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五个思维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经理人的五个思维支柱
思维支柱一:管理的核心是人性而不是事务
人心是万物的核心,管理人心等于把握人性。
只要将这个核心要素管理到位,其他外在的要素也就不难控制了。因此,人性的管理就成为历代帝王研究的课题。
自古以来,在儒家学说的引导下,历代帝王认定了人性中善的因素较多,因此将教化民众、以德治国视为最基本的原则。
朱元璋的教化‚发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很有特点。在大肆杀戮贪官污吏,为人们树立典型的同时,他还祭出了一些自己的‚发明‛。
比如,为了兴起孝廉之风,朱元璋要求各地的官员选派村里的老人,在黄昏时派人在路上呼喊:‚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乡邻和睦,教导子孙,各安生理,莫做坏事。‛
短短六句话,语意明了,提醒百姓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为了落实教化之功,他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培养尊老的时尚,如‚凡耆民八十以上,乡党称善,贫无产也者,月给米三斗,肉五斤‛
当然,对于陈规陋习,他照样痛恨革除。明洪武年间,山东日照县有一个叫做江伯儿的百姓,母亲生病期间,他仿效古人割股肉熬汤给母亲治病,结果母亲仍未痊愈,于是向神许愿:如果母亲病愈,我将杀子祭祀您。过了些日子,母亲渐渐痊愈了,江伯儿就把三岁的儿子杀了祭祀神灵。乡里觉得这可是孝比古人,于是将他的事迹报到了上边。朱元璋看了推荐信后,大怒:‚这哪里还有天伦?简直是灭绝天理!‛
于是,当即下令逮捕江伯儿,杖刑一百后流放海南,并诏令百姓:如有割股疗亲、卧冰求鱼之人,不得表彰。
同时,朱元璋还‚创造‛了很多教化的招数。其一,在各地建立各种各样的学校,用以发挥教化人心的作用。其二,在每个乡村设立‚旌善亭‛和‚申明亭‛各一座,前者专门用来表彰好人好事;后者将那些坏人坏事书写在亭上,有点像官方的‚大字报‛。其三,每年正月和十月,在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全体村民大会餐,这其中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在聚会中既要颁布国家法规,又要对那些行为不轨者当面进行批评,严重者要送交官府。其四,要求在每个村庄都臵鼓一面,凡到农忙季节,指定专人于清晨五更时分擂鼓,令人们黎明即起,下田耕作,借此让所有的人养成早起干活的习惯。
可见,朱元璋推出的教化之策细致之极。实际上,从刘邦到汉光武帝刘秀,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宋太祖赵匡胤都比较重视教化的作用。
思维支柱二:管理的原则是治理而不是无为
领导者要理解规律、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要求领导者具有更高超的领导艺术。王朝开创者信奉的道家理论的典型人物,如刘邦、李世民等实际上都是‚治‛的行家,‚治理‛才是真正的帝王管理原则,‚无为‛则成为‚治‛的策略和目标。
刘邦的原则:治理还是无为?
刘邦在国家治理上花的功夫非常之大,如对于军功臣子的治理、管理机构与制度的设立、相关法律的完善、家族统治机制的建设等都是费尽了心机。他不仅采用了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还要陆贾著书论述秦朝失掉天下的教训及治国之道。
可见,刘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并在‚无为‛的信念下运用了儒家、法家等派的大量治理原则。他明白:不管是什么‚家‛,只要能够治理国家就是有用的‚家‛。纵观其行为,治民基本上奉行的是无为,治臣用的是儒家思想,治将则采取法家方式。他所谓的‚无为‛仅仅是不再折腾老百姓,对于文臣武将的管理可是半点都没落下,所以,‚治理‛才是他真正的原则。
唐太宗的心态:无为是追求,治理才是道路
轻徭薄赋、安定人心成为最基本的要求,黄老‚无为而治‛的理念也似乎成为李世民的治国方针。实际上,这种方针只是其治国的底色,他心里清楚,如果不能很好地‚有为‛治理,脆弱的唐王朝可能重蹈隋王朝的覆辙。李世民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群臣的意见,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原则。
他认为,身处尊位,要有恭敬之心,不可以傲慢态度待人。将全部身心倾注于勤劳国事,推行德义,这就是为君最根本的事情。要治理好天下,不可一人独断,必须与他人一道负责;保守君位,不可一人努力,必须与他人一道守成。因此,分封亲戚子弟为侯王,作为王室的藩卫,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天子与诸侯同心同德,安危与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才能巩固江山。分封诸侯实力过强,就有以下叛上,危害心腹之患;分封诸侯实力太弱,又没有巩固朝廷的根基。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多分封诸侯而减少其实力的政策,使他们既能拱卫王室,又没有过强的实力与朝廷对抗,与朝廷忧乐与共,利害一致。帝王之基业深厚,必须依靠贤才的匡辅。虽然帝王访求贤才很艰难,但贤才一旦为我所用,必抱知遇之恩,成就大业。纵有满载光彩照人珠宝的马车和成千上万的黄金,又怎比得上人才济济,贤能为用的朝廷?
李世民的‚安民之道‛、‚为君之道‛实际上都是同一条道,就是维护王朝的持
续!而其主要的思维就是‚治理‛,在尽量不骚扰老百姓的基础上,强化有效的治理。
看来,任何优秀的帝王在思考‚无为‛的时候,都不会为这个词汇所误导,他们都很清楚,老百姓的安定乐业是统治的基础,尽量不加重这一统治基础的负担是长治久安的前提,而为了巩固这一前提、让王朝持续,有效的治理措施是显示帝王领导力的重要指标。
思维支柱三:管理的依据是利弊而不是是非
沉重的帝王决策
在涉及到帝王的争夺中,兄弟反目甚至父子相残都是历史中常见的情景。难道他们在杀死自己亲骨肉的时候没有歉疚感吗?难道他们在踩着亲人的尸骨,走上权力顶峰时就没有一点道德恐惧吗?
从历史的痕迹中我们发现,他们同样有着不同程度的歉疚感,他们毕竟也是人。《哈姆雷特》中,王子的叔父不是常常做恶梦吗?但是没有办法,他们都站在了权力的顶端,面临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险境。由此可见,这些王朝开创者们的思维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做出决策,特别是关键决策的依据不是社会道德中的是非曲直,而是整个王朝延续的利弊得失。
俗话说:选择即命运。这句话对于帝王建设王朝中的选择决策同样适用。优秀的帝王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超越一般人想象的选择,也能够做出一般人不敢或不愿意尝试的选择。
是非与利弊:有限理性的帝王决策
恩格斯说过一句话:当真理触犯利益的时候,也是谬误。这从一定程度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