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2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12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比较
郑宗生/吴述尧/何传启
2012-10-26 15:09:31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6年4期第15~20页
【作者简介】郑宗生(1981-),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230052
吴述尧(1939-),男,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邮编100080
何传启(1962-),男,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邮编100080
【内容提要】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本文建立了一种生活质量评价模型,并对120个国家1980~2003年的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生活质量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丹麦、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德国和瑞士;2003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为37.6,在120个国家中排名第72位。1980~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年均增长率为1.031%,按这个速度计算,中国需要80年左右才能赶上2003年的发达国家水平。改善和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现代化/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国际比较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1],经济成长包括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大众消费和生活质量。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第一位的。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生活质量受到普遍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活质量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2005年我国人均GNP已经达到1700美元,生活质量问题也逐步受到重视。开展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研究,无疑将加深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认识,为改善我国的生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和国际借鉴。
一、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
“生活质量”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于1958年在他的著作《丰裕社会》里提出来的。当时,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层次逐渐提高,已不再满足于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追求舒适的生活并同时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开始关注社会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加尔布雷思给生活质量的定义就是,人们生活得舒适便利的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关于生活质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但对于什么是生活质量、怎样来衡量生活质量这样的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观点。我们首先应认识到,生活质量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的内容会有很大的改变,它是一个易变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另外,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活质量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例如,以发达国家为对象,那么生活质量主要在于主观的满意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居民仍然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如上所述,对生活质量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将影响生活质量的定义和它的度量方法。那么,本文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于,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中的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对个人生活的保障程度及个人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3]。
目前,研究生活质量的普遍做法是,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构成一个生活质量指数体系,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指数,利用这个综合指数来衡量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1. 建立综合指数模型的意义
生活质量可以由一系列的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本身能够反映所处社会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侧重,某些指标也有它必然的波动性,它们没有直接的比较意义。一个综合指数模型就如图1中间的那个圆,它好比一台机器,能够把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指标有机地“装配”起来,这样才可以全面地评价政策的成功或失败,甚而给出成功或失败的程度。
生活质量评价模型亦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而用于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既有主观指标也有客观指标,各个指标都是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角度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条件下,这些指标的变动不是同步的,甚至可能存在相反方向的变动。所以只有用一个综合模型把各个指标统一起来,不同的研究主体才具有比较意义。
综上所述,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具有综合、简明和定量的特点,可以将反映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特点概括其中,有利于对不同主体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对同一主体的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时序分析,而且还可以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量化的事实根据。
2. 指标的选择
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并不是任何一个相关的指标拿来就可以用的,它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积。首先,在指标的选择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次,指标数量要适当。
(1)指标选择的原则
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首先有两条被普遍认同的原则:其一,被选择指标应当在理论上独立,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手段;其二,被选择指标应当倾向于结果,而不是条件。这两条原则是说,指标所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各个国家、地区或者更小范围的研究主体的社会经济成就,不考虑获得这些成就所需资料的性质、规模和数量。例如人类发展指数所选择的3项指标——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都是在理论上独立而又反映社会成就的指标,它们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手段,同时也不考虑获得成就的条件,是结果性的指标。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原则之外,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的指标还应具有以下性
质:(a)客观性:客观性并不是说要选择客观的指标,而是说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能让人感知的,能够统计的。(b)可获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能够获得的,最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由于研究主体的复杂性,不可能都由个人去统计数据,所以最好是利用已有的比较权威的数据。(c)连续性: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在连续的年度间都有统计数据的。这样的话,才可以衡量同一主体不同年度间的生活质量发展情况。(d)可比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在不同主体、不同时期内进行相互比较。(e)一致性:所选择的指标在不同主体、不同时期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f)独立性: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涵盖。
最后,从整体上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建立还应具备以下性质:(a)普遍适用性。人类是生活在大小不同的独立聚居环境中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人们的一致目标。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研究主体(即不同的聚居环境,本文研究的是国家层面)。(b)可操作性。由于人居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综合性,如果在构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片面追求对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那么它的指标数量之多,恐怕无以数计。为了便于操作,应该选择能够对生活质量做出基本真实的评价而又适量的指标。
(2)决定指标数量
欧洲统计实验室(European Statistical Laboratory, ESL)的专家们在长期的指数系统研究中,得出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中指标的数量和模型覆盖率之间的函数关系[4]。图中显示,随着指标数量的增加,模型覆盖率的增加逐渐变慢。当模型中的指标数量在20~30个之间时,覆盖率在75%~90%左右,当指标数量达到40个以上时,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此后指标数量的增加对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