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评课稿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评课稿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评课稿一、教材分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是中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写的物理教材,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学生。

本册的第四章是《物质的状态变化与物质内部结构》单元,其中一节是《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该单元是在介绍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物质的状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与特点,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这些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熟悉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与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增强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与特点。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引入一个小实验,用一个水杯装满开水,然后将水杯倒扣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水杯外表和水杯内部的变化,并提问学生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2. 概念讲解通过导入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后教师进行概念讲解,包括以下内容:•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加热水杯中的水,观察热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如:•加热过程中水面产生气泡,水面渐渐下降。

•水蒸气逐渐充满整个水杯。

通过实验观察和结论总结,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汽化的过程与特点。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个问题,如: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喷洒水会感觉凉爽?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想,并提出他们的解释。

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辩论。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导学案(第1课时)【导学目标】: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什么是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3.知道什么是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4、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特点,并知道什么是沸点。

【导学重点】:认识液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导学难点】: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导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导学用具】: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钟表等【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测量温度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3、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

4、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___________温度,它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_。

二、导学设问1、提问: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吗?什么影响着它们之间状态的转化?2、活动:(1)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2)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观察酒精的变化.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水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三、新课导学:(一)聚焦目标一:汽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叫做水的汽化。

(二)聚焦目标二: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2、活动: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3、结论: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4、探讨: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5、学习课本活动1: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提问:同学们思考:在晒衣服时,要使衣服干的快些,怎么办?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衣服干的快呢?(2)、实验: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3)、小结: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A、表面积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影响蒸发因素:B、温度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C、空气流动速度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6、蒸发的特点: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蒸发发生在液体什么位置?(蒸发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7、分析思考“地下管道输水”的优点。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学内容】:《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2课(3课时)【教材分析】:教科书中先介绍了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然后重点安排学生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通过学生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图像或文字描述水沸腾的特征。

在学生理解汽化现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的活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经历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STS”、“信息浏览”栏目中介绍的液化的应用——火箭中的液体燃料、石油分馏塔、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生活中的电器设备。

【学情分析】:对于汽化(蒸发和沸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没有仔细观察过。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然后用文字描述实验结论并且画好图像。

用坐标画图像,学生在物理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接触,但这个方法在探究和表示物理规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会用到,所以学生应该要学会。

教师不能越厨代庖。

对于液化,学生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而了解自然界中与液化现象有关的天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

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

能用汽化、液化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像,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仔细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沪粤版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情分析】:汽化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关系.其特点是学生体验蒸发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团结协作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于在前一节中,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而且沸腾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这种经历成为本课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三芯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仙人掌、棉球。

【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物态变化:物质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指导学生活动: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陶小君)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陶小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讲授
教 师
陶小君
单 位
惠州市惠阳区平潭中学
课题名称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2、在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
3、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影响
因素
1、液体温度高低
2、液体表面积大小
3、液面上空气流动快慢
液体表面上压强的大小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二、液化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水烧开后,从壶嘴中冒出“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
三、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
冰箱制冷
板书设计
一、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
2、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等奖说课稿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等奖说课稿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等奖说课稿《《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等奖说课稿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

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内容。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

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

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

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

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重点、难点与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1)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2)难点:有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的数学知识决定)(3)关键:做好水的沸腾实验。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平底烧瓶、水槽、玻璃导管、停表、课件。

四、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连堂上,用实验导入,创设情景,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晒衣、晒农作物来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做好沸腾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事实说出沸腾的特点;通过身边事例导出液化放热,汽化吸热;信息浏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学案教师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学案教师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预习风向标一、物质的三态1、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气态、液态和固态。

2、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汽化的方式——蒸发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4、蒸发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三、汽化的方式——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需要吸收热量。

四、液化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压缩气体体积。

3、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名师巧指津要点一、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是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水结成冰,固态的干冰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等。

【典例】说出下列各现象中,物态是怎样变化的:⑴初春时的冰雪消融由态转化为态;⑵秋天的早晨,路边小草上出现露珠由态转化为态;⑶樟脑丸变小了由态转化为态;⑷地面上洒的水很快变干由态转化为态;【解析】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⑴固,液⑵气,液⑶固,气⑷液,气【名师点金】同一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是温度发生了变化。

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才会发生变化。

要点二、汽化的方式——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

因此,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都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集体备课记录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记录表记录人: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新课引入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新课教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一一蒸发和沸腾。

3•蒸发(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教材对蒸发处理过于简单,我认为更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知识点来渗透物理教学的思想和方法。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M-*蒸 八、、发 是 只 在 液 体 表 面 进 行 的汽 化 现 象, 学 生不 易 理 解, 故 设 计 -——个小 实 验 帮 助 认 识 这 -一-(4)蒸发特点:思考:(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讨论: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萝卜用实验: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 在哪儿干裂?(表面) 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思考:分析 地下管道输水”优点。

(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 沸腾 1.提出问题 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为 生 分 间 水 时 让学 有充 的时 观察 沸腾发生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过程:
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条件和过程。
详细介绍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汽化和液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汽化和液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2.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证意识。
3.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交流四个方面展开。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探究精神。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及时反馈和指导: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正,并提供正确的解答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对作业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内容逻辑关系
①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条件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汽化?()
A.冰融化成水
B.水烧开变成蒸汽
C.冰雪融化成液态
D.湿衣服变干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液化?()
A.冰融化成水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内容。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

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

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沪粤版初中物理先介绍了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然后重点安排学生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通过学生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图像或文字描述水沸腾的特征。

在学生理解汽化现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的活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经历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课外活动”、“信息浏览”栏目中介绍了蔬菜和水果怎样保鲜、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关生活和生活中的电器设备。

【学情分析】:对于汽化(蒸发和沸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没有仔细观察过。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然后用文字描述实验结论并且画好图像。

用坐标画图像,学生在物理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接触,但这个方法在探究和表示物理规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会用到,所以学生应该要学会。

教师不能越厨代庖。

对于液化,学生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而了解自然界中与液化现象有关的天然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4)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学习用图像法表示实验数据,发现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2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2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导学案(第2课时)【导学目标】:1、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知道液化概念及液化方法,掌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特点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学重点】: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导学难点】:分析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导学用具】:酒精、铝壶、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片、水、石棉网,烧瓶,导管,温度计等【导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什么叫汽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4、水沸腾的特点?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讨论总结二、新课导学(一)聚焦目标一: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二)聚焦目标二:液化1、定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活动3,观察液化水烧开时,水蒸气从壶嘴口喷出,水蒸气是不可见的。

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小水珠。

平常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珠形成的,而不是气态的水蒸气。

用玻璃片可以接收由小水珠形成的水滴。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成小水珠3、液化的方法:降温、加压(1)降低温度我们常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形成的雾状。

水蒸气我们是看不见的,不要认为我们看见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些“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形成了雾状。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要使气体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

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2)压缩体积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习任务单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习任务单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能区分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

4、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液化的方法和常见的液化现象。

2、难点(1)对沸腾现象的理解,包括沸点的概念和影响沸点的因素。

(2)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复杂的生活现象。

三、学习资源1、教材:物理课本中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章节内容。

2、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温度计、水、玻璃片等。

3、在线课程:相关的物理教学网站上的汽化和液化课程视频。

4、科普文章: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科普文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总结特点。

2、比较法对比蒸发和沸腾、汽化和液化的异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归纳法对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汽化和液化的规律和特点。

五、学习过程1、知识回顾(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引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湿衣服晾干、烧水时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3、汽化的概念(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4、蒸发的特点(1)观察实验:在黑板上滴一滴水,观察其逐渐消失的过程。

(2)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蒸发过程中吸热,使液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

5、沸腾的特点(1)实验探究:进行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现象,记录温度变化。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习任务单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习任务单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能区分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

2、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区别。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液化的方法及常见的液化现象。

三、学习难点1、对沸腾现象的理解,绘制沸腾图像并分析。

2、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方法1、实验观察法:通过观察蒸发和沸腾的实验现象,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

2、比较分析法: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归纳总结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学习过程(一)汽化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概念: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过程。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

(2)沸腾①概念: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④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水、秒表等。

实验步骤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

当水温接近 90℃时,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现象水在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

水在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实验图像分析:通过绘制水的沸腾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内容及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吸热,探究水沸腾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习能够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蒸发现象。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沸腾特点。

三、难点
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四、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与创新设计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物理魔术引入新课
老师表演物理魔术“不怕烧的手指”,将一块沾有水的纱布缠在自己的手指上,再滴上几滴酒精,然后,在一支筷子上也缠上纱布(不沾水)滴上几滴酒精,同时点燃,同学们惊奇的发现,筷子被烧成了灰烬,而老师的手指却安然无恙,这一现象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会非常关注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运河的水质,需要将这杯水样中的水分变干,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借助你身边的器材能否完成?
学生讨论总结后会想到:提高液体温度、加大液体表面积、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加热使水沸腾等办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将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从而建立汽化概念;这些方法使水汽化的剧烈程度上明显不同(凭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意识到),对比总结后初步建立蒸发和沸腾的概念,展开对蒸发和沸腾的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蒸发的特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根据对前面实践问题的讨论,学生非常容易总结出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影响了蒸发的快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举例说明加快和减缓蒸发的实例,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微观解释
为什么以上因素会影响蒸发的速度呢?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教材活动一“什么情况裤子干的快”,运用分子动力论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让学生在运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时,体会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3.蒸发吸热
蒸发吸热是液体蒸发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发现这一规律,又能意识到它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湿度计上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析示数不同的原因,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解释老师的手“不怕烧的原因”,揭开魔术的谜底。

四、探究沸腾的特点
探究水沸腾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好实验方案尤为重要。

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对沸腾现象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沸腾时有气泡出现、温度是100℃、有大量水雾出现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都是初浅的不确切的,如沸腾前有没有气泡,沸腾是气泡有没有变化、温度是否一定是100℃有没有变化等,并不能给出准确的说法。

教师在了解到以上情况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目的:一是探究水沸腾时气泡的特点,二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如何才能较为准确的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特点呢?当然是进行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问题获取规律的重要手段,教师结合实验的目的、器材、现象、记录、结论等几个重要环节布置实验任务,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他们认识到物理实验严谨性和严肃性。

为了便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发现实验规律,还给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学习卡》(见附页),引导学生规范记录实验信息。

实验过程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

数据是实验中概括规律和特点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在本节课中重点一道学生比较表格法和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缺点,表格法能够比较详实地记录实验数据,而图象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

五、比较建立概念
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沸腾时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沸腾的概念,“要达到一定温度,并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然后,与蒸发现象相比较,概括出蒸发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两种汽化方式的理解。

六、实践作业
实践作业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基于这种想法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作业:
同学们见过铝锅烧水、铁锅烧水,可是,你见过纸锅烧水吗?找一个纸盒或者用较厚的纸折一个纸盒,倒入一些水烧烧看。

然后请你想一想:
1.纸锅会烧着吗?为什么?
2.比一比哪个小组水烧的最快?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纸锅烧水的速度?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掌握在课上学习的研究物理问题采用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中的创新点
就本节课而言与以往相比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教学思路
打破了教材中先给概念再进行研究的顺序,而是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先初步建立蒸发和沸腾的概念,然后再经过探究、分析、比较,由学生自己建立起这两个概念。

这一种调整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2.指导思想
比较法、实验法、控制变量、图象法等科学方法贯穿于整节科,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逐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器材改进
如图所示是对水的加热装置的改进,这一种装置既安全又便于学生操作。

将纱布缠在手指上点燃,大大提高了这个实验的刺激性,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利用Flash软件编辑的电子时钟,可以直接投影在屏幕上不仅省掉了学生操作秒表的麻烦增加了可见度,还节省了实验成本。

以上这些改进措施方便了教学,还在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学设计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