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冰箱的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用电器作业

姓名:

班级:电气14-02班

学号:

家用冰箱的发展现状

冰箱是现在家用电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不论是价格还是性能都是居家的必备产品。

冰箱的发明还是挺早的,真正的电冰箱发明于20年代,1920年,纽约布鲁克林一家平板印刷厂的一位名叫威利斯·H.卡里尔的工程师,设计出一种能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系统。存放皮毛的窖主和牛奶公司经理根据需要进一步改进了机械冰箱技术。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些体积更小的家用冰箱,这是一种噪音大,易泄漏的新发明,实际上它只是在旧式“冰盒”壳内安装上电机和转动皮带,这使它的外貌看起来就像一种试验品。1918年美国的卡尔维纳公司设计出第一台电冰箱。

自1927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先研制出全封闭式自动制冷装置至今,当前全世界每年电冰箱的总产量在4000万台以上,其中产量居前几位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国。

1923年,当弗雷基代尔还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分厂的时候,它引进了一种新的机械冰箱组件,并组装成电冰箱。弗雷基代尔电冰箱的设计是把储存易腐烂食品的“冰盒”和制冷机械部分装进一个特制的柜子。这种装置安静、方便,且结构紧凑。至此,一种新的冰箱式样随着到处可见的商标名诞生了。

此后,随着生产数量剧增,冰箱价格暴跌。到1944年,约85%的美国家庭都有了机械冰箱。“冰盒”仅作为一个词汇流传下来。

冰箱的应用,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正是有了冰箱,使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使食物长时间存放有了可能。

近十年来,中国的冰箱产业有很大发展。2007年,中国电冰箱企业年销售量合计达到3079万台,同比增长19.56%,其中,内销1427万台,同比增长了13.6个百分点,增长率为5年来最高水平,冰箱产业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前10月冰箱总零售量344万台,同比增加13.95%;冰箱总零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23.5%。

虽然冰箱企业进入“巷战期”,但冰箱产业格局却愈加分明:以新飞为中心的中原产业群,以海尔、海信为中心的环渤海产业群,以美的为中心的珠三角产业群,以长虹为中心的西部产业群。四个产业群犹如吸力强劲的“四大磁极”,

将资金、人才、配套产业纳入自己麾下,成为支撑中国冰箱行业的四根“擎天柱”。

另外,还有西门子、美菱、容声、LG、三星、松下、奥克斯等国内外主要品牌在中国市场也占有不小份额。

目前,我国各大冰箱生产企业已经日趋成熟,冰箱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产业。全国冰箱产量的80%以上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及河南省等6大省,而且所占市场份额日益加大。此外,冰箱品牌集中度也较高,国内市场中海尔、新飞、科龙、美菱所占份额超过60%。其他品牌相对来说占有较小的份额。

随着时代的发展,冰箱的广泛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冰箱制冷工质散逸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广泛普及导致电力消耗过大,寿命期满后处置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等,加之人们对家用电冰箱在智能化,舒适化方面的要求提高,这些都要求在冰箱生产中药使用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艺加以改进等

1、节能方面

当前冰箱行业的热点话题非“节能”莫属。国家节能新标准的实施、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电力匮乏都使节能冰箱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因此,众多冰箱生产厂家也将产品开发重心放在了节能上。据统计,我国家用电冰箱在我国居民生活用电比重曾一度接近50%,现今也稳定在20%左右,加之世界和我国能源需求和开发的状况,最大程度的节能也就成了必然。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新的国家能耗标准《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2—2003),此标准的出台将会强制性的要求冰箱生产厂家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和创新,节能冰箱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亮点之一。电冰箱节能要从制冷系统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以达到目的。据调查,目前市场上节能冰箱除了传统的加厚保温层技术外,主要采用变频技术、真空绝热技术和多循环制冷系统技术等来提高产品的节能性能。

2、人性化,智能化

家用电冰箱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电器,而是成为了我们每天可见的朋友,所以,在它满足了最初的制冷保存食物的目的,并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做出女里之后,只用的舒适性以及如何使它更人性化就成了生产

社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1]杨利平《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仪器仪表学报.2010;

[2] 张俊《SMS短消息传输的远程控制技术及其实现》.仪器仪表学报.2003;

[3] 刘松,赵忠,孙学磊,等.远程家庭智能监控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8-106.

[4] 藏春华,邵杰,魏小龙,等.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5] 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5

[6] 李群芳.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