16.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科学。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现象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核记录被试者的心里现象。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

口语报告法:大声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

意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个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等。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镇静剂:中枢神经抑制剂,鸦片,海洛因等。

兴奋剂: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

迷幻剂: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观察。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50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50题

名词解释总汇: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资格证复习题 名词和问答

教师资格证复习题 名词和问答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刘阳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6、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8、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10、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2、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13、兴趣:是个体力求人是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0、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2、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2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00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

200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

200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教师资格考试2007年《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A 顺向迁移B 逆向迁移C 正迁移D 负迁移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B.巴甫洛夫C.斯金纳D.桑代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A.动作技能B.分析技能C.态度D.综合技能5.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方面。

A.认知B.情感C.人格D.社会性参考答案:1.C D 2.D 3.C 4.A C 5.A B 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请从以下名词中任选5个。

进行解答。

实验法:P16---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P22—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P23----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教育过程心理现象进行整合性认识和总结,并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思维:---P31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理的概括或间接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社会性P36—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自我意识:P36—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总识的发展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P9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P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理论知识复习题(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 ,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互动为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4、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6、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

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7、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8、身心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即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9、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

品德形成的过程: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10、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待活动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等。

1、精细加工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

包括形象联想,谐音法。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概念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概念题

【最全】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单、概念题、论述)填空题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表达在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提醒心理规律与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与监视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与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表达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那么,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与连接性等原那么。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与运动记忆。

9、记忆的根本过程由识记、保持与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与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及综合、比拟及分类、抽象及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与调节,经过克制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与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局部,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与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与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构造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与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及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

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简答]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

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简答]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第一,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简答]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名词解释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 认知失调2. 条件反射3. 心理防御机制4. 心理测量5. 心理障碍6. 潜意识7. 情绪智力8. 正念9. 心理治疗10. 社会认知二、试题内容1. 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感。

2.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发现的一种学习过程,其中一种刺激(条件刺激)通过与另一种刺激(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最终能够独立引发反应。

3.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或焦虑时,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适。

4. 心理测量: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质、能力或行为模式。

5.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出现的异常,这些异常足以干扰正常的社会功能和个人福祉。

6.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部分,指个体意识之下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但通常不为人所知。

7.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和使用情绪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和实现个人目标。

8. 正念:是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提高个体的注意力和意识,减少自动化反应和情绪困扰。

9. 心理治疗:是一系列专业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10.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包括对他人、群体和社会事件的认知、解释和反应。

三、答案解析1. 认知失调是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或态度时所经历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导致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这种不适感。

2. 条件反射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机制,通过重复配对,使得原本不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能够独立引发该反应。

3.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中采取的策略,用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4. 心理测量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质,这些测试需要具备信度和效度。

5. 心理障碍是个体在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异常,这些异常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
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

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精品文档资料,适用于企业管理从业者,供大家参考,提高大家的办公效率。

精品文档资料,适用于企业管理从业者,供大家参考,提高大家的办公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