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设计生命科学基础_3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点相互作用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然而,这些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大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生物机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对于深入理解生命科学、发现新药和开发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
它们在细胞内担负着酶催化、信号传递、膜转运等生物学功能。
然而,蛋白质的正常功能往往需要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非特异性的,如疏水效应和范德华力作用;也可以是特异性的,如酶和亚基的结合等。
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空间构象匹配。
例如,抗体和抗原的结合需要抗原的特定位点与抗体的结构互补性匹配,从而形成稳定的互补结合。
这种相互作用的机理最初由极限情况下的“钥匙-锁”模型提出,当前已被证实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除了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外,蛋白质的疏水力和范德华力在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疏水效应是指由于水的存在,疏水基团的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聚合物形成有序的聚集状态。
范德华力源于分子间电荷结构的不均匀分布,其力作用不具有方向性,但可以对分子结构和相互距离产生影响。
二、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核酸是生命体中另一类重要的大分子,其构成基本单位为核苷酸,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核酸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信息传递,其正确的转录和复制需要相互作用。
在此过程中,核酸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起着关键作用。
核酸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配对规则来解释。
在DNA和RNA的序列中,两条链的碱基(A、T、C、G和U)按一定规则相互配对。
例如,A与T配对,C与G配对。
这种配对规则是由碱基之间的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产生的。
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通过选择性稳定了核苷酸的序列和空间构象,从而确保了正确的信息传递和复制。
除了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外,核酸的疏水效应和电荷相互作用也参与了对DNA和RNA的折叠和结合。
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一、本文概述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药效,还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深入理解和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合理设计、优化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为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光谱学方法,可以无损、实时地监测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获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等。
本文旨在综述药物小分子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进展,介绍常用的光谱学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总结和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药物小分子概述药物小分子,通常指的是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它们能够通过特定的机制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相互作用,从而发挥药效。
这些小分子药物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通过抑制或激活某些生物过程,改变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或者干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生命周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小分子的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癌药物、镇痛药、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的化学结构各异,但它们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能够与生物大分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可以通过光谱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药物的药理活性。
光谱学方法在药物小分子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紫外-可见光谱可以用来研究药物小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特性;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则可以用来分析药物小分子的振动模式和分子结构;核磁共振光谱则可以提供药物小分子在溶液中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这些光谱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药物小分子的化学性质,还能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
药物分子设计的名词解释
药物分子设计的名词解释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改变生物分子的作用方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对药物分子设计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相关技术进行解释。
第一部分: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概念1. 药物分子:药物分子是指具有治疗、改善或预防疾病的生物活性分子。
药物分子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工程等方法获得的。
2. 靶点:药物分子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是生物分子,被称为靶点。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或其他生物大分子。
药物通过与靶点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效果。
3. 作用机制: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被称为作用机制。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激活等。
药物设计就是通过改变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来实现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和技术1. 分子模拟:分子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来优化药物设计的方法。
常用的分子模拟技术包括分子对接、药物动力学模拟等。
2. 三维药效团:三维药效团是指通过分析一系列已知的活性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确定出一组结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
三维药效团可以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3. 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改变分子结构的方式来优化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性质。
常见的结构优化方法包括化学修饰、构效关系研究等。
第三部分:药物分子设计的应用案例1. 抗癌药物设计:药物分子设计在抗癌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设计出能够干扰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分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2. 抗感染药物设计:抗感染药物设计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通过理解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设计出能够干扰病原微生物生存的药物分子,可以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
3. 神经系统药物设计:神经系统药物设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分子机制,设计出能够干预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分子,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新药设计原理与方法-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03
受体作用机制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酶的活性等机制,最终产生药理作用或生理效应。
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01
02
03
基因敲除技术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 特定基因对药物作用的影 响。
蛋白质组学技术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 究药物对蛋白质表达和功 能的影响。
生物信息学方法
详细描述
这种方法依赖于对已知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修 饰和优化,以提高其生物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先导化合物可能来源于天然 产物、微生物或合成化学。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总结词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和预测,以发现和优化潜在的药物分 子。
02 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靶点结合
药物通过与细胞内的靶点分子结合,发挥治疗作用。
共价结合与非共价结合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共价结合或非共价结合,其中非共价 结合更为常见。
亲和力与选择性
药物与靶点结合的亲和力及选择性决定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与代谢
吸收
新药设计的发展趋势
1 2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药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 药理学、毒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有助于加 速新药研发进程。
创新药物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涌现出更多创新的药物 类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为治疗一些难 治性疾病提供更多选择。
绿色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新药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减少药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低药物对人 体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
《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第二部分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1)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组合化学:是将一些基本小分子构建模块(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各种各样的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的手段,将他们系统地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的方法。
(3)创新药物:通常是指新研制的临床医疗中尚没有的药物品种,其中包括新剂型、新用途、新作用机制和新化合物,可以为临床医疗提供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4)药物筛选:就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进行初步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用途,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
(5)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形成无活性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减少酶与底物作用。
(6)靶向药物:指利用对某些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分子作载体,与药物偶联后将其定向输送到作用的靶器官部位的一种药物设计方法,是前体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受体与配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
(7)苗头化合物:苗头是指对特定靶标或作用环节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
(8)脱靶效应:某些药物对特定的治疗靶标之外的酶或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会诱导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9)分子靶向性治疗:以肿瘤细胞过度或特异性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标志物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
即增加特异性、选择性,避免一般化疗药物的无选择性、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10)定向筛选:是以特异生物活性为指标,针对先导物优化研究的衍生物,以期找到生物活性更优的先导物。
没有先导物的发现,定向筛选就没有根据。
(11)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药物靶点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药物靶点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是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设计是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环节。
药物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出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的药物。
而药物靶点选择则是药物设计的重要前提。
下面,就药物靶点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阐述。
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进行特定相互作用的分子实体。
它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核酸或糖类,是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药物靶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药物靶点的选择应当基于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药物分子的结构性特点。
比如,HIV病毒的复制过程需要用到酶类靶点,利用抑制这些酶,就能够有效阻止HIV病毒的复制。
而且,同一种药物靶点对不同药物类别的选择和优化也不尽相同。
对于小分子药物设计,药物分子的足够小是选择药物靶点的基础,而对于大分子药物设计如生物制剂而言,是靶点的特异性以及药物大分子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等因素需要考虑进去的。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将已知的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用效果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以获得更优良的药物分子的过程。
药物设计的目的是将一些有活性分子结构形式化为分子模型,再优化这些分子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更佳的药物活性、代谢稳定性、药物靶点特异性和选择性。
药物设计的优化过程需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如药效、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性等。
药效通常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药物反应等方面。
药代动力学主要涉及药物的体内代谢和排除过程,旨在获得药物分子的最佳时滞性和用药剂量。
药物毒性则意味着副作用、药物耐受性、过敏症状等,应该在药物设计优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
药物设计涉及到很多技术手段,例如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SAR)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通过比较药物分子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寻找药物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活性关系,进而进行药物分子优化。
而计算机模拟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对药物分子进行计算和模拟,预测药物的性质和效能。
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繁琐的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其中,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这些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酶催化、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等。
在药物研究中,生物大分子不仅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或辅助材料,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大分子作为靶点的应用在药物研究中,寻找合适的靶点是关键。
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的靶点,具有以下优势:1. 生物大分子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和体液中,能与药物相互作用。
2. 生物大分子通常拥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选择性地与药物结合,从而防止药物对其他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3. 生物大分子具有巨大的结构多样性,可以发现多种靶点,从而寻找到更多的药物治疗方法。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
现代药物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设计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很多药物以蛋白质作为靶点,例如拟肽类药物、激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用于抗肿瘤、抗炎症、免疫增强等多个领域。
除了蛋白质以外,核酸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靶点。
核酸分子的结构特殊,能够与其他分子稳定地结合,并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和细胞内可操作性。
因此,核酸分子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等领域。
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是药物研究中另一个广泛应用的领域。
药物载体是一种能够稳定输送药物的材料,使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并释放出来。
生物大分子具有以下优点:1.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构造及其功能多样性可以用来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时间和位置。
2. 生物大分子在人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无毒性。
3. 生物大分子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在输送过程中避免药物失效、药效降低等问题。
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等。
近年来,纳米粒子和纳米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作为药物载体。
药物作用生物学基础
•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用 于神经系统向细胞传递信息,通常是一些小分子 化合物,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 5-羟基色胺等。
O Me O
NMe3
乙酰胆碱
OH
HO
NH2 HO
HO 去甲肾上腺素
HO 多巴胺
NH2 HO
NH2
N H 5-羟基色胺
(2)激 素
• 激素由特别的腺体或细胞分泌,随血液流 遍全身并激活所有能识别它们的受体。 如:皮质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 素等。
载体蛋白
细胞膜
细胞内
载体蛋白抑制剂
• 某些药物能够抑制载体蛋白转运它的自然宿客。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卡因等。
神经递质
载体蛋白
细胞膜 细胞内
受体
信号
阻断剂
信号
药物“偷运”
• 药物与一个自然底物结合,然后被载 体蛋白转运进入细胞内。
O HN
Cl N
Cl
ON H
尿嘧啶氮芥
HO
COOH
HO
H2N Hnz
COOH
2.氢键
氢键仅短距离有效,在生理情况下,药物分子 中含有孤对电子的O,N和卤素特别是F能与受体, 生物大分子间形成氢键,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 用中氢键非常重要,另外氢键对增加药物的溶 解度起重要的作用。
OHO O
R
OHN
N
O
R
3. 静电作用
静电键包括离子-离子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和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当同时存在氢键等短距离键时, 静电键可得到加强。
离子流
通道
细胞膜
• 此外还有少数药物能够与类脂载体作 用,如万古霉素能够与运送糖肽的类 脂载体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 构建。
1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基础 1生物靶点
细胞内受体
• 细胞内受体通常有两个不同 的结构域, 一个是与DNA结 合的结构域, 另一个是激 活基因转录的N端结构域。 此外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 是与配体结合的位点,位于 C末端,另一个是与抑制蛋 白结合的位点。在没有与配 体结合时,则由抑制蛋白抑 制 了 受 体 与 DNA 的 结 合 , 若 是有相应的配体,则释放出 抑制蛋白。
高血压 心律失常 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
受体
降钙素受体 多巴胺受体 D2 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受体 组胺受体 H1 组胺受体 H2 5-羟色胺受体 5-HT3 5-羟色胺受体 5-HT4 5-羟色胺受体 5-HT1B 5-羟色胺受体 5-HT2A/2C
白三烯受体
药物
降钙素 氟哌啶醇 戈那瑞林 茶苯海明 雷尼替丁 利坦色林 莫沙必利 曲唑酮 氯氮平 普仑司特
• 这些靶点的种类主要有受体、酶、离子通道和 核酸,存在于机体靶器官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
已知治疗性药物靶点的分类
核酸
3% 离子通道
6%
未知 17%
受体 52%
酶 22%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1
发现药物新靶点是产生“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的源头
化合物
药物靶点
创新药物体系
– 特异性结构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 的有效结合,这包括二者在立体空间上互补;在电荷分布上相匹 配,通过各种键力的作用使二者相互结合,进而引起受体生物大 分子构象的改变,触发机体微环境产生与药效有关的一系列生物 化学反应。
生物靶点的定义和种类
• 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 分子现通称为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受体的分类
1. 细胞表面受体(surface receptor):主要是同大的信号分子 或小的亲水性的信号分子作用
药物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
药物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药物设计基础》主要内容导论主要内容“药物发现”的定义、基本阶段,药物设计的主要内容,药物作用的体内过程,先导物发现的阶段和途径,筛选途径,合理药物设计。
第一节药物发现一、药物发现的定义①定义:按广义的定义,包括内容一起 P1-2狭义定义②阶段:研究过程4个阶段:基础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非临床开发开发过程:临床研究,还包括注册申请和上市销售基础研究的目标:发现多种靶点,确定靶点成药性,新化学实体可行性分析:先导物项目研究: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包括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生物利用度在3个参数:达峰时间、达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三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毒理试验三致实验:致突、致畸、致癌非临床开发:尽早淘汰不适合的候选药物核心:安全性评估问题临床研究:确证研究中新药的应用价值需4期试验,进行新药申请和注册上市后,还需进行后期验证Ⅰ期试验:人体对IND的有效性、耐受程度和安全性;Ⅱ期试验:确证临床应用的实际价值,对何疾病有效,有效剂量范围和最适给药方案Ⅲ期试验:IND试产后的安全考察期Ⅳ期试验:新药申请后的跟踪考察验证药效(PD)、药动(PK)和毒性(T)研究是交叉贯穿于新药R &D的各个阶段第二节药物设计一、药物设计的概念P9狭义的药物发现过程药物发现的中心环节――先导物的发现途径(衍生和优化)以及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靶点与配基的概念药物与受体结合引发内在活性,据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可分为激动剂和拮抗剂药物在体内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相:药剂相、药代相和药效相ADME/T是药物设计自始至终要改善的问题 P11二、先导物如何发现先导物是寻找新药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药R&D的关键,是药物发现的第一步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筛选和合理药物设计现代筛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高通量高内涵筛选P12合理药物设计的概念P12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合理药物设计分类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在已知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可采用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有配体对接和从头设计等策略P16在未知大部分靶点的结构,宜用基于配体的间接药物设计CADD既可用于先导物衍生,也可用于先导物优化,是实现基于结构和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的技术手段三、筛选途径分类筛选模型P17发现从传统的整体动物器官和组织水平发展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效的筛选模型和方法:光学试验、荧光筛选、基于细胞的筛选、小动物试验系列、影像学组合化学的定义:P18外消族转换:P21药物设计的目标P22重点以及发展方向第一章基于筛选途径的药物发现主要内容组合化学技术的特点与分类;固相组合合成的优缺点,混分法、光控法的过程,固相载体和连接基团的基本要求;液相组合合成的优缺点,索引组合合成的基本过程;药物靶点的选择和确证;筛选模型和方法学;高通量筛选的概念和组成部分;高内涵筛选的概念与应用范围。
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学基础生物靶点
生物靶点的定义和种类
• 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 分子现通称为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2. 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准确无误的放大并传递 到细胞内部,启动一系列胞内生化反应,最 后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使得胞间信号转换 为胞内信号。
受体的主要特征
•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 • 高度的亲和力 •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 • 靶组织特异性 • 结合可逆性
以受体为靶点
• 药物与受体结合才能产生药效。理想的药物必须具有高度的 选择性和特异性。
受体的分类
1. 细胞表面受体(surface receptor):主要是同大的信号分子 或小的亲水性的信号分子作用
①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ion-channel linked receptor):如 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
②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linked receptor):如M-乙 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离子通道的类型
离子通道示意图
离子通道(Ion Channel)的生物学特性
• 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及神经等细胞,都 是通过电活动形式来实现其兴奋性的发生和传 播
• 许多化合物、金属离子、动植物毒素等都可作 用于离子通道,影响可兴奋细胞膜上冲动的产 生和传导
• 出现异常,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血管 系统疾病
• 成为药物尤其是心血管药物设计的靶标
• 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快。如:
– 作用于Na+通道的药物有奎尼丁、美西律、普罗帕酮等。
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药物研发总论
▪ (1)从植物中获得
▪
可可树叶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可卡因---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鸦片吗啡---左啡诺---喷他佐辛;青
蒿素、紫杉醇、丁苯酞。
▪ (2) 从动物中获得
▪
从南美的一种毒蛇的毒液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替
罗普肽---卡托普利。
▪ (3)从微生物的代谢物中获得
▪
四大素的发现、降血脂药洛伐他汀等。
▪ 一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Hansch分析法
▪ Hansch分析法认为:药物分子呈现活性是药物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 用与分子的各种热力学性质有关,热力学性质具有 加和性,Hansch分析法又称为线性自由能相关模型。
▪ 1 数学表达式:
▪ Log1/C=-aЛ2+bЛ+cσ+dEs+……+k或 ▪ Log1/C=-alogP2+blogP + cσ+dEs+……+k
▪ 去甲肾上腺素,R基团转变,活性发生变化。
O
O
O
R
NH2
N
H
O
X
胡椒碱 抗癫痫
桂皮酰胺衍生物
OH
H
N
R=H; Me; Et 具有升压作用
R
HO OH
R=-CH2CH2CH3; -CH(CH3)2; -C4H9 具有降压作用
▪ 4 电子等排体置换
▪ (1)经典电子等排体、生物电子等排体概念
▪ 经典电子等排体:a)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相同的电 子排列的化合物或基团;它们具有相像的物理性质。 如:CO,N2;CO2,N2O。b)H置换规章; 如:CH,N; CH2,O; CH3,F; NH,O; NH2,F; OH,F。C)最外层电子 数目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如:N,P,As;O,S,Se; Cl,CN;-CH=CH-,-S-。都互称电子等排体。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在生物学中,生命过程通常涉及到各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分子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通常由数百甚至数千个原子组成,而小分子则相对较小,一般只有几个原子。
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许多生物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对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具有广泛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由一连串的氨基酸残基组成,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可以组成不同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级结构,包括原生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各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疏水作用、静电作用等,控制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包括DNA和RNA。
与蛋白质一样,核酸也是由大量的小分子-核苷酸组成的。
DNA和RNA分别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它们是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和尿嘧啶(Uracil,仅出现在RNA中)。
核酸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多糖是另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由大量的糖分子(单糖)组成。
多糖包括葡聚糖、凝胶体、淀粉质、纤维蛋白等,它们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的黏附与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决定了细胞内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大分子与环境中的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
二、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在生物体内,许多小分子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这种作用对于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酶催化的生物反应、信号传导和药物作用。
当小分子结合到蛋白质或核酸的表面时,它们通常会与氨基酸侧链或磷酸骨架等生物大分子中的一些区域相互作用。
药物设计与合成的生物化学基础
药物设计与合成的生物化学基础药物是一种能够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其设计和合成是现代医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药物的研究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其中生物化学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药物的研发需要全面了解治疗目标分子的生化特征,利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药物设计和合成,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学科,主要涉及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代谢途径,生物分子的合成和降解等方面。
药物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治疗目标分子的生化特征,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酶的催化机理等,这些生化特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掌握治疗靶点,并指导药物设计的方向。
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生物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如药物通过与蛋白质的结合改变其构象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或者通过影响生物代谢途径改变细胞内的生化过程。
因此,药物设计和合成需要考虑其在生物大分子中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位点、结合强度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药物分子的构象和生理化学性质是否与治疗目标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
药物的设计和合成也需要考虑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反应。
药物的代谢反应主要包括体内药物转化、分解和排泄等过程,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化降解性,以保证其在生物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过敏性反应、药物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等,药物研发人员需要了解药物分子的生化性质和作用机制,规避药物在生物体内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
药物设计和合成的生物化学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分子生化特征的深入了解,还需要研究人员掌握现代分子模拟技术和计算化学方法来辅助药物设计和合成。
分子模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预测药物分子的生物学效应和毒性反应。
计算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分子力学、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性质,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大分子是指生命体内含有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等。
这些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药物靶点、药物载体和药物开发工具,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一、生物大分子在药物靶点研发中的应用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分子或细胞结构,是发展新药的关键。
生物大分子因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成为药物研发中重要的靶点。
其中,蛋白质是最为重要的药物靶点之一。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复杂的功能,如酶促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组织结构维持等。
因此,药物研发中,通过对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疾病设计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的药物。
当前,大规模蛋白质纯化、晶体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药物靶点的研究和开发,为生物大分子在药物靶点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生物大分子在药物载体研发中的应用药物载体是指将药物包装到合适的载体中,用于保护药物、增强药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目的。
生物大分子因其在生物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成为药物载体研发的优良选择。
蛋白质和聚糖是最常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
其中,重组蛋白质因其结构稳定、易纯化、生物活性高等特点,成为研究和开发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重要载体。
其应用领域延伸至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医疗领域。
三、生物大分子在药物开发工具中的应用药物开发是指通过药物设计、合成、筛选等环节,最终获得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新药物品。
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工具,可用于药效和毒性评价、药物代谢和转运研究、药物输送技术的开发等方面。
其中,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结构生物学技术都是药物开发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快速、自动化的大规模药物筛选,可高效地筛选药物候选物,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结构生物学技术则可以对药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为药物设计提供结构基础和指导。
综上所述,生物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作业指导书
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作业指导书第1章药物化学基本概念 (3)1.1 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3)1.1.1 化学药物 (3)1.1.2 天然药物 (3)1.1.3 生物药物 (3)1.2 药物化学性质与构效关系 (3)1.2.1 药效 (4)1.2.2 毒性 (4)1.2.3 稳定性 (4)1.3 药物合成方法简介 (4)1.3.1 化学合成 (4)1.3.2 半合成 (4)1.3.3 生物合成 (4)第2章药理学基本原理 (4)2.1 药物作用机制 (4)2.1.1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5)2.1.2 药物靶点的识别 (5)2.1.3 药物作用模式的分类 (5)2.2 药物代谢与排泄 (5)2.2.1 药物代谢 (5)2.2.2 药物排泄 (6)2.2.3 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因素 (6)2.3 药物毒理学基础 (6)2.3.1 药物毒作用的特点 (6)2.3.2 药物毒作用的分类 (6)2.3.3 药物毒性的评价方法 (7)第3章药物设计与合成方法 (7)3.1 药物设计原理 (7)3.1.1 药物靶点的选择与确证 (7)3.1.2 药效团和药效团模型 (7)3.1.3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7)3.1.4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7)3.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8)3.2.1 分子对接技术 (8)3.2.2 虚拟筛选与药物筛选 (8)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8)3.2.4 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8)3.3 生物合成与半合成药物方法 (8)3.3.1 生物合成方法 (8)3.3.2 半合成药物方法 (8)3.3.3 组合化学与库合成 (8)第4章药物分析技术 (9)4.1 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9)4.2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4.2.1 气相色谱(GC) (9)4.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9)4.2.3 薄层色谱(TLC) (9)4.3 药物分析中的光谱与质谱技术 (9)4.3.1 光谱技术 (9)4.3.2 质谱技术 (10)第5章生物药剂学 (10)5.1 生物药剂学概述 (10)5.2 药物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度 (10)5.2.1 药物溶解性的测定方法 (10)5.2.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0)5.2.3 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0)5.3 药物制剂设计与评价 (11)5.3.1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5.3.2 药物制剂设计的方法 (11)5.3.3 药物制剂的评价指标 (11)第6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11)6.1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11)6.2 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 (11)6.2.1 药物代谢酶 (11)6.2.2 转运体 (11)6.3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与参数 (12)6.3.1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12)6.3.2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12)第7章药物作用靶点 (12)7.1 药物作用靶点概述 (12)7.2 药物作用靶点的发觉与验证 (12)7.2.1 药物作用靶点的发觉 (12)7.2.2 药物作用靶点的验证 (13)7.3 靶向药物设计与应用 (13)第8章药物安全性评价 (13)8.1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 (13)8.1.1 毒性作用的分类 (13)8.1.2 毒性作用机制 (14)8.1.3 毒性作用的评估方法 (14)8.2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4)8.2.1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14)8.2.2 临床安全性评价 (14)8.2.3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统计学方法 (14)8.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管理 (14)8.3.2 药物风险管理 (14)8.3.3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 (14)8.3.4 药物安全性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14)第9章药物临床试验 (14)9.1 药物临床试验概述 (15)9.2 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15)9.2.1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15)9.2.2 临床试验方法 (15)9.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 (15)9.3.1 质量管理体系 (15)9.3.2 质量管理措施 (15)第10章药物注册与审批 (15)10.1 药物注册流程与要求 (16)10.1.1 药物注册基本流程 (16)10.1.2 药物注册要求 (16)10.2 药物审批法规与政策 (16)10.2.1 药物审批法规 (16)10.2.2 药物审批政策 (17)10.3 新药研发与上市策略 (17)10.3.1 新药研发策略 (17)10.3.2 新药上市策略 (17)第1章药物化学基本概念1.1 药物的定义与分类药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与应用
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与应用一、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1. 药物的组成和结构药物是由多种不同化学物质组成的,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有机分子、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2.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等)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氢键、静电力、疏水效应和范德华力等。
3.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运药物在体内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其中,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将其转变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转运则是指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或离开细胞。
二、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应用1. 药理学研究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相关,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特性和它们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他影响因素。
这种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
2. 药物设计与开发通过了解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目标疾病的特点设计新型药物。
例如,一些抑制剂可通过与特定酶结合来阻止其活性,从而抑制疾病的进展。
3. 药物配伍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需要根据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进行合理搭配。
有些药物组合可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而另一些组合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果。
4.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设计出各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这些系统利用纳米粒子、载体等,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靶位点,并保持其稳定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5. 食品安全检测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也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科学家通过分析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评估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结语化学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是现代医药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新型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和保护。
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学基础
• 共价键结合:杀虫药、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烷化剂类抗肿瘤 药
• 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适配关系 • 药物与靶点的互补性:靶点电荷的分布与匹配;空间排列与
构象互补 • 影响药物与靶点契合的立体化学因素:几何异构、光学异构
可引起“变性”的因素:PH、高离子强度、脲等破坏氢 键的试剂以及各种表面活性物质都可引起生物高分子的变性。 但通过适当的途径除去这些因素,可使变性了的高分子恢复到 天然构象,并呈现原有活性。
(二)生物大分子功能方面的特征与共性 作用的专一性
作用的配合与协调
第二节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点的相互作用
五、生物膜的物质转运调节及其分子药理
特殊转运及其分子药理 Na-K-ATP酶(钠泵);内嵌蛋白质载体;CaⅡ
载体;胞摄作用(Endacytosis);胞泌作用 (Exocytosis)
Na-K-ATP酶(钠泵); 长链状的磷脂分子不仅能绕长轴旋转,而且排列在一层的分子可以在本 三种形式(无分支开链多肽、分支开链多肽和环状多肽); 由肽链中羰基与亚氨基之间形成氢键来维系(α-Helix,β-Peated Sheet)。
2. DNA、RNA多聚核苷酸链的一级结构
单核苷酸(单体)通过3’,5’-磷酸二酯键按照不同顺序聚合串联而成 的长链大分子。是物种遗传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3. 多糖
由很多单糖缩去许多分子的水而成的长链状结构的糖苷。有机界中分布 最广,生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和主要供能物质。
具有多层次结构
Monomer Fold
Metal Binding Si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H OH
OH H HN C
H
OH OH
阴离子部位
受体
平面区
阴离子部位 受体未接触部位 平面区
2020/4/24
✓有一些药物,左旋体和右旋体的生物活性类型都不一样, 如扎考必利(Zacopride)是通过拮抗5-HT3受体而起作用 ,为一类新型的抗精神病药。深入地研究证明,(R)-异 构体为5-HT3受体的拮抗剂,而(S)-异构体则为5-HT3
➢ 几何异构体理化性质不同,各基团之间距离不同,因而它们 与受体相互作用以及在体内的转运均有差异。
➢ 如果一个顺式异构体与受体的主体结构相适应,那么反式异 构体便不能很好的与受体结合。反之亦然。因此,几何异构 体之间的生理活性有所不同。
2020/4/24
如顺、反式已烯雌酚的例子
0.72nm H O
能和细菌细胞壁生物合成中的转肽酶生成共价键,从而
使转肽酶失活。
S
R C O N H
+E n zO H
N
O
C O O H
S 转 肽 酶 R C O N H
ON E n zO H
C O O H
2020/4/24
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 粘肽合成酶(转肽酶)——粘肽合 成 受 阻 —— 细 菌 细 胞 壁 缺 损 —— 水 分渗入胞浆——菌体膨胀破裂而死 亡。
– 药物的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与受体的负电荷(或部分负电 荷)产生静电引力。
– 药物的负电荷(或部分负电荷)与受体的正电荷(或部分正电 荷)产生静电引力。
– 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其余部分还能与受体通过分子间 普遍存在的范德华引力相互吸引,这样药物与受体就结合形成 复合物。
2020/4/24
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H2O H2O H2O
H2O H2O
2020/4/24
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辛可卡因
(Cinchocaine)与受体可能发生键合的各
氢键 偶极-偶极
种离子情键况或者离子-偶极
疏水
H ON
NH
疏水
疏水
NO
2020/4/24
电荷转移 偶极-偶极 疏水
• 受体大多是蛋白质。若一个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电荷分布正好 与其特定受体区域相适应,那么
共价键 非共价键
2020/4/24
2020/4/24
(一)药物与靶点的互补性 锁钥学说 (lock and key hypothesis)
• 最早解释药物与受体作用的学说是Emil Fisher在19世纪提出的著名的锁钥学说。
• 该学说认为,机体内受体或酶等生物大分子 犹如要开启的锁,药物或其配体作为钥匙应 精确的与锁匹配,才能将锁开启,即产生药 理效应。
• 平坦的芳环
+N H
• 碱性中心
O O
–碱性中心和平坦结构在同一 平面上
• 有哌啶类的空间结构
–烃基突出于平面的前方。
2020/4/24
三点结合的受体图象
• 平坦的结构
▪ 阴离子部位
▪ 方向合适的空穴, 与哌啶环相适应
• 平坦的芳环
▪ 碱性中心,碱性中心 和平坦结构在同一平面上
▪ 有哌啶或类似于哌啶 的空间结构。而烃基突 出于平面的前方
受体的激动剂。
Cl H2N
O NH
ON
(R)-Zacopride
HS
O
N O NO
(S)-(-)-Etozoline
2020/4/24
✓如(-)-依托唑啉(Etozoline)具有利尿作用,而(+)-依 托唑啉则有抗利尿作用。
Cl H2N
O NH
ON
(R)-Zacopride
HS
O
N NO
O
(S)-(-)-Etozoline
• 药物中官能团间的距离,手征性中心及取代基空间排列的改 变,均能强烈地影响药物受体复合物的互补性,从而影响药 物和受体的结合。
• 由于受体和药物都是三维实体,也导致了药物的立体异构, 即几何异构、光学异构对药物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2020/4/24
几何异构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 几何异构是由双键或环等刚性或半刚性系统导致分子内旋转 受到限制而产生的。
2020/4/24
锁 钥 学说
2020/4/24
锁钥学说:
•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 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 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 锁一样
2020/4/24
镇痛药的构象
N吗
喷
N
啡
他
HO
佐
O
辛 HO
OH
哌 替 啶
2020/4/24
N
O O
N
美
沙
O
酮
Morphine类似物的结构特征
2020/4/24
锁钥学说的局限性
• 锁钥学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用来 阐述药物的作用。锁钥学说视受体和药 物分子为刚性结构,能够很好的解释药 物与受体结合前后三维结构和构象变化 较小的过程,但结合前后构象变化较大 时,则难以解释。
D. K. de Jongh, 1964
原子距离对药物-受体互补的影响实例
HOR HO
N
N
N
N
R HORH
0.361 nm
0.538 nm
0.72 nm
蛋白质空间结构示意图
0.538 nm
• 药物作用的受体多为蛋白质生物大分子上的某一个部位,而蛋 白质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链接而成的,肽键之间具有很规则 的空间排列:一个是多肽链α螺旋的两个连续的螺圈间距为 0.538nm,另一个是当蛋白质多肽链伸展到最长时,相邻两个 肽键间距约为0.361nm,如图所示。
H O
Z-己烯雌酚
1.45nm
H
1.45nm
OH
O
HO
E-己烯雌酚
HO
雌二醇
• 雌激素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两个含氧官能团及 氧原子间的距离对生理作用是必须的,而甾体 母核对雌激素并非必需结构。
2020/4/24
• 精神病治疗药氯普噻吨 (Z)-Chlorprothixene:Z- 型异构体作用比E-型异构体强5-10倍。
pharmacologists has built himself an image of this
fair lady. He cannot, however, truly claim ever to
have seen her, although one day he may do.
2020/4/24
2020/4/24
2.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电荷转移 复合物
CN
Cl
Cl
Cl
CN
Cl
OH
杀菌剂百菌清(chlorothalonil,2,4,5,6-四氯 -1,3-苯二甲腈)与受体分子中酪氨酸残基的芳 香环相互作用生成电荷转移复合物,两个相互作用 202的0/4/2芳4 香环呈平行状。
2.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疏水性相互作 用
• 另一方面,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受体,由于蛋 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一些氨基酸侧链官 能团,也会电离出带正电或负电的基团。
• 药物与受体离子如果具有相反电荷,就会相互 吸引生成离子键。离子键相当牢固。
2020/4/24
带有电荷的蛋白多肽链 …
2020/4/24
NH3
NH3
C NH
O
CH2
NH
CO
2020/4/24
✓药物中光学异构体生理活性的差异反映了药物与受体结合时 的较高的立体要求。一般认为,这类药物需要通过三点与受 体结合,如图中D-(-)肾上腺素通过下列三个基团与受体 在三点结合:1)氨基;2)苯环及其二个酚羟基;3)侧链 上的醇羟基。而L-异构体只能有两点结合。
H H HN C
OH
• 某些有机磷杀虫药、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烷化剂类抗 肿瘤药都是通过与其作用的生物受体间形成共价键 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2020/4/24
C GNG C
A
T
A T
G
C
C
G
A
T
C
G
T
A
C
G
G
C
DNA链
C
G
2020/4/24
现在普遍认为,它的作用机理是:烷化剂与DNA 交叉连结或在DNA和蛋白质之间交叉连结。
烷化剂(双功能基)
核碱烷化后可导致DNA发生 脱嘌呤作用,造成遗传密码 错误,甚至可使DNA链断裂。
O HN
R
CHCH2N
CH2CH2
N
N
O NH
HN2
N
N
N H
N
N2H
H
-N-化表交叉连结
……代表氢键
双功能基烷化剂与DNA双螺旋链的交叉连结作用示意图
• 具有高张力的四元环内酯或内酰胺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 抗生素也是同样的情况。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就是由于它
2020/4/24
To most of the modern pharmacologists the
receptor is like a beautiful but remote lady. He
has written her many a letter and quite often she
has answered the letters. From these answers the
2020本质
• 药物分子和受体的结合,除静电相互作用外,主要是通过各 种化学键连接,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其中共价键的键能 很大,结合是不可逆的。下面讨论药物与受体间可能产生的 几种化学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