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合集下载

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指他在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思想和实践经验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思想,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思想遗产。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使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理论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提出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思想,认为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法律保障和社会制度,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资源配置的手段。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

2.放开手脚,积极探索邓小平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放开手脚,积极探索,勇于改革。

他主张要运用市场机制,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同时,他还提出增长经济、调整结构、发展人民生活三大战略,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和总方向。

3. 动态调整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去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经济政策应该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政府应当根据时间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制定发展经济政策。

4. 识别“公有制”邓小平认为,“公有制”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认为,在完成以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后,中国将进一步发展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而国有企业的发展应当“保持很高的比例”,并加强干部管理,使国有企业更加有效率和富有活力。

二、实践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在改革中积极推动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分别构建农民自主经营、国营企业改革、企业集体化组织等公有制性质的积极性,并主张进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调整,扩大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和依据1.质的规定性:A 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从发展程度水平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依据A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依据: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之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3.正确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而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控制力和竞争力。

(3)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所有制结构改革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包括资源性领域在内,以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为改革的主要形式。

2.引入市场机制。

3.对国有企业诱导出倒逼机制。

4.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而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旨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效益和公平相互促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合理调节和引导市场。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感。

其次,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市场可以提供有效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

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能够发现和推动资源配置的最优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市场能够提供多种选择,推动产品的优质供给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市场还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应当充分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

首先,国家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的稳定和良好运行。

其次,国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国家还要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

首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强产能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此外,要注重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市场经济容易出现垄断和恶性竞争,需要加强反垄断和市场监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是强调价格的调节机制。

这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价格的变动应体现客观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供求关系,而是应考虑到国家政策因素、技术创新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综合决定价格。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对价格进行合理调控,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二是强调公有制的基本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重点,重视产业的公有经营,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

三是强调改革的主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当遵循“扩大市场体系、强化政府治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完善市场体系、发挥政府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什么是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经济的含义?(1)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社会经济形式是指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参与者之间实行经济联系的方式和途径的总称。

(2)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

(3)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利益的竞争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3市场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

(2)存在不同所有制或不同利益主体。

(3)个别劳动部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4)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独立的企业主体。

(2)有效的市场竞争。

(3)规范的政府职能。

(4)良好的社会信用。

(5)健全的法制基础。

5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实现价值的功能(2)配置资源的功能(3)市场导向的功能(4)优胜劣汰的功能6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1)盲目性和滞后性(2)局部性和微观性(3)不稳定性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始终,并决定着其他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价值实现的规律。

它包括商品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的内容。

8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作用2促进作用3分化作用9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是由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2)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3)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4)是由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所决定的;(5)是由社会主义融入国际市场所决定的。

10计划机制是以社会为主体、按照预先统一制度的计划,对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进行自觉控制和有意识调节的活动。

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事先进行经济调节的方式。

11计划机制的基本特征:(1)计划由中央机构制定,以行政指令形式层次下达到企业。

(2)生产要素按计划统一调拨和供应。

(3)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成为显示产品稀缺程度的主要信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多,其结果必须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所在。

2、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股哟成,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被大胆利用。

5、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实现公平穿凿坚实的物质基础。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7、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8、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9、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换句话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关键在于哪一种手段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3)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要结合,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一、价格机制:指由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馈到供求的循环作用的过程。

二、供求机制:(课本定义)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区域均衡的规律性。

(MBA智库的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三、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资源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通过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但这种体制的缺点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经常出现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收入的差异太大,有失社会公平。

四、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所谓供求机制,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这两种调节机制促使厂商向社会提供适用、适量的各类产品,并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这就是供求机制。

具体方式:1.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生产,关停一部分生产线,乃至推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对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给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给量。

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2.价格调节,也称需求调节。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体现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是,生产者未销售产品展开激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买者在市场上竞相购买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经济体制的内涵: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

它表现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

经济体制的内容1,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如:从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分为自由经济型体制、国家干预型体制和计划调控型体制。

2,经济体制的结构与功能经济体制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经济运行机制组合成的系统。

经济体制包含了资源配置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并在出现误差和缺陷时,保证予以纠正和弥补。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是决定经济体制性质的基础;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制度向某一方向的发展。

(2)经济制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本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关系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3)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相同的形式(经济体制),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比较分析:1.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的论述,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什么是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经济的含义?(1)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社会经济形式是指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参与者之间实行经济联系的方式和途径的总称。

(2)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

(3)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利益的竞争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3市场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

(2)存在不同所有制或不同利益主体。

(3)个别劳动部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4)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独立的企业主体。

(2)有效的市场竞争。

(3)规范的政府职能。

(4)良好的社会信用。

(5)健全的法制基础。

5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实现价值的功能(2)配置资源的功能(3)市场导向的功能(4)优胜劣汰的功能6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1)盲目性和滞后性(2)局部性和微观性(3)不稳定性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始终,并决定着其他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价值实现的规律。

它包括商品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的内容。

8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作用2促进作用3分化作用9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是由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2)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3)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4)是由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所决定的;(5)是由社会主义融入国际市场所决定的。

10计划机制是以社会为主体、按照预先统一制度的计划,对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进行自觉控制和有意识调节的活动。

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事先进行经济调节的方式。

11计划机制的基本特征:(1)计划由中央机构制定,以行政指令形式层次下达到企业。

(2)生产要素按计划统一调拨和供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1.必然性。

(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

(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

(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

前提:国有资产在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

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二.我国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一)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考研备考如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考研备考如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考研备考如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正在备考考研的同学们来说,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考研备考如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为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它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备考考研的同学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和理论著作,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把握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要点。

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备考考研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的相互关系。

这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备考考研的同学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总结并归纳其中的精华。

这对于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同学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备考考研的同学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探索,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的逻辑和路径。

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备考考研的同学们对于该理论体系的全面认知和把握。

总之,备考考研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要求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引导和调控的作用,保障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指导。

首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持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握。

其次,要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力和活力。

同时,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和公正性。

此外,还要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公平竞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首先,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其次,要加强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制度,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受法律保护。

同时,要加强反垄断法律和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精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党校研究生)

(精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党校研究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党校研究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1、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资源的含义及分类、资源的稀缺性含义。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资源稀缺性:一个社会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

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2、辨析: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问题。

一个社会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

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3、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根据资源配置方式划分的三种经济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方式。

根据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别形成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模式。

4、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第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第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5、商品经济生产的条件。

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记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记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第二节市场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市场经济的内涵:1、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的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竞争机制的“两面性”,即实现优胜劣汰),2、是利益驱动的经济(主要是物质利益,它形成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3、是高效率的经济,4、是信誉经济(即“消费者至上”,信誉有四个:企业只对贴商标的商品售后服务),5、法制经济。

(多选注意:公平、竞争经济,也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和1或):1、自主决策和经营的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巨大动力是竞争机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供求机制),3、自由的契约关系或信用关系(所谓契约自由即生产自由、消费选择自由、择业自由和交易自由等)。

市场经济的功能(4条):1、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2、信息传递功能3、收入分配功能(价格既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又是收入分配的尺度)4、市场创新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除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个特征之外,还应具备7化基本特征:1、企业经营自主化,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基本前提。

2、产权关系明晰化3、生产要素商品化4、资源配置市场化5、宏观调控间接化6、社会保障制度化(既要突出效率原则,又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7、经济生活法制化。

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它是业主制(独资企业)、合伙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1、股份有限公司,2、有限责任公司。

1、股份有限公司:①全部资本划为等额股份②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负有限责任③可公开发行股票,经批准的可上市④股东数不能小于规定数目,但无上限⑤股东只对公司负责,不对公司债权人负责⑥须向社会公财物情况,且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检验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1.必然性。

(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

(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

(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

前提:国有资产在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

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二.我国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一)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得到发育的,表现为计划调节作用的减弱和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渐加强,它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1.所谓市场化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织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持续增长,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市场体制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

2.市场化的表现及标准:(1)微观经济行为的主体的独立性增强。

(2)经济决策分散化。

(3)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4)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市场化。

(5)经济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秩序化。

(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对策(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市场化是持续提高的,但目前的体制状况,距离改革的目标模式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其一,就总体市场化而言,加速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是制度的改革,首先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所有制结构改革;二是提高公有经济的质量。

其二,把生产要素市场(即劳动力、资金、土地)的发育作为加快市场化进程的重点内容。

其三,继续推进企业的市场化。

对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将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适当干预。

三.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一)按劳分配原则的特定内涵1.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2.这里所说的劳动,仅仅指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即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而不论其客观的生产条件如何。

4.按劳分配给劳动者的仅仅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必要消费品。

(二)*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与市场经济现实的偏离。

(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

三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划分由全社会统一决定。

2.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按劳分配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当代社会主义并不完全具备:首先,在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现实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矛盾的。

当代社会主义,现阶段除了公有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其次,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矛盾的;第三,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与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分配形式的存在也是矛盾的。

(三)分配结构与分配形式的调整和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内容)1.分配体制的改革主要内容:一是打破了国家与企业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界限,硬化了企业的预算约束。

二是打破原有体制中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建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结构。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相适应。

2.*如何看待当前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1)当前我国收入差别的进一步扩大是一个客观事实。

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A城乡居民收入。

B地区之间。

C不同行业之间。

D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

(2)当前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必然性:一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二是我国目前的收入差别已有扩大,但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中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却是上升的。

三是对于现实存在的收入差别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因为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情绪的波动。

因此适当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是目前我国分配体制改革中必须正视并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3.缩小收入差别的对策: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强政府调节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第一,政府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任务是保证和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实现并维持机会均等。

第二,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主要是运用累进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政策。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对不平等的心理承受力。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

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创新(一)现代企业中的产权和产权制度1.产权,即财产权,从法律的观点看,产权是一组由所有者自由行使并且不受他人干涉的关于财产的权能。

财产权利规范即产权制度。

(二)公有产权的制度安排特点及效率1.国有国营企业权利安排的特点。

(产权制度的缺陷)(1)产权具有权力性。

(2)产权拥有的平均性。

(3)产权行使的非排他性。

(4)产权权能的高度统一性。

(5)产权占用的无偿性和无限性。

(6)产权的封闭性和非交易性。

2.公有产权的效率。

传统国有企业权利安排不合理,造成传统国有企业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企业依赖政府,政府控制企业;权制配置成本高昂),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公有产权的改革和企业制度的创新。

1.公有产权的改革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4)(2)第二阶段:“强化经营权试验”(1985-1992)(3)第三阶段:“引入现代企业制度”(1993-至今)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现代企业的法人制度;现代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公司制);现代企业的治理机构。

2、*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和权能分解。

(改革和创新内容)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必须把握现代产权结构的特征,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改革的关键是分解产权,重新界定国家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产权,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和权能分解包涵两层内容:(1)在国有产权主体层次上要分解政府职能,实行“政资分离”;同时分解国有产权管理权与国有产权经营权,以构成人格化的国有产权经营主体。

(2)分解终极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真正确立企业产权主体的地位。

造就国有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产权基础,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改造。

股份制是国有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同时,实施国有企业财产制度创新:建立国有财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财产经营公司、财产实体三级国有财产运营体系。

五.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势(一)传统国有企业的效率障碍1.“内部人控制”是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运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有企业由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监督制衡机制缺乏,企业经营者利用手中职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追求短期行为、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

由此带来的企业低效率表现在:(1)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持续下降。

(2)国有企业亏损不断严重。

(3)国有资产流失日益加剧。

2.经营者的激励错位。

中国国有企业界经营者的激励错位,或者说报酬偏低及与业绩不符已是公认的事实。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力度偏小。

二是缺乏制度化的激励保障。

三是经理股权激励作用微弱。

(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制财产制度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动态开放性质,能够容纳现代社会生产力,能够兼容和涵盖多元产权。

1.控制“内部人控制”。

即约束内部人特别是约束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

目前,中国国有财产所有权对国有企业内部人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政府有理由继续维持对企业的行政控制,要消除内部人控制的根本途径是政府完全放弃对企业的行政控制,而代之以规范的所有权约束。

2.培育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者薪酬给付机制。

(1)年薪制。

(2)关于股权激励。

一是适当增加企业经理的股比例。

二是根据经理业绩奖励股权(即股票赠与)。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企业发展的集团化、规范化。

六、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一)企业集团组织管理的特点1.企业集团主要是指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以资产为主要纽带,以生产经营协作和契约合同等多种形式,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2.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主要特征:(1)企业集团是多法人联合体。

(2)企业集团拥有多层次结构。

(3)集团核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一定的经济实力,在集团中起主导作用。

(4)企业集团的外围企业的松散性,可以同时参加两个企业。

3.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特殊性:(1)管理原则的民主协商性。

(2)管理体制的灵活性。

(3)管理内容的复杂性。

(4)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5)管理协调的综合性。

(二)企业集团化的主要形式:一是财团形式控股型集团;二是相互持股的环状结构企业集团。

(二)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1.中国发展企业集团的必要性。

发展企业集团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会产生另外一重效应,即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以达到配置效率最佳。

中国企业集团在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展海外事业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一是消除行政干预,强化政府协调。

二是规范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