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备课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导语】《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风景,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完美无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肯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诵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爱好,引导学生仔细视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诵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豪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着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爱好会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爱好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困难,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集锦6篇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集锦6篇

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意境、感受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勇于攀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鹳雀楼图片、相关风景图片等。

2. 文字资料:关于鹳雀楼的介绍、古诗文翻译等。

3. 教学音频:古诗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景物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鹳雀楼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字词。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悟意境(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朗读音频,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联想和创意,以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古诗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鹳雀楼为题材的古诗或画作。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案《登鹳雀楼》

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案《登鹳雀楼》

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主题: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学《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意义。

3、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二、教学准备1、《登鹳雀楼》诗歌2、幼儿文学资料3、图片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进行描述。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导入新课a. 首先,向幼儿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

b. 接着,告诉幼儿《登鹳雀楼》是一首杂言诗,具体内容是怎样的,让幼儿初步了解。

c.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幼儿领略《登鹳雀楼》中的壮丽场景。

3、核心教学a. 朗读《登鹳雀楼》教师先朗读这首诗歌,给出正确的诗歌韵律和旋律,然后引导幼儿跟着朗读,让幼儿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魅力。

b. 了解《登鹳雀楼》中涉及的语句和用法教师将《登鹳雀楼》中重要的语句和用法挑选出来,和幼儿一起学习,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c. 参与互动让学生再次朗读《登鹳雀楼》,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诗中的故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d. 扩展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想象古人当时的生活场景,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

四、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到《登鹳雀楼》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多次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同时,还应该注意让幼儿参与互动,激发幼儿的思维,增加幼儿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导语】这⾸五⾔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朴素浅显,⾔近旨远,给⼈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登鹳雀楼》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势。

2、认识⽣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拼⾳认字。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图画导⼊,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古诗的内容:“雀楼、⾼⼭、诗⼈、黄河”,并启发学⽣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看得远。

图画导⼊既符合学⽣年龄特点,⼜发展了思维,使学⽣⾃然进⼊到古诗的学习中。

(⼆)师⽣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部分学⽣已经能够背诵这⾸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当⼩⽼师领读,给优⽣表现的机会,让快⽣吃饱,慢⽣吃好。

师⽣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主、探究的学习⽅式。

”⼀年级⼩学⽣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也不易调动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设计了⼀个师⽣背诵⽐赛的活动。

) 3、教师朗读,学⽣评分,找出⽼师背诵的优点。

(学⽣通过⾃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等。

) 4、学⽣练习朗读,准备和⽼师进⾏⽐赛。

5、学⽣配乐朗诵,与⽼师⽐赛,调动学⽣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字 1、定位联想,认识⽣字。

(学⽣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师⼀起回想:红⾊的⽣字娃娃都在课⽂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古代诗人登高远望的传统,以及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2)运用图像和实地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景象;(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语气;(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描绘手法。

4. 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字迹工整;2. 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创作一幅画或写作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中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中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中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一:古诗登《鹤雀楼》教学设计7】古诗词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肇庆市第十三小学陈少欣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2、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2、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两遍;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思考:谁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鹳雀楼在什么地方?鹳雀楼是什么样子?1、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2、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3、介绍鹳雀楼4、学古诗要求三:知诗人介绍王之涣5、学古诗要求四:理解字词6、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7、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8、学古诗要求七:感悟情理9、学古诗要求八:背诵默写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篇三:幼儿园中班用古诗】咏鹅(骆宾王)山中(王勃)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回乡偶书(贺知章)咏柳(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诗句理解: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义情壮志。
举例:《登鹳雀楼》中“尽”字的使用,表达了日落的壮阔场景,是重点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其在本诗中的特定含义。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对于“千里目”、“上一层楼”等词语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象征意义。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朗读演练,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投入其中,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害羞或紧张而不够自信。我意识到,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和鼓励的氛围非常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有些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还不够充分。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复习环节,通过快速问答或者小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自然景观和哲理”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并启发他们如何欣赏古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鹳雀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高处,看过美丽的风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古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诗句意境:学生可能难以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所蕴含的空间感和哲理。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古诗]古诗登鹳雀楼备课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古诗]古诗登鹳雀楼备课

[登鹳雀楼王之涣古诗]古诗登鹳雀楼备课学习古诗登鹳雀,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备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古诗登鹳雀楼备课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根据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板书、板画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古诗登鹳雀楼备课教案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景象。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受诗人登鹳雀楼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学习诗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3.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鹳雀楼上,感受诗句描绘的景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1.复习诗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谁能背出来?学生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句,理解诗句的意境。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句?他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教师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诗歌欣赏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登鹳雀楼的情景。

学生分组表演,体验诗人的情感。

4.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鹳雀楼的美景,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四课时1.课堂复习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

2.诗歌默写教师出示诗句,学生默写。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句诗句?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登鹳雀楼备课 学习古诗 登鹳雀,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登 鹳雀楼 备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古诗登鹳雀楼备课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 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 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 明确、 便于执行和检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 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 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 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 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 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 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 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 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 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 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 初步构思整个.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 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 的层次和步骤.同时 , 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1/7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 强调哪些 重点内容; 如何讲解难点; 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 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 板画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 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古诗登鹳雀楼备课教案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 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自学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特点, 确定本课的难点为 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 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 同样的道 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 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 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 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 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2/7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 (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 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 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 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 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 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 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 的理解,或是对词语 、字的认识。

)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 不懂的词、句或诗句 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 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 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 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 学生评议。

)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 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 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3/7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 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 (2) 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 间评: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表达、 自由学习、 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 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屏幕 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 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 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 (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 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 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 、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