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讲义(7)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对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难点:向量的构造.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2)功(3)位移(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二、巩固练习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高中数学新教材解三角形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育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函数的概念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爱好,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y能否求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老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进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老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来,得到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2.引导分析:1)反函数也是函数;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6)要理解好符号f;7)交换变量x、y的原因.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函数y=f(x)函数定义域AC值域CA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1.(投影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2)y=x 1【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老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1° 由y=f(x)反解出x=f(y).2° 把x=f(y)中x与y互换得.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比,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育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1.已知函数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y =f( x)(1)y=-2x 3(xR) (2)y=-(xR,且x)( 3 ) y=(xR,且x)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讨论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讨论.(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老师适时点拨)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实行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乐观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六、作业习题2.4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纳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讨论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讨论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比、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专题 解三角形 讲义 (解析版)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模板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
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问题,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数学核心素养。
重点: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定理解三角形难点: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第一课时,正弦定理及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课时,余弦定理及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三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选择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正弦定理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解三角形复习课的起始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对定理及变形的回忆,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由几个典型的例题,归纳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类型,再由定理本身出发再次分析定理可以解决的类型,提升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解读的能力。
再析定理,进而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3、你还有哪些收获?活动意图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提问,既检测又强化重点。
“你还有哪些收获”,希望学生能够答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SA 的情况可能出现两解、取舍的方法、方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
环节六:课堂检测教的活动61、 在中,已知 45,30,10A C c cm ︒︒===,求a 边. 2、 在△ABC 中,π32,6,2===B b c ,求∠A 。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全套讲义: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新知初探]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 A=bsin B=csin C.[点睛]正弦定理的特点(1)适用范围:正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2)结构形式:分子为三角形的边长,分母为相应边所对角的正弦的连等式.(3)刻画规律:正弦定理刻画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可以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互化.2.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在△ABC中,等式b sin A=a sin B总能成立()(3)在△ABC中,已知a,b,A,则此三角形有唯一解()解析:(1)正确.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正确.由正弦定理知asin A=bsin B,即b sin A=a sin B.(3)错误.在△ABC中,已知a,b,A,此三角形的解有可能是无解、一解、两解的情况,具体情况由a,b,A的值来定.答案:(1)√(2)√(3)×2.在△ABC 中,下列式子与sin Aa的值相等的是( ) A.bc B.sin B sin A C.sin C cD.c sin C解析:选C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 sin C, 所以sin A a =sin C c .3.在△ABC 中,已知A =30°,B =60°,a =10,则b 等于( ) A .5 2 B .10 3 C.1033D .5 6 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sin A=10×3212=10 3.4.在△ABC 中,A =π6,b =2,以下错误的是( )A .若a =1,则c 有一解B .若a =3,则c 有两解C .若a =45,则c 无解D .若a =3,则c 有两解解析:选D a =2 sin π6=1时,c 有一解;当a <1时,c 无解;当1<a <2时,c 有两个解;a >2时,c 有一解.故选D.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求A ,b ,c . [解] A =180°-(B +C )=180°-(60°+75°)=45°, 由正弦定理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由a sin A =c sin C ,得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2=4(3+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2)由正弦定理公式的变形,求另外的两条边.[注意] 若已知角不是特殊角时,往往先求出其正弦值(这时应注意角的拆并,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如75°=45°+30°),再根据上述思路求解.[活学活用]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 ) A .43 B .2 3 C. 3D.32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C sin B ,即32sin 60°=AC sin 45°,所以AC =3232×22=23,故选B.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a =3,b =2,B =45°,求A ,C ,c . [解] 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条件,有3sin A =2sin 45°,得sin A =32.∵a >b ,∴A >B =45°.∴A =60°或120°. 当A =60°时,C =180°-45°-60°=75°,c =b sin Csin B =2sin 75°sin 45°=6+22; 当A =120°时,C =180°-45°-120°=15°,c =b sin Csin B =2sin 15°sin 45°=6-22. 综上可知:A =60°,C =75°,c =6+22或A =120°,C =15°,c =6-2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活学活用]在△ABC 中,c =6,C =60°,a =2,求A ,B ,b . 解:∵a sin A =c sin C ,∴sin A =a sin C c =22. ∴A =45°或A =135°. 又∵c >a ,∴C >A .∴A =45°. ∴B =75°,b =c sin Bsin C =6·sin 75°sin 60°=3+1.三角形形状的判断 [典例] 在△ABC 中,a cos ⎝⎛⎭⎫π2-A =b cos ⎝⎛⎭⎫π2-B ,判断△ABC 的形状. 解:[法一 化角为边] ∵a cos ⎝⎛⎭⎫π2-A =b cos ⎝⎛⎭⎫π2-B ,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a ·a 2R =b ·b2R ,∴a 2=b 2,∴a =b ,∴△ABC 为等腰三角形. [法二 化边为角]∵a cos ⎝⎛⎭⎫π2-A =b cos ⎝⎛⎭⎫π2-B , ∴a sin A =b sin B.由正弦定理可得:2R sin 2A =2R sin 2B ,即sin A =sin B , ∴A =B .(A +B =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两条途径(1)化角为边......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角为边,再根据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分解因式、配方等)得到边的关系,如a =b ,a 2+b 2=c 2等,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 (2)化边为角......将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三个内角的关系,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活学活用]在△ABC 中,已知a cos A =b cos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所以a cos A =b cos B 可化为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sin 2B ,又△ABC 中,A ,B ,C ∈(0,π),所以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所以△ABC 的形状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在△ABC 中,a =5,b =3,则sin A ∶sin B 的值是( ) A.53 B.35 C.37D.57解析:选A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a b =53. 2.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解析:选B 由题意有a sin A =b =b sin B,则sin B =1, 即角B 为直角,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3.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Cc ,则C 的值为( ) A .30° B .45° C .60°D .90°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C c =cos Cc, 则cos C =sin C ,即C =45°,故选B.4.△ABC 中,A =π6,B =π4,b =2,则a 等于( )A .1B .2 C. 3D .2 3解析:选A 由正弦定理得asin π6=2sin π4, ∴a =1,故选A.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a =3b sin A ,则sin B =( ) A. 3 B.33C.63D .-63解析:选B 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所以sin A =3sin B sin A ,故sin B =33. 6.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a =8,b =16,A =30°,有两解; ②b =18,c =20,B =60°,有一解; ③a =15,b =2,A =90°,无解; ④a =40,b =30,A =120°,有一解.解析:①中a =b sin A ,有一解;②中c sin B <b <c ,有两解;③中A =90°且a >b ,有一解;④中a >b 且A =120°,有一解.综上,④正确.答案:④7.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A -sin B )=sin 2C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sin 2A -sin 2B =sin 2C ,根据正弦定理知sin A =a 2R ,sin B =b2R ,sin C=c2R, 所以⎝⎛⎭⎫a 2R 2-⎝⎛⎭⎫b 2R 2=⎝⎛⎭⎫c 2R 2,即a 2-b 2=c 2,故b 2+c 2=a 2.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角形8.在锐角△ABC 中,BC =1,B =2A ,则ACcos A=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1sin A =AC sin 2A ,∴AC cos A=2. 答案:29.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5°,60°,它们所夹边的长是1,求最小边长. 解:设△ABC 中,A =45°,B =60°, 则C =180°-(A +B )=75°. 因为C >B >A ,所以最小边为a . 又因为c =1,由正弦定理得, a =c sin A sin C =1×sin 45°sin 75°=3-1,所以最小边长为3-1.10.在△ABC 中,已知a =22,A =30°,B =45°,解三角形. 解:∵a sin A =b sin B =c sin C, ∴b =a sin B sin A =22sin 45°sin 30°=22×2212=4.∴C =180°-(A +B )=180°-(30°+45°)=105°, ∴c =a sin C sin A =22sin 105°sin 30°=22sin 75°12=42sin(30°+45°)=2+2 3.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如果c =3a ,B =30°,那么角C 等于( )A .120°B .105°C .90°D .75°解析:选A ∵c =3a ,∴sin C =3sin A =3sin(180°-30°-C )=3sin(30°+C )=3⎝⎛⎭⎫32sin C +12cos C ,即sin C =-3cos C ,∴tan C =- 3.又0°<C <180°,∴C =120°.故选A.2.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若△ABC 的周长为4(2+1),且sin B +sin C =2sin A ,则a =( )A. 2 B .2 C .4D .2 2解析:选C 根据正弦定理,sin B +sin C =2sin A 可化为b +c =2a , ∵△ABC 的周长为4(2+1),∴⎩⎨⎧a +b +c =4(2+1),b +c =2a ,解得a =4.故选C.3.在△ABC 中,A =60°,a =13,则a +b +c 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A.833B.2393C.2633D .2 3解析:选B 由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2R =asin A =13sin 60°=2393. 4.在△ABC 中,若A <B <C ,且A +C =2B ,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个角A ∶B ∶C =( )A .1∶2∶3B .2∶3∶4C .3∶4∶5D .4∶5∶6解析:选A 由A <B <C ,且A +C =2B ,A +B +C =π,可得B =π3,又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所以c =2a ,所以sin C =2sin A ,即sin ⎝⎛⎭⎫2π3-A =2sin A ⇒tan A =33,又0<A <π,所以A =π6,从而C =π2,则三个角A ∶B ∶C =1∶2∶3,故选A.5.在△ABC 中,A =60°,B =45°,a +b =12,则a =________. 解析: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a sin 60°=b sin 45°,所以32b =22a ,① 又因为a +b =12,② 由①②可知a =12(3-6). 答案:12(3-6)6.在△ABC 中,若A =120°,AB =5,BC =7,则sin B =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BC sin A ,即sin C =AB ·sin ABC =5sin 120°7=5314. 可知C 为锐角,∴cos C =1-sin 2C =1114. ∴sin B =sin(180°-120°-C )=sin(60°-C ) =sin 60°·cos C -cos 60°·sin C =3314. 答案:33147.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sin A =c3cos C .(1)求角C 的大小;(2)如果CA ·CB =4,求△ABC 的面积. 解:(1)由⎩⎨⎧a sin A =c sin C,asin A =c3cos C,得sin C =3cos C ,故tan C =3,又C ∈(0,π),所以 C =π3.(2)由CA ·CB =|CA ||CB |cos C =12ba =4得ab =8, 所以S △ABC =12ab sin C =12×8×32=2 3.8.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os C +3b sin C -a -c =0.(1)求B ;(2)若b =3,求a +c 的取值范围.解:(1)由正弦定理知:sin B cos C +3sin B sin C -sin A -sin C =0, ∵sin A =sin (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代入上式得: 3sin B sin C -cos B sin C -sin C =0. ∵sin C >0,∴3sin B -cos B -1=0, 即sin ⎝⎛⎭⎫B -π6=12, ∵B ∈(0,π),∴B =π3.(2)由(1)得:2R =bsin B=2,a +c =2R (sin A +sin C ) =23sin ⎝⎛⎭⎫C +π6. ∵C ∈⎝⎛⎭⎫0,2π3,∴23sin ⎝⎛⎭⎫C +π6∈(3,23], ∴a +c 的取值范围为(3,23].1.1.2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预习课本P5~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新知初探]余弦定理[点睛]余弦定理的特点(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2)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它含有四个不同的量,知道其中的三个量,就可求得第四个量.[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它适应于任何三角形()(2)在△ABC中,若a2>b2+c2,则△ABC一定为钝角三角形()(3)在△ABC中,已知两边和其夹角时,△ABC不唯一()解析:(1)正确.余弦定理反映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2)正确.当a2>b2+c2时,cos A=b2+c2-a22bc<0.因为0<A<π,故A一定为钝角,△ABC为钝角三角形.(3)错误.当△ABC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时可利用余弦定理求得第三边长且唯一,因此△ABC唯一确定.答案:(1)√ (2)√ (3)×2.在△ABC 中,已知a =9,b =23,C =150°,则c 等于( ) A.39 B .8 3 C .10 2D .7 3解析:选D 由余弦定理得:c =92+(23)2-2×9×23×cos 150° =147 =7 3.3.在△ABC 中,已知a 2=b 2+c 2+bc ,则角A 等于( ) A .60° B .45° C .120°D .30° 解析:选C 由cos A =b 2+c 2-a 22bc =-12,∴A =120°.4.在△ABC 中,已知b 2=ac 且c =2a ,则cos B 等于( ) A.14 B.34 C.24D.23解析:选B 由b 2=ac且c =2a 得cos B =a 2+c 2-b 22ac=a 2+4a 2-2a 22a ·2a =34.故选 B.已知两边与一角解三角形[典例] (1)在△ABC 中,已知b =60 cm ,c =60 3 cm ,A =π6,则a =________cm ;(2)在△ABC 中,若AB =5,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 [解析](1)由余弦定理得: a =602+(603)2-2×60×603×cos π6=4×602-3×602=60(cm).(2)由余弦定理得:(5)2=52+BC 2-2×5×BC ×910,所以BC 2-9BC +20=0,解得BC =4或BC =5.[答案] (1)60 (2)4或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的方法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其余角的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其余角;二是利用正弦定理(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解.若用正弦定理求解,需对角的取值进行取舍,而用余弦定理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在(0,π)上,余弦值所对角的值是唯一的),故用余弦定理求解较好.[活学活用]在△ABC 中,a =23,c =6+2,B =45°,解这个三角形. 解:根据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23)2+(6+2)2-2×23×(6+2)×cos 45°=8, ∴b =2 2.又∵cos A =b 2+c 2-a 22bc =8+(6+2)2-(23)22×22×(6+2)=12,∴A =60°,C =180°-(A +B )=7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典例] 在△ABC 中,已知a =23,b =6,c =3+3,解此三角形. [解] 法一: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6)2+(3+3)2-(23)22×6×(3+3)=22,∴A =45°.同理可求B =30°,故C =180°-A -B =180°-45°-30°=105°. 法二: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6)2+(3+3)2-(23)22×6×(3+3)=22,∴A =4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知23sin 45°=6sin B ,得sin B =6·sin 45°23=12. 由a >b 知A >B ,∴B =30°.故C =180°-A -B =180°-45°-30°=105°.(1)已知三边求角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相应角的余弦值,值为正,角为锐角;值为负,角为钝角,其思路清晰,结果唯一.(2)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或比例关系,常根据边的关系直接代入化简或利用比例性质,转化为已知三边求解.[活学活用]已知a ,b ,c 是△ABC 三边之长,若满足等式(a +b -c )·(a +b +c )=ab ,则C 的大小为( )A .60°B .90°C .120°D .150°解析:选C ∵(a +b -c )(a +b +c )=ab , ∴c 2=a 2+b 2+ab ,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C =a 2+b 2-c 22ab=a 2+b 2-(a 2+b 2+ab )2ab =-ab 2ab =-12,∵0°<C <180°,∴C =120°,故选C.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典例] 在△ABC 中,若b 2sin 2C +c 2sin 2B =2bc cos B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法一 化角为边] 将已知等式变形为b 2(1-cos 2C )+c 2(1-cos 2B )=2bc cos B cos C . 由余弦定理并整理,得 b 2+c 2-b 2⎝⎛⎭⎫a 2+b 2-c 22ab 2-c 2⎝⎛⎭⎫a 2+c 2-b 22ac 2 =2bc ×a 2+c 2-b 22ac ×a 2+b 2-c 22ab ,∴b 2+c 2=[(a 2+b 2-c 2)+(a 2+c 2-b 2)]24a 2=4a 44a2=a 2. ∴A =90°.∴△ABC 是直角三角形. [法二 化边为角]由正弦定理,已知条件可化为sin 2C sin 2B +sin 2C sin 2B =2sin B sin C cos B cos C .又sin B sin C ≠0,∴sin B sin C =cos B cos C ,即cos(B +C )=0. 又∵0°<B +C <180°,∴B +C =90°,∴A =90°. ∴△ABC 是直角三角形.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途径(1)化边的关系:将条件中的角的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变形条件判断. (2)化角的关系:将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关系,通过三角变换得出关系进行判断. [活学活用]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c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由余弦定理知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c 2+a 2-b 22ca ,cos C =a 2+b 2-c 22ab ,代入已知条件得a ·b 2+c 2-a 22bc +b ·c 2+a 2-b 22ca +c ·c 2-a 2-b 22ab=0,通分得a 2(b 2+c 2-a 2)+b 2(a 2+c 2-b 2)+c 2(c 2-a 2-b 2)=0, 展开整理得(a 2-b 2)2=c 4.∴a 2-b 2=±c 2,即a 2=b 2+c 2或b 2=a 2+c 2.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题点一: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c sin C -2a sin C =b sinB.(1)求角B 的大小;(2)若A =75°,b =2,求a ,c . 解:(1)由正弦定理得a 2+c 2-2ac =b 2.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故cos B =22,因此B =45°. (2)sin A =sin (30°+45°)=sin 30°cos 45°+cos 30°sin 45°=2+64. 故由正弦定理得a =b ·sin Asin B=1+ 3.由已知得,C =180°-45°-75°=60°, c =b ·sin Csin B =2×sin 60°sin 45°= 6.题点二: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2.在△ABC 中,求证a 2sin 2B +b 2sin 2A =2ab sin C . 证明:法一:(化为角的关系式)a 2sin 2B +b 2sin 2A =(2R ·sin A )2·2sin B ·cos B +(2R ·sin B )2·2sin A ·cos A =8R 2sin A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8R 2sin A sin B sin C =2·2R sin A ·2R sin B ·sin C =2ab sin C .∴原式得证.法二:(化为边的关系式)左边=a 2·2sin B cos B +b 2·2sin A cos A =a 2·2b 2R ·a 2+c 2-b 22ac +b 2·2a 2R ·b 2+c 2-a 22bc =ab 2Rc(a 2+c 2-b 2+b 2+c 2-a 2)=ab 2Rc ·2c 2=2ab ·c2R=2ab sin C =右边, ∴原式得证.题点三: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交汇应用3.已知△ABC 的周长为4(2+1),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有sin B +sin C =2sin A .(1)求边长a 的值;(2)若△ABC 的面积为S =3sin A ,求AB ·AC 的值. 解:(1)由正弦定理,得b +c =2a .① 又a +b +c =4(2+1),② 联立①②,解得a =4. (2)∵S △ABC =3sin A , ∴12bc sin A =3sin A ,即bc =6. 又∵b +c =2a =42,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b +c )2-2bc -a 22bc =13.∴AB ·AC =bc cos A =2.正、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工具,这类题目往往结合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同时注意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大边对大角等.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在△ABC 中,已知(a +b +c )(b +c -a )=3bc ,则角A 等于( ) A .30° B .60° C .120°D .150°解析:选B ∵(b +c )2-a 2=b 2+c 2+2bc -a 2=3bc , ∴b 2+c 2-a 2=bc ,∴cos A =b 2+c 2-a 22bc =12,∴A =60°.2.在△ABC 中,若a =8,b =7,cos C =1314,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 A .-15 B .-16 C .-17 D .-18解析:选C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82+72-2×8×7×1314=9,所以c =3,故a 最大, 所以最大角的余弦值为cos A =b 2+c 2-a 22bc =72+32-822×7×3=-17.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a 2-b 22ab >0,则△ABC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 .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选C 由c 2-a 2-b 22ab>0得-cos C >0,所以cos C <0,从而C 为钝角,因此△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4.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的值为( )A.43 B .8-4 3 C .1D.23解析:选A 由(a +b )2-c 2=4,得a 2+b 2-c 2+2ab =4,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ab cos C =2ab cos 60°=ab ,则ab +2ab =4,∴ab =43.5.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 )A.π6B.π3或2π3C.π3D.π6或5π6解析:选B 因为(a 2+c 2-b 2)tan B =3ac , 所以2ac cos B tan B =3ac ,即sin B =32, 所以B =π3或B =2π3,故选 B.6.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B =120°,则a 2+c 2+ac -b 2=________. 解析:∵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2ac cos 120° =a 2+c 2+ac , ∴a 2+c 2+ac -b 2=0. 答案:07.在△ABC 中,若b =1,c =3,C =2π3,则a =________. 解析:∵c 2=a 2+b 2-2ab cos C , ∴(3)2=a 2+12-2a ×1×cos2π3, ∴a 2+a -2=0,即(a +2)(a -1)=0, ∴a =1,或a =-2(舍去).∴a =1. 答案:18.在△ABC 中,若a =2,b +c =7,cos B =-14,则b =________.解析:因为b +c =7,所以c =7-b .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 即b 2=4+(7-b )2-2×2×(7-b )×⎝⎛⎭⎫-14, 解得b =4. 答案:49.在△ABC 中,A +C =2B ,a +c =8,ac =15,求b . 解:在△ABC 中,∵A +C =2B ,A +B +C =180°, ∴B =60°.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82-2×15-2×15×12=19.∴b =19.10.在△ABC 中,已知a =7,b =3,c =5,求最大角和sin C . 解:∵a >c >b ,∴A 为最大角.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32+52-722×3×5=-12.又∵0°<A <180°, ∴A =120°, ∴sin A =sin 120°=32.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 sin Aa =5×327=5314. ∴最大角A 为120°,sin C =5314.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有下列关系式:①a sin B =b sin A ;②a =b cos C +c cos B ;③a 2+b 2-c 2=2ab cos C ;④b =c sin A +a sin C . 一定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D .4个解析:选C 对于①③,由正弦、余弦定理,知一定成立.对于②,由正弦定理及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知显然成立.对于④,利用正弦定理,变形得sin B =sin C sin A +sin A sin C =2sin A sin C ,又sin B =sin(A +C )=cos C sin A +cos A sin C ,与上式不一定相等,所以④不一定成立.故选C.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120°,c =2a ,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a =bD .不能确定解析:选A 在△ABC 中,c 2=a 2+b 2-2ab cos 120°=a 2+b 2+ab .∵c =2a ,∴2a 2=a 2+b 2+ab ,∴a 2-b 2=ab >0,∴a 2>b 2,∴a >b .3.在△ABC 中,cos 2B 2=a +c 2c ,则△ABC 是( )A .正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选B ∵cos 2B 2=a +c2c ,∴cos B +12=a +c 2c ,∴cos B =ac ,∴a 2+c 2-b 22ac =a c ,∴a 2+c 2-b 2=2a 2,即a 2+b 2=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2+c 2+bc -a 2=0,则a sin (30°-C )b -c =( )A.12B.32C .-12D .-32解析:选A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又b 2+c 2+bc -a 2=0,则cos A =-12,又0°<A <180°,则A =120°,有B =60°-C ,所以a sin (30°-C )b -c =sin A sin (30°-C )sin (60°-C )-sin C=34cos C -34 sin C 32cos C -32sin C =12.故选A. 5.在△ABC 中,AB =2,AC =6,BC =1+3,AD 为边BC 上的高,则AD 的长是________.解析:∵cos C =BC 2+AC 2-AB 22BC ·AC =22,∴sin C =22,∴AD =AC sin C = 3. 答案: 36.在△ABC 中,A =120°,AB =5,BC =7,则sin Bsin C 的值为________.解析:由余弦定理可得49=AC 2+25-2×5×AC ×cos 120°,整理得: AC 2+5·AC -24=0,解得AC =3或AC =-8(舍去),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B sin C =AC AB =35.答案:357.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A -2cos C cos B=2c -ab .(1)求sin Csin A的值; (2)若cos B =14,△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长.解:(1)由正弦定理可设a sin A =b sin B =csin C =k ,则2c -a b =2k sin C -k sin A k sin B =2sin C -sin A sin B ,所以cos A -2cos C cos B =2sin C -sin Asin B,即(cos A -2cos C )sin B =(2sin C -sin A )cos B , 化简可得sin(A +B )=2sin(B +C ). 又A +B +C =π,所以sin C =2sin A , 因此sin Csin A =2.(2)由sin Csin A=2,得c =2a . 由余弦定理及cos B =14,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4a 2-4a 2×14=4a 2,所以b =2a .又a +b +c =5,所以a =1,因此b =2.8.如图,D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BC 上一点,AC =3DC . (1)若∠DAC =30°,求B ;(2)若BD =2DC ,且AD =22,求DC . 解:(1)在△ADC 中,根据正弦定理, 有AC sin ∠ADC =DCsin ∠DAC,∵AC =3DC ,所以sin ∠ADC =3sin ∠DAC =32, 又∠ADC =∠B +∠BAD =∠B +60°>60°, ∴∠ADC =120°,∴∠C =180°-120°-30°=30°,∴∠B =60°. (2)设DC =x ,则BD =2x ,BC =3x ,AC =3x ,∴sin B=ACBC =33,cos B=63,AB=6x,在△ABD中,AD2=AB2+BD2-2AB·BD·cos B,即(22)2=6x2+4x2-2×6x×2x×63=2x2,得x=2.故DC=2.应用举例第一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新知初探]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名称定义图示仰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l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l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错误!方位角从正北的方向线按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3)方位角和方向角是一样的()解析:(1)错误,要解三角形,至少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2)错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第三个点和第四个点量出角度、距离求得.(3)错误.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而方向角是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答案:(1)×(2)×(3)×2.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点A在点B的()A.北偏东15°B.北偏西15°C.北偏东10°D.北偏西10°解析:选B如图所示,∠ACB=90°,又AC=BC,∴∠CBA=45°,而β=30°,∴α=90°-45°-30°=15°.∴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故选B.3.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α>βB.α=βC.α+β=90°D.α+β=180°解析:选B根据题意和仰角、俯角的概念画出草图,如图.知α=β,故应选B.4.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1 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 3 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由题意得∠ACB=(90°-25°)+85°=150°,又AC=1,BC=3,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150°=7,∴AB=7.答案:7测量高度问题[典例]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解] 在△BCD 中, ∠CBD =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 .∴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sin βtan θsin (α+β).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策略(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活学活用]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A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A 向北偏东30°方向前进100 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 解析:选A 如图,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解得h =50或h =-100(舍去),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2.如图所示,在山底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CAB =45°,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向山顶走1 000 m 到达S 点,又测得山顶仰角∠DSB =75°,则山高BC 为________m.解析:因为∠SAB =45°-30°=15°,∠SBA =∠ABC -∠SBC =45°-(90°-75°)=30°, 所以∠ASB =180°-∠SAB -∠SBA =135°.在△ABS 中,AB =AS ·sin 135°sin 30°=1 000×2212=1 0002,所以BC=AB·sin 45°=1 0002×22=1 000(m).答案:1 000测量角度问题[典例]如图所示,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方向、B点北偏西60°方向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 3 n mile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则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解]由题意,知AB=5(3+3) n mile,∠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BDsin∠DAB=ABsin∠ADB,即BD=AB sin∠DABsin∠ADB=5(3+3)sin 45°sin 105°=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10 3 n mile.又∠DBC=∠DBA+∠ABC=60°,BC=20 3 n mile,∴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BD2+BC2-2BD·BC cos∠DBC=300+1 200-2×103×203×1 2=30 n mile,则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测量角度问题主要是指在海上或空中测量角度的问题,如确定目标的方位,观察某一建筑物的视角等.解决它们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活学活用]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处(3-1)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设缉私船用t h在D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CD=103t,BD=10t,在△ABC中,∵AB=3-1,AC=2,∠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BAC=(3-1)2+22-2·(3-1)·2·cos 120°=6,∴BC=6,且sin∠ABC=ACBC·sin∠BAC=26·32=22,∴∠ABC=45°,BC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90°+30°=120°,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CD=BD·sin∠CBDCD=10t sin 120°103t=12,∴∠BCD=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测量距离问题题点一: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1.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AB=a2+b2-2ab cos α.若测得CA=400 m,CB=600 m,∠ACB=60°,试计算AB的长.解: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ACB,∴AB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AB=2007 (m).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题点二: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2.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 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解析:∠ABC =180°-75°-45°=60°,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 答案:20 6题点三:两点都不可到达3.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δ.在△ADC 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ADC =∠ADB +∠CDB =60°,∠ACD =60°, ∴∠DAC =60°, ∴AC =DC =32. 在△BCD 中,∠DBC =45°,由正弦定理,得BC =DCsin ∠DBC ·sin ∠BDC =32sin 45°·sin30°=64.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当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 ,使得A ,B 与C 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 =b ,BC =a 以及∠ACB =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 =a 2+b 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 同侧的点C ,测出BC =a 以及∠ABC 和∠ACB ,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 .(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 ,D ,测出CD =m ,∠ACB ,∠BCD ,∠ADC ,∠ADB ,再在△BCD 中求出BC ,在△ADC 中求出AC ,最后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 .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测得AC 的长度为4 m ,∠A =30°,则其跨度AB 的长为( )A .12 mB .8 mC .3 3 mD .4 3 m解析:选D 由题意知,∠A =∠B =30°, 所以∠C =180°-30°-30°=12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 即AB =AC ·sin C sin B =4·sin 120°sin 30°=4 3.2.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 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A.1762 n mile/hB .34 6 n mile/h C.1722n mile/hD .34 2 n mile/h解析:选A 如图所示,在△PMN 中,PM sin 45°=MNsin 120°,∴MN =68×32=346,∴v =MN 4=1762 n mile/h.3.如图,D ,C ,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仰角分别是β,α(α<β),则A 点离地面的高度AB 等于( )A.a sin α·sin βsin (β-α) B.a sin α·sin βcos (α-β) C.a sin α·cos βsin (β-α) D.a cos α·sin βcos (α-β)解析:选A 设AB =x ,则在Rt △ABC 中,CB =x tan β,所以BD =a +x tan β,又因为在Rt △ABD 中,BD =x tan α,所以BD =a +x tan β=x tan α,从中求得x =a1tan α-1tan β=a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a sin αsin βsin βcos α-sin αcos β=a sin αsin βsin (β-α),故选A.4.设甲、乙两幢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幢楼的高分别是( )A .20 3 m ,4033m B .10 3 m,20 3 m C .10(3-2)m,20 3 mD.1532 m ,2033m解析:选A 由题意,知h 甲=20tan 60°=203(m), h 乙=20tan 60°-20tan 30°=4033(m). 5.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 km ,甲船以4 km/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岛B 出发以6 km/h 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的航行时间是( )A.1507 min B.157 hC .21.5 minD .2.15 h解析:选A 由题意可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设两船航行t 小时后,甲船位于C 点,乙船位于D 点,如图.则BC =10-4t ,BD =6t ,∠CBD =120°,此时两船间的距离最近,根据余弦定理得CD 2=BC 2+BD 2-2BC ·BD cos ∠CBD =(10-4t )2+36t 2+6t (10-4t )=28t 2-20t +100,所以当t =514时,CD 2取得最小值,即两船间的距离最近,所以它们的航行时间是1507min ,故选A.6.某人从A 处出发,沿北偏东60°行走3 3 km 到B 处,再沿正东方向行走2 km 到C 处,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 =33,BC =2,∠ABC =150°. 由余弦定理,得AC 2=27+4-2×33×2×cos 150°=49,AC =7. 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7 km. 答案:77.坡度为45°的斜坡长为100 m ,现在要把坡度改为30°,则坡底要伸长________m. 解析:如图,BD =100,∠BDA =45°,∠BCA =30°, 设CD =x ,所以(x +DA )·tan 30°=DA ·tan 45°, 又DA =BD ·cos 45°=100×22=502, 所以x =DA ·tan 45°tan 30°-DA =502×133-50 2=50(6-2)m. 答案:50(6-2)8.一蜘蛛沿东北方向爬行x cm 捕捉到一只小虫,然后向右转105°,爬行10 cm 捕捉到另一只小虫,这时它向右转135°爬行回它的出发点,那么x =________cm.解析:如图所示,设蜘蛛原来在O 点,先爬行到A 点,再爬行到B 点,易知在△AOB 中,AB =10 cm ,∠OAB =75°,∠ABO =45°,则∠AOB =60°,由正弦定理知: x =AB ·sin ∠ABO sin ∠AOB =10×sin 45°sin 60°=1063(cm).答案:10639.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求乙船航行的速度.解:如图,连接A 1B 2,在△A 1A 2B 2中,易知∠A 1A 2B 2=60°,又易求得A 1A 2=302×13=102=A 2B 2,∴△A 1A 2B 2为正三角形, ∴A 1B 2=10 2.在△A 1B 1B 2中,易知∠B 1A 1B 2=45°, ∴(B 1B 2)2=400+200-2×20×102×22=200, ∴B 1B 2=102,∴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10.如图所示,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 和一条索道AC ,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徒步攀登.已知∠ABC =120°,∠ADC =150°,BD =1 千米,AC =3 千米.假设小王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1.2 千米,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即从B 点出发到达C 点).解:由∠ADC =150°知∠ADB =30°,由正弦定理得1sin 30°=AD sin 120°,所以AD = 3. 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DC 2-2AD ·DC ·cos 150°,即32=(3)2+DC 2-2·3·DC cos 150°,即DC 2+3·DC -6=0,解得DC =-3+332≈1.372 (千米),∴BC ≈2.372 (千米),由于2.372<2.4,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够在2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其正前下方的河流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度AD 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是( )A .240(3-1)mB .180(2-1)mC .120(3-1)mD .30(3+1)m解析:选C 由题意知,在Rt △ADC 中,∠C =30°,AD =60 m ,∴AC =120 m .在△ABC 中,∠BAC =75°-30°=45°,∠ABC =180°-45°-30°=105°,由正弦定。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全套)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1.平面几何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几何极值问题。
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
圆的幂和根轴。
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
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
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
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3.初等数论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
组合计数,组合几何。
抽屉原理。
容斥原理。
极端原理。
图论问题。
集合的划分。
覆盖。
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注: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二、初中数学竞赛大纲1、数整数及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
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专题-三角函数
三角恒等式与三角不等式一、基础知识定义1 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叫做角。
角的大小是任意的。
若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角为正角,若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角为负角,若不旋转则为零角。
定义2 角度制:把一周角360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度。
弧度制:把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
360度=2π弧度。
若圆心角的弧长为L ,则其弧度数的绝对值|α|=rL,其中r 是圆的半径。
定义3 三角函数: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把角α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正半轴重合,在角的终边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点的点P ,设它的坐标为(x ,y ),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正弦函数s in α=ry ,余弦函数co s α=r x ,正切函数tan α=x y ,余切函数cot α=yx ,正割函数se c α=x r ,余割函数c s c α=.y r定理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 α=αcot 1,s in α=αcsc 1,co s α=αsec 1;商数关系:tan α=αααααsin cos cot ,cos sin =; 乘积关系:tan α×co s α=s in α,cot α×s in α=co s α;平方关系:s in 2α+co s 2α=1, tan 2α+1=se c 2α, cot 2α+1=c s c 2α.定理2 诱导公式(Ⅰ)s in (α+π)=-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Ⅱ)s in (-α)=-s in α, co s(-α)=co s α, tan (-α)=-tan α, cot (-α)=cot α;(Ⅲ)s in (π-α)=s in α, co s(π-α)=-co s α, tan =(π-α)=-tan α, cot (π-α)=-cot α;(Ⅳ)s in ⎪⎭⎫⎝⎛-απ2=co s α, co s ⎪⎭⎫ ⎝⎛-απ2=s in α, tan ⎪⎭⎫⎝⎛-απ2=cot α(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新高考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综合-教案(解析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编号:年级:高二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授课主题解三角形授课类型T同步课堂P实战演练S归纳总结教学目标①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内容;②能灵活使用正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函数基本公式进行变形;③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体系搭建(一)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a sin =B b sin =Ccsin .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变形:①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②角化边 C R c B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③边化角 Rc C Rb B Ra A 2sin 2sin 2sin ===(二)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 2=b 2+c 2-2bc cos A ; ① b 2=c 2+a 2-2ca cos B ; ② c 2=a 2+b 2-2ab cos C .③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这时cos C =0,所以c 2=a 2+b 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由①②③可得cos A =bc a c b 2222-+; cos B =ca b a c 2222-+; cos C =abc b a 222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在∆ABC 中,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 (三) 三角形中的公式变换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
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5篇等腰三角形,看似简单平常,实则魅力无穷.许多关键问题三角问题与等腰三角形密切相关,形变解题中若能根据题意恰当构造,则可使一些三角问题别开生面地得以解决,更给人一种形象直观、流畅清晰、解法优美之感.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呢吧!高一数学教案解三角形1[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说一说1、学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2、教师巡查练习境况。
3、学生展示练习,说一说为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2中的图2中的三角形需要进行分类,动手前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后?2、汇报: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观察具体来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来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共同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观测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互助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这样三角形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透露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菱形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矩形是等边三角形。
讨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四、填一填:24、25页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五、练一练:第1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重新考虑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总算是九个锐角三角形。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作三角形第3题:剪一剪。
六、完成26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一般性的三角形中作出中均它们.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低.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过菱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从而引出新课:1、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AM是BC边上的高,∴AM⊥BC.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小组讨论交流.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正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3、议一议: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高德帕伦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假脉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小组讨论交流.结论:1、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四边形的外部.4、练习: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AD=3,BC=6,AB=5,BE=4.则S△ABC=___________,CF=_________,AC=_____________.5、小结:(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中间层.作业:P127 1、2、3高一数学教案可解三角形3《三角形中位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理解中位线定理,会运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2.掌握添加辅助线解题的技巧.3.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二、教学方法探究式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职员加以引导启发,在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三、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学习是继学习-平行四边形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后的一个新内容,教材首先给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与三角形中线加以区分,接着以同一法的思想探索出三角形中所位线定理,最后是利用中位线定理解答例一所给的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是定理的证明,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也常线段倍分等问题.四、教学内容媒体的选择和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打开学生的思路,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一、引言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解三角形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
理解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为主题,设计一节高中数学课,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 理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 掌握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两岸垂直相距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1.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即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2. 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3. 引导学生计算角度的度数和弧度的换算,并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
(三)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角、边、高、中线等;2. 介绍解三角形的原理,即利用已知条件和三角函数的性质来确定未知边和角的关系。
(四)解三角形的常用方法1. 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会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问题;3. 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方法,如利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求解。
(五)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正弦、余弦的值,解决三角形问题等。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展示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公式和解题步骤;2. 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引导学生演算题目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教学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2021年整理)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免费)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免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免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免费)的全部内容。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1。
平面几何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
几何不等式。
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
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
代数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
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
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
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
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3。
初等数论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4.组合问题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
高中数学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教师版
【教师备案】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是怎么回事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告诉我们直角外,还有5个要素,我们发现,如果解这个三角形,把要素都求出来,必须要知道至少2个要素,当然不能为2个角,换言之,解直角三角形就是知二求三的过程.当然,在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我们的视野不能这么小,如果给我们一个一般的三角形,那我们应该如何解这个三角形呢?我们应该至少要知道几个量?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边和角相关的东西,我们在初中学过尺规作图,而且学过三角形全等的证明(SSS SAS ASA AAS ,,,),只要给出上述条件我们就能把三角形确定,也就是全等. 那么,为什么我们知道2条边1个夹角就能求出其他要素呢?而知道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就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呢?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尺规作图毕竟是定性的感受,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严格的证明,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正余弦定理.正余弦定理的本质就是构造边与角之间的关系,由角就可以求出边,由边就可以求出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介绍正弦定理.知识切片我会解三角形你会么?在ABC △中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用a b c ,,表示: 1.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sin a b cA B C==. 【教师备案】 正弦定理的推导由三角形中的线段关系或者由三角形的外接圆可以直接得到,且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其中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建议老师用三角形的外接圆给学生证明,因为板块1.4中讲三角形面积的时候还会用到三角形的外接圆,所以不如这时给学生讲了.利用三角形中的线段关系证明正弦定理:①在R t ABC △中(如图),有sin sin a bA B c c==,,因此sin sin a b c A B ==,又因为sin 1C =,所以sin sin sin a b cA B C== ②在锐角ABC △中(如图),作CD AB ⊥于点D ,有sin CDA b =,即sin CD b A =;sin CDB a=,即sin CD a B =,因此 sin sin b A a B =,即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证sin sin a c A C=,因此sin sin sin a b cA B C== ③在钝角ABC △中(如图),作CD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则sin CDA b =,即sin CD b A =;()sin 180sin CDB B a =-=,即sin CD a B =,因此sin sin b A a B =,即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证sin sin a cA C=,因此sin sin sin a b cA B C== 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证明正弦定理:如图所示,设O 为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连BO 并延长交O 于A ',连A C ',则A A '= 或πA A '=-,∴sin sin 2BC a A A A B R '===',即2sin aR A =,同理可证2sin sin b c R B C ==,故有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类似地得出上述结论. 利用向量知识证明正弦定理:①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过A 点作单位向量i 垂直于AB , 如图,∵AC AB BC =+, ∴()i AC i AB BC i AB i BC i BC ⋅=⋅+=⋅+⋅=⋅, ∴()()cos 90cos 90b A a B -=-,得sin sin b A a B =,1.1正弦定理与其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知识点睛iCAc b a DCB A c b aDCB AC B Ac bOA 'C A得sin sin a bA B= ②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类似地得出上述结论2.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⑴解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它们的对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⑵利用正弦定理可解下列两类型的三角形: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它两边和另一角;【教师备案】有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任意的两个角与一边相当于AAS 和ASA 的条件,可以确定所有的角,然后可以确定所有的边,因此,三角形也随之确定.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它的边与角.【教师备案】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由正弦定理可以求得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但是解三角形时,因为在(0,π)内,互补的角的正弦值相等,所以求得另一边所对的角的正弦值之后,可能对应有一个角或两个角,因此无法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这就是为什么SSA 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原因.2.利用正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结论:①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若a b >,则sin sin A B >,又π02A B ⎛⎫∈ ⎪⎝⎭,,,正弦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增,故A B >;②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若A 为钝角,则由πA B +<得,πB A <-,又ππ02A B ⎛⎫-∈ ⎪⎝⎭,,,故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知:()sin sin πsin B A A <-=,从而由正弦定理知:b a <.对直角三角形,此结论显然成立,故综上知,在任意三角形中,均有大边对大角.3.此时,到底取一个角还是取两个角,关键保持一个原则“大边对大角”.具体讨论如下:已知,a b 和角A ,若B 为钝角或直角,则C 至多有一个解; 若B 为锐角,得分情况讨论,如图:无解的情况例如:3460b c B ===︒,,,求C . 由sin sin b c B C=sin 4sin 60sin 13c B C b ︒⇒==>, ∴C 无解,从而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不存在.这就是sin c B b >的情况.【教师备案】在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对于边角互化和利用边角互化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题型建议放到同步去讲,本板块只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两种类型三角形,在讲完“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例1;在讲“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一定要注意三角形的多解问题,具体的多解见考点2的【教师备案】,讲完多解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例2的铺垫以及例2.b sin A<a<b , 两解一解考点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例1】 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⑴ 已知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3c =,60A =︒,45C =︒, 则a =_______.⑵在ABC △中,30B =︒,45C =︒,1c =,则b =_______;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R =_______. ⑶在ABC △中,已知8a =,60B =,75C =,则b =_______. 【解析】⑴322 ⑵22;22已知30B =,45C =,1c =,由正弦定理得:2sin sin b cR B C==, 所以sin 1sin 302sin sin 452c B b C ⋅===,1122sin sin 4522c R C ====,22R =⑶46由60B =,75C =,知45A =,再由正弦定理有846sin 45sin 60bb =⇒=考点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铺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6031A a b ===,,;②3012A a b ===,,;③30610A a c ===,,; ④150105A a c ===,,,其中有唯一解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解析】C ①3sin 32b A =<,又31>∵,∴有唯一解;②sin 2sin301b A ==,∴有唯一解;③sin 10sin305610c A ==<<,∴有两解;④有唯一解.【例2】 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解三角形⑴在ABC △中,已知4522A a b ===,,,则B =_______.⑵已知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222345a b A ===︒,,, 则B =_______.⑶已知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记为a b c ,,,若245c x b B ===︒,,,且这个 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 ⑷(目标班专用)(2010山东卷理数)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2a =,2b =,sin cos 2B B +=,则角A 的大小为 .【解析】⑴30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sin a b A B =,∴sin 2sin 451sin 22b A B a ⋅===,b a <∵,B A <∴, B ∴为锐角,即30B = ⑵60或120经典精讲由正弦定理得,sin 23sin 453sin 222b A B a ===,∵sin b A a b <<,∴这个三角形有两组解,即60B =或120. ⑶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解得:2sin 4xC =,由于三角形有两解,又45B =︒, 则45135C <<︒且90C ≠,则2sin 12C <<,即22124x<<,解得222x <<.【点评】 本题的⑶也可用以下方法解,当sin c B b c <<,即sin 2x B x <<时,对应两个C 的值,方程有两组解,解得222x <<.⑷ π6由sin cos 2B B +=平方得12sin cos 2B B +=,即sin 21B =,因为0πB <<,所以π4B =.又因为22a b ==,,所以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22sin sin A B =,解得1sin 2A =. 又a b <∵,所以AB <,所以π6A =.【点评】 易错点:忽略a b <A B ⇒<的隐藏条件.多解.【教师备案】在正弦定理中,我们还有两种类型的全等没有讨论,SAS 和SSS 型,正弦定理处理的是对边对角的情形,仅仅用正弦定理是很难把三角形求解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工具,能够把边的条件化成角,就是下面所介绍的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222222cos ,2cos ,2cos .c a b ab C b a c ac B a b c bc A ⎧=+-⎪=+-⎨⎪=+-⎩ 它的变形为:222222222cos ,2cos ,2cos .2a b c C ab a c b B ac b c a A bc ⎧+-=⎪⎪⎪+-=⎨⎪⎪+-=⎪⎩<教师备案> 余弦定理的推导可以由三角形的向量运算直接得到,比如:2222()()2a BC BA AC BA AC BA BA AC AC ==+⋅+=+⋅+()22222cos π2cos c bc A b c bc A b =+-+=-+.也可以通过坐标法及两点距离公式得到.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如图,得()()()cos sin 000A b C b C B a C ,,,,,, 从而有22(cos )(sin )AB c b C a b C ==-+,整理得:2222cos c a b ab C =+-.也可以通过三角形中的线段关系证明:在ABC △中,已知边a b ,及C ∠(为了方便起见,假设C ∠为最大的角),求边c 的长证明:当90C ∠=时,那么222c a b =+1.2余弦定理及其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知识点睛bxyB C A (b cosC , b sinC)当90C ∠≠时,如图,无论C ∠为锐角还是为钝角,都过A 点做边BC 的高,交BC (或延长线)于点D ,这时高AD 把ABC △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ADB 和ADC , 则sin AD b C =,cos BD a b C =-,在Rt ADB △中,运用勾股定理,得 ()222222sin cos c AD BD b C a b C =+=+-222cos a b ab C =+-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常用来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边和任意一个内角解三角形;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教师备案】老师在讲完余弦定理后,可以就SSS 和SAS 型的全等证明做个简单讲解,这样子整个讲义的主线就串在一起.然后,可以让学生做【铺垫】,【铺垫】是直接套公式的,做完【铺垫】就可以做例3,例3是灵活的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转化的;学生在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定理后,就可以讲考点4,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在三角形中,因为每个角都在()0π,内,所以一个角的正弦不能判断这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但是余弦就能很快的判定是锐角还是钝角,在三角形中,当cos 0α>时,α为锐角;当cos 0α<时,α为钝角;当cos 0α=时,α为直角;考点4的【铺垫】是直接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判断三角形形状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先体会一下怎么样用余弦判定三角形形状,例4是已知三角形形状,求边的取值范围的,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用余弦定理和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考点3: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铺垫】⑴在ABC △中,5a =,8b =,60C =︒,则c =_______.⑵在ABC △中,222a b c bc =++,则A 等于( ).A . 60B . 45C .120 D . 30 【解析】⑴ 7 由余弦定理2222cos 25644049c a b ab C =+-=+-=,∴7c =. ⑵C∵2222222()1cos 222b c a b c b c bc A bc bc +-+-++===-∵0180A <<,∴120A =.【例3】 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⑴在ABC △中,5a =,8b =,7c =,则sin C =_______.⑵在ABC △中,已知3sin 5A =,sin cos 0A A +<,35a =,5b =,则c =______.⑶在ABC △中,若1378cos 14a b C ===,,,则最大角的余弦是( ). A .15- B .16- C .17- D .18-【解析】⑴32经典精讲abcABCDD cbaCBA由余弦定理2222cos c a b ab C =+-,∴1cos 2C =,3sin 2C =. ⑵∵sin cos 0A A +<,且3sin 5A =,24cos 1sin 5A A =--=-∴,又∵35a =,5b =,2222cos a b c bc A =+-,∴()2224355255c c ⎛⎫=+-⨯⨯⨯- ⎪⎝⎭,即28200c c +-=,解得2c =或10c =-(舍),∴2c = ⑶ C由2222cos c a b ab C =+-,∴3c =,则b a c >>,∴最大角为B ,∴2221cos 27a cb B ac +-==-考点4: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教师备案】最大角定三角形的形状,由余弦定理易得,较小两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的差可以定最大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注意:三角形三边关系应满足的为:较小两边的和大于 第三边.【铺垫】在ABC △中,已知5a =,6b =,7c =,则此三角形是一个 三角形.【解析】锐角三角形 c b a >>∵,∴角C 为最大角,2221cos 025a b c C ab +-==>∴,∴角C 为锐角,∴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例4】 判断三角形形状⑴ 若以34x ,,为三边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则x 的值为 . ⑵ 若以34x ,,为三边组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⑶ 若以34x ,,为三边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追问】我们还可以考虑,当我们知道三角形两边的情况下,求某一个角的取值范围,例如下面这个问题:已知ABC △中,12AB BC ==,,则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⑷ (目标班专用)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三个连续自然数, 且最大角是钝角.求这个三角形三边的长. 【解析】 ⑴ 5722234x +=或22234x +=.⑵)75依题意有:22217434x x x ⎧<<⎪>⎨⎪+>⎩或22217434x x x ⎧<<⎪⎨⎪+>⎩≤75x <.⑶ (()1757,∪, 解法一:依题意有:22217434x x x⎧<<⎪>⎨⎪+<⎩或22217434x x x ⎧<<⎪⎨⎪+<⎩≤解得57x <<或17x <<.解法二:本题也可以由函数的图象来解决,如图,设圆的半径3OA =, 4OB =,圆上任取一点与O B ,两点构成三角形,从图形上看 出,当圆上的点在点D 和点E 上时,构成直角三角形;当点 在DE 上时,构成锐角三角形;当点在AD 和EG 上时,构成 钝角三角形.由此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追问】π06⎛⎤ ⎥⎝⎦,⑷设三角形三边的长为:()12n n n n *++∈N ,,最大角为α,∴222(1)(2)cos 2(1)n n n n n α++-+=+,∵α是钝角,∴cos 0α<,∴222(1)(2)02(1)n n n n n ++-+<+,2(1)0n n +>∵,∴222(1)(2)0n n n ++-+<∴2230n n --<,∴13n n *-<<∈N ,∵,1n =∴或2. 当1n =时,123,,不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故舍去. 当2n =时,234,,即为所求三边的长.【拓展】⑴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2a a a ++,,,其最大角不超过120,求a 的取值范围. ⑵在ABC △中,若三条边是三条连续的正整数,且最大角是最小角的2倍,求ABC △的三条边长.【解析】 ⑴∵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2a a a ++,,,∴显然有210a a a +>+>>,设钝角三角形 的最大的(内)角为α,依题意,得90120α<≤,由()()()()()()22212313cos 21212a a a a a a a a a a a α++-+-+-===++,可得13022a a--<≤, 解得332a ⎡⎫∈⎪⎢⎣⎭,⑵设最小内角为θ,三边长为11n n n -+,,,根据正弦定理得:11sin sin 2n n θθ-+=, 112cos n n θ+-=∴,()1cos 21n n θ+=-∴,根据余弦定理得:()()()22211cos 21n n n n n θ++--=+,()()()()2221112121n n n n n n n ++--+=-+∴,解得5n =,从而得ABC △的三条边分别为456,,GFEDCBAO1.正弦定理灵活应用: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其中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②sin2a A R =,sin 2b B R =,sin 2cC R=;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已知条件 应用定理 一般解法一边和两角(如a B C ,,) 正弦定理 由πA B C ++=,求角A ;由正弦定理求出b 与c .两边和夹角 (如a b C ,,) 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c ;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此角一定是锐角);再由πA B C ++=,求剩下的角.三边(a b c ,,)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由余弦定理求出最大角,然后正弦计算剩余两角.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如a b A ,,)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 ;由πA B C ++=,求出角C ;再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 .【教师备案】本板块主要讲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灵活应用,尤其是正弦定理的灵活运用,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到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角全部换成边,也可以把边全部换成角,【铺垫】就是根据正弦定理把边用角表示,例5是先要根据正弦定理把边角化掉再根据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此类题型不属于边角互化题型,是正弦定理的灵活运用,边角互化的题型是比如“2sin a b A =”类型的,对于这类题我们放到同步去讲;在讲完正余弦定理的灵活运用后就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因为在同步的时候不会讲此类题型,所以在预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具体见例6和目标班学案2,而对于三角形中()sin sin A B C +=的应用建议放到同步去讲.【铺垫】在ABC △中,若::1:2:3A B C =,则::a b c =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306090A B C ===,,,::sin :sin :sin 1:3:2a b c A B C ==∴【例5】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⑴在ABC △中,若sin :sin :sin 3:2:4A B C =,则cos C 的值为( )A .14-B .14C .23-D .23⑵在ABC △中,若222sin sin sin A B C +<,则角C 为( )A .锐角B .钝角C .直角D .不确定【追问】在ABC △中,若cos cos cos a b cA B C==,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2010天津理7)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23a b bc -=,sin 23sin C B =,则A =( )A .30B .60C .120D .1501.3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灵活应用经典精讲知识点睛【解析】⑴A 根据正弦定理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C R=,sin :sin :sin ::3:2:4A B C a b c ==∴,2223241cos 2324C +-==-⨯⨯∴⑵B222sin sin sin A B C +<∵,∴根据正弦定理得222a b c +<,222cos 02a b c C ab+-=<∴,∴角C 为钝角 【追问】B ⑶A由sin 23sin C B =,根据正弦定理,得23c b =.所以22236a b bc b -==,即227a b =.由余弦定理得2223cos 22b c a A bc +-==.所以30A =︒.【例6】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⑴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3AB =,5BC =,6AC =,求BD⑵ 在ABC △中,已知4AB =,7AC =,BC 边上的中线7AD =,那么BC = .⑶ (目标班专用)在ABC △中,已知46AB =6cos ABC ∠=,AC 边上的中线5BD ,求sin A 的值【解析】 ⑴如图,在ABC △中,2222cos AC AB BC AB BC B =+-⋅,即222635235cos B =+-⋅⋅ ①在ABD △中,2222cos BD AB AD AB AD A =+-⋅,即22235235cos BD A =+-⋅⋅ ② ①+②得:()22226235BD +=+,即42BD =【点评】由本题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方之和等于四条边长平方之和⑵ 解法一:如图:设BD x =,则2BC x =,DC x =,∵πADB ADC ∠=-∠,cos cos ADB ADC ∠=-∠∴,由余弦定理,得222222774722772222x x x x ⎛⎫⎛⎫+-+- ⎪ ⎪⎝⎭⎝⎭=-⋅⋅⋅⋅,解得92x =,9BC =∴ 解法二:由平行四边形定理得:()2222247781BC =+-=,9BC =∴⑶ 如图:设E 为BC 的中点,连接DE ,则DE AB ∥,且1262DE AB ==BE x =,在BDE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2222cos BD BE ED BE ED BED =+-⋅∠,()()6cos cos πcos πcos BED DEC ABC ABC ∠=-∠=-∠=-∠=∵28266523x =++∴,解得1x =或73x =-(舍),故2BC =,从而222282cos 3AC AB BC AB BC ABC =+-⋅∠=,即DA 72xx745463DCADCB A2213AC =, 又30sin 6ABC ∠=∵,故22123sin 306A =,70sin 14A =∴【教师备案】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和正余弦定理关系不是特别紧密,而且到本讲结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已经全部讲完,所以把三角形的面积单独做一个板块,老师可以把所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给学生讲一下. 面积公式:()11111sin sin sin 222224a abcS ah a b c r ab C bc A ac B R ==++====.其中r 为ABC △内切圆半径,R 为外接圆半径.【教师备案】在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12a ah ,那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12a ah 推导其它公式,并且老师可以在这里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全部给学生整理一下,但是本讲重点是介绍1sin 2S ab C =类型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如果学生的程度很好,老师可以介绍一下“海伦公式”和圆内接四边形面积公式.【选讲】海伦公式:()()()S p p a p b p c =---,其中2a b cp ++=. 【推导】 ()2222222111sin 1cos 12224a b c S ab C ab C ab a b+-==-=- ()()()2222222222221142244a b a b c ab a b c ab a b c =-+-=++---+()()()()()()22221144a b c c a b a b c a b c a c b b c a ⎡⎤⎡⎤=+---=+++-+-+-⎣⎦⎣⎦ 令()12p a b c =++,则()()()S p p a p b p c =---圆内接四边形面积:()()()()S p a p b p c p d =----,其中2a b c dp +++=. 【推导】由()22222cos 2cos πa b ab c d cd θθ+-=+--,可得2222cos 22a b c d ab cdθ+--=+()()222222222sin 1cos 22ab cd a b c d ab cdθθ+-+--=-=+()()()()=22b c d a a c d b a b d c a b c d ab cd++-++-++-++-+1.4三角形的面积知识点睛CB A c b aDC BAπ-θθd cba(){}()11sin sin πsin 22S ab cd ab cd θθθ=+-=+ ()()()()()()()()1=42222b c d a a c d b a b d c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p a p b p c p d ++-++-++-++-++++++++++++⎛⎫⎛⎫⎛⎫⎛⎫=---- ⎪⎪⎪⎪⎝⎭⎝⎭⎝⎭⎝⎭=----【教师备案】老师在讲完三角形的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做【铺垫】,【铺垫】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三角形面积的,例7不能够直接利用公式求三角形面积,需要先看在面积公式中缺少哪些变量,然后再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求出所需要的变量,最后再利用面积公式就可以了.第三题放了一道关于圆内接四边形面积的题目,供老师选择使用;例8是已知三角形面积解三角形,在解题过程中会用到正余弦定理,对于求面积的最大值的问题建议放到同步,因为在求最大值的问题时大多数要用到均值定理,学生这时候还没学,所以建议以后再讲.【铺垫】 在ABC △中,若5AB =,7BC =,33sin 14B =,求ABC △的面积. 【解析】 ∵5AB =,7BC =,33sin 14B =, 1133153sin 5722144ABCS AB BC B =⋅⋅=⨯⨯⨯=△∴【例7】求面积⑴ 已知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记为a b c ,,,43460b c B ===︒,,,求ABC S △. ⑵ 已知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记为a b c ,,,若234a b c ===,,,求ABC S △. ⑶(目标班专用)已知: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O ,四边长依次为2,7,6,9,求圆直径. 【解析】⑴ 分析:三角形的已知条件为常见的SSA 型.根据条件有两种思路求三角形的面积: 11sin sin 22ABC S bc A ac B ∆=⋅=⋅.所以欲求三角形面积需要先求A 或先求a .方法一:由正弦定理知sin sin b cB C =,sin 4sin 601sin 243c B C b ︒===, 因为C 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故30C ︒=或150︒, 又60B ︒=,故30C ︒=.180603090A ︒︒︒︒=--=,从而1832ABC S bc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得222cos 2a c bB ac +-=,即24320a a --=.()()480a a +-=.因为0a >,所以8a =.1sin 832ABC S ac B ∆=⋅=.⑵ 要求面积,先求一个角,已知三边,可以用余弦定理求一角:222416911cos 21616a cb B ac +-+-===,经典精讲∴2315sin 1cos 16B B =-=, ∴113153sin 241522164ABC S ac B ∆==⋅⋅⋅=. ⑶85.【铺垫】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面积()22214ABC S b c a =+-△,则A 等于( ) A .45 B .30 C .120 D .15【解析】 A()2221112cos cos 442ABC S b c a bc A bc A =+-=⨯=△,又1sin 2ABC S bc A =△∵,sin cos A A =∴,45A =∴【例8】 已知三角形面积解三角形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2sin 3cos C C =,7c =,又ABC △的面积为332, 求⑴角C 的大小;⑵a b +的值【解析】⑴由已知得()221cos 3cos C C -=,1cos 2C =∴或cos 2C =-(舍), ∴在ABC △中,60C =⑵133sin 22ABC S ab C ==△∵,133sin 6022ab =∴,6ab =∴,又2222cos c a b ab C =+-∵,()22272cos a b ab C =+-∴,227a b ab +-=∴,2213a b +=∴,222255a b a b ab +=++==∴【演练1】 (2010北京卷文理10)在ABC △中,若2π133b c C ==∠=,,,则________a = 【解析】1 方法一: 由余弦定理222cos 2a b c C ab+-=得, 220a a +-=.∵0a >,∴1a =.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sin sin b c B C =得,1sin 2B =,π6B =或5π6,又因为b c <,即B C <, 所以π6B =,∴2ππππ366A =--=.∴1a b ==.【演练2】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22tan 3a c b B ac +-=,则角B 的值为( ).实战演练A .π6 B . π3 C .π6或5π6 D . π3或2π3【解析】D由余弦定理2222cos a c b ac B +-=及()222tan a c b B +-得, sin B =. 所以π3B =或2π3.【演练3】 在ABC △中,已知222sin sin sin sin B C A A C --=,则角B 的大小为( )A .150︒B .30︒C .120︒D .60︒ 【解析】A由222sin sin sin sin B C A A C --及正弦定理可得222b c a --=即得222cos 2a c b B ac +-==,∴150B =︒.【演练4】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1tan 2A =,cos B = 若ABC △最长的边为1,则最短边的长为( ).A B C D 【解析】D由cos B =B 为锐角,∴1tan 3B =,故()()tan tan πtan C A B A B =--=-+tan tan 11tan tan A BA B+=-=--⋅①, 由①知135C ∠=︒,故c 边最长,即1c =,又tan tan A B >,故b 边最短,∵sin B =,sin C =sin sin b c B C =,∴sin sin c B b C ==【演练5】(2011西城一模文15) 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4cos 5B =,2b =. ⑴ 当30A =︒时,求a 的值;⑵ 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a c +的值.【解析】 ⑴ 因为4cos 5B =,所以3sin 5B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可得10sin303a =︒,所以53a =.⑵ 因为ABC △的面积1sin 2S ac B =,3sin 5B =,所以3310ac =,10ac =.由余弦定理2222cos b a c ac B =+-,得222284165a c ac a c =+-=+-,即2220a c +=.所以2()220a c ac +-=,2()40a c +=,所以,a c +=概念要点回顾1.正弦定理公式;余弦定理公式22a b+-= .2.三角形面积公式S=.盲人数学家——欧拉1783年9月18日,法国人蒙高尔费兄弟举行了第二次热气球升空试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 《解三角形》知识点:1、 正弦定理: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Ca b c R ===A B . 2、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C c R =; ②sin 2a RA =,sin 2b RB =,sinC 2c R =; ③::sin :sin :sinC a b c =A B ; ④sin sin sin C sin sin sin Ca b c a b c ++===A +B +A B . 3、 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C sin 222ABC S bc ab ac ∆=A ==B . 4、 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C c a b ab =+-.5、 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C 2a b c ab+-=. 6、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o ; ②若222a b c +>,则90C <o; ③若222a b c +<,则90C >o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斜三角形和判定三角形类型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或边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五大命题热点: 一、求解斜三角形中的基本元素是指已知两边一角(或二角一边或三边),求其它三个元素问题,进而求出三角形的三线(高、角平分线、中线)及周长等基本问题.例1 ABC ∆中,3π=A ,BC =3,则ABC ∆的周长为( ) A .33sin 34+⎪⎭⎫ ⎝⎛+πB B .36sin 34+⎪⎭⎫ ⎝⎛+πBC .33sin 6+⎪⎭⎫ ⎝⎛+πB D .36sin 6+⎪⎭⎫ ⎝⎛+πB 例2 在ΔABC 中,已知66cos ,364==B AB ,AC 边上的中线BD =5,求sin A 的值.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给出三角形中的三角关系式,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 例3 在ABC ∆中,已知C B A sin cos sin 2=,那么ABC ∆一定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正三角形三、 解决与面积有关问题主要是利用正、余弦定理,并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解题.例4 在ABC ∆中,若120A ∠=o,5AB =,7BC =,则ABC ∆的面积S =_________ 四、求值问题例5 在ABC ∆中,C B A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c b a 、、,设c b a 、、满足条件222a bc c b =-+ 和321+=b c ,求A ∠和B tan 的值.五、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
3. 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三角形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三角形的方法
3. 实例分析
四、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例如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
找到其中的三角形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3. 解三角形的方法:介绍解三角形的方法,包括余角、角平分线、作图等方法,讲解每种
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步骤。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检验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解
题能力。
六、拓展延伸:
师生可通过课外探究、实验等方式拓展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主题:解三角函数方程
目标:
1. 理解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与性质;
2. 熟练掌握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竞赛题目。
教学内容:
1. 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性质;
2.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常用方法;
3.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三角函数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解题方法。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给出一些较难的竞赛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5. 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和思路。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三角函数方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
2. 竞赛题目的解题能力;
3. 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拓展阅读:
1. 《高中数学竞赛全解》;
2. 《三角函数方程教程》。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愿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苏教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必修5中的重要章节,这一章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已知角度或边求解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角度和边长。
在这一章中,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特别是正弦、余弦和正切,同时还需要掌握三角函数的运算法则和三角三边的关系。
本节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几何意义和图形意义,同时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正弦、余弦和正切。
2.掌握三角函数的运算法则和三角三边的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余弦和正切•正弦函数:$\\sin A = \\frac{a}{c}$•余弦函数:$\\cos A = \\frac{b}{c}$•正切函数:$\\tan A = \\frac{a}{b}$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A表示对应的内角。
2. 三角函数的运算法则和三角三边的关系三角函数的运算法则•$\\sin (A \\pm B) = \\sin A \\cos B \\pm \\cos A \\sin B$•$\\cos (A \\pm B) = \\cos A \\cos B \\mp \\sin A \\sin B$•$\\tan (A \\pm B) = \\frac{\\tan A \\pm \\tan B}{1 \\mp \\tan A \\tan B}$三角三边的关系•正弦定理:$\\frac{a}{\\sin A} =\\frac{b}{\\sin B} = \\frac{c}{\\sin C} = 2R$•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 \\cos A$•正切定理:$\\tan \\frac{A}{2} = \\frac{r}{s - a}$其中,R表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表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s表示三角形半周长。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三角形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几何概念之一,解三角形则是在已知一些角度和边长条件下,确定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过程。
本文将针对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基本概念在开始讲解解三角形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所确定的图形,根据三条边的长度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三种情况: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同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是三角形解题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解三角形的方法1. 已知两边一角(SAS)当已知两边的长度及夹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来求解第三条边的长度。
余弦定理的公式如下: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a和b为两边的长度,C为夹角的度数。
2. 已知一边两角(ASA)当已知一条边的长度及与它相邻的两个角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来求解另外两条边的长度。
正弦定理的公式如下: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和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和C为对应的三个角的度数。
3. 已知三边(SSS)当已知三条边的长度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或正弦定理来求解三个角的度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判断三条边是否构成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公式如下:c² = a² + b²其中,c为斜边的长度,a和b为直角边的长度。
4. 已知两边一角的情况下,求解余弦定理的其他两边(SAS)在已知两边一角的情况下,求解余弦定理的其他两边的长度时,可以套用余弦定理的公式,将已知的两边和夹角代入,求解未知边的长度。
5. 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三边边长或三个顶点坐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海伦公式或矢量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海伦公式如下:S = √[s(s - a)(s - b)(s - c)]其中,S为三角形的面积,a、b和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s 为三角形的半周长,即s = (a + b + c) / 2。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5-新人教A版高二必修5数学教案
(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5从容说课本章主要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以及实习作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的关系与角的关系进行相互转化,许多几何问题也可以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全章复习.教学重点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定理及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确良;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本章我们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本章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师 你能讲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吗?生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co s A ,b 2=a 2+c 2-2acco s B , c 2=b 2+a 2-2baco s C ;abc b a C ac b c a cisB bc a c b A 2cos ,2,2cos 222222222-+=-+=-+=.师 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 生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生 老师,我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的解题的类型(1)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2)可有解、一解和无解;利用余弦定理的解题的两种类型有解时只有一解. 师 very good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习了什么? 生 除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C ab B ac A bc S sin 21sin 21sin 21===C ,利用它我们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师 你说的非常完善,你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们全班同学都向他学习.推进新课 多媒体投影解斜三角形时可用的定理公式 适用类型 备注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b 2+a 2-2ba cos C(1) 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类型(1)(2)有解时只有一解正弦定理(3)已知两角和类型(3)在有解时只有一解,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一边(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类型(4)可有解、一解和无解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bc s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 (5)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生 老师,我也来补充.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我们还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关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的问题.师 看来同学们对解三角形这一章掌握得都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例题与练习.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生 这个题目以前做过的,A 与B 的大小关系不定. 师 对吗?生 我认为不对.我以前做过的题目中没有“在△ABC 中”这个条件. (其他学生一致认可) 师 那本题应该怎么做呢?生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A >B ,但是理由我说不上来. 生 我来说.因为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所以 a =2Rsin A ,B =2Rsin B .又因为sin A >sin B ,所以A >B . 又因为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所以A >B . 师 好,你解得非常正确.【例2】在△ABC 中,若△ABC 的面积为S ,且2S=(a +b )2-C 2,求t a n C 的值. 师 拿到题目你怎么考虑,从哪里下手?生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代入已知条件2S=(A +B )2-C 2中,再化简. 师 用面积公式S=21 bc in A =21ac sin B =21ab sin C 中的哪一个呢? 生 用哪一个都可以吧. 生 不对,应该先化简等式右边,得(A +B )2-C 2=A 2+2AB +B 2-C 2,出现了A 与B 的乘积:AB ,而2abco s C =a 2+b 2-c 2,因此面积公式应该用S=21ab sin C ,代入等式得 ab sin C =a 2+b 2+2ab -C 2=2ab -2abco s C .化简得tan 2C=2.从而有344142tan 12tan2tan 2-=-=-=C CC . 师 思路非常清晰,请同学们思考本题共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 生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 生 还有余切的二倍角公式. 师 你能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吗?生 拿到题目不能盲目下手,应该先找到解题切入口. 师 对,你讲得很好.生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要试试.【例3】 将一块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0 c m 的扇形铁片裁成一块矩形,有如图(1)、(2)的两种裁法:让矩形一边在扇形的一条半径OA 上,或让矩形一边与弦AB 平行,请问哪种裁法能得到最大面积的矩形?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师 本题是应用题,怎么处理?生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找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分析:这是一个如何下料的问题,从图形的特点来看,涉及到线段的长度和角度,将这些量放置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矩形的边长,再计算出两种方案所得矩形的最大面积,加以比较,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论. 解:按图(1)的裁法:矩形的一边O P 在OA 上,顶点M 在圆弧上,设∠M OA =θ,则|MP|=20sinθ,|OP |=20co sθ, 从而S=400sinθco sθ=200sin2θ, 即当4πθ=时,S m a x =200.按图(2)的裁法:矩形的一边PQ 与弦AB 平行,设∠M O Q=θ,在△M O Q 中,∠O QM=90°+30°=120°,由正弦定理,得|MQ|=θθsin 2340120sin sin 20=︒.又因为|MN |=2|OM |sin(60°-θ),=40sin(60°-θ),所以 S=|MQ |·|MN |=331600sinθsin(60°-θ)=331600{-21[co s60°-co s(2θ-60°)]}=33800[cos(2θ-60°)-co s60°]. 所以当θ=30°时,S m a x =33400. 由于33400>200,所以用第二种裁法可裁得面积最大的矩形,最大面积为33400c m 2. 评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测量(角度、距离)、合理下料、设计规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从解题过程来看,关键是要找出或设出角度,实质是解斜三角形,将问题涉及的有关量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三角形中,灵活地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加以解决.【例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求所有这些三角形中的最大角的度数.(精确到0.1°) 师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生(齐答)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要求三角形中的角. 师 怎么处理呢?生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中边与角的转化,可是三条边的值不知道啊. 生条件中三角形的三边是连续的三个自然数,那么我们可以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师 接下来怎么做呢?生 因为co 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θ的最小值. 师cosθ的最小值怎么求呢? 生 因为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又因为n 为自然数,所以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104.5°.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解:设这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为n-1,n ,n+1,最大的角为θ,则)1(2321)1(24)1(2)1()1(cos 2222--=--=-+--+=n n n n n n n n n n θ.因为cosθ是[0°,180°]内的减函数,所以要求θ的最大值即求co sθ的最小值,且cosθ>-1,从而有)1(2321--n >-1)1(23-⇒n <⇒23n-1>1⇒n >2. 因此,当n=3时,(cosθ)min =-41,所以θ的最大值为104.5°. 师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 多媒体投影1.在△ABC 中,若A =30°,B =45°,C =6,则A 等于( ) A.26- B.26(2-C.)26(3-D.)26(4-2.在△ABC 中,若a =7,b =4,c =5, 则△ABC 的面积为(精确到0.1)( ) A .7B .8.2C .10.3D .9.83.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D 1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 A.d 1>d 2B.d 1=d 2C.d 1<d 2D.大小确定不了4.在△ABC 中,若A ·co t A =bco t B ,则△ABC 是_______三角形.5.在异面直线A ,B 上有两点M 、N ,EF 是直线A ,B 的公垂线段,若EM =5,EF =3,FN =4,MN =6,则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___________.(精确到1°) 练习题答案:1.C 2.D 3.C 4.等腰5.70°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是联系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式.生 凡是可用正弦定理的时候,都可以用余弦定理;当关系式中有边的平方项时,可以考虑余弦定理.生 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用余弦定理讨论二次方程,更容易判断是无解、一解还是两解的问题.生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出图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假设有关的边和角,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建立边或角的关系式.生 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其基本步骤是: (1)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这些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布置作业1.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__.2.在△ABC 中,已知t a n A =21,t a n B =31,试求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 3.某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他看见远处有一座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30°角的直线上,1分钟后,他看见宝塔在与火车前进方向成45°角的直线上,设火车的速度是100 km/h ,求宝塔离开铁路线的垂直距离. 答案:1.(5,13)2.解:因为t a n A =21,t a n B =31,所以1312113121tan tan 1tan tan )tan(=•-+=-+=+BA B A B A . 因为0°<A <45°,0°<B <45°,所以A +B = 45°. 所以3510103135sin sin sin =︒==B C b c ,所以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为35. 3.解:如图,设宝塔在C 点,先看时的位置为A ,再看时的位置为B ,由题意知∠BAC =45°-30°=15°,AB =3560100=(km ),AC =)13(3513515sin 53sin sin +=︒︒=∠•∠=ABC BCA AB AC ,所以C 点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AC ·sin30°=65(3+1)(km ).板书设计 本章复习例1 例3 例2 例4(投影区)备课资料解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是三角形的六个基本元素.已知其中的三个基本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余的基本元素叫做解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因为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是直角,例如△ABC 中,C =90°,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那么利用以下关系式:(1)A +B =90°;(2)A 2+B 2=C 2;(3)A =c sin A =cco s B =B ·t a n A ;(4)B =cco s A =c sin B =acxtana . 可分四种情况来解直角三角形. (1)已知斜边和一锐角; (2)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 (3)已知一斜边和一直角边; (4)已知两条直角边. 2.斜三角形的解法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没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叫做斜三角形.斜三角形的解法可分以下四种情况:(1)已知两角和一边;(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3)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4)已知三边.解斜三角形常常利用以下基本关系式: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A +B +C =180°; 2.正弦定理,即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3.余弦定理,即(1)⎪⎩⎪⎨⎧+=+=+=;cos cos ,cos cos ,cos cos B a A b c A c C a b C b B c a(2)⎪⎩⎪⎨⎧-+=-+=-+=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一般地说,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下,解三角形时,问题不一定有解,如果有解也不一定有唯一解.对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可得如下结论.90°≤A <180°0°<A <90°a >b 一解 一解 a =b 无解 一解a <b无解A >B sin A A =B sin A A <B sin A两解 一解 无解。
高中数学竞赛第七章 解三角形【讲义】
第七章 解三角形一、基础知识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2cb a p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CcB b A a sin sin 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1sin 21sin 21B ca A bc C ab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sin(sin a ba a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
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1;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bA a sin sin =,所以)sin()sin(sin sin A a A a --=θθ,即sinasin(θ-A)=sin(θ-a)sinA ,等价于21-[cos(θ-A+a)-cos(θ-A-a)]=21-[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bca cb A 2cos 222-+=⇔,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DC=q ,则AD 2=.22pq qp qc p b -++ (1)【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 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qc 2+pb 2=(p+q)AD 2+pq(p+q),即AD 2=.22pq qp q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22222a c b AD -+=(2)海伦公式:因为412=∆ ABC S b 2c 2sin 2A=41b 2c 2(1-cos 2A)=41b 2c 21614)(1222222=⎥⎦⎤⎢⎣⎡-+-c b a c b [(b+c)2-a 2][a 2-(b-c) 2]=p(p-a)(p-b)(p-c). 这里.2cb a p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二、方法与例题1.面积法。
2021年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综合教案
高中数学课题:解三角形综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学生自主讨论,循序渐进教学,强化问题探究,营造思维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问题探究、互助讨论、练习强化等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练习有关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探索及公式计算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发展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正余弦定理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是三角形最基本的关系。
初中我们学过简单的有关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本章节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一步求解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在实际测量中,如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问题的一系列应用均可由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
任务分析1.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定理在解各类三角形中的应用;2.提高对正弦、余弦定理应用范围的认识;3.初步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一些和三角函数、向量有关的综合问题.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掌握正、余弦定理的几种表示形式及并能灵活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2.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合理选择两个定理解解三角形;3.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灵活运用;难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1.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2∶3,则cos C的值为( )A.13B.-23C.14D.-142.已知△ABC的面积S=a2-(b2+c2),则cos A等于( )A.-4B.1717C.±1717D.-17173.在△ABC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是a,b,c,若c2=(a-b)2+6,C=π3,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4.△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60°,b=6,c=3,则A=________.类型一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证明边角恒等式【例1】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a2-b2c2=sin(A-B)sin C.证明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a2-b2=b2-a2-2bc cos A+2ac cos B,∴2(a2-b2)=2ac cos B-2bc cos A,即a2-b2=ac cos B-bc cos A,∴a2-b2c2=a cos B-b cos Ac.由正弦定理得ac=sin Asin C,bc=sin Bsin C,∴a2-b2c2=sin A cos B-cos A sin Bsin C=sin(A-B)sin C,故等式成立.规律方法(1)证明三角恒等式,关键是消除等号两端三角函数式的差异.形式上一般有:左⇒右;右⇒左或左⇒中⇐右三种.(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恒等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把角的关系通过正弦、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二是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正弦定理转化.【训练1】 在△ABC 中,若a cos 2C2+c cos 2A 2=3b2,求证:a +c =2b .证明 由题a (1+cos C )+c (1+cos A )=3b ,即a +a ·a 2+b 2-c 22ab +c +c ·b 2+c 2-a 22bc =3b ,∴2ab +a 2+b 2-c 2+2bc +b 2+c 2-a 2=6b 2, 整理得ab +bc =2b 2,同除b 得a +c =2b , 故等式成立.类型二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 在△ABC 中,若c ·cos B =b ·cos C ,且cos A =23,求sin B 的值.解 由c ·cos B =b ·cos C ,结合正弦定理得, sin C cos B =sin B cos C ,故sin(B -C )=0,∵0<B <π,0<C <π, ∴-π<B -C <π,∴B -C =0,B =C ,故b =c . ∵cos A =23,∴由余弦定理得3a 2=2b 2,再由余弦定理得cos B =66,又0°<B <180°, 故sin B =306.规律方法 (1)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一样,都是围绕着三角形进行边角互换的.在有关三角形的题目中注意选择是应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必要时也可列方程(组)求解.同时,要有意识地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要抓住能利用某个定理的信息. (2)解题时,还应注意,当把条件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时,还应注意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应用.【训练2】 在锐角△ABC 中,b 2-a 2-c 2ac =cos (A +C )sin A cos A .(1)求角A ;(2)若a =2,求bc 的取值范围.解 (1)由余弦定理可得:a 2+c 2-b 2=2ac cos B , ⇒-2ac cos Bac=cos (π-B )sin A cos A, ∴sin 2A =1且0°<A <90°⇒A =45°,(2)⎩⎨⎧B +C =135°,0°<B <90°,0°<C <90°⇒45°<C <90°,又b sin B =c sin C =asin A=2, ∴b =2sin B ,c =2sin C ,bc =2sin(135°-C )·2sin C =2sin(2C -45°)+2,45°<2C -45°<135°⇒22<sin(2C -45°)≤1,∴bc ∈(22,2+2].方向1 与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例3-1】 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若b +c =2a ,3sin A =5sinB ,则C =( ) A.π3 B.2π3 C.3π4D.5π6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可将3sin A =5sin B 化为3a =5b , 所以a =53b ,代入b +c =2a 可得c =73b ,结合余弦定理可得cos C =a 2+b 2-c 22ab =-12,因为0<C <π,所以C =2π3. 答案 B方向2 在复杂图形中的应用【例3-2】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解 在△ABD 中,AD =10,AB =14,∠BDA =60°,设BD =x , 由余弦定理,得AB 2=AD 2+BD 2-2AD ·BD cos ∠BDA ,∴142=102+x 2-2×10x cos 60°,即x 2-10x -96=0, 解得x 1=16,x 2=-6(舍去), ∴BD =16.∵AD ⊥CD ,∠BDA =60°,∴∠CDB =3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DB=BD sin ∠BCD,∴BC =16sin 30°sin 135°=8 2.方向3 与向量的综合应用【例3-3】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cos(A -B )cos B -sin(A -B )sin(A +C )=-35.(1)求sin A 的值;(2)若a =42,b =5,求向量BA →在BC →方向上的投影. 解 (1)由cos(A -B )cos B -sin(A -B )sin(A +C )=-35,得cos(A -B )cos B -sin(A -B )sin B =-35,则cos(A -B +B )=-35,即cos A =-35.又0<A <π,则sin A =45.(2)由正弦定理,有a sin A =bsin B,所以sin B =b sin A a =22.由题知a >b ,则A >B ,故B =π4.根据余弦定理,有(42)2=52+c 2-2×5c ×⎝ ⎛⎭⎪⎫-35,解得c =1或c =-7(负值舍去).故向量BA→在BC→方向上的投影为|BA→|cos B=2 2.规律方法: 求解正、余弦定理综合应用问题的注意点:(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主要工具,正确选择适合试题特点的公式极为重要,当使用一个定理无法解决问题时,要及时考虑另外一个定理.(2)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养成应用三角函数公式列式化简的习惯.1.在有关三角形的题目中注意选择是应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必要时也可列方程(组)求解,同时,要有意识地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要抓住能利用某个定理的信息.2.解决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问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引入未知数,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的交汇问题,应注意准确运用向量知识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反思提升这篇案例设计,思路清晰,突出现实.首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景阐述三角形边角关系产生的背景,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然后通过探究、推导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历程.例题与练习的配备由浅入深,注重了教学与自然界的关系.拓展延伸有深度,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平台.总之,从现实出发建立正、余弦定理的模型,又在现实应用中升华有关正、余弦定理的理解,是这篇案例的突出特点.教学后记: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在△ABC 中,若a =7,b =8,cos C =1314,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A.-15B.-16C.-17D.-182.某人要制作一个三角形,要求它的三条高的长度分别为113,111,15,则此人能( )A.不能作出这样的三角形B.作出一个锐角三角形C.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D.作出一个钝角三角形3.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 =7,BC =5,AC =6.则AB →·BC →的值为( ) A.19 B.14 C.-18D.-194.在△ABC 中,B =60°,a =1,S △ABC =32,则c sin C =________.5.在△ABC 中,若a cos A=b cos B=c cos C,则△ABC 是________三角形.6.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 (1)求AB 的值; (2)求sin ⎝ ⎛⎭⎪⎫2A -π4.7.在锐角△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a sin B =3b . (1)求角A 的大小; (2)若a =6,b +c =8,求△ABC 的面积.能力提升8.△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3,其夹角的余弦值为13,则其外接圆半径为( )A.922B.924C.928D.2299.已知△ABC中,三边与面积的关系为S△ABC=a2+b2-c243,则cos C的值为( )A.12B.22C.32D.010.在△ABC中,若a2-b2=3bc,sin C=23sin B,则A=________.11.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b-c=12a,2sin B=3sin C,则cos A的值为________.1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2=ac,且cos B=3 4 .(1)求1tan A+1tan C的值;(2)设BA→·BC→=32,求a+c的值.13.(选做题)已知a,b,c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a cos C+3a sin C-b-c =0.(1)求角A;(2)若a=2,△ABC的面积为3,求b,c.。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七)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七)──解三角形一、基础知识在本章中约定用A,B,C分别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 b, c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2R(R为△ABC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的面积为S△ABC=推论2:在△ABC中,有bcosC+ccosB=a.推论3:在△ABC中,A+B=,解a满足,则a=A.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
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BC边上的高为bsinC,所以S△ABC=;再证推论2,因为B+C=-A,所以sin(B+C)=sinA,即sinBcosC+cosBsinC=sinA,两边同乘以2R得bcosC+ccosB=a;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所以,即sinasin(-A)=sin(-a)sinA,等价于[cos(-A+a)-cos(-A-a)]= [cos(-a+A)-cos(-a-A)],等价于cos(-A+a)=cos(-a+A),因为0<-A+a,-a+A<. 所以只有-A+a=-a+A,所以a=A,得证。
2.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BD=p,DC=q,则AD2=(1)【证明】因为c2=AB2=AD2+BD2-2AD·BDcos,所以c2=AD2+p2-2AD·pcos①同理b2=AD2+q2-2AD·qcos,②因为ADB+ADC=,所以cos ADB+cos ADC=0,所以q×①+p×②得qc2+pb2=(p+q)AD2+pq(p+q),即AD2=注:在(1)式中,若p=q,则为中线长公式(2)海伦公式:因为b2c2sin2A=b2c2(1-cos2A)= b2c2[(b+c)-a2][a2-(b-c) 2]=p(p-a)(p-b)(p-c).这里所以S△ABC=二、方法与例题1.面积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解三角形一、基础知识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2cb a p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CcB b A a sin sin 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1sin 21sin 21B ca A bc C ab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sin(sin a ba a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
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1;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bA a sin sin =,所以)sin()sin(sin sin A a A a --=θθ,即sinasin(θ-A)=sin(θ-a)sinA ,等价于21-[cos(θ-A+a)-cos(θ-A-a)]= 21-[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bca cb A 2cos 222-+=⇔,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DC=q ,则AD 2=.22pq qp qc p b -++ (1) 【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qc 2+pb 2=(p+q)AD 2+pq(p+q),即AD 2=.22pq qp q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22222a c b AD -+=(2)海伦公式:因为412=∆ ABC S b 2c 2sin 2A=41b 2c 2 (1-cos 2A)= 41b 2c 2 1614)(1222222=⎥⎦⎤⎢⎣⎡-+-c b a c b [(b+c)2-a 2][a 2-(b-c) 2]=p(p-a)(p-b)(p-c). 这里.2cb a p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二、方法与例题1.面积法。
例 1 (共线关系的张角公式)如图所示,从O 点发出的三条射线满足βα=∠=∠QOR POQ ,,另外OP ,OQ ,OR 的长分别为u, w, v ,这里α,β,α+β∈(0,π),则P ,Q ,R 的共线的充要条件是.)sin(sin sin wv u βααβ+=+2.正弦定理的应用。
例2 △ABC 内有一点P ,使得∠BPC-∠BAC=∠CPA-∠CBA=∠APB-∠ACB 。
求证:AP ·BC=BP ·CA=CP ·AB 。
例3 △ABC 的各边分别与两圆⊙O 1,⊙O 2相切,直线GF 与DE 交于P ,求证:PA ⊥BC 。
3.一个常用的代换:在△ABC 中,记点A ,B ,C 到内切圆的切线长分别为x, y, z ,则a=y+z, b=z+x, c=x+y.例4 在△ABC 中,求证:a 2(b+c-a)+b 2(c+a-b)+c 2(a+b-c) ≤3abc.4.三角换元。
例5 设a, b, c ∈R +,且abc+a+c=b ,试求131212222+++-+=c b a P 的最大值。
例6 在△ABC 中,若a+b+c=1,求证: a 2+b 2+c 2+4abc<.21三、基础训练题1.在△ABC 中,边AB 为最长边,且sinAsinB=432-,则cosAcosB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2.在△ABC 中,若AB=1,BC=2,则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在△ABC 中,a=4, b+c=5, tanC+tanB+33=tanCtanB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4.在△ABC 中,3sinA+4cosB=6, 3cosA+4sinB=1,则C ∠=__________. 5.在△ABC 中,“a>b ”是“sinA>sinB ”的__________条件.6.在△ABC 中,sinA+cosA>0, tanA-sinA<0,则角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7.在△ABC 中,sinA=53,cosB=135,则cosC=__________. 8.在△ABC 中,“三边a, b, c 成等差数列”是“tan 312tan 2=⋅C A ”的__________条件.9.在△ABC 中,若sinC=2cosAsinB ,则三角形形状是__________.10.在△ABC 中,tanA ·tanB>1,则△ABC 为__________角三角形.11.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0,夹这个角的两边之比是8:5,内切圆的面积是12π,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2.已知锐角△ABC 的外心为D ,过A ,B ,D 三点作圆,分别与AC ,BC 相交于M ,N 两点。
求证:△MNC 的外接圆半径等于△ABD 的外接圆半径。
13.已知△ABC 中,sinC=BA BA cos cos sin sin ++,试判断其形状。
四、高考水平训练题 1.在△ABC 中,若tanA=21, tanB=31,且最长边长为1,则最短边长为__________. 2.已知n ∈N +,则以3,5,n 为三边长的钝角三角形有________个.3.已知p, q ∈R +, p+q=1,比较大小:psin 2A+qsin 2B__________pqsin 2C.4.在△ABC 中,若sin2A+sin2B+sin2C=4sinAsinBsinC ,则△ABC 为__________角三角形.5.若A 为△ABC 的内角,比较大小:A Acot 8cot-__________3.6.若△ABC 满足acosA=bcosB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__. 7.满足A=600,a=6, b=4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个.8.设θ为三角形最小内角,且acos22θ+sin 22θ-cos 22θ-asin 22θ=a+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9.A ,B ,C 是一段笔直公路上的三点,分别在塔D 的西南方向,正西方向,西偏北300方向,且AB=BC=1km ,求塔与公路AC 段的最近距离。
10.求方程xy x y y x =-+-11的实数解。
11.求证:.20720sin 310<< 五、联赛一试水平训练题1.在△ABC 中,b 2=ac ,则sinB+cos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2.在△ABC 中,若BA CA CB cos 2cos cos 2cos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____. 3.对任意的△ABC ,2cot 2cot 2cot CB A T ++≤-(cotA+cotB+cotC),则T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4.在△ABC 中,C B Asin sin 2sin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5.平面上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A ,B 为定点,|AB|=3,C ,D 为动点,且|AD|=|DC|=|BC|=1。
记S △ABD =S ,S △BCD =T ,则S 2+T 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6.在△ABC 中,AC=BC ,080=∠ACB ,O 为△ABC 的一点,010=∠OAB ,∠ABO=300,则∠ACO=____________.7.在△ABC 中,A ≥B ≥C ≥6π,则乘积2cos 2sin 2cos C B A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__.8.在△ABC 中,若c-a 等于AC 边上的高h ,则2cos2sinCA A C ++-=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M ,N 分别是△ABC 外接圆的弧AB ,AC 中点,P 为BC 上的动点,PM 交AB于Q ,PN 交AC 于R ,△ABC 的内心为I ,求证:Q ,I ,R 三点共线。
10.如图所示,P ,Q ,R 分别是△ABC 的边BC ,CA ,AB 上一点,且AQ+AR=BR+BP=CQ+CP 。
求证:AB+BC+CA ≤2(PQ+QR+RP )。
11.在△ABC 外作三个等腰三角形△BFC ,△ADC ,△AEB ,使BF=FC ,CD=DA ,AE=EB ,∠ADC=2∠BAC ,∠AEB=2∠ABC ,∠BFC=2∠ACB ,并且AF ,BD ,CE 交于一点,试判断△ABC 的形状。
六、联赛二试水平训练题1.已知等腰△ABC ,AB=AC ,一半圆以BC 的中点为圆心,且与两腰AB 和AC 分别相切于点D 和G ,EF 与半圆相切,交AB 于点E ,交AC 于点F ,过E 作AB 的垂线,过F 作AC 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P ,作PQ ⊥BC ,Q 为垂足。
求证:θsin 2EFPQ =,此处θ=∠B 。
2.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点M 和N 分别是AD 和BC 的中点,点H 1,H 2(不重合)分别是△AOB 与△COD 的垂心,求证:H 1H 2⊥MN 。
3.已知△ABC ,其中BC 上有一点M ,且△ABM 与△ACM 的内切圆大小相等,求证:)(a P P AM -=,此处21=P (a+b+c), a, b, c 分别为△ABC 对应三边之长。
4.已知凸五边形ABCDE ,其中∠ABC=∠AED=900,∠BAC=∠EAD ,BD 与CE 交于点O ,求证:AO ⊥BE 。
5.已知等腰梯形ABCD ,G 是对角线BD 与AC 的交点,过点G 作EF 与上、下底平行,点E和F 分别在AB 和CD 上,求证:∠AFB=900的充要条件是AD+BC=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