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谁能说说诗中哪几句写了它的清?
【生答后出示一、二句】
(2)理解鉴,“鉴”是个生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出示)①照;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③仔细看。你认为应选哪种?为什么?
“鉴”字怎么写?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古代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为打开。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读,相机正音:鉴、徘徊。]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读得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重在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两句诗意。
(1)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写的哪里的景物?(板书:方塘)
看插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放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师: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样?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小结: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5.引导生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读背全诗
1.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再读全诗。
2.出示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带着问题自读古诗。
读中感悟,深入理解诗意。
生口头完成填空。
讨论交流。
口头完成填空。
齐读所填古诗句。
一、课前自主预习
1. 读一读:认真练读《古诗两首》课文。
2.查一查: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简介诗人
二、理解诗意
三、理解哲理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诗歌,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3.背诵其余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课挂图。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产的秋季令人惊喜,秋季的山林又是一番如何的景像呢 ?3.出示教课挂图。
4.讲枫林美。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5.诗人是如何描述这美景呢?6.自由读诗《山行》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状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边是“自”而不是“白”)三、学习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曲折曲伸向深山的状况。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季的深山。
(2)发问:秋季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有严寒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3)诗人登上严寒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4)引:可否出人看林的句:停坐林晚,霜叶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叶比。
?叶比二月花 (春花 )。
(6)认识“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季。
(7)教在学生后意。
沿着弯曲折曲的小道,登上秋季的深山,在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是因夜晚的林,秋季的霜染的叶比春季的花。
(8)出示平的叶与霜的叶行比.霜叶的原因。
5.朗歌。
(1)候的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么美的林怎么?(出快、喜⋯⋯) 6.歌。
注意重以下:寒山石径斜生林晚二月花7.背祷歌。
四、拓展学一、背诵课外收集的写秋的侍。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古诗两首》课件第二课时
要 里还在,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随意卷起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本来 元:________ 指中国 只 但:________ 九州: 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句子。
(1)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喜讯。 衣裳。(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得泪水洒满了衣裳。 (2)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陆游感到万分悲伤。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陆游怎能不感到万分 杜甫激动得泪水洒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伤?
6.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两句诗中,
元知 但悲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相对,构成极 诗人临终前 大的__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表现出__________ 反衬 内心深深的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诗句意思:本来就知道人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②才;③于是;④是,就是。
为下面加点的“乃”字选择意思。 唯虚心乃能进步( ② )
失败乃成功之母( ④ )
告乃翁( ① )
(三) 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和儿女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 随意,胡乱 漫: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荣不要读成y 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 ;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 ī)烧(shāo)荣(r ng);平舌音:菜(c i)宿(s )。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1/ 2半包围结构:追、店(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 2。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课内容:检查作业达成状况,学习写生字。
教课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古诗
二、写字教课
1、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谈谈你记着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扩词练习。
(吴字除外)
4、自己察看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地点,看看左右构造的字、
上下构造的字、上中下、左中右构造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
时候这些字该如何摆才雅观?
5、自己把生字描一描。
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当心?
(如:含字上边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侧是令字,不是今字。
银字右侧顶上不要多写一点。
泊字的白要写得瘦
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掉写右侧的一点。
柳字不要忘写中间
的一撇。
)
6、你们感觉自己哪个字写得美丽,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并谈谈如何写好的?
7、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
师巡视
8、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所写的字。
9、达成我会填的作业。
读一读。
三、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教课目的:
1.认识“庐、瀑”等 9 个生字,会写“吴、含”等 12 个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诵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从诗句中领会诗人感情,大概意会诗意,有主动朗读我国古代优异诗篇的兴趣。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育学生审美情味。
5.能查阅并初步使用相关资料。
教课要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情景,推测诗意。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2、新授(一).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生词。
2.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会写“无、角、爱、树、尖”5个字。
理解“惜、树阴”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荷花池的美丽、和谐。
教学过程:一、背诵《池上》,引入新课1.学生齐背《池上》。
2.出示《小池》的插图,激趣导入:白居易的《池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娃,杨万里的《小池》又会为我们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教师板书课题“小池”,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初读要求:第一遍: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三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句检查朗读,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第一句,教学“泉眼”。
①出示词卡“泉眼”,指名读并正音。
②图文结合,解释字理。
出示“泉”的甲骨文,讲解:“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洞中流出的样子。
“泉眼”的意思就是流出泉水的洞穴。
③学生齐读词卡,并组词:泉水、清泉……(2)检查朗读第二句,教学“柔”。
请学生认读“柔”,教师正音:“柔”是翘舌音。
(3)检查朗读第三句,教学“露、尖尖角”。
①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露”。
②教学“尖尖角”。
出示词卡“尖尖角”。
让学生用手指演示“尖尖角”的样子。
③出示“角”的汉字演变,认识“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理、“加一加”、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识字,既能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降低识记的难度,又能为古诗的理解作铺垫。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诗人杜甫因听到收复失地而喜出望外,喜极而泣。
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渴望收复失地,但一直到临终前都未能如愿。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身边,听一听他临终前的嘱托。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师:这位老人是谁呢?生齐:陆游。
师:你能用一句话简要地介绍一下陆游吗?生1:陆游是个多产作家,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生2: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生3:陆游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他一生为国担忧,为民着想,曾经拨粮给灾区,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
师:是呀,陆游的心中装着穷苦百姓啊!生4:我还知道陆游是个书法家,只不过书名为诗名所掩,他的书法飘逸潇洒。
连朱熹也赞不绝口。
师:看来,陆游还多才多艺呢!生5陆游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诗词写得好,到四十多岁时,还亲自上战场杀敌。
师:对,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勇敢。
师:同学们对陆游知道得真多!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
《示儿》这首诗(出示3)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又称为绝笔诗。
二、读通全诗,理解诗意。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加点词4)看显示红色的字,你弄懂了下面哪些词语的意思呢?生:我知道“元”是指本来,原来。
师:是呀,这个字跟原来的“原”相通,是中国古书的一种用字现象,叫“通假”,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6 古诗两首 第2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冀教版 (共40张PPT)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5时51分25秒下午5时51分17:51:2521.8.24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易读错字
jìng
毕竟
思考:首句有什么作用?
“毕竟”一词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首句看 似突兀,实则大气,虽然读者还未曾从诗中领略到西 湖美景,但已经能够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这 一句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加强化了 西湖之美。
探究:“碧”“红”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 人们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 佛与天宇相接,气势恢宏。既写出了莲叶无际,又 渲染了天地壮阔,具有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眷 恋之情。
课文结构
晓
出 净
毕竟西湖六月中 议论
慈 风光不与四时同
寺 接天莲叶无穷碧
送 林
写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子
方
晴日西湖 景色醉人
课文主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晴天时西湖夏日 的景色,表现了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 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推荐阅读
浣溪沙
qí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监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
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妆”等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
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有关西湖的照片。
学生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6.古诗两首【第2课时】《示儿》》课件
课文结构
死去元知万事空
旷达胸襟
念念不忘 坚定信念 殷殷嘱托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一生爱国 至死不忘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课文主旨
《示儿》一诗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们的遗嘱, 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盼望祖国 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推荐阅读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国学诵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 村》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 雨初霁》陆游)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屈原、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
想:《出塞》与《示儿》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意愿?如 果让你从每首诗中选出最感人的一句,你会选哪一句? 答案:《出塞》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
2. 《示儿》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的情感变化是:首句表现出诗人面对死亡 的释然与豁达,“但”字一转,悲从中来,收复中 原,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心愿,而此心愿至死未了,
让人悲痛。然而从三、四句的嘱咐中,诗人的情感
又由悲痛转为激昂,悲愤中充满希望,他坚信一定 有收复中原的一天。
3.毛泽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了 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其四, 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首先,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词的感情基调定在 了一个“愁”字上,反映了他低沉孤寂的心境;而毛泽东词的感情基 调定在“笑”字上,说明他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其次,词中的梅花 形象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 摧残的形象;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乐观谦逊。
1小语六上《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 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无:通勿,不要。 乃:你,你的。乃翁: 你的父亲。 ②试着说一说诗句 的意思,注意有些地方要 调整词序,有些地方要适 当增加一些词语,从而把 它说得流畅些。 ③再连起来说整首 诗的意思,说时适当注意 以诗人的口气与感情。 4.在理解了诗句的基础 上,再齐读古诗,注意读 出节奏。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感悟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激发 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陆游其他诗歌的渗透学习,加强对这首诗的深度理解,从而更深切地感受陆 游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 2 课时
设计内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认真练读《示儿》这首诗。 2.找一找:关于南宋的历史背景资料和陆游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
4.师:同学们对陆游知道得真
多!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
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
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
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
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
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
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出
示 3)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
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
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又称为
绝笔诗。
三、 感悟诗境, 体察心情。
1.师:老师把陆游的这首 《示儿》进行了精简,出示: 死去万事空,不见九州同。北 定中原日,家祭告乃翁。读一 读,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首
1.学生朗读比较,交流。
诗好?为什么?
从第一句,你感受到什 么?设想,常人在死前,想的 最多的是什么?
A 比较一二句,感受“悲 之深重”。 ①第一句少了“元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一、预习探究(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望天门山》,谁能把他背诵下来?指名背诵,并简述诗意。
2、师: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长江雄奇、壮丽的景象和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诗题。
(二)简介作者,理解题意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了解苏轼。
2、师:谁来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先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二、合作交流1、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出示媒体资源中西湖美景的视频,师做简单介绍。
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自由读诗。
2、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同桌合作读诗。
教师巡视。
3、师:下面我们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学生组内读诗。
师巡视指导。
4、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啊,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
三、品读体验,感受意境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1)师:同学们只读了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棒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齐读)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谁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提示: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6下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
4.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男女赛读。一起读。
1.同学们见过梅花吗?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你见过的梅花。
师:梅花的种类极多。如今,春节刚过,天气乍暖还寒,正是梅花烂漫时啊。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赏梅去,好吗?
2.播放梅花图片和文字。
看了刚才的图片,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见闻和感受吗?用上一个四字词语就更好了。
⑧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理解一二句的意思,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5.自学三四句。
①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自学三四句,好不好?幻灯出示三四句。
自由读,读懂了哪些词儿?还有哪些词儿不懂?
②交流。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懂呢?
答后出示注释:
流:流溢,回荡。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指天地。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对照注释,同桌互相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墨梅,元 王冕miǎn。
提醒:冕,读作miǎn,来,一起再读一遍。
再写一个冕(长日字头)。大 家比较一下,这两个冕,哪个好看,为什么?
冕字上面的日字头要写得扁一下才好看。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幻灯出示全诗及“吾、砚、乾、坤”注音)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小组读。
我们不光要读准确,读流利,而且还可以读出节奏来,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通过对比式的书写,使学生对“冕”的记忆更加深刻。
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体现了阅读的坡度。强化生字读音。引导学生读正确。
读正确不仅指字音,还指读出节奏来。这是古诗阅读的要点之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方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普通的梅花引入,通过说梅,赏梅,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师生如拉家常,娓娓而谈。学生的思绪被打开了,产生了说的强烈欲望,在自由的表达中发展了语言能力。因为谁也没见过墨梅。从而诱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还: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你的积累中再写两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 1. 还:回来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却仍未归还。
2.元:本来,原来同:统一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三、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