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闽南视域下之大陆高山族浅析——河南邓州一个家族的观察
又如 《 靖海 志》 : “ 甲辰 ( 康 熙 三年 ) ……三月 , 郑 经 同冯 锡范 、 陈永华 等 率余众 回东宁 。… …洪旭 以二十 舟候 黄廷 同行 。 时黄廷 部 下 兵将 多不 欲 行 , 议欲 使其 子而 辉 、 婿吴朝 宰 率众 投 诚 , 而 自己带 家眷 与洪旭 往 东宁 。适 黄梧遣 陈克竣 来招 降 , 黄廷 遂 入漳投 降 , 后 封慕 义伯 。……丁 未 ( 康 熙六 年 ) 部议 分拨海 上投诚兵
作 为 中国 5 6民族 之一 的大陆 高 山族 ( 原住 民 ) , 为少数 民族 之较 少 民族 , 这些 高 山族 同胞 的源流来 自 宝岛 台湾。据 2 0 0 0年第五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数据 显示 , 大陆 的高 山族 人 口有 4 4 6 1人 , 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有4 0 0 9 人 居住 在 大陆 ; 这 些来 自台湾 的高 山族 同胞是何 时 、 为何 、 通 过何 种方 式 迁移 到大 陆 , 他们 在 岁月 洪 流 中如何 定居 与生 活等 内容 , 成 为两 岸学 术研 究领域 的重 要议 题 。 台湾高 山族 自明清 两代大 量福 建与 广 东汉人 入 岛后 , 即不 断 与之 融合 并受 其汉 化影 响 ; 而现居 国 内之高 山族 自台湾 来到 了大 陆 , 部 分又再 与
全 国人 口普查 时为 1 0 0人 ; 2 0 o o年第五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时增 加至 8 3 0人①。至 2 0 1 3年 3月 , 邓州市 的高 山
族人 E l 数 下降至 1 9 9人②。人 口数骤减乃 因 2 0 0 6年有一 批 自报 “ 高 山族 ” 人 士在更 改 民族身 份之程 序与规 定不符 , 又被改 回为“ 汉人 ” , 导致 “ 高 山族” 人 口数 , 与前 一次之普 查结果悬 殊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课后训练测评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选自年12月19日“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源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土地不流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清初台湾“土番”屯垦河南邓州考述——兼论小聚落移民民俗之变迁
[ 关键 词 ] 台湾 原住民 邓州 风俗
[ 中图 分类 号 ]K4.2 [ 295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0 — 1X (02 2— 10 0 00 14 21)0 02 — 7
全 斌 被执 ,周所 带部 属尽 散 ,依那 思 罗等人 改投 黄廷 部 下 ,并 跟 随其 在福建 沿海 与清 廷斗 争 。
康 熙二 年 ,清军 攻 陷厦 门 、金 门 ,郑 氏在东 南沿 海大 势 已去 。在清 廷优 待 的招抚 政策 和郑 氏 军 、船 、粮 困顿 的情 形 下 ,康 熙 三年 ,周全 斌 、黄 廷 两 人 分 别 降 清 ( 别 是 周 全 斌 降 清 也 与 其 特 和 黄廷 的矛 盾有 关 ) 。康 熙 四 、五 年 ,黄廷 、周 全斌 随施 琅征 台 ,但 遇 风 而散 。此 后 ,黄 廷 所 部 驻 福建 长乐 。康 熙七 年正 月 ,周全 斌被 召入 京归 旗 ,黄廷 则受命 于河 南 省屯 田 ,“ 土番 ” 诸 族 士
湾 少数 民族 最 多 的县市 ,也 推 翻 了 “ 陆高 山族基 本 聚居 在 福建 ” 的历 史 经 验 性 判 断 。 台湾 与 大 邓 州远 隔数 千里 ,那 么这 些 高 山族 人 是如何 从 台湾 来到 内地 邓州 的 ?三百 多 年来 ,他 们 又保 留 了
哪些 “ 土番 ” 风 俗 ?2 0 0 2年 以来 ,有 8部 自署 “ 台湾 土 番 ” 的家谱 在 邓 州 陆续 面 世 ,提 供 了清 初他 们 迁移 大 陆的 直接文 献 史料 。这批 家谱 共 来 自七 家 八 姓 , 自述 其 先祖 依 那 思 罗 ( 出身 诸 罗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作者:高文倩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4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努力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美丽乡村是由河南省财政厅于2013年12月立项的建设项目,对台湾村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其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了台湾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以期对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今后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台湾村[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更要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就来源于丰富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向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既是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更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也被人称为“台湾村”,虽地处中原地带,但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350年前8名台湾原住民夹杂在“闽营”屯垦中原,而后,高山族的后裔们在薪火相传中保留其固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格。
近几年,台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不能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给出更多台湾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方案。
1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乡村文化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比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更加深远、广泛和持久。
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塑造农民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因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实力往往处于核心地位,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提升农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邓州百科
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后以国为姓。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改为邓州,民三年(公元1913 年)改为邓县.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
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八里岗遗址距今有6800 多年历史,1994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市内现有著名景点8 处,景色宜人,邻近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国家级自然态区神农架及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旅游前景广阔。
邓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
古代曾诞生过 1 位圣人、62 代侯王、11位宰相、3 位状元、1位榜眼、66位进士、202位举人、21 名著名军事将领。
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明相李贤,清雍正帝师彭始抟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
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闯关东的作者)等。
同时,唐宋时期的名臣韩愈、寇准、范仲淹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尊称“三贤”。
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历激越后人。
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中线工程渠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 公里;邓州距襄阳、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 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
邓州物产丰富,资源雄厚.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豆类,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市), 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
年粮食总产10 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 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 万公斤,花生1000 万公斤;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南阳黄牛中心产区,年存栏45 万头,生猪存栏70 万头,家禽1500 万只。
邓州素有“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叶出口重点市。
河南少数民族
生活现状
2006年前后,“台湾村” 村民的主要生意是收购、 加工废旧塑料。记者来到 “台湾村”时,街上很脏,废 旧塑料几乎占据了一半路 面。
“台湾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范围涉及上营、冠军、 卢家、李楼四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2712户, 总人口12974人,现村庄占地5358亩。新规划的 台湾村将上营村和冠军村相联的地段连成一片, 其建设用地范围用地147.6公倾(2214亩),总 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可容纳2309户,约 12600人,可节约土地3144亩。 包括闽营组团、台湾风情园组团、冠军古城组团。 具有以居住为主体、集文化体验、商业娱乐、遗 址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之功能。台湾风情园中 心广场、台湾会馆、妈祖庙、黄廷陵园点缀其间, 以展示原住民生活习俗为内容的露天博物园景观 大道贯穿南北,扒鱼河生态风景带横卧东西,冠 军古城再现汉代雄风。建成后,风景独特,环境 优雅。
邓州“台湾村”宗教信仰
图腾崇拜 邓州台湾村村民屋内,中堂上与祖宗牌 位一般会并排挂着一幅画有蛇与牛的图腾,显然与 中原文化相去甚远,给人以强烈的异乡感觉。 妈祖信仰抵邓州后为谢妈祖庇佑之恩,黄廷偕闽营 众官兵捐俸,在州城中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 庙“天后宫”。另外,村内还建有小型妈祖庙。 20世纪以来,,基督教在华夏大地快速传播,邓州高 山族部分民众逐渐放弃了原有宗教信仰,皈依基督 教,并且有蔓延趋势, 这 与 台 湾 高 山 族 不 同。
邓州“台湾村”
河南邓州在上世纪80年代初没有一个高山族,后来 在80年代改族的高潮中,根据邓州市公安局户政科 的资料,截至2005年8月底,邓州全市又有321人已改 为高山族成份,其他自报高山族的人尚未变更民族成 份。在邓州27个少数民族中,高山族人口排在回族、 蒙古族之后,位居第三。 邓州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张村镇,高山族人口约为 609人, 占全市高山族总人口的73.37%,占大陆高山 族人口总数的13.65%,在1990 -2000年的十年间人 口净增长101.5倍。2004年张村镇自报高山族人口 1270人,2005年为1902人,净增长多达632人。
邓州名胜古迹
邓州名胜古迹邓州是河南省直管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
下面店铺整理了邓州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邓州名胜古迹盘点邓州名胜古迹1:杏山地质公园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紧邻丹江水库南水北调渠首,面积32.5平方公里。
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拔469.7米,有东西长3750米,南北宽2600米的无人区。
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
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是2002年12月经南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级地质公园。
杏山地质公园包括杏山岩溶景区、刘山水库景区、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三个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水体为辅、人文和生态相互辉映的综合性公园。
该地质公园属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洼地、溶洞、溶沟、石芽、泉水、水体和地原古生物、倒转褶皱地质构造遗迹等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观赏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并融合了山寨园林、名胜古迹(楚长城遗址)、地质工程遗址(隧道)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
在朱连山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岩熔洼地,在洼地南部边缘有多个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数米,为互相连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等钙质沉积物奇观。
在朱连山东面的清泉沟,西面的格提寺均见涌水泉出露。
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与喀斯特涌泉相互连通,落差120米—130米。
邓州名胜古迹2:吾离冢遗址吾离冢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又名“五离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
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绥化)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皖南古村落D. 威尼斯城【答案】 D【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和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即可。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A. 643.3人/平方千米B. 0.001 6平方千米/人C. 0.064人D. 15.54平方千米/人【答案】 A【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①④C. 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答案】(1)C(2)D【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省略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_陈建樾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陈建樾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8.61%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
作为一个移民群体,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
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
它在1983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关键词:邓州高山族“台湾村”作者陈建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有4461人,其中946人(约21.2%)分布在河南省,该省已经成为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在河南省内,邓州市的高山族人口最为集中,有830人,占该省高山族人口的87.74%,占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8.61%,由此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县)。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人口聚居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陆高山族基本聚居在福建”的经验性判断。
为此,我们于2005年4月14-30日对邓州高山族进行了调查。
①一、邓州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情况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6个乡镇,578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面积2294平方公里。
邓州古称穰城,春秋时为邓国属地,秦朝时隶属于南阳郡之穰县,迨至隋时改称邓州,隶属豫州郡,金时为南京路,元时隶属河南江北道南阳郡,明清时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民国时为邓县。
1948年5月邓县解放后,一度被分为邓县和邓北县,1949年后沿用邓县名,1988年撤邓县建邓州市。
在1983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邓州的高山族人口仅有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00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①本次调查得到邓州市诸多部门(如市委、统战部、台办、统计局、档案局、民政局、方志办、公安局、张村镇党委、文渠乡党委)以及涂征同志的支持和协助,特别是得到统战部王杰敏、沙海波两位部长和武福生、丁英浩等人的很多具体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
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作者:霍清廉陈向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公元2009年12月18日,台湾阿里山特富野社区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身穿华丽的民族服饰,唱歌跳舞迎接来自河南邓州台湾村的族人。
台湾村邹族(内地统称高山族)后裔陈相富、陈朝虎和布农族周姓后裔周庆选作为邓州高山族代表走进阿里山认祖归宗。
2011年,邓州台湾村的陈、周、林、蔡、黄、谢、张、许八姓都选派代表组成访亲团,再次走进阿里山。
据有关人士研究,台湾村高山族在邓州已有350年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历史事实,2015年7月,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台湾村。
运用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风物测量等方法,进行多角度探究。
现将我们考察的台湾村高山族与台湾高山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情况报告如下:一、陈氏家族7月13日笔者一行拜访了台湾村陈氏族长陈相富,了解陈氏家族与台湾村陈氏的联系。
老人非常热情,但老先生记忆和表达都不太清楚。
在知情人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陈氏家族的历史。
陈氏的始祖叫依那思罗,系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猫地干社人(在台湾叫邹族)。
依那思罗之父在抗击荷兰侵略者时阵亡。
郑成功攻打台湾时,依那思罗和哥哥依那吐拉为报父仇,参加了战斗。
台湾光复以后,依那思罗成为黄廷将军的马夫,哥哥依那吐拉由于非常挂念老母亲,商议之后,哥哥决定回家赡养母亲,依那思罗留军队;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1663年,郑氏集团发生内讧;是年3月,黄廷将军率军归附清廷。
1668年,康熙下旨令黄廷从卢沟桥向南沿途疏散屯兵,腊月24日,黄廷率众到邓州落籍屯垦。
这一年依那思罗22岁,黄廷将军给他娶了一位岑姓女子为妻。
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
依那思罗夫妇生四子,依次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
十四年后即康熙二十一(1682)年,黄廷将军奉调率众参加收复台湾,出征时依那思罗带上二子元勋、三子元杰。
收复台湾后,他带着两个儿子拜见了族中长老,依族礼让两个儿子入了吐蕃籍;拜托母亲与兄长照顾。
我介绍的是高山族
高山族的资料
•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
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 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 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 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台湾的高山 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 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 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 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 和制陶等。
高山族服饰
•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 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 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 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 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 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 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 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 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 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 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 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 竹管等。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尤 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 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
•O(∩_∩)O谢谢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完!
我介绍的是高 山族
高山族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喜欢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 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 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 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 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 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 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 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 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 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 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 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 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传统体育
刺球 又称竿球,是高山族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盛行台湾屏东和广 东潮州一带,五年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五年节”,并且非常隆重。这 项源于一段古代的民间传说:大意是说在很久之前,高山族有一位勇敢 的青年守卫人间的火种,突然发现有一只猛虎想扑灭火种,他用长竿刺 杀了老虎,从而使人间的火种得以保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 为,激励民族的斗志,便在民间广泛的开展了这项运动。 背篓球 又称背篓会,是高山族男女青年连情的一种形式。流传于台东、花莲一 带,并被称为“阿美人”。参加者应该是未婚男女青年。
河南有个”台湾村”
。 博览天地
入 体十 五
“ 台湾村” 位于 河 南邓州 张村镇 境 内 这 里 聚居 .
有 台湾高山族后 裔
29 20
人 .
占大 陆 高 山 族 总 人 数
的 50%。
“ 台 湾 村 ” 门 楼 上 贴 有 两 副 门 联 :祖 启 台湾 源 华
夏 . 宗 屯 邓 穰 融 九 州 ;精 诚 团 结 盼 台 湾 回 归 , 同 舟 共
一
,
副勇武 的部族首领形象。
“
台湾村
”
里
家家
-
f
I
口
贴
着对
联
内容 大多是期
.
盼两 岸统一
的
.
如
:春 风 终 化 千 层 雪
海水长
,
连两
岸
心
;大 江 南 北 春 风
意
海峡东西
,
明月 心
;九 州 骨
肉同
龙 脉 . 两 岸 江 山 共 月 圆 ;祖 国 一
统人 心 向往 两 岸 和 ,
平众望所 归 … …
10
万次 。
如果
让 你 的腿 也 运 动这 么 多 次 那 每天 必 须走 ,
80
公里 。
l 1 在 30 分 钟 内身体平均 释放 足 以 使 近 3 升水 .
达 到沸点 的热量 .
12 人 体 的单个 血 细胞仅需 .
60
秒就可 完成一
次
完整 的体循环 .
13 从 婴 儿 身上 割 下 的一 块 邮票 大 小 的包 皮 仅
5
手指
.
甲和脚趾
甲在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高山族的风俗习惯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
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习俗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
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婚俗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食俗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的民族节日
高山族的民族节日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及传统节日。
每一个民族都带有自己的神秘色彩。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那么其有什么民族节日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高山族的民族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高山族的民族节日:打耳节打耳节又称射耳节,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传统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举行。
节前男子要进山打猎,女子在家酿酒,并准备茅草和新水。
节日到来这天,人们纷纷送新煮的兽肉到集会所的打耳场上,之后举行打耳仪式。
高山族的民族节日:拔草祭拔草祭是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择日举行。
祭前,各家酿酒,准备祭祀所用的物品。
祭祀这天,入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田地附近。
家长弯腰拔草,祈求上天保佑粟苗迅速成长。
之后还用一种野草轻轻敲几下各人的后背,据说这样可以减轻腰背的酸痛。
祭祀仪式结束后,高山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人们在回家的路上,要射用草和树皮缠成的滕球。
象征射死一切专吃农作物的害虫。
高山族的民族节日:少年节少年节是台湾省高山族支系曹族民间传统节日,择年在农历三月间举行。
居住在阿里山区的曹族人,男孩从12岁起,要接受为期五年的特别训练,每期训练开始和结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即少年节。
届时,男人们全副武装,手持长矛,将一广场围住,女人们则身着节日盛装,簇拥在广场四周。
首先将一大肥猪赶进广场中央,男人们一边呼喊,一边手持长矛向大肥猪猛刺,直到将猪刺死。
人们在矛尖上涂上猪血插在广场周围,随后将猪肉当场煮熟,和米糕一起,分给在场的所有男人,得到食物的男人,奔到受训少年寄宿地,唱着歌曲,在那里聚餐,尽兴方散。
此后,受训少年将要离开家庭接受训练。
五年后,在结束训练前,举行一次传奇式考试,合格者才能毕业。
高山族的民族节日:斯密乌斯得莫莫赫斯密乌斯得莫莫赫,泰雅语即播种。
台湾省高山族泰雅人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一月择日举行。
届时由“戛戛”祭团的首领担任祭司主持祭仪。
祭前各家都要杀鸡备酒、捣粟作糕,然后送祭品到祭司家。
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阅读理解及其答案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阅读理解及其答案郑成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1661年,他带领两万多名将士,乘数百艘战船,历经9个月浴血奋战,把荷兰殖民者驱逐出境,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士—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决定给高山族同胞送去耕牛、犁、锄,向他们传授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和高山族同胞共同开发台湾。
当郑成功一行人来到高山族的村寨时,高山族的长老带领乡亲到村口迎接。
他们高兴地收下了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锣鼓响了,民歌唱起来了,在欢歌中,全村老少排列整齐,领头的长老双手捧着金、银、谷、土四盘礼品,恭恭敬敬地献给郑成功,作为他们回敬的`礼物。
郑成功向高山族乡亲们拱手致意,兴冲冲地说:“东渡台湾,收复祖国的河山,为的是同心开发宝岛。
赠给你们东西,为的是生产兴旺,这是应该做的事,怎能收你们这样贵重的礼物呢?”长老们说:“有来有往,兄弟情谊,请收下吧!”郑成功笑盈盈地说:“尊重高山族兄弟的礼节,我收下一盘最珍贵的礼品。
”说着,他双手接了一盘土。
长老们说:“礼品自古是收金收银,怎么能只收土呢?”郑成功把手中的一盘土高高举起,大声回答:“土地,是我们祖国的!有了土地,就能收谷子,产金银!”长老翘起大拇指,兴奋地说:“收土不收金,我们心连心!”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浴血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恭恭敬敬:__________________2、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向高山族同胞提供了哪些帮助?3、郑成功拒绝收取高山族同胞送来的金、银、谷,而收下了土的正确解释是()。
①他并不看重金、银财宝。
②土地代表了祖国,土地能收谷子,产金银。
③收买人心。
4、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1、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表现十分尊敬的样子。
2、送去牛、谷种、犁、锄和布料,传授生产技术,发展农业。
3、②4、本文描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面对高山族同胞的馈赠,“收土不收金”,表现了郑成功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品质,歌颂了全国人民心连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高山族_5
五、台湾高山族⒈ 泰雅泰雅族(TAYAL)分布在台湾的中部、北部山区,即台北、桃园、苗栗、台中、南投、花莲、宜兰等地和相毗邻的11 个山地乡内,占台湾先住民居住地约三分之一,显见其族大势众。
泰雅即自称,是“人”、“真人”或“同族人”的意思。
泰雅族由何处而来?尚未考定。
据传泰雅人来自一块大岩石,这块大岩石即为今南投县仁爱乡发祥村,实际上该村为泰雅族人认可的祖居地。
据考,泰雅族人的祖先,大约300 年前居住在台湾西海岸中部的浊水溪一带。
由于该族人世代居住在深山, 荷兰人、西班牙人都不曾危及他们,就是郑氏政权统治台湾时期,汉族也与他们没有什么往来,直至中法战争之后,台湾建省,刘铭传治台,开山抚番,泰雅族人才走出深山,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
泰雅族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是血缘聚落形成的“嘎嘎”,即部落中心的“信仰中心”,犹如汉人早期的宗族组织。
大家共同祭祀,共同劳动,以血缘为主,形成共同的文化圈。
泰雅的家族,通常是三代同堂,婚姻和赡养的关系有其约定俗成的体制。
男子娶妻时必须与父母分居,同时赡养父母的的任务就落在最小的儿子身上。
当然,父母的财产也都由小儿子继承。
这与汉族长子继承制或家产平分制完全不同的。
泰雅族是男人至上的父系社会,实行族产共有,即联合家族制,家长由长子继承,兄终弟及。
泰雅族男子以猎取敌人首级的多寡,和刻出手工艺品的粗细,作为社会地位高低的评判标准。
女子社会地位的评判标准则以织布的粗细技巧为标准。
由于泰雅族部落集中,社会组织庞大,人口众多,实乃台湾少数民族之大族。
⒉ 阿美阿美族(AMI)分布在台湾东部,北起花莲县之新城乡,南迄台东县之大麻乡。
阿美族初称为“邦查”,意即“北方人”,后逐渐叫成“阿美”,而取代了“邦查”。
阿美族保留着母系社会的色彩,最重要的财产继承制,仍维持以母亲方面为主的继承法则。
即在一个独立的阿美家族中,从房产到地产,所有的器物财产都为妻子所有,丈夫没有财产支配权。
即使在宗教仪式中也是由女人来主持活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作者:马奥
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
摘要:350年前,原郑成功部下,黄廷将军归顺清朝朝廷。
率5600名亲兵到河南邓州落籍屯垦,随军而来的有一些台湾籍将士及家属,黄廷带领他们以此为家建“闽营”。
为了生存,这些台湾籍将士均改汉姓、起汉名,与汉族通婚;他们很快融合于汉族。
但是,在家族内部却世代相传称自己是台湾人,并保留自己的风俗。
35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跟亲人保持往来与联系;令人惋惜的是,内忧外患的国运迫使他们中断了与亲人的联系,给他们造成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寻亲、民族文化修复、乃至建设台湾风情园、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邓州;台湾村;高山族
一、南明降清将军黄廷率部屯垦邓州建“闽营”
黄廷(公元1620~1717年),字华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今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
明末拥兵海上,“善战,持重,百战不败”。
1646年率领家族兵约十万人投郑成功麾下,官拜水师提督,右先锋。
被南明唐王封为“永安伯”。
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郑成功之命,率一支军队回厦门防清。
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家族内讧,郑成功之弟郑袭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了争夺权位相互残杀。
加上他与郑成功的另一位大将周全斌有隙,双方部队摩擦不断。
最终,黄廷选择了归清。
清敕封他为慕义伯。
公元1668年腊月24日,黄廷率5600名亲兵屯垦邓州城城西。
落籍邓州之后,一边务农桑,一边练武功,以备国家征调。
由于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人称他们为“闽营”。
黄廷在邓州期间曾六次奉召率部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黄廷将军来到邓州后,在训练部队的同时还进行基础建设。
在邓州城西十八里处建帅府,随后又建议事厅、天后宫(奉祀妈祖,俗称福建会馆)、兵营和花园。
黄廷手下各都督也在自己的领地开展建设。
闽营人在邓州屯垦定居后,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
他们把台湾的佛手瓜引种到邓州,还把邓州的绿豆、芝麻引种到福建、台湾。
二、八名台湾籍将士及其后裔定居范围“台湾村”
随黄廷而来的还有八名台湾籍官兵,这八名军官分别是骠骑将军迪摩达奥(布农族)、汉名周殿卿,勇将军希衡、汉名林钟,安笃斯旦(曹族)、汉名蔡万通,游击将军安达依鲁(卑南族)、汉名黄阶山,义勇将军摩那瓦丹(泰么族亦称泰雅族)、汉名谢国禧,黄廷马夫依那斯罗、汉名陈年,两胞胎兄弟毛苏达拉、毛苏达丹(阿美族)、汉名分别为张伯春、许仲春,这八名将领随黄廷将军来到邓州后为了与当地更好的融合,均改汉姓,起汉名,娶汉女为妻。
这八名将领初来到邓州后,遵照黄廷将军的安排,驻扎在不同的地方。
黄廷命其率领昭勇将军林钟(希衡)、蔡万通(安笃斯旦)、游击将军黄阶山(安达依鲁)、毛苏达拉(张伯春)、毛苏达丹(许仲春)、及周姓高山族将士,在冠军故城遗址东南隅安营扎寨,依番俗各建干栏阁楼,以此为家,领上营、下营、尖兵营为一镇。
由于所建台湾风格的干栏阁楼别于当地样式,“故俗称台湾阁村(见林氏家谱)”,后来简称称为台湾村,属冠军里。
义勇将军谢国禧(摩那瓦丹),本应随迪摩达奥住台湾村。
但是,因黄廷最初打算由台湾村向南经黄龙镇至曲河里建台湾一条街,“由番族聚落互市。
(见谢氏家族)”。
所以,安排谢氏住该街南门外。
后因长年征战街未建成,仅形成一集镇,即后来的庙沟街。
谢氏遂分屯于曲河里之殷洼,辖一营之兵力。
属黄渠里,今属邓州市文渠乡。
黄廷马夫依那斯罗,汉名陈年,初随黄廷住于帅府议事厅后。
康熙二十一年,黄廷率部从施琅统一台湾回邓后不久,其战马珍骁病死,葬于庙沟街北,今下营自然村东南角;人称战马坟,尚有一块高地痕迹。
陈年为践行“马走人随”之诺言,遂从帅府议事厅后迁居于下营村落户。
通过简单考察,我们认为“台湾村”的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同。
最初指上营、下营、尖兵营三营居住地,因干阑式阁楼而得名“台湾阁村”。
因中原一带的村名以两字、三字为常,故简称为“台湾村”。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今天的“台湾村”行政村,原为上营行政村,于2013年经地方民政部门批准更名而成。
包括上营、下营、冠军店、董杨、汤家五个自然村。
该行政村内居住有周、陈、林、蔡、黄五姓台湾原住民后裔,其人口占该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而学术界把邓州台湾原住民后裔的居住地均视为“台湾村”来考察。
其中包括张、许二姓族人居住地的张村镇冠军村和谢氏家族居住地的文渠乡殷洼村盛号自然村。
由于三个村比较接近,据笔者测量,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
就在这接近10平方公里内居住的台湾原住民后裔约3000人左右。
三、350年融合勿忘祖
尽管历经350年的历史变迁,甚至于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与文物。
但是,历史总会留给我们一些蛛丝马迹,特别是有关家族历史的集体记忆。
2002年,陈堂三在家中发现了陈氏家族的族谱。
家谱上端正的隶书字,记载着数百年沧桑和两岸的血肉深情。
口耳相传的家史在这本族谱里得到了佐证。
随后张家、许家、黄家、蔡家、等各家分别发现了各自家族族谱。
这一本本家谱记录下他们祖上的经历以及他们繁衍生息的历程。
特别是,家谱里按照中原汉民族的习俗,排下了辈分,从始祖到当今;许多家族所排的辈分字,到现在还没有用完。
例如:“殿建清正文,德应鸿庆天。
力书振江河,台光耀华贤。
成祖国恩定,安邦保和平。
”现在,周氏家族的老人庆字辈、天字辈居多。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相互开放形势的到来,两岸同族亲人团聚的希望在成长。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相互开放形势的到来,两岸同族亲人团聚的
希望在成长。
终于在2005年8月24日在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豫台有约网创办人吴天玺的努力下,来自台湾台湾阿里山陈氏后裔和台湾村的陈氏家族终于团聚了。
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陈相富和台湾阿里山族长陈宗仁相互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两位兄弟是陈氏家族的第10代(以陈相富辈分记,台湾的记法不同)。
台湾陈氏家族也口耳相传:“过去祖宗打仗留在了中原。
(见吴天玺著《台湾与大陆360年》)”他们两支陈氏家族的团聚只是更多分离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随着交往的深入,海峡两岸的其它高山族同胞也相继展开了交流、认亲、拜祖活动。
四、河南省美丽乡村项目“台湾村”
据现在周氏重要族人周庆顺介绍,多年以来台湾村的许多文物遭到了破坏。
2002年台湾村高山族村民自发组织,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重新修建了高山始祖像、台湾阁等建筑。
笔者看到周庆顺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账本,上面清楚的记载着每个人为这次翻修所提供的资金以及其它物资。
据我们调查,这些高山族村民不谋私利,为了村庄的建设出钱出力,从未抱怨。
截至2012年,10年间仅村民和集体自己投资兴建的包括台湾村牌坊、各家族的始祖墓冢等共20与处。
台湾村风情园初具规模,成为全省闻名的“台湾村”。
从2012年开始,邓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台湾村的建设,聘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规划并设计了《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空间发展与详细规划》,并及时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2012年11月2日,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同志在南阳市、邓州市主要领导陪同下,来台湾村考察指导工作。
在村考察期间,邓凯同志高度肯定了台湾村的建设成绩,并提出更高要求,他嘱咐说:“要进一步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加快新农村建设;要让台湾同胞看到,生活在大陆的高山族居民很幸福,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
2013年以来,大家齐心协力为台湾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2013年底,台湾村争取到河南省财政厅一事一议项目——“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得到了河南省的财政拨款。
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村将以崭新的姿态,包含着高山族文化风情向社会讲述350年的中华民族统一的动人而美丽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周庆顺:72岁,周氏家族重要成员;走访时间2015年7月15号。
[2]清刘廷献《广阳杂记》。
[3]孔立,郑氏官兵降清事件述论,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论文。
[4]《邓发改社会[2012]130号》。
[5]郭伯恭《重修邓县志》。
[6]《冠军尖兵营许氏家谱》,宣纸,毛笔手写,线装,无页码。
[7]《台湾泰麽族邓州垦兵籍曲河官兵里谢氏家谱》。
[8]《皇清台湾土番邓州慕义垦兵周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