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全球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地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着重介绍土地资源的种类、特点、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种类土地资源包括农业用地、林木用地、草地、城市和工矿用地、水域和空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林木用地和草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提供生态价值,还能够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城市和工矿用地则是现代城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域和空地则是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水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之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易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的特点。

首先,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为土地面积有限,人类使用土地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土地的增长速度,所以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短缺。

其次,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为土地的自然形态和地貌是通过长期自然作用形成的,人类使用土地后,无法恢复自然的生态环境。

再者,土地资源易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在自然灾害和过度利用等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状况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都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但如何保护土地资源,既要避免浪费,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是需要具体研究和实践的。

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努力。

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课件
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
根据土地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实现土地的多 元化和综合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利 用效率。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 的循环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
能值分析法
通过计算土地资源的生态足迹,评估地 资源的可持续性。
有重要作用。
动物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对土 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具有重要 作用。
微生物
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对 土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具有重 要作用。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状况对土地的生态功 能和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如空
气质量、水质等。
0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
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不会破坏生态环 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通过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HANK YOU
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土地资 源而遭受损失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
,平衡各方利益。
土地资源规划管理
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 参与土地资源保护工作。
将土地资源产生的各种效益进行能值转换 ,以更全面的角度评价其可持续性。
综合指数法
动态评价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国土资源小知识

国土资源小知识

国土资源小知识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土地、水域、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总称。

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一些国土资源的小知识。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不仅包括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还包括荒地、滩涂等。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发展等。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会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 水域资源水域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然而,全球水资源的供应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各种矿物质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因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4.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可以提供木材、草药和食物等物质资源,还可以保护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然而,过度砍伐森林、滥伐和非法采伐等问题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木材和推行可持续林业是非常重要的。

5. 草原资源草原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草原资源可以提供优质的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导致了草原退化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保护草原资源、合理利用牧草和推行可持续畜牧业是非常重要的。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土地、水域、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总称。

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可编辑
6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太阳辐射
• (3)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 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叶绿体中有大量的叶绿素,会吸收蓝紫光。
可编辑
7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热量资源
衡量热量指标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1)温度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 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 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 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 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 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 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 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可编辑
1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 自然经济组合体。
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土壤。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技术。
可编辑
2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 气候 要素特征分析
§2土地资源的 地学 要素特征分析
§3土地资源的 水文 要素特征分析
可编辑
10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 热量资源
(2)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积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 度总和。日平均气温≧10℃是评价热量资源的基础。
(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 初霜期之间的天数。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 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小气候条件的有关。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区域内
其他用水 地表径流
可利用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图 2-1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示意图 1.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由于大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海面蒸发。因此,一般来说距海愈远,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愈少。
对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来说,从海洋到内陆理论上是递减的,但实际上因地形等因子的影响,降 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分布规律并不如此简单和显著。实际降水取决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与地形
>10℃日数不出现 <50 天 50~180 天
最热月气温<6℃ 6~12℃ 12~18℃
“无人区” 牧业为主 农业为主
2.与土地利用关系较大的热量指标 积温 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
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1)≥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0℃的温度一般也为耐寒作物(小麦、马铃薯等)
要的积温,则作物可以种植,也可成熟,否则不能种植。积温也决定熟制,积温少,仅够某一 种作物对积温的需要,则可一年一熟,若可满足两种作物所需积温之和,则可一年两熟,若再 多,还可一年三熟。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可以参考表 1—2。
表 2-2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0℃的积温 ≥10℃的积温
者并不相等,因为有些耐寒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 0℃以上即可生长,在初霜以后及终霜期以前 照常生长,故生长期比无霜期长。
多年极端低温即多年中出现的极端最低温度,包括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
其对作物的影响与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一些地区特殊的小气候环境 有关。在一些过渡地区,如柑桔北移、茶北移等,这些作物属北亚热带作物,到暖温带无特冷 气候条件时尚可生长,但遇极端最低温度可能会冻死,所以在作物布局时,对极端最低温度应 予以重视。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课件

PPT学习交流
39
地带性分布特性
• 土壤纬度地带性规律:海洋性土壤群系 列
• 土壤经度地带性规律:大陆性土壤群系 列
• 土壤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性土壤群系 类
• 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PPT学习交流
40
我国土壤生态
• 中国——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 • 每年流失土壤总量: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 • 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 • 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黑土层:0.3厘米到1厘米; • 50年代黑土层:60厘米到70厘米,现在:20到30厘米; • 按目前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被将在40
• 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47%)、 散射辐射。
• 评价某一地区的光照资源:光照强度、 光照长度、 光照质量。
PPT学习交流
5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1.光照强度:(照度)指正常人对可见光的平均感 觉程度。(勒克斯)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PPT学习交流
6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投资;城镇土地 理想坡度0.3-2 ;主干道坡度<4 ;次干道坡 度<6 .
PPT学习交流
24
地形地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PPT学习交流
25
地表岩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地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 沉积物(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
PPT学习交流
29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

第3章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分析

第3章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分析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 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 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高纬度区,高 原 区 高 于 平 原 区 。 我 国 西 北 高 原 区 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 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13
1气候资源时空变化
C.降水
时空变化
①空间变化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 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降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 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例如,昆明的≥10℃积温为4 479℃,石家庄为4 433℃。
12
1气候资源时空变化
C.降水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 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 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 干旱区和干旱区。
3
1气候资源时空变化
A.太阳辐射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
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日变化:白天:低→高→低 夜晚:为零。 ❖年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
4
1气候资源时空变化
A.太阳辐射
光照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气候要素之一。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
气候

植物生长
温 影响 土壤母质风化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集体土地使用权:指使用农民集体土地 的使用者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 享有使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负有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土地自然要素区位、 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 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是 土地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位置与 交通位置的形成有影响;包含两层含义: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 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协调论 ----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
的保护协调起来;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联合国粮食及 农业组织(FAO)1993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根据土壤的质地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砂质土: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 保水和储水性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 旱威胁;优点: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黏质土:孔径细小;毛管孔隙多;透水、通气性差; 优点:蓄水、保水性强;保肥性能好;热容量大;温 度变化慢;黏质土不易耕作、适耕期短、耕作质量差;
25cm; 一般农作物最佳耕作层厚度:20cm左右;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随时空变化差异大, 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 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利⽤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四⼤要素在⼤的⽓候规律控制下进⾏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产⽣了不同的⼟地资源类型和⼟地利⽤⽅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在很⼤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

与⼟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度、坡度、地貌类型等⼏个⽅⾯。

A)海拔⾼度表现在⽔热条件的再分布⽅⾯:⽓温随海拔升⾼⽽降低;在⼀定范围内,降⽔量随海拔升⾼⽽增多,到极⼤值后,则随海拔升⾼⽽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度⽣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类活动的制约⽅⾯,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类居住;1000-3000m⼈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多数⼈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坡度地⾯坡度对农业⽣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壤侵蚀、农⽥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需修梯⽥,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坡度越陡,⼟地侵蚀作⽤越强,⽔⼟流失量在⼀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对于农⽥⽔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地的影响:地⾯平坦,排⽔良好,⼯程⼟⽅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地、丘陵、⾼原和盆地五⼤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影响⼟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②、丘陵:⼭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度在200⽶(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阔地⾯,⾼差在20⽶(全国10 )以内。

④、⼭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区⼟地资源的垂直分布、⽔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地资源特征及利⽤⑤、平原与农业⽣产⼭前平原(农业⽣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和⽔产品⽣产基地)、滨海平原(南⽅:良好的农垦区,北⽅:农业开发利⽤受限)。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2020/7/27东→西,由南→北,由低→高。
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2800-3300 3000-3300
2200-3000 1400-2200 1000-1400
太阳辐射总量 主要分布区
(千卡/cm2.年)
160-200
西藏、新疆、青海、宁夏 、甘肃
140-160
内蒙、宁夏南部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 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 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 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 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光照条件对水 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
➢ 光照条件对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均有重要的
202要内容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 方面。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2.1.1.1光照强度(照度)
➢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μ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为 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

(3)我国土壤的分布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 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 变化的规律。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 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3)我国土壤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南 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 变化的规律。我国温度地区:暗棕壤—— 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⑥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 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 pH=7.0-8.0,多数作物不受影响; pH=8.0-9.0, 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 pH>9.0, 一般作物难以生长。酸性(碱性)指示植物。 ⑦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
(2)土壤的的含量和组
合。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 泄与补给 土壤的适宜性
(3)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 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 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
(3)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 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 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 要素
(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
①土壤剖面:A、B、C层。 ②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 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 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 ③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 壤土、粘土 )。农业上以壤土较好。 ④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⑤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 SO42-、Cl-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分析
6
(1)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则包括各种各样生 存着的生物群落,各群落彼此之间多 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生态过 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也 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7
5、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 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 性。它反复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它包括斑 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12
8
(2)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 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 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 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 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
(1)生物多样性
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 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 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 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 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 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种内的基因变化,包括种内两个 隔离地理种群问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这种遗传变异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来度量: A、种群基因为多型的数目和百分数;
B、每个多型基因的等佐基因数;
C、每个个体中多型基因的数目和百分数。
4
(1)生物多样性
3、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 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认识地球的土地资源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认识地球的土地资源

中学地理知识汇编认识地球的土地资源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矿产等。

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土地资源对于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发展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球的土地资源。

一、农田资源农田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养活人类的主要来源。

农田资源可以分为耕地、林地和牧地三类。

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是人类食物供应的基础。

林地则提供了木材、纤维和药材等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气候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牧地供给了牲畜的食物和牧草,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

二、森林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木材、草药等资源,还具有保护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重要功能。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草原资源草原分为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草原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支撑着畜牧业的发展。

草原还具有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等重要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维持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四、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中存在的各种矿物质的集合,主要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包括铁矿石、铜矿石、锌矿石等,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材料。

非金属矿产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等,是能源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合理管理和环境保护。

五、土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过度的耕地开垦和过度的伐木砍伐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甚至出现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探索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地球的土地资源对于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好地球的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土地资源》 讲义

《土地资源》 讲义

《土地资源》讲义一、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从不同的角度,土地资源有着多种分类方式。

按照土地的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建设用地则涵盖了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主要用于各类建设项目;未利用地指的是目前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如荒草地、盐碱地等。

从土地的地形地貌来看,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通常森林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相对较高;丘陵地区既有一定的坡度,又有相对平坦的区域,可进行适度的农业开发和林果种植;高原和盆地也各有其特点和利用价值。

二、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穿的棉麻织物,都依赖于土地上的农业生产。

没有足够的耕地和良好的土地质量,就无法保障粮食安全,也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土地为人类提供了居住和活动的空间。

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在土地上进行。

房屋、道路、工厂、学校等各类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撑。

再者,土地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等,这些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土地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森林、草地等土地类型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源,维护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

这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从东部的平原到西部的高原和山地,从南方的水田到北方的旱地,丰富的土地类型使得我国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农业和非农业产业。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关键因素。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地理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对决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合理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要素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影响。

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等。

首先,地形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重要的地理要素。

地势的高低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功能,比如山区可以选择发展旅游业、林业等,而平原地区则适合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地势的起伏还影响到交通的通行和城市的布局,比如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困难,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规划策略来解决交通问题。

其次,气候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地理要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农作物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而干旱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沙漠旅游。

气候还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炎热的气候可能需要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和相关的城市绿化策略。

水资源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地理要素。

水资源对决定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水源供应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和供水能力,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

此外,水资源还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作用,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

土壤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地理要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业和植被的适应能力不同,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植被种类。

此外,土壤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比如防止土壤的侵蚀和污染,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植被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

植被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规划和保护植被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植被还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绿地系统和生态通道等相关概念密切相关,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理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

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A)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地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小,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广阔地面,高差在20米(全国10 )以内。

④、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⑤、平原与农业生产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D)、我国五种地貌类型比较2、地质(1)岩性及矿物组成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黄土)(2)不同母质的土地资源特点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二.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①地表水类型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河流:从水文方面可以分为常年性河流与间歇性河流;从河床类型上可分为下切型河流、地上型河流和半地上、半地下河流;以河流补给类型分为降水补给型和地下水补给型。

湖泊:是陆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

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土地类型,其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并且生长着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累积。

②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

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③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地下水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1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2地下水含水层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冻土区地下水。

3地下水的排泄与供给:滞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4地下水的水质(理化性质:多种阴阳离子)和矿化度(>3 g/L不能农用及饮用)。

5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3、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①地理因素影响主要地带性气候和地形地貌方面。

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风化壳类型、土壤盐渍化、地方性病害(如斑釉病)等。

②地质因素影响影响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如缺硒引起的克山病);不同的岩性山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的种类有关。

三.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地形、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1、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①土壤剖面:A、B、C层。

②土壤层度与有效土层厚度(多指耕作层):对大多数作物:最佳土层>100cm,临界土层>50cm,农作物最佳的耕作层厚度>20-25cm。

③土壤质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

农业上以壤土较好。

④土壤有机质:肥力水平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⑤可溶性盐类:Na+、Mg2+、Ca2+、 CO2-、 HCO-、SO42-、Cl-⑥土壤pH值: pH=7,作物生长良好;pH=5.0-7.0,多发生于南方淋溶较强的地方;pH=7.0-8.0,多数作物不受影响; pH=8.0-9.0,有些蔬菜和经济作物受一定影响;pH>9.0,一般作物难以生长。

酸性(碱性)指示植物。

⑦土壤石灰质:>15%以上,成为障碍层次。

2、土壤的综合性状合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土壤的适宜性3、我国土壤的分布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我国温带地区: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分布规律:主要指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的影响。

如花岗岩区土壤同心圆分布;河谷及其阶地的土壤对称分布;扇形地的土壤呈扇形分布。

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所谓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

四.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词的英文为Biodiversity,对其理解因人而异。

美国技术监督局给予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

每一级实体—基因、种群、物种、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都不止一类,亦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多样性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2)、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基因变化,包括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问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这种遗传变异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来度量:A、种群基因为多型的数目和百分数;B、每个多型基因的等佐基因数;C、每个个体中多型基因的数目和百分数。

(3)、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4)、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

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则包括各种各样生存着的生物群落,各群落彼此之间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

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也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5)、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复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6)、生态系统①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②生态系统的特性A、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最高层次;B、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C、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D、营养级的数目有限;E、是一个动态系统。

2、植被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类型:赤道雨林、热带雨林、季风林、温带雨林、针林、硬叶林、草地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

②植被系统的生产力全球各种生态系统每年光合作用生产出的有机物总量8.3×1010t;其中森林2.83×1010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