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活动,文化得以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

同时,教育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促进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2.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承担着塑造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提升审美情趣等文化功能。

教育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影响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素养。

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知识体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例如,不同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知识的看法、对教师角色的理解等都有所不同。

4. 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教育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教育也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5. 教育与文化发展:教育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多样性。

6. 教育与社会进步: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促进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7. 教育与文化政策: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能会通过教育政策来推广国家语言、历史和文化,以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

总之,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教育的灵魂。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教育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两个息息相关的概念。

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培养过程来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系统化活动,而文化则是社会群体共同拥有并传承的一套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教育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为个体传授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定技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参与者。

例如,学校教育向学生灌输了国家的历史、法律、道德规范等文化元素,使其能够理解和尊重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次,教育还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培养出具备独特才能和技能的个体,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艺术家正是通过接受教育的机会,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表达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教育还能够帮助改变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减少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二、文化对教育的塑造与此同时,文化也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首先,文化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一些文化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宗教信仰的灌输,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才能的培养和自由思考的发展。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文化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重视点和偏好,教育系统会根据这些文化差异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某些文化强调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学习,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人文社科的培养。

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地区特色和文化独立性。

最后,文化还通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传递,影响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内化了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重技艺、轻人文,当今社会的典型现象,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很多一部分已被扬弃,或被误认为封建,在功利和竞争面前过度的追求和极端的崇洋媚外,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空洞。

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

这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引进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在新思想面前就难辨良莠,导致盲目,或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教育出现了偏颇,即我们今天的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变色龙,而我们的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

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毁灭。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在当今发达的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教育是以科技教育为主,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

在经济竞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

不懂科技是倒退,但更应懂得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因此,也应大力提倡人文教育,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

它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文化则为教育提供了根基和支撑。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者教育是一种传承,是把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提到“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不是被一个人或一批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这些文化传统是通过教育得以得到延续的。

教育是文化的创新者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新者。

教育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能够为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推动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发展。

文化为教育提供根基文化为教育提供了根基和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智慧、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元素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教育在这些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更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为文化提供支持教育为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教育不仅需要文化的支持和底蕴,也需要向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教育的方法、形式、内容等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

教育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更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但无论如何,教育和文化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掌握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两个重要的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价值观和技能,塑造和传承文化。

同时,文化也为教育提供了基础和目标,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因此,教育和文化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

首先,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些被视为必需品,被传授给下一代。

教育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将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技术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知识,更是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他们的人格特征,并推动他们的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互动和依赖的关系。

其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也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

教育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伦理、道德、智慧知识等都是文化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传承方式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道德教育和智慧知识的传授,西方文化注重自由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呈现。

同时,教育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比如改革教育中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素质的提高,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有助于加强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共融,形成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同时,教育也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

因此,教育和文化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教育和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教育的传承和实践变得复杂。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如何平衡和整合不同文化的需求、利益和价值观念,成为了教育的一大难题。

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及其弘扬被广泛关注。

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方法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教育是社会对后代进行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而传统文化正是积累和沉淀了国家或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智慧结晶。

教育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首先,教育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教育机构通过教育活动,将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这些知识和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育应该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方法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 教育机构的重视教育机构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设置中,并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家庭的引导与培养家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该做好自己的行为楷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同时,家庭应该创造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环境,比如通过亲自教孩子传统文化知识、带孩子参观传统文化场所等方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社会的支持与参与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政府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企业可以资助传统文化项目,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社区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也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弘扬。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人去理解、把握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的内涵,这首先意味着要通过这种种客观文化艺术去教育人。

我们通过引导青年人进入超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和塑造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灵长入结构分明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种结构并得到造就。

(教育人类学,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文化就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每个人都以某种“文化”的方式生存着。

作为生存方式的文化,有三大支柱: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他们共同构成人的日常生存方式。

每个人的日常生存,就是在他习惯了的某种价值取向的支配或导引下,以某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考他周遭的世界,包括所遭遇的人与事,并表现在某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上。

(教育人类学引论,李政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66页)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发挥这一价值的活动就是实践,即教育实践。

文化生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培育人、发展人。

它能在自身生生不息的运作流变中把每个身处其中的生命裹挟禁区,将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进去,转化为人的生存方式。

通过种种转化,文化培育了人。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

(教育人类学引论,李政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66-167)第斯多惠在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原则”。

在他看来,儿童不仅仅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儿童还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又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文化成就。

因此,儿童教育还必须适应文化。

他说:“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55页)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必须受文化条件的制约,把教育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大大深化了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9)郑金洲认为,就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说,其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知识(包括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

教育与文化认同

教育与文化认同

教育与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瑰宝,它代表着一个群体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机制,在塑造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上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从历史、语言和教育体系等角度进行讨论。

首先,历史对于塑造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为当前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基础。

教育系统应该将历史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并注重传授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通过了解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其次,语言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语言的学习,一个人可以更好地融入文化,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母语和文化的关联,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其他语言,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语言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此外,教育体系的设计也对文化认同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

教育机构应该设计多元化的教材和课程,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既包括本国的文化传统,也包括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的学习。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从而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化敏感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教育不仅塑造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也同时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因此,在教育系统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认同,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创造一个包容和友善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也应该不断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以提供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和文化认同的教育方案。

总而言之,教育与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传承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传承则给予教育以价值指导和精神养分。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促进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教育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遗产,从而传承和发展文化。

教育机构如学校、大学,以及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都是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机构中,师生之间进行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与文化密切相关。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将丰富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

同时,教师还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也有助于展现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传承赋予教育以价值指引文化传承为教育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

文化传承包括对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美学等方面的传承。

通过文化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淀着历史和民族智慧的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为教育提供意义上的引导。

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传统故事和典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尊重长辈。

在艺术领域,文化的传承使得经典作品永存,并成为教育中的参考对象。

学生通过接触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三、促进教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文化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入对文化传承的强调,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增加多元文化元素,包括各种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3. 打破学科壁垒:教育应该超越学科的界限,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学习和思考,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紧密关系。

一、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桥梁,通过学校教育,人们能够获取各种学科知识,同时也能够接触、理解并传承本族群的文化传统。

学校教育不仅将学生引入了多样的文化视野,还会通过教材、教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例如,学校教育将课程设置为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这些科目是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传承的基石。

学校通过教育活动、文化节庆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精神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将这些文化精神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课程、校园文化展示等方式,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音乐课上学唱传统曲目,在书法课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在历史课上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等。

这样的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三、学校教育与现代文化的挑战虽然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忽视和边缘化的风险。

学校教育需要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传统文化名家、文化遗产等来丰富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元素。

同时,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结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桥梁,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学校教育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挑战,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引入多样化的资源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文化和教育都是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它是一种民族的传统、民俗、价值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教育则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从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那么,文化与教育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互动呢?首先,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教育的基础和内涵,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支撑。

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能够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观念,使教育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新一代的人们能够接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自己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塑造的关系。

文化对于教育的塑造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诉求往往存在差异,因此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和案例。

每一个文化中都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历史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也对文化进行着塑造。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内容,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为社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社会,个人独立、创造性和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在东方社会,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责任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注重学生的纪律、团队协作能力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更是因为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智慧和学问上,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传承、创新和扩展上。

此外,文化与教育的互动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共享。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则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者。

教育机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者。

教育机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要承载文化的使命。

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育机构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文化,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创造力。

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也会影响到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总之,文化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则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

只有将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人才,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 1 -。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文化传承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而教育则成为实现这种需求的重要手段。

文化传承意味着一个群体的传统、信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在不断流传,并得到维护和发展。

教育则是将文化传承下去的主要途径,是人类世代相传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

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从文化角度看,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文化包括艺术、习俗、传统、信仰、言语等多个方面。

传承自己的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为此,教育成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帮助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如教师、长辈更好地传承文化,其二是使后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利用文化。

教师以及长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面对面的传统,将文化教育降至实处。

他们能够将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口传心授,将理论教义进行实际操作,让新一代更透彻地了解和理解文化。

此外,教育的新兴渠道,例如网络、课堂视频等,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者们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将文化更深入地赋予人们,也使文化的传承更加简便。

另外,教育还能够让后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利用文化。

当代世界的发展,使得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学习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

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也能让人们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变化,提高文化透彻度的同时,使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被理解并受到重视。

此外,教育和文化传承还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教育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新想法和新文化。

例如,学习其他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别人文化的庞大数据。

因此,更多的人深入科学、文学等领域的学习,就可以创造更好的文化和艺术。

从教育角度看,文化传承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赋予人们文化创新的机会,不仅需要优秀的新一代,更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因此,培养创造性和建设性思维的教育,离不开文化传承。

传承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观察力。

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引言教育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连,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和社群中的人们所共享的各种文化、宗教、语言和习俗的多样性。

教育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讨论教育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1. 文化多样性促进教育的创新文化多样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多样性为教育系统带来了创新的思考方式。

学校可以从不同文化中吸取优点,融合多元文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以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需求。

此外,文化多样性还可以激励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育更加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2. 文化多样性拓宽了教育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丰富了教育内容。

在教育中融入不同文化的艺术、历史、文学和传统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同时,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教育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二、教育对文化多样性的作用1. 教育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机构应该将本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 教育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接触。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偏见和歧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实践1. 提供多元文化的课程学校应该在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包括多元文化的教材、跨文化的案例分析和多元文化的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要说这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啊,咱得先从自个儿小时候讲起。

我出生在河南延津那疙瘩,那时候村里头穷啊,学校也就那么一所,还是土坯房,下雨天屋顶跟漏勺似的,滴答滴答直往下漏水。

可就这么个条件,村里人对教育还是看重得很,为啥?因为大伙儿心里都明白,教育啊,是咱穷人的梯子,是往高处走的道儿。

那时候的老师,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工资少得可怜,可他们教得用心。

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高个儿,戴副眼镜,镜片后面那双眼睛透着光,一看就知道肚子里墨水多。

他上课爱讲古,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讲到兴起,自个儿先入了戏,手舞足蹈的,我们听得也入迷。

那时候我才明白,教育不光是认字算数,它更像是一扇门,打开之后,是另一个世界,是文化的海洋。

文化这东西,它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它还包括了咱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道德观念。

就说咱延津吧,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为啥?因为这是咱的文化传统,是祖辈传下来的。

通过这些习俗,咱们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也学会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这些美德。

而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一点一滴渗透进咱们心里的。

再往后说,我到了城里上学,见识了更多的文化形式。

图书馆里的书多得跟米似的,电影院里放的电影让我眼花缭乱。

我开始意识到,文化是多元的,教育就是那把钥匙,能打开通往不同文化的大门。

比如,通过学习英语,我能读懂莎士比亚的戏剧,通过历史课,我能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哲学。

这些,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但话说回来,教育也不能光照搬外来文化,忘了自己的根。

我记得有回跟几个外国留学生聊天,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问我为啥中国人过年要吃饺子。

我给他们讲饺子的来历,讲“更岁交子”的寓意,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直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那一刻,我心里头那个美啊,觉得咱的文化,真是了不起!所以啊,教育与文化,它们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教育让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又让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和教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传承和发展人类智慧、价值观和知识的方式,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文化传承与教育相互促进。

文化传承是通过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的传授和传承过程。

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机构或家庭向年轻一代传递社会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文化传承也为教育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方法。

其次,文化传承有助于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为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和发展。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可以更好地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文化传承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可以借鉴、融入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再次,教育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可以向学生传授和传承社会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教育机构可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教育也可以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动力和方式。

教育的优质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文化传承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念,充实个人内涵和修养。

对于社会而言,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维护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只有通过教育传承和发展文化,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第一讲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讲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 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 然的人化” 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化 的 特点
一定社会 群体 所共有
人类所特有
后天习得 并创造
复杂的 整合体
广义文化: 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 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 事物 。
到了奴隶制社会知识已逐渐趋于理性化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人类认识上出现了新的飞跃文化积累的这种状况更为强烈地要求改变原始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改变脑力劳动依附于体力劳动的状况在传授知识时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进行更多的记忆思维和专门训练而不能仅仅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运用简单的示范和模仿必须要创制专门的传授工具专门的传授场所以及专门的途径当然更需要专门的施教人员于是教育逐步成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为专门施教的场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由上述看法,教育是文化的精神层面 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教育是不是仅属于文化的精神 层面,而游离于文化的制度层面之外?
可作以下分析:
文化的表层——物质部分,指人作用和 影响了以后的物质,其 中不包括未经人作用的 自然物; 文化的中层——制度部分,凝文化的物质 关系与思想关系于一体,是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各种组织、体制都在此类;
观点三: 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观点四: 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二、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文化的精神层面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知识 2、价值规范 3、艺术 文化的精神层面以上述三方面得以实现
知识
宗教
哲学
文学
科学
价值规范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民族精神 集体心理 规范 规则 礼仪
行为准则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筛选、整理、传递、保存。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使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补充,使得各民族文化精华汇合、交融起来,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进程。

这里传播和交流需要进行区分。

传播是单向的,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交流是双向的。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我们所学习的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创造出新的、更好的文化来。

教育激活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文化的创新。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与文化传承是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接受、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能力。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探讨如何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传递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方法教育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下面我们就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课程设计与文化传承在教育学中,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选择讲授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祖先的智慧和优秀,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2. 教学方法与文化传承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多样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与教育相结合。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本民族的文化。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情感。

3. 学校文化与文化传承学校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本民族文化的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艺术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挑战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对教育学和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性。

同时,教育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然而,教育与文化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文化多样性、信息时代等因素给教育与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三: 文明是文化的浅化; 观点四: 文明是文化的深化
二、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文化的精神层面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知识 2、价值规范 3、艺术 文化的精神层面以上述三方面得以实现
知识
宗教
哲学
文学
科学
价值规范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民族精神 集体心理 规范 规则 礼仪
行为准则
风俗习惯
艺术
文化的里层 (或说深层)——精神部分,包括知识观念、科学理论、 价值规范、语言、思维方 式等 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构成了一个系统,形成文 化的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它 变动不拘;文化的制度层面,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 变动缓慢;文化的精神层面,则最为保守,它是文化 结为整体的核心。
包括三个层面:
精神层面
物质层面
制度层面
狭义文化: 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 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文化(culture)与 文明(civilization)的区分
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观点一: 文化和文明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共生并存的; 观点二: 文明应隶属于文化的概念;
终身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终身教育已呈必 然趋势,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活动 (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是一个整体,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相 互衔接的制度中,它将是一个全面的和统一的 体制,保证每个人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人格。 如此看来,将教育视为文化的制度层面的 一个组成部分是无可非议的(教育活动的角度)
注 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 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 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蕴比“文 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 汇“文明”更加切近。 “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 达疏解《尚书· 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 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 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艺术形式
美感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是怎样建立的?
作为文化形式的 知识 价值规范 艺术 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意义上的 认识论 伦理学 美学 从人类心理的内在表现来看,认识与理智 相连,伦理与意志相连,审美与情感相连 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对应,认识的获得离不 开智育,伦理观与善恶观的获得离不开 德育,美丑鉴赏力的培养离不开美育
由上述看法,教育是文化的精神层面 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教育是不是仅属于文化的精神 层面,而游离于文化的制度层面之外?
可作以下分析:
文化的表层——物质部分,指人作用和 影响了以后的物质,其 中不包括未经人作用的 自然物; 文化的中层——制度部分,凝文化的物质 关系与思想关系于一体,是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各种组织、体制都在此类;
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 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宗教、 礼仪、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传递也是如此。 进入原始社会后期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 进一步分化,加速了知识的增长和专门化,使 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原始、简单的 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文化传递的要求。
同时,不少学者曾尝试对文化要素进行分类 博厄斯将文化概括为三大类: (1)人与自然——包括了人和自然间的种种关 系,食、住、器具均在其内; (2)人与人——举凡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关系都 在这一类之内; (3)主观方面——包括了人们对于以上两类所 述内容上一切表现的主观反应,属于理智和情 绪的性质。并将此简化为物质文化、社会关系、 艺术、宗教伦理四类
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进行也必 须以文化(至少是潜在的文化)为前提。文化 对教育的这种制约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 现尤为明显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 系统化、概念化了的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 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 于社会实践之中的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 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 然的人化” 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化 的 特点
一定社会 群体 所共有
人类所特有
后天习得 并创造
复杂的 整合体
广义文化: 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 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 事物 。
据此,建立了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理) 文化 知识— 认识— 智育 (理智) 价值规范— 伦理— 德育 (意志) 艺术— 审美— 美育 (情感)
教育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这一关系: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持此观点者: (美)人类学创始人博厄斯(Boas,F.) (英)功能主义人类学家代表人物马林诺 夫斯基(Malinowsk,B.)明其涉及内容,但 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内容在内。 反过来说,文化整体是根本性的东西, 教育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必然受文化整 体的制约。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讨论中, 有许多论者谈到了文化的构成问题,其中不乏 将教育明确地列为精神文化范畴 如:“精神文化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 文化的直接产物,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 法律、道德、教育、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与之相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其内容”, 文 化的精神生活中包含有“教育生活”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多有与“文化” 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 拉丁文Cul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 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 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 德的教养,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 治教 化”内涵比较接近。
精神层面 (里层)
物质层面 (表层)
制度层面 (中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并非仅 仅归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它在更大的 程度上是隶属于文化的制度层面,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间走过从非正规 教育到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历程。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非正规、非正式教育 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不是在 提高而是在相对降低 《学会生存》中指出:“学校,即向年轻 一代有条不紊地施行教育所涉及的机关,在培 养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并住生活中起着积极作用 的人的方面,以及在训练人们适当地准备从事 工作等方向,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决定性 的因素。”
文化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怀特(white,J.) 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的系 统,在这个系统内,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 (1)技术系统——由物质、机器、物理的、化 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 (2)社会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 (3)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 成。 这三个亚系统相互贯通
(英)人类学家里弗斯(Rivers W.H.R.) 将文化分为四类: (1)物质文化; (2)社会结构; (3)语言; (4)宗教 其门人塞利格曼(Seligman,C.G.)略加 改造,分为三类:(1)语言;(2)物质文化; (3)道德文化(即一切社会制度)
马林诺夫斯基综合了里弗斯和塞利格曼 的分类,将文化具体分为八个方面: (1)经济;(2)教育;(3)政治;(4) 法律与秩序;(5)知识;(6)巫术宗 教;(7)艺术;(8)娱乐
中西方文化与教育
第一讲
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一、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界说
汉语中的“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 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传》:“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的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 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 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 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 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 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 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 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 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 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 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 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 “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词, 如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 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 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 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将文化分为三方面: (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科学、艺术等 (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 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 活方式都属于这方面; (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方面 ( 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钱穆也指出文化要素有七: (1)经济;(2)政治;(3)科学;(4) 宗教;(5)道德;(6)文学;(7)艺 术;并认为,古今中外,各地区各民族 一切文化内容将逃不过七个要素的配合 ( 《文化学大义》 )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 修养之义;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 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 鹏”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 此 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出现在 《易.贲.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 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 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 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