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构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次课程,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一、导入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认为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基本构成?2. 请观察周围的物体,列举一些常见的物质。

二、进修重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 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进修过程1. 进修物质的基本构成:-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 原子: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2. 进修物质的分类:-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合而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

3. 进修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 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氧化、还原等,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4. 进修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器、交通工具等领域。

- 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 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四、教室练习1. 请同砚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物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水、氧气、盐、空气。

2. 请同砚们结合平时生活,列举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总结提升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物质的基本构成、分类和性质。

2. 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提高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业安置1. 搜集一些关于物质的实例,并进行分类分析。

2. 思考一下,你身边的物质都有哪些特点和用途?七、课后反思1. 本节课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怀疑或者不明白的地方?2. 对于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体会?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物质的了解。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4.4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教学准备:小烧杯12个、方糖12块、研钵12个,玻璃棒12支,带滴管试剂瓶24个装满水和染色酒精、放大镜12个,小针筒12个、药题12把,滤纸一包。

板书设计:4.4物质的构成一、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间有空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劈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劈柴的小和尚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可能劈到没有了、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等。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有关物质的构成,学完之后,认真的同学就能帮助第一个小和尚了。

二、讲授新课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观察方糖实验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蔗糖,你们能看到什么?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3、取少量蔗糖粉末溶在水中,你还能用放大镜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指导组内分工:队员1:为组长,负责分工,做好组员间的合作和交流工作,并做活动报告发言。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教学策略与手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掌握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3.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PPT等;2.课件:PPT或者教学手册;3.实验材料:常见的物质样本,如水、铁、盐、糖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图片,上面有水、铁、盐、糖等常见物质的图片。

2.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质吗?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3.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回答并互相讨论。

Step 2 学习新知1.通过PPT或教学手册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3.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不同物质的组成。

Step 3 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组成成分,如水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Step 4 归纳总结1.根据实验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做简要概括。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四、巩固练习1.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解释。

五、拓展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木材可以燃烧等。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与学生一起检查习题的解答情况,解释答案和解题思路。

3.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大致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在每个步骤中适当增加或调整内容。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食盐、糖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3. 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食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答案:①水:由水分子(H2O)组成,是一种液态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CO2)组成,是一种气态物质。

③铁:由铁原子(Fe)组成,是一种固态金属。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啊?既然如此,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叫做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从前绍兴城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的工作只是劈柴,他要把一捆很大的木柴不断劈小,劈小,再劈小。

劈得时间长了,小和尚就胡思乱想起来:如果我再把这小的木柴再劈小,那劈到最小会是什么呢?小和尚想了很久,就是想不出来。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和尚解决疑问吗?你们认为这个木柴劈到最小会是什么呢?预设:小木屑(小木屑真的是最小的吗)细胞(大家都知道细胞,那么以植物细胞为例,细胞可以再分解吗)分子(这个同学很厉害哦,竟然知道分子,那你知道什么是分子吗?)课题引入:那劈到最后到底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知识-----物质的构成,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板书:物质的构成(一)观察蔗糖: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方糖。

方糖就是一种糖,什么味道啊?(甜的)今天咱们的探究目的是:研究出构成方糖的最小颗粒是什么?以四人研究小组为单位,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师:用放大镜观察这一块方形的蔗糖的表面结构,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看到蔗糖的小颗粒师:这小颗粒可以再分吗?(可以)师:怎么分?生:讨论:1,磨碎变成粉末2,溶于水中师:为了节省时间和节约实验材料,我们不要把整块方糖拿来研磨或者溶解,可以取一小部分把这一小部分的蔗糖变得更小?学生实验:先进行研磨方糖,把蔗糖颗粒变成粉末师:这下的蔗糖比原来更小了,那它还是糖吗?为什么?学生实验:再进行溶解,为了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玻璃棒来搅拌一下。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4物质的构成教案3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4物质的构成教案3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
[设计意图]:
第一通过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查找答案的激情进入新课学习。

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蔗糖的三个实验,师生逐步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使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起到了总结和巩固作用。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严密的推理。

总结了分子运动论内容之后,让学生说明“铁树开花”的缘故。

[教学目标]:
1、明白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专门小的。

明白得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看、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猎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实验观看过程中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白得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说明扩散现象。

[教学预备]:蔗糖(包括碾碎的)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豆芝麻。

浙教版科学初一上册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初一上册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初一上册4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明白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十分微小。

②通过探究明白得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能举例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现象。

③能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不同。

2、技能目标:①进一步熟悉观看物体的差不多方法和技能。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把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摸索,勇于探究,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白得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难点:明白得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三、教学预备容量瓶、酒精(染色)、水、研钵、放大镜、方糖、烧杯、玻璃棒、黄豆、芝麻、量筒、注射器、皮筋、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入一: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什么缘故会显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差不多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师:要解决那个问题,第一得了解物质的构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

(PPT)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学生实验:观看蔗糖的三个实验(观看方糖、观看碾碎的方糖、观看糖水)。

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依照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逝,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接下来,从周围的事物开始,我们以常见的方糖为例来进行研究。

那么方糖由什么构成?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一,请用放大镜观看它,学生分组实验(PPT):师:看到了什么?生:固体小颗粒。

(它是由许多小颗粒构成的)(板书)蔗糖小颗粒师:这些小颗粒能够在分吗?生:能够。

师:如何办?生:碾碎。

(介绍仪器,实验操作)师:那个地点有一种仪器,叫研钵。

第1节 物质的构成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例如,用折叠锻打工艺制作刀剑时,把堆叠的钢块加热后,再用大锤将其锻打成一整块钢块,就是用压力使各钢块接近到分子引力能发生作用的范围内,使钢块紧紧结合在一起。
3.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物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证明引力的存在
[解析] 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着肥皂膜的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中通过棉线形状的变化可以推测分子间存在引力。
归纳总结能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固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不散开,两铅柱粘合在一起而不被拉开,物体很难被拉伸等。
使注射器筒中吸入一定量的水,用手指堵紧注射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注射器筒中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分析
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大量分子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固体或液体
两块铅柱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水分子间有空隙,而推压活塞不容易将水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归纳总结
B
[解析] 由于分子之间作用力的作用距离很小,把破碎的镜子拼在一起时,镜子碎片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距离,分子作用力就不起作用,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故B错误。
题型1 分子热运动
角度1 识别分子热运动
典例5 下列诗词加点部分,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zzd>一院香</zzd>B.三月江城<zzd>柳絮飞</zzd>,五年游客送人归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zzd>雪纷纷</zzd>D.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zzd>梨花落</zzd>晚风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并能用事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科学探究、推理,体会由宏观现象猜想物质结构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同时了解模型法、类比法在科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好奇性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2学情分析
同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大至地球、小至微小的生物甚至是细胞的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的观念。

但这些知识基本上是一些宏观现象,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

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较大的难度。

而“物质的构成”一节正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走向微观的一个巨大的发展,要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微观的概念,对微观世界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物质
引入:生物地球-----物质出示沙雕沙雕是由什么构成的?
各式各样的物质是否都由大量微小颗粒构成的呢?
2【活动】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方糖的构成
看到什么?是最小的微粒?
2、碾碎小方糖用放大镜观察
看到什么?是最小的微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

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

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比较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些变化: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的角色有了变化,由比较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

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多彩,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发言,思维空间增大。

课堂上的讨论加强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使得本课的教学更合学生的口味。

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相互交流,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子间存在空隙;扩散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发言,思维空间增大。

课堂上的讨论加强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文档
课件辅助教学方型蔗糖、碾碎的蔗糖、糖水酒精和水量筒
黑芝麻、黄豆扩散现象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

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
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教师归纳。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

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

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

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

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

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和沸腾现象的微观本质两幅图片
思考:你还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吗?思考题是为了把所学的分子运动论微观知识全面去解释其他物态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思考完后,可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解释物态变化的实际。

固体液体气体除了教材中的二个练习外,可以补充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分子科学的题目。

四、学业诊断
例1、将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得到的混合液的体积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相比较,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析:混合后的体积与混合前体积和相比较,变小了,理由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当酒精和水混合时,分子互相进入彼此的空隙中,使得混合后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和。

例2氧气、水、蔗糖、干冰、铁分别是由什么构成?
解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是分子构成,同理分子并非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在本题中,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铁不是由分子构成,而是由原子。

(原子在今天后的学习中会学到)
五、精彩存盘
1、细胞(cell)与分子(molecule):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般具有复杂的结构。

我们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认识细胞的结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属于物质的构成,分子是一种微粒,分子很小,比细胞更小,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之间有空隙:
教材中的酒精和水等体积的混合实验基本能说明问题。

为了说明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将酒精分子染成红色,具有直观效果;同时,量筒直径用的越小越好。

最后可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体积和关系,得出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2)教室内打开香水瓶塞,一会儿,教室内香气扑鼻。

(3)墙内开花墙外香。

六、资料链接
分子有多小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肉眼、放大镜和一般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目前,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电子隧道扣指镜才有可能看到/关于分子的大小,我们从以下几种数据了解:(1)在0℃和1个标准大气压,汽车平均排放1㎝3的污染氧气中含有2.7×107个分子;(2)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1㎝3氧气中含有2.7×1019个分子;(3)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如果以1个/秒米计数,需数几十亿亿年;(4)把水分与乒乓球相比,类似将乒乓与地球相比;(5)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1㎝长,而2500个乒乓球排列起来就有95万米长。

(6)一个氢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35×10-24克,(7)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2.99×10-23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