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合集下载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10.10.28•【字号】京人社专家发[2010]254号•【施行日期】2010.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工作的通知(京人社专家发〔2010〕254号)各有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为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我市博士后工作,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机制,现就加强我市博士后工作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立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退站信息备案制度各北京市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北京市申报获准设站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市属流动站、工作站”,具体名单见附件1)设站单位在博士后研究人员办理进、出、退站手续后1个月内,需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力社保局”)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一)进站材料《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进站证明、身份证等的复印件。

(二)出站材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分配工作审批表》、《博士后证书》等的复印件。

(三)退站材料《博士后研究人员退站表》的复印件。

二、建立博士后工作年度数据统计制度各市属流动站、工作站设站单位应于每年1月20日前,就上一年度数据填写《北京市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见附件2)和《北京市出站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并报送市人力社保局。

三、工作要求(一)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基础信息备案统计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将此项工作与本单位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断提高本单位博士后工作质量,推动博士后事业健康发展。

(二)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备案统计工作,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备案统计工作的质量将作为本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工作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京政办发[2011]72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12.31【实施日期】2011.12.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的通知(京政办发[2011]7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提出如下任务分工。

一、基础教育1.明确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牵头部门:市教委责任单位: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各区县政府2.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牵头部门:市教委责任单位:团市委、各区县政府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牵头部门:市教委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4.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牵头部门:市教委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团市委、市民委、市新闻出版局、各区县政府5.加强体育卫生工作,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降低学生肥胖率、近视率。

牵头部门:市教委责任单位:团市委、市妇联、市体育局、市卫生局、各区县政府6.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1

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2020年) 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12大重点工程●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目录】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指导方针(三)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五、重点工程(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五)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六)首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七)优秀企业家聚集培养工程(八)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工程(九)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十)首善之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十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十二)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六、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责任落实(三)完善运行保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特制定本纲要。

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本市博士后事业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京办发〔2007〕13号)和《关于发挥首都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意见》(京政办发〔2004〕32号),本市设立博士后工作经费。

为做好经费资助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工作经费的资助对象为在本市市属单位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本市申报获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市属流动站、工作站"),依据《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京人社专家发〔2010〕238号)设立的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英才.第三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旨在鼓励设站单位扩大博士后(青年英才)招收规模,支持博士后(青年英才)开展科研活动,促进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目的,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五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资助类别、用途和标准第六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分为招收资助、科研活动资助、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资助。

第七条招收资助用于资助市属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招收博士后(青年英才)的生活费用和日常公用经费。

其中,生活费用占80%,主要用于工资、奖金、生活补贴等;日常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资助标准为每人一次性3万元,资助时间为2年.第八条科研活动资助用于资助在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开展科研活动,共设3类资助:创新研发类(A类):受资助人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项目(课题)研发工作。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周远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勾画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

通观整篇文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划纲要》强调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届时,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

《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要求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并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鼓励、扶持、规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浏览字体:大中小】2011-03-24 来源:《中国教育报》目录序言第一章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第二章基础教育(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章职业教育(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四章高等教育(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第十章教育信息化(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第十一章依法治教(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实施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制定本纲要。

[基础科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度百科介绍

[基础科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度百科介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

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简介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1]编辑本段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纲要》编制工作的汇报。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

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

会议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

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本市博士后事业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京办发〔2007〕13号)和《关于发挥首都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意见》(京政办发〔2004〕32号),本市设立博士后工作经费。

为做好经费资助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后工作经费的资助对象为在本市市属单位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本市申报获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市属流动站、工作站”),依据《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京人社专家发〔2010〕238号)设立的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英才。

第三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旨在鼓励设站单位扩大博士后(青年英才)招收规模,支持博士后(青年英才)开展科研活动,促进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目的,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五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资助类别、用途和标准第六条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分为招收资助、科研活动资助、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资助。

第七条招收资助用于资助市属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招收博士后(青年英才)的生活费用和日常公用经费。

其中,生活费用占80%,主要用于工资、奖金、生活补贴等;日常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资助标准为每人一次性3万元,资助时间为2年。

第八条科研活动资助用于资助在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开展科研活动,共设3类资助:创新研发类(A类):受资助人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项目(课题)研发工作。

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的通知京组发〔〕号各区县委组织部、农村工作委员会:现将《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年月日首都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按照《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的要求,着眼于为推进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首都农村实用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中的骨干力量,是首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城乡统筹步伐进一步加快,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沟域经济方兴未艾,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按照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于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大力实施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以“扩大总量、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以“出政策、定标准、搭平台”为主线,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等环节上全面推进。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万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已经发展到拥有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社会五大类,涵盖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人才群体,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村旅游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起步较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还存在着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人才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年)为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年)》的总体要求,结合建设“科技北京”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启动实施多项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探索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首都科技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日趋合理,管理体制日益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量仍显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紧缺,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效能力和潜力还没有得到最大释放。

未来十年是北京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首都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进一步加大首都科技人才资源统筹力度,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提升首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开创首都科技人才发展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人才高端化、国际化、集群化、一体化发展方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着力吸引、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人才资源作用,大力实施支持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科技人才保证。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人才流动【发文字号】京组发[2012]5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日期】2012.03.14【实施日期】2012.03.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京组发〔2012〕5号)各区县委组织部、社会工作委员会,各区县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干部(人事)处、组织处,各局、总公司、高等院校党委(党组)组织部(处),各人民团体组织部:现将《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3月14日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加快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步伐,依据《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践行北京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解读

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解读

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农业部•【公布日期】2011.10.1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解读一、颁布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背景编制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去年,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正式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并专门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为统筹推进的六支人才队伍之一,把农业科技人才纳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范畴来抓,在重大人才工程中提出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必须科学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细化和延伸了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其他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相互支撑、衔接,将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未来十余年,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基础,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依靠,确保广大农民持续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佚名
【期刊名称】《新华月报》
【年(卷),期】2010(000)014
【摘要】新华社北京6月6日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总页数】7页(P16-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
【相关文献】
1.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壮大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编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现人才发展目标重在破除体制障碍

实现人才发展目标重在破除体制障碍

实现人才发展目标重在破除体制障碍作者:(xx)xx来源:《师道》2010年第07期6月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纲要提出了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

拥有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取得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所以,《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这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发展与进步,确保民族立于世界竞争的潮头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除了需要国家提高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之外,最为根本的是要破除当前人才发展与培养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发展与培育营造优良的体制性环境,为人才发展与培育提供坚实的制度性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划纲要》提出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抓住了我国人才发展与培养领域中的根本性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我国人才管理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术行政化与官本位倾向,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人才管理中的学术行政化倾向导致学术研究领域的自由争鸣遭到压制,学术研究不服从真理而是服从于领导的意志,这无疑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术研究原本能够取得的成就;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导致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不安心于科研事业,转而钻营谋求行政上的一官半职,甚至不惜荒废长期从事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术研究,这无疑造成我国人才培养与科研事业的巨大损失与浪费。

所以,我国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就必须坚决剔除人才管理当中的学术行政化与官本位倾向痼疾,还人才发展与培育体制以健康之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2020年) 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12大重点工程●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目录】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指导方针(三)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五、重点工程(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五)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六)首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七)优秀企业家聚集培养工程(八)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工程(九)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十)首善之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十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十二)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六、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责任落实(三)完善运行保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特制定本纲要。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间竞争的焦点。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才发展不仅是北京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大力实施以构建现代化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为核心的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首都特点相适应的首都人才发展观初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与人才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引才聚才环境不断优化,与建设现代国际城市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首都对全国人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首都人才发展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高端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统筹规划,锐意进取,大力开拓首都人才发展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首都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法制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指导方针创新机制。

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落后观念,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宽松发展的环境,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服务人才。

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有效满足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高端带动。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队伍,带动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引领发展。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世界级人才队伍。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

集聚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世界级大师。

——世界级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人才管理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实现有利于首都发展的高度开放的国际国内人才大循环。

全面提升社会事业水准,健全人才社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

——世界级人才聚集发展平台。

拓展人才聚集和辐射的全球化空间,提供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平台,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及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一批高层次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节事,大力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吸引和聚集500家左右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功能性机构。

三、战略部署(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确立人才发展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重点地位,大力降低人才发展的机会成本,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比较利益格局,引导和鼓励全社会资源配置向人才发展倾斜,实现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的有效融通和结合。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大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聚集人才、解放人才、武装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密度,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率先形成人才驱动型经济和社会体系。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转变人才发展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走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之路,加快形成顶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努力建设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转变人才工作方式,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走综合配套推进之路,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人才发展研究、决策、执行、监督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能力和水平;大力营造适合人才生活、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环境,提升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努力在全国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服务综合配套体系。

四、重大任务(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教育人才体制改革。

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事业;完善教师治学体制机制,保障教师有效行使科研和学术自主权;完善教师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探索校长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学选用制度,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教育家不断涌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转变基础教育方式,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着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密切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满足首都高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国际一流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尊重研究人员的科研和学术自主权,保障研究人员自主选题、自主使用研究经费、自主控制研究进程。

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

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

建立科学有效的支持办法,加强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

大力推进人才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融通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发达的人才金融体系、人才知识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落户北京,加快实施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在双管高校、市属高校择优建设一批首都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和本土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研发平台。

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

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年轻创新苗子的发现、教育、培养和跟踪工作力度。

整合“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和“科技新星计划”等后备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年轻创新后备人才联系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年轻创新英才发现培育体系。

建立青年英才培养使用工作责任制,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续进步,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围绕首都发展需要,持续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

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

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步伐。

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促进各类人才融入国际竞争。

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基地,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