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是研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能够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仅有研究价值和理论价值,更有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含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既是诸多社会发展理论的一部分,也不同于其他社会发展理论,它具有自身特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从二战后才开始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战后威廉·刘易斯曾提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提出的经济发展指标理论,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理论呈现的早期形式。

如果从社会发展理论所涉及的领域来讲,社会发展理论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狭义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一般是指研究的对象为发展中国家,指向的具体内容为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而广义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则是指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扩展到一些发达国家,研究它们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发展理论最初应用在经济学方面,但通过不断发展后,逐渐与社会学相结合。

由于社会学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所以社会发展理论是作为一种交叉理论出现的,正由于这种发展理论囊括了众多学科,社会发展理论所指向的社会层面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社会发展理论也越来越受重视。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思想理论体系,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了后人所不断延续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学说。

它是一个广而深的理论体系,影响也最为显著,尽管不同理论学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也有所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结论也多种多样,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宗旨都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一、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都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充分发掘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潜力,成为了当代学者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领域的扩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言,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等传统领域,而是转变为“全文化观”,对于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当代社会的文化领域愈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价值的定义和理解也日益分散和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需要适应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3、理论方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需要深入到各个细节和具体实现,对于方法论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现代转变需要引入多学科的方法论,并且在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在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会逐步形成面向全球、扩大内涵、深化创新的发展格局,确立以时代和民族性为核心的文化成就评价标准。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还会在理论框架上注重思维模式和价值洞察的创新,寻找新的文化理论模式和新的文化理论语言。

2、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元性的推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融合日益密切。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需要关注本土文化特色的发现和传承,同时也要关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更加开放和国际化。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马克思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和实践论维度。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三个基本维度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哲学具有两种基本发展路向,即批判性地向群众的生活和哲学家的生活汲取营养并以此来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倾向。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两种基本发展路向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些内在特质至今并没有被给予合理而充分的领会和把握。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理解。

基于此,笔者拟对此予以简要探讨,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言说方式和澄明形式,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趋向和目的指向,三者必然内在统一于马克思哲学中,因此,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哲学的基本命题就需要在上述三种维度中进行。

本体论是哲学关于人之存在根据的根本看法。

其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始源性意义和价值。

本体论所表达是源始的存在学概念,而这种概念是先于一切科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因此,它必然表达了哲学是其所是的基本立场。

恩格斯指出,在哲学史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全部哲学必然都会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何者具有先在性上做出选择并以此作为自身哲学的基本立场。

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便必然分野出不同的哲学阵营,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马克思虽然选择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命题作为自身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但是并没有沿袭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扬弃或者根本改造。

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不仅同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有了根本区别,而且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有了根本不同。

因此,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之真正内涵就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本体论的关键和根本枢机。

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

的发展 问题是其重点 。 其次是东西关 系问题 。 社会 主义和资本 主义两大阵营于上个世纪 5 0年代产 生 ,社会主义 阵营于 6 0 年 代后破裂 , 产生 了以美苏两大军事 、 政治集 团对峙 的情况 , 世 界和平是其实质 问题 。 这样就 出现 了南北关系 、 东西关系相 互 交叉 的极 为复 杂 的局 面 。 各 国在这种格局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要面对 ,就是怎样 发展的问题 。 何去何从 是战后新兴 国家面临的重大抉择 , 是沿 着西方现代化发展 的老路走下去 , 还是 向别的什么道路走 ? 因 此 ,关 于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就是西方社 会 发展 理论 , 发展 中国家如何发展是其重点问题。 ‘ 2 . 2西 方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与 马 克思 理 论 的 差 异 2 . 2 . 1 研究 二者 问题 的角度差异 马克思 的发展理论是在人类历史 中去对资本主义现代化 进行考察 ,既对人类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现代化 的一致性予 以了充分的肯定 ,又进一步指 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社会 主义现代化 的趋 势及可能 。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把西方的资 本主义现代 化等同于人类从农业 向工业文 明发展 的现代化进 程, 不承认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趋势。 2 . 2 . 2 理论 基 础 的差 异 唯物史 观是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的基础 ,它 的尺度是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 ,对不 同社会发展时期 的动态趋势和连续性 进行考察 ,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方 向及过程进行科学地揭示 。 并 且他还立足于经济角度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现实 ,总结 出社会 主义必然取代资本 主义 的历史性 。 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 论述 的社会发展缺少 马克思 的宏大历史观作根本 ,只是浮于表面 的设想不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 的未来 ,从本质层次上对不 发达 国家的出路问题 没有进行探讨 。 2 . 2 . 3二 者 问题 解决 的渠 道 差 异 现代化理论提供 了一个照搬西方 的模式给第三世界 国家 向现代化迈出的措施 ,想利用调整经济结构让不发达 国家 向 发达发展 。 而在世界整体关系 中, 马克思的理论是 以民族利益 为根本 , 私有制必 须扬弃 , 利用政治革命 、 发展生产力 等的形 式, 对世界整体发 展格局进行改变 , 构建一个公 平 、 合 理的世 界。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建设路径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社会的变革性,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最终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文化建设路径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路径:1. 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2. 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我们要在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们自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坚持大众化和普及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深入基层,普及文化知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

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 坚持历史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深厚的历史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流传,注入现代元素与时代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首先,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强调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反映,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

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政治性和经济性,因此他特别强调文化的阶级性。

他认为,文化是统治阶级控制和瓦解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只有通过对文化的革命和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转型。

其次,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强调了文化的创造性和革命性。

他认为,文化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类历史经验和创造得来的,因此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他主张通过重新塑造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调整和改变文化形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强调了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他认为,文化不应该被局限于少数人的范畴,而是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体和个人。

马克思主张将文化与普及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为当代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参考。

虽然马克思的时代与当代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实现文化的革命与创新、如何维护文化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如何将文化服务于人民的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借鉴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来更好地指导当代文化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强调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强调文化的创新、革命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这种文化建设思想能够协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变化,寻找我们时代中的文化趋势,创新与应用新的文化理念,推进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维度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维度及当代意义

念、 演变 过程 、 变迁 、 素 、 要 系统 、 传播 、 型 、 展等 类 发 十个方 面进行 了广泛 而全面 的研究 【 可 以说 , 一 1 ] 。 每
个层面和角度的研究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 综合起来 是 能够反 映 文化 的全貌 和外延 的 。但 是 , 正如 美 国
学者 约翰 ・ 霍尔 和玛丽 ・ ・ R・ 乔 尼兹所 说 :像 ‘ “ 文化 ’ 这 样涵 盖广 泛 的词 , 们不 指望 单单 通过 仔 细 的界 我
的限 制 与 束 缚 不 断 满 足人 的需 求 的 活 动 与 过 程 。 “ 动 的对象 是人 的类 生活 的对 象化 :人 不仅 像在 劳 意识 中那 样在 精神上 使 自己二重 化 ,而且 能 动地 、
}收 稿 日期 :2 1 一 1 1 00O—5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 目“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 中的新疆 南疆绿洲少数民族文化转型”0 ⅪⅨO 6 。 (9 1 )
作者简介 : 张春 霞( 9 8 , 新疆伊犁人 , 1 7一) 女, 新疆大学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博士 生, 新疆财经大学马7 部讲师, 1 ' 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
主义发展研究。
第 4期
张春霞 : 马克思哲学视 域中的文化维度及当代意义
现实 地使 自己二重 化 , 而 在他 所创 造 的世 界 中直 从 观 自 。 p 人通过 自己的超越性实践 , 身 ” 使世界和 自身 “ 化 ”创造 出人特有 的存 在方式— —文 化 。 人 , 从实 践唯 物 主义 出发 , 实践 产 生发 展 的过程 即 是 文 化 产 生发 展 的过程 。马 克 思 的 “ 化 ” 含着 人 包 “ 人化 ” 化人 ” 和“ 的双 向过程 : 方 面 , 践是 “ 一 实 人按 照 自己 的标 准 、 目的 、 理想 和 需 要来 改变 自然 的世 界 , 世界 打上 人 的印迹 , 为人 生 存 的家 园 , 而 使 成 从 更 适合 人 的发展 和进 化 ” 的过 程 , 现人 的“ 体 本质 力量 ” 对象 化 。因此 ,人 化 ” 现 的是文 化 的属 人 “ 体 性 , “ 所 特 有 的活 动 方 式 、 握 现 实世 界 的方 是 人 掌 式 ”; 阁 另一 方 面 , 人类 改造外 部 世界 、 证 自身 的 在 确 本 质力 量 的实践 过程 中 , 其本 身 也在 不 断地 否定着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进行深刻阐释,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他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则体现在对艺术、美学的探讨中,认为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马克思将文化观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指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了审美现代性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文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的审美现代性观也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对当代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思想进行反思和传承,并借此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世界文化观、审美现代性、文化观、现代社会、重要性、启示、深远影响、反思、传承、未来文化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在审美现代性方面,马克思认为审美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强调,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审美品味,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精神风貌。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在当今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正文2.1 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的阐释马克思认为,世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

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世界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世界文化是人类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结晶,是不同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所积累的智慧和成果。

世界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如建筑、绘画、音乐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维度:哲学、资本与文化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维度:哲学、资本与文化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维度:哲学、资本与文化胡慧远【摘要】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展开的现代性批判,依循三个内在联系的维度展开,即以哲学批判来从根本上动摇理性形而上学的思想根基,进而领悟“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以资本批判来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树立共产主义这一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目标;以文化批判来直接洞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直面现代社会深层的文化心理.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这三个维度,有机联系而又层次递进,因而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呈现出一个总体图式.无论是在内容本身还是在致思理路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当下依然具有鲜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3)005【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现代性;哲学批判;资本批判;文化批判【作者】胡慧远【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理性至上、资本统治、精神陷落等现代性危机也越来越显著。

正在被我们适时追踪的现代性,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因此对现代性的理论探索从未间断过。

当代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曾言,马克思是“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成概念并在现代性方面形成全面理论观点的社会理论家”[1]100。

作为反思现代性的理论先驱,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现代性批判武器,在哲学、资本与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对以资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批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而资本主义在思想领域所推崇的绝对理性,也奠定了以工业文明为引擎的现代性哲学基础。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把握社会变革最敏感的神经。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理论,赋予了理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成为马克思反思现代性必须首先攻占的主阵地。

在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中,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机制及其文化样式产生出来,以表征人类社会从自然统治下“祛魅”之后的理性化机制,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性。

浅议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

浅议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

浅议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高小波 欧阳利(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作为实践论的开创者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者,马克思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其关于现代性的思想的。

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生产和启蒙理性而产生的,现代性蕴含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以及人的异化当中,因此,要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实现人自身的超越与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异化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从实践论的角度对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与论述。

从马克思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蕴含于其中的现代性思想。

一、现代性及其起源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现代性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但是,总的来说,现代性是作为一种伴随着启蒙运动而来的理性所引起的,从这种理性中既发展出了现代的社会制度,又产生了对现代社会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这种矛盾的思想引导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总体性概念,现在诸多所谓的“后现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后现代性”,实际上也只不过是现代性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从其对社会发展历史所作的经典分析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对现代性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现代性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面,如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等,因此,现代性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工业生产,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虽然一个思想的产生要受各个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但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物质力量的影响,也就是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的生产力的影响。

这种生产力的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这种科学技术毫无疑问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辩证循环,不过这种循环是一种前进的循环。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问题日益凸显,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对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解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与解析。

一、文化的定义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

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反映。

同时,文化也具有反作用,能够影响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

二、现代文化的特征与问题现代文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和碎片化:现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各类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人们有多种选择。

2.消费主义和市场化:现代文化主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消费为导向,商业化现象普遍存在。

3.媒体的影响: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和引导。

4.文化异化与个性解放:现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个性解放的需求,但也导致了文化异化与大众文化的浅化问题。

然而,现代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认同危机、浅儿化、商业娱乐化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核心文化要素。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化的批判1.文化超结构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化进行批判时,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化作为一种超结构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依附性和反映性。

2.资本主义文化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使文化成为商品,导致了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人们的精神领域被商品化所支配。

3.文化产业批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产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指出了文化产业的垄断性和对人的各类需求的引导。

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现代性”“文化学”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

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

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

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现代性”思想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的对现代生产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排斥我们从其他的理论的维度展开其现代性思想的阐述。

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它只强调了一个思想维度即理性、乐观、肯定性的维度,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

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否定、批判、反思性的维度,正是通过反思与批判,反思和理性、乐观、建构相结合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内在包含现代性的一切特征,同时又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否定、批判性的维度。

【推荐下载】思想哲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推荐下载】思想哲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键入文字]
思想哲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摘要】为您整理了思想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欢迎阅览!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

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
 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

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

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1。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的社会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的社会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的社会文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结构是基于经济基础的,而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经济基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导致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形态。

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受到了关注。

这些变化不仅在经济层面有所反映,也反映在社会文化层面。

例如,人们对工作价值观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注重工作的满足感和实现个人价值。

二、阶级与社会文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现代社会,虽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利益不平等导致社会文化的不平等。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社会差距日益扩大,这导致了社会文化的两极分化。

富人通过投资教育资源、艺术文化等方面来传递和弘扬自己的价值观,而穷人则面临着接受较低质量教育和文化的困境。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对立。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体主义和市场导向,推崇自由市场的理念,这一意识形态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公有制和社会公平,相关意识形态在文化中体现。

因此,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学说,不仅是关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理论,也包含着文化领域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不仅仅是精神生活的表现,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表现。

只有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和阶级斗争的解决,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核心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文化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生产力的表现和促进者,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巩固者。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变革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内涵和要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等多种挑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对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

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为建设美好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背景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的产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

资本主义在迅猛发展的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是受经济基础支配的,文化建设是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的。

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解决资本主义文化的问题,实现文化的阶级性解放。

马克思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相一致,实现文化的社会主义化。

在这一思想框架下,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1.2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意义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培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意义还在于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日益频繁,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发展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3 本文概述本文将围绕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展开深入探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对文化建设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背景,探讨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将分析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给出一个概述,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把握。

通过对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详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主张用经济分析来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马克思对于文化建设思想的贡献则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第一,马克思主张文化革命。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社会的根本变革很难通过只进行经济上的改革来实现,因为社会的本质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马克思主张必须进行文化革命,通过文化革命来扭转社会的旧习惯,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张文化独立。

马克思认为,文化应该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存在,而不应该被政治或经济所掌控。

文化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独立的形态,通过它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化代表的是人们的个人和群体的自由表达。

第三,马克思主张文化透明。

马克思认为,文化应该是透明的,不能是神秘的、不可见的或者不可理解的,否则文化就成为了一种黑匣子,难以监督和管理,这也会导致文化上的权力滥用和文化中的腐败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张文化多样性。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应该被珍视和保护。

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而不应该互相蔑视或者消灭对方。

第一,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强调文化建设的独立性、透明性和多样性,这些思想可以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方法,使文化建设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虽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的变迁,但其思想内核和价值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未来,我们需要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当前各种巨变和发展趋势,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环境下探索出更加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文化建设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中的“现代性”和“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中的“现代性”和“文化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中的“现代性”和“文化性”
赵彧博
【期刊名称】《品位·经典》
【年(卷),期】2023()1
【摘要】在当今世界的哲学范畴中,现代性与文化性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存在,其衍生出来的现代性与文化性也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中现代性与文化性内涵的探析,进一步阐述其发展的方向,通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进一步表达出现代性和文化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赵彧博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向度——张祥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读后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20世纪在西方国家的深化和发展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作用与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共产党90年”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于20世纪在西方国家的深化和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发表时间:2011-04-19T10:49:47.51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2月下供稿作者:刘江1 许佳2 [导读] 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刘江1 许佳2(安徽大学09级哲学系研究生;安徽大学08级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安徽合肥 230039)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44-02摘要: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他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主要内容及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探索和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人;当代价值真正揭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序幕始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乃至危机。

这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社会历史观和主体价值观的统一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

两者能否统一,如何统一,这是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只有说清楚,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1.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对立统一社会历史观和主体价值观的一般关系,概括地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就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历史观主要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侧重发展中的“真”。

主体价值观探求人类社会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侧重发展中的“善”。

其二,社会历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主要是引导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作为一种评价尺度,引导人们在历史发展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其三,虽然真是构成善的基础,但当下并不必然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2006-11-26哲学理论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现代性” “文化学”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

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着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

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

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现代性”思想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的对现代生产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排斥我们从其他的理论的维度展开其现代性思想的阐述。

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它只强调了一个思想维度即理性、乐观、肯定性的维度,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

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否定、批判、反思性的维度,正是通过反思与批判,反思和理性、乐观、建构相结合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内在包含现代性的一切特征,同时又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否定、批判性的维度。

它本身就是一个内在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结晶体。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而展开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建构一种理想的现代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最高理论旨趣。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空想,而是非常重视感性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立足于科学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赞美现代性的巨大成就方面超过了未来主义,同时以它对这一时代的无情谴责超过了反资本主义的浪漫派。

它既是启蒙主义的后裔又是对它的内在超越(批判者),不能用当前西方文化争论中时髦的赞成或反对现代主义的现成用语对它作出轻易的界定。

现代主义本身在这个问题上就是非常混乱的,它依赖着现代性,所以决不会真的反叛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要么使过去商品化,要么抹掉过去。

唯独马克思鲜明地坚持了辩证法思想,就是说,现代历史是文明和野蛮不可分割的历史,既与浪漫主义怀旧思想相对立,也与现代化的自鸣得意相抵触”.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哲学本性相适应的本源性理论视域,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点,是马克思哲学参与当代重大思想论争的切入口。

因此,挖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梳理、反思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不可分割的。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着作中就明确揭示了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生产的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马克思在他的着作中是这样论述现代性的思想的:“大工业发达国家也影响着或多或少非工业的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

” “……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已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大工业普遍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准备,使各国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作为现代性现象出现的“现代化”理论的阐发。

这方面的思想还渗透到在马克思的其他着作之中,这里就不逐一指出了。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维度关于从文化的角度来梳理和阐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学界已有所涉及,但研究的远远不够,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文化哲学的视野来审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这本身就是从深层次上梳理、挖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理论尝试。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社会哲学理论,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人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物。

文化是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文化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文化符号的方式表征着人类自身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整体特征。

“文化规定了人的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人必须创造能够表现人存在的意义或价值的符号系统。

这样符号系统就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表现,就是人的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并结合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关系和发展轨迹的哲学分支学科,具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文化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当代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科学史、政治思想和精神思想等各个学科中,也表现在对宗教、艺术、语言等各种文化形式的研究之中,使这些文化形式建立在一个新的思维基础之上。

从狭义上说,文化哲学是一种与理性主义哲学相对的思维传统。

” 从早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

何萍教授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民族学笔记》(人类学笔记)三部着作来阐释马克思哲学中体现的文化哲学理论,对我们从文化学的视角梳理和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从整体上看,这三部着作都是着眼于人的自我意识、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较为系统地论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理论维度的经典性着作。

着作中关于把人看成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有关异化劳动理论,与文化哲学把文化看成是人自身和社会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并在理论逻辑上具有思维的同质性。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性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另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产生、语言本质等方面的论述也体现了文化哲学的研究路数,即从文化形式的角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是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致思取向,马克思在晚年着作《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紧密结合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势。

马克思赋予人的活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以文化学的内涵,即以上种种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梳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否定和脱离唯物史观的视野,而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阐发。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凸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这无疑是在更深层次上,更为细微地梳理、阐述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体现。

三、小结“现代性问题”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现代性”维度也理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维度。

当下现实的理论需求及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应有的理论维度决定着“现代性”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维度,以“现代性”作为建构当前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资源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文化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文化的关注,本质上是哲学对人自身创造性生存实践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样态及其发展历程的关注。

在这种意义上,冷静反思十多年来文化研究的得失,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人类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对人的哲学理解和哲学把握,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化学”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路径,具体是指从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他们对社会发展过程所起的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通过文化去研究社会发展,可以避免传统的发展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从文化的角度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还可以促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因为文化总是人的文化,而人总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人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决定”.通过文化的视角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还可以批判地反思中国的社会启蒙和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的现代的启蒙和传统文化的更新和现代化,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价值理念和文化支撑。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文化的概念,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中,尤其是在马克思晚年的专门研究一般文化问题的着作——‘人类学’笔记中,文化结构的独特专门地位不仅没有被消解,而且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到了准确的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