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
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识要点:
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
(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
(2)正确操作与读数
(3)科学处理数据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
(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
(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
(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
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分子热运动:物质分子的运动随温度而变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这种分子的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4、电磁运动:电能产生磁;磁又能产生电。

这些现象都属于电磁运动。

5、原子内部运动:原子虽小,但是内部在不停的运动着,并且内部运动相当复杂。

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发光、放射性及通过加速器使电子、质子或加速后与原子碰撞来获取原子内部运动的信息。

6、有关概念介绍: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

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分子: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原子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原子核裂变: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相近的较小原子核的现象。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电流: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

磁场: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知识要点:
1、能量: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2、光能:光具有能量,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3、太阳能:太阳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4、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6、电能: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

电能是使用最方便的能量,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7、化学能:能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8、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就释放出核能。

9、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的过程。

10、人类对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地加以转化的过程。

11、环保型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和核能称为环保性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

声现象
知识要点梳理
1.产生声音的原因
2.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2.声音传播的条件
4.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5.3、声速
6.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7.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
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

8.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9. 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
10.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11.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12.6.音调、响度、音色
13.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

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

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

14.7.次声波、超声波
15.要点诠释:人的听觉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
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远,有的动物对低频的波有很好的反应,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有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6.8.噪声及来源
17.要点诠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8.9.减弱噪声的途径
19.要点诠释: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0.10.声音的利用
21.要点诠释: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超声探伤、地震预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水母、萤火虫等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霓虹灯、手电筒、火把是人造光源。

光源是指自身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他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射出的光,好像他们也在发光一样,如月亮和所有的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是如何传播的
与声源发出声音,经过传播进入人耳一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要经过传播射入人眼,被人眼的视觉神经所感知,我们就看到了光线。

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
A.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但是太阳光可以传到地球上来,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用激光笔照射充满气体的烧杯(或可乐瓶)、盛有混浊溶液的烧杯、透明的磨砂玻璃,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红色的直线,这说明光在这三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发生了偏折,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将不再直进。

经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3、光的传播速度
A.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

通常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中的光速为:
B.在空气中光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十分接近,通常处理问题时,在空气中的光速我们也认为是:
C.光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D.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是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1012km
在度量天文学距离时,数字常常很大,所以我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

对于天文学的距离若用“米”
作单位,要写满一张纸,但若用光年作单位,就简
洁、方便了很多。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A、光遇到水面、玻璃面以及其他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像这样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

B、在反射现象中,理解好以下几个概念:
“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 表示
“二角”---指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指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物理含义,但在确定入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就很关键了。

2、光的反射定律
A、探究:
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0N垂直于镜面。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AO 和反射光OB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B、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说明:
①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在做光路图时,有一条入射光线,就有一条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一对应。

②定律的存在条件是两种物质的界面上,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并在入射点处发生反射,而不是在其他处。

③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方向移动,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方向移动,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00,反射角也为00。

(光路图如右图)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如下图,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现使若光线沿着BO方向入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证明反射光线将沿着OA方向射出。

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下面有一副对联,请同学们试着写出横批:
“你在镜中看我,我在镜中看你”,同学们想出来了吗?对了,就是:
光路可逆
你我
在在
镜镜
中中
看看
我你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就叫做漫反射
▲问:由于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那么漫反射是不是就不遵守反射定律了呢?
物体表面情况不同,对光的反射不同,但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于每一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光关系同样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射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用粗布,都是为了是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射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反射光线较强,从而看不见黑板上的字。

透镜生活中的透镜
一、透镜
1、透镜的有关概念及特征
透镜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按其厚薄的形状可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如图甲所示;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如图乙所示。

凸透镜可以用光学符号“”来表示,凹透镜可以用光学符号“”来表示。

A、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

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0”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B、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用
字母F表示)且对称.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两侧焦距相等。

2)凹透镜
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提出问题: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
猜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老花镜、凹透镜、白纸板、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将白纸板与凸透镜平行放置在另一侧
2、前后移动凸透镜,观察白纸板上的光斑形状的变化
3、移动凸透镜直至光斑的最小、最亮,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并记录
4、换老花镜和凹透镜重复以上两步骤
现象记录
光通过凸透镜在纸板上形成的光斑是一个小的、亮(刺眼)的圆形光斑
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cm(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光通过凹透镜在纸板上形成的光斑形状是一个大的、较暗的圆形光斑
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说明:
①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
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③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④“会聚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会聚光束,“发散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发散光束。

光线经凸透镜或凹透镜折射后的光束可以是会聚光束、平行光束或发散光束。

小资料:实验室提供的透镜是用玻璃做材料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实验室提供的透镜之外,同学们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自制透镜。

例如:我们可以找一个废旧的灯泡,拆开,将玻璃罩里注入一定量的水,就做成了一个“水透镜”;我们还可以以冰为原料制作出“冰透镜”,在《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旅行家们就是用“冰透镜”来生火。

同学们测一测自制透镜的焦距吧。

温度与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1.温度的概念及单位
2.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用来对物体的冷热程度作精确、定量的描述。

3.温度的单位:
4.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叫1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5.2.三种常见温度计
6.(1)实验用温度计:用在实验室测温度,它的刻度范围一般是,因为做实验时需要测量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大。

它的最小刻度值为。

7.(2)体温计:用作测量体温,它的刻度范围是
之间,低于和高于时,人已无法生存。

它的最小刻度是。

8.(3)寒暑表:用来测气温,它的刻度范围是。

因为我国大部地区冬天室外温度不低于,夏天不高于。

它的最小刻度是。

9.3.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10.(1)常用温度计
11.玻璃外壳、玻璃泡、液体(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毛细管、刻度及单位符号。

12.(2)体温计
13.它的玻璃泡容积更大,玻璃管内径更细,对于微小的体温变化能显示出较长的水银柱变化,因此测量结果更精确。

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而普通温度计则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要使体温计中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

14.
4.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也在一定的温度下凝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例如冰的熔点是,水的凝固点也是。

非晶体(如松香)在加热过程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全部成为
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液态的非晶体(如沥青)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变稠、变粘、变硬,最后成为固体,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所以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6.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要继续放热。

7.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1)相同点:1)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即晶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非晶体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为液态后才继续升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如图1,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曲线。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要点精析:
1.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它们都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即都属于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和沸腾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来实现。

要减少液体的蒸发,就采取相反的措施。

4.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跟汽化过程正好相反。

5.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材中的“沸点表”注明的条件是“在标准大气压下”,这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系。

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例如用高压锅做饭时,饭熟得快,就是因为高压锅内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的沸点高于的缘故。

6.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当温度降到足够低,即降到它的沸点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

例如在温度降低到
时,很难被液化的氦气也被液化了,而有些气体则容易液化,如水蒸气在温度降到这样的高温时,就液化成水了。

(2)压缩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

液化的压强的越大,就越容易液化。

如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靠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制成的。

注意: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一切气体都能被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
采用先降低温度到某一数值以下,再压缩体积,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

7.理解“白气”和“白雾”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

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

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8.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升华和凝华均不经过液态。

9.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

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

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