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技术(王世彪)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技术(王世彪)

• 3、不全型或顿挫型带状疱疹: • 指仅出现神经痛及丘疹性损害而不 • 形成水疱者。
• 4、 Ramsey-Hunt综合征: • 指累及膝状神经节,出现面瘫、耳 • 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者。
• 5、病程: 2~3周
• 三、诊断及鉴别:
• 1、诊断: • 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神 经痛等特点诊断。 • 2、鉴别: • 应与单纯疱疹、肋间神经痛、接触性皮炎、 脓疱疮等相鉴别。

四、西医治疗:
• 1、全身疗法: • ① 抗病毒剂:口服或静滴阿昔洛韦、万乃洛 韦、法昔洛韦等;干扰素。 • ②对症处理: • a. 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 • b. 止痛、抗继发细菌感染等。 • ③支持治疗: • 营养神经剂:Vit.B1、VitB12。 • 免疫增强或调节剂:丙球。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
• 2、验方 • 蛇丹汤:大青叶、板蓝根各60克,紫草10 克,黄芩1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每 日1剂。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痒甚 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外用七厘散, 开水溶化,涂患处,每日2~3次。 • 三紫汤:紫草、紫参、紫花地丁、车前子、 茯苓皮、木通、玄参、大青叶、甘草。
• 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灼刺 皮损局部,凭借火针针身粗大以及赞刺针 法的多针浅刺,能够造成疱疹皮损局部完 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 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局部 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 功。
谢谢!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
• 1、分部疗法 • 上部:指颈部以上至头面,治以清热泻火、 平肝凉血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黄连、 黄芩、人中黄、丹皮、银花、连翘、紫草、 大青叶)加野菊花。 • 中部:指腰腹至胸胁,治以清肝泻火,理 气止痛,方用银翘三黄汤加延胡索。 • 下部:指少腹以下,治以清热利湿,泻火 解毒,方用银翘三黄汤加黄柏。

皮肤科带状疱疹患者诊治常规

皮肤科带状疱疹患者诊治常规

皮肤科带状疱疹患者诊治常规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1.带状疱疹与水痘为同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

2.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数为儿童)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隐性感染或水痘,此后病毒继续潜伏在脊神经后根和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细胞内。

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月经期、某些传染病(如感冒)、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病毒被激活即引起带状疱疹(复发性感染)。

3.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病毒沿着周围神经纤维移至皮肤而发生节段性水疱疹。

本病可获终生免疫,偶有复发。

【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成年人多见。

1.前驱症状临床表现多先有轻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

2.皮疹特点(1)初起患部发生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或集簇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然后迅速变为水疱。

疱壁紧张发亮,内容清澈,以后逐渐浑浊。

新水疱群陆续出现,各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

数群水疱常沿一侧皮神经呈带状排列,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有时在中线的对侧,有少数皮疹。

由横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

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

(2)个别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无典型水疱,称为不全性或顿挫性带状疱疹。

(3)亦有形成大疱、血疱、坏死溃疡者,分别称之为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带状疱。

局部淋巴结常肿大。

3.好发部位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

(1)肋间神经:最多见,常累及2~3个肋间神经分布区,皮疹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延伸;出疹前剧烈疼痛,酷似胸膜炎或心肌梗死。

(2)耳带状疱疹:当病毒侵犯面及听神经时,可伴有耳及乳突部位疼痛,外耳道或鼓膜有疱疹、面瘫及味觉障碍,泪腺、唾液腺分泌减少,出现内耳障碍时,可产生恶心、呕吐、耳鸣、眩晕、眼球震颤等症状。

若膝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发生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的诊治

带状疱疹的诊治
本病应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 痛、胸膜炎丹、毒、虫咬皮炎、脓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 等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西医: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中医: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 通络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 并用。
系统药物治疗
抗病毒:早期(48-72h内)
系统药物治疗
外用治疗药物:以干燥、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为主。疱疹 未破时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及干燥、收敛制剂。疱疹破溃 后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眼部 可使用抗病毒眼科制剂等, 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 剂。
特殊人群的治疗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或持续下降者,应谨慎;例如 对于阿昔洛韦,当肌酐除率为10 -25 ml/(min·1.73 m2 )时, 应延长用药间隔 至8 h 1次;当肌酐清除率降至10 ml/ (min·1.73 m2 ) 以下时,用药间隔应延长至12 h。使用溴夫 定则无 需检测血肌酐。 (2)VZV所致的脑膜炎/脑炎:美国感染病学会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指南推荐阿昔洛韦治疗本病, 轻中度病例静脉滴注 10 mg/kg每8 h 1次,连续治疗10 -14 d, 而严重病例应持续治疗14 ~ 21 d。 (3)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包括 HIV/AIDS、 恶性肿瘤、器 官移植、干细胞移植患者和长期接受 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等, 无论是局限型还是播散型 带状疱疹,均推荐静脉滴注阿昔洛 韦8 -10 mg/kg 每8 h 1次,疗程7 -10 d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参考文献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68-70
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带状疱疹规范》课件

《带状疱疹规范》课件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 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降低患病 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 疾病,有助于降低带状疱疹的发
病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营养神经药物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 等,可促进神经修复。可促进水 疱干涸和结痂,缓解疼痛 。
激光治疗
如氦氖激光照射,可减轻 炎症和疼痛,促进神经修 复。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缓 解疼痛和促进神经修复。
04 带状疱疹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接种注意事项
目前市面上有带状疱疹疫苗和重组带 状疱疹疫苗两种,均可有效降低带状 疱疹的发病风险。
详细描述
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病毒分离是直接从水疱液中检测病毒,抗体检 测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来间接证明感染,抗原检测则是直接检测病毒的蛋白质成分。
影像学诊断
总结词
影像学诊断是通过X线、超声、MRI等影像学手段来辅助诊断带状疱疹的方法。
详细描述
影像学诊断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肿瘤、炎症等。在带状疱疹的病程中,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神经根 的炎症或神经节段的肿胀。然而,影像学诊断并不是带状疱疹的常规诊断方法,而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流行病学特点
A
传染源
带状疱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飞 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 血症,进而感染皮肤和神经组织。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与共识标准与规范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疾病——带状疱疹。

别看它名字里有个“疱疹”,其实它并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可怕的,对吧?我们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我这就给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带状疱疹的诊疗指南和共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水痘病毒。

水痘病毒是一种非常顽皮的病毒,它可以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等待时机发作。

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让我们患上水痘。

而带状疱疹就是水痘病毒在体内潜伏多年后再次发作的结果。

预防水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弱的人来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带状疱疹呢?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当你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一片红色的小疙瘩,而且还有点痒痒的时候,不要抓挠,因为这可能是带状疱疹的早期症状。

这时候你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医生给你做个检查。

如果确诊为带状疱疹,那么你就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了。

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总的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如果你发现自己患有带状疱疹,那么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让医生给你开具合适的药物。

一般来说,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有抗病毒药、止痛药、消炎药等。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你还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辅助治疗,比如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我们还要学会如何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

有一句话说得好:“病从口入”,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冷食物,多吃熟食。

我们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重病情。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带状疱疹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做阿强的年轻人,他长得英俊潇洒,聪明能干。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得了带状疱疹,整个人疼得无法入睡。

阿强非常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治疗。

他坚持按时吃药、注意休息,还积极参加各种康复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阿强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他也重新恢复了健康。

带状疱疹治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带状疱疹治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

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

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

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

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

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

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

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

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

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

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

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

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

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

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带状疱疹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与共识标准与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与共识1. 诊断标准。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之间皮肤正常。

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Hunt综合征)。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主症:①皮损鲜红;②疱壁紧张;③灼热刺痛。

次症:①口苦咽干;②烦躁易怒;③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符合主症及次症中1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脾虚湿蕴证主症:①皮损颜色较淡;②疱壁松弛。

带状疱疹的诊疗规范(实用总结)

带状疱疹的诊疗规范(实用总结)

带状疱疹的诊疗规范一:定义: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原发感染为水痘疹,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的疾病。

机体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细胞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至皮肤某一区域增殖,发生带状疱疹。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①带状疱疹发病危险因素: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

②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在童年,经飞沫和(或)接触引起原发感染,病毒经血液扩散进入表皮细胞引起水痘疹,后进入皮肤粘膜感觉神经,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神经后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永久潜伏在神经元中,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复活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一般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者可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复发数多次,一般发生于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带状疱疹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婴儿、免疫缺陷患者)。

三:临床表现:1:常见临床表现:发生部位常见肋间神经和颅神经支配皮区【三叉神经(包括眼支上颌支下颌支)/面神经/听神经】、腰骶段神经受累少。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可在发疹前(数天到数周)、发疹时及皮损痊愈后出现,为刺痛、烧灼痛、微小刺激引发疼痛(痛觉敏感)多为阵发,也可持续性,之后出现红斑或斑丘疹,逐渐出现成蔟小水疱,最后皮肤结痂,过程通常为2-3周(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持续数月反复出现小水疱)。

有时仅有红斑或丘疹而无水疱称“顿挫型带状疱疹”。

极少数仅有皮区痛无皮疹称“无疹型带状疱疹”。

2:特殊临床类型:①眼带状疱疹:多见老年人,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引起溃疡性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上睑下垂眼外肌瘫痪、三叉神经鼻睫支引起鼻尖鼻翼出水疱、继发青光眼、白内障、视力丧失等需眼科专科治疗。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

带状疱疹诊疗规范

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临床症状】1、典型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1.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 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 (一)诊断
根据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必要时可采用PCR检测疱液中 VZ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VZV特异性抗体等方法辅助诊断。德国S2k指南十分肯定PCR法 在带状疱疹诊断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但国内尚缺乏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因此其应用较为局限。 当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检测脑脊液中VZV-DN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若错过早期检测 VZV-DNA的时间点,检测VZV抗体或具有诊断意义。鉴于疱底细胞刮片中VZV抗原检测的特异性和 敏感性均较低,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对于伴发严重神经痛或发生在特殊部位(如眼、耳等部位) 的带状疱疹,建议同时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对于分布广泛甚至播散性、出血性或坏疽性等严重 皮损、病程较长且皮损愈合较慢、反复发 作的患者等,需进行免疫功能评价、抗HIV抗体或肿瘤 等相关筛查,以明确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
目录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 五、治疗 • 六、预防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病原体特点及致病机制
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A病毒,基因组包含71 个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糖蛋白gE,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候选 抗原 。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V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 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再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 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在相应皮节引起带状疱疹。
ZAP可以表现为3种形式:①持续性单一疼痛,表现为烧灼痛或深在性痛;②放射性、撕裂性疼痛;③促发性疼痛,表现为异常性疼痛 (即轻触引起疼痛)和痛觉敏感(轻度刺激导致剧烈性疼痛)。 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除疼痛外,部分患 者还会出现瘙痒,程 度一般较轻 。重度瘙痒会因 患者不断搔抓继发皮肤苔藓样变;部分严重、顽固 性瘙痒会持续3年以上,长期顽固的瘙痒还会引发患者失 眠、抑郁、焦虑等症状 。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

中医单病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定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其特点是簇集性的栗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

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躯体中线,偶尔中线对侧也有少数皮疹,多是横过的神经小分枝受累所致,愈后极少反复。

本病属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范畴【诊断标准】1.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2.好发于胸肋、腰部及颜面等处。

3.发疹前数日往往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但亦可无前驱症状。

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的栗粒大小的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

4.皮损沿一侧皮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

皮损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5.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儿童患者往往较轻或无痛,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且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6.发病迅速,病情急剧,全程约2周。

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辩证分型】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至肌肤为患。

(一)肝经郁热证皮损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红,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滑。

(三)气滞血瘀证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舍暗苔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止痛、抗病毒、消炎,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二)辩证施治1.辩证论治(1). 肝经郁热证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 栀子10g 黄芩10g 生地10g 板蓝根15g 大青叶15g 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 元胡10g 生甘草6g(2). 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除湿,兼以解毒。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试⾏)⼀、带状疱疹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第⼀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军医出版社)1.⽪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进⼊路径标准1.第⼀诊断必须符合带状疱疹(ICD-10:B02.9,不伴有并发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路径。

(四)治疗原则抗病毒、⽌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五)治疗⽅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军医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童3-6mg/kg,每⽇5次,成⼈200-800mg,每⽇5次,⼝服,疗程7-10天或静脉点滴,每次5mg/kg,每⽇3次,疗程7-10天。

2.⽌痛药物(1)⾮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消炎痛⽚★25mg tid,布洛芬胶囊★200mg tid,多塞平⽚★25mg tid。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亦可有良好的⽌痛效果,⼝服初始剂量为⼀次100mg bid,第2⽇起,隔⽇增加100-200mg,直⾄疼痛缓解,维持量为⼀⽇400-800mg,分次服⽤,⼀⽇最⾼剂量不超过1200mg。

(3)曲马多⼝服,⼀次50~100mg,必要时可重复。

⽇剂量不超过400mg,本药有具有轻度的耐药性和依赖性,不宜长期使⽤。

(4)加巴喷丁⼝服给药,第1⽇⼀次300mg qd,或⼀次100mg tid,第2⽇⼀次300mg bid,或⼀次200mg tid。

21带状疱疹

21带状疱疹

蛇串疮(带状疱)疹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一、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蛇串疮(TCD编码:BWP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ICD-10编码:B02.9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慢性期3.证候诊断蛇串疮(带状疱疹)临床常见证候: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第一诊断为蛇串疮(带状疱疹)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3.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四)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蛇串疮(TCD编码:BWP020)和带状疱疹(ICD-10编码:B02.901)的患者(五)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治疗方法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1.中药汤剂(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肝经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3)气滞血郁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2.外治法雄黄解毒散加化毒散水调后外用(七)疗效判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水痘疼痛性皮肤病,中医称“腰缠火丹”“蛇串丹”“蜘蛛疮”等,临床表现为群集成簇性丘疱疹、水疱,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累累如串珠,有明显神经痛为特点,尤其是面部带状疱疹,损伤眼神经、耳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造成面瘫、耳鸣、耳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盲、致残。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操作】在皮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处,同时点燃2支艾条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每次约3分钟,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

1次/天,7次为1疗程。

2.耳穴压豆疗法
【主穴】选单侧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应对的耳穴。

【操作】用O.5CnlXo∙5cm大小胶布粘王不留行1粒,用75%乙醇消毒耳廓皮肤,贴在所选的耳穴上,4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使耳廓有热、胀、痛感,手法不可过重,以防压迫皮肤。

3.推拿疗法
【操作】例疼痛部位位于头面及上肢的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用一指禅法推颈椎两侧的膀胱经穴,从风池到大椎左右各3遍,并在阿是穴或有结节处重复施治。

然后再用拿法,从风池到大椎3遍。

用颈部斜扳法拿施于颈部各一次,再拔伸牵引颈部,或配合颈椎牵引器牵引颈部。

嘱患者少低头,严禁高枕或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4.刮痣疗法
【操作】取刮疼油少许蘸于病灶部位,用刮疹板在病灶部位反复刮拭,至出现微红的疹点,或形成斑块,甚至有紫黑色的包块,触之有隆突感。

1周1次。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1.带状疱疹(de)病因学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de)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de)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de)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de)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de)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de)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de)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de)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de)感觉神经节(de)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de)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de),随着年龄(de)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de)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de)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de)疼痛性(de)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de)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de)皮区.2.带状疱疹(de)流行病学VZV感染(de)复发发生于约20%(de)血清学阳性(de)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de)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de)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de)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de)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de)发病风险.3.带状疱疹(de)传播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de)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de)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de)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4.带状疱疹(de)临床特征带状疱疹(de)临床过程是多变(de).通常在儿童和年轻(de)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de)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de)疼痛是最常见(de)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de)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带状疱疹皮损一般呈单侧分布,发生于一至两个相邻(de)皮区,疱疹群之间(de)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不越过躯体中线.少数皮损可发生于主要皮区或相邻皮区以外.罕见数个皮区不对称受累,即身体(de)两侧均出疹.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de)、单侧(de)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de)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4天后,水疱融合.在第3天,水疱可变浑浊,经过7-12天干涸.免疫正常者,皮损持续至结痂消失(de)时间通常为2-3周.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肤改变可持续数月,可反复出现小水疱.多数患者被感染(de)皮区都有出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一些没有皮区疼痛症状(de)人,也会在出疹时或出疹后几天内出现疼痛症状.极少数患者在前驱期后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称为“无疹型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皮区,但最常见(de)是胸神经和颅神经支配(de)皮区.其中胸神经受累约占50-56%.颅神经,如三叉神经及其它颅神经(第VII及第VIII颅神经)分布区受累约占20%.腰段、骶段很少受累(受累频率依次递减,分别为15%及2%).5.带状疱疹常见(de)并发症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皮疹消退后持续超过4周(de)疼痛;或在疼痛缓解后再次发生(de)超过4周(de)疼痛.流行病学特征:约10-20%(de)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儿童罕见.发生风险主要与年龄增长相关.女性患者以及眼、耳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de)可能性较高,而免疫功能缺陷者发生慢性疼痛(de)风险非常低.病理学表现:轴突与细胞体变性、脊髓背角萎缩、背根神经节瘢痕形成、受累区域丧失表皮神经支配.神经损伤(de)原因可能是病毒进行性复制.疼痛持续时间:数周、数月,偶尔数年.疼痛性质:可为从轻微到极度(de)疼痛;持续(de)、间断(de)、或由极小刺激诱发(de)疼痛..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可根据患者(de)年龄、前驱疼痛及出疹后疼痛(de)严重程度、皮疹(de)范围、三叉神经和眼(de)受累情况、病毒血症等来预测是否会发生PHN.⑵带状疱疹眼病(HZO)10%-25%(de)带状疱疹患者有眼部受累,称作带状疱疹眼病(HZO),是由三叉神经鼻睫支中(de)VZV复活引起(de),有时可在鼻尖、鼻翼出现水疱(Hutchinson征).约2%-46%(de)人有不同种类(de)眼部并发症,最常见(de)带状疱疹(de)眼部并发症包括:角膜炎、上睑下垂、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也可发生眼外肌瘫痪.长期或永久性(de)HZO后遗症包括:疼痛、面部瘢痕及视力丧失.带状疱疹眼部并发症(de)危害非常大,因此需眼科专科治疗.(3)RamsayHunt综合征RamsayHunt综合征是指累及面神经(de)带状疱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处VZV(de)复活.表现为外周面神经瘫痪伴有耳、硬腭或舌部带状疱疹小水疱.其它症状和体征包括:耳痛、眩晕、听力丧失、对声音敏感、耳鸣、味觉丧失,许多患者无法完全恢复正常.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de)患者发生RamsayHunt综合征(de)风险较高.(4)皮肤并发症在急性期,皮肤受累(de)主要表现为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深脓疱样溃疡.其他主要皮肤并发症有出血(出血性带状疱疹)、化脓性坏疽(坏疽性带状疱疹)、皮损持续及播散至全身,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皮疹(播散性带状疱疹),后者主要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皮肤慢性后遗症包括色素减退及色素脱失性瘢痕.罕见肉芽肿性反应及寻常型银屑病样表现.(Ko¨bner’s现象).其他带状疱疹并发症见表1表1皮肤和粘膜部位神经系统眼内脏器官急性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脑炎结膜炎肺炎出血性带状疱疹脑(脊)膜炎巩膜外层炎/巩膜炎食管炎坏疽性带状疱疹肉芽肿性动脉炎眼葡萄膜炎心肌炎Zostergeneralisatus节段性麻痹角膜炎小肠结肠炎耳带状疱疹(de)面神经瘫虹膜睫状体炎关节炎慢性并发症持续性带状疱疹PHN角膜炎瘢痕形成(萎缩性瘢痕Guillain-Barre′综合征脉络膜视网膜炎肥厚性瘢痕)脊髓炎球后视神经炎色素沉着或减退运动神经病血管炎肉芽肿样皮损腹疝全眼球炎假淋巴瘤精神病视神经萎缩银屑病表现膀胱功能障碍(Ko¨bner’s现象)6.免疫缺陷患者(de)带状疱疹少数免疫缺陷患者(de)带状疱疹可以为不典型(de)表现,皮疹很轻,症状较少.但多数病例炎症明显,皮疹更严重,部分伴出血,偶有坏死;某些病例受累皮区超过1个,皮疹持续时间长于免疫力正常(de)患者.伴有水痘样疹(de)播散性带状疱疹及内脏受累现象在免疫缺陷患者中更多见.通常只有在免疫受损(de)患者中才会发生皮肤播散,未经抗病毒治疗时,发生率可高达37%.播散常初起于某一皮区(de)皮疹,但有时没有原发(de)皮区.由于细胞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皮疹可以伴有非典型(de)水痘样甚至疣状或深脓疱样皮损.皮肤播散本身不危及生命,但它是VZV病毒血症(de)标志,后者能将病毒播种于肺、肝、肠道和脑内,导致肺炎、肝炎、脑炎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0-50%.在免疫严重受损(de)患者中,可以发生内脏扩散而无皮肤侵害.即使进行抗病毒治疗,内脏扩散(de)病死率也在5%-15%,多数死于肺炎.在免疫受损(de)患者中,带状疱疹神经系统并发症(de)风险通常是增加(de).这些并发症攻击性很强,甚至可以致死,其中包括:脊髓炎、慢性脑炎、脑室炎、脑膜脑炎,以及颅神经麻痹.但在免疫受损(de)带状疱疹患者中,发生PHN(de)风险并不比免疫正常(de)患者高.与其它免疫受损(de)患者相比,HIV感染者中,带状疱疹(de)临床症状较轻,不易发生内脏扩散.HIV感染者(de)一些带状疱疹(de)临床表现很独特,如:不典型皮疹、侵袭性变异性视网膜坏死(常致盲).牙槽骨坏死、牙脱落也有报道.7.诊断准确诊断是首要(de).带状疱疹(de)症状和体征非常有特点,足以作出准确(de)临床诊断.一旦看到不对称皮区(de)皮疹和簇集(de)水疱即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其他临床诊断要点包括:发疹前有全身不适、乏力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等;皮疹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呈单侧性、不过躯体中线;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有色素改变或瘢痕.实验室内(de)病毒学诊断是诊断不典型病例及进行鉴别诊断(de)重要方法.孕妇和新生儿(de)VZV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不典型(de)感染、可疑中枢神经系统VZV 感染必须由实验室诊断确诊.方法包括:Tzanck涂片法:检测皮损标本中(de)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但无法区分VZV和HSV感染.组织培养法直接检测病毒:时间长,有假阴性,因为皮损处病毒不容易复活.从皮损基底部做细胞刮片进行VZV感染细胞(de)直接荧光抗体(DFA)染色:既快又灵敏.VZVPCR:设备未普及.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ZV特异性IgG,IgM和IgA:VZVIgG可自发(de)或在HSV感染复发时升高(抗原决定簇(de)交叉反应),而IgM增高及高滴度(de)抗VZVIgA抗体常意味着VZV感染复发,无论有无皮损.8.鉴别诊断带状疱疹应与单纯疱疹、不同形式(de)丹毒(出血性丹毒和大疱性丹毒)、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脓疱疮、大疱性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相鉴别.有局部疼痛或皮肤感觉异常而无皮疹(de)患者(例如在出疹之前或无疹性带状疱疹病例),可能先被误诊为肾结石、胆结石或心绞痛等,直到带状疱疹皮疹出现,才能作出正确(de)诊断.9.治疗带状疱疹(de)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限制皮损(de)扩散,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预防或减轻PHN及其它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表1).需强调(de)是:眼部合并症应尽快请眼科医生会诊,其他(de)颅神经并发症,如耳带状疱疹也需要专科医生会诊.9.1抗病毒治疗9.1.1抗病毒治疗(de)指征带状疱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不伴危险因素(de)躯干带状疱疹及年轻患者四肢(de)带状疱疹通常能自愈,且没有并发症.然而,对于上述范围以外(de)患者,抗病毒治疗能缩短病程,并能降低PHN(de)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早期进行系统性抗病毒治疗(de)指征有:大于50岁、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有恶性原发性疾病、颅神经受累(特别是眼带状疱疹和耳带状疱疹)、以及伴有严重(de)特应性皮炎或严重湿疹.此外,如果皮疹发生超过一个皮区、有出血性皮损和(或)粘膜受累,也应接受系统性抗病毒治疗.(表2)带状疱疹系统性抗病毒治疗(de)指征紧急适应症:大于50岁患者任一部位(de)带状疱疹所有年龄患者(de)头/颈部带状疱疹躯干/四肢严重(de)带状疱疹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de)带状疱疹伴有严重特应性皮炎或严重湿疹患者(de)带状疱疹相对适应症低于50岁患者躯干、四肢(de)带状疱疹9.1.2抗病毒治疗(de)时机系统性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即尽可能在皮肤症状出现后(de)48至72小时内开始.须迅速达到并维持抗病毒药(de)有效浓度,才能获得最佳(de)治疗效果.下述情况下,即使在皮肤症状出现72小时后,也可以开始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有内脏器官受累(de)播散性带状疱疹、持续性眼带状疱疹和耳带状疱疹、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即使在症状出现后(de)72小时后给药,抗病毒药仍然对预防PHN有益.共有3种系统性抗病毒药可以应用于带状疱疹(de)治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这3种药都是鸟嘌呤腺苷类似物,对病毒有特殊(de)亲和力,但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毒性低.阿昔洛韦进入病毒感染(de)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二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e)复制;②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与增长(de)DNA链结合,引起DNA链(de)延伸中断.阿昔洛韦既能口服又能静脉滴注给药.口服给药方法为:每天5次,每次400mg,服用7天.阿昔洛韦静脉内给药是治疗免疫受损患者带状疱疹(de)标准疗法,剂量为5-10mg/kg,静滴,3/日.在给药期间应给予患者充足(de)水,防止阿昔洛韦在肾小管内沉淀,对肾功能造成损害.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de)前体药物,只能口服,口服吸收快,并在胃肠道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de)3-5倍,并且药代动力学比阿昔洛韦更好,服用方法也更简便:每天2次,每次0.3g,服用7天.与阿昔洛韦相比,能明显减少带状疱疹急性疼痛和PHN(de)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泛昔洛韦是喷昔洛韦(de)前体药物,只能口服,口服后在胃肠道、血液中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在细胞内维持较长(de)半衰期.其间,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病毒DNA(de)合成和复制.泛昔洛韦给药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50mg,服用7天.它同伐昔洛韦一样,是口服治疗无并发症带状疱疹最常应用(de)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对免疫力正常患者(de)带状疱疹急性疼痛及PHN(de)治疗效果与伐昔洛韦相似.对肾功能受损患者,静脉用阿昔洛韦、口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及泛昔洛韦(de)剂量要相应调整.9.2糖皮质激素疗法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de)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de)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对慢性疼痛(PHN)基本无效.在没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时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一般应用强(de)松(30mg/日,疗程为7天).对50岁以上、相对健康(de)局部带状疱疹患者,抗病毒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de)生活质量.9.3神经痛(de)治疗:应采用阶梯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化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应就诊于疼痛门诊.1)第一步:非甾体类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1.5-5g/日.阿司匹林用于治疗PHN(de)作用有限,布洛芬则无效.2)第二步:加服低效力(de)麻醉性镇痛药(如曲马多,200-400mg/日,可待因120mg/日)3)第三步:除“外周”止痛剂外,还可给予高效力(de)中枢阿片样物质(如:丁丙诺啡叔丁啡1.5-1.6mg/日;口服吗啡30-360mg/日).最后一步适用于对基本治疗方法反应不佳(de)患者.对严重(de)神经痛,可以将步骤1或步骤2联合一种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400-1200mg/天,加巴喷丁900-2400mg/日).抗癫痫药能减轻针刺样痛,但对持续性疼痛无效.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10-75mg)及神经镇静药(如甲氧异丁嗪20-150mg/日)也可能有效,尤其对老年患者而言.阿米替林是治疗PHN(de)标准疗法,60岁以上(de)带状疱疹患者可从25mg起始,在2-3周内逐渐增至50-75mg.去甲替林与阿米替林(de)止痛作用相似,但不良反应更少.除口服药物外,还可局部外用利多卡因凝胶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疼痛及PHN,使用方便,且无全身不良反应.辣椒碱可以影响疼痛传递因子P物质(de)释放合成与贮藏.辣椒碱软膏外用,通过减少P物质,从而实现镇痛和止痒(de)功效.此外,还可尝试用局部麻醉剂阻滞交感神经、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方法.个别病例可采取神经外科治疗(如脊髓灰质胶状质Rolandi热凝固术).9.4局部治疗局部可以用3%硼酸溶液或冷水湿敷进行干燥和消毒,每日数次,每次15-20分钟.水疱少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晚些时候,可以外用聚维酮碘、呋喃西林、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去除结痂,预防继发感染.9.5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照射等均可作为带状疱疹(de)辅助治疗方法.半导体激光对人体组织有良好(de)穿透性,有效作用深度可达7cm,能够加快创面愈合,具有消炎、止痛等功效.其可能(de)作用机制如下:(1)促进脑内镇痛物质释放,降低神经兴奋性,达到镇痛作用.(2)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加速损伤组织(de)修复.(3)通过生物调节来调节机体(de)免疫状态,主要以增强体液免疫为主.氦氖激光为近红外段,是单一光波,属低功率激光,无光热效应,对组织穿透力较深.带状疱疹患者早期应用氦氖激光照射能改善血液和淋巴系统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神经炎症,缓解疼痛.9.6PHN治疗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和年龄超过50岁都是PHN发生(de)主要危险因素.免疫力正常(de)带状疱疹患者中,PHN是最常见(de)并发症.抗病毒疗法通过抑制病毒(de)复制,限制带状疱疹对神经(de)损害,可显着减少PHN(de)发病.但是抗病毒治疗并不能阻止所有患者不患PHN,补充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物,止痛剂及神经阻滞.9.7颅神经受累(de)治疗9.7.1眼带状疱疹(de)治疗眼带状疱疹(de)系统性静脉或口服抗病毒治疗必须尽早开始,并且优先考虑静脉内给药.病毒性角膜炎必须局部应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眼膏.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皮质激素疗法;但当角膜内皮和小梁发生炎症时,推荐系统使用阿昔洛韦和泼尼松龙联合治疗,其中,糖皮质激素(de)剂量需谨慎选择,以在抗病毒效果和免疫反应(de)组织损伤之间取得平衡.9.7.2耳带状疱疹(de)治疗耳带状疱疹是由第VII和第VIII颅神经(de)神经节细胞感染所致.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以严重(de)耳痛、听觉丧失(传导性聋)、眩晕和/或面瘫为特征.通常需要大剂量抗病毒疗法(首选静脉给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对一些严重眩晕(de)病例,还需加用镇痛药和抗眩晕药.带状疱疹脑(脊)膜炎、带状疱疹脑炎及带状疱疹脊髓炎应该给予阿昔洛韦静脉内治疗,剂量为10mg/kg,3/日.9.8儿童及青少年(de)带状疱疹(de)治疗儿童带状疱疹通常不是系统性抗病毒治疗(de)绝对适应症,除非有颅神经受累.有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及特应性皮炎(de)儿童,其带状疱疹病情通常较严重,病程无法预测,建议静脉内应用阿昔洛韦治疗.9.9妊娠期带状疱疹(de)治疗通常认为妊娠期带状疱疹对胎儿没有危险,一般不会发生能危害胎儿发育(de)病毒血症.阿昔洛韦能通过胎盘,虽然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无影响,但孕妇用药仍需权衡利弊,仅在特殊病例中应用,所以建议妊娠期带状疱疹只给予局部对症治疗.9.10免疫缺陷患者带状疱疹(de)治疗阿昔洛韦(de)治疗方法取决于免疫缺陷(de)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如果CD4细胞大致在正常范围内(>400个细胞/μl),节段性带状疱疹可以静脉给予阿昔洛韦(de)标准剂量治疗(5-7.5mg/kg/8小时).严重(de)免疫缺陷伴广泛性皮损,特别是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时,应静脉应用大剂量阿昔洛韦治疗(10mg/kg/8小时),并持续监测肾功能.由于阿昔洛韦有肾毒性,对肾功能受损(de)患者有蓄积作用,因此首次给予阿昔洛韦时必须检测血清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清除率降低(de)患者距下次进行阿昔洛韦输注(de)间期必须从8小时延长至12甚至24小时.如果病情改善很慢或根本没有改善,即可认为阿昔洛韦耐药.可静脉给予膦甲酸治疗,但也应注意膦甲酸(de)肾毒性.9.11对抗病毒药物耐药(de)带状疱疹(de)治疗VZV能对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伟及泛昔洛韦形成耐药,其原因可能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K)基因突变或聚合酶基因发生突变.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加上述药物(de)剂量也无法产生治疗作用.对此,可以选择静脉内输注膦甲酸,100mg/kg,2/日.但膦甲酸也可能对聚合酶基因突变(de)病例无效.那么最后(de)选择是静脉用西多福韦.通过提供可行(de)、有据可依(de)建议,提高带状疱疹患者(de)治疗水平.这些建议已综合考虑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de)影响、以及治疗费用等问题.。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临床症状】
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 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3. 发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

常见于肋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阴部粘膜。

4. 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

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病程约1-2周,愈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

5. 少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
①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

②大疱型带状疱疹,可形成豌豆至樱桃大的水疱。

③出血型带状疱疹,疱内容为血性。

④坏疽型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成黑痂不易剥离,愈后留疤痕。

⑤播散型带状疱疹,在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日内,全身
出现类似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性严重,可致死亡。

【鉴别诊断】
1. 接触性皮炎:本病有接触过敏物病史;常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或大疱为主,边界清楚。

2. 单纯疱疹: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损为一群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一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入院标准】
1. 面部:带状疱疹有可能留下疤痕,故一定要及早治疗。

若三叉神经的眼支干,可能造成角膜溃疡,导致视力受损。

2. 年老者:超过六十岁,带状疱疹会造成严重且持续数月的神经痛。

神经痛是因神经纤维本身发炎而引起间歇性的刺痛。

3. 免疫不全者:例如癌症患者带状疱疹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包括引起肺炎及脑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1)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肥皂等刺激物洗涂患处。

(2)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咖啡、酒类等。

(3)保持局部皮损清洁,对血疱、坏死结痂要清除,注意休息。

2.全身疗法
(1)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B12,消炎痛、双氯芬酸纳等。

(2)皮质类固醇激素,多用于老年早期患者,口服强的松,30mg/次,1次/
天,可以减轻炎症,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形成,但应慎用,以免病毒扩散。

(3)抗病毒药物,首先阿昔洛韦,口服200mg,每四小时一次;或者静滴,一次5~10mg/kg,一日3次,隔8小时滴注1次,共7~10日。

肾功能不全者可用更昔洛韦或乏昔洛韦。

(4)继发感染者,配合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100ml,静脉滴注,1次/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3.局部外治,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或甘草大黄霜;疱疹已破者,酌情以生理盐水湿敷等。

4.理疗,神灯照射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难点分析】
1、初期症状隐蔽,易误诊:因病毒侵犯神经节而导致炎症反应,病变主要集中
在皮肤上,初期症状较为隐蔽,不易察觉。

发疹前可出现低热发烧、乏力等症状而被误诊为其他疾患,从而延误病情。

2、遗留严重神经痛:发疹前,发病期间会伴随剧烈神经痛症状,表现为皮肤区
域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疼痛。

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在皮疹消退后仍可出现后遗神经痛症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3、诊治周期长,对患者身心影响大:传统单一诊治带状疱疹一般需2-4周,过程中难以避免其他因素诱发病情加重,或因带状疱疹诱发其他疾患。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无效经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