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课堂内外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

人生志向

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

之志。大战前夕,置酒设乐,欢宴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鹊南飞,曹操因景而作此诗。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面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人到暮年、功业未成,因而写下此诗。但前者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为据,不可靠;后者少史据证明,亦不可取。所以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尚无定论。

全诗赏析

《短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本诗为拟乐府,全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开篇直言“对酒当歌”,欢宴之时,以酒助兴,引出“人生几何”之问。接下来两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慨叹人生短暂和年华易逝。表面上来看,开篇四句的基调悲哀伤感,但是英雄的忧伤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时光易逝中的壮志难酬。一个“苦”字突出了詩人在日短而道长状况下的痛苦与焦虑。随着宴会上歌声越来越激越,诗人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难安。此刻的摆脱之法,只有酒,但是借酒浇愁也只是暂时的。诗人接着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女子期待所喜欢的男子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日夜思慕,并道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叙述了自己的忧思之因。又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描写了宴饮群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热忱。这四句虽然直接借用成句,但无生硬艰涩之感,且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明明如月”两句,以月比人,借月抒怀。贤才如同明月,何时可得?求贤不得,忧从心来。“越陌度阡”四句描绘了一幅贤才奔来赴宴、欢饮畅谈的情景,充溢着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一忧一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愿望。“月明星稀”四句表面描绘乌鹊南飞绕树无依的情景,实则以此喻指贤才俊士在寻找用武之地,形象地刻画了贤士们犹豫彷徨的心态。最后四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对贤才的渴望之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结尾情调昂扬,气雄力坚,一扫前面痛苦忧思之状,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既有苍茫悲凉之情调,又有激昂雄迈之高格,体现了“建安诗风”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习札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代“士”的情怀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很大。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下,每个士人几乎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安邦济世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英雄曹操平天下之壮志;“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这是诗仙李白安邦济民之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圣杜甫辅佐君王之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喊出了无数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宣言;陶渊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士人大都积极干预现实,追求建功立业,欲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宏愿。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仕途顺利,即使是进入官场也不一定得到重用,甚至反而遭遇贬谪。仕途处于困境之中,就是所谓的“穷”。在“穷”境中,士人往往选择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只求做到“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以保持个人道德的完善。苏轼一生中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送了性命,但他以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立足于世,心灵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陶渊明因不愿意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选择归隐田园,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安于贫困,守着自己内心的高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了无数士人立世的人生信条。然而人的选择是很复杂的,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应。如姜太公江边钓鱼,并非超脱社会,而是希望“钓”到明君贤主;王安石是积极有为、从事改革的儒学政治家,但最终也归隐山林;苏轼虽接连遭贬,但他在贬谪途中仍不忘国事,在与王安石见面时,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