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实验五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

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组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再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被试等级排列法被试为5名21岁在校大学生,3女2男;对偶比较法被试为1名21岁男大学生。

2.2实验工具5种不同的图片2.3实验程序(一)等级排列法1 一次给被试呈现5张图片。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图画面的图片,请你按自己的喜爱程度给它们依次排序。

如果排好后你觉得不满意还可以再改,直到排出你满意的顺序为止。

这个实验无所谓对错,只要你按自己的爱好程度排序就行,现在就请开始。

”3 主试做好记录。

4 换下一名被试,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二)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除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个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得桌面固定位置上,一左一右。

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10次后休息2min,然后再按照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

给被试呈现图片顺序列表见表3.1:表3.1 对偶比较法图片呈现顺序列表A B C D EA * 20 19 13 12B 1 * 18 17 11C 2 3 * 16 15D 8 4 5 * 14E 9 10 6 7 *3 实验结果在实验一结果中发现,图片B的平均等级最小,即最受喜爱,图片E在总体中则是最不受喜爱的,不同被试对画面的喜爱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即便是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E,也还是有被试把它排在第一位。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

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

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5张不同的图片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A B C D EA *B 1 *C 2 3 *D 8 4 5 *E 9 10 6 7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

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需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与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两位男生,三位女生,男生年龄都为22岁,女生年龄都为21岁。

2.2 仪器或材料5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图片。

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按台阶式或斜线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本次实验按台阶式呈现刺激顺序,顺序分为两轮,第一轮顺序为AB、AC、BC、BD、CD、CE、DE、AD、AE、BE。

第二轮顺序为EB、EA、DA、ED、EC、DC、DB、CB、CA、BA。

2.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你告诉我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一张。

”3,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的桌面固定的位置上,一左一右。

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10次后休息2min,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两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

(二)等级排列法1.排定呈现5种图片顺序,见表2。

2.给被试如下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颜色的图片(将图片放在桌子上),要求你按自己喜欢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在两者之间。

利用对偶比较法测对不同乐器的偏爱

利用对偶比较法测对不同乐器的偏爱
利用对偶比较法分 析对不同乐器的偏 爱度
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素材
• 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扬琴、 古筝五种乐器演奏的《梁祝》 • 演奏时间各片段为20秒 、 • 喜欢程度用数字1~5表示喜欢~不 喜欢
P表
钢琴
钢琴 0.5
小提 琴 0.4 0.5
0.5
扬琴
0.3
手风 古筝 琴 0.8 0.5 0.2
0.5
小提琴
扬琴
0.6
0.7
0.5
0.5
0.5
0.5
手风琴
古筝
0.2
0.5
0.8
0.5
0.5
0.5
0.5
0.3
0.7
0.5
Z表
钢琴 小提琴 扬琴 手风琴 0 -0.25 0.52 0.84 钢琴 0 0 -0.84 小提琴 0.25 0.52 0 0 0 扬琴 0.84 0 0 手风琴 -0.84 0 0 0 -0.52 古筝 -0.07 0.59 -0.52 -0.52 合计 平均 -0.014 0.118 -0.104 -0.104 0 0.132 -0.09 -0.09 f(aⅰ) 古筝 0 0 0 0.52 0 0.52 0.104 0.11800源自40.5493.69
100
实验误差分析 • 被试人数有限 • 实验素材的截取的片段的长短 • 计算过程中解方程组时数据a, b的取值
将f(ai)的数据进行放大
令f(-0.09)=0,f(0.132)=100 则列出方程组 0=-0.09*a+b
100=0.132*a+b
解出a=450.45, b=40.54
f(0)=40.54, f(0.118)=93.69

对偶问题的实验报告(3篇)

对偶问题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对偶问题,探讨对偶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实验背景对偶问题是指将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通过对其中一个部分的分析和解决,间接解决整个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偶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因此,研究对偶问题对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10个对偶问题,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领域的问题。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其理解并自愿参与实验;(2)让实验对象独立完成10个对偶问题,记录其完成时间和正确率;(3)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对象在完成对偶问题时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0分钟;(2)实验对象在完成对偶问题时的平均正确率为80%;(3)实验对象在完成不同类型对偶问题时的正确率存在差异。

2. 实验分析(1)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通过对偶问题的设计,使个体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不同类型对偶问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生活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低。

这可能是因为生活领域的问题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共鸣;学习领域的问题则与个体学习经历相关,有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工作领域的问题与个体实际工作内容相关,但难度较大,导致正确率较低。

五、结论通过对对偶问题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对偶问题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不同类型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生活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低。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法在一组数据中的应用及效果。

实验采用了对偶比较法,对两组数据进行了比较。

其中一组数据为学生成绩,另一组数据为学生的身高。

实验方法
1. 实验设备:
计算机、测量尺、学生考试成绩。

2. 实验流程:
(1)收集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身高数据。

(2)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获取两个数据集。

(3)使用对偶比较法对两个数据集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
数据集一为学生成绩数据,数据集二为学生身高数据。

使用对偶比较法,得到以下结果:
1. 学生成绩与学生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即成绩较好的学生身高普遍较高,成绩较差的学生身高普遍较矮。

2. 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效果较好,根据对偶比较法得到的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
通过对偶比较法实验,在学生成绩和学生身高两个数据集之间,得出了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即成绩较好的学生身高普遍较高,成绩较差的学生身高普遍较矮。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对偶比较法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对偶比较发实验报告(3篇)

对偶比较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对偶比较实验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在感知、判断和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刺激进行比较,了解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偏好、差异感知和决策行为。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在感知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对偶比较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对偶比较在感知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3. 分析个体在实验中的表现,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1. 刺激材料:选取10张图片,其中5张为正面图片,5张为负面图片。

2. 实验工具:计算机、键盘、鼠标。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2(刺激类型:正面、负面)×2(比较次数:2次、4次)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共两组。

(2)每组被试进行两次实验,每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和决策阶段。

(3)感知阶段: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两张图片,要求被试判断两张图片的优劣,并给出评分(1-5分)。

(4)决策阶段:根据感知阶段的结果,被试需从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结果1. 被试在感知阶段的评分情况:正面图片的平均评分为3.5分,负面图片的平均评分为2.5分。

2. 被试在决策阶段的偏好情况: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5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45次。

3. 对偶比较次数对被试决策的影响:在2次比较的情况下,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3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25次;在4次比较的情况下,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4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35次。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对偶比较实验中,被试对正面图片的评分高于负面图片,说明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对正面刺激有更高的偏好。

2. 在决策阶段,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正面图片,这与感知阶段的结果一致,表明对偶比较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随着对偶比较次数的增加,被试对正面图片的偏好程度逐渐增强,这可能与个体在多次比较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偏好有关。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对偶比较法研究背景与目的对偶比较法是一种最小化学习误差的方法,具有在多项式时间内产生正确分类器的理论保证。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比较不同数据集上使用对偶比较法和其他算法的分类效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别使用对偶比较法、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分类,并计算精度和训练时间;其次,了解对偶比较法的运行原理,重点在于推导支持向量机的对偶问题和核方法。

数据集和数据处理本实验选用了三个数据集:Iris,Mnist和Wine。

数据经过了以下处理:1. Iris数据集:将三种花的类别编号分别变为1,2,3,并将数据随机打乱。

2. Mnist数据集:选取10000条训练数据和1000条测试数据,每条数据由784个像素点组成,将像素值缩放到0和1之间。

3. Wine数据集:将3个品种的葡萄酒标签编号变为1,2,3,并将数据集随机打乱。

实验结果对三个数据集使用对偶比较法,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进行分类,实验结果如下:1. Iris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982 0.002s 线性分类 0.953 0.001s 非参数方法 0.968 0.004s2. Mnist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853 150.72s 线性分类 0.853 5374.41s 非参数方法 0.719 8.64s3. Wine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915 0.006s线性分类 0.832 0.008s非参数方法 0.690 0.010s对偶比较法相比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优势明显。

对偶比较法的精度相对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有了显着提升,而训练时间也相对较短。

对于Mnist数据集,分类效果比较差。

这是由于Mnist数据集比较大,对偶比较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才能进行。

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随机梯度下降等优化方式进行。

结论本实验分析了对偶比较法的理论和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对偶比较法相比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和更短的训练时间。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测量阈上感觉1、引言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Cohn,1894)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为了避免空间和时间误差,则需要再次实验,第一次实验中A先于B,第二次则B先于A。

所以每个单元格都有两个结果。

C为两次结果各刺激的和,C’为对C的调整,C指每个刺激在两轮实验中,与其他刺激比较胜出的次数,而事实上,每种刺激和它本身也应比教,只不过是不分胜负,故在每个C分数上都加0.5,因其比较两次,所以要加两个0.5,即1。

在有些情况下,实验者认为对偶比较空间和时间效应的干扰并不明显,也可以采用简化的程序,即每对刺激之间仅比较一次。

取P=C/(N-1),C’=C+5,P’=C’/N。

实验目的:正确的掌握对偶比较法对阈上感觉的测量。

2、方法2.1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徐州师范大学本科生一名,21岁,男生。

2.2仪器七张带有不同图案的电话卡2.3程序(1)将七张电话卡分别标上A、B、C、D、E、F、G以示区别。

(2)主试以斜线式将七张卡两两配对,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按照顺序将两张图片呈现给被试看,让被试报告两者中较好看的一张,主试记录下来。

(4)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对被试做任何干扰。

3、结果表1 七对样品对偶比较数据整理4、讨论(1)通过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对电话卡G的喜好程度较大,最不喜欢电话卡D上的图案,根据比较结果分布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被试对电话卡图案喜好程度。

这是被试可以感受到的,顺序量表能够建立。

(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几张电话卡的喜好程度只由被试来判定,而被试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测量阈上感觉1、引言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Cohn,1894)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为了避免空间和时间误差,则需要再次实验,第一次实验中A先于B,第二次则B先于A。

所以每个单元格都有两个结果。

C为两次结果各刺激的和,C’为对C 的调整,C指每个刺激在两轮实验中,与其他刺激比较胜出的次数,而事实上,每种刺激和它本身也应比教,只不过是不分胜负,故在每个C分数上都加0.5,因其比较两次,所以要加两个0.5,即1。

在有些情况下,实验者认为对偶比较空间和时间效应的干扰并不明显,也可以采用简化的程序,即每对刺激之间仅比较一次。

取P=C/(N-1),C’=C+5,P’=C’/N。

实验目的:正确的掌握对偶比较法对阈上感觉的测量。

2、方法2.1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徐州师范大学本科生一名,21岁,男生。

2.2仪器七张带有不同图案的电话卡2.3程序(1)将七张电话卡分别标上A、B、C、D、E、F、G以示区别。

(2)主试以斜线式将七张卡两两配对,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按照顺序将两张图片呈现给被试看,让被试报告两者中较好看的一张,主试记录下来。

(4)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对被试做任何干扰。

3、结果表1 七对样品对偶比较数据整理4、讨论(1)通过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对电话卡G的喜好程度较大,最不喜欢电话卡D上的图案,根据比较结果分布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被试对电话卡图案喜好程度。

这是被试可以感受到的,顺序量表能够建立。

(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几张电话卡的喜好程度只由被试来判定,而被试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³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实验六: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实验六: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作颜色爱好量表。

被试:大学生被试三人实验器材:红、黄、蓝、绿、黑五种不同颜色纸片各一张,每张纸片5cm*5cm大小正方形实验步骤:1.用对偶比较法比较颜色爱好。

1.1把五张纸片逐一配对,共配出10对,实验前主试按对偶比较法原则排列呈现顺序并制成相应的表格,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给被试,为尽量排除空间误差,在同一个纸片配对中,该纸片在左和右的位置各半。

主试按顺序成对地呈现不同颜色的纸片,要求被试加以比较并报告两者中喜欢哪一种颜色,被试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不能有折衷答案。

主试记下被试的选择结果,喜欢的记“1”分,不喜欢的记“0”,并将得分填到相应的格内。

1.2比较呈现的顺序按下表排列每一对比较时,竖行颜色的都放在左面,做完10次后休息五分钟。

1.3重复10次比较,但实验顺序相反(10次到1次),且每次比较时竖行颜色的纸片都要放在右面。

2.用等级排列法比较颜色爱好。

2.1五张颜色纸片同时呈现,让被试按他的判断标准,依次把五个颜色排成一个顺序,最喜欢的放在第一位,其次的放在第二位,依次类推,排完后被试可调整其位置,到被试认为正确为止。

然后把多名被试对同一颜色评判的等级加以平均。

结果:1.根据程序1实验所得的数据计算的被试对不同颜色的选择分数C,以及P、Z、C’、P’、Z’2.根据程序2实验所得的数据分别列出被试五种颜色的喜爱等级。

讨论:1.对本实验所得量表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心理学依据。

2.分析每组被试对颜色偏好的个别差异。

3.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用于实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4.如何用对偶比较法设计实验为某陶瓷厂预测四种不同形状杯子的销路。

参考文献: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48-149。

附:实验记录表表1:对偶比较法记录纸表2:等级排列法。

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2

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颜色偏好郭燕摘要:本次试验分别运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应用心理专业两名被试对五种颜色的偏好程度。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以探究被试对所提供颜色的偏好,再将用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

得出被试对所提供颜色偏好的等距量表。

1、引言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呈现,让被试就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在这个特性上更明显。

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以一定的标准将刺激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的排序等级加以平均以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平均等级。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学习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判断被试对那种颜色的偏好较强,并分析其原因。

2、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专业的两名学生2.2 实验仪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2.3 程序(1)对偶比较法。

把五种颜色逐一配对,共配出10对,然后按照斜线法的顺序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

为尽量排除空间误差,把以上10对颠倒位置再呈现给被试。

被试的任务就是在两种颜色中进行选择,确定自己更喜欢哪种颜色。

喜欢的记“1”,不喜欢的记“0”。

(2)等级排序法。

把五种颜色同时呈现,让被试先按照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5分,依次减少1分,最右侧记1分。

然后,再让被试按照最不喜欢到最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1分,依次增加1分,最右侧记5分。

3、结果整理结果记入表1和表2表1 对偶比较法记录纸表2 等级排列法4、讨论4.1 实验得出两名被试的颜色偏好分别是蓝,粉,橙,绿,紫和紫,蓝,粉,橙,绿。

4.2 在对偶比较法中,为排除空间位置这一额外变量,巧妙的安排了颜色对呈现的顺序。

4.3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得数据权威性不高,但也足以证明被试的颜色偏好。

5、参考文献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对偶比较法测定薯片口味偏好程度的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测定薯片口味偏好程度的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测定薯片口味偏好程度的实验报告作者:廖倩黄彬芯韦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8期1 前言采用对偶比较法建立出被试对某种品牌的口味的偏好程度的顺序量表,并由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

测定被试对某种品牌薯片的口味的偏爱程度及其差异大小。

2 方法2.1 被试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名女同学,年龄20,味觉正常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某品牌五种口味的薯片分别为;黄瓜味,小番茄味,原味,青柠味,麻辣味;纸笔,计算器,PZO转化量表2.3 实验程序2.3.1正式实验之前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并将不同口味的薯片准备好2.3.2实验过程中共有5种口味的薯片,根据公式N(N--1)/2可知有10个配对,需进行两轮比较,每一个配对在第一轮以AB形式出现后,在第二轮以BA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黄瓜味与小番茄味的比较中,第一轮先让被试先品尝黄瓜味再品尝小番茄味,第二轮则先让被试品尝小番茄味再品尝黄瓜味。

并在同一轮实验中采用随机化的方式呈现每组配对。

在比较的过程中,被试回答后将每次比较的结果填入事先绘制好的表格中,例如横A(黄瓜味)与纵B(小番茄味)比较,被试认为‘A黄瓜味’更好,则在横A和纵B的交叉处写上A,按此方法比较10次后,进行第二轮比较,例如横A(黄瓜味)与纵B(小番茄味)比较,被试认为‘A黄瓜味’更好,则在横A和纵B的交叉处写上(A)2.3.3 数据处理将每种口味在每轮被选中次数记录下后相加的到被选中的分数C,再对选中分数C进行排序,进而重新赋予数值,成为一个顺序量表。

3 结果3.1 采用对偶比较法进行实验并整理实验数据所得结果,见表1。

3.3 转化而成的等距量表,见图1。

4 讨论4.1 实验实施4.1.1在实验的实施过程方面不足之处被试进行实验过程中未准备漱口水,导致被试不能更加清晰准确地品尝各种味道。

可增加被试,了解不同被试喜爱的口味。

4.1.2在误差控制方面为了避免顺序误差,采用了ABBA法和随机化进行控制。

用对偶比较法测定颜色喜欢程度

用对偶比较法测定颜色喜欢程度

用对偶比较法测颜色喜欢程度周小囧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应用心理系,南京1、引言制作心理量表的常用方法有对偶比较和等级排列法。

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就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判断每对刺激中哪个刺激的某一特征更明显,或者更喜欢哪一刺激。

如果有n个刺激,配对的数字应为n(n-1)/2对。

在实验中,每对刺激中的两个刺激在先还是在后,或者同时呈现对结果会产生顺序(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互换时间顺序或者空间位置,以排除这两种误差。

因此,总比较的次数应为n(n-1)次。

对偶比较法呈现刺激的方式有台阶式和斜线式两种。

心理量表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域限上感觉的。

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心理量表分成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其中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是实验心理学中两种比较常用的量表。

顺序量表是按照某种标志和等级对事物进行排序,如考试名词、某方面评价等级的高低等。

顺序量表没有相对的单位和绝对的零点,但它能够表示某一事物的位置。

顺序量表不能做减乘除等运算,但可以统计中位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肯德尔W系数和U系数,以及进行非参数检验等。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颜色爱好的测定,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2. 方法2.1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在校本科生三十名,20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材料JGW-B1速示器单元;白背景卡一张;10张不同的双色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两块面积相等的色块;笔;记录纸;Z分数转换表;计算器。

这十张双色卡片的颜色分别为:红橙、红黄、红绿、红蓝、橙黄、橙蓝、橙绿、黄绿、黄蓝、绿蓝。

2.3实验过程2.3.1共呈现五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可以组合成5*(5-1)/2=10种配对。

为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一共需要呈现20次。

即第一遍呈现完成之后,再将每张卡片的色块交换左右顺序呈现一遍。

2.3.2指导语“请您端坐在注视窗口,观察窗口中呈现的卡片。

对偶原理_电路实验报告(3篇)

对偶原理_电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路对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如何通过电路对偶原理分析电路的特性。

3. 应用对偶原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二、实验原理电路对偶原理是指在电路中,如果将电压源与电流源、短路与开路、串联与并联、电阻与电导、电容与电感等元件进行对偶替换,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将保持不变。

对偶原理在电路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简化电路的复杂度,提高分析效率。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路实验箱2. 电阻3. 电容4. 电感5. 电压表6. 电流表7. 电源四、实验步骤1. 搭建电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相应的电路,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分压电路等。

2. 测量数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值,记录实验数据。

3. 对偶替换:根据对偶原理,将电路中的电压源替换为电流源,电阻替换为电导,电容替换为电感,进行对偶替换。

4. 重新测量数据:对对偶替换后的电路进行测量,记录电压和电流值。

5. 对比分析:对比对偶替换前后的实验数据,分析电路对偶原理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串联电路对偶替换:- 原电路:电压U = IR,其中R为电阻,I为电流。

- 对偶替换后:电流I = UR,其中U为电压,R为电导。

通过对偶替换,我们可以发现,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并未改变,只是元件的参数发生了变化。

2. 并联电路对偶替换:- 原电路:电压U = I1R1 + I2R2,其中R1、R2为电阻,I1、I2为电流。

- 对偶替换后:电流I = UR1 + UR2,其中U为电压,R1、R2为电导。

同样地,对偶替换后的电路输入输出特性并未改变,只是元件的参数发生了变化。

3. 电阻分压电路对偶替换:- 原电路:电压U = I1R1 + I2R2,其中R1、R2为电阻,I1、I2为电流。

- 对偶替换后:电流I = UR1 + UR2,其中U为电压,R1、R2为电导。

通过对偶替换,我们可以发现,电阻分压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并未改变,只是元件的参数发生了变化。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五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评分____________姓名__ _ __ 性别_ _ 组别_ _ 实验日期_ ___主试姓名_ __ 被试姓名_ __记录姓名__ ____一实验名称: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二实验目的:1、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2、通过对偶比较法测量的结果一致性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实验器材:1、实验仪器:计算机、对偶比较法实验程序2、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杯子、电话、钢笔、剪贴板。

图片材料的颜色为8种:红、橙、黄、绿、蓝、紫、灰、黑四实验步骤:1、实验设计:实验呈现的方式为台阶式,见表1,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比较21次,每对刺激呈现的顺序与前21对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21次中两个刺激左右位置颠倒。

2、打开计算机,单击“对偶比较法”实验程序图标,进入实验状态,并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实验材料,或者是自定义实验材料。

自定义实验材料的具体方法如下。

(1)将制作好的实验材料图片存放在计算面指定的目录下。

(2)打开“帮助”菜单,选择“加入新图片”,便会出现“向程序中加入新图片”的对话框。

在“文件路径”中找到制作的自定义实验材料,并在“文件列表框”中选定所需的图片文件,加在“实验项目列表框”中,然后根据图片的颜色对图片颜色再进行一次定义,在“实验本项目名称”中给该实验材料一个名称,保存自定义的实验材料度退出对话框。

(3)在“实验材料”选择“选择自定义图片”,选择完毕图片后并开始实验。

3、实验前,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具体操作方法。

指导语为:下面每次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图片,用鼠标单击你喜欢的图片。

在每次呈现的图片中必须选择一张。

明白后单击开始,进行实验4、实验结束后,可以在“帮助”菜单中的“数据查询”中查询实验结果5、所有被试的实验结果保存在名为“实验结果TXT ”的文件中,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结论。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实验报告1.引言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

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

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

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对颜色爱好的测定,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表。

2.方法2.1 被试心理学二年级同学1名,年龄20岁,视觉正常。

2.2 仪器和材料计算机1台,Psykey心理实验系统。

2.3 程序2.3.1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

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橙(Mangetra)、黄(Yellow)、绿(Green)、蓝(Blue)、青(Cyan)和白(White)。

两次呈现图像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几何图像的形状为圆形。

2.3.2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2.3.3(1)登录并打开Psykey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

本实验者无参数设置,实验者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开始实验。

用对偶比较法测颜色偏好的实验报告

用对偶比较法测颜色偏好的实验报告

用对偶比较法测颜色偏好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分别测量四名光华学院应用心理专业四班的女生对5种颜色的偏好程度。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以探究被试对所提供颜色的偏好,再将用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

得出四名被试对所提供颜色偏好的等距量表。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颜色偏好量表1.引言对偶比较法(又称配对比较法、比较判断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首先是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发展而来,由寇恩(198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经瑟斯顿进一步完善确定。

对偶比较法的刺激呈现类似恒定刺激法的刺激呈现方式,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因此,为了要避免这些误差,每对刺激都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

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既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排定各对刺激呈现顺序的方法,可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颜色喜爱程度的实验来说明。

如果该商品有红橙黄绿蓝5种颜色。

用对偶比较法测定时共可配成5(5-1)/2=10对。

这10对刺激可按斜线式排定呈现的顺序(表1-1)。

表1-1 10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斜线式)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10次测定后应再测10次,后10次的顺序时将前10次的顺序倒过来。

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左右位置和前10次呈现时颠倒一下。

例如,第一次时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20次应为先橙后红,或左橙右红,其余类推(见表1-2),其中1-20为呈现的序号。

表1-2 10对刺激呈现的顺序2.方法2.1 被试: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本科11级心理4班4名女学生,年龄在20岁,21岁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心理学
郑震宇 1110214008
1引言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

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

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实验目的: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2方法与程序
2.1被试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女生,视觉正常
2.2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里实验系统,电子按键。

计算机能产生7种不同色调的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青和白,而且纯度高。

2.3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
作。

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橙、黄、绿、蓝、青和白。

两次呈现图像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几何图像的形状为圆形。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表1 实验颜色呈现顺序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表1 被试各种颜色选择分数
选择分
序号颜色

1 红9
2 橙7
3 黄8
4 绿 3
5 蓝7
6 青 1
7 白7
3.2讨论
用对偶比较法研究被试颜色爱好分析表分别如下表所示:
表2 被试颜色爱好分析表
红橙黄绿蓝青白选择分数
(C)
9 7 8 3 7 1 7
P=
C/(2*(n-1)
)
0.75 0.58 0.67 0.25 0.58 0.08 0.58
C’=C+1 10 8 9 4 8 2 8 P’=C’/2n 0.72 0.57 0.64 0.28 0.57 0.14 0.57
Z
0.67
4 0.20
1
0.43
9
-0.67
4
0.20
1
-1.40
5
0.20
1
Z’ 2.079 1.606 1.844 2.079 1.606 0 1.606
顺序 1 4 2 6 4 7 4 4 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杨冶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