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用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考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全

中考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全

中考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一)—一.《芦花荡》一、老头子的性格:(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二、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例:探究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业绩。

两方面巨大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②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得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2、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例:①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作用:为老人消灭敌人交待环境,埋下伏笔。

②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迎风飘撒。

作用:烘托人物高兴的心情,使老英雄的形象更加突出,使其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三、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例: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资料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资料

④它其实只
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
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知道:躲避现实只
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
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
—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狂风、风雪、干旱、贫
瘠)。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
2. 如何考——题型
• 填空题 • 选择题 • 简答题 • 论述题 • 说明题 • 描述题 • ……
3 怎样答?
3.1 答题原则 3.2 知识储备 3.3 题型与应答
3.1 答题原则
读懂文章 联系上下文 答题规范
阅读文章的方法
• 清楚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 • 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 • 整体把握文章 • 1—2遍读懂文章
⑤ 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 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让主干 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 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 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 策略。它没有屈服。总得面对,总得 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 外形矮小、纤弱、朴实
例三、2009年杭州市中考阅读题:
1. 第 二 段 说 : “ 这 是 一 棵 不 同 寻 常 的 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 些 方 面 ? 请 根 据 文 意 简 要 回 答 。 (6 分 ) 《向一颗树鞠躬》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 效应”。(3分) 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 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洁 身自好的莲花》
阅读与答题的融合 筛选并整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 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亲爱的同学,当你打开这册复习资料时,你已经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中考,需要你果断地抉择。

相信,这时的你已经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你是不是觉得有浑身的力气,却使不上呢?不要紧,现在就送你一把锋利的宝剑——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及其应试方法。

——编者题记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1201-13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1201-13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1201-13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中考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整理汇总共137页

中考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整理汇总共137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考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整理汇 总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若浮ຫໍສະໝຸດ 烟。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中考复习(九年级)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中考复习(九年级)

现代文阅读训练中考复习(九年级)知识点.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6、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设问、引用等等表达方式1.记叙2.说明3、议论 4、抒情 5、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文学作品语言品析一、教学目标:1.学习、总结记叙文语言品析的方法。

2.体会、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归纳总结记叙文语言品析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中考要求:A.体会和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B.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C.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文学作品语言的品析,常常通过作品中一些最能体现作品特点的关键句考查,由此确定我们这节课的专题,中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语言品析。

二、怎样进行语言品析文学作品语言品析大概包括两类:一、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品味句子的含义。

板书文学作品语言品析什么叫有表现力?一般指语言简洁准确、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凝练、朴素等。

很多时候这种表现力是因为它使用修辞方法实现的。

(一)、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抓修辞方法⑴、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重重细细的波纹。

(教会方法)——2010南京市中考《天窗》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

答题步骤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③表达作用(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客观描述)和我听雨的沉醉(主观情感)。

提醒:谈表达作用时,不宜脱离句子,空谈主旨.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这个句子用比喻与排比连用的句式(修辞手法),语势强劲豪迈,有着鲜明的韵律感(表达效果),就像安塞腰鼓的鼓点声铿锵有力(客观描述),表现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主观情感)。

作业试批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⑴、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新人教版以下是一些现代文阅读技法的素材,供中考语文总复习使用:1.掌握关键词:在阅读现代文时,要注重把握文章的关键词。

关键词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者主题,理解和把握关键词对于理解整个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分析段落结构:现代文常常以段落为单位进行写作,因此,分析段落结构也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

段落的开头一般会点明中心思想或者写作目的,接下来是一系列具体的例子、事实、数据等来加以说明论证,最后可能会有总结或者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段落结构,可以清楚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针对下联学上联:在阅读现代文文章时,有时会遇到下联学上联的情况,即自己对下文内容进行猜测,预测上文的内容。

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技法,可以帮助弥补一些信息缺失,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

5.合理运用“双重观点”:现代文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运用“双重观点”的技巧。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衡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同时培养了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8.注意词语的逻辑关系:现代文中词语的排列和选择往往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通过理解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和主题。

9.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的。

通过多读现代文作品,并进行分析解读,可以逐渐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增加对现代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10.培养思辨意识:现代文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的观点,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进行思考,培养思辨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现代文。

以上是一些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的总结,希望可以对中考语文总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根本知识: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表达方式:(1)种类:表达、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表达、描写、议论、抒情,而表达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2)正确区分: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气氛;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开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根底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根底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4.线索: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开展和思想感情开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屡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中考现代文复习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大全

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语文阅读解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述、描述、抒情、讨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屡次、借代、反问、设问、引用、比较三、常有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比较、烘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况交融四、语句特议论论用词正确、严实、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平时易懂、语言精练、简短了然、要言不烦、富饶感染力、节奏感强、宛转宛转、意味深长、振聋发聩、寓意深刻、惹起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五、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衬着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穿主旨)、突出主题(深入中心)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惹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料、首尾响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述文记述的要素: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来由、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述的序次:正叙、倒叙、插叙研究“怎样整体感知?”阅读记述文,第一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经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容颜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领悟作者的态度、看法、感情阅读记述文时,我们经过对要点词语和要点句、段内涵的仔细推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意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认识作者所持的看法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感情或看法,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重视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妄图回答以下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样的体裁有着不同样的方法(1)写人的记述文——一般重视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说明文的文体知识1、说明文文体: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故宫博物院》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

故宫是古代君王的活动中心,它的设计就处处反映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特点,而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1) 空间顺序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

说明文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或者从整体到部分。

在介绍某有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介绍某一地方情况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是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2) 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有些说明文根据事物的时间性,把事物的各部分组成先后关系,这也是一种条理性。

介绍生物知识的说明文一般都是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介绍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的说明文,一般按照生产和工作的程序,逐一说明。

(3) 逻辑顺序有些说明文主要是剖析事理的,在说明时就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或者从主到次,或者从浅到深,或者从原因到结果,构成严密的条理性。

有些说明文还可以按事物的性质分几个方面来安排,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就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

5、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

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

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

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十五、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A.看文章的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

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

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

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

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

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

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

(4)议论文的种类: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①政论文②评论③杂文:④感想:(5)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

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

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

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

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