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知识:探究地球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规律
地球科学知识:探究地球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规律在人类存在的时间中,地球已经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
这个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对地球的形态、构造、气候、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探究地球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规律展开讨论。
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时期——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是地球演化的最初时期,从大约4.6亿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2.5亿年前。
在这一时期中,地球发生了许多显著的演化事件,如地球早期的形成、海洋和大气环境的建立、陆地和生命的出现等等。
在古生代早期,地球上的陆地并不多,大部分区域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而最早期的生物多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了大部分现有大陆和岛屿。
同时,生命的进化史也从单细胞生物发展为多细胞生物,随之而来的是植物和动物的大量出现和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在中生代时期,地球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环境都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这一时期持续了约1.8亿年,从2.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
最明显的变化是,大陆开始不断分裂和拼合,陆地数量和位置发生了巨大的调整。
这个过程中,海拔和气温变化巨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地球演化的最近时期,新生代,我们可以认为现在正处于这个时期,它从660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和事件包括了地球环境的极端变化、动物的快速进化与扩散、大规模地壳构造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山峰和海洋深渊的形成等等。
对地球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规律的探究,说明了地球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生命和大气、水文、地质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地质历史进行深刻思考和认识,以更好的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
总之,地球是正在发生变化的,它曾经经历了巨大的地质历史变迁,包括生命的演化、地形的塑造、气候的改变等等。
对于地球演化的认识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地球上生命的独特性,这对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荣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一、概述科学知识中有着许多深奥的内容,其中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系统地探讨地球从形成初期到如今的漫长历程,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当时的太阳系中有大量气体和尘埃云。
这些气体和尘埃云逐渐凝聚并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地球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数百万年的撞击和碰撞,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球。
三、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地球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和镁铁矿物组成,地核则由铁和镍组成。
这些不同的组成使得地球拥有了多样化的地质特征和地貌景观。
四、地球的演变历程1. 地球的演变历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地壳形成、地球表面水的出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板块运动等。
这些阶段在地球演变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在地球的演变历程中,地球经历了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各种地质活动。
这些地质活动导致了地球地貌的翻新和演变。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是一个既漫长又精彩的过程。
地球的演变历程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其中蕴含了无尽的奥秘和精彩的故事。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神奇之处,也能更好地珍爱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六、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我们从地球形成初期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的演变历程。
在文章末尾,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可以对地球的演变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至此,我们的文章就此结束。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珍惜我们所生活的这颗地球。
七、地球的环境演变地球46亿年的演变历程中,环境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氨和水蒸气组成,温度非常高。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历史的时间轴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历史的时间轴人类对地球运动的历史的时间轴1. 介绍地球作为我们存在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一直在运动之中。
人类早期的探索、观察和研究,逐渐揭示出了地球运动的历史。
本文将为您呈现人类对地球运动的历史的时间轴,带您穿越时光,了解这一重要话题的深度和广度。
2. 古代观测2.1 早期的天文观察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观测和记录天空中的现象。
古埃及人用日晷测量太阳的运动,古巴比伦人发展出一种天文学预测方法,古希腊人观察星星的位置等等。
这些早期观察为后来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2.2 古希腊学派古希腊学派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提出了各种有关地球运动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绕着地球运动。
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
这些理论在古代影响深远,并且一直持续到近代。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突破3.1 哥白尼的日心说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日心说。
他的《天体运行领域》在天文学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2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约翰内斯·开普勒在哥白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测和计算,发现了描述行星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
这些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地球运动史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牛顿发现了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并通过他的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月球潮汐现象等一系列现象。
这一定律对于解释地球运动和建立现代天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基于现代观测的进展5.1 太空探索和卫星观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通过太空探索和卫星观测手段,获得了更多关于地球运动的信息。
人造卫星的轨道和遥感数据的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参数。
5.2 GPS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定位和时间测量,实现了对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精准定位。
地球史的发展历程
地球史的发展历程
地球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地球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
以下是地球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形成地球: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系中的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其中包括了地球。
地球的形成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的。
2. 行星演化:地球在形成后,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过程。
这包括了地壳不断构建和重塑、大规模火山喷发、以及海洋和大气的形成。
3. 早期生命:大约在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
这些微生物主要是单细胞生物,生存于水中。
4. 公元前:早期的地球主要由洋和陆地组成,岩石在地壳板块运动中不断形成和改变。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更多不同种类的生命形式,包括了多细胞生物和一些初步的生态系统。
5. 中生代:地球在中生代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包括了恐龙的繁盛和灭绝、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以及陆地的分裂与合并。
6. 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史上最接近现代的时期,从6500万
年前开始至今。
这个时期的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荣,以及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此时期还涉及了气候的变化,土地的改造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7. 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是地球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日益加深,导致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以上是地球史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对地球和人类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历史演化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历史演化地球历史演化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变过程。
探究地球历史演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发展,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现状和未来。
1. 天体撞击与地球形成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后,太阳以及围绕它运动的气体和尘埃被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太阳系。
而地球的形成,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
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惊险的过程。
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地球的形成始于一颗巨型星体和一个小行星发生的碰撞。
当时,巨型星体的撞击使得地球表面爆发出了大量的熔岩,这些熔岩逐渐形成了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人们在很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通过研究岩石和化石,人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在不同的时期的演化情况。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恶劣,处处充满了火山、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气候开始变的稳定,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地球的演化,各种物种也逐渐进化出来。
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后来的植物和动物,再到人类,每一步进化都是历史的见证。
3. 地球演变的原因地球演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大气层的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等等。
其中,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球演变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地表不断发生着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也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原因,以便更好地保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4. 未来的展望虽然地球的演变历程已经有亿万年的历史,但是未来的展望却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对地球演变原因的研究,来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
例如,地球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都需要我们关注。
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棘手,那就是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演变是否跟地球一样或者有什么差别?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
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多个分支。
以下是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古代时期: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和研究地球。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理论,中国的古代学者们也对地球的地理和地质现象进行了研究。
2. 中世纪:在中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相对缓慢。
基督教的教义认为地球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对地球的研究受到了限制。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地球科学开始复苏。
人们开始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地球,例如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
这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万有引力定律等。
4. 17 世纪和 18 世纪: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地球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包括地质年代学、岩石和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新技术,如显微镜和望远镜等,来研究地球。
5. 19 世纪:在 19 世纪,地球科学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包括进化论、板块构造理论、气候学和海洋学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新技术,如地震仪和气象仪等,来研究地球。
6. 20 世纪至今:在 20 世纪至今,地球科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磁场、地球的气候变化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新技术,如卫星和计算机等,来研究地球。
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科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和拓展。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2)-地球的演化历程(共34张PPT)
显生宙
代 纪
动 生物 命 演 化植
物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前寒武纪
寒奥志泥石二三侏白古新第
武陶留盆炭叠叠罗垩近近四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没 有 生 命 的 迹
原蓝 核细 生菌 物等
和演蓝 多化细 细出菌 胞真大 生核爆 物生发
海洋无脊椎 脊椎动物 动物 鱼类→两栖
爬行动物
菌藻类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人 动哺 类 物乳 诞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距今6 600万年至今
→ 生命演化 •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距今6 600万年至今
→ 第四纪时期,全球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 生命演化
地球的演化历程
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人教版高中地理·2020 地理 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演化历程
注:隐藏页可点击相应词句链接进入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地球演化历程的学习,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 能够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温故知新
• 研究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自然环境
生物 时间
化石 地层
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地质年代表
冥古宙 太古宙 古生宙
显生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奥志泥石二三侏白古新第 武陶留盆炭叠叠罗垩近近四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16-18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2. 归纳地球的演化历程信息,完成下表。
世界地理发展史
世界地理发展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空间分布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非常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深入探究了地球表面的景象和地理特征。
本文将从世界地理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呈现地球地理演化的过程,展现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脉络。
1. 古代地理早在古代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
古代孔子在《春秋传》中写下“山川草木之美,尽在其中矣”的著名语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扬。
在希腊古典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地球的认识大大推进,其中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广为人知。
同时,众多地理材料的记载和地图的绘制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2. 近代地理15世纪到19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15世纪初期,欧洲人开始向海外探险,发现了新大陆和新的海洋航线。
这为人们探索地球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欧洲的地理知识也随之扩大,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地理体系。
早期的探险家和皇家学会,如哥伦布、麦哲伦、不列颠皇家学会等,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地图的绘制和地理书籍的撰写也成为近代地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 现代地理20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点,该学科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并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
现代地理学除了研究地球的地理特征,还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影响。
此外,地球空间分布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都与地理学门类紧密相连,深化了人们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4. 当代地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代地理学持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如今,地理学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快速获取地理信息,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此外,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环境学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也为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速了地理学跨学科的融合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将今论古读地书
思考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一时代的地层 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A
B
一部长篇小说,都要分卷立册。卷、册之内又分章、回,使 人读起来,章回有序,前后衔接。同样,一部史书,也都要 分朝化代,人们读后,人事清楚,前后贯通。那么,漫长的 地质史书怎样划分呢?
化石
恐龙化石 鱼化石 三叶虫 古植物
沉积岩层平均厚度仅有1.8公里,可是,它可以分出几 十、几百甚至上千层,恰似一张“千层饼”。因为每一层的 形成年代、岩石性质均不相同,所以它又好比一页一页装订 起来的厚厚的一部“地书”。
如果说,地壳是地球几十亿年以来演化历史的见证人, 那么,沉积岩层就是这位见证人谱写下的地质记录之一,而 沉积岩层中所含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则是这部地质记录中 的象形文字。有了它,地质学家才能给漫长的地史分朝化代, 才能重现那已逝去的有趣的“亘古世界”。
地球起源
01
地层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 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 爆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 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砾 石、沙子、黏土等,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 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地球科学家如何研究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与趋势
地球科学家如何研究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与趋势地球有着数百万年的历史,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瞬间,而地球环境的演变也历经了无数次。
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球历史演变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形成和演化。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地球科学家还能使用各种手段预测和研究未来的环境趋势。
一、地球历史演变的研究地球历史演变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
概括起来,地球历史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理论:地球的形成、地球演化史和地形变化。
1. 地球的形成地球科学家相信,地球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由原始星云中的物质聚集而成的。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星云形成、恒星诞生和行星形成。
从原始星云到行星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物质聚集和重组,最终形成了地球的基本结构。
2. 地球演化史地球演化史是研究地球上生命和物质演化的历史。
在地球演化史的研究中,地球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地球的化石、岩石、植物和动物遗骸等现存证据的研究,了解到地球上生命的起始、发展和演化过程。
这些证据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出现各种动植物的原因,以及地球环境的变化趋势。
3. 地形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地球的地表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等。
地球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各种地貌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预测未来地表环境的变化趋势。
二、环境趋势:现代地球科学家的研究手段除了对地球历史的演化进行研究外,现代地球科学家还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环境趋势。
1. 卫星技术卫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地球表面各种数据,例如气温、气压、云层的形态等,从而预测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变化等问题。
同时,卫星技术还能够检测海洋、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为环保、资源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2. 现代气象技术现代气象技术也是地球环境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质年代的演化史
地质年代的演化史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上各个特定时期所经历的自然演化过程,它基于不同的地球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和划分。
地质年代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历史上各种事件、生态和气候的演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预测和缓解自然灾害。
本文将从地球形成到现代,简述地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1. 前寒武纪时期(46亿年前-5.41亿年前)前寒武纪时期顾名思义,是指寒武纪时期以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正在形成,海洋和大气层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个时期,地球经历了几次巨大的撞击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地球的轨迹、自转和内部结构。
最终,地球的表层形成了,创造了我们熟悉的大陆和海洋。
寒武纪时期是生命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生命形式在海洋中出现和演化。
最重要的是,多细胞和异速共生的生命形式出现了。
这些生命形式并没有头骨、牙齿和骨骼,但仍具有逐步发展的复杂身体结构。
奥陶纪时期也是生命演化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生命形式逐渐从水中走到陆地上。
植物出现,最早的昆虫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但是,在这个时期的晚期,生命也面临了一次大灭绝,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亡。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动物在海洋中生存和繁殖。
鱼类开始出现,并逐渐演化成其他种类的海洋生物。
在这个时期的末期,多刺类动物(如海星、海胆)出现了。
泥盆纪时期是陆地生物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植物逐渐发展成为绿色植物,并逐渐进入陆地。
昆虫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第一批著名的双足动物——哺乳动物的远祖。
在这个时期的末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
这个时期的开始是一个大规模的灭绝事件,这个灭绝事件让我们的地球生命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这之后,爬行动物逐渐兴起,并成为陆地的主导生物。
在这个时期,也是盘古大陆的形成时期,这个大陆在三叠纪时期撕裂成为马来亚大陆、印度洋大陆、北美大陆等。
在这个时期,爬行动物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力军。
地理学的发展初中地理中的地理学史
地理学的发展初中地理中的地理学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探索地球表面的形态、气候、水系、土壤等各种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
本文将从初中地理的角度出发,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起源于古代文明社会,最早的地理学知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地。
中国的《山海经》是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记载了古代地理的认知和描述。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包含了地理方面的内容。
古埃及人则通过尼罗河的洪水现象,探索了水循环的规律。
2. 古希腊地理学古希腊是地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学者提出了许多有关地理现象和地理理论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提出了球体地理学说。
伽利略则证明了地球是自转的。
爱拉托逊则根据位置观察、测量和地中海航海经验绘制了地中海地图。
3. 近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大航海时代和科学革命密切相关。
16世纪和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人类对地球各地的深入探索,经纬度测量和精确地图的制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众多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如哥伦布、麦哲伦、马科波洛等的航海探险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4. 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领域。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特征和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9世纪末,地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会的支持。
20世纪,地理学在研究方法、技术和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的应用。
5. 当代地理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要求,地理学在当代发展中融入了更多领域,如环境保护、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
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球表面的空间格局,还关注地球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的研究。
总结: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最早的古代地理学到现代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学贯穿了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地质科学发展史概述
地质科学发展史概述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发展史可以说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较晚。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演化历史,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它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知识积累和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不断地争论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而成为一门科学的。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具体说来,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粗略地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石器时代~十五世纪中叶),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十五世纪中叶~十八世纪中期),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早期),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十九世纪早期~二十世纪初),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二十世纪初~现在),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一、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石器时代~十五世纪中叶)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质历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它们的雏形到现代科学的形成,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1. 地质学古老的萌芽地质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人们就开始对土壤、岩石和地理现象进行认识和记录。
例如,古代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地质现象,并对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了描述。
2. 地质学的科学体系建立地质学的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地质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地壳的结构、地质变化和岩石的形成。
法国科学家居里-马吕斯·海榭尔提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使地质学的研究有了时间上的框架。
此后,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发表了《原始地质原理》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地球科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形成了地球科学的概念。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
4. 地球科学的现代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现代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气象学家通过气象卫星、气候模型等工具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地理学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城市化、环境保护等问题。
海洋学家则探索深海生物、海洋污染等海洋领域的科学难题。
5.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应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行业都离不开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的专业知识。
地震预测、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方面也需要地球科学家的参与。
《地球科学发展史》读后感
《地球科学发展史》读后感《地球科学发展史》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书籍,通过对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让读者对地球这个庞大而神秘的星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程,以及地球科学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书中首先介绍了地球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开始,逐步演变为现代地球科学的多个分支,如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通过对各个时期地球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贡献进行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轨迹,以及科学家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他们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揭开了地球的神秘面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解。
在书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演化和变化对于预防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的发展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还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地球这个美丽而宝贵的星球,积极参与到地球科学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去。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未解之谜,如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变迁的机制等。
这些问题不仅挑战着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也激励着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地球。
通过对这些未解之谜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地球科学发展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地球科学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研究进行探讨,我不仅了解了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勇敢和智慧的启发。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能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为地球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星球保驾护航。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
地球简史书的主要内容
地球简史书的主要内容《地球简史书》是美国科学家爱德温克鲁兹的著作,书中以科学的方式概括了过去四十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从地球诞生到当今的情况。
本书被公认为一部天文史、地质史与历史史的融合,它传达了关于地球又灵活又深刻的见解,广受好评。
书中将地球的发展拆分为七个阶段:“元素形成”、“初生时代”、“古生物时代”、“新生物时代”、“古生物大灭绝”、“复杂动物出现时代”以及“人类文明时代”。
阶段一:元素形成。
13.8亿年前,地球上的元素开始形成,陨石和降落物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碰撞形成,形成了第一代的大型聚合物和星球,这是元素形成的开始。
阶段二:初生时代。
大约4亿多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块岩石,地球开始有了大致形状,水和大气层形成;地球的大气层最初是一个气态的氢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氢气稳定不再,氧气渐渐形成,水汽的裂变也越来越多,从能够支撑生命的分子级别到支撑着生命的微生物级别。
阶段三:古生物时代。
大约2.5亿年前,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生物的多样性愈发丰富,生物继续在泥沙中进化,从能够只以水为生存和活动的一细胞组织到今天复杂的大型节肢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有了巨大的发展。
阶段四:新生物时代。
大约5千万年前,新生物时代开始,快速进化的古生物开始出现:袋鼠、考拉、袋熊等动物,也出现了从古生物演变出的新动物:恐龙、翼龙等,并有不少今天仍然存在的古生物:蜥蜴、鳄鱼、海龟等。
阶段五:古生物大灭绝。
大约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灭绝,大量恐龙等古生物统统殒灭,同时,新的生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鸟类等,这样子,新的生物时代也得以开始。
阶段六:复杂动物出现时代。
大约60多万年前,复杂动物出现了: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猩猩等,以及驯兽,犬类、猫类等,还有野兽,比如鹿、斑马、骆驼等。
阶段七:人类文明时代。
大约100多万年前,古人类出现,并有了早期的文明:做石器、绘画、烹饪、工艺制作等,人类出现后,对地球的影响也更大,从改变气候、影响环境、挖掘矿物,到种植作物,人类文明时代已经成为地球本身的一部分。
地球科学发展史
地球科学发展史我一直对地球科学发展史特别感兴趣,越研究越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样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
我兴奋地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地球科学的发展那可真是太神奇了。
”朋友 A 好奇地问:“怎么个神奇法呀?快给我们讲讲。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来。
“一开始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那是相当有限。
他们只知道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但根本不清楚地球到底是个啥样子。
就像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想法现在看来是不是很有意思?”朋友们都笑了起来。
朋友 B 说:“那后来呢?”我接着说:“后来啊,随着人们的观察和思考越来越多,一些聪明的人开始发现地球可能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比如说,有人发现了四季的变化,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球科学的小窗户。
”“再后来,航海技术发展起来了,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
这时候,他们发现了地球原来是个球体。
哇,这个发现可不得了!”我手舞足蹈地说着。
朋友 A 惊讶地说:“真不敢想象当时人们的惊讶表情。
”我又说:“然后呢,地质学家们出现了。
他们开始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山脉和地层。
就像侦探一样,通过观察岩石的纹理和地层的分布,来推测地球的历史。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上介绍一位地质学家,他为了研究一块岩石,在山里待了好几个月,真是太执着了。
”朋友 B 感叹道:“这些人真厉害啊!那现在地球科学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我笑着说:“现在啊,地球科学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和多样化了。
科学家们不仅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运动,还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
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同时也发现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们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地球科学的发展,越聊越兴奋。
我觉得地球科学的发展史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能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呢。
地球起源与成长史(高清)上下集
地球起源与成长史(高清)上下集地球的形成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
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
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
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
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
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
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形成初期的化学性变化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
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
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
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
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谭亲平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
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
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
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
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
《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
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
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
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
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
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
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中国近代地质工作是从1912年政府部门设立地质科开始的。
早期以鉴定化石、建立各区地层系统和开展区域填图为首要任务。
从20~50年代,孙云铸、许杰对早古生代地层及三叶虫、笔石等化石,李四光、赵亚曾、田奇、俞建章、黄汲清对晚古生代地层及腹足类、科、珊瑚等化石,尹赞勋、斯行健、潘钟祥等对中生代地层及软体类和植物化石,杨钟健、裴文中对新生代地层和脊椎动物及人类化石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他国家外籍学者中,美国的葛利普、法国的德日进、瑞典的安特生在中国地层、古生物和区域地质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关岩石矿物和矿床学的研究,早期有章鸿钊所著《石雅》(1921,1927)、翁文灏所著《中国矿产志略》(1919)。
其后有谢家荣所著《中国的矿床时代与矿产区域》(1937)。
中国的石油地质学研究开始于30年代。
潘钟祥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观点(1941)。
50年代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先后根据构造和沉积理论,提出中国成油条件和油田分布规律,为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谢家荣在3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有煤岩类型。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如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都对造山运动作了研究。
李四光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解释地表大规模构造运动的成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全球构造作出自己的解释。
李四光概括分析了东亚不同的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
在《中国地质学》专著中,进一步厘定了不同的构造体系及其形成机制,在40年代正式提出地质力学的学科体系及学术观点。
50年代以后,地质力学在构造理论和矿山、油田构造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40年代,黄汲清发表了关于中国主要构造单位的专著(1945),全面论述了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区和构造发展史,提出多旋回造山观点,具有广泛的影响。
张文佑50年代以断裂构造体系为指导,编制了第一幅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其理论体系在80年代发展成为断块学说。
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在黄汲清的指导下,任纪舜等结合板块构造观点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
李春昱等以板块理论为指导,编制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
80年代,张文佑以断块学说为主,吸收板块思想,编制了1:500万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图。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比计划和岩石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2、西方地学发展历程地质学是从英国产煤区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发展起来的,直到十八世纪才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十九世纪趋于成熟。
在这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是非常零散的。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地质学的研究空前繁荣。
十八世纪只有少量的人在搞地质学研究,著名的人物有瑞典的林奈。
他首先对岩石进行了分类,把岩石分为化石和矿石两大类。
到了十九世纪初,由于工矿的发展,从事地质研究的人越来越多。
在岩石和矿床成因上主要是英国伍德沃德提出来的水成论和威尼斯的莫罗提出来的火成论。
水成论者认为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地表水作用下形成的当含矿溶液沉淀形成岩石或矿床时,古代动植物的遗体也随之沉积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火成论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岩石和矿床是一系列火山爆发的熔岩流形成的,当熔岩冷却时,其中的古代植物遗体也就保存下来。
尽管这两派的观点不同,但都承认化石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形成的。
于是人类就产生了一个想法,通过地层大断面上的不同类型化石的垂直分布,大体上可以看出生物在历史上的延续和演化过程。
由此看出生物学和地质学有着历史的渊源。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地质知识体系初步形成。
一方面地层和生物化石的研究使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逐步建立,为其后更全面的历史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当时的新技术被采用,结晶学、矿物岩石学的研究和理论的系统性日臻完善,加深了人们对地壳物质组成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对山脉构造及形成过程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的建立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前提和依据。
在各国地质学家的努力下,从寒武系到第四系的地层层序在这个时期先后被建立起来。
岩石学方面,已初步划分出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3大类岩石。
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石学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英国的霍尔从1790年开始多次进行了熔融体结晶和灰岩转化为大理岩的加热加压实验,开创了岩石学的实验研究。
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
他在《论地球表面的革命》一书中根据岩层不整合面上、下生物群的不同,提出海盆一定经历过革命,并认为自然的进程改变了,没有一种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因素足以产生古代地质作用的结果。
赫顿最早对均变论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英国的莱伊尔在《地质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证了这一思想。
通过对欧美的广泛考察和对陆地升降、河谷形成等地质现象的研究,莱伊尔认为在地球的一切变革中,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
同时,提出用现在仍在起作用的原因来解释地球表面过去的变化的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
尽管莱伊尔过分强调地质作用古今一致的一面,而忽视发生全球性激变(灾变)的可能性,他的思想方法在地质学理论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百余年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总之,到19世纪30年代末,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矿物学的系统分类,以及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都已基本建立,特别是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均变论已经确立。
因此,可以认为到1840年地质学建立的工作已经完成。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
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全面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
许多国家成立了地质学学术机构和调查机构。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强国除在本国开展地质调查外,还普遍在亚、非、拉美等地区进行矿资资源和地质的调查。
大规模的区域调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使得全面的历史地质学及全球地质史的综合研究成为可能,也为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德国的本生于1851年提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混合,会产生各种喷发岩,随之出现了有关岩石的酸性、中性、基性的概念和饱和度的概念。
德国的比肖夫提出含氧系数,俄国的列文生-列星格提出酸性系数。
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岩石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并使火成岩的分类有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有关地壳运动原因的地壳均衡说主要是根据大地测量资料提出的。
1837年,英国的赫塞尔从侵蚀-沉积循环角度探讨了地壳的动力均衡问题。
19世纪中叶,在印度北部进行重力测量时,发现某些点上的实测值比预计喜马拉雅山引起的偏差值为小。
英国的普拉特由此得出喜马拉雅山密度可能较小的结论,并认为在地下160多公里深处,质量不均得到补偿,称之为均衡补偿面。
艾里于1855年根据浮力原理,认为地势愈高,下部陷入就愈深,陷入深部的部分称为“山根”。
美国的达顿于1889年提出“地壳均衡”一词,作为地壳升降运动的普遍原因。
山脉的形成是构造地质学与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中心课题。
博蒙于1852年发表的《论山系》中,阐述了横向压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地壳收缩的证据来解释山脉的形成。
美国的罗杰斯和罗杰斯兄弟先后发表了《论阿巴拉契亚山系的物理构造》(1843)、《论地壳扰动带的构造规律》(1856),阐明了地壳内部物质的活动与山脉形成的关系。
美国的J.霍尔在研究纽约州的古生物地层时,发现阿巴拉契亚山带地层的厚度远大于其西部地区,认为这些线性巨厚沉积带是海底边沉降边接受沉积的结果。
其后线性沉积带隆起成山。
丹纳于1873年在《论地球收缩的某些效果,兼论山脉的起源和地球内部的性质》一文中,用冷缩说解释山脉的成因。
他认为,由于洋壳和陆壳收缩速度不同,所产生的张力差异在大陆边缘最强,因而发育了地壳活动带──地槽。
奥地利修斯于1885年提出“陆台”一词,即地台,意指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重大构造变动的部分。
俄国的卡尔宾斯基于1880年明确提出地台是由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并以升降的振荡运动为主。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由山脉构造的广泛研究发展为全球构造的探讨。
1887年,法国的贝特朗在《阿尔卑斯山系和欧洲大陆的形成》一文中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并划分了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3个造山旋回。
造山旋回的划分具有普遍意义。