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

红星医院放射科图像(胶片)质量评价制度一、目的:规范化放射科普放、CT、MRI等检查,持续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解除患者病痛。

组织机构:科主任、质控小组、诊断组、技术组。

质控小组成员:XX XX XX二、措施:(一)月评价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抽查汇总。

人员:质量控制小组抽查,科主任负责核对、监督。

方法:抽查技术组每人10份,其中平片、CT、MRI各3份,全景口腔1份,如部分检查当月未参与可替换成其他检查。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发现个人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改正。

对多发问题形成规范,组织讲课学习。

奖惩:月评价结果是绩效考核重要标准。

记录:技术组图像质量评价表。

质控小组负责记录。

(二)月讲课时间:每月第二个整周的周三中午,教学室进行。

人员: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

方法:讲课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操作保养,新技术展望,放射科新技术应用,后处理技术,检查规范,常见检查错误。

质控小组或诊断组医师在讲课结尾进行解剖教学。

标准:提前2周上交课件,进行审核、修改。

讲课评分参照《放射科讲课评分制度》。

考核:进行课间提问,如需要可进行考试。

记录:技术组讲课记录本。

讲课人负责记录。

(三)早交班时间:工作日周二、周四,读片室。

人员:下夜班技师进行交班。

所有技术组及质控小组值班人员参加。

方法:抽查前一日检查图像平片、CT、MRI全景口腔各3份。

标准:《放射科检查规范》整改:现场提问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技术组早交班记录本,详细记录问题及整改意见。

交班人负责记录。

(四)日常工作当班技师自查:当班技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设备、进行相关检查。

图像不合格应重新投照。

投照结束后上传合格图像。

打片技师复查:打片技师对上传图像进行复查。

不合格图像应指导当班技师投照。

将合格图像打片。

诊断医师检查: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讲解学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讲解学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超声医学图像采集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和患者检查时的配合,主观性较大,为提高超声影像质量,建立规范化超声影像图像采集,依据《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相关要求,医务科对影像科进行督导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检查方式:每月随机抽取100份超声报告,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检查内容:
1.图像清晰度
2.图像均匀性
3.超声切面标准性
4.伪相识别
5.图像与报告相关性
6.彩色血流显示情况
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文
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
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
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
从科室检查病例中抽查100例影像资料,发现缺陷影像资料17例
(17/100,17%),合格率83%,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报告单书写规范等方面的缺陷。

存在问题
1.图像质量缺陷
2.体表标识及病变注释缺失
3.部分重要切面及CDFI缺失
4.报告描述及诊断结果不规范
整改措施
1.组织新进医生及报告文员入职培训,加强岗位业务技能,报告单书写规范及沟通服务能力学习,每月坚持科内业务专题讲座一次,并进行三基理论测试,提升科室人员影像质量认识。

2.严格落实超声诊断报告发放过程中的查对及审核制度,减少报告发出错误。

3.每月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将图像评价列为会议的重要内容,对上述实施措施进行阶段性小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并提
出下阶段整改措施及目标,促超声诊断报告规范及满意度持续改进。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

医学影像学影像质量手册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 (2)1.1 影像质量的概念 (2)1.1.1 视觉效果 (2)1.1.2 信息含量 (3)1.1.3 清晰度 (3)1.1.4 稳定性 (3)1.2 影像质量的重要性 (3)1.2.1 医疗领域 (3)1.2.2 安全监控 (3)1.2.3 娱乐产业 (3)1.2.4 科研领域 (3)第二章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3)2.1 国际标准 (3)2.2 国家标准 (4)2.3 行业标准 (4)第三章影像设备与影像质量 (4)3.1 影像设备分类 (5)3.1.1 医学影像设备 (5)3.1.2 工业影像设备 (5)3.1.3 科研影像设备 (5)3.1.4 民用影像设备 (5)3.2 设备功能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5)3.2.1 分辨率 (5)3.2.2 动态范围 (5)3.2.3 信噪比 (5)3.2.4 采样频率 (5)3.3 设备维护与影像质量 (6)3.3.1 定期检查与保养 (6)3.3.2 清洁保养 (6)3.3.3 环境因素 (6)3.3.4 软件更新 (6)第四章影像技术参数与影像质量 (6)4.1 曝光参数 (6)4.2 空间分辨率 (6)4.3 时间分辨率 (7)第五章影像处理与影像质量 (7)5.1 影像增强 (7)5.2 影像重建 (7)5.3 影像压缩与传输 (8)第六章影像质量控制方法 (8)6.1 影像质量检测 (8)6.2 影像质量评价 (9)6.3 影像质量改进 (9)第七章影像诊断与影像质量 (10)7.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 (10)7.2 影像质量对诊断的影响 (10)7.3 影像诊断的误差分析 (11)第八章影像存储与归档 (11)8.1 影像存储介质 (11)8.2 影像归档管理 (11)8.3 影像数据备份与恢复 (12)第九章影像传输与远程诊断 (12)9.1 影像传输技术 (12)9.2 远程诊断系统 (13)9.3 影像传输安全与隐私保护 (13)第十章影像质量教育与培训 (14)10.1 影像质量意识培养 (14)10.2 影像技术培训 (14)10.3 影像质量控制培训 (15)第十一章影像质量法规与政策 (15)11.1 影像质量相关法规 (15)11.2 影像质量政策制定 (15)11.3 影像质量监管 (16)第十二章影像质量改进案例 (16)12.1 典型案例介绍 (16)12.2 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1 案例一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2.2 案例二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 (17)12.3 经验总结与启示 (17)第一章影像质量概述影像质量是评价和衡量图像好坏的重要标准,它涉及到图像的视觉效果、信息含量和可用性等方面。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方案
一、图像评价小组活动每月一次,由相关评价小组组员在每月月末具体组织实施。

二、各小组图像评价指标的具体统计由质控组员负责进行分别统计。

三、影像图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评价方法:采用两种方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为辅,从整体到局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诊断医生利用PACS系统进行大体评价:从患者信息、标识和检查部位正确、体位采集范围标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及造影和特检解决临床需要四个方面评价,四项均符合考虑优质片,满足两项或三项为合格片、仅一项满足或无法诊断则为不合格片。

2)各小组长抽取图像总数的3%,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进行辅助评价。

计算各小组优良率及废片率并对各技术员的能力进行考核,找出影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改进与持续改进。

四、图像评价小组每月对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通报、分析、提出建议;每月对质量控制的活动结果(图像优良率、废片率等)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及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放射科质控会议上汇报。

所有评分评级结果上报科室质控小组,并与技师年终考核及岗位授权挂钩。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声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应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

其中,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超声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清晰度好的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被检查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分辨率则是评价图像显示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图像中细小结构的显示能力。

另外,灰度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对比度的显示,良好的灰度表现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组织的性质。

此外,噪声和伪影是影响超声图像质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会干扰医生对图像的观察和判断,因此需要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

其次,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客观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可操作性则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方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评价。

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临床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最后,超声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一致性是指在不同的医生和不同的设备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避免因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稳定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评价结果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反映图像质量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提高超声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灰度表现、噪声和伪影等多个方面,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超声图像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图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影像科建立图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二、图像质量评价制度影像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三、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一般要求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

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影像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二)优质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

25—2.0之间);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三)良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四)差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放射影像科图像质量、诊断工作报告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

放射影像科图像质量、诊断工作报告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

放射影像科图像质量、诊断报告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放射影像科图像、报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影像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特成立我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并明确各成员职责。

一、放射影像科质量评价小组成员组长:张泽明成员:陈耀康张其林张钧王智清汪义成二、放射影像科质量评价小组职责1.放射影像科应建立图像、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诊断医师、高年资技师。

2.放射影像科图、报告像质量评价小组组长负责图像质量即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3.放射科技师负责影像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如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4.影像诊断医师负责图像诊断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及时与技师及后处理人员技师沟通。

5.每月进行图像质量即报告质量评价记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个人月绩效考核。

资料赠送以下资料2018年“安全”自查自纠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城乡建设局文件,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隐患排查、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文件指导思想及公司安排结合我们工地目前安全生产形势,积极开展2018年“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活动。

现将本次安全自查自纠活动总结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赣州市同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号仓库、3号宿舍工程,6月15日正式开工,目前处于基础孔桩施工阶段。

6月.15日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在项目部召开安全生产自查自纠,现场检查活动。

二、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强化安全生产措施;牢牢把握制定检查方案、进行层层动员部署、排查问题及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总结检查成效、建立长效机制等重点环节。

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责任、认真整改、健全制度,彻底排除重大安全隐患,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检查重点(一)安全检查范围及重点排查项目1、施工作业区的安全状况(施工现场、生活区、办公区)2、应知应会(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现场管理人员对安全知识及隐患排查的掌握程度,作业人员对本工种操作规程和危险源防范措施的掌握情况)(二)施工用电1、检查现场布线有无违反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要求,检查布线必须设置专用的保护零线。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研究,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
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
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4.对于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的CR照片,应及时调整曝
光参数,确保图像质量。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
汇总季度:2012年第三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10月1日
汇总人员:XXX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50张,CT照片20张。

抽查结果:
1.其中2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拉链和内衣上的胶字)。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T片图像模糊,影像质量不佳。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2%,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
前详细地核查病人身上有无异物,并耐心地说服病人摘除异物,取得病人的配合。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研究,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
握机器的投照条件,确保曝光参数合理。

3.对于图像模糊、影像质量不佳的CT片,应及时调整设
备参数,重新拍摄,确保图像质量。

4.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减
少灰尘和异物的影响。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及整改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及整改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及整改措施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及整改措施是医疗机构放射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图像质量对于医生正确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因此,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和整改工作是医疗机构放射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整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辨率,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度,分辨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好。

2. 对比度,图像中不同组织和结构之间的对比度,对比度越高,图像质量越好。

3. 噪声,图像中的干扰信号,噪声越小,图像质量越好。

4. 几何失真,图像中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准确,几何失真越小,图像质量越好。

5. 伪影,图像中的虚假信息,伪影越少,图像质量越好。

以上几个方面是评价放射科图像质量的主要标准,医疗机构在进行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指标。

二、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噪声等指标来评价图像质量。

2. 图像测量法,通过图像测量软件对图像进行测量,得到图像的分辨率、对比度、噪声等指标来评价图像质量。

3. 专家评价法,由放射科专家对图像进行评价,根据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来评价图像质量。

以上几种方法是评价放射科图像质量的主要方法,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三、放射科图像质量的整改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完成后,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保障医疗质量。

1. 设备维护,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图像质量。

2. 人员培训,加强放射科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图像质量。

3. 质控措施,建立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质控措施,定期对图像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4. 技术升级,及时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提高设备的性能,提高图像质量。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参考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参考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 Nhomakorabea结果汇总
汇总月:2019年7月
汇总时间:2019年7月30日
汇总人员:
汇总结果;
本月共抽查DR照片20张,CT照片10张。
抽查结果:
1.其中1份DR照片有异物(纽扣),1份DR片颗粒粗糙。
2.1份DR照片忘记填写患者的年龄。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2%,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的资料,务必将这些资料填写完整、准确无误。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与提升

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与提升

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与提升放射科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影像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对于确保准确诊断以及优质医疗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提升质量的策略。

一、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方法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1 图像清晰度评估图像清晰度是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和噪声等参数的测量。

分辨率指的是图像中最小可见细节的清晰度;对比度指的是图像中不同结构之间的明暗程度差异;噪声指的是图像中的干扰信号。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图像的清晰度,为进一步提升影像质量提供依据。

1.2 辐射剂量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辐射剂量评估。

辐射剂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风险,因此需要根据准确的方法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电离辐射计的使用,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剂量估算等。

通过对辐射剂量的评估,可以确保患者在获得准确诊断的同时,减少辐射对其健康的影响。

1.3 影像质量指标评估除了常规的图像清晰度和辐射剂量评估外,还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质量指标来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

例如,使用模糊度、均匀性和齿轮条纹等指标来评价CT图像的质量;使用信噪比、动态范围和线性度等指标来评价数字射线图像的质量。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全面的影像质量评价。

二、提升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策略针对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影像质量。

2.1 设备质量控制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图像的质量。

因此,定期的设备校准和维护是确保影像质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来进行设备的选择和购买,确保设备符合质量要求。

其次,要做好设备的现场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最后,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及时修复故障,并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确保图像的质量稳定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CT 扫描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
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
组长:
成员:
技师组:
诊断组: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影像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与技师沟通。

(五)每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
缺陷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质控方法
时间
存在问题及缺

分析原因及持续改进措施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