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1710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171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4 全球气候变化(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1~2题。

1.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2.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气候变暖恰好相反。

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答案: 1.D 2.C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丹麦B.日本C.巴拿马D.加拿大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经济收入将减少。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2.借助有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预习案知识链接: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稳定的特点。

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如阴、晴、雨,具有时间短、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46-P49,完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1、2,思考问题3、4。

我的疑惑:课中案我的探究一: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生态环境、降水多少、社会经济等方面)(时间7分钟)材料一: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材料二:联合国人居中心调研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海拔4米的陆地都将受到威胁。

据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密集分布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平面到2021年将上升9-107厘米,届时预计要淹没大片土地,毁坏沿海建筑,影响港口码头,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

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在开发更多的耐盐大米;建设堤坝以防止海水淹没低洼的农田;频繁的台风促使其建起台风避难所以及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

材料三: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数十年内,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而中国国防部报告则称:中国南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回答1~3题。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单位:体积分数×10-61.在近40年时间里,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度分别为( C )A.35×10-6、10×10-6B.45×10-6、10×10-6C.45×10-6、1.1×10-6D.45×10-6、2×10-62.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C )A.吸收太阳辐射,使人体增温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3.联系上表可知,近5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的原因是( C )A.自然原因造成B.人为原因造成C.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D.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起主要作用【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速度。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近5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2018·天津五校联考)下图是某地气温变化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此地( C )A.雨热不同期 B.降水集中在冬季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典型水果为香蕉【解析】由图可知,该地1月气温在0℃以下,7月气温在25℃以上,冬冷夏热。

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可知7、8月增加很快,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即雨热同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水果为苹果等。

5.该地河流( A )A.有结冰期 B.径流量主要随气温而变化C.夏季含沙量最少 D.春、夏两季汛期明显【解析】由最冷月气温小于0℃可知该地河流有结冰期,径流量与降水有关,夏季流量大,含沙量大,夏汛明显。

2017年冬季,全球多个国家出现极端天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普降大到暴雪,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地区也迎来罕见的洪水,而中国却长期不降雪出现暖冬。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4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

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据此回答1〜2题:0 250 500 750 1 000 ] 250 1 500 17別20001.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A. 持续上升B.波动上升C.波动下降D.暖、冷期交替2. 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B. 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C.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D. 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解析: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处于暖期和冷期波动变化中,暖冷期交替出现。

第2题,读图可知,明清时期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 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4. 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 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B. 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C. 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ETmHiia厚期n犢期D;翩m [副肌・潭期iv9O QD. 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解析:3.B4.C 第3题,从图中可知,从2002年至2090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小,主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的结果。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的融化,北部航线将开通。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国 人口不会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5〜6题:5.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寒冷一温暖一寒冷交替变化B. 温暖一寒冷一温暖交替变化C. 暖干一暖湿一暖干交替变化D. 湿冷一干冷一湿冷交替变化6. 在M 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5.B 6.C 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树木的生长经历了由快到慢再到快的过程 ,反映了气候温暖一寒冷一温暖的交替变化。

2018秋季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秋季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A 2.B解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A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B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因此,就气压来看,应是A>B>C>D;就温度而言,应为B>A>C>D。

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上的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多,温度降低幅度大,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沉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间( )A.陆地气温较低B.正值白天C.海面气压较低D.正值夜晚4.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转偏向力答案 3.B 4.B解析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图示大气运动形式为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读图,回答5-6题。

5.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A.P a>P b;T a>T b B.P a<P b;T a<T bC.P a<P b;T a>T b D.P a>P b;T a<T b6.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东风B.西北风C.南风D.西南风答案 5.D 6.A解析由图中垂直气流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 a>P b,气温T a<T b。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新人教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新人教必修1

2.4 全球气候变化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学年月考)下图是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近50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

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答案】1.A 2.D 3.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

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

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第2题,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第3题,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年秋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1~2题。

图L2­4­11.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A.太阳活动B.人类活动C.下垫面D.大气环流2.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平面降低C.间冰期物种锐减D.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移动2009年,《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L2­4­2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图L2­4­23.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供作物生长的时间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图L2­4­3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5~6 题。

图L2­4­35.1951—2002年,我国( )A.各地都增温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6.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则趋于暖干。

读我国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图L2­4­4),完成7~8题。

图L2­4­47.据图可知( )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8.图中气候转型区未来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 )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 B.洪涝灾害将会变严重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 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9.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冰川减少和退缩现象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身体活力增强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1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1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1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1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1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考点扫描: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全球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于2014年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包括12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内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团体代表在峰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政治承诺及新举措,将有力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为2015年巴黎气候谈判签署协议注入新的动力。

下图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1. 图中显示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现出( )A. 正比例关系B. 反比例关系C。

正相关关系D. 负相关关系2. 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 非洲人口迅速增加所致B。

火山、地震频繁发生C.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燃烧值低的煤炭所致D。

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

下图示意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雪线、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读图完成3~4题。

3. 设与雪线高度3km对应的纬度年平均气温为T,年降水量为P,则( )A. T=10℃,P=120 mmB. T=10℃,P=40 mmC。

T=18℃,P=120 mm D。

T=18℃,P=40 mm4. 全球气温变暖,可能导致()A. 全球爆发淡水危机 B。

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作业本(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作业本(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读北京和张家口两地50年间的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完成1~2题。

图2­4­1❶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50年间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50年间气温与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❷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变化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气候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❸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❹温室效应加强的主要原因有(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等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③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④人口增加,人们呼吸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树木被伐倒后,在树干断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环,植物学上称之为年轮。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一年产生一轮年轮。

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时,树木生长很快,反之则生长较慢。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近百年树木年轮示意图(图2­4­2,图中各同心圆仅示意年轮宽窄和疏密),回答5~6题。

图2­4­2❺该地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❻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D.海平面下降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500 米以上。

图2­4­3表示三江源地区某时期年平均气温变化。

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答案:6.B 7.B
读下图,回答8~。
8.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C
9.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答案:(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5.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因而我国将来可能出现( )
A.1月份0℃等温线将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B.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
C.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向南移
D.西北地区因蒸发加剧导致降水增加
解析:第4题,读曲线坐标图可得出答案。该图反映了我国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状况;公元前,我国有两次温暖期;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第5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岛屿的面积将缩小。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3.下列人类行为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强台风预报警报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解析:第1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可知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第2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3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3.会分析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阅读教材P46~P47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正误判断:(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指全球气候变暖。

( )(2)温室气体就是指二氧化碳。

( )【提示】(1)×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等其他一些气体。

教材整理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阅读教材P48~P50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使海平面上升:①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②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具体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意义⎩⎪⎨⎪⎧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正误判断:(1)气候变暖可使一些农作物的分布范围扩大。

( ) (2)气候变暖会导致青海湖湖泊面积缩小。

( )(3)只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能改变气候变暖的现状。

( )【提示】 (1)√ 气候变暖,纬度较高地区的热量条件会变得充足,会促使一些农作物向较高纬度分布。

(2)× 青海湖的水源补充来自于周围的冰川融水,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加剧,补给量加大,因此青海湖的面积会增大。

秋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秋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1~2题.图L2­4。

11.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A.太阳活动B.人类活动C.下垫面D.大气环流2.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平面降低C.间冰期物种锐减D.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移动2009年,《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L2。

4­2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图L2。

4。

23.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供作物生长的时间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图L2。

4。

3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5~6 题。

图L2­4。

35.1951—2002年,我国()A.各地都增温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

季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季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秋季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季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季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下面的左图为某同学做的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据此完成1-2题.1.左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A.高B.低C.相同D.难以判断2.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1.A 2.D解析透明玻璃瓶具有保温作用,故透明玻璃瓶中的温度比瓶外的温度高。

④为大气逆辐射,它与全球变暖有关。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

下图是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北京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B.冬季多阴雨天气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D.冬季冰雪反射率高4.北京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B.4、5月份降水较少C.4、5月份白昼最长D.4、5月份多沙尘天气答案3。

A 4.B解析北京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单位面积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并且白昼较短,光照的时间较短。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6-9月为雨季,阴雨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F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 .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 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 火山、地震频发C. 荒漠化日趋严重D. 臭氧层空洞扩大2. 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3. 下列人类行为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A.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 加强台风预报警报C. 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D. 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解析:第1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可知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地被淹没。

第2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

第3题,解决全球变暖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量。

答案:1.A 2.B 3.D读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4〜5题。

jrtj ® .1 挣.1 IW]..挣. .4MOOMOO LOW 500 0 500 1000 15WU6«)i™]nOO l«00195030M-—梵无前一1舊元G - --我国近自OOO年探弋源变化曲线图4. 图中反映的信息表明()A. 该图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B. 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范围在4C以内C. 公元前,我国有一次寒冷期,一次温暖期D. 从总体上讲,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5. 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因而我国将来可能出现()A. 1月份0C等温线将在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选择题1〜3题。

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B. 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C. 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向南移D. 西北地区因蒸发加剧导致降水增加解析:第4题,读曲线坐标图可得出答案。

该图反映了我国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状况; 公元前,我国有两次温暖期;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

第5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岛屿的面积将缩小。

答案:4.B 5.B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C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 •有关升温3C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 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 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 西半球粮食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7.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C,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 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第6题,区域判断是解题关键,由图中图例读出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特点,得出结论。

第7题,在几个地区中,西亚是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说明降水量增幅最大。

答案:6.B 7.B读下图,回答8〜9题。

&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A. 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B. 农牧交错带将北移C.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D. 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答案:C9. 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A. 向大气中排放的SO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B.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砍伐C. 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D. 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答案:B10. (2012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有()A. 气象灾害减少B. 南极冰川面积扩大C. 全球温度带北移D. 海平面上升解析:选D。

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

(2012 •山东兖州高一检测)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向媒体公布了一组北极熊母子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勒弗朗回忆说:“它们看上去很焦虑,小北极熊显然是吓坏了,它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 •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并为这一物种的未来深感忧虑。

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 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B. 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C. 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D. 海洋污染,导致食物减少12. 与上述结论相关的地理现象有()①2012年初极端天气袭扰全球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③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④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1题,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但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使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使北极熊溺毙。

第12题,采用排除法,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与太阳辐射有关),也有人为原因(大量排放CQ等温室气体),而火山地震频发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有关。

答案:11.A 12.A13. 下列哪些活动会加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A. 大量的SQ气体被排入大气B. 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C. 为了开垦耕地,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上的居民不断砍伐森林D. 大力发展水电事业解析:选C。

全球的气候变暖与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和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关,温室气体可加剧大气的保温效应,砍伐森林会使得吸收CQ气体的物质减少。

二、综合题14.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全球大气人为产生CQ的排放量和平均气温变化(图甲)。

世界主要排放CQ国家的人均CQ排放量(图乙)。

I 側2刚半)材料2: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CQ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Q排放量最大,天然气在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Q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材料3:《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1)甲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趋势的关系是原因是O(2)大气中CQ 含量增加除与 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 面积的减少有关。

(3)CO 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 _______ 国家(发达或发展中)所致。

目前和今后 CO 排放 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 _________ 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⑷ 结合乙图可以看出, 世界上人均排放 CO 最多的国家是 __________ ,排放CO 总量最多 的发达国家是 _________ 。

解析:第(1)题,由甲图中可以看出,气温与二氧化碳含量呈正相关增长。

主要是因为 二氧化碳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起到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第 (2)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增加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 一是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二是森林覆盖 率降低,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

第 (3)题,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较早,工业水平很高,消 耗的能源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多。

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并且发展中国 家数量较多,在未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排放二氧化碳量也将会大 增。

第(4)题,在图中可以直接读出。

答案:(1)呈正相关(或CQ 含量越多温度越高)CO 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面有保温 效应(2) 矿物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等) 森林 (3) 发达 发展中(4)新加坡 美国 15.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可怕的全球变暖”。

若平均PU 上升兀.喜 马拘雅山上全圧不到4下 米的冰川将主全融化. 亚洲将面临江河押S材料2:第39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1) 根据材料1,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 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

下列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A. 海陆间水循环B. 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C. 台湾海峡的宽度D. 珠峰的海拔高度(3) 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以及极地冰川大量融化, 从而使海平面上升,使得大洋洲原本分布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的珊瑚岛礁大量消失。

第 (2)题,全球变暖只能使 阿拉伯半岛气候变得更热、更干,不会使其气候类型发生改变。

第 (3)题,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其大洋洲 的樹瑚狀洲阿尔卑 斯山的冰川 將消融殆尽」匕矣洲町能遭遇虜 窖思风、洪水、干 早、火 到202琲.托洲预计 有工哎亿人口面郴水Si 駆缺.部分悯眾粮伐 产斌对能减半面上升。

(2)B (3)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