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优化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方法的选择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究竟是采用简单的单支架还是采用复杂的双支架策略治疗分叉病变极具争议。
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支架术处理分叉病变有略优的临床疗效,且前者有手术操作简单、曝光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材料和费用低的优势,故现行指南或共识倾向于简单策略。
然而,对一些分叉病变如严重真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为规避术中重要血管的闭塞丢失、提高PCI术的安全性,双支架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项。
那么,何时选择单支架术?何时需要双支架术?这是医生常需面对的艰难抉择。
一、决定单或双支架术的重要因素:哪些边支血管不容丢失?如果边支丢失与否都不在术者的考虑范围内,那么就不存在分叉病变了。
只有术者不想丢失的边支,才有分叉病变。
那么,什么样的边支是术者不想丢失的呢?1.供血范围较大的边支:供血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管的直径和长度。
因长度较难测量且血管直径越大长度越长,故主要考虑边支血管直径。
此外,向重要部位供血的边支(如房室结、窦房结等)均是不容丢失的。
一般认为,边支血管直径≥2.0 mm需要保护、≥2.25mm应考虑支架植入。
2.狭窄程度较重的边支:包括狭窄的位置、程度和长度。
开口狭窄程度与边支闭塞风险相关。
狭窄越重,越易闭塞,单支架风险越大;边支病变越长,边支闭塞风险越高,越需支架覆盖。
一般认为,边支直径≥2.25 mm、开口狭窄≥50%、且病变长度≥10 mm需考虑支架植入。
3.斑块负荷较重的分叉:分叉部斑块负荷较大,尤其是斑块分布于边支同侧或逼近边支开口者,术中发生斑块推移导致边支闭塞的机会高。
4.分叉夹角极端的边支:分叉远角大('T'型病变)不容易发生嵴移位及斑块推移;而分叉远角小('Y'型病变)则容易发生嵴移位及斑块推移。
因此,'T'型病变更适合单支架术,'Y'型病变更需要双支架术。
然而,主支支架植入后,'T'或超大远角'T'型病变(边支倒钩状发出)一旦发生边支闭塞则拯救十分困难,故应综合其它因素可考虑是否先在边支植入支架,以防止边支丢失。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
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
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
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
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
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
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在主支冠脉植入支架术时,分支血管因为斑块移位、夹层或痉挛等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是PCI术围手术期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占57.3%),且心肌梗死组3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肌梗死组(5.7%vs4.2%, P<0.001)。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分支保护防止其闭塞的策略和技巧极为重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分支的开通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一、分支闭塞风险的评估根据Medina分类(见图1)评估:分支角度>70度;分支直径:<2.0mm;2.0--2.25mm;≥2.25mm。
开口狭窄:<50%,闭塞风险小(12%);>50%,闭塞风险大(41%)。
分支狭窄病变长度>5-10mm。
根据评估情况决定分支保护策略,以防止分支闭塞。
但要特别注意,不管评估分支闭塞风险的大和小,保护措施都是需要的。
二、保护分支的策略和技巧1、分支血管预置PTCA导丝技术(Jailed Wire,JW)冠脉主支、分支分别放置PTCA导丝,是PCI术的常规操作方法,分支导丝在主支植入支架后对分支的保护作用有限,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再次进入分支导丝时路径标识(Mark)作用,有利于找到分支开口。
但缺点是高压释放支架后,分支导丝难于拉出冠脉,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有时可发生导丝断裂在冠脉内,因此,分支预置导丝在支架释放时,要防止分支导丝不能拔出或断裂。
2、分支血管预置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JB)(1)被动球囊技术操作要点,主支、分支分别送入PTCA导丝,并用球囊对主支病变进行扩张预处理,分支病变是否球囊扩张预处理以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将主支支架送至冠脉病变处,再送入分支球囊至分叉处,标准大气压释放支架,撤出分支球囊,再高压扩张主支支架,使其充分贴壁。
该技术适合较小的分支血管,如果分支球囊加压扩张,易致分支开口夹层,不利于分支的保护。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变类型,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必要时双支架术式为基础的介入处理策略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当边支血流受损或出现其他需要处理的边支改变时,需转换术式,这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所在。
1. 分叉病变关键解剖结构和分型血管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叉嵴远端因近端分流而形成低剪切应力区域,通常是斑块首先出现的区域。
分叉嵴近端迎血流面因为高血流剪切应力存在,通常不是动脉粥样硬化首先出现的部位,但当斑块发展至此区域时,高剪切应力则是促进后期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
角度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首先应当关注的解剖结构。
角度是指血管分叉部多边汇合区域中近端主干(PM)和主支(MB)或分支(SB)开口之间的角度。
分叉血管角度是实施双支架术式难度和术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角度过大者,可能给器械通过带来一定困难。
嵴是导致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核心解剖结构。
嵴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被推移,这也是分叉病变处理过程中出现主支远端或分支开口狭窄的主要原因。
当边支开口需要处理时,嵴的重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分叉病变提出不同分型方法,Medina分型虽然存在不能体现分叉血管角度、直径和指导术式等不足,但简单易记,而且容易区分真假分叉病变,仍然是目前实用性最强的分型方法。
Medina以3个的数字代表PM、MB和SB,其中“1”代表存在病变(狭窄≥50%),“0”代表不存在病变(狭窄<50%)。
当MB和SB开口均存在病变时定义为真性分叉病变(即1,1,1或0,1,1分型)。
在MB和SB的区分中,除了考虑血管直径外,还要考虑远端血管床数量和支配区域的对心功能影响。
2. 必要时分支支架(PS)策略虽然争论不断,但PS策略仍是目前多数学者接受的处理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
PS策略必须配合分支保护技术,球囊拘禁(JBT)技术是理想方法。
球囊浅埋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嵴推移,而球囊深埋则可更容易地评估MB处理后SB血流,再决定是否扩张SB开口,同时不会增加撤出保护球囊前rewire的困难,是笔者最常使用的SB保护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何贵新【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30%[1].其处理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因为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等,甚至分支血管闭塞,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是最复杂的冠脉病变之一.单纯的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分叉病变成功率较低,且再狭窄率很高.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的应用虽提高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成功率,但再狭窄率较高.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本文就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综述如下.【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11(006)004【总页数】4页(P348-351)【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介入治疗【作者】何贵新【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南宁市,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654.3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30%[1]。
其处理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因为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等,甚至分支血管闭塞,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是最复杂的冠脉病变之一。
单纯的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分叉病变成功率较低,且再狭窄率很高。
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的应用虽提高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成功率,但再狭窄率较高。
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
本文就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分叉病变定义及分型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左主干分叉病变、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其中20%为主支血管存在病变,分支血管病变轻微。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通过造影的检出率为5%-7%,一旦左主干出现狭窄或者闭塞,将会引起大面积心肌缺血,乃至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猝死等致命并发症。
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一直是治疗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
随着EXCEL和NOBEL临床研究数据的公布,证明对选择性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由于超过80%的左主干病变会累及到左主干末端分叉,目前对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最佳介入治疗策略还没有定论,而且左主干分叉病变的PCI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所以本文将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一、左主干分病变病例的选择左主干病变治疗方法要依据目前的指南推荐。
目前欧洲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已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Ⅰb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32分,推荐进行冠脉搭桥手术。
美国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b类推荐。
对左主干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时,应当由心脏团队进行决策,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
可以通过使用SYNTAX、SYNTAXⅡ、NERS和EuroSCorE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变和临床的复杂性。
DEFINITION研究所提出的标准适用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二、术前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当左主干合并弥漫病变时,由于缺乏正常的参考血管段,单纯的根据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左主干病变,容易造成误判。
与冠脉造影相比,IVUS 和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精确的评估左主干的病变、指导支架的置入以及术后的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IVUS和OCT检查可以明确左主干斑块分布、组织特性、钙化弧度和狭窄的严重性。
FFR是评估左主干狭窄病变和相应分支病变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重要诊断工具。
目前左主干介入干预的标准是:(1)造影显示左主干直径狭窄≥70%;(2)通过IVUS 或者OCT检查测得最小管腔面积(MLA)≤6.0mm2;(3)FFR≤0.8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一、分叉病变概述及Provisional术式简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整个PCI的15-20%,其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仍然是最有挑战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支架策略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和Clinical术式。
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依据主支近、远侧、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于分叉病变处理策略的推荐—对于绝大多数分叉病变推荐的策略是:主支支架置入+近端优化技术,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MV Stenting with POT and Provisional SB Stenting )。
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存在一定几率发生闭塞的风险。
其危险因素包括:斑块分布、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血流、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直径比、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
分支闭塞的机理包括:主支支架置入后,斑块的铲雪效应、分支开口痉挛、分支开口斑块出现夹层、主支斑块出现夹层。
分支闭塞是PCI围术期MI最常见的原因,而围术期MI将增加患者死亡率。
所以,Provisional术式分支血管需要保护。
二、分支保护技术—导丝保护EBC专家共识推荐:分支导丝保护应作为分叉病变的常规操作,除非术者认为分支即使闭塞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操作时应注意(1)导丝头端塑形,做好交换导丝的准备,(2)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以避免导丝缠绕影响后续操作。
但分支导丝有时进入困难,影响因素包括:(1)主支近端严重狭窄,(2)分支开口部位狭窄,(3)分叉钝角且TIMI<3。
如果分支导丝进入困难,可使用特殊导丝技术:(1)可考虑使用亲水涂层导丝,但会增加夹层的风险,(2)特殊的导丝头端塑性,包括“导丝反转技术”,(3)可考虑使用单腔或双腔微导管,(4)如果导丝仍无法进入分支,可考虑使用球囊重塑斑块或者使用旋磨技术(最后使用,慎重使用)。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关键字:冠状动脉分叉对吻支架对吻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分叉处因为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报道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较长的住院时间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
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然而,最近在支架设计,选择性使用两个支架技术,可以接受的分支结果,以及各种技术的使用(如高压后扩张,对吻球囊扩张和血管内超声)等,使成功治疗并具有极佳长期预后的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病人数量迅速增加。
1分类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
所以,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分叉病变,也没有单一策略可被用于每个分叉病变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先前已经被依据 MV 和 SB夹角和斑块位置被分类。
根据SB夹角的程度,分叉病变被分为(1) "Y"型:当夹角<70°,SB通过性常常不是很难,但是斑块移位会很显着,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是更困难和(2)"T"型:SB夹角>70°;SB通过性通常是更困难,但是斑块移位常较少,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更直接简单。
有以下几种分类法常常被使用。
1.1 Duke 分类:A型:病变只涉及主支近侧。
B型:只累及分叉后的主支。
C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分支未涉及。
D型:最常见,占40%,病变累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形成倒“Y”形。
E型:只累及分支。
F型:累及主支近侧和分支开口处。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尽管现行的专家共识及PCI指南都倾向于采用单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但对于严重真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为了避免术中重要血管的闭塞丢失、提高PCI术的安全性,双支架术治疗策略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常用选项。
目前,主要双支架术式可概括为“CCTV”:C挤压系列支架术(经典crush、DK-crush、mini-crush、stepcrush)及C裤裙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裤裙支架术)、T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T支架术)、V系列支架术(经典及SKS支架术))—•双支架术式及技术要领一旦临床上需要并采用了双支架术,就务必要将其做细做好。
为此,掌握下列各种双支架术式及其技术要领就尤为重要。
要点1.根据病变解剖特点,区别选择最优术式毫无疑问,目前尚无—种双支架术式可适应所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双支架术,都要考虑到不同分叉病变的解剖特点,个性化地选择最优术式。
其中,影响术式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分叉成角及分支血管口径差异。
术式选择原则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大、大于70°、血管大小差别较大者T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小于70°及接近平行、血管大小差别较小者——C 裤裙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血管内径差别较大者C挤压系列支架术如DK-crush术、改良裤裙式支架术ModifiedDK-culottes术(图1)。
要点2.精确操纵指引钢丝,准确穿越支架网孔娴熟的钢丝操作技术特别重要。
术者应做到能按术式需要,操纵钢丝准确穿越所需的支架网孔:T系列支架术——钢丝应穿越主支支架中心网孔进入边支支架,再行最终球囊对吻;C裤裙系列支架术——首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首个(边支。
支架下缘网孔进入另一分支(主支。
,然后植入第个二支架,第二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第二(主支。
支架中-下缘网孔进入分支,再完成最终球囊对吻;C挤压系列支架术——植入第个二支架(主支。
分叉病变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
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
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
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
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
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
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
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
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
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察患者的血压、心绞痛等情况。若患者的 TIMI 3 级,
1 资料与方法
可直接技术手术[3];若支架完全扩张,但边支血流受 到影响,血压正常,心绞痛发作,则给予 200滋g 硝酸
1.1 临床资料
甘油在冠脉中注射 1-2 次。血流改善后则可结束手
本院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2 月收治 120 例 术[4]。
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分别有 27 例、13 例。乙组 直径的大小给予相应的顺应性球囊,和支架进行对
男 23 例,女 17 岁;患者年龄 45-80 岁,平均(62.68依 吻扩张。丙组患者给予球囊扩张后给予 TAP 技术,
5.11)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分别 在分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令支架的突出点在主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乙组、丙组患者的边支直径大于 2.5mm,乙组先
将患者分组,每组 40 例。甲组男 25 例,女 15 岁;患 给予导丝保护,病变主支植入支架,支架扩张后,利
者年龄 44-80 岁,平均(62.09依5.24)岁;其中不稳定 用支架网眼将边支导丝置入,并根据患者边支开口
的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成为了临床难题之一。本研究
其中甲组患者的边支直径小于 2.5mm,术中边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120 例冠状 支不进行处理,仅给予导丝保护,病变主支植入支
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三种不同 架,支架彻底覆盖边支开口,打开支架,回撤导丝,观
有 24 例、16 例。丙组男 24 例,女 16 岁;患者年龄 架中,扩张边支支架时与主支支架球囊对吻扩张[5]。
2023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2023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重点,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的发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与其他类型的冠脉病变相比,冠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技术难度较大,本文就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整理。
0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流行病学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
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而因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和/或分支血管的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的狭窄程度,故在临床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工作中,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
据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 ~20%,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02分叉病变关键解剖结构和分型冠状动脉分叉段包括近端主支血管(MV)、远端MV和一根侧支(SB)。
冠状动脉以分形方式分裂,分支的直径与最小工作负荷的物理原理相关,以获得对下游区域的最大需求供应。
基于此生物学原理,冠状动脉会出现分叉,导致分叉段的近端MV和远端MV之间的血管直径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在SB分出后最为普遍(图1)。
①根据主支和边支成角大小:分为Y型(夹角<70°)和T型(夹角>70°);②根据纵向斑块分布,分为:Sanborn分型、Lefevre分型、Safian 分型、Duke分型、Medina分型(图2)和Movahed分型;③根据纵向&横向分布:陈氏分型。
图2 分叉Medina分型(A)从左到右为分叉病变从最重到最轻排列(B)适用于三叉病变的Medina分型03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1. 需要保护的分支表1 分支闭塞风险分型表2 是否需分支保护2. 边支保护策略①导丝保护单纯“保护”导丝,在边支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情况下,只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因此边支保护导丝技术,只有配合球囊保护技术,可以将边支的保护做到最大化。
分支闭塞风险高的分叉病变,不建议单纯导丝保护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丁立成;王继群;石磊;管考华;辛若丹;赵学忠【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6(036)006【摘要】目前,冠心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1〕。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技术操作难度大,接受放射线量多,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近期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铲雪"效应、分支痉挛或血管夹层等均可导致分支狭窄或闭塞,然而每个患者、【总页数】4页(P1530-1533)【作者】丁立成;王继群;石磊;管考华;辛若丹;赵学忠【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预扩张球囊技术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徐尚誉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J], 宋林林;金哲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J], 杨胜利;LIM Soo Teik;Paul T.L. Chiam;刘惠亮4.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J], 王昊; 慕朝伟;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5.拘禁球囊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保护中的作用[J], 陈伟泉;梁鉴文;梁伦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读冠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详解!
早读冠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详解!有统计显示伴有明显侧枝的分叉病变达15-20%,临床上治疗策略有单支架及双支架策略,那么优化治疗策略的最关键技术是什么?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2019)上,陈良龙教授详细讲解了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
对于冠脉分叉病变的PCI策略,有单支架/临时侧枝支架(PSS)和双支架技术。
对于PSS的治疗策略有四大原则,即KISSS原则,KIO 原则,FBI原则及S2S原则,以及四大技术,即POT、DTW、POT+及BOS技术。
四原则1.KISSS原则(Keep It Simple,Swift and Safe):即操作要简单、安全、快速2.KIO原则(Keep It Open):判断边支开口是否开放,主要为TIMI血流是否正常,如果是的话符合KIO原则即可,即保持血管持续开通;3.FBI原则(Further Branch Intervention):如果部分病人出现功能障碍,或夹层,或边支开口出现严重狭窄等,则就要进一步边支干预(FBI);4.S2S原则(Switch 2 Stent):即单支架改为双支架技术,边支在FKBI后,TIMI分型<3、FFR<0.80、夹层分型>C型、重度残余狭窄的情况保持不变或恶化时,应选择从单支架策略转换为双支架策略。
边支支架技术1. 近段优化技术(Proxim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POT)冠脉分叉病变必须使用POT技术POT技术操作关键:1.足够短而大的球囊;2.球囊远端肩部应刚好位于靠近分叉嵴的位置,而近端部分应位于支架内以避免地理丢失;3.远端过钢丝POT技术用于:POT几乎适用于所有冠脉分叉病变,尤其是在分支血管较大的分叉病变中,其中主支近端(PMB)和主支远端(DMB)直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时。
POT还可以担当其他角色:1.纠正支架变形;2.避免意外的管腔rewire,利于边支血管 rewire;3.充分扩张边支血管开口;4.增强边支通过性2. 钢丝过远端网孔技术(Distal rewiring technique,DWT)当需要进一步的处理SB时,DWT对于随后优化POT +技术至关重要。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技巧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技巧首先,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需要通过冠状动脉导管放置来进行。
在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来了解病变的程度和位置,确定介入治疗的方案。
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常用的技术是双支架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治疗两个分支的狭窄或阻塞,恢复心肌的血供。
在操作时,首先需要放置一个主支架,然后在分支出口放置一个分支架。
放置支架时,需要注意支架的选择和大小适配,保证支架能够覆盖病变部位,并且保持血流通畅。
支架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减少血管内再狭窄的风险。
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冠脉分叉病变,可能会采用多支架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治疗多个分支的狭窄或阻塞。
在操作时,需要放置多个支架来覆盖各个分支的病变部位。
放置多支架时,需要注意支架的交叠和排列,保证各个支架之间的血流通畅,并且避免支架嵌塞。
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还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球囊扩张病变部位,打破狭窄或阻塞的血管壁,恢复血流通畅。
在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大小和长度的球囊,并且确保球囊扩张的压力和时间适当,避免血管的损伤和血流受阻。
此外,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还可以采用药物洗脱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支架表面涂覆药物,通过药物的释放来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在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来确定药物的用量和时间。
最后,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这种治疗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
在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总之,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放置、支架植入等技术来恢复冠脉血流通畅,保护心肌功能。
在介入治疗中,可以采用双支架技术、多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技术和药物洗脱技术等方法。
术后还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这些技术和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操作,需要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优化
一.针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主要随机临床研究
支架处理分叉病变(BL)最佳策略的争议从未停止。
近期公布的三项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或许对目前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1.CACTUS研究: 复杂策略=简单策略
比较Crush和Provisional T治疗BL疗效。
所有患者均接受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350例BL患者随机分为Crush组(n=177)和Provisional T组(n=173),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主支和分支病变界定再狭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6个月时的MACE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2.BBC ONE研究: 复杂策略<简单策略
比较简单支架和复杂支架术治疗BL的临床预后。
500例BL患者随机分成简单策略组(n=250例,主支置入支架+对吻扩张,或T支架+必要时分支支架)和复杂策略组(n=250例,由术者决定采用culotte/Crush)。
9个月随访发现:简单策略组在主要联合终点死亡、MI 及靶血管失败(TVF)更优(8.0%vs.15.2%,P=0.009),MI发生率更低(3.6% vs.11.2%,P=0.001),且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死亡率也占优但未达统计意义。
MACE在复杂策略组明显升高(7.6% vs.2.0%,RR 3.8;95%CI:1.5~10.0,P=0.003)。
3.Nordic 研究: 复杂策略?复杂策略
对比Culotte与Crush技术处理BL预后。
424名BL患者随机分为Crush组(n=209)和Culotte组(n=215),最终106例Crush组和164例Culotte组患者接受CAG随访。
结果发现:主支和分支病变界定再狭窄率Culotte组低于Crush组(6.6% vs.12.1%,P=0.10);主支和分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Culotte组低于Crush组(4.5% vs.10.5%,P=0.046),尤其分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Culotte明显占优(3.8% vs9.8%.,P=0.04)。
综上所述,BBC ONE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分叉病变,简单支架策略优于复杂策略。
然而,Nordic Bifurcation Stent Technique研究结果表明:在DES时代,采用合适双支架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而且相比于Crush技术,Culotte技术在降低边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上还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并非说简单策略是处理所有分叉病变的最好方法,临床实践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对所有亚型均采用简单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
二.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优化
BL处理策略基本倾向于越简单越好,但首先必须对BL进行合理分型,尤其对斑块的分布要有一个全面评估。
陈纪林分型对术式选择很有帮助(图1)。
实际上,需要双支架技术的主要是I型病变、大边支(?2.5mm)伴开口非局限性斑块(累及开口各向血管壁),此种情况占BL的20%左右;对于II型病变,由于斑块推移很少造成边支闭塞,故即使有大边支(?2.5mm)也可采用预案边支支架术而很少需双支架技术,此种情况占BL的60-70%。
陈氏分叉病变分型
按陈氏分型的分叉病变干预策略
BL处理策略是否越简单越好?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退而求之的无奈选择。
譬如,对一巨大边支的BL,采用简单的支架跨过(cross-over)或预案边支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一旦边支紧急闭塞将会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即使不发生急性闭塞,这种处理方
法对长期结果尤其是生活质量可能有不可预测的影响。
从上述双支架策略的随机临床试验也可看出,在DES时代采用“合适”的双支架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问题是我们如何将双支架做得更好?
自从双支架技术用于治疗BL以来,先后诞生了许多术式。
有些术式如经典的支架挤压术(crushed stenting)曾风靡一时,但由于较难完成最终球囊对吻,即便是应用了DES也有较高的支架尤其边支的再狭窄,故该术式已经逐步式微,除非为了处理即刻闭塞风险很高的病变。
在众多双支架术式中,针对不同的真分叉病变特征采用不同术式是确保远期疗效的关键环节。
因此,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路图。
首先,观察主支与边支的夹角,若边支垂直或接近垂直于主支,则可采用T或改良T支架;主支与边支的夹角较小,主支与边支呈Y型解剖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区分主支与边支大小再决定术式:当主支与边支均较大且大小相当时,最好采用Culotte技术;当主支与边支均较大且主支大于边支时,最好采用DK crush或Step crush;当主支近端无或短病变且其口径较两分支大时,最好采用V支架技术(图3)。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一旦采用双支架技术,应避免使用BMS。
分叉病变双DES术式选择
三.如何实现高质效最终对吻
在众多的BL双支架处理技术中,无论采用何种术式,最终对吻而且要求高质量对吻是确保远期疗效的关键。
那么,如何实现高质效最终对吻呢?
第一. 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为保证有足够的支撑力及良好的通过性宜优选非Judkins 导管,选择经桡动脉途径时,优选腔大的导管如Medtronic-EBU系列。
表1为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指引导管及内腔大小比较。
第二. 应选择合适的纲丝并进行合理的钢丝操作在穿越病变无困难的前提下,优选容易塑形及保持形态、易通过支架侧孔、不易损伤血管的Runthrough钢丝。
当应用DK-crushing 等技术时,在进行首次及二次(最终)对吻合之前、操作钢丝通过支架侧孔时,应选择穿过边支的中-远侧侧孔、避免在边支的近侧穿越侧孔,当然不能在支架与血管壁之间通过钢丝。
表1 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指引导管
第三. 应选择合适的球囊及支架并进行合理操作毫无疑问,在口径相同的情况下,优选外形小高质量的球囊。
以DK-crushing技术为例,当边支支架可通过时尽量不进行预扩张,除非担心严重钙化支架不能膨胀;在主支病变远端预埋较大口径的球囊是必不可少的,边支支架植入释放后应将其球囊略后退并进行高压扩张以使支架对开口充分扩张;撤离边支器械至近端并回撤主支预埋的球囊以高压扩张充分挤压边支支架突入主支的部分;然后按前述技术重新过钢丝并送入原支架球囊(通常无需更换新球囊,若需要则优选外形小高质量球囊),随后推荐做“序惯扩张”而非“对吻扩张”(先扩张边支、再扩张主支),这点有别于典型的DK-crushing,既有助于减轻对吻扩张对近端血管的损伤程度,又能达到DK-crushing的类似效果。
完成首次对吻扩张后,通常可顺利置入主支支架并顺利完成最终的对吻扩张。
总结简单策略不是处理所有分叉病变的最好方法,DES年代采用合适策略与恰当操作的双支架术式处理冠脉真分叉病变可望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