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作文
航空航天概论作文
《我与航空航天的那些事儿》
嘿呀,提起航空航天,那可是相当神奇和让人着迷的领域呢!就说我小的时候吧,有一次跟着爸妈去了一个航空展览。
到了那里,我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不够使啦!那些飞机呀,就摆在那里,巨大的翅膀、酷炫的外形,可把我震撼得不行。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就站在一架大飞机前面,仰着头,愣愣地看。
那飞机可真高啊,感觉都快要伸到天上去了。
我就在想,这玩意儿咋就能飞起来呢,太不可思议了!
我还看到工作人员在飞机旁边忙来忙去,一会儿检查这儿,一会儿检查那儿,特别认真的样子。
爸妈拉我去看别的,我都不想走,就想多看看这大飞机。
后来呀,我还坐到了一个飞行模拟器里面,哇塞,那感觉,就像自己真的在开飞机一样。
我握着那个操纵杆,紧张得不行,就怕一不小心坠机啦,哈哈!
从那以后,我好像就对航空航天有了特别的感情。
每次看到天上有飞机飞过,我都会停下来,盯着看半天,想象着里面的飞行员在干啥。
长大了一
些后,我也会去了解一些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什么火箭发射啦,卫星上天啦,都觉得好神奇呀!
我知道,航空航天可不只是好玩,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伟大事业呢。
那些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天空,走向宇宙呀。
我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厉害,但我也会一直关注着航空航天的发展,为他们加油助威呢!这就是我和航空航天的那些故事啦,嘿嘿,有意思吧!。
航空航天概论毕业论文
通用航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国外通航发展、与其它行业的关系)。
通用航空的含义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1.通用航空机动灵活,是民航运输航空业的有益补充。
民航业的运输航空部分就像是一个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统。
而通用航空正像这个城市中的出租车,可以随时随地的将顾客送到目的地,为此乘客也将相应的多付一些费用。
在通用航空业务中,公务机公司是开展的此类业务,先进的公务机可以随时将顾客送至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机场。
美国的航空公司航班可以抵达美国国内1000个机场,而通用航空的公务机可以抵达美国内的10000个机场。
同时,通用航空对旅游业也大有帮助。
通用航空可以发挥空中游览的优势,让游客饱览山川水秀,运送游客,支线飞行连接干线航班节省旅途中的不必要奔波,机动性更强。
如尼泊尔的私人航空公司考司米克公司,使用通航飞机运载游客,对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壮观的鸟瞰飞行,欣赏喜玛拉雅山脉的壮观美景。
开发观山旅游已经成为尼泊尔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通用航空为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储备人才。
私人飞行员的培训保证了公共航空飞行员的供应,全世界的商业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以通用航空的私人飞行驾照开始飞行生涯。
通用航空支持了公共航空的飞行员需求,以满足广大全球旅行者的飞行需要。
全世界航空发达国家都拥有相对的旺盛、雄厚的通用航空基础,中国公共航空的持续稳定发展将无法规避成熟的国际模式。
一旦战争爆发,通用航空不仅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运输工具提供,而且还有大量的后备准军事飞行员可提供。
通用航空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功不可没。
3. 通用航空的依附性,为各特种行业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民航业的产生是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需求造成的,运输航空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而通用航空则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航空器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的服务。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
航天航空概论论文引言航天航空产业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国防以及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重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航天航空产业的历史背景航天航空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从最早的热气球到现代的太空飞船,航天航空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飞行家莱特兄弟的成功飞行标志着航空产业的开端。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工业迅速兴起,航空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航天产业的诞生。
在战争期间,航天航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战期间,飞机和火箭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冷战时期的航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此后,航天航空产业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战略产业之一。
2. 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航天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航空、卫星技术、导航、无人机、航天器制造等多个领域。
许多国家都将航天航空产业视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领域,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迅猛,航空器制造、民航管理、航空运输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新一代的超音速客机和无人机技术的突破,使得飞行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航空工业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绿色航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在航天领域,各国纷纷投资大量资源开展载人航天和无人探测任务。
人类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登陆火星。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空间站的建设和太空资源的开发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 航天航空技术的重要性航天航空技术对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链的升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航天航空产业带动了航空器制造、导航系统、卫星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1900字》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目录《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论文:航空航空航天发展史分析 (1)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 (1)第三章领悟航空航天精神 (2)结语 (4)第一章前言天之大,以混沌教万物。
地之极,以乾坤载苍生。
每每在夜深人静时分仰望星空,我们总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无垠和人类如蜉蝣般的渺小。
斗转星移的变换拥有使得沧海变为桑田的力量,然而唯有宇宙亘古不变,带着亿万年前的原始记忆,流浪在时间长河中。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飞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
无论是世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是世代相传的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月空的向往,对太空的憧憬。
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逐渐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梦也愈来愈清晰。
第二章回顾航空航天之路自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起点。
至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这也表明了中国载人航空航天事业的开展。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的研究与不断的尝试中,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条黑暗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盏盏为后人引路的灯火,那是他们凝聚的心血是他们甘愿托起中国载人航空航天的脊梁。
随后,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921”计划启动,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正式启动。
戚发轫刚从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上卸任总设计师一职,就担任了“神舟”的总设计师。
以戚发轫为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在北京北郊的农田里,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在天地苍茫的草原上,第一次试航,飞船的整个技术流程,火箭系统和发射系统的对接,着陆场地的搭建等都在那一个个日夜中成为了现实。
随后,神舟五号在2003年十月十五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的首艘载人飞船。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空航天的首飞。
那一刻,许多航空航天老专家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中国人用他们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了他们不但可以制造“两弹一星”,还可以完成载人航空航天的技术探索。
航空概论的论文
航空概论的论文第一篇:航空概论的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未来航空发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依次是从我国航空发动机概貌、航空发动机的作用、我国发动机发展水平与航空发达国家的差距及落后原因、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浅见以及我国常用的航空发动机等方面阐述我国发动机在民航领域和军事领域内的应用及重要作用。
主要以发动机的性能、使用周期和它所代表的科技水平等方面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也告诉航空发动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肩上的责任。
要努力的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不停的改造这个世界。
在很久以前,人们把升天看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
可那些现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人们把它当作一个高科技产业去发展。
不管是在民航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要发展一个国家的航空事业,关键的核心就是要看这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水平的高低。
飞机的飞行是要靠强大的动力系统的推进才能起飞的,没有了发动机那么飞机就是一堆可供人观赏的废品。
因此,现代的人民认为,航空发动机水平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大国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对我国这个航空事业比较落后的来说,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的这样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发展需要航空事业,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需要靠先进的航空事业做后盾。
在战争中,是否拥有制空权还是要靠航空事业,而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又在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
”所以说,航空发动机对发展航空事业是至关重要。
一、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的选择虽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走的是一条引进仿制的路,其过程历经了不少失误与反复,但仍走完了引进-仿制-改进改型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改进改型与生产经验。
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高性能推进系统的预先研究工作,在核心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了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发展道路的条件。
航空概论《航空概论》论文
航空概论《航空概论》论文《航空概论》论文之我国民用客运飞机发展浅析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中国春秋时代风筝的发明,虽然不能载人升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之为飞机的鼻祖。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并获得试飞成功,人类由此步入了梦想已久的航空时代。
一、民用客机发展史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飞机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不断得到进步和提升,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代的更替和演变。
1、民用客机起步-活塞时代1909年,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民航运输公司在德国成立,并实现安全营运。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诞生不同类型的航空营运机构。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航空技术力量被用作战争武器,民航飞行被迫中止。
一战结束后,军需的锐减迫使航空工业向民用方面寻求出路。
但在民用航空发展的前几年,客运机基本上是由战争时期的轰炸机改装而成,其速度、载客量和航程都受到极大限制,航空客运均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直到1935年道格拉斯DC-3客机的出现,才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
波音公司随之于1938年实现B-307的生产和投运,成为促进客运航空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民航客机采用了全金属结构,机身尺寸有效扩大,载客量和飞行速度也有了明显提升。
3年投运的道格拉斯DC-7的载客人数突破了100人,最大飞行速度超过600Km/Hr。
2、民用客机发展-喷气时代二战结束后,随着战时航空设施转入民用,航空营运市场空前,而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民用客机,其体积大、功率低、故障率高等缺陷,给航空的安全性、经济型带来诸多不便,其飞行速度和乘坐舒适性也不能满足乘客出行需要,喷气式客机应运而生。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飞机试验机He-178在德国诞生,并成功试飞。
1947年,英国哈维兰生产并投运的“彗星”号喷气式民用客机,其速度、飞行平稳性大大超过活塞式飞机的任何机型,航程和载客量也有极大提升空间。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论SR-71黑鸟的性能与结构特点——SR-71作为一个文科生,其实我真的对航空航天知识了解甚少,但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也总算是小有收获。
在课堂中出现过的诸多飞行器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SR-71黑鸟了。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双座双发动机涡轮喷气式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其基本参数如下:机员:1名或2名机长:32.74米机高:5.64 米翼展:16.94米翼面积:17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77.11吨最大飞行速度:3.2倍音速侦察高度:24000米作战半径:1930千米1964年7月25日,约翰逊发表讲话,透露了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研制第二种速度3倍音速的军用飞机,编号为SR—7l,是一种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先进远程战略侦察机。
SR-71型总计制造了32架。
1962年6月,美国空军对R/RS-71进行了模型审查,同年12月6日签订了制造6架试验机的合同,最后把侦察攻击型RS-71改为战略侦察型SR-71A,共制造了29架,其教练型SR-71B制造了2架。
此外,还用YF-12A的l号机和地面试验机的部件改装了一架SR-71C。
它的改型也有三种:A型,战略侦察型,共生产25架;B型,教练型,共生产2架;C型,由A 型改装的教练型。
由于我对SR-71的了解极少,无法对它进行极为详细的描写,所以我只选择了几个简单的方面作为我的结课论文的内容。
机身:SR-71侦察机结构图SR-71的机身大部份都是钛,为了降低成本,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是可在较低温度软化而较易加工的钛合金,完成的飞机会涂上一种趋近黑色的暗蓝色,以加强热辐射冷却与高空的伪装效果,因此当它翱翔于天际时,我们便仿佛看到了一只真正的黑色巨鸟。
飞机的主翼内侧蒙皮的主要部份其实是皱纹状的。
热膨胀会使平滑的蒙皮撕裂或卷曲,而将蒙皮做出皱折让它能向垂直方向伸展,避免应力过强,同时也增强纵向强度。
此外,SR-71在机身中心附近那里的蒙皮薄而易破,很大一块区域的下方都没有结构梁提供额外支撑,因此部分飞机上在那里贴有红色的警示条,以防止维修人员不慎破坏蒙皮,电脑:飞机研究中,计划早期的类比式进气电脑并不总是能跟得上立即的飞行变化,若内压力过高,且进气锥处在不正确的位置,激波会突然在进气口前中断,从而使得使进入压气机的气流立即停止,推力下降且排气温度开始上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1962年美国空军提出“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要求研制一种低空高速突防轰炸机作为B-52的后继机。
1969年11月开始招标,1970年6月选定罗克韦尔公司研制原型机,编号为B-1,1974年12月23原型机首飞,改进型B-1B于1982年11月研制,首架生产型于1984年10月8日试飞。
B1—B型号:B—1A 原型机,共生产4架,最高可赫数2.2。
B—1B 生产型,结构加强,总重比A型增加37吨,发动机、翼套与起落架均作改进。
别名“枪手”。
B1—B简介:动力装置:B-1B由四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01-GE-102发动机提供动力,每台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0780磅,在机组抛洒油料时,该机可以以一台或两台发动机工作。
该型机还安装有一台辅助动力装置,一旦需要快速出动,可以同时启动4台发动机。
如果机组没有在座舱里,也可通过前鼻轮上的一个开关启动辅助动力装置。
通用电气公司选择了中等涵道比、高增压比的加力涡扇循环。
F101是首次用红外线高温计作为其调节系统参数之一的发动机。
高温计测取72片高压涡轮叶片的平均温度。
当温度达到极限时,调速器将限制燃油流量和风扇转速。
为便于维修,F101采用单元体结构并设有许多孔探仪检查口。
机载设备:采用相控阵天线的AN/APQ-164多模态攻击雷达系统(具有低空地形跟踪和精确导航能力)、IBM公司的电子控制单元、AN/ALQ-161无线电频率侦察/电子对抗系统、尾部告警系统、AN/ASQ-184防御管理系统及一个高级对抗系统、辛格公司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其它的电子设备等。
AN/APQ-164A多模式雷达是主要的进攻性航空电子设备,它有一具不易发现的相控阵列天线,能进行低空地形跟踪,并且为该机提供精确的导航数据,该雷达有11个工作模式,确保该型机能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低空飞行剖面,地形跟踪模式为驾驶员在低飞飞行时提供俯仰操纵控制信息,地形回避模式为驾驶员在低空飞行时提供飞机可能遇到的超过飞机飞行高度的障碍物。
航空航天论文
航空航天论文关于航空航天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航空航天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航空航天论文篇1摘要:本文扼要引见航空航天范畴热防护技术的开展概略,重点引见碳/碳复合资料、多孔纤维陶瓷资料、陶瓷基复合资料、热涂层技术、隔热资料、轻质烧蚀资料等,并对热防护技术的开展趋向作扼要评述。
关键词:热防护技术;碳泡沫资料;多孔纤维陶瓷;陶瓷基复合资料;热障涂层;隔热资料;轻质烧蚀资料前言在航空航天范畴,航天飞行器以高马赫数穿越稠密大气层飞行,飞行器外表会产生严重的气动加热,容易产生热损伤。
因而热防护技术是航空航天范畴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航空航天范畴,热防护主要采用防隔热资料的方式。
下面扼要引见目前比拟前沿的几种防隔热资料,轻质烧蚀资料、碳泡沫资料、多孔纤维陶瓷、陶瓷基复合资料、无机纤维隔热资料等的开展现状与应用。
1热防护资料开展概略烧蚀类热防护资料发张历史较长,应用较普遍,如以纤维为加强填充资料的纤维加强酚醛资料和以酚醛树脂为粘合剂的热防护复合资料。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纤维加强酚醛资料[1]。
传统的烧蚀热防护是以牺牲热防护资料质量来换取防热的效果,无法应对当今航天器外形不变的请求,于是提出了非烧蚀资料的概念。
非烧蚀资料是一种能够反复应用的新型热防护资料。
关于该种资料来说,提高极限运用温度和高温性能、提高标明抗辐射、抗氧化才能、防隔热一体化和能量引导耗散机制的分离是目前研讨的热点和重点[2]。
因而下面将先简单引见一下轻质烧蚀资料,然后重点引见几种非热烧蚀资料,如碳泡沫资料、多孔纤维陶瓷、陶瓷基复合资料、无机纤维隔热资料以及热涂层技术。
2 轻质烧蚀资料[3]2.1 基体资料。
基体是烧蚀资料的主要组成局部,不只能将资料中的各种组分分离成型,其性能好坏还直接影响整体构造性能。
轻质烧蚀资料的基体资料普通包括弹性体和树脂基体两大类。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航空概论论文110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航空概论论文110论文题目:航空器发展史摘要:从古代开始,人类就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开拓,制造也风筝和热气球等飞行工具,来追求伟大的以待梦想,这些简单的手工造制作便成就了飞器的雏形。
在往后的几百年里,无数的飞行先驱者不断努力尝试飞行,终于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综研制的“飞行者”1号飞机首先试飞成功。
此后几十年的光阴里,飞机从实验室走向了战场,正因在战场上的应用而使得其飞速发展;并而在后来中应用到民航中,而使其作用发扬光大。
展望未来,航空器将会向实用型和智能型方向继续发展。
关键词:航空器飞机发展史前言从很久很以前,人类就幻想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并收此诞生了许多像《嫦娥奔月》等拔人心弦。
嫦娥奔月早在2000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不能把人带到天空中,也可以说是放飞梦想的向前迈进一步。
风筝在风筝问世的一千多年里,全世界都先驱在从事这把“飞翔”变为现实的工作,直到法国人发明的热气球,才首次把人带入空中,这比后来出现的飞机,早了120年。
自从飞机的诞生,更激发对飞翔的狂热,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军中,飞机发挥了它无代替的优势,更从而开辟了飞机的新纪元。
在战用飞机迅猛发展过后,飞机应用到更广阔的民用领域,飞翔的梦想更得以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其本能作用。
可以说,航空器是随着人类的梦想的萌生而诞生,又伴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与历史与文明驱步朝前。
在进入飞机开创的航空时代100余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首先驱的一路蹒跚,收获前辈的艰辛耕耘的成果,迈向明天1.雏形1.1梦想因为有梦想,世界所以精彩,航空事业也是一样,这是一个飞越的梦。
几乎所有讲述航空历史的书都是从远古的神话开始的,而几乎所有的远古神话都是从中国讲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祖先的很多古代飞行技艺被世界公认是现代航空文明的雏形,对后来航空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如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天河,飞越天河梦相会,多美丽动人,牛郎织女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还有那阴晴圆缺的月亮迷住多少文人雅士,多少探索志士中国春秋时代肃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成仙飞去的故事,都是人类升高愿望的生动反映。
航空概论 结业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中国卫星导航系统(CN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战略意义众所周知,现代战争拼的是高科技,而战争的爆发谁都不能预计,但做到防患于未然才是中国面对未来之根本。
武器再精致,但武器的灵魂脱离不了对方的控制,那才是最可怕的,未战就先输了一半。
中国拥有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尖端武器的灵魂,虽然军用、民用上中国目前还基本上还没有脱离GPS,笔者坐驾的导航系统仍然离不开GPS,但应该相信,中国人彻底摒弃GPS的日子会越来越近,这才是真正兴奋的期待……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就结合国情,科学、合理地提出并制订自主研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一些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等;第二步是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区域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飞机设计
航空航天概论——50座支线客机设计人类由空想实现了飞天梦,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开始寻求更高效与快速的飞行器,飞行器不断被改进,更加完善与多功能。
听完航天航空概论,我设计一款0座支线客机。
现将该机命名为TJ-001,其基本参数为:飞机尺寸:翼展(m)20 机长(m)30 机高(m)7 重量(t)15 载客(人):50载重(t):6 最大速度:750~800km/h 起飞降落距离:起飞850km/h 降落450km/h 航程:7000km TJ-001采用下单翼,单立尾,垂直尾翼形式;因为该机为超音速飞机,为了减小激波阻力,大多采用了后掠角比较大的机翼,因此,后掠角的横侧向静稳定作用可能过大,以致于当飞机倾斜到左边后,在滚转力矩的作用下,又会倾斜到右边来。
于是,飞机左右往复摆动,形成飘摆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不正常现象,可以采用下反角的外形来削弱后掠机翼的横侧向静稳定性。
垂直尾翼之所以能对飞机产生侧向稳定作用,是因为当出现了侧滑以后,垂直尾翼上产生的附加侧向力的作用点位于飞机重心的上方,因而相对于重心也形成恢复力矩。
腹鳍因位于重心的后下方,则起方向稳定作用和侧向不稳定作用。
增加增升装置:翼尖小翼。
增升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起飞降落时增加机翼的升力,从而降低飞机的离地和接地速度,缩短起飞和降落的滑跑距离。
增加翼尖小翼有三个优点:①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小翼可以阻碍气流流动;②减小翼尖涡漩;③减小诱导阻力。
TJ-001采用两台涡轮桨扇发电机,这种发动机界于涡轮风扇和涡轮螺桨发动机之间,产生推力的装置是桨扇。
是可用于800km/h以上速度飞机飞行的一种燃气涡轮螺旋桨风扇发动机。
桨叶薄而后掠,前缘尖锐,直径小,重量轻,这对提高桨扇的转速较为有利。
桨扇的桨叶数目较多,可以弥补桨叶短和后掠角带来的缺点。
其突出优点是推进效率高,省油。
桨扇发动机与正在使用的先进涡轮风扇发动机相比可省油20%,与波音707和DC-9飞机的发动机相比,可省油60%。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_图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引言这学期学习了航空航天概论相关知识,了解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史,飞机的飞行原理、飞机的基本构造、飞机的机载设备、航空发动机、机场地面设施保障系统和航天技术。
在我理解,空间技术目前指的主要就是航天技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技术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自从空间技术诞生发展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高科技技术,对于经济、国防、文化、科研以及国家政治声誉等都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从5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发展空间科技,到现在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空间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了光彩。
航空航天技术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康德有一则名言广为后世传扬——“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心灵,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脚踏地面之实,头顶天空飘渺,无论在古今中外,无论是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莫不对我们头上的这一片蓝天怀有敬畏之情。
飞上蓝色的天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明代的时候中国有个名叫万户的人,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把自己送到太阳上去,可惜他没有成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正是历史上像万户这样的勇士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才有了1903年莱克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蓝天翱翔,从此人类历史上翻开了三维立体交通的新一页。
二十世纪初,广东人冯如旅美归来,成了第一个制造出飞机的中国人。
自冯如始,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也踏上了立体交通之路。
解放前由于战事和民间需要,国民政府已经建成了覆盖面很大的航路体系。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社会主义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升空,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国虽然贫穷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绝不甘于落后。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一、描述一下某些方面的航空和航空技术知识航空航天技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1、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大多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很高。
经过几十年的航空航天材料研究,研制出了纳米颗粒炸药、碳纳米管高硬度材料、铝氧纳米管材料和新型密封材料、电子绝缘聚合物材料、新型“热塑料”材料以及原子级硅记忆材料和铝-硅合金等,并发现了纳米孔隙网材料等。
而且新材料工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温轧法、粉末冶金法、非晶复合技术工艺、急速凝固法、树脂膜浸渍法和等温化学气相浸渗法制造出了高强度合金材料、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抗损伤复合材料编制机等。
与此同时,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应用上也有重大进展,形状记忆合金、量子隧道效应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火箭尾喷管应用纳米复合涂层、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盘;采用复合材料排布机编制燃料箱;采用红外材料制成手提式定向反射仪以及用氮化物基材料制造出电子器件等2、航空航天结构系统用于支承和固定飞行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器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声)以及空间运行环境。
对飞行器结构的基本要求是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因此飞行器的结构大多采用铝、镁、钛等轻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制造。
通常用结构质量比,即结构重量占航天器总重量的比例来衡量航天器结构设计和制造水平3、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它按功能分为通信、导航、雷达、目标识别、遥测、遥控、遥感、火控、制导、电子对抗等系统。
各种系统一般包括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和相应的地面电子系统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合成为一个系统。
和这些电子系统有关的电子理论和技术有通信理论、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检测理论和技术、编码理论和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而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则是提高各种电子系统性能的基础。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航空航天概论论文【摘要】: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中国春秋时代风筝的发明,虽然不能载人升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之为飞机的鼻祖。
航空航天制造工程的技术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章介绍了航空航天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特点及要求,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技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
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
飞行器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科学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向前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也给飞行器的设计提供新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航空航天材料的进展取决于下列3个因素:一、材料科学理论的新发现:例如,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导致硬铝合金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刚性分子链的定向排列理论导致高强度、高模量芳纶有机纤维的发展。
二、材料加工工艺的进展:例如,古老的铸、锻技术已发展成为定向凝固技术、精密锻压技术,从而使高性能的叶片材料得到实际应用;复合材料增强纤维铺层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它在不同的受力方向上具有最优特性,从而使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并为它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热等静压技术、超细粉末制造技术等新型工艺技术的成就创造出具有崭新性能的一代新型航空航天材料和制件,如热等静压的粉末冶金涡轮盘、高效能陶瓷制件等。
三、材料性能测试与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子光学仪器已经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分子结构;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装置已经可以模拟飞行器的载谱,且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进步。
航空航天论文
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课程论文邓阳杰2014030102022蓝天,广袤无垠,深邃辽阔。
仰望天空,常常被它的博大所吸引,常常陷入情不自禁的想象中:如果能如鸟儿般翱翔苍穹,俯瞰大地,穿梭云层,沐浴清风,那该是何等的畅快!人类的航空史,是一部梦想到现实的进步史。
对天空的渴求与幻想,同样是人们为航空奋战不朽的动力。
从风筝到热气球,从飞艇到飞机,探索路上,人们不断总结失败经验与教训,不断前进。
从无人到有人,从低空到高空,从低速到高速,航空器一步步完善,一步步发展。
从军用到民航,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齐备,从惊险刺激到安全舒适航空技术日日翻新,时时进步。
纵揽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由人数或枪数决定了,制空权,空战成了战争取胜的要素;而国民经济也同样被航空工业准确的衡量着。
这无不尽显航空越来越重的分量。
提到航空,就不能不提到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俄罗斯)。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航空实力不容置疑。
首破声障的X-1研究机;两倍声速F-104的战斗机;高级动性的F-18战斗机,具有隐身性能的F-117战斗轰炸机;大型宽身的波音-747客机;以及世界目前唯一第四代战斗机F-22。
这些高精尖技术始终是在世界最前沿。
也正是因为强大的空军实力,美国才轻易取胜于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另一个前超级大国也毫不示弱,他们的米格战斗机与时俱进,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始终代表着战斗机先进水平;他们的图-144成为少有的超声速客机;他们的雅克号更在二战中大显威力。
空前则国强,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听罢钱小妹老师的《航空航天发展史》这门课,我对航空有了进一步了解。
第一个制作飞机的冯如为科技献身,成了中国飞行第一人,为中国航空打下了铺垫。
1910年,清政府筹办飞机制造厂。
旧中国只有十多个设备想当简陋的航空工厂,所有原材料,机载成品与设备都依赖外国进口,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的航空工业。
二战后,饱受欺凌践踏与侮辱的中国,看明白了制空权丢失后果的严重,以及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与紧迫。
航天技术论文
航空航天论概论论文——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小结“飞豹”战斗轰炸机、“枭龙”轻型战斗机和“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防系列产品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它们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在国内或是国外的航空史上都不免有过许多令人悲痛的过去。
在过去几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
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人类为了扩大社会生产力,必然要开拓新的活动空间。
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
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
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
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
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发动机未来发展的智能化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纵观历史,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很迅速的。
从最早的活塞式发动机到现在的喷气式发动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航空飞行器的发展。
早期的飞机飞行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是受制于发动机的技术,但是今天的飞机不仅飞行速度惊人,而且飞行的安全系数也更高了。
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还没有到达最高点,也就是说现在的发动机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预计未来的发动机会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节油技术,智能修复技术等等。
关键词:发动机安全系数智能技术历史前景一.引言:航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支持,发动机对于飞机而言就像心脏对于我们人类一样重要,离开了发动机,飞机就成为了空壳,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发动机才是飞行器的核心,发展飞行器虽然要求各方面的技术均衡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故发动机的技术在某一个层面上也代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从飞机诞生到其被用于战争,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飞机将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于是纷纷开始发展航空飞行器,于是一个更深层面的技术发展拉开了帷幕,它就是发动机的技术研究。
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史1.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
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
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世界上首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来的。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虽然当时试飞的时候,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并没有飞行多远的距离,但是他们却因此实现了人类飞行于天空的梦想,开创了人类研究飞行器的时代,他们是现代飞机的始祖,他们的贡献也被后人铭记于心。
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首架飞机如图一所示:图一: 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首架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
这台发动机只发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0.11kW/daN。
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2.6m的木制螺旋桨。
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36.6m。
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以后,在飞机用于战争目的的推动下,航空在欧洲开始蓬勃发展,法国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虽然发明了动力飞机并且制造了第一架军用飞机,但在参战时连一架可用的新式飞机都没有。
在前线的美国航空中队的6287架飞机中,有4791架时法国飞机,如装备伊斯潘诺-西扎V型液冷发动机的"斯佩德"战斗机。
这种发动机的功率已达130~220kW, 功重比为0.7kW/daN左右。
飞机速度超过200km/h,升限6650m。
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还比较小,气冷发动机冷却困难。
为了冷却,发动机裸露在外,阻力又较大。
因此,大多数飞机、特别是战斗机,采用的是液冷式发动机。
这段期间,1908年由法国塞甘兄弟发明的旋转汽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曾风行一时;这种曲轴固定而汽缸旋转的发动机,终因功率的增大而受到限制,在固定汽缸的气冷星型发动机的冷却问题解决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图二与图三所示:图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组成图三:旋转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活塞式发动机领域出现几项重要的发明:发动机整流罩既减小了飞机阻力,又解决了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困难问题,甚至可以的设计两排或四排汽缸的发动机,为增加功率创造了条件;废气涡轮增压器提高了高空条件下的进气压力,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变距螺旋桨可增加螺旋桨的效率和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内充金属钠的冷却排气门解决了排气门的过热问题;向汽缸内喷水和甲醇的混合液可在短时内增加功率三分之一;高辛烷值燃料提高了燃油的抗爆性,使汽缸内燃烧前压力由2~3逐步增加到5~6,甚至8~9,既提高了升功率,又降低了耗油率。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气冷发动机发展迅速,但液冷发动机仍有一席之地。
在此期间,在整流罩解决了阻力和冷却问题后,气冷星型发动机由于有刚性大,重量轻,可靠性、维修性和生存性好,功率增长潜力大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在大型轰炸机、运输机和对地攻击机上取代液冷发动机。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莱特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后发展出单排的"旋风"和"飓风"发动机,以及"黄蜂"和"大黄蜂"发动机,最大功率超过400kW,功重比超过1kW/daN。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双排气冷星型发动机研制成功,发动机功率已提高到600~820kW。
此时,螺旋桨战斗机飞行速度已超过500km/h,飞行高度达一万米。
图四所示为美国早先生产的“飓风”发动机:图四:美国早先生产的“飓风”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气冷星型发动机继续向大功率方向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普.惠公司的双排"双黄蜂"((R-2800)和四排"巨黄蜂"(R-4360)。
前者在1939年7月1日定型,开始时功率为1230kW,共发展出5个系列几十个改型,最后功率达到2088kW,用于大量的军民用飞机和直升机。
单单为P-47战斗机就生产了24000台R-2800发动机,其中P-47 J的最大速度达805km/h。
虽然有争议,但据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得最快的战斗机。
这种发动机在航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航空博物馆或航空展览会上,R-2800总是放置在中央位置。
甚至有的航空史书上说,如果没有R-2800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取胜要困难得多。
后者有四排28个汽缸,排量为71.5L,功率为2200~3000kW, 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活塞式发动机,用于一些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
1941年,围绕六台R-4360发动机设计的B-36轰炸机是少数推进是飞机之一,但未投入使用。
莱特公司的R-2600和R-3350发动机也是很有名的双排气冷星型发动机。
前者在1939推出,功率为1120kW,用于第一架载买票旅客飞越大西洋的波音公司"快帆"314型四发水上飞机以及一些较小的鱼雷机、轰炸机和攻击机。
后者在1941年投入使用,开始时功率为2088kW,主要用于著名的B-29"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
R-3350在战后发展出一种重要改型--涡轮组合发动机。
发动机的排气驱动三个沿周向均布的废气涡轮,每个涡轮在最大状态下可发出150kW的功率。
这样,R-3350的功率提高到2535kW,耗油率低达0.23kg/(kW.h)。
1946年9月,装两台R-3350涡轮组合发动机的P2V1"海王星"飞机创造了18090km的空中不加油的飞行距离世界纪录。
液冷发动机与气冷发动机之间的竞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在继续。
下图五所示为搭载R-3350发动机的“海王星”飞机:图五:搭载R-3350发动机的“海王星”飞机液冷发动机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的迎风面积小,对高速战斗机特别有利。
而且,战斗机的飞行高度高,受地面火力的威胁小,液冷发动机易损的弱点不突出。
所以,它在许多战斗机上得到应用。
例如,美国在这次大战中生产量最大的5种战斗机中有4种采用液冷发动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罗-罗公司的梅林发动机。
它在1935年11月在"飓风"战斗机上首次飞行时,功率达到708kW;1936年在"喷火"战斗机上飞行时,功率提高到783kW。
这两种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的战斗机,速度分别达到624km/h和750km/h。
梅林发动机的功率在战争末期达到1238kW,甚至创造过1491kW的纪录。
美国派克公司按专利生产了梅林发动机,用于改装P-51"野马"战斗机,使一种平常的飞机变成战时最优秀的战斗机。
"野马"战斗机采用一种罕见的五叶螺旋桨,安装梅林发动机后,最大速度达到760km/h,飞行高度为15000m。
除具有当时最快的速度外,"野马"战斗机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有惊人的远航能力,它可以把盟军的轰炸机一直护送到柏林。
到战争结束时,"野马"战斗机在空战中共击落敌机4950架,居欧洲战场的首位。
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由于"野马"战斗机的参战,才结束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霸主地位。
航空史学界把"野马"飞机看作螺旋桨战斗机的顶峰之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和战后的最主要的技术进展,有直接注油、涡轮组合发动机和低压点火。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很快,单机功率从不到10 kW 增加到2500 kW左右,功率重量比从0.11 kW/daN 提高到1.5 kW/daN左右,升功率从每升排量几千瓦增加到四五十千瓦,耗油率从约0.50 kg/(kW.h)降低到0.23~0.27 kg/(kW.h)。
翻修寿命从几十小时延长到2000~3000h。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活塞式发动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以它为动力的螺旋桨飞机的飞行速度从16km/h提高到近800 km/h,飞行高度达到15000 m。
可以说,活塞式发动机已经达到其发展的顶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而开创了喷气时代,活塞式发动机逐步退出主要航空领域,但功率小于370 kW的水平对缸活塞式发动机发动机仍广泛应用在轻型低速飞机和直升机上,如行政机、农林机、勘探机、体育运动机、私人飞机和各种无人机,旋转活塞发动机在无人机上崭露头角,而且美国NASA还正在发展用航空煤油的新型二冲程柴油机,供下一代小型通用飞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