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市情简介
(此简介为市委办2006年9月13日印发的对外统一介绍通稿)
盐城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黄海之滨,1983年撤区建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现辖2市5县2区和1个开发区。盐城是历史古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因盐置县,名“盐渎”,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县。盐城是工商新城,农副产品加工资源丰富,粮棉油、桑果菜、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这几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6:38.6:30.8调整为22.7:44:33.3,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中国名牌产品,初步形成汽车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化工、能源、食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悦达、森达、江动、马佐里等一批规模骨干企业。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贯穿盐宁、盐通、盐淮、盐连四条高速公路,盐城机场开通韩国首尔、北京、广州、温州等国际国内航班,新长铁路盐城站开通全国铁路客货运,大丰港为国家一类口岸,全市已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盐城是水绿之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水乡特色明显,拥有大纵湖、大洋湾、九龙口等一批以水闻名的旅游胜地,市区被誉为“百河之城”;全市林业资源丰富,近年来每年成片造林面积均在60万亩以上,占江苏省当年造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年均递增近2个百分点;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名列江苏之首。盐城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文人荟萃,古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范仲淹、陆秀夫、施耐庵,现有被誉为“党内第一笔”的胡乔木、杰出外交家乔冠华;普教事业发达,高考达线人数一直名列江苏前茅,职业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拥有盐城技师学院等国家重点职业学校18所,在校生人数超过10万人;城乡劳动力资源充裕,供给总量达400万人,现已累计输出劳动力150万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是全国三大杂技之乡之一,淮剧发源地,东台发绣、曹氏木雕、滨海柳编等各有夺人之处,风味小吃中的东台鱼汤面、建湖藕粉圆、阜宁大糕、伍佑醉螺等盛名不衰。盐城是红色之都,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中心,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素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新四军纪念馆被列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建军部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城是湿地之都,全市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5%,被称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总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市域东部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的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已被列为全省旅游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季有千余只世界珍禽丹顶鹤来此过冬,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拼搏、进位争先”的新时期盐城精神,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四化”联动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GDPl011亿元,财政总收入8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苏北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实际利用外资两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两个三年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市场化战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市发展、沿海开发和改革开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4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4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三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8000元,力争到2011年,以市为单位基本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25条指标要求,走在苏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列。具体措施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把盐城建成江苏重要的汽车、纺织、机械等制造业基地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争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市区建成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工商业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使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新提高;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打造江苏“韩资密集区”,全面接轨上海,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加快发展新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发展新盐城。今年以来,我们狠抓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企业改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不分心、不走神,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1—8月份,完成财政收入72.25亿元,增长2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06亿元,增长2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5亿元,增长2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5亿元,增长15。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0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66元,增长16%,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奠定了较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