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学归纳法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国外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方法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
泛关注。
这些教学方法主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将探讨国外初中数学核心概念
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其次,国外研究还关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这类研究认为,学
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
通过从问题本身出发,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
决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国外还有研究聚焦于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些研究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数学概念,从而增强其理解
和应用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通过集思广益的过程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最后,国外一些研究关注数字化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研究
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通过使用交互式教学软件、模拟器、虚拟实
验等工具,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动机。
综上所述,国外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
这些方法主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改善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和反思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历程与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分别梳理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国内方面,本文将回顾我国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与主要成果。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国内研究在方法、内容、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改进方向。
在国外方面,本文将梳理国际范围内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趋势,重点关注国外研究在理论构建、实证研究、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本文将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质。
本文将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文将致力于推动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贡献力量。
二、国内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回顾在我国,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问题提出教学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回顾国内的相关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对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理念的引进和解读上,学者们致力于阐述其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理念的普及,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焦点逐渐转向对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旨在验证数学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
第17卷第3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Vol.17, No.32008年6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un., 2008收稿日期:2008–02–08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燕学敏,华国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摘要:数学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围绕数学思想方法的论著有很多,本文对有关的论著与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指出了以往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根据蕴含高等数学知识的中学教学内容,来研究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指导教学.关键词:高等数学;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8)03–0084–04 关于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已有大量的论著和论文,但是随着部分高等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尤其是新课标的实施,增添了许多原来中学数学中没有的现代数学内容,使得研究中学数学中的现代数学思想成为一种迫切地需要.本文总结了过去几年内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论著,对当前研究中学数学中蕴含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根据当今中学数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1 国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数学的历史不只是一些新概念和新定理的简单堆砌,它还包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积淀、发展和演进.历史上的数学家不仅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数学思想,而且创造了许多新颖的数学方法.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庞加莱、希尔伯特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对数学方法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为数学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工具.进入20世纪以后,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先后有几部关于数学思想的专著出版,并被翻译成中文,在我国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广为流传.其中以前苏联数学家亚历山大洛夫著的《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和美国的数学家M ·克莱因著作的《古今数学思想》,这两部著作影响最为广泛.前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演进,内容由浅入深,文字简洁明快,寓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于浅显的数学知识中,这本书曾经对中学数学教学影响很大.后者分四卷呈现给读者,其内容主要是从数学思想的角度研究了数学的发展历程,既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又没有艰深的数学理论,数学语言凝炼,数理逻辑严密,数学知识深入浅出,数学思想方法蕴寓其中,充满理性的魅力,读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更成为数学专业人士、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和师范类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数学用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G ·波利亚就致力于运用方法论模式切实提高美国的数学教育水平的研究,波利亚从数学教育的角度,从解题方法的角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论述.他从事数学方法论研究数十载,他的3部经典著作《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是在方法论领域的代表著作,这3部著作被学术界称为姊妹篇,在美国曾经风靡一时,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他围绕“怎样解题”和“合情推理”展开研究,开创了数学启发法,即关于“数学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其“问题解决”法也成为英、法发展数学教育的主要教育思想.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如将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一般化、归纳论证,从类比中进行论述,在一个具体问题中认出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从一个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学概念等,这都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果.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不像数学知识的学习那样,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它最鲜明的特征是过程性,它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由教师把某种特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全境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经历去体验、领悟和把握.波利亚的数学解题4步曲: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即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在数学解题中至关重要,这种方法对我国的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曾经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徐利治教授一直倡导要用波利亚的思想改革数学教材和教学方法,要培养波利亚型的数学工作者,在徐先生的倡导下,有关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方法论的研究组织也逐渐地活跃起来,198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与数学方法论研讨会.日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也非常重视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著有《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书,该书精辟的论述了贯穿于整个数学的精神实质、重要的数学思想,各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证明方法,为我们勾画出整个近代数学的沿革,并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提出了第3期燕学敏等: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85许多好的见解,该书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论述被数学教育理论者和教师广征博引,成为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典范.米山国藏认为数学思想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中小学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他在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这种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充满于初等数学、高等数学之中,在各种教材里大量的存在着,如果教师们利用数学教科书,向学生们传授这样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并通过这些精神活动以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活用,反复地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12年间,通过不同的教材,会成百上千次地接受同一精神、方法、原则的指教与锻炼,所以,纵然是把数学知识忘记了,但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也会深深地铭刻在头脑里,长久的活跃于日常的业务中.”[1]米山国藏将数学精神分为:(1)应用化精神;(2)扩张化、一般化精神;(3)组织化、系统化精神;(4)遍及整个数学的研究精神,致力于发明发现的精神;(5)统一建设的精神;(6)严密化精神;(7)数学思想的经济化精神.这些贯穿于数学领域的精神其实就是7个主要的数学特征,米山国藏认为数学中因为存在这些精神使得数学成为一棵永不凋谢的常青藤,成为超越许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之上的,为大多数学科领域所利用的工具与方法.在论述完数学的精神以后,米山国藏重点阐述了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以及由于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导致数学历史上许多新的数学成果的诞生.这些数学思想基本上都是近代才产生的,作者从整个数学发展的角度提炼与概括了数学中比较普遍而又非常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数学思想,比如极限思想、群和集合的思想等.同时作者还详细论述了几种新思想,如:把有限长看作无限长的思想,庞加莱的非欧几里得空间,把一般的曲线看作直线的思想等.在此之前,没有人提出作者的这些新思想.尽管上述几部著作都对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论述,但是他们的着眼点都是整个数学领域,阐述的是现代数学的共性,很少从中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进行梳理和阐释,尤其是用高观点来俯瞰整个初等数学的研究还很少涉及.从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德国的克莱因(Felix. Klein)《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当属于此类.此书分3卷,第一卷是关于算术、代数、分析的论述,第二卷是关于几何的论述,第三卷是关于近似数学与精确数学的论述.在这3卷中,作者都是从非常简单的、基础的数学知识入手,逐渐延伸到非常高深的现代数学内容.也就是从一点展开,逐渐铺开成面,最后成体,这是克莱因这部著作最鲜明的特点.在第一卷中,作者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开始讲起,步步深入,一直延伸到现代的实数理论系统.例如在“算术”部分写了四元数,在几何部分写了高维(以至无穷维)空间,并且随时讲到历史和应用(尽管大多数都省略了,但是他还是要提一提的).另外,他还充分的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即把数学的两个基本对象——数与形结合起来:讲算术、代数、分析时,总是充分运用丰富的几何图像,而讲几何时,用的是代数工具,又不乏几何语言.全书体现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融合、数学各部分的融合、几何观念与算术观念的融合、感性材料与理性认识的融合等特点.这是一本极好的、写给教师的教材,通过这本书,教师可以拓展和加深专业知识.但是要读懂这本书,首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要了解数学各主要领域的要点,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教师和大学生,对于中学生而言,则有些难以了解和消化.2 国内关于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在我国,对数学教育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徐利治教授曾经出版近十部著作论述数学方法,如《数学方法论选讲》、《关系映射反演方法》、《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数学方法论教程》、《数学模式论》、《数学抽象方法与抽象度分析法》等.他强调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性,阐明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法则的一门学问,并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关系映射反演方法”,是我国率先倡导用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指导数学教学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我国数学界开始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二十几年来,不但有关数学方法论的著作越来越多,而且关于数学思想方法论的论文也日益增多,数学方法论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逐渐趋于成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数学教育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例如南京大学著名学者郑毓信,他接连发表多部著作《关系映射反演方法》、《数学抽象的方法与抽象度分析法》(这两部著作与徐利治教授合著)、《数学方法论入门》、《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学》等,郑毓信教授在国内外有关数学教育、数学思维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对我国的数学教育理论进行阐述,他不但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教育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给予充分的论述,而且他还倡导数学教育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数学教育应该从更加广阔的文化领域展开研究.他认为数学教育是一门集交叉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学科,将其局限在有限的几个领域会大大的限制它的发展.这些著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数学教育的理论意义.在重视理论探讨的同时,我国的理论研究者和数学工作者还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他们努力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989年,在徐利治教授的倡导和中科院院士王梓坤的鼓舞和协助下,江苏无锡开展了“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的数学教育实验,即MM教育实验,该实验的宗旨是利用数学方法论指导实际的教学,试验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两个功能——数学86数学教育学报第17卷的科学技术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该实验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途径——既教证明又教猜想,既开发学生的左脑又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MM教育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验点和实验合作单位已经扩展到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实验对象也从开始的中学教育扩展到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该实验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产生巨大影响的数学思想方法论研究项目.曹才翰老先生对于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视,他在“关于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的问题”一文中谈到“由于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还没有放到教学的应有位置上,所以今天我想结合这堂课(点评王人伟老师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有关数学思想的问题.”他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为什么在中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因.曹先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2]曹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深谋远虑,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他呼吁和提倡学校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日程上来.此后相继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著作出版,这些著作有专门论述数学方法论的,如朱梧槚、肖奚安的《数学方法论ABC》,张奠宙、过伯祥的《数学方法论稿》等;有论述数学思想方面的,比如解恩泽、徐本顺的《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郑毓信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张奠宙等的《现代数学思想讲话》;有专门论述某一种方法或思想的,如徐利治、郑毓信合著的《关系映射反演方法》,史九一、朱梧槚著作的《化归与归纳类比联想》等,针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有专门的论著出版,如马复著的《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初论》,李翼忠著的《中学数学方法论》,沈文选的《中学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后来出版的肖柏荣、潘娉姣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这些著作的出版弥补了我国关于中学数学领域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空白,另外还有许多的论文刊登在国内数学教育期刊上.这些论文和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1)从宏观上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论证,而很少有实践证明;(2)针对某一具体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侧重于先理论分析后用例题论证的形式;(3)对一般的、普遍的思想方法研究的比较多,而很少研究现代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3对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不足及启示大部分论著所研究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学的主要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之中,是中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许多现代数学内容被写进了中学数学教科书,相应的一些新的数学思想被引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这样有更多的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挖掘、概括和提炼.但由于现代数学的抽象性,我们需要追溯这些思想最初产生、发展的历程,追溯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以便更深刻的体会这种思想,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 C. Maxwell,1831—1879)认为:“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生而言,阅读该学科的原始论文是十分有用的,因为科学在最初状态下总是最容易被完全吸收的.”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赫(E. Mach,1838—1916)在解释一种思想时,总会参考原始文献,追溯该思想的历史.在教学中通过对数学思想发展的追忆,对数学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数学学习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著作的出版为后人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基础.在内容上,波利亚的数学解题方法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解题表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其罗列的解题思维过程太宽泛化,学生驾驭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在关键的第二步——拟定计划中,要求解题者调动所有与已知数和未知数有关的比较简单的或者已经解决的熟悉的问题,在解题者的认知结构中有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问题,解题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相关性知识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知识结构呢?对于解题者来说,这是异常艰难的选择.因此,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况且,波利亚的论述针对的是解题思维的过程分析,是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作为学习数学的本原动力,来阐述学习数学的过程,而不是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原始过程出发,再现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的角度来分析数学的教与学.在方法论上,波利亚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偏重于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比如他的《怎样解题》,着重于解题过程的分析,作者将解题过程分为几个环节,逐个过程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被称为启发法或者探索法,他的另两部著作则着墨于数学方法论中的合情推理模式和归纳与类比方法,但是波利亚对于数学解题过程的分析完全可以给中学数学教学以借鉴,我们可以将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按着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将每一个细节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先辈们的心路历程,相信数学不是一开始就是以现在的完美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也是无数的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形成现在比较完美的形式.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些困惑在数学思想发展史上也曾经是那些数学家的困惑,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波利亚以某个方法为主线,呈辐射状的向各个数学领域发散,他的每种方法在数学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其启发,我们认为中学应该借鉴这种研究方法,尽量将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深挖透,以便在学生的学习中广泛应用.米山国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对于所有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言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的论述是对现代数学思第3期燕学敏等: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87想方法的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的肯定,他没有学校阶段的划分,是对所有的数学中蕴含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与中学教学中运用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张奠宙的《现代数学思想讲话》则是指明了现代数学发展中一些新的、特别重要的思想,书中还特别提及了中学中的15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但是,他的数学思想也是偏重于理论的研究,而不偏重于在中学中的实践.F·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是他根据讲稿整理出来的,其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师范类大学生,因此他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他的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的问题,他的著作中大多数都省略了关于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对于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也很少提到,更谈不上论述他们的数学思维.但是数学思想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以及数学家的生活趣闻这些知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F·克莱因省略这些内容,对中学数学来说不得不算是一种缺憾.由于高等数学知识被写进中学数学教材中,中学教师在温习与学习新知识时,应该了解与掌握这些新知识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充分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以及当事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才能在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启发与诱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因此在研究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时,教师一方面应结合教材中的现代数学知识内容来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及各国数学的发展历史,有针对性的加以引申和扩展.同时认真查阅数学史料,挖掘当时产生这种数学知识的思想根源与解决方法,必要时,也可根据当时的数学发展现状和背景资料进行方法复原.在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迁移.尽可能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理解和掌握思想方法,用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促成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比如,在求解球的体积时,教材中运用的“分割——求近似和——化成准确值”的思想方法,是古代印度求解球体积方法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高中教材中的分割方法使用的是n等分,而印度由于受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将四分之一球面按着经纬方向,每个方向分割成24等份,与他们的正弦表遥相对应,蕴含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化曲为平,化整为零,积零为整,逐渐逼近精确值”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独立探究球的体积的求解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而有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回想圆面积的求法,启发他们运用“割补”的思想方法,而对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先向他们讲解古代印度的分割方法,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形成其现有的发展水平,再逐步地过渡到现在的分割方法,使学习顺利地发生迁移,从而顺利掌握球体积的n等分求解方法.数学的历史蜿蜒曲折,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给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以启示和借鉴.著名数学家张景中曾经建议用“出入相补原理”、“勾股定理”、“构造性原理”作为初等数学的3条“公理”,重新编写初等教材[3].以这种方式编写出的教材风格、体例与欧几里得的演绎体系完全不同,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摒弃欧式几何那一套,相反我们仍旧重视西方的演绎体系,兼收并蓄,糅合中西方文化为数学教育所用.教师只有十分清楚某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才能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讲述给学生.[参考文献][1] 米山国藏.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2] 曹才翰.曹才翰数学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张景中.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Review and Apocalypse of Study on Modern Mathematics Thought and MethodYAN Xue-min, HUA Guo-dong(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 China)Abstract: Mathematics thought and method was important in training ability of explore and operation. There were lots of articles about mathematics thought and method.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virtue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se articles.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studier study modern mathematics thought and method and instruct teaching based o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al content.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modern mathematics thought and method; mathematics teaching[责任编校:周学智]。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引言数学归纳法是数学的一种重要证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进行思维推理和证明的能力,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从历史文化研究方法(Historical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ology, HPM)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数学归纳法教学中如何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如何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法的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一、HPM视角下的数学归纳法教学HPM是一种以历史为基础、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法。
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HPM视角下的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问题背后的思考过程,理解归纳法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归纳法的兴趣和信心。
1. 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归纳法之前,通过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归纳法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可以介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使用归纳法进行证明的例子,或者介绍归纳法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2. 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模式。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有关数列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并给出下一项的值。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数列中的数字,他们可以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推算出下一项的值。
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运用归纳法来解决问题。
3. 学生主导的学习过程在HPM视角下,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被重视。
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归纳法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可以分组让学生互相给出一些数列,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数列之间的规律,并尝试用归纳法来证明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案例研究:HPM视角下的数学归纳法教学实践为了验证HPM视角下的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个案例研究,将该设计应用于一个初中的数学课堂。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报告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报告序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美国小学一直在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本报告将分析并总结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提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教育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改变在过去,数学教育主要注重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逐渐不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因此,美国小学数学教师逐渐转变了他们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技巧。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课程内容的调整。
过去,数学课程主要侧重于基本的四则运算和几何等知识点的讲授。
然而,现代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美国小学数学教师们引入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此外,美国小学数学课程还增加了统计学和概率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使用教辅材料和技术工具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美国小学教师普遍使用教辅材料和技术工具。
这些辅助工具包括数字游戏、数学软件、互动教具等。
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此外,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实践,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四、探索性学习方法美国小学数学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因此,美国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发现规律。
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有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英文文献
有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英文文献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powerful and fundamental proof technique used in mathematics to establish the truth of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involve natural numbers. It is a deductive reasoning method that allows one to prove that a given statement is true for all natural numbers, starting from a base case and then showing that if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a particular natural number, then it is also true for the next natural number.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natural numbers form an ordered set with a well-defined starting point, the number 1, and a clear successor relationship, where each natural number has a unique next number. This structure allows us to build up proofs by starting with the base case and the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tatement holds for the next number, and so on, until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all natural numbers.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a mathematical induction proof consists of two main steps:1. Base case: Establish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the first natural number, typically 1.2. Inductive step: Assume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a particular natural number k, and then show that it is also true for the next natural number, k+1.Once these two steps are completed,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llows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all natural numbers.One of the key advantages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its ability to handle statements that involve an infinite number of cases,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sequences, series, or properties of natural numbers. By proving the statement for the base case and then showing that it holds for the next number, we can establish the truth of the statement for all natural numbers, even though there are infinitely many of them.Mathematical induc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including number theory, combinatorics, algorithm analysis, and even in some area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physics. It is a fundamental tool for proving the correctness of algorithms, establishing properties of recursive data structures, and solving problems that involve the manipulation of natural numbers.One classic example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the proof of the formula for the sum of the first n positive integers, which states that the sum of the first n positive integers is equal to n(n+1)/2. To prove this formula using induction, we first establish the base case by showing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n=1, as 1(1+1)/2 = 1. Then, we assume that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some natural number k, and we show that it is also true for the next natural number, k+1, by using the following steps:Assume the statement is true for n=k:Sum of the first k positive integers = k(k+1)/2Now, consider the sum of the first k+1 positive integers:Sum of the first k+1 positive integers = 1 + 2 + 3 + ... + k + (k+1)= (k(k+1)/2) + (k+1)= (k(k+1) + 2(k+1))/2= (k^2 + 3k + 2)/2= (k+1)(k+2)/2Therefore, the statement is also true for n=k+1. By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formula for the sum of the first n positive integers is true for all natural numbers n.Another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in thefield of algorithm analysis, where it is used to prove the correctness and runtime complexity of algorithms. For example, when analyzing the time complexity of a recursive algorithm, we can use induction to show that the algorithm's running time grows in a certain way as the input size increases.Consider the classic Fibonacci sequence, where each number in the sequence is the sum of the two preceding numbers, starting with 0 and 1. We can us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to prove that the nth Fibonacci number can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F(n) = (phi^n - psi^n) / sqrt(5), where phi = (1 + sqrt(5))/2 and psi = (1 - sqrt(5))/2.To prove this formula, we first establish the base cases for n=0 and n=1, where the formula holds true. Then, we assume that the formula holds for some natural number k, and we show that it also holds for the next number, k+1, by using the recursive definition of the Fibonacci sequence and some algebraic manipulations.Through this inductive argumen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formula for the nth Fibonacci number is valid for all natural numbers n.In addition to its applications i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has also found uses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in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induction can be used to prove that a certain materialproperty holds true for all atoms or molecules in a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base case of a single atom or molecule and then showing that the property extends to the next atom or molecule.Overall,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powerful and versatile proof technique that allows us to establish the truth of statements involving natural numbers. Its ability to handle infinite case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domains make it an essential tool in the mathematician's and scientist's toolkit.。
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综述
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综述一、引言数学运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国外数学运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数学运算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对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证方法以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数学运算研究提供借鉴。
二、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的主要内容1.数学运算的认知机制数学运算的认知机制是国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试图揭示人们在进行数学运算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认知策略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数学运算过程中的大脑激活模式与数学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2.数学运算的教育与应用数学运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关注数学运算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以及数学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数学运算在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3.数学运算与认知发展数学运算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者探讨了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数学运算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之间的关联。
例如,研究表明,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特性,且受到个体认知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数学运算研究的实证方法国外数学运算研究采用了多种实证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神经科学手段。
实验研究法有助于研究者控制变量,揭示数学运算过程的内在机制;问卷调查法则可用于了解数学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因素;神经科学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则可揭示数学运算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变化。
四、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的前景与启示1.跨文化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比较研究成为国外数学运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运算的发展特点、教育模式以及社会影响因素,以期为国际间的数学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依据。
2.数学教育改革国外数学运算研究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
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综述与启示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对于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并从中提取出一些值得启示的观点。
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国数学界对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研究者对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通过研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以了解到其对于证明方法的重视以及逻辑思维的运用。
此外,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符号推演、抽象思维等多个方面。
例如,研究者通过对于群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刻认识到了抽象思维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国外学者也做出了许多对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其中,对于数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者发现,数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
数学思维的特点在于逻辑性和推理性,而创造性思维则体现在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转换和解决方案的创造等方面。
因此,在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
此外,国外学者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他们强调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和解析复杂变化的现象,并且可以通过模型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数学思维的培养应从逻辑性和推理性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这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问题设计、证明的训练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数学模型的应用也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模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时,需要注重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挑战性的问题以及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巴斯加尔 数学归纳法
巴斯加尔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经典且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由法国数学家巴斯加尔(Blaise Pascal)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特殊情况,然后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从而证明一个数学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一、巴斯加尔与数学归纳法的历史背景巴斯加尔,生于1623年,是法国的一位杰出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作家。
他对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数学归纳法的历史进程中,巴斯加尔的思想和方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这种方法逐渐成为数学证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特殊情况和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从而得出一个普遍成立的结论。
具体步骤包括:1、基础步骤:验证命题在n=1(或某个具体的小整数)时成立。
这是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为后续步骤提供了出发点。
2、归纳步骤:假设命题在n=k时成立,然后证明在n=k+1时也成立。
这个步骤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通过逐步推导,使得命题的成立范围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
3、归纳结论:根据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可以得出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
这是数学归纳法的最终目标,也是证明过程的关键所在。
三、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实例数学归纳法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实例: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
首先验证n=1时公式成立,然后假设n=k时公式成立,证明在n=k+1时公式也成立。
最后得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的结论。
2、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是组合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其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
具体过程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证明类似,也是通过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逐步推导得出结论。
3、费马小定理:费马小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指出如果p是一个质数,a是一个整数且a不是p的倍数,那么a的p次方减去a一定是p的倍数。
初中数学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
初中数学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引言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为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数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海内外关于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美国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美国的数学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
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教材中融入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美国的数学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
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教材中融入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与策略:美国的研究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如项目式研究、合作研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美国的研究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评估与反馈:美国对于学生数学研究的评估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更多的是采用形成性评估,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和进步。
评估与反馈:美国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估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更多的是采用形成性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英国英国的初中数学教育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 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英国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英国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 教师专业发展:英国重视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认为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英国重视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认为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3. 研究支持与干预:对于研究困难的初中生,英国研究者探索各种干预措施,如辅导课程、研究小组等,以帮助学生克服研究障碍。
国外“数学笔记”研究综述
2019年第12期中学数学月刊•45•国外#学笔记"'()述郭茜(江苏省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215151)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学习一直是中小学生的难点,而记数学笔记对数学学习是否真的有帮助,国内外学者对此一直颇有争议.本文将从数学笔记的功能与作用、方法与策略这两个方面对国外有关数学笔记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国内对数学笔记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1数学笔记的功能与作用听课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故而学生能找到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很必要的.Dunkel和Davy发现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学习策略就是记笔记和复习笔记众所周知,数学课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一直蒙着一层神秘色彩•尤其当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并且由于学科增多,相应地压缩了数学学习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记数学笔记的学习策略应运而生.众多研究也表明,记笔记和复习笔记有很多好处,最显著的益处在于不仅可以增强课堂信息的组织过程,还可以提高测试成绩*Eades和Moore在此基础上验证了记数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并得出数学笔记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取得好成绩的一个简单方式Wang,Lian和Sun从侧面验证了数学笔记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通过把信息写下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对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6.纵观目前对笔记的研究,大多数将记笔记的功能分为两种:编码功能!Encoding Function)和外存储功能(External Storage Function)*}*〕.编码功能是指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外存储功能是指复习所写下来的笔记.因此,笔记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在记录笔记时加工信息,再对所记笔记进行课后复习来促进成绩的提高.大量的研究对这两种功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虽然笔记的编码功能和外存储功能对学习都是有价值的[10H13],但是相比较而言,笔记的外存储功能比编码功能具有更大的价值于是,多数学笔的功的中,都是从定量或定性研究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笔记的编码功能与外存储功能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目前的研究一致否定了数学笔记的编码功能,认为数学笔的功数学笔的储功8:Elizabeth通过对研究生所提供的多节课的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数学笔记复印稿来评估编码功能,研究发现数学笔记的质量与数学成绩没有显著相关性*4+.Gregory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教授了数学笔记策略的中学生与没有被教授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之间没有差别,但复习了数学笔记的学生相比于没有复习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提高*5.Eades和Moore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验证了一种针对高数学的笔策略的,笔策略是数学笔记的外存储功能出发,研究发现学生非常受益于这种数学笔记策略,提高了他们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和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5.Peters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教八年级学生数学笔记策略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有质量的笔记和复习这些笔记是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相关的,再次验证了数学笔的储功*16+2数学笔记的方法与策略数学笔记对于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复习已学知识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如何做数学笔记就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笔记的完整度和准确度与学生的成绩显著相关*7.故本节对国外目前所提出的针对数学笔记的策略进行简单综述,以期为我国对数学笔记的实提供考"日记式"(the daily note-taking)笔记策略.这种数学笔记策略是Carol和Willian针对高等数学课程提出的.具体是在页眉上写上日期和课本内容的页码;正文部分写上当天黑板上所呈现的数学题目,在题目右侧标记笔记要点、相关定义和使用这种解题方法的原因;最后记上当天的回家作业内容.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成的笔记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也有很多好处.通过对学生作调查和任课教师的观察发现该笔记策略具有众多潜在优点,包括提高学动学的动机、轻由数学的、帮学知识,以及起到计划书的作用等.最主要的是通过对这种策略方法的长期积累,可以获得一个实际成果(组织好的笔记本)、一种认知成果(学习经验),以及数学领域的学习策略(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康奈尔"(Cornell)笔记策略.这是康奈尔大学的Walter Pauk于1989年所提出的笔记策略.该笔记策略是将页面分为三部分,左边一栏为提示栏(cue column),右为笔(notetakingcolumn)(页下两为总结栏.记录方法主要分为五步:记录(recording)、删除和质疑(reducing and questioning)、记忆(reciting)、反馈(reflecting)、复习(reviewing)禾d总结(summarizing).首先,在笔记栏采用一种简洁有效的形式记录课堂内容.其后的四个步骤是复习的几种形式,学生在课后应基于笔记栏的内容在提示栏记下一些疑问.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堂内容、获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记忆等,还可以被用于反馈阶段的复习•记忆包括再次复习自己在提示栏记录下来的问题和提示语,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概况所学内容的主体思想•反馈是学生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重点是什么?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些与我之前所学的有何关联?”等问题•然后,学生每周至少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复习这一周以来的笔记以加强记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在总结栏总结一天所学内容,有效的总结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内容、识别重难点和忽略不相关的内容•Gregory采用准实验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七、八年级学生采用“康奈尔”笔记策略记数学笔记是否会对他们的数学成绩产生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该笔记策略复习了数学笔记的学生相比于没有复习的学生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叫Charmaine根据Harzano所提出的总结方法和记笔记的策略,构建了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数学笔记策略——“Har.no”笔记策略.该策略就是在每页笔记的页眉处写上学生的姓名、日期和课题•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页面左侧,用于记录已解决的题目和问题,学生可以写下数学名词、题目、问题、表格或图形等;第二部分在页面右侧,用于记录问题和解答过程,学生可以记下答案、定义、解题过程、数学推导公式或对页面左侧所记问题的一些解释;第三部分在页面的下方,主要用于总结课堂的主要内容*门•3数学笔记的争议数学笔记的外存储功能得到了众多研究的验证,肯定了数学笔记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研究持反对意见,认为记数学笔记对数学成绩没有影响,数学笔记的外存储功能对数学成绩并无积极作甩如Elizabeth14^通过在统计与概率课程中要求学生在两张由任课教师提供的公式纸的背面所写下的由教师提供的附加信息来评估数学笔记的外存储功能,结果却发现该笔记的质量与数学成绩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4结论与启不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对于笔记的研究就逐步展开(寸至今日,其相关理论已基本系统化•从具体学科角度出发的对笔记的研究虽不完善(旦也已有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对数学笔记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数学笔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外存储功能,并且大多数的研究肯定了数学笔记对成绩和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但仍有研究提出异议,认为数学笔记对数学成绩毫无影响.有效的数学笔策略以提高数学笔对学的有效作用8日记式”笔记策略、康奈尔”笔记策略、“Hazano”笔记策略等策略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选用记笔记策略时应该辩证地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但记笔记的过程是复杂的,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数学笔记的质量•众多研究表明,书写速度、性别、知识背景、空间排版能力、口语能力及工作记忆等因素皆会对笔记的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在数学领域中,Elizabeth研究发现,上述因素中只有性别因素会对数学笔记的质量产生影响*4+.所以,在数学领域中对数学笔记质量的影响因子会与其他领域不同•这也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同时,数学学科有不同的学科分支,如代数、几何、概率等,不同分支的数学笔记的策略与影响笔记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目前仍缺乏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参考文献[1]Dunkel P,Davey S.The heuristic of lecture not*taking:perceptions of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students regarding the value and practice of notetaking[Jl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9,8:33-50.[2]Peverly S T,Ramaswamy V,Brown C,Sumowski J,Alidoost M,Garner J.What predicts skill in lecturenote tak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l+gy,2007,99:167-180.[3]Tits w orth B S,Kiewra K A.Spoken organizationallecturecuesandstudentn+te-takingasfacilitat+rsof student learning[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Psychology,2004,29:447-461.[4]Fisher J L,Harris H B.Effect of note-taking andreview on recal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3,65:321-325.5]EadesC,Hoo-e W H.Ideasinp-actice:st-ategic note taking in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J].Jou-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2007,31:18-26.[6]Wang X,Lian S,Sun 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strategyoftheworkingmemoryresources<uringspacegeometry[J].Journalof HathematicsEducation,2009,2:68-79.[7]An S,Kulm G,Wu Z.The 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of middleschool(mathematicsteachersin China and the U.S.[J].Journal of HathematicsTeacher Education,2004,7(2):145-172.[8]AndersonT H(ArmbrusterBB8Thevalueoftakingnotes[R]8University of I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CenterfortheStudyofReading19868 [9]Kiewra K A,Dubois N F,Christian D,HcshaneA,Hey-erhoffer H,Roskelley D.Note-taking functions andtechniqu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2):240-2458[10]ShragerL(HayerR E8Note-takingfostersgenerativelearningstrategiesinnovices[J]8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981(2):263-2648(下转第60页)辨析对目标进行二次放缩,必须同时取等号,“能传递”很重要.如例1的一种错误解题过程:由o+2y 32V2oy,即oy$o+2y32V2oy,整理可得oy 38,可得2o+y32v2y38,而例1的准确答案为9.问题出在何处?oy$o+2y32v2y等号成立时有o$2y,2o+y32v/2oy等号成立时有2o$ y,二次放缩不能同时取等号,导致错误.所以“能传递”很重要,同时取等号不可缺少.4反消变量,构造求得例5已知a2—2ii b+5b z$4(a, b1R),则a+ b1____.(答案:[—242,242+)分析已知条件中无法用a表示b,即无法将二元最值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换一种思路,令a+ b$t,与a2—2a b+5b z$4构成方程组有解就可以求a2—2ab+"b2$4(出t的取值范围.由3「消去a可得a+b$t((一b)-2(—b)b+5b2$4,整理得到关于b的方程8b一4b+1一4$0有解,再由A30,解得t 1[―2槡2,2槡2+说明本题的条件稍复杂,目标形式a+b简单,且为线性的目标函数,可以引入参数t,构成方程组有解,实质是反消变量.5先后主元,轮换易得例6已知o,y,q〉0,o+V3y+Q$6,则o3 +y2+3q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4)分析将三元变量问题转化为二元变量最值问题,消去Q得o3+y2+3(6—o—槡y),观察知此目标式的特点是变量o, y分开(无关的),可先处理以变量y为主元的函数f(y)$o3—3o+y2—3V3y (上接第46页)[11]Kiewra K A,Fletcher J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evels of note-taking and achievement[J+HumanLearning,1984,3:273-280.[12]Kiewra K A.Investigating note-taking and review:adepth of processing alterna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5,20:23-32.[13]Kobayashi bined effects of note t aking/-r eviewingonlearningandtheenhancementthroughinterven-tions:a meta-analytic review[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26:459-4778[14]Belanfante E.The cognitive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thatunderlienote-takingandreviewin mathematics:+18$o3—3o+(y—323)+43o3—3o+4,4"再处理以变量o为主元的函数g(o)$o3—3o+4的最值说明多于两个变量的最值问题形式复杂,难度较大,首先考虑消元,再将变量o,y分开考虑;认真分析,看清实质,对两个变量(主元)先后单独轮换处理易得.例7已知a>b>0,则a2+1+,1八的ab a a—b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4)分析由条件形式a〉b〉0可以得到a—b> 0,也就是说a-b〉0不要拆开,目标中刍+亠;$b a—b—(例1“提炼”中的方法).处理思路就是先以变量b a为主元进行放缩,得到a2+1+,1八3a2+ab a a—b411飞,再以变量a为主元,得到a2+下+―-3 a ab a a—b24a2+----234•a说明对于形式复杂、两个变量交错的目标式,要研究其目标结构,认真转化,整体把握,局部处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上处理两个变量最值问题的五种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是从知识、方法和思维层面多个角度加以提炼总结,提供研究和处理高中数学中二元变量最值问题的有效解题路径,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does quality of notes predict test performance inmathematics?[D].Columbia University,2013. [15]Gregory Ashley Wilkinson.The Impact of StructuredNote Taking Strategies on Math Achievement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D].Walden University,2012.[16]PetersJ8E f ectsofdirectinstructiononnote-takingski l s of students at a performing arts middleschool^D].Wilmington,DE,US:ProQuest LLC,2011.[17]Charmaine Jeanmarie-Gardner.Utilizing Marzano?ssummarizing and note taking strategies on seventh gradestudents'mathematics performance]D].The School ofEducation ST John s University,20138。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自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归纳法以来,它俨然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
归纳法的结构和实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能够有效地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主题,表达观点,给出解决方案,以及学习思考。
本文旨在研究归纳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了解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并探讨有关实施该方法时存在的挑战。
首先,本文介绍了针对归纳法方法的定义和应用,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在经典数学概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够从总体的角度更好地看待特定的问题和概念。
归纳法也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探索数学思维的层次,例如从表面描述到深层次分析,以及定理或定义之间的关联。
此外,研究还表明,学生在使用归纳法时,可能会重新思考问题,探索新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学习更融入创造性思维。
其次,本文分析了归纳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应用。
从课堂活动的安排,到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特定问题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定义,定理,以及数学模型中得到更多的细节。
同时,归纳法也可以用于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许多现实数学应用,从而使数学教学和学习变得更为活跃。
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实施归纳法教学时面临的挑战。
尽管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着诸如时间不足,复杂性,学生参与程度以及师资素质等众多挑战。
因此,有必要从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综合地探讨实施归纳法教学时可能出现的挑战。
综上所述,虽然归纳法在数学教学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增强数学素养。
因此,希望本文能引起读者重视和关注归纳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发掘数学的魅力。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思维技巧,也是数学的一种核心概念。
它包含了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一系列具有特定关系的数学定理中提取出更抽象的定理。
在数学上,归纳法是一种把假设和结论联系起来的方法,使得有趣的结论能够在合理的逻辑推理过程中得到证实。
归纳法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尼古拉斯特拉普指出的,他指出,从特定的例子引申出的定理是比直接证明更方便的。
归纳法被广泛用于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用以说明定理的真实性。
【小标题】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广泛用于学校的数学教学中。
研究发现,数学归纳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假设推理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归纳法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实践,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归纳问题、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归纳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当中研究小组,利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探究,增强学生对归纳法的理解。
此外,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应用归纳法解决问题。
【小标题】结论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归纳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归纳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研究归纳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以证据为基础对某一结论逐步推理来达到所需要的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近年来,归纳法的教学研究也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归纳法的结构归纳法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定义、假设和结论。
首先,运用基本的定义,把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其次,在各步骤中对假设进行逐步推理,以得出该问题的结论;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想象等方式,灵活运用归纳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归纳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一般到具体,从容易到复杂,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归纳法,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知识和具体问题相结合,它让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更容易记忆。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归纳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
当前归纳法的教学研究目前,归纳法的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理论方面,有关学者提出了关于归纳法教学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行性措施;其次,在实践方面,已经有许多教师采取归纳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未来归纳法的教学研究归纳法的教学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首先,将继续重视对归纳法教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其次,会有更多的学者就归纳法的应用及其优势、劣势进行深入的探索;最后,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归纳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思维水平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结论归纳法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归纳法的教学实践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研究报告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研究报告
标题: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研究报告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它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包括数列的性质证明、自然数间的关系推导、复杂算法的正确性证明等方面。
通过案例研究和实际例子,我们展示了数学归纳法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2.1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2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3. 数学归纳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3.1 数列的性质证明
3.1.1 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证明
3.1.2 调和级数的性质证明
3.2 自然数间的关系推导
3.2.1 整数的奇偶性证明
3.2.2 平方数和立方数的关系推导
4. 数学归纳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应用
4.1 算法的正确性证明
4.1.1 插入排序算法的正确性证明
4.1.2 递归算法的正确性证明
4.2 数据结构的性质证明
4.2.1 二叉树的性质证明
4.2.2 图的连通性证明
5. 数学归纳法的优势和不足
5.1 优势
5.2 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数学归纳法的详细证明步骤、数学归纳法的证明示例、计算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数学归纳法证明示例。
Cauchy归纳总结
Cauchy归纳总结Cauchy归纳法,又称Cauchy递归法,是一种数学归纳法的变形,用于证明一些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它由法国数学家Augustin-Louis Cauchy于19世纪提出,并在数学推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Cauchy归纳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探讨其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一、Cauchy归纳法的基本原理Cauchy归纳法是一种基于自然数的推理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当n取某一个整数k时命题成立,同时能证明当n=k+1时,由n=k的情况推出n=k+1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这个命题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基础情况开始,逐步推导出更为一般的情况。
而Cauchy归纳法则是将这一思想进行了优化和严谨的数学表述,使其在证明一些特定问题时更加有效和简洁。
二、Cauchy归纳法的步骤Cauchy归纳法的证明过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 基础情况的证明:首先,我们需要证明当n取某一个整数k时命题成立。
这一步通常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或替换变量来完成。
2. 归纳假设的建立:我们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将上一步得到的结论作为一个临时假设。
3. 归纳步骤的证明:基于归纳假设,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这一步需要通过一系列推理和变换来完成,通常是将n=k的情况推广到n=k+1。
4. 归纳法的结论:通过以上的基础情况证明和归纳步骤证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这个命题都成立。
三、Cauchy归纳法的应用领域Cauchy归纳法在数学推理和证明中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证明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数列和数学关系的证明:Cauchy归纳法可以应用于证明数列的性质,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同时,它也可以用来证明数学关系的成立,如递推关系、递归式等。
2. 整数运算和代数问题的证明:在整数运算中,我们常常需要证明某些关系或等式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Ml
式;④让学生解释两个归纳证明步骤[1川. 第三,问题顺序设计.首先,Harel(2001)采 用DNR系统(由二元性、必要性和反复推理三个 原理组成),通过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形成MI的思想[5].其次,Brown(2003)
l
解决问题 圈1
MI发生式分解图
Harel(2001)给出MI证明图式的演化图,从 起始的经验推理证明模式(结果模式一般化),如 权威证明图式、非定量符号化证明图式,到转移推 理证明模式(过程模式一般化)[5I.
数性质和函数;②递推和自然数的有序性.在行为 技能分析中,他以代数恒等式证明为例,将证明分 解为三种行为技能:①完成基础步骤技能;②完成 递推步骤技能;③以正确的格式陈述MI的技能; 此外,还需培养学生一些辅助技能,如代数替换、 代数操作、恒等式证明以及蕴涵表述的技能[4]. MI概念分析为设计其教学顺序提供了参考, 而MI行为操作技能分析则为MI教学方法的选 取指引了方向.然而在深刻理解MI的本质之后, 仍需要对MI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再创造”. 2数学归纳法的教材内容
证明方法 函数逻辑必要
stage),学生采用重复性的行动获得数据;
transformational
在局部转移阶段(Restrictive
stage),学生吸收了经验归纳证明图式以及一般 化的证明图式;在转移阶段(Transformational stage),引入MI作为证明涉及无穷项命题的一种 方法‘1¨. 5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MI教学,国外研究者做了 大量的实证研究,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 策略. 第一,教学准备.Margita(1998)的研究表明, 为使学生理解和应用MI,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 一方面要在MI教学之前,培养学生观察、对比、 概括、归纳、猜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早通过例 题来说明不完全归纳所得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 需告知学生,有必要去证明归纳的结果[1 3|. 第二,教学活动设计.首先,Avital&Hansen (1976)建议教学设计考虑以下方面:①一个包含 MI概念的有趣实验;②培养猜想的能力;③验证 猜想;④应用MI证明之[1 4|.其次,Dubinsky (1986,1989)建议教学设计中应包含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的活动[1 5|,认为有活动的教学可以更直接 地帮助学生理解证明图式的演化[7].再次,Ron& Dreyfus(2004)建议教学设计过程为:①通过解题 练习找出递推规律;②举例说明归纳的结果有时 是错的;③每一种猜想都必须加以证明,由此引出 MI证明步骤[1引.最后,Allen(2001)建议避开传 统教学模式,并给出新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步骤 为:①给定两个列表,让学生找出函数解析式;② 从表中找出递推公式;③归纳证明两个函数解析
(2006)研究发现,学生常常对递推步骤的正确性 心存疑虑[6],赞同“当我应用MI的时候,我不相 信它是对的”这样的观点[8],甚至包括有些大学生 和师范生也不理解MI的基础步骤和递推步骤的 关系,即通过假言推理得出一个无限集命题的 真理‘引. 3.2数学上的困难 Avital&Libeskind(1978)研究发现,一些学
万方数据
4
数学通报 对于如何分析研究教材,Ernest(1984)的研
2014年
第53卷
第1期
生误认为基础步骤总是始于咒一1;对于复杂的问 题,他们几乎不能正确运用MI原理,数学上的困 难通常发生在MI的两个步骤中.例如:不等式2” >,z2对咒一1成立,但对n一2,3,4,…不成立[6], 于是,学生可能在完成第一步后,马上利用第二步 进行归纳推理. 第二步本身就属于数学上的困难.当所证明 的命题涉及自然数子集时,学生通常意识不到,递 推步骤有时并非“从P(k)到P(k+1)”,而是 “P(走)到P(k+2)”.若竹为偶数,则在递推步骤 应先假设P(忌)成立,再证明P(忌+2)成立,如命 题“1"/取何值时,3”+7”一2能被8整除”[6]. 3.3技术上的困难 技术上的困难往往使学生不能按MI的两个 步骤来证明命题.Baker(1996)通过对13名大学 生和40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包括大 学生)未能正确使用符号“∑”,不会进行基本的代 数操作[明;Avital&Libeskind(1978)和Ernest (1984)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在用愚+1替换是的代 数操作时,出现了很多问题[61;也有学生在递推步 骤中,用愚+1代替竹时有困难[4].Chow(2003)对 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 在应用MI证明导数和数列问题时会遇到 困难u 0’. 3.4其他错误与困难的分类 除了上述分类之外,Ernest(1984)还给出了 学生的一些错误类型:①将MI与归纳法混为一 谈;②将MI理解为“假设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然 后再去证明它”;③不理解逻辑量词;④认为MI 的基础步是不必要的;⑤认为M1只是解决有限 项数列求和问题[4].Brown(2003)在对6名学生 进行20次教学之后,发现学生有六类困难:①理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资源,在教学设计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适合学情的教材具有预防 学生犯错及帮助解决学习困难的功能,因此,对教 材的分析无疑显得特别重要. Harel(2001)的研究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他对一些使用过的教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到: 教材中MI的问题主要是显性递推问题,不等式 问题和整除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很少需要学生 理解MI原理去解决,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机械地 应用MI的两个步骤即可,所以学生常常误认为, MI证明不过是一个程序式的表述而已. Harel还指出了标准教材编写的若干缺点: ①标准教材中引入MI原理太突然.学生并不知 道MI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源于 先前基本经验的抽象提升.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 接受MI程序性的步骤,那么会导致学生形成权 威证明图式和非定量符号证明图式的思维模式. ②教材中问题的类型和顺序不当.首先,问题没有 依据MI历史发展来设置;其次,问题中没有可引 导学生关注过程模式一般化的隐性递推问题,而 隐形递推问题是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思维方式由结 果模式一般化向过程模式一般化的转变[5].
究可以给出一些参考.他曾对教材中的数学归纳 法内容进行了分析[4],从页数,例题数,习题数,题 目类型,数学归纳法的格式、反例,数学归纳法原 理类比解释、原理说明,证明的概念,蕴涵关系以 及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的区别,这几个维度进行 研究. 3学习困难与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在MI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错 误.我们参照Avital&Libeskind(1978)的分类, 将学生学习MI的困难分为概念上的困难、数学 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困难三类[6]. 3.1概念上的困难 Avital&Libeskind(1978)研究发现,学生 不理解“由P(惫)推出P(k+1)”的含义,经常会有 这样的疑问:“如果不知道P(足)是否成立的情况 下,怎么去推导P(五+1)的正确性呢?”学生已经 习惯于这样的事实:对于夕一q,不管P是否正确, 只需说明若P对,则q也对[6].Ernest(1984)的研 究表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递推步骤是在一个含 有咒的等式两边加上一些项,从而得到一个用咒 +1代替咒的类似的等式;因此,学生常常把MI 理解成从一个单个例子中得到一般性结论的技术 性操作,并认为MI证明是・・一个机械的程序式的 表述.学生不理解从P(1)跳跃到P(愚)推出P(忌 +1),且认为基础步骤不是必要的,常在证明中漏 掉这一步[4].Harel(2001)对25名师范生的教学 实验表明,虽然学生有能力套用例子模式,但实际 上并没有真正理解MI的内在关系,并且在应用 MI证明时,学生的错误往往发生在递推步骤中的 应用假设[5].Dubinsky(1989)通过对8名大学生 的访谈发现,有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若没有第一步 的证明,则第二步的证明往往是错误的[7].Avital
8L Libeskind(1978),Baker(1996)和Dickerson
解基础步骤的作用;②识别递推步骤;③解释归纳
假设的作用;④调整基础步骤和归纳假设;⑤确定 MI需要表述的内容;⑥确定MI的适用范围[11|. Baker(1996)的研究则总结了学生学习MI的困 难的九种特征:①数学知识的储备;②概念理解; ③令人信服的证据;④日常生活中的推理;⑤元认 知监控;⑥启发式;⑦对材料本身的理解;⑧程序 性知识;⑨情感因素[8]. 3.5学习困难与错误的原因分析 很多文献都对学生学习MI的困难和出现错
万方数据
2014年
第53卷
第1期
数学通报
5
误的原因作了分析,如Avital&Libeskind
(1978),Chow
Brown(2003)提出了学生应用MI时的理解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演化模型.学生对MI的理解 过程分成三步:在前转移阶段(Pre—transforma—
tiona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ing Kong(2003),Dubinsky
(1989),Dickerson(2006)和Fischbein&Engel
(1989),这些原因大致可分成四类.①无论是在概 念上、程序上或技术上的困难都是由于缺乏数学 知识造成的[6’1叩;②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问题背 景和不完备的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不能建构有意 义的MI证明的最基本因素,而忽视对MI概念的 理解也是一个原因[71;③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能 导致学生学习MI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直接 让学生证明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先探索、再猜想、 最后用MI去证明[6].④MI证明的第二个步骤本 身就是理解的难点,即归纳假设不是作为被证明 的事实,而是作为假设,是推理过程的初始状态, 这常常会导致学生产生以下误解:归纳假设的成 立是有保证的;归纳假设的成立是不能证明的;归 纳假设的理由不充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成 立[1引.⑤以往学习中的负面经验,使他们误以为 “MI证明的基础步骤总是正确的,所以只需关注 递推步骤的正确性即可,,[9|. 4学生证明图式的演化 Dubinsky(1989)曾提出MI发生式分解 图[7],即描述学生在学习MI过程中所建构的一 个特殊的图式,如图1所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刺 激与引导下沿分解图线路进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