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读书笔记早前读完了设计心理学,最近买了三本的新版,刚读完第一本,记录了相关的笔记与心得。
关于设计的一些策略可视性。
即用户一看就知道物品的状态和其可能的操作方法,增加文字或其他说明是证明这个产品设计缺陷最有效的表征。
正确的概念模型。
设计人员给出用户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使具体操作与概念模型相一致。
如果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与之对应的正确的匹配。
用户可以判断操作结果,控制与功能协调。
立即反馈。
用户能够接收到操作结果的反馈。
例如发QQ信息成功之后显示在显示框,在网页中点击某种控件能够迅速提示用户操作成功,这种反馈表达的是一种系统成功处理的现象,而实际的处理可以等待后台的服务器响应。
日常用品或者是已有习惯的预设用途的产品,应该简化甚至无需说明,应该做到所见即所用。
声音可以用来提供说明信息,但是最好是自然界的声音,而不是语音提示。
关于事物的联系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就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联系。
人们思考的时候总是希望寻找到某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无论对错,都能够让人满足,因为人们也许并不对这个解释的对错感兴趣,其在乎这个问题有没有解释。
因此,针对于产品设计的问题,需要考虑面向用户作为思考者,需要提供怎样的解释。
抓住意图目标不会准确的表明行动的具体内容——在哪儿做,怎么做,需要什么工具?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需要将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
目标是指达到的结果,通常表达含糊,而意图指的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动作,更加明确,但未明确到可以控制行动的程序。
这个“意图”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产品的使用过程经过的途径。
信息的认知认知:绝大多数信息都存储于外部世界。
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的结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知识的要求:无需高度精确,知识的精确完整不是正确行为的必要条件,知识的作用是使人做出正确的决定。
记忆也是存储在外界的知识,知识的所在取决于外界知识和头脑中知识的权衡。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变得愈发重要。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关于设计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设计师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要深入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期望。
例如,一个看似精美的椅子,如果坐起来不舒服,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因为用户对于椅子的最基本需求是能够提供舒适的坐姿,而美观只是在此基础上的附加价值。
在探讨用户需求时,书中提到了“可见性”的概念。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如何操作,操作的结果会是什么。
比如,常见的门把手,如果其设计不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出是推还是拉,就会给用户带来困惑和不便。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那些简洁明了的界面和操作按钮总是能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任务,而复杂混乱的设计则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厌烦。
设计中的“反馈”机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用户进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被接受,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例如,在点击一个按钮后,按钮的颜色变化、出现进度条或者弹出提示窗口,都能让用户感到安心,知道系统正在处理他们的请求。
反之,如果操作后没有任何反馈,用户就会陷入不确定和焦虑之中。
书中还讲述了关于“限制因素”的运用。
合理地设置限制因素可以引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避免错误操作。
比如,在一些插座设计中,插头的形状和插孔的结构相互匹配,只有正确的插头才能插入,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用户误插导致的危险。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认知习惯和心理模型。
我们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常识来理解和使用新的产品,如果设计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差太大,就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比如,电脑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和文件的概念,就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整理物品的认知,这种设计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和理解。
此外,书中提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心理学4 未来设计
这段摘录涉及的设计心理学原理是用户体验设计和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使得人机交互变得越来越自然和人性化。而用户体验设计则强调以用户 为中心,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在未来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运用人工 智能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以实现更和谐的人机交互。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这本书展示了未来设计中需要的设计心理学原理 和思想。其中,用户体验设计和人机交互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在未来的 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和人机交互的和谐性。可持续性 和道德伦理问题也将成为未来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本书为我们 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未来设计中的人性化和用户为中心 的设计理念。
作者列举了一些案例,以说明设计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点的产生方式。
本章探讨了情感化设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未来设计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在设计中应用这些层次。
本章讨论了未来设计的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包括人工智能、隐私和数据安全 等方面。
作者提出了设计师应该如何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实现更可持续和用户 友好的设计。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给我带来了很多情感体验。 我对书中介绍的一些未来设计理念和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关于 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想象和期待。我 对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产生了共鸣和认同,例如某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未来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精彩摘录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心理学对未来设计的影响愈发显著。知名设 计心理学专家唐纳德·A·诺曼在其最新力作《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中, 为我们揭示了未来设计中需要的设计心理学原理和思想。本书将摘录书中的精 彩段落,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以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共7篇)(精简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共7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共7篇)篇一: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
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
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
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要目中有人。
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
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
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 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
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
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面向全体学生。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前言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专业的知识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c.高成就动机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e.坚持完成任务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第一部分人类发展第2章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2.成熟与学习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连续性(爬坡)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交互设计之路读书笔记
交互设计之路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我一直在探索交互设计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交互设计之路》
这本书是交互设计师必读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介绍了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涵盖了从需求分析到用户研究、原型设计、测试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交互设计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设计心理学》
这本书介绍了心理学与设计的结合,探讨了不同的设计决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它深入剖析了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我对用户行为的动机和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优化设计,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交互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交互设计发展历史的著作。
它从人类对交互的需求开始,追溯了交互设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交互设计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让我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需求。
总的来说,交互设计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相信我会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交互设计师。
- 1 -。
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
交互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与技术交互,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受到启发或与技术合作来完成任务的过程。
交互设计
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方法,探索技术、人、新兴计算机技术、新兴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交互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经过多年实践和研
究的,它结合了传统的心理学,包括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以及用户体验设计,其合并的研究范围
也被称为人机交互设计(HMD)。
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如何获得、理解、存储、应用知识,以
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种心理学研究同时也是交互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它探讨如何设计交互技术,让用户更好地理解技术,并且可以更容易
地使用它和完成任务。
行为心理学是交互设计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行为心理学
是运用实验室研究的多种方法,以探索人类行为,包括递交和学习,运动学,体验和情绪。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投入到交互设计心理学中,以探讨如
何设计能够启发用户行为,加强用户交互的体验。
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是设计交互技术研究的关键部分。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 修订版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读
书
笔
记
1
本能、行为、
反思
第四章 乐趣 2
与游戏
3 第五章 人物、
地点、事件
4 第六章 情感
化机器
5 第七章 机器
人的未来
01
·[本能层 次设计]·
02
·[行为层 次设计]·
03
·[反思层 次设计]·
04
·[案例研 究:全美 足球联赛 专用耳 机]·
05
·[另辟蹊 径的设 计]·
06
·[团体成 员设计 Vs.个人 设计]·
[序言] 三个茶壶
第一部分 物品的意义
第一章 有吸 引力的东西
更好用
第二章 情感 的多面性与 设计
·[关注与创造 力]·
·[三种运作层次: 本能、行为和反
思]·
·[有准备的头 脑]·
·[三种层次的运 用]·
·[唤醒回忆的东 西]·
·[自我感觉]· ·[产品的个性]·
第二部分 实用的设计
第三章 设计 的三个层次:
·[情感化机器 2
人]·
3 ·[机器人的情
绪和情感]·
4 ·[感知情感的
机器]·
5 ·[诱发人类情
感的机器]·
·[阿西莫夫 的四大机器
人定律]·
·[情感化机 器和机器人 的未来:含 义和伦理...
[后记]我们都是设计师
·[客是设计 师]·
个人感想及致谢
感谢观看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 设计 修订版 》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序言] 三个茶壶
02 第一部分 物品的意义
03 第二部分 实用的设计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领域
经验
原则
机器
设备
智能
汽车
心理学
设计师
书 科技
法则
产品设计
工程
智慧
人机
物品
设计
沟通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 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 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 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 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做决策的过程比决策本身更为重要。当一个人做决定时没有好好解释或多方征询意见,别人既不会相信也不 会喜欢这个决定。即使同样的决定,如果是经过讨论和辩论后而做出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成功的对话需要共通的知识和经验。它需要对四周环境、前后脉络、导致目前情况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事人众 多不同的目标和动机等都要有所领悟。现在我认为这正是当今科技的根本局限,这种局限阻碍了机器全面、拟人 化地与人互动。
机器易懂,动 作难行;逻辑 易解,情绪难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精品10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
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
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
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
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
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
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一、书籍概述《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唐纳德·诺曼所著,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
书中涵盖了从用户行为到市场趋势,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概念。
诺曼博士的见解独到,观点新颖,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使得设计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
二、主要观点1. 情感化设计:书中提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并解释了如何利用设计元素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使用熟悉的设计元素,可以引发用户的怀旧情绪,或者通过创造惊喜来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
2. 用户行为:诺曼博士强调了理解用户行为的重要性。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目标用户,包括他们的需求、期望、目标和行为。
这样,设计者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3. 隐喻和符号:诺曼博士讨论了如何利用隐喻和符号来增强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使用某种特定的颜色或形状,产品可以传达出特定的品牌形象或价值观。
4. 设计的可用性:书中强调了设计的可用性。
诺曼博士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直观并且容易使用。
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以及他们在实际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 市场趋势:诺曼博士还讨论了如何理解和利用市场趋势。
他提出,设计者需要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
这样,他们可以创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我的感想读完《设计心理学》后,我深刻理解到心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情感化设计、用户行为、隐喻和符号等重要的设计心理学概念,而且也启发我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例如,我意识到我可以利用情感化设计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或者通过理解用户行为来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此外,诺曼博士的见解也让我更加关注市场趋势,并将这些趋势融入到我未来的设计中。
总的来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设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加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实战训练营,bat产品总监手把手带你学产品一、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1、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可视性要表现的就是操作意图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并且要让用户看出物品之间的关键差异.2、概念模式.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式,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地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以及万一出了差错该怎样处理.3、自然匹配.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涉及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4、反馈原则.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二、日常操作心理学1、人类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体现:找错怪罪对象.人们遇到技术问题时,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但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倾向于找出事情的缘由,不同的人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原因.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就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2、习得的无助感.人们在做某事时多次经历失败,便认为自己实在无法做好这件事,结果陷入无助的状态,不再进行尝试.在设计中的体现有:教出来的无助感.有了几次失败的体验之后,人们是否会对每件新技术产品,每一道数学题都心怀畏惧?实际上,日用品的设计(和数学课程的设计)似乎一定会导致无助感.3、采取行动的7个阶段.执行与评估之间的差距:(1)执行阶段的鸿沟.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衡量这一个鸿沟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某种系统能否让用户轻松直接地做他想做的.是否提供了符合用户意图的操作方法.(2)评估阶段的鸿沟.反映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做出的努力.如果用户很容易得到,并可轻松地解释系统提供的有关运转状态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与用户对系统的看法又相一致,那么这一系统的评估阶段的鸿沟就很小.3、行动的七阶段分析法.(1)有哪些可能的操作?(2)具体如何操作?(3)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4)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6)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状态?(7)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三、如何让用户知道要做什么?1、限制因素:(1)物理结构上的限制(2)语义上的限制(3)文化上的限制(4)逻辑上的限制2、不以设计人员的角度思考用户.设计人员是设计的专家,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专家.设计人员由于太过熟悉自己的产品,往往察觉不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1、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类限制因素)注重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式,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2、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简化任务的结构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利用自然和认为的限制性因素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最后记忆,采用标准化来源:0 还行 12 很好看 0 不好看。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设计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应用到居住的房屋,从日常穿着的衣物到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无一不是设计的产物。
然而,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功能,它还与人类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设计背后的心理奥秘,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但很多时候,设计师往往只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而忽略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比如,一个按钮的位置设计不合理,用户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操作,从而产生挫败感;又或者一个界面的颜色搭配过于刺眼,会让用户感到不适,降低使用的意愿。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际上都会对用户的体验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提到了“示能”和“意符”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示能是指一个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被人感知到的操作可能性。
比如,一把椅子的形状和结构就暗示了它可以坐;而意符则是为了让示能更清晰地被用户感知到而设计的标识或提示。
例如,在电梯门口的上下箭头按钮,就是明确的意符,告诉人们可以通过按下按钮来选择电梯的运行方向。
在设计中,合理地运用示能和意符能够让用户更轻松地理解和使用产品。
人的认知心理在设计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好。
比如,我们更容易记住简单、有规律的信息,而对于复杂、混乱的信息则感到难以接受。
因此,在设计界面时,应该尽量保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元素和复杂的布局。
同时,利用人的习惯和直觉进行设计,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比如,大多数人习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那么在设计页面内容时,就可以遵循这个规律。
书中还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
当用户执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操作是否成功,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没有及时的反馈,用户会感到迷茫和不安,甚至怀疑自己的操作是否有效。
例如,在提交表单时,如果系统能够显示“正在提交,请稍候”的提示,并在提交成功后给出“提交成功”的消息,会让用户感到放心。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设计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学问。
过去,我认为设计仅仅是关于外观和形式的创造,旨在追求美观和独特。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优秀的设计远不止于此。
书中强调,设计的核心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行为和习惯。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界面,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的功能,操作流程应该直观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
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操作步骤繁琐复杂,即使它的外观再精美,也难以获得用户的青睐。
作者还提到了“可视性”原则。
这意味着产品的设计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达其功能和操作方式。
以普通的家用电器为例,按钮的标识应该明确易懂,指示灯的状态应该一目了然。
否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可能因为误操作而导致不良后果。
“反馈”也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用户执行一个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比如,在提交一份表单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提示信息,用户可能会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担心自己的操作是否生效。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些设计原则,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些早期的电子产品,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用户在使用时遇到了诸多困难。
而对比之下,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其简洁直观的界面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赢得了全球用户的喜爱。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设计。
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有些地铁站的指示牌不够清晰,导致乘客在换乘时容易迷路;再比如,一些软件的更新,新的界面设计反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
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够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品牌,它们通过产品的设计传递出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
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
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
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
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
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
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
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
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设计,这个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词汇,似乎既熟悉又神秘。
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设计产物打交道,从手中的手机到居住的房间,从日常的衣物到出行的交通工具。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设计背后的心理机制?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物品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它们好用、易用。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与用户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习惯相契合,从而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和挫折感。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产品,比如某些软件的界面设计复杂繁琐,操作流程晦涩难懂,让用户在使用时感到无比烦恼,这显然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心理的失败设计。
诺曼提出了“示能”和“意符”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示能指的是一个物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决定了人可能对这个物品采取的行动。
比如,一把椅子的形状和材质暗示了它可以承受人的重量,让人可以坐下。
意符则是一种提示,告诉人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比如,门上的把手就是一个意符,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拉或者推来开门。
在设计中,清晰明确的示能和意符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和使用产品。
书中还提到了“反馈”的重要性。
当我们与一个物品进行交互时,我们需要得到及时、清晰的反馈,以便知道我们的操作是否有效。
比如,按下一个按钮后,应该有相应的声音、灯光或者屏幕显示来告诉我们操作成功了。
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就会感到不确定和焦虑。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电子设备在充电时,如果没有显示充电进度的指示灯,我们就会不停地担心是否在正常充电。
在用户体验方面,诺曼强调了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
设计师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目标和能力。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用户研究和测试。
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设计师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例如,在设计一款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时,就需要考虑到他们视力、听力可能下降,操作反应可能较慢等特点,设计出大字体、大按键、声音响亮的手机。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引人注目的是诺曼博士对于情感化设计要素的独特见解。 他提出,“好的设计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理智和情感需求。”这一观点对我影响 深远。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需要具备实用性,更应该能够触动使用者的情感, 使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深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这本书带给我许多 宝贵的启示。我看到了情感化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论是手机应用程 序的界面设计,还是家居用品的造型和色彩搭配,情感化设计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们的使用体验。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更加生活中的这些细节,也更加欣赏那些 能够触动我情感的设计。
这句话指出了设计的关键性,即设计应当是情境和情感的产物。一个好的设 计不仅应该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情感状态和使用环境。 设计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和满足感。
“设计师的任务是创造出能引发人们积极情感体验的产品。”
这个观点强调了设计师的责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引 发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满足和愉悦。设 计师应该通过创新和想象力,创造出能够触动人们情感的产品。
阅读感受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作品,它带领我在设计世 界的最前沿探索情感化的重要性。作者唐纳德·A·诺曼以独特的视角,丝丝入 扣地解读了情感化设计的核心理念,使我收获颇丰。
在书中,诺曼博士巧妙地结合了心理学和设计学的知识,为读者展示了情感 化设计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我们理 解到,设计不只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需求。诺 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要功能完备,更要引发用户的情感共 鸣。
这句话概括了情感化设计的目标。情感化设计旨在使产品具有吸引力、友好 性、趣味性和情感价值,从而使人们更加愿意使用该产品。设计师应该通过巧妙 的设计,将积极情感融入到产品中,使人们在使用的过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设计心理学考试题
设计心理学考试题引言概述:设计心理学考试题是设计心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题的设计可以评估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设计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对于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设计心理学考试题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设计心理学基础知识1.1 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3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 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5 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二、人类感知与认知过程2.1 感知的基本原理和感知机制2.2 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2.3 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2.4 感知与认知在设计中的应用2.5 设计中的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三、情感与设计3.1 情感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2 情感与设计的关系3.3 情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3.4 情感设计在广告和品牌建设中的应用3.5 情感设计在产品和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四、人类行为与设计4.1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分类4.2 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4.3 行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4 行为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4.5 行为设计在交通和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五、设计心理学的伦理和社会问题5.1 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5.2 设计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5.3 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5.4 设计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5 设计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总结:通过设计心理学考试题的设计,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设计心理学考试题的内容涵盖了设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人类感知与认知过程、情感与设计、人类行为与设计以及设计心理学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设计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基础知识,理解感知与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掌握情感设计和行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了解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实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设计心理学》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所著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原则。
本书主要从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设计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本书强调了设计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化,更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设计师应该注重用户体验,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
本书介绍了设计的三个层次:功能、形式和美学。
功能是指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形式是指产品的外观和结构,美学则是指产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三个层次,使产品既实用又美观,同时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讨论设计的原则时,本书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简单性、一致性、反馈、可见性和易用性。
简单性是指设计应该尽量简化,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一致性是指产品的各个部分应该保持一致,使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使用;反馈是指设计应该及时向用户提供信息,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可见性是指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应该清晰可见,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易用性是指产品应该易于学习和使用,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和陷阱。
例如,过于复杂的设计会让用户感到困惑和沮丧;不一致的设计会降低用户的使用效率;缺乏反馈的设计会让用户不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不可见的设计会让用户无法找到他们需要的功能;不易用的设计会让用户感到挫败和失望。
因此,设计师应该避免这些错误和陷阱,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本书还探讨了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设计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作者认为,未来的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共鸣,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
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
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
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
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
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
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
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
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
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
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
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
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结实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
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
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
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
而程序性知识则使人知道如何演奏乐器,如何在冰面上把爆了胎的汽车平稳地停下来,如何在打网球使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说“frightening witches”这个词组时,知道如何正确地移动舌头。
程序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语言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艾伯特。
贝茨。
洛德用实例证明说,。
“叙事歌唱艺人”实际上根据诗歌的韵律、主题、情节、结构和其他特征,对史诗进行了再创作。
他们的技能出众,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
一部长篇史诗,艺人们只需要听一次就能在数小时或一天后,“逐字逐行”地背诵出来,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史诗中的多重限制因素。
洛德指出,实际上前后两次背诵的诗歌并非一字不差,但听众会觉得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有同样的韵律,而这些才是听众所关注的。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两大类: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存储的是当前信息,信息自动进入短时记忆,并可毫不费力地提取出来,但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存储5-7个信息项目。
如果对记忆内容加以复述,存储量可达10-12个信息项目。
长时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信息。
她的存储和提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实际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经过了一个解释加工的过程,因此会出现偏差或更改。
我们能否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解释这些信息的方法。
长时记忆的问题不在于她的容量,而是在于她的组织--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
如果记忆材料具有一定意义或是与已知信息相吻合,存储和提取过程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材料没有什么意义,就必须先对其进行解释加工,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schemas)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
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中(例如,在餐厅吃饭),基模会很具体。
认知科学家罗杰。
希安可和鲍勃。
埃布尔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遵循事先写好的“稿子”(scripts)行事。
社会科学家欧文。
戈夫曼把规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称为“框架”(frames),并且展示了框架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或文化中。
记忆中的信息被重叠在一起,这是对联结主义学派记忆理论的粗略概括。
其实,信息进入记忆之前,还必须经历一个加工过程。
当我们经历两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两件事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般化的“原型事
件”,这一原型便会控制我们对其他相似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动作。
如果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原型相差很远,那它就会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如果有1000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把它们综合成一个原型。
如果只有一件事与众不同,我们也会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且不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就只有两类事件: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
一般事件发生的概率应是特殊事件的1000倍,但在我们的记忆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一般事件低。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
我们总是把类似的事件融合在一起,而过分地强调不同寻常的事件。
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
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要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人们正常的行为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要尽量让用户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以致他们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设计人员必须让自己的客户满意,但这些客户未必是产品的最终用户。
将任务化繁就简的七个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
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厂家把设计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
在消费经济中,食物和饮料价格的贵贱不在于它们味道的好坏,易用性也不是衡量家用和办公用设备优劣与否的首要标准。
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欲望之物,而非实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