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934b1e31126edb6f1a10c2.png)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3)举例说明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正交和反交、自交的概念以及区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资料;(2)感受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3)感受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对结果进行数理统计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查阅孟德尔的简单生平,认同科学家的博学、严谨、坚韧不拔等科学品质在成功道路上的作用;(2)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感受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3)体会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初步提升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难点:(1)一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2)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正交和反交、自交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实例列举、问题驱动;2、学法:学生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板书、教材、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图孟德尔简介会办的一所中学教自然科学,后来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回来后,便开始了植物的杂交实验。
先后研究过山柳菊、玉米、豌豆等多种植物长达8年时间,其中豌豆实验最为成功。
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板书】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生倾听并感受孟德尔的一生的生平,体会孟德尔博学、严谨、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用豌豆作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问题探讨】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刚刚问世,在进化论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融合遗传。
【问题】什么是融合遗传?【问题】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当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呢?一定是这样吗?那粉色牡丹和粉色牡丹杂交后呢?【教师】这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孟德尔,驱使着他开始豌豆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课程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课程新课标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ad9da150e2524de4187e2b.png)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3✍,另一条链是3✍-5✍,不宜过深)。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可在黑板上练习一道题以巩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设问一: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
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A.9%? B.18%? C.32%? D.36%答案:C3.DNA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立体结构和DNA的特性。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634520a2bed5b9f3f80f1c04.png)
第一章遗传因子嘚发现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嘚杂交试验(A: 知道)。
(2)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嘚关系(B: 识记)。
(3)两对相对性状嘚遗传实验,F2中嘚性状分离比例(B: 识记)。
(4)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嘚应用(C: 理解)。
(5)孟德尔获得成功嘚原因(C: 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嘚联系,训练学生嘚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嘚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嘚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
(2)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嘚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嘚原因。
2.实施方案(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精讲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及实质。
(2)使用挂图、投影、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使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三、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
2.突破策略(1)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嘚体现由于非等位基因嘚自由组合导致性状嘚自由组合。
(2)应用概率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子嘚随机组合,从而出现性状比例9∶3∶3∶1。
四、教具准备:1.豌豆杂交试验挂图;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边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嘚控制等,边理解掌握孟德尔杂交试验现象及解释、测交验证、本质等,最终理解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相统—嘚观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生物嘚变异”打下扎实嘚理论基础。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程序导言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嘚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嘚一对相对性状嘚遗传。
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嘚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嘚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嘚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嘚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传因子的发现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传因子的发现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07b2e5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7.png)
再次,对于板书设计,虽然我试图让它既简洁又有趣味性,但我发现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讲解,板书还是显得有些拥挤,学生可能无法一下抓住重点。所以,我计划对于板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之更为清晰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观察和记录了不同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他的实验结果表明,某些特征在杂交后会被隐藏,然后在后代中重新表现出来。
5.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孟德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遗传规律的定量结论。他发现,某些特征在后代中出现的概率遵循一定的比例,如3:1或9:3:3:1等。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准备豌豆植物、杂交工具、观察记录表等实验用品。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实验环境。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到孟德尔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的。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生物学中的奥秘。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DNA等。他们还应该了解基本的遗传现象,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些知识将为学生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下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于探索生物学的奥秘通常充满兴趣。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具备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他们的学习风格可能多样,有的喜欢通过阅读理解,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65fb13652d380eb62946d5f.png)
(4)组合一中,F1 中的紫花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12 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 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 4 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2)亲本的基因型为 (3)在杂交后代 F1 中,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是 F1 中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4)F1 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 。 ,若 定律。 。 ,
三维目标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5.水稻的基因型为 Aa,自交后代中的纯合体占总数的 A.25% B.50% C.75% D.100%
6. 下图为基因型为 AaBb 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① AaBb 1AB:1Ab:1aB:1ab ④ 子代 4 种表现型 A.① B.② C.③ ② 配子间的 16 种结合方式 ③ 子代中 9 种基因型 D.④
11.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 A、a 来表示。请分 析表格回答问题。 (1)根据组合 。 ( 2 )组合一中紫花基 因型为 组合交配方式为 。 ( 3 )组合三中, F1 中 紫花基因型为 ,F1 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 。 。 ,该 组合 一 二 三 亲本表现型 紫花 紫花×白花 白花×白花 紫花×紫花 405 0 1240 白花 411 820 413 F1 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可判出 花为显性性状,因为
9.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3:1:3:1;基因型 6 种 B.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3:1,基因型 3 种 C.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9:3:3:1;基因型 9 种 D.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1:1,基因型 3 种 10.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 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 a、b 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假定控制 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 A、a 和 B、b 表示) ,请回答: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https://img.taocdn.com/s3/m/15007bdf58fb770bf68a554f.png)
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教案板书设计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三、自由组合定律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Word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beb082de80d4d8d05a4f6b.png)
3.这种根据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方法称作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
五、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概念: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布置
做课后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1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相对性状的概念
②用豌豆做实验的原因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①显性性状
②隐形性状
③性状分离
④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⑤共显性和不完全显性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孟德尔的假说
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那么有没有特例呢?在子代中两种性状同时显现?
①共显性:在杂合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的作用都得以表现的现象(枣红马和白马的后代毛色既有枣红色又有白色)
②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纯合红花和白花杂交,后代出现粉花)
2.F2中子代高茎和矮茎的性状比是3:1,孟德尔对这种现象用豌豆的其他6中相对性状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看书中P4的表格1-1,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F2中出现的3:1不是偶然现象,既然不是偶然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是按一定比例分离的呢?而且每次的分离比都会是3:1吗?有没有其他的比值呢?(致死现象)
2.选用未成熟的花,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育种工作者》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育种工作者》](https://img.taocdn.com/s3/m/9ab0793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d.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 2 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育种工作者》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育种工作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形成对生物遗传改良的科学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育种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科学探究:了解育种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和探究的兴趣。
4.社会责任:认识到育种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育种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
•理解育种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育种概念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兴趣和思考。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育种工作者的职业介绍、育种技术展示、农业生产案例等内容。
•教材及配套资料。
•相关视频资料:育种工作流程、育种成果展示等。
•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家畜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育种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
•案例分析法: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分析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角色扮演法(可选):让学生模拟育种工作者的角色,体验育种工作的过程和挑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家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品种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育种工作的概念。
•问题引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育种吗?育种工作者的工作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新课。
2. 新课教学(1)育种工作者的职业介绍•介绍育种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包括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工作环境等。
•强调育种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2)育种工作的基本流程•选种:介绍如何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合适的亲本材料。
•杂交:讲解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选择:分析如何通过多代选择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4e794b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02.png)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学生了解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规律,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测交实验:学生掌握了测交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能够通过测交实验推断个体的基因型。
3.遗传概率计算:学生学会了计算特定基因型后代的概率,能够运用遗传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测交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推理过程等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并解释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遗传图解等,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教学,如遗传游戏、模拟交叉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源,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教学辅助工具: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时,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采用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方式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例如通过动画或互动式演示,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8d121d004a1b0717fd5dd69.png)
第1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常见题型聚焦复习要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常见题型解题指导复习流程一、基因分离定律常见题型1.显隐性与显性杂合子、纯合子的判断【典型例题】(2015四川卷.11)(14分)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为显性。
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答案】(1)①灰色性状分离2/3【解析】(1)①由“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可知:果蝇体色性状中,灰色对黑色为显性。
F1(Aa)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F2的灰身果蝇中,AA:Aa=1:2,即杂合子占2/3。
【方法点拨】(1)显隐性判断自交法:(植物)子代出现性状分离为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
测交法:(动物)子代出现性状分离为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
【变式训练】老鼠毛色黑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面有三组交配组合,请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答案】D【解析】根据交配组合③:甲(黄色)×丁(黑色)→后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相对于黄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甲的基因型为aa,丁的基因型为AA;甲(黄色)×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乙的基因型为Aa;甲(黄色)×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见,甲和丁为纯合子。
2.概率计算【典型例题】(2012安徽高考)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 B.1/16 C .4/81 D.1/8【答案】B【解析】RR、Rr在种群中各占4/9,即在具有生殖能力的群体中各占1/2,故该种群所产生的配子比例为R∶r=3∶1,r配子的概率为1/4,故子代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的概率为1/4r×1/4r=1/16rr。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6206c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7.png)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阐明分离定律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环节。
学法指导:交流、点拨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回顾复习上节课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解释。
新课:设疑: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各自代表什么?每个小桶中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数目都是10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设计意图:理解遗传因子分离与配子随机组合的意义,训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和合作能力;体验用数学方法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性。
设疑:孟德尔假说合理地解说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知道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
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与及时的纠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习作中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设疑: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测交实验的巧妙之处?介绍假说—演绎法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和;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