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外建史复习资料(外建部分)(1)

外建史复习资料(外建部分)(1)

第一篇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第一章古埃及建筑第三节金字塔的演化金字塔始于公元前四千纪的玛斯塔巴墓。

吉萨金字塔群:库富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1.特征它们都是精确的正方椎体,形式极其单纯。

塔很高,其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却相对很小,他的形体因此不受障碍地充分表现出来了;所有的厅堂和围墙等等附属建筑都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采用了完全适合石材特点的简介的几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简捷,同金字塔本身的风格完全统一。

2.地点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当时的首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部的孟菲斯,在离首都不远的(开罗西南80KM)的吉萨造了第四王朝3位皇帝的3座相邻的金字塔,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

3.评价它们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纪念性建筑的典型风格形成了,艺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克服了。

石建筑终于抛弃了木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第四节峡谷里的陵墓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峡谷狭窄,俩侧悬崖峭壁。

金字塔的艺术构思不再适合。

第五节太阳神庙庙宇形制:在一条纵轴线上一次排列高达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为逐层缩小。

庙宇的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另一个内部的,是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一点的神秘性相适应。

神殿的形制在中王国(第十一王朝~第十七王朝)定型。

太阳神殿也采用了庙宇形制,门前增加一两对方尖碑作为太阳神的标志。

卡纳克和鲁克索神庙规模最大阿布辛波的石窟庙:由新王国时期拉姆西斯二世皇帝建造,开凿在尼罗河的一个转弯处的悬崖上,面向主航道,其充分利用自然来强化它的表现力。

结构:过道、前厅、前厅两侧是6个狭长的侧厅、后厅、圣堂。

(特点是其所有的墙面及天花都布满彩色的浮雕和壁画)第六节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主义因素渗透到了埃及神殿当中,使它们敞开和明朗起来,大大削弱了那种震慑人的恐怖力量。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第一部分古代城市1、古埃及建设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2、古代美洲的三个文化中心分别在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3、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是希波丹姆。

4、古罗马在城市建设中,剧场、浴室、斗兽场等享乐建筑众多,神庙)退居二线。

5、提姆加德为古罗马营褰城的代表,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

6、维特鲁威于公元1世纪未写了一本建筑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7、罗马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8、《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9、乌尔城: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10城邦:也叫〃城市国家〃,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11、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12、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13、雅典卫城: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用于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1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学,探求儿何和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布局: 城市中心通育两条垂直.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占地面积较大,而街坊面积较小;城市分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公职人员住区。

15、普南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建设;是希波丹姆模式的一种发展:单纯棋盘式一一注重城市轴线一一道路与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外国建筑史复习 (1)

外国建筑史复习 (1)

外国建筑史复习 (1)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一.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1.古埃及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1)金字塔的演变“马斯塔巴”(建于第三王朝)---昭赛尔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麦登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末期)---达舒尔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23年)---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2)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园前2723―前2563年)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门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斯芬克斯组成2.古希腊柱式、柱式构成(1)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直接立在三级台阶上,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柱径的1.2~1.5倍。

(2)爱奥尼克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

柱身有凹园槽,槽背呈带状,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柱径的2倍。

(3)科林斯柱式,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分与爱奥尼克柱式相同。

3.雅典卫城其是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行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驻地,后来转变为守护神的圣地。

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城的西面。

建设卫城的目的:1.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建成希腊的宗教文化中心,繁荣雅典。

3.增加各行业的就业机会, 4.感谢守护神雅典娜。

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突破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2.建筑布局自由,顺应地势,高低错落,照顾山上及山下的观赏。

3.胜利神庙点明了卫城真正的世俗主题。

4.主次分明,突出体量最大、造型庄重的帕提农神庙,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规律。

5.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上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

6.卫城建筑的总负责人:雕刻家费地。

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物:卫城山门(Propylea,Athens公元前437~前432年)・因地制宜,不对称布局・采用爱奥尼柱式胜利神庙(Temple of Nike Apteros 公元前449~前421年)・前后廊端柱式,・采用爱奥尼柱式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公元前447~前432年) 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

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

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

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

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出。

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外国城建史考试复习资料

外国城建史考试复习资料
☆普南城:始建于公元前 6 世纪,于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执政时进行了彻底重建。城市背山面 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结合地形,建起自上而下蜿蜒的城墙。第一层最高为底米特神庙。第 二层是雅典娜波利亚斯神庙。第三层是市场、鱼市场以及会堂。第四层最低,建有竞技场、体育 馆。7 条东西街道,15 条南北台阶式步行街。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但单纯的棋盘式街 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间有计划的配合。 第六章 古罗马的历史分为 3 个时期:伊达拉里亚(前 750~前 300);罗马共和时期(前 510~前 30); 罗马帝国时期(前 30~476)从前 395 年开始,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在君士 坦丁堡,西罗马建都于罗马城,西罗马于 476 灭亡 东罗马发展成拜占庭帝国(封建制) 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 向方城的东南西北 4 门 在道路交叉处修建神庙。 ☆共和广场: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开放、轴线对称。 ☆罗马帝国广场:在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帝国广场是 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 300 米左右。帝国广场建筑群之间以垂直轴相交。 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和阿奥斯达:帝国时期所建,规划布局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 严谨的营寨城方式建造的城市有两条相互垂直的大干道成十字交叉或十字相交,在交叉点处是城 市的中心广场。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
第七章 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一、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二、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四、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五、中世纪城市与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六、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性、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 七、城市的弯曲街道既可以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城市景观: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 /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题型——填空简答论述1、古埃及典型城市卡洪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面,建于第十二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900年。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

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

仅260×108米的地方就挤着250幢用棕榈枝,芦苇和粘土建造的棚屋。

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

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

东西大路的背面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

每个大庄园均是深宅大院。

尤其是西端一片用墙围着的建筑群,大概是显贵的住所;占地60×45平方米,拥有六、七十个房间,有几层院落。

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

它的平面成曲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者。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书本第5页)2、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把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就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造角度,给整个欧洲的现代运动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

并且这种理论主张城市规模不能够过大了,要接近农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乡的结合。

并且有可能能够的城市中各种矛盾。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公共设施。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外国城市建设史一.填空题1.人类最初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2.最早产生城市的时间及意义:公元前4000-3000年,意义: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3.古罗马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城市建设规定的一般程序:p36(1)选址(2)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3)确定街道走向(4)城市奠基仪式4.罗马帝国典型的营寨城:p36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兰培西斯、啊奥斯达、提姆加德为代表5.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来源:p48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6.意大利中世纪的主要城市:p49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7.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建筑师:p73乔托,米开朗基罗,伯拉孟特,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珊索维诺,拉斐尔8.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广场:p80安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马纳伏那广场9.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哪属于“城市集中主义”理论:勒柯布西耶哪些属于“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市10.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提出者及其城市名称:托马斯-摩尔城市名称:乌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11. 二战以后及50年代主要的商业街区产生的城市,国家及类型:荷兰鹿特丹的林巴恩(步行商业街)、美国底特律的郊区购物中心、美国的市内商业街、日本的地下商业街12.60年代以来有哪些大城市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二.简答论述题1.古埃及典型城市卡洪城主要内容及其特点:p5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的围墙围着。

城市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居住密度极高。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m的大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而且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以北为贵族区,面积与奴隶区相似,但仅有十几座庄园。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外国建筑史复习提纲第一节古代埃及建筑一、历史分期及其代表性建筑类型:(一)古王国时期(前27~前22世纪)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

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MASTAB)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多层金字塔以在萨卡拉的昭塞尔(Zoser)为代表。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基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Khufu)、哈夫拉(Khafra)、孟卡乌拉(Menkaura)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二)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三)新王国时期(前17~前11世纪)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拉克——卢克索的阿蒙(Amon)神庙。

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其二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二、风格特点: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古代西亚建筑一、范围及时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

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二、建筑技术成就: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办法。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资料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a.布局特点: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1)平面正方形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1)城市选址。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一一个人总结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一、巴比伦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屮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盂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 —2米)、空屮花园。

二、孟菲斯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吋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

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三、先秦中国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疽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

出现了轴线的概念。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二进院落组成。

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屮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 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3、具有“城市规划之父”之称的是—希波丹姆---,他的代表作品是---米利都城---。

5、17世纪巴黎的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风格。

6、---盖迪斯----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

9、古代美州形成了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马雅地区-----,----古印加地区--------------。

10、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对古代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品,由---伯尼尼---建筑师设计。

10、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在他的著作--《正在消灭的城市中》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提出的广亩城市是他的总结。

11、华盛顿规划由主持----朗方-----,他的规划思想受到---巴黎-----的影响。

12、“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夏涅是针对具体问题----工业所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工业城市”构想,他对城市功能、城市形象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的发展留有余地。

---二、名词解释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的功能活动分为经常性和偶然性的,建议把城市的功能进行有机的分散。

大城市连绵区:它一般成带状,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

以若干个几十万以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反磁力吸引中心:现代城市规划学把这种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英华庭园: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以棋盘式路网的规划结构型式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发扬了古希腊时的市民民主文化。

提姆加德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

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的定义城:“城,廓也,都⾢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退,各得其所”。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城市(城镇)”city:以⾮农产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1、防御的要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a:⼈类早期的居民点都有防御的要求b: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的⾼潮期(⼀套城墙—三套城墙)c:欧洲城市的⼤发展,则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兴起(对外扩张,营寨城的模式——巴黎、伦敦等;最完整的营寨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德)d:中世纪时期封建主的城堡建筑e:⽂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案(阿尔波蒂,费拉瑞特,斯卡莫奇)2、兵器技术的进步影响到城市建设(城墙加厚、⼟墙包砖,⽕药的出现促进了砖的⼤量使⽤)3、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在城市建设⽅⾯有明显的反映a: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长安城、曹魏邺城等)b:古埃及卡洪城c:罗马帝国时期⼤量世俗性建筑的建造(⽃兽场、⼤浴场、寺庙、宫殿等)d:中世纪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封建城堡为中⼼——市政厅为城市的政治⽣活中⼼。

)4: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有直接影响a:中国的封建社会⾃秦始皇统⼀全国实⾏郡县制直⾄清王朝⼤多数朝代是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城市规模都很⼤(唐长安、洛阳、元⼤都)b:⽽欧洲长时间封建割据,城市规模较⼩,直到17世纪形成军权专制的国家。

巴黎、伦敦等城市才得到发展c:中国封建城市的中⼼是政权中⼼(如:宫殿、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往往是神权的中⼼—教堂。

5、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a: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城市是它的政治、经济、居住的中⼼,⽽欧洲往往政治中⼼在城堡,经济中⼼在城市。

b:中国封建社会“重农轻商”“民以⾷为天”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商品交换的模式即“商品经济”占次要地位。

因此城市的发展缓慢。

外国城建史复习

外国城建史复习
堪培拉规划:
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桐城市景观融为一 体。
城市分区明显。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对田园城市的 理论延伸。
观点:
1.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 (生长与衰败)
2.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能 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增长和保持城市活力。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 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 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 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 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 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 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亚历山大城
位于地中海沿岸,是当时地中海经济贸易和 文化中心。
城市规划特点: 路网:有相互垂直的完整路网,两条宽33米
的大道垂直相交。 王宫:壮丽的庙宇和王宫占全城的三分之一。
不同时期雅典城的发展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
城市建设:
伊达拉里亚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罗马公社
社会制度为军事民主制
而影响了建筑特色
圣地建筑群:
德尔菲:
由宗教发展起来的公共 活动场地
因地制宜,构成活泼多 姿的建筑空间、突破了 旧式卫城布局
中心的神庙在构图上统 率全局,既照顾远处观 赏外部形象,又照顾到 内部各个位置的观赏。
奥林匹亚:圣火来源地 阿波罗圣地: 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
因火灾、地震破坏
阿波罗神殿:略呈方形, 四周有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2、《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3、古希腊城市格局。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λ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b. 拿破仑帝国时期λ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外国古代建筑历史部分古代埃及建筑一、文化宗教背景1.尼罗河的恩赐----农业灌溉、水利运输、测量计算、建材装饰2.社会文化-----由日出日落的生命循环观念是埃及人深信复生之说:结合原始拜物教产生了大尺度的纪念性建筑。

古埃及的历史可概括为3.古埃及建筑历史三个重要时期:1. 古王国时期,B.C.30002. 中王国时期,B.C. 2000-B.C.1700,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

3. 新王国时期,B.C.1500-B.C.1000,古埃及最强大时期,最重要的建筑是神庙马斯塔巴(Mastaba)住宅---金字塔的原型古埃及原始住宅分2种多层金字塔:皇帝的陵墓形制逐渐由纪念性的建筑发展、而不仅是死后的住所。

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建于公元前3000年,基座126*106米。

吉萨金字塔群:公元前3000中叶、在尼罗河三角洲吉萨附近。

金字塔的演变---结构与艺术效果峡谷里的陵墓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址到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的峡谷的地带,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完全不适合了。

皇帝陵墓的新格局是:祭祀的厅堂成为陵墓建筑的主体,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

哈特什帕苏德陵墓(见书13页)古埃及神庙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庙宇有2个艺术特点:一个是大门,另一个是大殿的内部。

1.门的样式2.柱殿(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的柱厅)3.卡纳克(Karnack)的阿蒙神庙古代西亚建筑一、历史演进底格里斯(Tigris)与幼发拉底两河:下游,巴比伦上游,亚述帝国伊朗高原:波斯帝国二、主要建筑成就古西亚建筑成就:创造以土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手法,随后又创造出用来保护和装饰墙面的砖和彩色琉璃砖,对后来的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举例:乌尔月神台三、城市建筑1.巴比伦城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著称于世,包括王宫、神庙、大道和寺塔。

其城门尤为世界之最,城门高12m,2.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公元前539年,波斯军队占领巴比伦城,空中花园随之变为废墟。

外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外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古埃及的城市一、古埃及社会背景古埃及历史分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政治体制:政教统一、中央集权、皇帝(法老)专制宗教迷信思想:灵魂是永生的,人生是短暂的,陵墓庙宇史永恒的,城市、住房是短暂的。

二、古埃及城市概况占埃及象形文字“城市” :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十字组成。

其圆形或椭圆形代表城墙,十字代表街道。

城市以十字街划分为4个部分。

1、卡洪城: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洪(Kahun)就是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多年建成的。

城市平面:长方形,边长380X 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

城市分区: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8,9米宽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西大路的北为贵族区。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2、底比斯城:建于中王国时期,以后王朝有很大发展而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

城市人口最盛时到达10万人口。

位置:死者之城位尼罗河左岸,城市位尼罗河右岸。

“生者之城”布局:神庙(卡纳克与鲁克索)则是位于城中,与…生者之城‟结合在一起了。

“死者之城”:金字塔的设计构思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3、阿玛纳城背景:新王国时期国王自称为神,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

开创了新的生活方式。

皇帝阿克亨纳顿于公元前1370年左右在阿玛纳建立首都位置: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

格局: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达3.7公里,宽约1.4公里,顺着尼罗河流向,规划了灵活的棋盘式道路系统。

街道也有部分绿化。

分区:北部为劳动人民住区,中部为帝皇统治中心,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

创新:明确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1.6卡洪城的平面布局特点: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x260m,有砖砌城墙围着。

城市又有厚厚的死墙划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门贯穿这一区,居住密度极大。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

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

路南侧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级住所。

体现了明显的分区,体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体现了功能分区。

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A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B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C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d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使其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E采用中心对称,对比,中轴的建设手法3.山岳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一般为7层,自上而下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庙。

是祭天的场所。

4.雅典卫城的建筑成就及其布局:A选址上:卫城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在乱石四周砌挡土台,东西280m,南北最宽130m,山势险要。

只有一个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B在总体布局上:自由活波的布局方式C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D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的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 E建筑艺术成就:综合了多立克柱和艾奥尼艺术,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采用材料和颜色使其达到统一F纪念意义的反应,没有世俗建筑5.希波丹姆:公元五世纪的规划师,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代表项目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希波丹姆规划:采用一种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主要为公共建筑区。

(图:米利都城平面)6.罗马营寨城:(图,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

外国城市建设史要点资料01

外国城市建设史要点资料01

第一讲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与美洲城市城市的起源原始社会--- 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 相对定居、土窑滨水定居点的特征:选址显示某种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于公元前3000-4000年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商品的居民点古埃及的城市社会背景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500年,成立两个王国公元前3200年,统一的美尼斯王朝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宗教很发达法老陵墓和庙宇成为最主要的建筑物城市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背景1、历史沿革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2、宗教信仰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3、建造水平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防御水患孟菲斯古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白色城墙围绕,白城死者之城:持续了千年之久:死者之城的存在卡洪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城市用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路北为贵族区、路南为中产阶层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市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位于峡谷神庙位于城中金字塔改为石窟,凿岩为陵崖墓崇拜神庙与死者之城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宫殿和庙宇结合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城市分北、中、南三个部分北部有劳动人民住区中部为皇宫、行政中心及庙宇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用地选择上注意了因地制宜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西亚文明地理位置发源于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的西亚文明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宗教信仰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建筑概况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大型建筑一般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上建筑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平面为卵形;有城墙和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宫殿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西北高地宫殿是四合院的,由若干院落组成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厚墙之外是平民和奴隶居住地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房屋密集排列,街宽仅三米左右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平面为矩形筑有两重城墙,城东加筑一道外城,设9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主要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神庙城中小巷是曲折而狭窄的,1.5-2米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公元前2世纪,沦为废墟古印度城市古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印度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国家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公元前1000某些定居点出现了护墙街道的形式区分:街道、宽街、环城街(游行用地)城市中心高地—窣屠婆莫亨约-达罗城城周长5公里多,平面为方形3条南北大道、两条东西大道,道路为棋盘网分为东西两群:西为卫城,东为街市西侧的中间高地遗丘:建于洪水位以上,厚墙东侧街坊:大小不一,排水系统完善哈拉巴城与莫亨约-达罗城大致相同西侧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技术水平高,计划性相当周密古代美洲的城市历史文化概况:古墨西哥文明约一万年前左右,出现了较高的石器时代文化公元前10世纪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古玛雅文明历史遗迹始于公元初期是美洲文明的摇篮古印加文明大量建筑保存在马丘比丘古代美洲城市现有遗址多数只限于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尚未发现有居住迹象;或发现居住区却无神庙等宗教遗迹,也无集市遗址选址方面:很少考虑交通方便距离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问题水源问题利用山坡建设特奥蒂瓦坎城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城市中心主要建筑是组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月亮神庙:在主轴线一端太阳神庙:中美洲建筑遗迹中最高的一处,64.5米羽蛇神庙:古代墨西哥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羽蛇神的名字叫库库尔坎(kukulcan),是玛雅人心目中带来雨季,与播种、收获、五谷丰登有关的神祇。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宝典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宝典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宝典第一讲古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古印度和古代美洲的城市规划(无)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思想1.雅典卫城的设计特征①选址: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

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

②总体布局: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形地势,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

③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

④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的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开。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评价.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模式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⑴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⑵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⑶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评价希波丹姆斯规划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然而希波丹姆斯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这种模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

3.古希腊的广场(Agora)的特征及典型案例(图)(1)古希腊的城市广场总体上有着规则和不规则两种空间类型.(2)早期的以雅典为代表的城市明显带有生长城市的特征,广场空间的不规则性并非出自于比例、秩序、及其它空间造型的考虑,应理解为实际需求的结果。

(3)而受希波丹姆影响的殖民城市体现出一种明确的规划特征,广场空间以严格的长方形为基调,形态规则,空间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

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a.布局特点: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1)平面正方形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1)城市选址。

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2)建筑物选址。

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

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第二篇中古的城市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4.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a.阿尔伯蒂《论建筑》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

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a.城市特点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b.典型城市佛罗伦萨(早期)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威尼斯(晚期)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罗马(巴洛克)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4)强调建筑体积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6.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1)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代表:圣马可广场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7.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a.巴黎改建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b.凡尔赛的建设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c.广场建设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巴黎协和广场: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3.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a.雅各宾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b.拿破仑时期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99年考题)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目的: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措施: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缺点: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5.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

欧文:“新协和村”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

(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6.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a.社会背景:1)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d.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e.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