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引用文本: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8): 689-702.一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HIC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HIC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 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IC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 SIC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1院前急救HIC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1高血压脑出血[诊断]1、临床表现(一)典型表现多发于50岁以上,常有高血压病史,发生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咳嗽、排便等,也可在安静的情况下发病。
发病前的数小时或数天内部分病人可的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疲劳、视力模糊、精神障、性格改变、嗜睡、一过性的运动或感觉障碍症状等。
通常急性发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脑干和小脑出血者,眩晕是症状。
可出现各种局灶性神经状,如语言含糊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半身麻木或障、偏瘫、失语以及大小便于失禁,甚至发生脑疝而死亡,有的患者病情稳定期1~2天因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又导致症状恶化。
(二)根据出血的部位,包括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小脑出血、原发性脑干出血、脑室出血和脑叶出血,可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
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有60%病人在病情逐渐平稳后出现恶化。
严重时刻发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如果向脑干上方扩展,则出现垂直凝视不能、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瞳孔大小不等。
如有脑脊液循环受阻,刻出现脑积水。
小脑出血由于脑干直接受到压迫,可首先出现昏迷而不是先出现偏瘫。
幕上脑叶出血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及面部较轻顶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较轻的偏瘫枕叶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有些可扩展至上1/4象限颞叶在优势半球者,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理解力差,但重复性相对好2、检查(一)头部CT是脑出血的道选检查方法。
可直观地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周围脑组织受累的程度、脑室和脑池表态变化、脑积水的程度以及血肿扩大展的范围和出血量的预测,同时无侵袭性,便于扫复检查,动态观察出血后的颅内情况。
(二)头部MRI脑出血后MRI主要显示血肿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演变过程中形态的图像,其受到血红蛋白化学变化过程的影响,与CT比较,不适于检查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 H)是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千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 I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及时评估病情和决速诊断至关重要。
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CT/C TA或MRI等检查。
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渭紧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病史与查体1.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起病,且多在动态状况下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应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下述清况:脑卒中发生时间、症状、起病时的活动清况、年龄、是否有外伤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是否存在使用成瘾药物(如可卡因)等。
2.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选择各种治疗措施。
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出血评分量表。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明确脑出血的潜在病因。
1头部CT检查1)头部CT普通扫描使用广泛,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n2高血压脑出血的诊疗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疗常规【疾病名称】: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的病变。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高血压病史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多在情绪激动、劳动或活动以及暴冷时发病,少数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
寒冷季节多发。
(一)全脑症状。
(1).意识障碍:轻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不清,严重者多在半小时内进入昏迷状态,眼球固定于正中位,面色潮红或苍白,鼾声大作,大汗,尿失禁或尿猪留等。
(2).头痛与呕吐:神志清或轻度意识障碍者可述头痛,以病灶侧为重;朦胧或浅昏迷者可见病人用健侧手触摸病灶侧头部,病灶侧颞部有明显叩击痛,亦可见向病灶侧强迫性头位。
呕吐多见,多为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多数为咖啡色,呃逆也相当多见。
(3).去大脑性强直与抽搐:如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和影响脑干上部功能时,可出现阵发性去皮质性强直发作或去脑强直性发作。
(4).呼吸与血压:病人一般呼吸较快,病情重者呼吸深而慢,病情恶化时转为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双吸气等。
血压高低不稳和逐渐下降是循环中枢功能衰竭征象。
(5).体温:出血后即刻出现高热,乃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出血损害征象。
(6).脑膜刺激征。
(二)局限性神经症状。
(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1)壳核--外囊出血:常见。
病人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昏迷,很快出现对侧偏瘫。
出血少可仅有嗜睡和偏瘫。
患者说话含糊或失语,头眼偏向健侧。
压迫脑干时,昏迷加深,瞳孔散大、固定,呼吸不规则,双侧肌张力增高,Babinski征阳性。
(2)丘脑—内囊出血:起病方式与(1)相似,但可有偏身感觉障碍。
内囊后肢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盲,主侧半球出血发生失语。
中脑顶盖受压产生双眼固定下视、瞳孔缩小,光反应消失。
出血人第三脑室可产生脑积水。
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及指南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适应症】1.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者。
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GCS评分≤13分,病人呈浅昏迷、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脑疝早期。
【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
3.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1.复习CT或MRI资料,如手术时间距检查时间较长或考虑血肿增大者可复查。
2.血压严重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
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一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体位、切口与入路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病变侧肩部垫高,病变侧朝上。
以血肿量最大层面为中心,在患者颞骨上做1个平行于外侧裂投影线的长4~5cm的切口,达骨膜,用乳突牵开器牵开,颞骨钻孔后扩大成直径为2.5~3cm的小骨窗,硬脑膜呈“十”字形切开。
3.血肿定位与清除在颞上回或颞中回先用脑针穿刺证实血肿部位后,做皮质切口,长1~2cm,向深部分离。
在直视下轻轻吸除固体和液体状的血肿,并用双极电凝镊凝固出血点。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无出血点后,可在血肿腔内留置一根硅胶引流管。
4.切口关闭硬脑膜严密缝合,硬脑膜外贴敷明胶海绵,分层缝合各层头皮。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指南【流行病学】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2~15人发病。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脑内出血的发病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两倍。
通常是运动活动中发病,这可能与血压升高或脑血流量增加有关。
【血肿部位】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其次是丘脑、脑桥、小脑、大脑皮质、脑干。
脑内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1.豆纹动脉壳核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可能继发于Charcot-Bouchard动脉瘤)。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要点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鸟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3 HI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推荐意见】: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4 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4.1 ICP的监测与治疗【推荐意见】:1.对所有HICH患者度应该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GCS3~8分HICH患者进行有创行ICP监测(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ICP,减少脑疝发生风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Ⅰ级推荐,C级证据)。
4.2 镇静镇痛治疗【推荐意见】:建议对重症HICH患者,特别是伴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4.3 HICH后的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收缩压在150~220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CH患者,急性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以下会增加额外缺血风险(Ⅲ级推荐,A级证据)。
2.收缩压>220mmHg的HICH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长短、基础血压值、ICP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Ⅱa级推荐,C级证据)。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
一、概述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
中国及亚洲国家脑出血病因以高血压多见,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呈多发化、年青化。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年龄多为>50岁,但目前30~40岁患者也不难见到,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
二、诊断要点1.病因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2)急性血压升高血压骤然升高突发高血压颅内出血3)慢性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退行性病变而引起2.常见出血部位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约占60%;其次是丘脑出血,约占15%;以后依次为大脑皮质、小脑、脑干。
3.临床特点患者发病多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
常见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多损及内囊,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2. 丘脑出血:一般导致出血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血肿累及内囊是也会出血偏瘫症状。
3. 小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常诉后枕部剧烈头痛和眩晕,呕吐频繁,发音含糊,眼球震颤,病变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
4. 脑叶出血:根据血肿所在的不同脑叶症状有所不同。
5. 脑干出血:脑干出血常突然起病,在数分钟内进入深度昏迷,病情危重。
桥脑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双眼针尖样瞳孔。
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不规则呼吸、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三、主要辅助检查根据高血压病史及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
主要的辅助检查:脑CT、磁共振扫描。
通过检查能够精确了解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有无脑室穿破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1. CT扫描CT扫描可以迅速清楚的显示出血部位,血肿量,根据CT扫描数据近似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6 *L*S*Slice,式中L为血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要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2020年该指南主要针对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进行介绍,我们总结了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急救处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01院前急救对突然出现的疑似HICH患者,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并进行现场因地制宜的紧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转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02急诊处理急诊对疑似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快速地进行初诊、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HICH诊断,完成急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神经影像学检查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CTA、MRI、MR 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HIG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HIG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01降低颅内压(ICP)的监测与治疗对所有HICH患者都应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脑出血的诊疗规范(治疗①实用总结二)
脑出血的诊疗规范(治疗①实用总结二)一~四:病因及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见上篇)五:诊断(见上篇)六:治疗:(一)针对脑出血疾病本身治疗:①止血药物治疗:重组Ⅶa 因子(rFⅦa)疗效不确定且可增加血栓风险不推荐常规用。
氨甲环酸有助于限制血肿体积扩大和降低早期病死率,但长期获益不确定,不推荐无选择性使用。
②外科手术清除出血:可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高压及解除机械压迫优势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
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手术联合或不联合溶栓药物液化引流清除血肿、脑室引流。
(1)血肿体积20-40 ml/GCS≥9分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经严格选择行微创手术联合或不联合溶栓药物液化引流血肿 (2)超过30 ml脑叶出血且距皮质表面1cm 范围内考虑标准开颅术清除幕上血肿或微创手术清除血肿。
(3)超过40 ml脑出血因血肿占位效应致意识障碍恶化考虑微创手术清除血肿。
(4)小脑出血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
(5)脑室出血:引起脑积水同时伴有意识障碍者可行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EVD(单纯脑室外引流)联合rt-PA 治疗脑室出血是安全的,可降低重症病死率,再联合腰穿置管引流有助于加速清除脑室出血、降低行脑室腹腔分流风险。
③神经保护剂及中药制剂:疗效与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证实,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对改善神经功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针对脑出血病因:(1)控制血压:收缩压>220 mmHg(超过脑血流调节上限)持续静脉药物数h 内收缩压目标值160 mmHg;收缩压<220-150 mmHg 时如无急性降压禁忌时数h内降压至140-130 mmHg;严密监测血压(5-15min/次)避免血压波动。
静脉降压药:乌拉地尔(α1阻滞剂)或拉贝洛尔(α+β阻滞剂)、尼卡地平、利尿剂,口服或鼻饲起效快的卡托普利。
不用硝酸甘油和硝普钠(释放NO扩张血管、有观点认为扩张脑血管可进一步增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加重脑疝)。
神经外科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2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神经系统检查(1) 全脑症状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
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
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
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
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
2021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全文版)
2021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全文版)一、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HIC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HIC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 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IC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 SIC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一)院前急救HIC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IC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
若患者有突发头痛、呕吐、意识状态下降、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表现,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时,应高度怀疑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
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
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
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
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
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
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
2.颅内占位病变
颅脑外伤、脑膜炎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
3.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
如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
急性期主要是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机能和防治并发症。
1. 手术的选择:
(1) 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
出血位于内囊深处、丘脑、脑干者,不宜手术。
(2) 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 即可据病情考虑手术。
(3) 病情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瞳孔散大、血压、呼吸、脉搏不规则者,多不考虑手术。
(4) 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多不需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5) 其它因素: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适合手术的病人,可选择早期(出血后1~3天)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避免进一步的继发性损害。
对于血肿发展缓慢,病情稳定者,可择期手术。
3. 手术方法:
包括开颅清除血肿和穿刺吸除血肿。
前者多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术前病情较重,并已有脑疝形成,但时间较短的病人;小脑出血也多主张采用此法。
后者可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
4. 术后处理:
除常规重症术后处理外,重点治疗应放在:
(1) 保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或血压过低导致脑供血不足。
(2) 控制颅内压增高,减轻因高颅压所致的继发性损害。
(3) 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补充营养等。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达Ⅳ级,语言恢复,生活基本自理。
2. 好转:症状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Ⅰ~Ⅱ级,生活部分自理。
3. 未愈:症状稍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改善不足Ⅰ级,语言未恢复,生活不能自理。
【出院标准】
经治疗达好转以上标准,或治疗超过2个月仍效果不明显,可制定治疗方案,转送康复医院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